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

2024-07-10

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通用6篇)

篇1: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隶:属于;.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尝:曾经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求:要求.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奇.焉:对此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书:写为:题写其:自己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收:聚,团结一乡:全乡观:看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自是:从此,是:此就:完成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稍稍:渐渐宾客:以宾客之礼或:有的人乞:求取,即化钱求仲永题诗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扳: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谒:拜见邑人:同县的人使:让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余:我先人: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令:让称:相称,相当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矣!”

复:又,再泯然:完全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其受之天也。

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彼其:他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夫:发议论固:本来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生字:隶(li-4)y谒(ye-4)扳(pan-1)泯(min-3)不能称(chen-4)

2.之:邑人奇之(代词:指仲永)------仲裁永之通悟(助词,可译作”的”)------卒之为众人(补音助词,没实际意义)

.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介词:把)------或以钱币乞之(介词:用)

,于: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则其受于人者而不至也(介词:被)

3.一字多义:自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然:利其然(代词:这样,这种情况)—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4古今异义: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稍稍稍稍宾客其其父(渐渐)复到舅家(复:再又)众人(普通人)

5.省略句:(仲永)即书诗四句(余)令(其)作诗,(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善:擅长者:的人会:正赶上宴:举行宴会于:在施:放置屏障:屏风,围幕一类用来挡视线的东西.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招待)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抚(fu3)尺:又叫醒目,艺人表演用的道具而已:罢了

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少顷:一会儿闻:听见坐:通“座”哗(hua2):大声说话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吠(fei4):狗叫呓(yi4)语:说梦话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既而:不久,紧接着亦:也乳:喂奶乳:乳头

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

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

絮絮(xu4):连续不断地说

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地哼唱着哄他睡觉。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这时候,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

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

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叱(chi4):叱责一时:同时

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

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

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未几:不久Hou1:打鼾微:隐约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

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舒:伸展、松驰少:稍微稍稍:渐渐地

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逐渐地端正身子坐好。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刹时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儿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

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曳(ye4)许许(hu3)声:曳,拉。许许,拟声词。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即使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奋:扬起出:露出股:大腿几:几乎走:跑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围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惟:只

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木兰姑娘对着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忆:思念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思念的又是什么。姑娘我也没想什么,姑娘我也不思念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中的文告可汗(ke4han2):我国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军书:征兵的名册

昨夜我看见征兵文告,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爷:父亲市:买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木兰没有大哥哥,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鞯:马鞍下的垫子辔(pei4)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早晨但:只溅溅(jian1):水流声

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ji4):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jiu1):马叫的声音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戎机:战机朔(shuo4):北方金柝:古代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策勋:记功强:有余不用:不愿做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红妆(zhhuang1):指女子艳丽的装束霍霍:模拟磨刀的声音

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著:穿

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3)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云鬓(bin4):象云一样的鬓发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面部饰物火伴:火通伙,同入伍的士兵皆:都

当着窗子整理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犹“扑腾”兔跑足缩之状迷离:眯着眼安能:怎能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zhui4)行甚远。

尽:完止:通“只”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

惧:害怕止:动词,停从:动词,跟从之:代词,它,指狼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表转折的连词,可是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故:旧,原来

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大窘(Jiong3),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敌: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

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chi2)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an1)眈相向。

苫蔽:遮蔽。苫:盖上弛:放松,这里是卸下持:拿起眈眈:注视的样子

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少(shao3)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ing2),意暇(xia2)甚。

少时:一会儿瞑:闭眼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xin1)后,

暴:突然毙:杀死

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ao1)尾。

洞:打洞口意:打算以:用来尻:屁股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mei4),盖以诱敌。

股:大腿悟:明白,知道寤:睡觉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亦黠(xia2)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黠:狡滑耳:罢了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zhu4)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逐走:竟跑、赛跑河:黄河、渭:渭水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北:名字作状语,向北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半路因口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4)

共工触怒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an1xu1)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昔:从前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维:绳子绝:断焉:于是或于此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ao3)尘埃归焉

潦:积水尘埃: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qing1)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i3)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e2)!

辞:推托以:介词,用务:事务治:研究博士:当时掌握经济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

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u2)若孤?

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而已

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阿: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

“士别三日,即更(gen1)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i4)拜蒙母,结友而别

更:重新刮目:擦擦眼大兄:长兄,这是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见事:认清事物见事:认清事物

“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肃遂(sui4)拜蒙母,结友而别

而:连词,表顺承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5)

课题常用实词虚词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伤仲永隶:属于。尝:曾经。

一:全。是,这。就,完成。

谒:拜访。或:有的,有的人。固,本来。称:相当。

复:再次。卒,最终。

人称代词:

余,我。彼,他。1父异焉:兼词,“于之”的合称,对此。2问焉:于之,向他。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他(它)的。④动词,到。

⑤语气词,凑足音节或舒缓语气的作用。于:①比②向③在①异,感到诧异。

②奇,感到奇怪。

③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利,有利可图。扳—攀牵,引。

木兰诗惟,只。愿,希望。

度,过。朔气:北方。

策勋:记功。强:有余。

扑朔迷离:(成语出处)。

安:怎么。旦:早晨。

戎机:战争。帖—贴

火—伙走:

古义:跑。

今:步行。

孙权劝学谓:对···说。辞:推托。

治:研究。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孰,谁。益,好处。

更:重新。刮:擦。遂:于是。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以:以···来。为:当。

乃:于是。何:怎么。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口技善:善于,擅长。欲,想。

会,适逢。施:安放。

团,围绕。毕,全,都。

绝,极点。微,隐隐约约。意,心情。少,稍微。

舒,放松。名,说出。而已:罢了。既而:不久。

于:在。

而①表并列、递进、承接关系。

②表转折关系。③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④表假设关系,“如果”。乳,喂奶。坐—座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虽:即使/虽然。股:大腿/屁股。

短文两篇逐,竞跑。河,黄河。

泽,湖。弃,丢弃。

及,到。日中,正午。

探,伸手。决,判断。

汝,你。为,认为。其,他的。以,认为。

则,那么。者,···的(人或物)

道,半路上。

东,向东。知—智去:距离/离开

汤,热水/菜汁

狼缀:连接,紧跟。故:旧,原来。窘:困境。顾,回头看。

苫蔽:覆盖。弛:卸下。

眈眈:注视的样子。瞑,闭眼。

甚:很。暇:空闲。暴,突然。

毙,杀死。方,正。寐,睡觉。

黠,狡猾。几何:多少。以:把。耳,罢了。

其:①代两狼。②代其中一只狼。③其中。④代屠户。

乃:才。盖,原来是。犬,像狗一样。

洞,打洞。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止—只薪:柴草/薪水

股:大腿/屁股。几何:

多少/一门学科。

篇2:文言文期末复习资料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词义: ⑪.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⑫.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⑬.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⑭.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⑮.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不至:没有达到(要求)。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④.通悟:通达聪慧。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⑥.彼其:他。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⑪.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⑫.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⑬.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⑭.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⑭.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早晨。②.溅溅:流水声。③.胡骑:胡人的战马。④.强,有余。⑤.不用:不愿做。⑥.扶将:扶持。⑦.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财物。C.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D.备注:本课出现很多句式,如复沓句、顶真句/联珠句、排比句等。内容上详略处理得当。

三、《孙权劝学》

1.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2.作者: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3.文学影响: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 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4.字词句: A.词义:

⑪.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当涉猎;今为转折连词。

②.治,古义为研究,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治理。③.博士,古义为官职,e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为学位。⑫.一词多义:

①.以:a.用,eg:以军中多务;b.与“为”译为“认为”,eg:自以为大有所益。②.当:a.掌管,eg:当除掌事;b.应当,eg:但当涉猎。

③.见:a.知道,eg: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b.认清,识别,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看见,见渔人,乃大惊。

④.若:a.动词,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词,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eg: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助词,的,eg:于厅事之东北角。⑬.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当道,当权。②.辞:推托。③.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④.才略:政治或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⑥.更:更新。⑬.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应“见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老兄你为什么看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让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博士吗? 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不过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懂得过去的教训罢了。D.备注:本文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是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详略得当。

四、《口技》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①.3.代表作:《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

4.文学影响:《虞初新志》是清张潮编选的 笔记小说集,共二十卷,多数作品文字优美,有些也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有所反映。5.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⑪.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⑫.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eg: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②.闻:古义为听,eg: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③.股:古义为大腿,eg: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eg: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eg: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⑬.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eg: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eg: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eg: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eg: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eg: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eg:以为妙绝。④.指:a.名词,指头,eg: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⑤.作:a.拟声词,eg: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eg:„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eg: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eg: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eg:当是时;b.判断动词,eg:问今是何世。⑭.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⑮.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②.既而:不久,紧接着。③.是时:„的时候。④.未几:不久。⑤.一时:同时。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⑩.稍稍:渐渐。⑩.倾侧:翻倒倾斜。⑩.齁:打鼾。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五、《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4.字词句: A.词义:

⑪.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⑫.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⑬.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⑭.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正午时像(把手)伸(向)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以:认为。去:距离。)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向>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3.字词句: A.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尻〔kao〕尾 B.词义:

⑪.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⑫.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⑬.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⑭.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⑮.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②.苫蔽:覆盖、遮蔽。③.少〔shao〕时:一会儿。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⑤.久之:过了一会儿。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之>以骨”,之,代狼。)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篇3:文言文复习

一、以读读背背, 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为主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经典篇目, 对于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增加文化积淀, 都是很有意义的, 因此, 在初学时应有一定的记忆量, 复习阶段, 则要进一步熟悉。要提醒注意的是课文的记诵, 决不应该死记硬背, 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初中阶段, 机械记忆的能力已大大减弱, 而理解性记忆的能力则逐步增强, 因此, 在复习阶段, 就要读顺畅、读连贯上下工夫, 并在读背过程中加深对有关词语、句子的感知与理解。除了课文之外, 也应当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读课外文言材料, 一方面是拓展, 另一方面也是巩固课文学习所得。所选材料, 以短小为宜, 最好有一定的形象, 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唐宋散文、明清文人笔记中的有关故事, 以及志异作品中的浅显的短文等, 因为有形象, 读起来容易理解, 且这些内容的文字一般也较浅易。读课外文言文, 也应当读读背背, 力求读通读顺。

二、通过阅读文章, 分析文章的内容

首先, 能够读懂文章, 理清文章的思路, 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 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其次, 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 概括文章的要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最后理解词义, 翻译语句。

三、通过解释词语, 理解句子的含义

1.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义异义 (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 、通假字、词类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 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2.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

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 (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 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 、省略句 (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 、倒装句 (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 (借助于被动词, 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 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

3.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从考试走向看, 翻译文言是考试的难点, 也是重点。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 (准确) 、达 (通畅) 、雅 (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 (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 ;换 (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 ;补 (补出文中省略的语句, 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 ;删 (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 。

篇4: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

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自学方法点击

1.要重视“三名”的背诵

在“名篇、名段、名句”这“三名”中,“名句”尤其值得关注。纵观全国各地中考试卷,无不在“名句”上下功夫,因为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最后总是万变不离其宗。

2.要熟悉中考的常见题型。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补充型默写,这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传统题型。此类试题或空前或空后或空中间或空两边留给考生作答,无论怎样变化,难度都是很低的,不过也因为难度低而常被考生忽视。结果丢分不少,令人深感遗撼。究其原委,大多是考生没有认真细读各地的评分标准——有任何一处错误均不得分。因此复习时必须做到“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文句要认认真真地写”,否则易题也变为难题。

②归类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过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好题型。其特点是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分门别类归纳总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

③理解型默写,这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使学过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从而牢记于心。此类试题虽然难度较大,只要考生能潜心钻研,细心理解,也能化难为易,获得成功。

④联想型默写,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默写,不仅考查查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还考查考生的迁移、联想能力。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是古今融为一体,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篇5:初二期末复习——文言文部分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2.略无阙处 阙()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嶂()隐()4.自非亭午夜分 自()5..不见曦月曦()6.至于夏水襄陵襄()7.沿溯阻绝 溯()绝()8.或王命急宣 或()9.有时朝发白帝发()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奔()疾()11.则素湍绿潭湍()12.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13.飞漱其间漱()14.良多趣味良()15.晴初霜旦旦()16.林寒涧肃肃()17.属引凄异属()18.空谷传响响()19.哀转久绝 绝()20.故渔者歌曰故()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四.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五.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六.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七.《三峡》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____》。

初二文言文部分期末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二.《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解释下列词语。念:遂:盖:但:

四.全文的线索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五.“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藻、荇”、是指,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六.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七.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八.“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意思是,成语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九.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十.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十一。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把洒问青天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C.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初二文言文部分期末复习——《观潮》

一、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履()倏()僦()

二、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1.仅

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2.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势

势极雄豪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4.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二)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

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1[1]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2[2]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3[3]而歌者,红装而蹇4[4]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5[5]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给下列字注音:鹄()乍()匣()浃()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春色?初到此地时的心情如何?用文中句子说明。4.用“‖”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初二文言文部分期末复习——湖心亭看雪

一.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袁宏道

1[1]靧(huì)面:洗脸。

2[2]

鬣(liè):马鬃。3[3]

罍(léi):古代盛酒的器具。4[4]

蹇(jiǎn):此指驴。5[5]

呷(xiā):小口地喝。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爱莲说》中也有含

“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

分析。(2分)

《湖心亭看雪》

(2011年湖北咸宁)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虽乘奔御风()②其间千二百里()③是日更定()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又何间.

焉 C、余.拏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长烟一.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三峡》

三.寂静凄清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四.理由1:水流急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五.侧面(或间接)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三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四.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五.月色竹柏影比喻

六.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九.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十.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时的失落,悲伤,沮丧等

《观潮》

一、méngchōngshūjiù

二、1.农历十六日2.当……时3.逆流4.画文彩

三、1.几乎,将近;仅仅2.景象;看3.气势;阵势4.本领;能够

四、1.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2.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五、(一)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如履平地4.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二)1.húzhàxiájiā2.(1)……的样子(2)可是3.满井;若脱笼之鹄4.麦田浅鬣寸许‖游虽未盛……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第一层写初到野外的心情及春水、春山、春天植物之美。第二层写早春的游人各得其乐的情态。第三层写大自然中生物的情态。

《湖心亭看雪》

一.参考答案: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21.(2分)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

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二.答案:

1、(2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2分)D

3、(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2分)A

5、(4分)

篇6:初三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

(一)默写(15分)

易错字整理

舜 畎亩 傅说 版筑 胶鬲 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筋骨 空乏 行拂乱 曾益 衡于虑 法家拂士 恒亡 不逾矩 则罔 则殆 譬如 一篑 虽覆一篑 船载以入 庞然大物 蔽林间 窥 慭慭然 大骇 远遁 且噬己 益习不敢博 益狎 荡倚冲冒 蹄之 计之曰 技止此耳 跳踉 大㘎 断其喉 辍行甚远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大窘 积薪苫蔽成丘 奔倚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似瞑 意暇甚 劈狼首 隧入 攻其后也 已半入 止露尻 断其股 假寐 亦黠矣 顷刻 禽兽 几何哉 止增笑耳 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垂髫 怡然 具答 要还家 作食 咸来问讯 避秦时乱 间隔 今是何世 魏晋 叹惋 余人 既出 及郡下 诣太守 遣人 遂迷 刘子骥 规往 遂无问津 哀而生之 复吾赋 不幸之甚也 吾氏三世居是乡 日蹙 殚 竭其炉 号呼 转徙 顿踣 呼嘘 毒疠 相藉 曩 则徙尔 悍吏 叫嚣 隳突乎 哗然而骇 恂恂 弛然而卧 谨食 熙熙而乐 旦旦有是哉 则已后矣 敢毒耶

51.草色烟光残照里 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52.无人谁会凭阑意 理解

53.拟把 疏狂图一醉 打算 狂放不羁

54.衣带渐宽终不悔 指人逐渐消瘦

55.昨夜雨疏风骤 雨点稀疏,晚风急骤。

56.浓睡不消残酒 酣睡 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57.应是绿肥红瘦 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58.当年万里觅封侯 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借用汉朝班固典故。

59.尘暗旧貂裘 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

用,未能施展抱负。

60.胡未灭 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61.鬓先秋 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62.心在天山 代指抗金前线。

63.身老沧州 滨水之地,古代隐士所居之处。

64.少年 不识愁滋味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65.爱上层楼 高楼

66.为赋新词强说愁 勉强的,硬要

67.而今识尽愁滋味 尝够,深深懂得

68.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69.八百里分麾下炙 牛名,兼指连营之广 指部下,麾,军旗 烤肉

70.五十弦翻塞外声 本指瑟,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演奏 以边疆为题材的雄壮悲凉

的军歌

71.沙场秋点兵 战场 检阅军队

72.马作的卢飞快 像,如 一种性烈的快马

73.弓做霹雳弦惊 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74.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结,完成 此特指恢复中原。

75、赢得生前身后名博得; 死后;

76、可怜白发生 可惜;

77、凭栏袖拂杨花雪 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78、溪又斜 指溪流拐弯;

79、一点飞鸿影下 天空中的鸿雁;

80、古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81、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2、一江烟水照晴岚 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83、荠荷从一段秋光淡 菱叶与荷叶;

84、酒旗儿风外飐 风吹物使之颤动;

85、爱杀江南 用在动词,表示程度深;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这部作品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他,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被尊称为:“亚圣”)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论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8、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这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2)“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3)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强的人请教。”孔文子“是指卫国大夫。(4)”譬如为山,……吾往也!“论述了学习的态度:不值,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

(1)“王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曰:非然也”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2)“尽兴《书》,则不如无《书》。……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19《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是清朝文学家,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愤读书。

20、《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作者郑燮,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与读者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读的正确态度。

21、《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本文,本文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位高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像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2、《狼》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朝文学家,本文写了屠夫从遇狼、惧狼、避狼、毙狼的经过,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和勇敢,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3、《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此表写于作者出师伐魏临行之际,表中作者建议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并表达了作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4、《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号五柳先生,晋朝人。本文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的情感。

上一篇:日光作文400字下一篇:小学挂职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