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2024-07-25

现代化的城市作文(精选8篇)

篇1: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现代城市的孩子知道哪个级别的官大,哪个牌子好;不知道什么是稻谷,什么是小麦,

现代城市的孩子每天都看到汽车,看到钱;看不到日出或日落,看不到地平线。

现代城市的孩子能得的各种电动玩具;却无处可以捉到一只蟋蟀或天牛。

现代城市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不懂得什么是“珍惜”,什么是“勤俭”,

 

篇2: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这里是哪儿?这里是什么地方?难道是“田园城市”吗?哇!这里真美呀!这里是城市吗?这简直是一个大花园呀!树上的鸟儿在歌唱,天空是蔚蓝色的,阳光明媚,这真是个好天气。那里还有农田呢!我们跑到了一片草坪上,躺在草坪上,哇!好舒服呀!

这里的马路边全是花花草草,原来的柏油大道竟变成了乡村小道的“改进版”,我们坐上了环保型巴士,听叔叔阿姨们说,工厂排出的废气被回收利用,变成了汽车的“环保型燃料”,而排出的却是空气!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一个发电厂,看到了许多的风车和太阳能板,听说这是最环保的发电技术了。

我们又来到了一所学校,看到了那些同学都没有用书包,我就好奇的问:“同学你的书包呢?”“我们学校为了节约用纸,所以我们都只带两张卡就行了。”她对我说,“那你们有没有家庭作业呢?”我问,“我们就只用把作业记在这两张卡上就可以了。”她笑咪咪地对我说,“哇!你们真好!”我说,我们还参观了这所学校,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就是绿色,这些花花草草装点着校园,校园显得格外美丽。

我们来到了一个地铁站,这里的地铁四通八达,我们上了一辆地铁,里面空气虽然不好,但是我还是第一次坐这样的地铁,忍忍吧!地铁到站了,我们来到了一个繁华的步行街,我们看见了地上一个垃圾也没有,地上非常干净。大家说说笑笑,多好啊!大家都在用布袋子,我跑过去问那个阿姨:“阿姨,您为什么不用塑料袋呢?”“我们为了环保,所以我就不用塑料袋了!”阿姨说,“你们可真环保呀!”我说。

转眼就到了夜晚,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我睁开了眼睛,唉!原来是个梦呀!真能是这样就好了!听说,成都在创建田园城市,在报纸上都会有这么一个版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田园城市”吧!

“田园城市”是从英文gardencity直译而来,此概念为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

你知道了吗 洛杉矶、菲尼克斯、图森已经完全失去了城市的密度,我不知道成都会成什么样?

篇3: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火灾是人类面临的各种灾害中极具毁灭性的灾害之一, 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地震的5倍, 仅次于干旱和洪涝, 而发生的频率则居各种灾害之首, 同时火灾还具有“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性。人们在学会了用火的同时也开始了抗御火灾危害的不懈努力, 在与火灾搏斗的过程, 人们所付出的生命和财产代价触目惊心。

进入21世纪, 全球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下, 超越了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地域限制, 进入了现代化的变革时代。在这一世界性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众多的工厂集结在城市周围, 形形色色的摩天建筑鳞次栉比, 各种功能的新材料、新装饰、新电气渗透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于是, 火灾的引发因素和场所不断增加且日益复杂, 火灾总量呈上升趋势, 火灾扑救越来越困难, 火灾损失越来越惊人, 火灾因而成为消蚀国家资源和财富的最严重因素。同时, 因火灾而引发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破坏也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为破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这种工业化发展和火灾隐患发展同步并进的现象被称为经济崛起过程中的负效应。

一次次的大火拷问城市管理者:如何保证城市的安全?在我国加快推动城市化进程、超高超大建筑高歌猛进的热潮背景下, 在生命意识和权利主张蓬勃高涨的时代, 我们应刨根究底、追根溯源, 对城市建筑的“消防之痛”进行反思。

篇4: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规划龙头引领沿江开发,城镇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把握整体开发、集约开发、联动开发和可持续开发的原则,着眼全市发展大局和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把沿江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谋篇布局、统一规划。明确“五个充分体现”,厘清城市发展定位。在制定和实施沿江开发的建设规划中,坚持“五个充分体现”,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体现经济与社会以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体现沿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衔接配套,充分体现扬州自身的产业定位和功能特色。以市域总体规划为指导,在全省率先编制了《扬州市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纲要》、《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扬州市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关于沿江地区空间开发、产业集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规定。在规划指引下,扬州沿江避免了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为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厘清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新扬州”的发展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构架“一体两翼”沿江城市群格局,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按照统一规划、联动开发、成片集聚、基础设施共享的要求,强化区域中心城市扬州和仪征、江都三市的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和产业对接,有效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城效应加快形成。按照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副中心城市、择优培育新兴卫星镇的思路,不断优化区域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了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和一批中小城镇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城镇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功能区。以扬州中心城区为核心、江都市区和仪征市区为两翼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现代滨江城市群格局初具雏形。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按照“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发展思路,优化扬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分区,积极推动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全面实施城市水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涵养蜀冈生态环境;大力兴建现代商务、文化服务、体育休闲中心,展示新城西区形象;推动企业退城进园、布点沿江,加快产业集聚。四大功能分区使扬州“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

硬件投入激活沿江筋络,城市硬环境不断优化

加大沿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齐全的各种硬件设施,激活沿江筋络。截至2006年,扬州沿江地区交通、能源、港口、园区等设施建设投入已超过200亿元,区域化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功能设施基本配套,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投资创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以在全省率先建成环城高速为标志,重大基础设施实现全面突破。沿江开发五年来,投资12亿元、总长80公里的宁启铁路扬州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扬州地无寸“铁”的历史;投资14.8亿元、总长34公里的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实现了环城交通的通达顺畅;总投资57.8亿元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其北接线让扬州百年梦圆;总投资14亿元、长达80公里的沿江高等级公路构成了沿江交通的主动脉;扬子江路、扬六路、江都通港路等一批连接沿江与腹地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机场、五峰山过江通道等一批项目正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运营,使扬州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扬州迅速融入了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交通大循环,彻底改变了扬州偏居江北一隅的被动局面。以扬州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作为标志,港口物流等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2002年下半年,我市对扬州港、仪征港、江都港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目前“一港两区”整合已顺利完成,扬州港已成为江苏省的重要港口,成为长江流域第二大木材运输和交易中心,成为湖北、重庆、江西的铁矿砂等重要原材料的中转基地。2006年,扬州出口加工区通过了国家九部委的正式验收,结合海关直通点、保税仓库,扬州“大通关”的条件已经具备,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绿色商务通道基本形成。以扬州二电厂3号机组并网发电为标志,供电、供热等配套设施基本到位。沿江开发以来,我市加快水电气热等各项配套设施的统筹开发和建设,提高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集约开发程度。供电基础设施投入已超过10亿元,建成了通达沿江各产业基地的重要输变电线路;扬州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3号机组已经并网发电。港口环保热电、仪征联众热电等供热设施投入运营。投资2亿元的供水设施基本建成,总投资4.5亿元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

开发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坚持沿江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互惠共赢。在沿江开发大潮的催动下,扬州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古城特色得以延续。得益于沿江开发,一大批工业企业和批发集聚市场向沿江集聚,为扬州古城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延续了生生不息的城市文脉。近五年来扬州制定了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整饬古城小街小巷传统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精致盐商住宅,拆除违章建筑和不协调的现代装饰,改善公共设施,古城恢复了传统风貌,保持了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质,凸现出形象清丽、内涵深厚、精致典雅的名城个性。扬州在古城保护方面所做的杰出工作,成为2006年度扬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生态城市魅力初现。扬州沿江开发的画卷中不但有工厂林立的制造业群落,也有生态生活环境和谐优美的田园风光,有现代农业、林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大江风情。在建设沿江产业带的五年里,扬州在沿江地区全力打造绿色长廊、生态画廊,构建城市绿色屏障。扬州城区十里蜀冈、十里大运河、十里古运河,城市中心的小游园、绿地景观和占地3470亩的润扬森林公园、沿江高等级公路城区段等一批高标准的绿化工程共同构成城市绿肺;泰安凤凰岛景区、古运河水上游览线、瓜洲春江花月夜景区、江都三江营生态自然保护区、仪征龙山风景区等项目有望成为沿江旅游的新热点。扬州市民和游人在沿江开发的浪潮中充分享受着和谐、绿色的城市环境。三是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在沿江开发的带动下,2006年,扬州港“一港两区”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水公铁连接、江海河沟通的现代物流业基地初见雏形。交通仓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批发零售业稳定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店、产权式酒店、PC MALL、知名连锁卖场等新型业态经营比重逐年提高,新兴服务业态发展形势喜人。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科教、工艺美术、玩具、物流等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

篇5: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 现代城市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城市。而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所谓先进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与各类思潮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它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文化是指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善良、诚信、道德的颂扬,体现于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科学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以及唯实求真的探索精神。

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凡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的时候,城市则出现昌盛繁荣。反之,则会走向没落衰败。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的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改革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巨大威力和作用。没有这种科学求实、催人奋进、具有中国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这个常用指标外,还用了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也就是把生态质量、文化质

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由此可见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6:反城市文化的现代化悖论

对于有着强烈的农民文化记忆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者来说,对城市的看法一开始就是十分复杂的。城市既是商业文化中心、是行政管理中心、是现代化的表意符号,同时又是引诱享乐、声色犬马、~堕落、香风毒雾的所在。对城市的占领是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象征,但对城市的警觉排斥和耿耿于怀又是挥之不去的。因此,对于城市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就成为革命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进入城市之前的1949年3月,毛泽东就宣布:“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同时他又告戒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及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常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要预防这种情况。”1对毛泽东的这种警觉和告戒,莫里斯.梅斯纳?鞴缦路治觯?quot;虽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起初是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那些经历过长期革命的严峻考验而幸存的领导人中,大多数是在农村的穷乡僻壤生活和战斗了20多年;而且,对于那些农民干部来说,城市是完全不熟悉的陌生地方。……此外,伴随着不熟悉的是不信任。以集合农村革命力量去包围并且压倒不革命的城市这种做法为基础的革命战略,自然滋生并且增强了排斥城市的强烈感情。在1949年以前,那些革命家把城市看作是保守主义的堡垒,是国民党的要塞,是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中心,是滋生社会不平等、思想堕落和道德败坏的地方。1949年,他们既是作为解放人员,又是作为占领人员进入了城市,而对于那些对革命胜利贡献很少的城市居民来说,同情和很大的疑虑是交织在一起的。这种把革命的农村和保守的城市一分为二的想法,是全部革命经历产生出来的,这个想法在毛泽东主义者思想中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革命遗留下来的这种思想残余,后来在新执政者处理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和农村的关系问题)时,在方式方法上发挥了作用。“

2对于执政者来说,一方面要实现现代化,并用”五年计划“的方式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列出了时间表。另一方面,出于革命历史经验,他们认为只有保持”非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才能保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本色,才能与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保持必要的距离。这是一种典型的前现代社会的思想方式,在实现现代化之前,描绘前景并奋力实践,展现勃勃雄心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就象普通的农民,一个”发家致富“的口号,就可以调动全家乃至一个阶级的激情和奋斗的信念。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反城市的倾向,是中国农民文化在社会主义初期的一种紧张的反映。这种”保守主义“的城市态度,作为主流思想和统治思想的一部分,一方面缓解了官僚主义、权力~的进程,提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效率;一方面,也延缓、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商业化是现代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具有组织消费、引领时尚、促进流通、加快生产周期的功能,但同时它也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所要抵制的、毛泽东曾告戒过的、须引起注意的”软化“功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内容。对这一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社会主义传媒不仅维护了它,而且它们的形象性还无意中放大、夸大了这一道德理想的激情和伦理意义。

一、城市与资产阶级的想象关系

在反城市化的倾向中,传媒所拥有的话语权,起到了组织文艺生产、引导文艺潮流、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作用。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发表刊载文艺作品的重要传媒,几乎全部控制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各省级作家协会。文艺杂志的主编,都是具有一定革命资历的革命文艺家来担当。这些人的文艺实践和接受的艺术趣味,与反城市的倾向有着天然的联系。即便是来自城市的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经过革命文化的熏陶再回到城市后,也不是回到了他们曾经熟悉的趣味和生活,他们是以文化管理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城市的。因此,在他们掌握的文艺传媒上,刊载的作品仍然延续了革命时期的传统,他们对新时代文学艺术功能的理解,仍然没有超出战争时期。

50年代初期,虽然解放区的作家已经进入了城市,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不熟悉和怀有的天然警觉,使他们自然疏离于对城市的书写,国统区的作家熟悉城市生活,但对新时代的惶惑和迷茫,又决定了他们笔下的慎重。因此,50年代初期的城市文学几乎是空白的。即便有些作品写了城市,也仅仅是农村生活场景的置换,趣味和目的诉求仍然没有变化,也就谈不上城市文学。第一篇具有城市生活意味的小说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这是一篇具有温和生活气息和个人趣味的小说,出身于知识分子的男主人公李克表现了与战争时期非常不同的精神向往,他希望生活能有一些个人趣味,并努力培育劳动人民出身的妻子张英也能象自己一样去体验城市生活的情调。他们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既是家庭的也是社会性的。男女主人公经过各自的调适又重归于好。叙述者慎重的以丈夫的口吻叙述情节,注意检讨”我“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并写出了妻子新的变化。应该说,这不是一篇多么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简单和琐碎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幼稚。但值得注意的是,萧也牧是第一个试图表现新时代城市生活感受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尝试新题材写作的作家。他敏锐地感觉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关系。对于长期生活于战争状态的作家来说,城市生活无疑是面临的新的挑战。但是,对于充满了内在紧张的意识形态来说,城市的可疑几乎无处不在,它处处布满了资产阶级的陷阱。因此,萧也牧要求的城市生活”情调“本身,就使他处在了一个众目睽睽危机四伏的境地中。

对萧也牧的批判,是文艺界自发的一次批判运动,陈涌、冯雪峰、丁玲、康濯等文艺界的重要人物都写了措辞严厉的批判文章。他们把《我们夫妇之间》指认为是一篇”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小说;3是一篇”对于我们的人民是没有丝毫真诚的爱和热情的“作品,对于作者来说,”简直能够把他评为敌对的阶级了“。4而丁玲则提到了另一种高度:把《我们夫妇之间》”作为一种倾向来看“。5最后,萧也牧不得不写了《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的检讨公开发表。6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我们夫妇之间》的同时,《人民日报》推荐了马烽的短篇小说《结婚》,并发表了”编者按语“。认为”马烽同志的这篇小说,通过两对农村青年男女的婚事的生动简洁的描写,表现了新中国的农村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之下,怎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怎样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和生活与政治的关系。小说充满新的、乐观主义的气息。小说的语言也是中国人民的健康的语言。这是文艺工作者忠实地执行毛泽东文艺路线所产生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短篇创作之一。“7这不是简单的对两篇小说的批判或举荐,而是对?缁嶂饕逦幕斓既ǖ牧硪恢植汀;蛘咚担杂诔鞘械纳缁嶂饕逦幕斓既ǖ恼剂欤褪桥┟裎幕杂诔鞘形幕恼剂臁T谂邢粢材潦蓖萍隽寺矸榈呐┐逄獠男∷担?962年,萧也牧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他复出文坛重新有了创作资格后,写的小说也多为农村题材的小说,如《小兰和她的伙伴》、《大爹》等所谓”新人物志“。这一转变事实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必须无条件认同的结果。对萧也牧的批判,潜在的作用是,作家对于城市生活的理解形成了一个不变的模式,即城市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角斗场,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充满了阶级斗争的暗示。因此,经过猜想和审慎探索的城市文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了唯一可行的写作模式。

电影和戏剧是50年代最具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50年代的计划经济却培育了电影和戏剧的市场化,传统剧目和新形式、新内容的电影戏剧被大众普遍接受。《小二黑结婚》、《刘巧二儿》以及表现农民革命的《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胡兰》、《红珊瑚》等,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这些作品不仅在农村持续上演,在田野、场院等开放性的演出场所吸引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乡村农民;而且在城市的各大影院剧场都创下了至今难以超越的演出场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目同30年代上海”十里洋场“商业性的演出是十分不同的,这些演出虽然也创下了大量的票房价值,但它的最后诉求并不在于商业性,而是在大众乐于接受的前提下,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和新社会的优越,它在取代了城市商业文化的消费功能的同时,也用农民的欣赏趣味改造了城市民众。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它发表于1943年5月,1946年8月26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文中盛赞《小二黑结婚》”是在讴歌新社会的胜利(只有在这种社会里,农民才能享受自由恋爱的正当权力),讴歌农民的胜利(他们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懂得为更好的命运斗争),讴歌农民开明、进步的因素对愚昧落后、迷信等等因素的胜利,最后也最关重要,讴歌农民对恶霸势力的胜利。“20周扬肯定《小二黑结婚》时还说,”作者在任何叙述描写时,都是用群众的语言,而这些语言是充满了何等的魅力啊!这种魅力是只有从生活中,从群众中才能取到的。“21周扬在这里使用的”群众“其实就是农民。在细致地阅读这类作品后我们发现,在艺术表现上,它们都沿袭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才子佳人“的结构模式,不同的是豪门贵族或书香门第的情节背景代之以普通的农家小院,小姐相公代之以活泼郎健的乡村青年。《小二黑结婚》原著对主人公有这样一段描写:”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有一次反’扫荡’打死过两个敌人,曾得到特等射手的奖励。说到他的漂亮,那不只是在刘家峤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到哪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22而小芹则是这样的形象:”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的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23这是新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芹和小二黑都是各自性别对象的追逐者和羡慕者。小二黑虽然不是满腹诗书的旧式才子,他的才能是从被命名为”特等射手“来体现的;小芹作为”佳人“的形象赵树理的描写已跃然纸上。50年代由田川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这一”才子佳人“模式体现得更为明确,一曲”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将”佳人“对”才子“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终成眷属,实现了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与《小二黑结婚》相比,《刘巧儿》如出一辙。这两出分别以男女主人公命名的戏剧,不仅都是发生于解放区的婚姻恋爱故事,而且故事的结构、结局、人物设置、矛盾冲突等都极其相似。巧儿那段表露心迹的唱段基本就是小芹的”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的重复。赵振华也是模范,因此《刘巧儿》也是”英雄美女“的传统模式。这两出戏,展现的都是一幅明丽清纯的乡村前现代的田园风光:单纯的女性、富于民歌风的抒情曲调,简单的矛盾线索和类似于部落”酋长“式的裁决,大团圆的结局等,都适于农民的接受趣味。但值得注意的还有下面两点:第一,对妇女命运的改写与承诺。无论是小芹还是巧儿,她们都不再是悲悲切切、命运任人宰割的传统妇女形象,她们不再听命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即使是与异性青年一见钟情也摆脱了约会偷情不思茶饭的闺怨,而是积极主动,努力争取,充分表达了解放了的女性的开放与觉醒。这一承诺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和青年对个人未来婚姻命运的憧憬,在现实的婚姻关系中获得了另外一种允诺。而这一允诺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期待。特别是青年妇女,在小芹、巧儿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爱情中实现了个人的内心向往和愿望。这是这两出戏受到民众欢迎的深层观赏心理。至于这一承诺是否能够实现,作家的这些想象具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没有人发出质疑,它甚至在观众热情投入的观赏和想象中完全被忽略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改写与承诺不仅投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控制诱导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策略。

第二,无论是小芹还是巧儿,她们命运的改变和愿望的实现,最重要的并非取决于她们个人的愿望,事实上她们个人的意愿都遭到了强大的对抗性力量,如果仅凭她们势单力薄的个人意愿显然是无从实现的。重要的是,她们的个人意愿有了政治保障,她们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人民政权。《小儿黑结婚》中的区长、《刘巧儿》中的马专员,作为权力的象征不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同时也是正义和公理的化身。传统的”清官“意识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宣扬。刘巧儿再想嫁给赵柱儿,她仍然无能为力,但政权的介入使她实现了这一愿望,从而也实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做主“的主题需要。

这些作品进入城市,不仅让城市市民目睹了乡村的新风尚,目睹了中国农村新的”奇观“,事实上它们也带来了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依靠人民政府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唯一的保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都市文化熏陶的城市市民,对小芹和巧儿的婚姻故事,虽然不免感到简单,但那里蕴涵的新的生活和生动健康的生活情调,毕竟是新鲜感人的,它对所有的人都可以构成想象和憧憬,是不难理解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不动声色地占领了城市十分有限的文化市常

这样一种文化形态,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追求,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难解的悖论:无论是”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超英赶美“等等,事实上要求的都是迅速地积累起社会主义的物资大厦,改变落后贫困的国家状况,不仅能够与帝国主义的威胁相对抗,而且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媒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恰恰是反对作为现代化表征的城市文化的,它不仅把城市与资产阶级想象为一种天然关系,而且致力于农村文化对城市的移植,努力培育城市市民乡村的文化趣味。这一矛盾、悖反的现象,不仅限制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无意中造就了国民虚假的乡村崇拜的思想趋向和文化趣味。这一状况事实上至今仍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延续着,中央电视台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大量的、久盛不衰的小品,就是典型的农民文化代表,它表现出的调侃、热闹、风趣、小机智乃至滑稽,蕴涵的恰恰是农民文化中最不值得张扬的东西。另一方面,当城市文化久被压抑之后,一旦有了时机,它便以无规则的方式诉诸以疯狂的报复。90年代之后,大量的文化垃圾在”文化多元论“的遮护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就是城市文化久被压抑后”疯狂报复“的一种。

注释: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666--667页

2、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96--97页。

3、陈涌:《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载《人民日报》1951年6月10日。

4、李定中(冯雪峰):《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载《文艺报》1951年四卷五期。

5、丁玲:《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的一封信》,载《文艺报》1951年四卷八期。

6、《我一定要切实地改正错误》,载《文艺报》1951年五卷一期。

7、《祝你健康》最初发表于《剧本》1963年11--12月合刊号。

8、9、《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207页。

10、丛深在《〈千万不要忘记〉主题的形成》一文中说,他当时通过学习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卜和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心头”豁然开朗“,发现了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显微镜来分析工厂日常生活"的新途径。11、12、13、14、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见《再解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85页、189页、188页。15、16、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128页、129页。

17、贾霁:《新人新事新主题--谈1963年话剧创作几点收获》,载《戏剧报》1964年2期。

18、《当代文学概观》207--210页。

篇7: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主标题)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新热点、新趋势,在我国当前进入经济新常态、优化结构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落脚点和重要空间载体。

从总体上看,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较完善的城市科技创新制度

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生成。创新型城市的制度设计一定要以最大限度调动城市创新要素投入城市创新活动为目标。

在一个创新型城市中,拥有完备的创新活动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创新活动管理和执行成本,保证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这种制度旨在鼓励创新型人才成长,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实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还要围绕激发城市科技创新意识和行为,设计导向一致的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以及围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等。

二、高水平的城市科技创新投入和基础条件

保证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是良好的投入水平和科教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分析世界上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0.5%一0.7%左右;在经济起飞阶段,该比例上升到1.5%左右;进入稳定发展期,该比例则保持在2.0%以上。在前两个阶段,政府的投入应占主导地位。

要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特别是在人均GDP较低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其它社会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下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机制。

三、大规模的城市创新型企业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不是科学发现和发明,而是企业家利用新思想创造出新的生产资源组合来增加利润的过程。

因此,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中之重是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中之重依然是培育本市的创新型企业。一个创

新型城市一定是创新型企业密集的区域,这种密集不仅表现在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更表现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意识与实力上。

从城市的创新成果上看,拥有大批居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市科技型企业,就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突出成果。比如深圳市,因为有了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腾讯等一批企业,而成为创新型企业高度密集的区域,并成为国内创新型城市的排头兵;而青岛市,由于有了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一批企业,成为全国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走出了一条“品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根本内涵就是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节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城市运行体系内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创新。如深圳形成了全国首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把通过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质量作为建设“效益深圳”的核心,政府层面也形成了有效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全产业链支持服务体系和与自主创新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

且深圳是典型的开放型社会、多元文化并存。深圳的外来移民,以追求理想和美好生活为目标,在艰苦拼搏和创业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奋进、勇于竞争、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移民文化价值观,移民文化价值观遂孕育了深圳创新文化的基因,造就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结语注意音效转折)

篇8:现代化的城市作文

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可谓众说纷纭, 被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黄亚平在《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中将其大致分类如下: (1) 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 (2) 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 (3) 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 (4) 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等。

对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学术界更是没有形成较为普遍性的观点。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来比较和区分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一、从历史渊源、历史进展及其学科作用演化的纵向维度上进行系统地阐释

从历史渊源、历史进展及其学科作用演化等纵向维度上进行系统地阐释, 尤其是把它们置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 这样使认识不会带有局限性。以下对城市建设发展进程的概括分析入手, 探讨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设计在驾驭城市物质形态中的作用及其异同。

1. 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现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由西方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后, 西方城市发生巨变, 工业化带来了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的空前的集中。这导致了大城市环境恶化, 卫生条件差、公共设施缺乏, 许多传统街坊沦为贫民窟, 传染病流行。为了从根本上整治这种局面, 城市规划应运而生。但与此同时, 城市规划理论逐渐分化出两种并行不悖的价值取向。

(1) 综合规划论

霍华德是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从城市的最佳规模入手, 得出了一组概念性结论, 即“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理论。这一理论不但提出了空间目标, 而且提出社会目标和组织管理目标。在这一发展路线上, 芝加哥学派的一批城市社会学家, 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的功能构成和人口分布作了规划理论的研究, 并归纳提出了同心圆学说, 城市地域的扇形学说和城市的核心模式理论。综合规划派中, 倡导者大都不是建筑学出身, 所以更容易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综合看待城市建设。

(2) 形体规划论

这条道路从遥远的历史延展而来。但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看, 他由西特为起端。1889年, 西特发表的《艺术原则下的城市规划建设》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欧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遗迹及其艺术价值, 首创现代建设的“视觉艺术”准则。柯布西埃以及他影响下的CIAM, 更是明确的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看待现代城市设计。他的“光明城市”的理论和城市规划思想对战后城市规划及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普遍影响。这一发展路线的代表人物用建筑师的眼光看待城市建设问题, 包括建设中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采取“把砖瓦石和钢筋混凝土在地上做一定组合的那种物质和空间环境的解决方法” (hall, 1975)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物质环境开发, 并有一个三维的设计方案和图解。

尽管如此, 上述两种发展路线仍有着根本的同质性, 即都信奉“物质形态决定论”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理想。只不过综合规划偏于二维城市客体, 形体规划偏于三维实体形态, 而且两者都注重乌托邦的最终境界。

2. 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就分化出综合规划和形体规划两种途径,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和发展, 它们分别演化成今天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城市设计这两门学科 (也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城市设计尚不能取得与城市规划同等的学科地位, 只是城市规划的一个分支学科) 。

(1) 现代城市规划

综合规划论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 同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均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规划课题, 内容也更具体化和系统化。英国区域规划研究直接干预和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自此, 综合规划更多地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结合取决于它们的意志和社会目标取向。当然, 这首先归因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日益加强。二战后, 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远离了物质形态而日益趋向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 综合规划的重点已经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 并最终导致了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创立。

(2) 现代城市设计

如果从城市领域涉及三维形体的意义上讲, 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建设都是以城市设计为途径的, 这与此后西特的“视觉有序”观点、柯布的“光明城市”、沙里宁的“有机城市”都可称之为传统城市设计。实际上, 这是一种用城市三维形体设计途径来取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尝试。但由于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欠缺, 应用较为困难。在有限的实践中举步维艰, 在战后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 运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才能有效驾驭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建设问题。现代城市设计就是针对解决这一问题而在传统城市设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从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至工程立项”这一城市推进的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来分析

美国学者P.D.Sprei regen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们现在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作为新的词汇是一种遗憾, 这种遗憾源于专业分离所导致的理念与行动的背离。

建立城市设计的概念并非要创造一个新领域, 而在于防止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被遗弃。”

从图2可看出, 在城市的整个推进过程中, 从城市总体规划至最后的工程立项的各个环节是相对独立的, 各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各环节脱节的现象。而城市要想在形态上协调发展, 形成较为统一的城市面貌, 就必须依赖于城市设计介入到以上各个环节之间。

下面以城市设计对详细规划的补充作用为例, 说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过去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往往得出的是一些经济技术指标, 而没有对下一层级的工程立项在物质形态和空间品质上做出规定, 更不可能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作为价值尺度来做出规定。近年来, 兴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现出传统城市规划对三维形态的关注。形成一套对地块三维形态控制的规定性和引导性指标, 与城市设计内容十分相似。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设计对三维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涉及到城市的人文, 历史、经济、社会等要素, 更注重人的感受, 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土地利用的性质、强度等指标研究。仅依靠控规只能限制某种不良开发行为, 在创造宜人环境的控制上仍无法起作用。城市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都关注建筑形体间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环境的品质, 二者的区别在于城市设计更多的研究如何采用合理控制来引导地块高品质的空间形态生成并和谐的融入整个城市中, 而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考虑如何在各项控制指标的约束下满足设计要求。由此可见, 在控制性规划向工程立项的推进过程中, 城市设计便起着从二维平面规划向三维空间过度的“桥”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可以将城市设计视为在城市整个推进过程中的一种计划和管理。

当然, 城市设计是贯穿于城市推进的整个过程的。简而言之, 城市设计在贯穿于城市规划至最后的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整合资源、协调城市推进过程中的上下层级之间的矛盾、弥补上层级对下层级的控制中在形态等方面的不足。

三、通过比较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含义和特点来强化认识。

1. 从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方面比较。

城市规划主要从城市的物的角度出发, 强调对城市效率、人均等方面的满足, 对城市布局结构的合理性有很高的要求。注重功能分区、城市区划特色、交通规划、与周围城市相互衔接、地下基础设施分布等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而城市设是以城市的人为根本出发点, 强调对城市生活、人的生理、心理与行为的满足。在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过程中, 追求环境舒适度与视觉的可欣赏度, 同时城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的环境效益。

2. 从方法论特点方面来比较。

城市规划是一个纯理性过程。在规划过程中排斥人的主观因素和非理性活动, 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它与城市经济发展计划有关。

城市设计则不是一个纯理性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包含设计者的直感和主观决断。因为要考虑到人的心理需要和审美活动, 这种需要和审美是模糊而非理性的, 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经常由个人感受或判断来确定。

3. 表达方式的不同。

虽然两者都是以文字和图像作为表述的手段, 但城市规划更偏重于文字、数据、图表的表述, 图纸为辅, 主要是通过规划说明书进行阐述。而城市设计则偏重于直观的表现, 如图纸、模型、照片、录像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夏祖华, 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朋友圈里最励志的名言下一篇:国旗下讲话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