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

2024-09-04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通用6篇)

篇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

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专题复习导航】

◎考情分析: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比重不如政治、经济史主题,2009年山东、海南、广东、宁夏等地高考对思想文化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集中考查了儒家主流思想和书法、文学等主干知识。但“一定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在当今政治、经济两大板块频繁考查之际,文化史的内容也应引起重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可能会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及书法、绘画、文学等主干知识,选择题仍为主要方式。

◎考纲诠释:(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3)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4)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专题复习建议】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应当注意思想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应当有基本的了解。同学们可以读一些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名篇,在阅读时应当注重真正理解原文。现在刊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2.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特征,应当看到各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都曾经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要考察思想史的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3.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总结,比如简要说明孔子思想的要点,简要说明老子思想的要点等。4.在有关古代文学艺术内容的学习方法方面,重视浏览课外读物,增加感性认识,将课外阅读收获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进行较深层次的思索。

5.将对艺术的品味和欣赏与对艺术史的总结和分析结合起来,感受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值得肯定的学习方法。

【新知自主探究】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见解。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①创始人——老子: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其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②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和“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从自然;在文学、美学方面建树颇多。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用”等,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

(4)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3.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哲学思想大发展。(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1.儒家思想的形成(1)创始人——孔子

①“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谐人际关系。②“礼”:即“克己复礼”按周礼矫正等级名分以求贵贱有序(保守的一面)。③“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要求爱惜民力,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⑤教育方面贡献巨大,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孔子也被尊崇为“圣人”。

(2)奠基人——孟子

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

(3)集大成者——荀子

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及其新儒学 ①地位: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他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②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大一统”思想。

(2)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君主专制集权,因此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纳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由此,儒学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也从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宋明理学 ⑴理学的兴起: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2)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②主张:“理”是世界本原,表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即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③地位:明成祖时确立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3)陆王心学

①指以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②主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的方法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主张克服私欲回复良知以求理。

(4)影响

①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②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现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清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存在的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要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主要科技成就

(1)天文: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其中《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唐代僧一行在世界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元代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春秋出现了九九乘法表,发明了度量衡,出现了算筹计数法;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方法,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3)农学: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了各种生产工具的改革;明代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

(4)医学:《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东汉华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代表了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2.四大发明及对世界的贡献

(1)造纸术:西汉已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元代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3)火药:唐代发明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时产生了巨大作用。

(4)指南针:战国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四、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

(1)汉字: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由繁到简。

(2)书法:篆书和隶书具有书法的美感,但仍为实用性汉字;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代楷书步入盛世,以“颜筋柳骨”闻名,草书有张旭、怀素等;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2.绘画艺术

(1)发展脉络:①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彩陶画等,自然、质朴又不失浪漫。②战国至汉代的帛画,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③魏晋时期形成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以顾恺之为代表,注重“以形写神”。④唐代以吴道子为代表,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⑤宋代: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亮点,以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最著名。⑥明清:流派纷呈,文人画、宫廷画、表现民间风情的年画、木刻版画、剪纸画、布贴画等各具特色。

(2)基本特点:①写实与写意两大风格。②文人画主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③不求形似,注重抒发个人主观性情,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文学成就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其中国风是精华部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创作方法。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吸收南方民歌精华,创作出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又称“骚体”,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较为活泼自由。代表作《离骚》。

(3)汉赋:是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一种带韵散文,表现手法夸张,词藻华丽。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等。

(4)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5)宋词:又称“长短句”,可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宋代最为流行,且流派甚多,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岳飞等。

(6)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是在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加工而形成的新诗体。表达了元代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的愁闷情怀。

(7)明清小说:唐代就有小说,叫“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已渐趋成熟;“话本”是宋元小说的形式;明清通俗文学大发展,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期,出现了四大名著、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4.戏曲艺术

(1)南戏:两宋之际,在商品经济较为繁荣的闽浙一带流行的一种戏剧。一般由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创作,贴近百姓生活,主要流行于民间。

(2)元杂剧:元代在北方兴起的融诗词、歌唱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四大家”。

(3)京剧: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局面;徽剧、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等唱腔,形成了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出现了第一个繁盛期,涌现了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成为国粹。

【重难核心突破】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这段时期也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究其原因:

(1)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时新旧社会制度交替变革是思想界动荡活跃的根本原因。面对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学说,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剧变及战争动荡的局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重要条件。

(3)战国时代“士”阶层空前活跃,各国统治者对士的重视及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列国纷争的政治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百家并存。

(4)教育的兴起和学术中心的形成是百家争鸣中社会变革、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形成背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土地兼并、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于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新儒学的思想核心。“天人感应”即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3)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4)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5)影响:①对当时:对维护西汉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具有进步意义。②对后世: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同:程朱理学和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异: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求理的途径也不同: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早期启蒙思想为什么不完善?

(1)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严苛;一方面封建体制日益腐败,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明清之际产生的民主思想还处于启蒙状态,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缺陷。原因有: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5.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各朝代都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修道路、开运河、设驿站不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而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不断,使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土壤。(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5)在明清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统治者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广泛,也推动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6)中国古代科学家刻苦、奉献的精神有利于科技发展。

6.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的影响

(1)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

(2)唐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3)宋代,“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又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这种时代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中,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偏安,画家绘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讲究对称。他们的绘画被称为“残山剩水”;另外,这时不仅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百姓自己的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思想上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伴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为小说作插图的木版画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出现。如年画、寺庙中的壁画、布贴画和剪贴画等。

【高考真题体验】

1.(2009山东基能,42)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此届书博会的主题为“齐鲁文脉,华夏书香”,与这一主题相一致的应是②④;①是激人奋进的警语,而③体现的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答案:D 2.(2009海南单科,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A、C、D三项仅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提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学习礼义,通过法治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而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故二者存有相通之处。

答案:B 3.(2009海南单科,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思想基础应源自《春秋》。

答案:A 4.(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09江苏单科,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6.(2009广东理基,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

答案:A

7.(2009山东基能,4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解析: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毕升发明的,用于印刷的活字字模应是反字。据此分析题目图片,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8.(2009广东单科,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答案:D 9.(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故应排除。

答案:A 10.(2009广东文基,19)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A B C D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秦朝官方文献”。秦朝官方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D项为小篆;A项为甲骨文; B项为草书;C项为楷书。

答案:D 11.(2009浙江文综,12)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

解析: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故A项正确。李斯写《秦始皇廿六年诏铭》用的是小篆,B项错误。C项指的是草书。正书是指楷书,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2.(2009安徽文综高考,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图中第一个高峰应为唐朝时期,顾恺之是魏晋时期,吴道子是唐朝,张择端是北宋,郑板桥则是清朝,故B项正确。

答案:B

篇2: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嘉兴测试)下图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有学生从图中孔子使用“纸张”“线装书”等细节,对该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生的下列推论中,合理的是()

《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A.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

B.该图为后人伪造,没有史料价值 C.该图的真伪须有考古学支持才能判断 D.绘画者以其生活经验附会了孔子时代的生活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造纸术产生于西汉,但不能推断出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该图有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史料价值,故B项错误;该图的真伪依据现有史实结论即可判断,故C项错误;该图主要是为了歌颂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故D项正确。

答案:D 2.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解析:“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郴州二模)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A.墨家 C.法家

B.儒家 D.道家

解析: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于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

答案:A 4.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 C.天命有常

B.以民为本 D.天人感应

解析: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项正确;“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材料“君王受命于天”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不符,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7·南京摸底)“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B.致良知 D.心外无物

解析: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故B项错误;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7·湖南六校联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解析: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却不能说明其来源于佛道,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7·湛江调研)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 C.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 D.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

解析:根据“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这即是对现实状况分析解决,属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他主张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而不是倒退到分封制中,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析了郡县制造成民弱的原因,但无法判断是民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C项错误;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可知,他主张扩大郡县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9.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目录

……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的阐述和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材料中所提及古代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是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故A项错误;“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成书于西汉时间的《黄帝内经》,故B项错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属于《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和评价,故C项正确;“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指的是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同样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0.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 B.唐代雕版印刷仅限于印刷诗集 C.唐代城市已彻底突破坊市界限 D.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

解析: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就开始普遍使用,材料中被叫卖的“写本”和“印本”指的都是雕版印刷品,故A项正确;是否“仅限于印刷诗集”,这一点不仅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相关信息,而且也与基本的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彻底突破坊市界限”这种商业的进步出现在宋代而非唐代,而且材料同样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材料通篇都没有涉及到“唐政府”,这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7·金华十校模拟)清代小说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下列作品,属于此列的是()A.《红楼梦》 C.《三国演义》

B.《西游记》 D.《水浒传》

解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故A项正确;《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典范,故B项错误;《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故C项错误;《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下图为《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的局部示意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对此图文所蕴含信息归纳准确、完整的是

()

①佛教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见证 ③线描技法体现唐朝绘画成就 ④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以中国画的方式来描绘佛祖诞生,说明佛教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故①正确;佛教画中人物是中国人的形象,表明佛教本土化,故②正确;线描技法并非唐朝绘画成就,故③错误;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的是文人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四川高三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

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据材料一“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结合所学得出,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主张,孔子思想: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思想: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4.(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如:示例1:“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 “仁政”学说,“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示例2:“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

篇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说明其艺术成就。

【高考导向】

1.从考查力度看,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重点, 历年高考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各自主命题省份的试卷, 都频频涉及本专题考点。试题分值一直居高不下, 近三年对“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四大发明、书画艺术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

2.从考查角度看, 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角度主要有两个, 一是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说明儒家思想吐故纳新的特点;二是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起来, 分析儒家思想发展变化的背景和原因。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重点考查四大发明的基础性知识, 或将其与近代西方科技进行比较, 突出我国古代科技重实用性、缺乏理论分析的特点。书法、绘画方面, 主要考查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特点。对文学、戏剧等, 则重点突出它们与时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 理解艺术形式的社会背景, 认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3.从试题呈现形式看, 近三年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 兼有材料解析题。材料解析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阐释历史事物等能力。如2011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山东文综卷考查了黄宗羲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其评价;江苏历史卷则以顾炎武关于教化与儒学的三段言论为切入点, 提供三则材料, 设计了四个问题, 综合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又如2010年四川文综卷考查了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理由及其反映的思想;安徽文综卷考查了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 农业科技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北京文综卷考查了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医学著作的名称及成就;广东文综卷考查了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的问题等。

4.2012年本专题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备考复习中, 学生必须将特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以思考, 探究特定时期思想文化的政治、经济根源;在继续关注主干知识及把握历史概念的同时, 要注意儒家思想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热点问题的联系, 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明末清初的反封建民主思想, 古代科技等, 仍是备考复习的重中之重。

【整合解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意指思想流派多, 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存在各种不同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

2.社会背景

(1) 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 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这样, 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3)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 兼并他国,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都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 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 为学术繁荣提供了人才储备和舆论阵地。

3.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及观点

4.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时期, 孔子开创早期儒学

(1) 理想追求:

传承礼乐文化。

(2) 政治思想:

开创儒家思想。

①观点:提出“仁”、“礼”、“中庸”学说。

②途径:道德自觉, “克己复礼”。

③目标: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④对人与自然的观点:注重政治与人事, 对鬼神敬而远之。

⑤主张“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

(3) 意义: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渗入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孔子思想在古代就传播到国外, 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发展孔子思想

(1) 孟子:

①提出道德四规范:“仁”、“义”、“礼”、“智”。

②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③提倡“仁政”学说。

④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 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 强调“天行有常”,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②对儒家“礼”进行深入讨论, 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1)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 发挥“仁政”思想, 提出“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4) 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

4.宋明时期,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形成

(1) 北宋“五子”创立理学:

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创立理学,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 又称新儒学。

(2) 南宋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①理气关系: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气有变化的能动性。万物各有其理, 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这就是“太极”。

②修养论:教育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

③社会政治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人权利,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设法“正君心”。

④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加以注解, 使之成为理学经典。

5.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 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

①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②主张“本心体悟”,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③批判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 “发明本心”, 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2) 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

①提出“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②人人都有良知, 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③强调“知行合一”。

6.明代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 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2)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3) 批判封建礼教, 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4) 诗文写作风格方面, 主张“真心”, 反对摹古之风。

7.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

(1) 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黄宗羲:反君主专制, 倡君臣平等, 倡“法治”;主张学校决定是非, 限制君权;倡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反君主专制, 倡“众治”;认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③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 “趋时更新”;主张“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共同的思想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出限制君权, 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 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关乎国计民生。

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1.四大发明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 造纸术、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2) 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 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使封建统治阶级日趋衰落, 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 指南针的使用, 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欧洲用殖民征服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

四、中国古代的文学

1.成就

(1)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楚辞:

它是战国时屈原采用楚国方言, 利用民歌的形式, 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代表作是《离骚》。

(3) 汉赋:

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著名代表人物有西汉的司马相如等。

(4) 唐诗:

代表人物:盛唐李白、杜甫, 前者称为“诗仙”, 后者称为“诗圣”。中唐是白居易。

(5) 宋词:

主要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陆游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6) 元曲:

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7) 明清小说:

代表作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 先秦时期:

诗歌是主要文学形式。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特色;战国时期楚辞的代表作《离骚》,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2) 两汉时期:

赋成为典型的文学形式。汉赋辞藻华丽, 手法夸张, 内容丰富,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都是汉赋中的佳作。汉代乐府诗和东汉末年的建安文学, 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3) 魏晋时期:

南方的田园诗和北方的民歌比较典型。

(4) 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人有王勃和陈子昂, 其作品反映现实, 具有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盛唐诗人名家迭出, 流派纷呈,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 盛唐诗坛最具光彩的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诗人白居易,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 多伤时感世之作, 艺术上更趋精致。

(5) 宋词:

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豪放派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作品以豪放为主, 部分作品也具有婉约的特色。

(6) 元曲散曲:

代表作有关汉卿的《别情》和马致远的《秋思》, 其作品大多通俗生动, 豪放飘逸。

(7) 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为数量繁多。长篇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白话小说为代表, 短篇以白话“三言” (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和“二拍” (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以及文言《聊斋志异》为代表。其次, 明清小说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有历史小说 (如《三国演义》) 、神魔小说 (如《西游记》) 、世情小说 (如《红楼梦》) 、讽刺小说 (如《儒林外史》) 、侠义公案小说 (如《水浒传》) 等。再次, 从思想内容方面看, 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 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和伦理道德进行了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五、中国古代的艺术

1.书法艺术

(1) 字体演变:

甲骨文 (商朝) →金文→小篆 (秦朝开始) →隶书 (秦朝开始) →草书→楷书→行书。

(2) 著名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董其昌等。

2.绘画艺术

(1) 题材:

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 表现技法:

有工笔与写意, 勾勒与没骨, 设色与墨笔等区别。

(3) 艺术风格:

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

(4) 文人画:

①鼻祖:唐代王维。

②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③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注重诗意, “画中有诗”。

3.京剧艺术

(1) 起源:

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诸班, 合称“四大徽班”。

(2) 形成: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以后, 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 京剧的艺术特点已经形成。

(3) 特点:

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 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 逐渐演变而成。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4) 地位: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

【复习方法】

1.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注意的问题

(1) “百家争鸣”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需要对必修三个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提升横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抓住儒家思想的演变这一主线, 理清儒学思想演变四个阶段的基本史实。如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成熟, 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及对传统儒学地位的挑战等。

(3) 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和王阳明等六位儒学大师的思想, 并将其思想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加以理解, 概括主流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 认识和评价其深远的影响。

(4) 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的反思, 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体现着近代的曙光, 要注意综合分析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从而加深对明清时期社会转型表现的把握和理解。

(5) 从关注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 综合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可从当前我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角度, 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可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角度, 明确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

2.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1) 把握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2) 树立三种意识:一是“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意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浓缩着历史的精华, 反映着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二是对相关文艺作品的欣赏要抓住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的意识。三是结合文学、美术等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

(3) 对古代科技的复习, 要抓住其实用性的特点, 即主要适应农耕经济的需要, 理解教材基础知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4) 运用图表法整理相关的学科主干知识。如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切入点, 利用图表法进行整理, 形成古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网络结构, 归纳其科技发展的多方面成就;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 两汉时期的赋, 唐朝的诗歌, 两宋的词, 元曲, 明清的小说等方面的成就;古代艺术主要包括书法艺术、绘画艺术, 也可以采用图表法勾勒出基本脉络, 形成知识结构。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 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上述材料认为, “百家争鸣”体现的文化觉醒, 最基本的原因是

A.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士阶层地位的上升

C.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

D.剧烈的社会转型

2.读下图, 该机构的建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它标志着儒学教育的

①制度化 ②统一化 ③官方化 ④系统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扩大

4.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 300多年前被烧成两卷。前段《剩山图》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段《无用师卷》1948年年底被运到台湾后, 一直馆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 《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属于

①山水画 ②花鸟画 ③文人画 ④写意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二程提出“进学则在致知”, “穷理格物”;顾炎武曾说过:“君子之为学也,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A.求真求实, 认识世界

B.维护封建统治

C.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D.实用主义思想

6.明清时期, 苏州的出版业出现了两个持续百年的高潮。其兴盛的背景因素包括

①重商主义, 商品经济繁荣 ②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发展 ③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④工商业市镇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一文认为, 由于艺术创造主体的痴狂风格, 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达不到这个境界, 那就沦为匠人、匠气。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 体现痴狂风格的是

①真书 ②草书 ③山水画 ④文人画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中国古代文化构成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有

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B.苏轼的“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反映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 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际上他 (汉武帝) 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 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 待人之宽厚, 人本主义之精神, 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也占有绝对的比重……事实上, 儒教不仅仅改变了人的思想和性格, 而且使社会构造、习惯、制度也发生了大的变动。

——《韩国民俗大观》

材料三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 与人奋斗, 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劲有力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 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 从容应对, 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髓》

材料四 韩国文化中确实有着传统儒家文化的因子, 但这些传统因子已和韩国人的现代生活, 以及他们从西方吸收来的现代思想观念糅合在一起, 因而不仅这些传统因子被激活了, 而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汉流”要走向世界, 也必须走融合东西方文化、融合现当代生活的路。

——孙逊《“韩流”与“汉流”的内涵解读》

请回答:

(1) 孔子思想中“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2)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术”扩展为“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的?

(3) 根据材料二、三, 分析儒学对韩国产生的影响。

(4) 根据材料四, 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D 政治地位变化、思想活跃的根源, 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项。

2.B 汉武帝设立太学, 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儒家的独尊地位, 唯有儒学属于官方的意识形态, 所以说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故正确答案为B项。

3.D 元代, 随着城市经济的复苏而后繁荣, 市民阶层壮大, 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 促使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起来。故选D项。

4.C 根据所学中国画的有关知识可知, ①③④与《富春山居图》相符合, 而花鸟画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5.D 二程强调的是为学的方法, 认为只有将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达到对普通天理的认识。顾炎武强调的是为学的目的, 主张“经世致用”, 通过为学明道, 从而救世。因此, 二者都属于实用主义思想。故选D项。

6.B 明清时期, 经济上重农抑商, 政治上君主专制, ①③与史实不相符合。故选B项。

7.C 草书变化丰富, 奔放跃动,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文人画,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 追求抒情写意。所以, 草书和文人画都体现了痴狂风格。

8.B 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的是草书, A项错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描述元曲的艺术风格是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 C项错误。京剧正式形成是在道光帝时期, D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 B项说法正确。

二、非选择题

9. (1) 仁、礼。

(2)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将儒学定为官学,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 丰富了韩国民族精神;推动韩国社会构造、习俗、制度变化;推动了韩国现代化建设, 促进其经济稳步复兴。

(4) 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使其符合时代潮流与世界潮流。

篇4: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例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西周的政治文化与秦汉统一的关系,即西周宗法制对秦汉产生的重要影响。要求同学们说明西周政治对于秦汉政治的影响,具有联系、比较的特征,命题者将必修1与必修3的内容联系起来,说明了思想主张与政治措施改革的关系。因此,同学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将问题进行横向综合,即构建某一时期历史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发展全貌和内在联系。A项和B项反映的是秦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C项正确,董仲舒认同孔子“……崇周制而大一统”的思想,这也是周制——宗法制的影响,即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也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来源。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正好与当时汉武帝开拓大一统事业相吻合,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自然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C

例2 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哪个学派( )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先秦时期中国各学派的核心思想的理解。在先秦诸子里重视封建制度、强调礼制的首推儒家。提倡“尊王攘夷”的思想家就是指孔子,他曾经赞扬管仲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一种鼓励“尊王攘夷”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 A

例3 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解析 此题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各思想家的主张。不少同学错选A或C。错选A项的原因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忠恕”与题干中的孝、悌、慈相似,误认为孔子主张“仁爱”“孝悌”源于人的本性;错选C项的原因是对朱熹的理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朱熹将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归于客观,需要通过“格物”而获得。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故可以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符合题意。

答案 D

例4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理学思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学们容易误选A项,认为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但是汉代并未将“夫为妻纲”发展到终生守节的地步。而正是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答案 B

例5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故应该是朱熹理学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实践得感悟的格物致知。

答案 A

例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即不以天子是非观为标准,而以学校公议为是非的标准,黄宗羲的本意是强调权力在民而非在君,所以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都过于片面,只反映了本材料的一个方面,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7 下面是约处于同一时期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反差说明的本质是( )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书稿

A.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B. 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不同影响

C. 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解析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西方科技较大的差别。中国科技比较重视实践经验总结,而轻视理论概括,即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而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徐光启和哥白尼的科技成就的强烈反差,本质是由于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的不同影响,所以本题选B项。A项说法与本题无关;C项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D项说法错误,明朝中西文化的差距并未形成,应该始于明末清初。

答案 B

例8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正是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求。

答案 B

【思路点拨】

本专题复习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三个字,即“一个理论”“两条线索”和“三个方面”。

“一个理论”:即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科技文化成果都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相应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形成的。

“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第二条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三个方面”:纵观近三年课改区的高考试题,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这一专题主要涉及古代科技、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学艺术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三个方面的复习方法。

nlc202309030734

一、古代科技

这一点我们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以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记忆要准确。较好的办法是列表归纳。如:把成果分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地理学、建筑等类别,分别进行归纳。此外,手工业生产的工艺和技术,也应列入科技成果的范畴中。我们要重点记忆这些科技成果的时代、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另外还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两个特点(①实用性强,为农业生产和巩固统治而服务;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二、古代思想

这一点主要包括先秦思想和儒家思想两个内容,重点是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春秋时期的创立、汉朝的神化、宋明时期的哲学化、明清时期的批判。我们要注意以下两条复习思路:

1. 从思潮演变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历了从尊从传统儒家学说到学习西方,传统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先后更替的思潮。

2. 从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的体现看。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十分突出的影响。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

三、古代文学艺术

在复习文学艺术部分时,要注意总结古代文学、书法、绘画的突出成就,注意理解各历史阶段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的特征,准确记忆各阶段的成就,深入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对于2012年的高考,同学们应抓住热点,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用儒家思想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国学热”的原因和影响;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韩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目前“韩流”现象等。

【专项训练】

1. 2011年6月初,江苏宿迁有一个千年名湖叫“骆马湖”,被改成“马上湖”了,旅游宣传牌、公交站牌都改过来了。原因是:骆马湖因谐音“落马”,会影响到地方官员的升迁。此种荒唐思想来源于( )

A. 法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谶纬思想

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某研究者据此得出“孔子的‘礼乐征伐’思想即为‘仁’和‘礼’协调发展的思想,该思想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无序的问题”的结论。该判断( )

A. 材料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 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理解准确,结论不合理

D. 材料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

3. 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 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

D. 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4. 他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大力提倡关心百姓的民本思想,他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他是( )

A. 孟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5.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下图是是我国清代著名儿童蒙学读物《弟子规》第二章《入则孝》篇的原文和翻译,图片中《弟子规》的内容突出反映了清代教育( )

A. 鼓励儿童个性发展

B. 突出家庭自身教育

C. 提倡事事服从父母

D. 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7.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 天赋人权 B. 皇权至上

C. 君权神授 D. 天人合一

8. 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所著的《中华文化史》中,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A. “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三纲五常” D. “天人感应”

9. 《传习录》是中国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书中曾言:“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王守仁( )

A. 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 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 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 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10.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先生依据某思想家的观点而总结出来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这位思想家是( )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11.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颜元在《存学编》中提出“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并强调“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这体现的思想是( )

A. 经世致用 B. 工商皆本

C. 民主科学 D. 重农抑商

12. 对下图所示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有( )

[⑨揭纸][①切麻][②洗涤][③浸灰水][④蒸煮][⑤舂捣][⑥打浆][⑦抄纸][⑧晒纸]

A. 这项技术最早产生在东汉时期

B. 毕昇改进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C. 宋元时期这项基础开始向外传播

D. 它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伟大革命

13. “挥毫落势如云烟”“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变动如鬼神,不可端倪”,这些文字所描写的书法风格和下列人物的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

A.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B.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C. 张旭的《肚疼贴》

D.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nlc202309030734

14. 下图所示的是当当网2011年10月份销量前四位的古典文学著作,下列关于这四本书的描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作者依次是:屈原、干宝、杜甫、罗贯中

B. 成书时代依次是:汉、魏晋南北朝、唐、明

C. 书中经典篇目依次是:天问、宋定伯捉鬼、明月几时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 文学体裁依次是:楚辞、赋、诗、小说

15. “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山河”“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等是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形象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我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

A. 人物脸谱化 B. 动作程式化

C. 场景虚拟化 D. 表现综合化

16. 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两地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这里的“经”指的是哪一类图书文献( )

A. 谶纬图书 B. 诸子百家

C. 医学占卜 D. 诗书易仪

17.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不断变化(见下表),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高祖&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内容&方略策&儒家经义的识记&诗赋、帖经、杂文&法律&书学&算术&高宗&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内容&被废除&儒家经义的识记&儒家经义的阐释和诗赋&专门科目,不常考&]

——根据《新唐书·选举志》绘制

①唐高宗时废除秀才科的原因是秀才科要求过高 ②科举制是唐诗发展的动力之一 ③明法、明字和明算考察的都是实用技能或技术 ④唐代教育中儒家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④

18.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国政,国危无日矣。”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C.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D. 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19. 下列选项中,与图片反映的现象相关的是( )

为旌表节妇,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加剧

C. 女权意识的觉醒

D. 理学对社会影响的深入

20.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从西方思想中寻求武器的同时,又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料。下列属于可供利用的思想的是( )

①“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以“众治”取代“独治” ④“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21.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

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2. 2011年9月29日,将“天宫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

A. 《史记》 B. 《汉书》

C. 《唐书》 D. 《清史稿》

23. 明清时期,以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故事的章回体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

A. 白话文已经开始流行

B. 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 市民阶层的逐渐扩大

D. 思想控制逐渐松弛

24. 成书于八世纪的《关尹子》中说:“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心者,师心不师圣。”这段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B.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C.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D. 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25. 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征明 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6. 2011年10月17日,深圳市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报告厅满室生香,一场“文化星空下的深圳国学”的讲座,让《论语》等传统经籍的金句在观众中发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邓实《国学讲习记》

材料二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合而为一,即可“为万世开太平”。此为中华国学之宗旨。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材料三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季羡林

(1)材料一主要强调国学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学所包含的内容及国学的宗旨。

(3)材料三中季羡林提出的“大国学”概念有什么实际作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传统国学的当代意义。

27. 文学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是展现时代文化特征的窗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敦煌石窟的壁画和佛像

敦煌石窟舍身饲虎壁画(魏晋) 敦煌石窟佛像(魏晋)

舍身饲虎的壁画气氛血腥悲惨,而佛像却带着睿智的微笑,超脱人世的苦难。

材料二 唐代,敦煌石窟的壁画和佛像

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唐) 敦煌石窟佛像(唐)

飞天壁画没有流血牺牲,只有体态轻盈的飞天快乐起舞,而佛像以健康丰满的体态出现。

材料三

敦煌石窟市井壁画(宋) 敦煌石窟佛像(宋)

壁画展现了商业活动等世俗生活的场景,而佛像也退去了神圣的光环,成为现实人的写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为什么壁画气氛血腥悲惨,而佛像却带着睿智的微笑?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壁画和佛像,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3)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谈谈对文化时代特征的认识。

篇5: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

山东省淄博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世界古代科

技、思想、文化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苏格拉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②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③赞扬过激的民主政治

④提出道德即知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面对法庭的判决,苏格拉底在申辩词中追问道:“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 智慧、真理和性灵的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他所追求的“希腊精神”的核心是()。A.民主与法治

B.平等和自由

C.财富和荣誉

D.智慧和真理 3.(辽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一模21题)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4.(2012年12月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29题)右图《掷铁饼者》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充分反映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绘画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古希腊产生这种艺术的原因有

①古希腊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 ②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使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③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④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非常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5.(2012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22题)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价值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6.(2012年山东省济南市三模13题)“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7.(2012年11月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15题)智者运动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下列有关智者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的“智者”是指古希腊那些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B.智者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有可能导致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C.他们主张追求功利,反对空谈真理

D.他们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意识,但不否认绝对权威的存在

8.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9.(2011年5月郑州考前测试

(一)25题)“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百科全书 10.(2011年12月北京顺义区15题)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主张与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的主张相同之处是 A.摆脱神的束缚 B.提出天赋人权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C.要求民主自由 D.肯定人的价值

11.(2011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11题)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

12.(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5题)“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3.“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句名言出自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戈拉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4.(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16题)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舍善而趋恶不是人类的本性”

15.(2011年4月杭州质检18题)“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普罗泰戈拉

二、非选择题

16.(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28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

材料二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格拉底演讲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苏格拉底和王阳明思想的异同点。(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这就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提出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均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2)与普罗塔戈拉相比,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发展?

(3)概述上述材料对个人自由的认识。

世界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解析:智者学派的代表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正是因为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而最终被当时的雅典当局处死。故排除①和③。

2.D

解析:从苏格拉底讲话的内容显然可以排除C而确定 D正确。A和B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联系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不赞成雅典的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治国”,由此判断“民主”“平等”不是苏格拉底的追求。

3.B

解析:从本题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可以了解到作者论述“德行”“知识”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苏格拉底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

4.C

解析:抓信题干的时间信息,从社会背景入手。①项错在“最先进的”,③项也同样。

5.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过认真分析,这里是指通过人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强调的是人的价值,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6.C

解析:题干体现的主要是人文精神。而ABD是对人性摧残和抹杀,故不符合题干观点。

7.D

8.C

解析: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准备的是启蒙思想。

9.A

解析:智者的基本哲学思想之一:约定论的社会历史观,他们认为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既非自然有之,也非神意所造,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人们为了避免在互相残杀中归于毁灭而约定俗成的产物。普罗泰戈拉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希庇阿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在特拉西马库看来,法律的公道是强者利益的体现。由材料“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可以看出此观点强调在社会观方面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应强求一致。故正确答案为A。

10.D

11.D

解析:根据所学,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提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可以把苏格拉底视为他们的先驱和战友。据此本题D项符合题意。

12.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普罗塔哥拉的核心思想“人是万物的惊讶”,本题选B项。

13.B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他三者均不是,故选B项。

14.B

15.A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在希腊先哲中,苏格拉底强调道德的作用,指出知识即美德。

二、非选择题

16.(1)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城邦制度。(4分)(2)相同点:都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教导人们求“善”。(2分)

不同点: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道德行为以知识为基础。(2分)王阳明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人心中。(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17.(1)进步性: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或肯定人的作用),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局限性: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性,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忽略了人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的社会性。

(2)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了人的道德的重要性。(3)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人们行使自由权利不应该违背道德和法律。

篇6: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专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2015·浏阳一中月考)《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解读能力。关键信息:“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A项“八大篆书字体”说法错误;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来;C项“汉代”说法错误;D项对材料的解释是正确的。答案:D 3.史家认为,“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以及宋代理学,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另有一种文化形态”是指()A.科学技术 C.佛道文化 B.市井文化 D.外来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构成一个精致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市民文化崛起,如宋代风俗画、宋词、话本、戏曲、瓦子等,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为“风土之音”,即各地的民间歌谣。雅为“朝廷之音”,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为“宗庙之音”,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歌颂祖先功业。“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该诗句应出自()A.《诗经·鲁颂》 C.《诗经·大雅》

B.《诗经·齐风》 D.《诗经·小雅》

解析:“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的大意是:“叔父,您诸子中择立其长,封于鲁地快快前往,要去努力扩土开疆,作为周室藩辅屏障。”据此可知,这段材料歌颂了鲁国国君祖先的功业,故选A项。从“俾侯于鲁”可以排除B项;从诗句内容可知这是颂歌,排除C、D两项。答案:A 5.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解析:宋代是我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材料中体现了在宋代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书法家和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现实,故B项正确。答案:B 6.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袍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A.小说 B.戏曲 C.说书 D.绘画

解析:根据题干情境可知,所叙述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的虚拟化特点,它突破了舞台的限制,使舞台的时间、空间被充分、灵活地运用,充满了艺术的广阔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这种表现形式,故均可排除。答案:B 7.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解析:材料表明《海国图志》看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故D项正确。《海国图志》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次,故A项错误;促进近代民族工业诞生的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应是西方列强入侵,通商口岸开放,清政府被动对外开放,故C项错误。答案:D 8.(2015·徐州质检)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解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仅仅反映出外部的变化,故A、B两项错误;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既有外部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也有内部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即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故C项正确;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仅仅反映出内部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 9.“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卢梭的启蒙思想主张,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选C项。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可知是受卢梭影响,D项错误;“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B项错误。答案:C 10.“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A.地主阶级抵抗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分析,“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表明其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抵抗派和洋务派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A、B两项错误;结合两方面信息可以判断其为资产阶级维新派,C项正确;“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表明其反封建不彻底,与革命派的暴力手段不吻合,D项错误。答案:C 11.(2015·武汉模拟)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这表明陈独秀()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政体 B.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 C.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D.主张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解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说明陈独秀推崇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故选B项。“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说明陈独秀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项有误;A、C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答案:B 12.(2015·厦门模拟)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A.思想启蒙 C.社会变革 B.政治革命 D.文化复兴

解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在于思想解放,故选A项。答案:A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

材料二 明清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插图本的大量存在,是明清小说中一个殊可注意的现象。插图的形象性不仅可提高阅读的兴趣,帮助和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插图作为版画,其艺术性不断增强,逐渐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明清小说的传播。材料三 “二拍”中《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节主要写在国内经营破产的商人文若虚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着“几个走海泛货”的朋友出海,靠着“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的“洞庭红”橘子,赚了“一千多个”重有“八钱七分”的银钱,又在荒岛上捡了个宝贝,卖得了五万两银子。从此“做了闽中一个富翁”“子孙繁衍,家道殷富”。(1)阅读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说明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8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小说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从根本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成就,意在考查学生对时代背景与文学艺术特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1)题,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即可。第(2)题,根据“明清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插图的形象性”等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第(3)题,结合明清时期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来分析。

答案:(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感情,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两宋之际,民族矛盾尖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而辛弃疾希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因而他的词反映了豪情壮志不得实现的哀愁。(6分)(2)信息:反映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以及明清时期木刻版画的盛行。原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增多;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为了使小说、剧本读起来更为有趣,刻书坊便用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8分)(3)变化:小说浸染了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重农”思想受到冲击。(6分)14.(2015·南京一模)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4分)(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抓住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问,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同一时期中国的日益衰落,成为西方国家侵略的对象。第(2)题,由“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体现了对底层民众的关注。第(3)题,“五四”前后的文化倾向在材料三中有明确的介绍,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实例。“五四”前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变,西方科技为我所用;“五四”以后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第(4)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

答案:(1)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6分)(2)核心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理论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4分)(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

上一篇:防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知识宣传下一篇:个人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