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

2024-07-24

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通用8篇)

篇1: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

“三自教育”管理之感想

三自教育;对于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自我的挑战。在短短的一周三自教育中,我们学会团队协作,懂得团结的力量。“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人生没有挫折磨难就不再坚强”。三自教育很苦很累,三自教育很锻炼人。

在整个训练期间,我们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在每天的晨跑中我们没有落下一个人,始终保持一支完整的队伍,我们坚持,我们感动。在各项训练中我们哭过、我们笑过,我们曾经拥有。就像许处所说的:“合理的要求锻炼,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练”。在这场游戏中我们只有服从、完全服从、绝对服从。否则,你将会被淘汰出局。

三自教育的感悟需要用心去体会,它教会我们对别人关爱,感恩老师默默的付出,增强我们的责任;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因为我们不再是娇滴滴的孩子,我们不再爱哭。面对高峰,我们必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面对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你是否把握!三自教育是一次挑战,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增强我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让我们更懂得处事原则,懂得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懂得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在学习上,我们不再抱怨。我们学会的更多是从自身找原因,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三自教育”我们变得更坚强。我们就像积极的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梅花如果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成为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就不会成为人生中的一颗亮星。

“水滴石穿”、“ 绳锯木段”,三自教育让我们电子商务班变的更团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让我们有更明确的人生定位,为我们人生路作铺垫。让我们扬帆启航,驶向成功的彼岸吧!

相信自己,加油!

10电梯2班 刘俊杰

2010年12月

篇2: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

如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教育的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说明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基于实现教育本质和目标要求的需要,我校明确提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模式,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实践、提高。现就此模式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自”模式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1、破解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困惑的需要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偏颇导致学生缺陷人格的形成。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它成员发生长期互动,父母作为子女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及教育内容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现在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又好,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可谓是什么都答应,什么都替子女包办,使孩子养成“小皇帝”的习性,这些孩子遇事不是急燥就是冲动,处理不当容易走向极端。他们中一些人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抗挫折教育,自信心差;另一些孩子则盲目自信,甚至于自大;再加上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父母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2、针对我校学生教育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城区乡镇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基于农村生活、人身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校生源的质量;另外学校教育硬件不足,主要反映在校园面积偏小,一所相对“袖珍”的学校,与现造的“私立初中”相比,感觉不到大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全体师生去追求发展,争取成绩,提出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三自特色教育,是适时而迫切的。

二、“三自”模式的内涵和实践

(一)“三自教育”的内涵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三自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重视德育教育,培育和谐发展人材的重要步骤,是创建德育教育特色的重要抓手。要使新时期德育工作再创成功,就必须开展“三自教育”,因为:自我管理是成功的基础,自我教育是成功的保证,自主学习

---

是成功的升华。

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

自我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学生自我反省,教会学生做人的准则。学校加强这项工作建设,不仅是对学生,而且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成功的保证。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二)“三自教育”的具体实践

1、自我管理的主要途径:

认识了自我管理的内涵是成功的前提,我们也就找到了培养自信的途径,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

一是通过外在环境和活动的渲染,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学校通过设臵的荣誉栏、校园之声、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使全体学生了解、理解、懂得自我管理对人生的意义,最后做到自我管理的目的。通过校风“团结、勤奋、务实、向上”、励志语“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父母比明天。”、“我能行、我成功;你能行,你一定行”等让学生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从而发挥自身的潜能。学校对自身、对教师、对学生,从已有基础、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效果等都进行正确的定位,使大家心中有一个现实的自我,这个自我不自卑,也不自傲,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

二是通过主题活动,使全体师生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存在就是合理”,评价一所学校,看它的育人目标是否围绕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到这一点,勿庸臵疑就是一所优质的学校。教师,立足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专业扎实,不断创新,关心爱护学生,就是一名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教师,他不会因为学校的级别层次而有差别。学生也一样,学习结束进入社会,不管从事哪一行,兢兢业业,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职

位的高低差别等次之分,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通过学校外在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励志、抗挫折等主题活动,通过师生成绩的展示,学生阅读学习的自我提高等途径,让全体师生对自已有正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2、自我教育的主要途径:

自我教育也是自我约束的养成。对于我校实际,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甚至于有些学生道德品质上也出现了偏离。加强自我教育,重在养成学生行为的自我约束。

一是构筑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体制,主要表现在德育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自治组织上。通过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加强德育队伍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下发一些教育 教学专著,如《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等,请进来走出去,并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等加强德育队伍的学习充电,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

二是通过组织活动,如班会让学生自己查找自身的不良习性,如考试作弊、说话不文明、破坏公物、浪费粮食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欣然接受,从而自觉地发觉自身的陋习,而不断加以改进。

三是通过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展示教育,让学生自觉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抵制。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现代学生信息接触量非常大,受媒体负面效应的影响,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学影视片中的男主角装酷、抽烟、打扮,往往既加重家庭负担,同时不良习俗慢慢养成;仿效言情片中的浪漫爱情,过早地谈起了校园恋,开始接触那个青涩地苹果,从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课和学习;江湖义气也进了校园,“哥儿们”的聪明体系的结成,引发了不堪设想的“群架”产生。所以,对社会不良风气的自觉抑制,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准则,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公德。

3、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

自主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要求,形成内驱力,提出目标,达到自我成功。

一方面是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恩格斯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大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加强自主学习,首先必须要自己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他才会努

力去践行。如一名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习上与别人有差距,自己努力想去赶超时,他才会自觉地去看书、去思考。

二是明确提出目标。人类与动物不同,行动前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主学习的目标、蓝图、远景的建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自主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

1、分组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一个组有一个组长和副组长。两个小组长的任务是记录小组中集体讨论的结果和臵疑问题,以及管理小组纪律和收缴作业。

2、晨读

根据老师布臵的目标,读语文或读英语。学生在晨读课上必须服从小组长的安排,必须完成小组长下的任务。如有违反小组管理办法的组员,必须按照小组制定的小组处罚方式进行惩罚,如组长无法进行,可由教师亲自监督执行。

3、课堂

课堂上,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写到黑板上,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根据学习目标来自主学习。小组长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内容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例如朗读;背诵;概括;讨论等等,还可以自己出练习题来考察小组成员。

建立小组竞争机制,以课堂纪律、课堂发言、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和课后作业的上交和质量来考核小组成员的表现。

4、奖励机制

班级黑板上将一周内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公布出来。

篇3: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

一、基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的尝试

班级管理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既是受管理、受教育的客体,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增强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是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手段,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达到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它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激活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来对学校、班级的常规情况、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各种活动的开展等进行管理,组织并让他们进行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理性思考和反思,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自觉、自愿地作出思想、 道德行为的选择,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 从而使整体素质得以提升。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并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呢?

(一)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基础

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是否让学生全体参与自我管理,是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的关键所在。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组建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核心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教师联系学生的纽带,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如何建立呢?1采取学生自荐的方式,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人选,再通过班主任谈话交换意见确定人选,最终经班级大会确定由班长、 学委、团支书5人组成的常务班委会。2再由他们各自分头组建班委会、学委会、团支部。3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长牵头组织常务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

2.设置班级管理组织网络

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副班长、各学科委员及组员,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为了建设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开学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了班委会、学委会、团支部、检查小组等班级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吸收全体学生参加,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任务。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 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总之,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相应班干部负责。 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检查小组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监督和评价。班主任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和指导者。

3.班干部的培训

班干部选拔出来以后,对班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1使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地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2使班干部明确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懂得怎样管理班级,如何开展工作。3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在常务班委会的参与下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发展的总体目标,因为有了目标,学生才有努力奋斗的方向,才能沿着已经确定的方向不断取得进步。4指导班干部根据班级发展的总目标和班级工作计划的要求, 认真开展班级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在工作方法上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例如:遇到班里有同学违反学校纪律应该如何处理、如何教育、如何帮助。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以及工作和学业之间的关系。总之,要培养班干部独立思考和大胆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 培养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同学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二)制定明确的目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

班集体整体目标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给班集体具体定位的关键因素。笔者在接手高二(5) 班后,首先分析了班集体的具体实际情况:人数: 31人(男生10人,女生21人,团员14人,其中择校生7人,休学复读生1人,借读生1人,来源于示范班的学生仅有3人),其中有2名同学能力较强; 学习情况:在两个文科班中学生整体学习成绩低于 (4)班,男生的成绩尤其低,其中班级后6名全是男生;品德情况:学生思想社会习气严重,有名同学擅长请人吃喝;纪律:通过不断观察、分析,纪律涣散、 行为习惯较差等。刚接班之初,为了形成班级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热情,笔者结合本班实际,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以“我们”为主题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同学们加深了了解,统一了想法,明确了奋斗目标。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班级奋斗目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具体分解为“以学习为中心,以纪律和卫生为基本点;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处事”,把自己发展为“道德上做个好人,学习上做个能人”。为了实现班级目标,指导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出学习的优势、劣势,经过认真思考,确定适度的“最近发展区”,订立个人挑战目标。

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对每个同学都必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学生对于目标的“追求”与“达到” 必将会激发起学生巨大的热情和精神力量,进而实现自我教育与发展。

(三)完善班级的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关键

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生正处于心智发育长大期。因此,他们薄弱的控制力,除了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外,还需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使之心智发育走上健康的良性轨道。如果说目标是动力,那么制度是进步的基础,那怎样建立科学的制度呢?

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星班集体评选办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通过主题班会、班报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使学生不仅知道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且具体理解和执行这些条款的内容,在这基础上,结合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既符合学生情况又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班级制度。如 《班级常规要求5条口诀》《班级日常行为量化考核细则》《班干部职责》等条例。将这些制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挂钩,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但事实上,班内总有一定量的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不够积极,如何触动这部分人呢?配合“综合素质评价”“写情况说明书”,根据他们害怕写作的心理来促使他们自我控制不良行为,从某种角度讲,“写情况说明书”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一种心理健康活动。“写情况说明书”在执行过程中,学生正确建立起从自身寻找原因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最后,作为完善的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实行班级日志制度。建立《班委工作手册》。在这里重点说说班级日志制度。班级日志制度是一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和记录的制度。具体操作是:每位主要班委有一本工作手册,负责记录本人负责的事务当天的情况,班长再根据《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其进行汇总并填入汇总表。让每位学生清楚自己在每一天的行为表现,进一步加深对班级建设的理解,明确自己的目标,更好地规范自己,促进自我发展。

(四)给学生留出“空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途径

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而且应该灵活多样,给学生留出“空白”,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性地完成班级工作,这是建立和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时,如何才能给学生留出“空白”地带?

1.规章制度让学生“定”

要给学生留有决策的“空白”,让学生参与决策。无疑,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管理的主动性。例如在制订班规和班级工作计划时,我在拿出大的框架草案后,交由班长进行思考、补充、完善,最后利用班会时间由班长进行宣讲并征求广大同学的意见, 最后形成班级全体同学的意志。

2.实施过程让学生“管”

要给学生留出管理的“空白”,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由“老师要管我”转变为“我要管我”, 有利于形成一种“无管而无不管”的人人皆自管的佳境。例如,学生会根据班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班委根据班级工作计划的要求和班委职责开展班级工作和活动。开学后班长、学委分别根据班级情况,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了班委工作小结、班级学习情况总结与学习方法介绍等。

3.出现问题让学生“评价”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犯了错,班主任如果一味地指责学生,一次两次可能会听你,重复多次,效果就不明显了,甚至出现叛逆心理、对抗心理。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去明晰规则、分辨是非。例如让学生根据校纪班规的要求,对照自己的言行和同学的言行,自己得出正确与否的结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又避免了师生关系的对立。例如,在对待学生上课说闲话聊天的现象,可以让违纪的同学自己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校纪班规,向全班同学说明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 诚心接受同学的帮助。这样,既可以教育自己,又可以教育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4.管理效果让学生“查”

班主任管理方式一方面要讲求科学,另一方面也要顾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从事教学多年,我探索出一条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方式———学生管理学生。为了让学生干部学会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的效果也应让学生自己检查,并及时反馈,这样做效率高,见效也快。如每天的卫生值日就由卫生班长负责检查,班委的履职情况就由检查小组负责评定 (评定结果需经班主任认可后生效)。

5.管理总结让学生“做”

总结,是教育活动进行一个周期过程的终结环节。大到每学期的工作总结,小到每星期的小结,都要求学生做。班长在每天放学前要对班级一天的情况进行简短的小结(有事则长,无事则短),每周利用周一修身课的时间对前一周班级情况进行总结, 每个月利用一次班会课总结前一个月的班级整体发展情况。因为总结的过程也是对工作一个重新、 全面认识的过程,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使其自主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再次做到自我教育, 实现自我发展。

二、基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授之以“渔”

在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前,必须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于是,我在全班宣讲 “三自”班级管理模式前专门组织班干部进行培训, 结合案例给他们讲解“班委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如何做好班委?”“班干部管理与老师管理有什么不同?”“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坚持原则与处理同学关系?”等。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利用班会、修身课、班干部会等有意识灌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思想。经过一个月的实践、磨合,在学生基本接受和认可的基础上,出台《班级学生管理手册》,以此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始自终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但作为班主任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因为他们还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和辨别、控制能力,缺乏教师的实际指导,很可能会使班级建设无法进行下去,或导致班级建设偏离预定的方向。从指导思想上来说,就是要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学生切实提高到管理的主体上来;从具体的班级管理行为上看,要充分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热爱学生。最终,达到班主任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保持协调一致。师生之间经常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以达成共识。在我们班上,充分发扬民主,所以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以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标。

(三)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不等于教师放手不管

班级管理放手让学生主动发展并不是教师放手不管,而是通过“目标—考核—反馈—调节—提高”来控制全班的整体工作。

1.目标——明确学生行动的方向

在班级管理中要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及个人努力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通过目标明确方向,规范指导日常行为。

2.考核——增强学生的竞争感和责任感

通过每天一提醒,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来实行学生对学生的考核评比,可以把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每个学生就把自我管理看作是一种权利和责任,从而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3.反馈——获取信息的最佳来源

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掌握班级管理的情况,并能及时地进行指导和宏观地调控班级建设。

4.调节——保证自我管理顺利进行

调节是对学生自我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如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学生之间、 一般学生之间的问题的调节,这是保证学生自我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

5.提高——自我管理的升华

篇4:大学生“三自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三自教育;工作开展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三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三自教育”的开展之自我教育

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我教育方向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基础,认识自我是自我意识认知的成分,也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认识自我需要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分析在客观的基础上对自身情况进行反思,从而明白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认识自我是树立自我教育方向的前提,而正确的自我教育方向是大学生能够正确开展自我教育的先决因素。在认识自我过程中,要善于对自己进行分析和思考,明白自己的优点和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够客观的、全面的对自己进行评价。我们在开展大学生“三自教育”的时候,需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并树立自我教育方向,从而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習和生活中的自我培养做保证。

2、促进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实践,实现自我教育

自我实践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师要指导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实践。通过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提升自我规划、管理能力。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自我实践平台,并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调动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对生活、学习的管理完善自我意识,并形成自我管理习惯,促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和能力得到提升。

3、教会大学生善于自我激励,促进自我提高

动机是促使人行为发生的前提,我们在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工作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为自己设定自我教育动机,自我教育动机可以通过自我激励实现。自我激励是自我需要的表现,通过自我激励能够让大学生明确自我教育目标,并使他们在接受自己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让学生明白自发和自觉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被动学习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接受大学的被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三自教育”开展之自我管理

1、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认知,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古语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个体之间也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开展大学生“三自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和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首先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以及知识技能进行深刻认知,通过这种自我剖析,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目标设定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培养。

2、帮助学生做好自我管理,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在生理上虽然已经是成熟的个体,但由于其社会经验较少,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自我管理时,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管理心态都是低效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好自我管理理念,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立发展目标,把潜在的性格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目标是通过自我管理实现目标的保证,在学生设定目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目标具体化和细致化,比如说对于想要做会计的学生让其以考取会计资格证为目标等。最后我们还要保证学生设立的目标符合其能力,目标设立过高会使学生因为无法实现目标而自卑,目标定的过低则不能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3、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管理,挖掘大学生的自身潜力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技能管理、金钱管理、压力管理几个方面。在时间管理上我们要教会学生提高时间利用效率,首先要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个性习惯,从中找出好的时间习惯进行发扬,对不好的时间习惯进行改正,其次我们还要让学生善于协调两类时间,一类是学校安排的上课、实习实训以及集体活动的时间,一类是学生自由支配的自控时间。技能管理是指帮助学生按照自己所设定的发展方向选择技能学习,并促使学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和目标。如学习专业知识、考取各类证书、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等。金钱管理就是教给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念,让学生学会攒钱,学会如何把金钱用在提升自己能力和素质上。压力管理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疏导,从而有效解决自己面临的压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学生始终有一个好的心态面临生活中的困难。

三、大学生“三自教育”开展之自我服务

大学生自我服务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我们需要提高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学校和同学的互动活动中,通过自我信息获取能力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并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够独自完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使其能够更好的应对来自学校和未来的挑战。第三方面是促进学生对自身能力提高和素质拓展的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我们教会学生自我服务,能够使学生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更加游刃有余,并最终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综合型素质人才。

综上所述,大学生“三自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把自身作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主学习、自我综合能力培养、自我思想教育等自我实现和提高的手段,完成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能力培养,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篇5:大学生三自教育

一、大学生“三自”教育的含义

“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学生把自身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按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自主、自觉、自为、自律,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三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突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发挥,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成效。推行“三自”管理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够促进校园管理的民主化、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效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情操和责任感。

二、实现“三自”教育的途径

(一)自我教育

所谓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把自已作为教育的对象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人翁情感,正确认识自己、确定目标,完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在自我意识、自我实践、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等方面下功夫。

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这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基础。所谓自我意识,是指对自身形象、行为、思想、个性及社会角色的认识,也就是对自我的认识。我们要经常进行自我思考,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2.要注重自我实践,这是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倡导和实施自我管理,以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简言之,我们要积极调动主动性,积极参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管理,这不仅可以加强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而且可以培养自律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举例:校内外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

3.要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这是自我教育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平时都会有写心得、定计划、写总结等形式的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适时进行自我鉴定,从而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需要改进、补救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馈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4.提倡自我激励是自我教育的发展、进步和提高。动机是直接推动促发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它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表现。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即是把社会需要的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转化为我们自己主动地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使得大家主动、自觉、努力、积极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

尽管说自我教育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许多有利之处,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太乐观,存在不少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自发与自觉的关系。自我教育在发展初期是自发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教育决不是放任自流的“自发教育”,它必然要进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自主阶段,离不开正面教育的引导、启发,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配合好教育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努力培养自我教育意识。

2.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体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群体与个体之间总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两种形式,各有其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个体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个人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活动。”我们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集体帮教对每个个体的巨大作用,又要发挥个体自我教育对所属集体的积极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持久的道德教育力量,实现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

3.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同为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要达到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理想效果,必须在坚持灌输教育的同时,加强自我教育,二者不可偏废。灌输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处于主导地位;自我教育是灌输教育的途径和动力,是正面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背景和信息平台,后者丰富和充实了前者的教育内容。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不能片面理解、过分强调自我教育,否定灌输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

(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在许多场合喜欢自我表现,思想上也较超前。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我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自我认知

要成功实现自我管理,首要任务是先进行自我剖析。对自己气质性格、兴趣、所拥有知识技能及对社会各项事业价值的深刻认识,便是自我剖析认知之道。气质与性格是决定所从事的事业是否能够胜任并走向成功的内在因素,知识技能是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兴趣是促使个人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工作心态,而对所从事工作价值意义的认知则可以带来心灵的满足感,成为事业不断前进的驱动力。自我认知关键是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有些人就是这样,可能干一些事比较擅长,干另一些事就较为平淡甚至非常笨拙。而一个人的成就,只能建立在长处和强势上,不可能建立在短处和弱势上。进入大学后,我们大多进入报考时自己填报的专业学习,应该说是兴趣和长处所在,这一专业就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大学生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找到自己的长处,还要明白一个人的成长是动态的,自己具有的长处也是动态变化的。有的长处适合昨天而不适合今天,为了明天,还要培养出新的长处。因而,寻找长处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持续、定期进行反馈分析。把寻找长处、培养长处与发挥长处统一于大学实践,才能让长处充分发挥作用而真正成为自身的优势。 2.目标管理

在有了良好的自我认知之后,应该给自身设立一个目标,以此来指导行动。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管理并不是要创立一个怎样伟大的构想以及对它进行如何完美的描述,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内在的发展潜力,找出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价值理念(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使命)作为行动的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再制定目标,制定出的目标应该可以量化,要有次序性时间性,要把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设立目标,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设立目标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优点,围绕自己的长处来构思。设立的目标,要能强化自身的长处,专注于自身的长处,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二是目标必须具体,不能含糊其词,任何人都不可能去实现一个模糊的目标。比如,打算考某个资格证,打算学会什么技能,打算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一定要把资格证的名称、要掌握的技能的种类、职业的性质确定下来。三是目标要适中,既不能眼高手低,也不能自卑自贱。我们设立的目标如果太超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那么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目标太低,也会因为太容易达到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仅仅制定目标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把自己确定的学习和奋斗目标付诸实践,在为实现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一定要专注目标,并且要善于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创新,完善自我。如果目标按期完成要给自己一定的奖励,反之则需对自己做出相应的惩罚。只有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我管理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自我管理的实施过程,一个个目标的确立和完成,就构成了充实的大学生活。3.时间管理

时间是最宝贵、最缺乏的资源,它是有内容和价值的。同样一个小时,玩电脑游戏与学习的效用是不等值的。大学生所要做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目标,要将时间的弹性拉到最大。为了更好的利用好时间,我们要提高时间利用效率,提高效率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发扬良好的个性习惯。尽管我们说大学生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他们实际上是带着约20年的人生履历进入大学生活的,一般都有自己的习惯。首先要区分自己习惯中那些是好的习惯,那些是坏的习惯,发扬良好的个性习惯,并设法改掉坏习惯。比如在学习方式上,有的人是阅读者,通过读收获最大;有的人是倾听者,通过听收获最大。只要能学到知识,这两种都是好习惯。二是要善于协调两类时间:一是他控时间,如学校安排上课、实训、参加各种活动的时间;二是自控时间,即属于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必须确定,在有限的时间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免得虚度光阴。要善于制定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甚至是整个大学三年的计划,科学合理支配时间,要善于总结,对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时间支配情况进行检查,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树立精准的时间观念。(举例:上课、集会迟到、早退;晚归或夜不归宿;宿舍内不按时作息、通宵玩游戏影响同学休息等现象)

4.技能管理。技能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大学阶段是在我们的一生中增长技能、积蓄能量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在这一时期内学会做事,掌握好社会需求的各种必备技能。技能有硬件和软件之分,硬件如学习专业知识、考取各类证书、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等;软件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等。我们要未雨绸缪,现在就设想自己正处于大三毕业就业的关键时刻,剖析自己该何去何从,优势与劣势何在,如何适应社会挑战。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危机感与责任感,有意识地逐步提高这些方面的技能。5.金钱管理(理财)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的年轻一代,正确的金钱观念和精湛的理财能力是生存的必备素质。学会正确的理财方法,并不是强调学生有多少钱可以存入银行,产生了多少利息,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合理运用、科学管理手中的零花钱,并在此基础上,让手中的钱财增值,以及感悟其中的道理。例如:钱到底是什么?人怎样才能获取财富?老实人会不会吃亏?市场经济中信用是否有用?我认为,学生个人金钱管理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1)认识金钱。对理财教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赤裸裸的追求金钱,人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观念;金钱不等于富足,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在人格上建立起巨大的财富,有了这个资本,才能建立起金钱的财富,应该体会到财富的心理根源,而不是只看到纸币。(2)学会攒钱。(3)让钱增值。(4)理财素质。第一,理财教育不可忽视诚实,这决定受教育者一生的金钱观是否正确。第二,理财教育应重视勤俭教育,财富是在不断努力创造和精打细算的基础上逐渐积聚起来的。通过理财教育创立一种节约消费的准则,让金钱道德化。第三,理财教育要注重乐于助人,也就是把自己的财富无私捐助给需要的人。(5)消费道德。(6)创业致富。(举例:目前大学生中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的不理性消费行为;缴交学费、助学贷款的不诚信行为;校园一卡通自我管理等)6.压力管理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在竞争的态势中,每个大学生都在寻找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坐标,压力普遍增大。近年来,因学业、经济、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常常处于旋涡之中。大学生因为不能正确处理自身的压力问题,导致矛盾冲突,使得学生身体健康状态下滑,情绪不稳定,直接和间接地给自己和他人造成身心伤害,有的学生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

如何有效地解决自己面临的压力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对压力进行管理。首先是自我认知。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发展中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此阶段所而临的任务、主题是什么,这些任务、主题与高中时期有何不同,要懂得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依靠什么、为什么努力,从而懂得怎样去适应大学生活,怎样结合专业学习及今后发展,真正地认识自我,并思考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个人角色以及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把握这些变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新的压力,以及自身该对此做出什么样的反映,是否需要学习新的应对方式。只有认清自己,了解了社会需求,并对这些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压力来临时才不会手足无措。

其次是要识别自己的压力来自何方,是学习生活方面还是人际关系方面,有压力时自己的情绪、生理、心理、行为方面有何异常,是否有不良的征兆出现。要学会善于把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思熟虑,找到压力的来源和征兆。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是采取积极的,还是抗拒消极逃避的应对方式。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困扰学生较多的问题,原因在于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按照过去的交友观念和方法与同学相处,导致矛盾冲突。此时,我们就必须学会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方法,改变固有应对压力的经验和方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和压力。反之,如果学生不能积极面对压力,调整好自己,就有可能导致另一种压力的形成。

最后是要采取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面对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除非理性的想法,要客观看待和评价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寻找积极的结果;要学会从个人宏观上有效控制压力源的产生和累积,以生涯发展理论统筹个人的大学生活和发展,把大学阶段专业学习、个人能力的提升、发展目标的实现等分解在大学不同的阶段,合理规划和安排大学生活;要学会有效地减轻“角色压力”,要结合专业学习及今后发展,明确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工作是我能做、并且是自己擅长的,找准自己的位置,减少盲目参加社团和担任多项职务给自身带来的超负荷压力,避免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与此同时,还应学会清理阶段任务,合理利用和管理自己的时间,懂得掌握事情的轻重缓急,避免过分执着的倾向,克服完美主义,懂得放弃一些“诱惑”和“机会”,减去自己不能承受之重,心态平和为人处事,回归个人最佳状态。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压力都是有害的,适当的压力可以促使人思维活跃,积极调动身心潜能去改变环境迎接挑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其实,我们如果能正确地运用压力,在大学期间依据自身的学习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身体力行逐一去实现目标,就会体验到带着适当压力生活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从而更加信心倍增不断挑战自我。

(三)自我服务

自我服务包含物质服务和思想意识上的提高、价值观念发展等精神服务。学生自我服务的内容很广,总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的获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强,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多样的个性化的设计安排,因而每个人的生活没有定式,也没有可以完全遵照执行的模式。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有效地收获更多,第一步就是及时获取充分的信息,对自己的规划进行及时的调整。所以,信息的获取也是学生自我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个人、学校、专业等各方面信息有了比较清晰完整的认知,才可能进一步科学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学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关系切身发展的信息不关注,关注不及时,或者信息不畅通、不对称,导致错过许多自我发展的机会或是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留下遗憾(举例:饭堂问题、商业街问题及其他一些学生向上级信访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畅通获取信息的各种渠道,更加有效和便利地了解到更多信息。首要的是保障班级信息畅通。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众多成员的信息来源和渠道的集合可以大大增加信息量,所以建立有效的班级信息共享机制,是班级成员信息获取的最基本途径。可采取的信息沟通方式包括建立班级信息公布栏、班级QQ群、班委信息通知、校讯通等形式。其次就是开辟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创新信息来源。比如刚刚运行的园丁信箱,每一个学生均可通过网络与辅导员、学院领导、学校各职能处室领导甚至学校领导进行沟通、交流;我们还鼓励组织开展像新老生交流、党团员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的活动,这样可以更直观、更有针对性地获得最有效的信息。第二步是确保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党团活动等多平台服务。每个学生都属于各种集体的成员:寝室、班级、社团、党团组织等等。集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可以帮助集体的成员共同进步,达到自我服务的目的。除了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等也都为学生自我服务提供了机会,当然这也需要老师的指导、监督,需要有一支能团结协作、富有责任心的班级干部队伍。值得强调的是,这类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大胆创新,引导学生组织更高水平和层次的活动,努力营造团结的氛围,注重自我服务的效果。比如开展周末讲坛、学习经验交流会、就业信息交流、开办班级特色小报等等。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交流各种学习生活的方法、心得体会,使学生掌握服务自我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参与活动的过程也对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学生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服务的第二个方面是各种事务的完成和解决,具体又包括思想政治、学习、日常生活、社团活动、就业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核心,是自我服务的最基本层面。

自我服务的第三方面是更高层次的服务,即完成各项常规性活动后追求自身能力提高和素质拓展方面的服务。大学阶段除了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外,锻炼和塑造各方面的能力是另外一项重要目标,是今后成功就业、创业,独立面对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需要获取这个层面的服务。

篇6: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严密,思想发动到位。3月6日区委动员大会后,我局迅速召开局长办公会,就开展“三自六不让”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安排布置,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具体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主管局长为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的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宣传推进、协调和督导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切实将此项活动宣传发动到位,我局以局机关、就业局和社保局为单位分别组织召开了动员会,向干部职工明确了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工作安排和具体要求,引导全体干部职工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三自六不让”学习教育活动中来。

(二)方法措施有力,学习培训到位。按照围绕中心抓学习,抓好学习促发展的总目标,紧紧围绕为民服务、队伍建设两大任务,结合基层建设年各项要求,抓好学习培训。一是丰富学习内容。在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省委书记张庆黎在省委八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陈书记在区委九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廉政准则》等“规定篇目”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务员法》等“自选篇目”的学习。二是明确学习要求。坚持分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以局机关、就业服务局、社保局为单位每周保证一小时的集中学习,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完成不少于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并在学习动员阶段结束后每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三是确保学习效果。为真正达到以学习促工作,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各项工作落实中,我局采取书面测试、民主测评、查阅笔记等方式,对各口落实学习计划、会议记录、学习考勤、个人笔记、体会文章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并作为对干部职工测评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学习深度、强化学习效果。

(三)学习成效明显,推动工作到位。自“三自六不让”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局以局机关、就业局和社保局为单位共组织集中学习活动9次,全局在职的60名干部职工都完成了不少于一万字的学习笔记,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60篇,通过学习,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实现了 “怎样学、怎样看”为“怎样用、怎样做”的转变,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人社系统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始终坚持勤奋工作、始终坚持遵守纪律、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学习动员阶段的开展,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业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各个方面“走在前,做表率”,推进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具体体现在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中心意识不断增强。工作中讲政治、顾大局,能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全局的中心任务,强化工作落实、执行力度。

(二)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具体体现在服务意识、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能力有新增强、环境有新优化、作风有新改进上,切实把过硬的工作作风体现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来,全局上下逐步营造起健康向上、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具体体现在干部职工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政策进一步了解,能够及时把学习教育成果运用于各项工作中,夯实工作基础,推动工作开展,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篇7:小学生班级养成教育总结

逄 莉 莉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这一段时间班主任工作做下来总结如下:

一、生活﹑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

这些习惯只能是相对于以前的表现而言。首先,在卫生习惯方面,我就以“我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加入到班级队伍中去。就说曾为了让班中同学做到不乱扔纸屑,见到纸屑又能主动拾起这点吧,在每次进教室后,首先观察地上有无纸屑,如若发现,我就会先走过去把纸拾起来,然后走到卫生角投进垃圾桶,再回到讲台开始上课。经过多次观察,我总发现在这一来一往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教师身上,不时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似乎所触动,长期以往,学生中的一部分就会自觉地和老师一样去主动拾纸了,因为我心中牢记着这么一句话:“与其说上十次,不如做它一次。”

有时,我也会学着马老师以前说过的,给卫生差的地方拍照片放在电脑上给学生们观看,看见自己的地方那么脏,那几个孩子羞愧的低下了头。

二、在学习习惯方面。

我主要是纠正了学生们在听、说方面的不恰当的做法。如老师讲课时,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时常中途拦截;甚至不听清楚问题就开始自顾自地发表意见。针对这种现象,我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这样一些要求:(1)学生坐好手里不准拿东西。(2)必须认真听完一个同学的回答后再举手,或补充纠正,举手时不得高声叫嚷。(3)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得重复别人说过的话。(4)回答时把一句话想清楚后,再说完整。就用这样的方式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虽说是二年级,但对他们的要求是从最基本地做起,养成的坏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过来,只能从易到难,一步一步来。

三、班干的培养。

篇8:三自教育总结(班级学生)

1“三自”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构建

“三自”即自我体验、自我鉴别和自我构建。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体现;自我鉴定是人在一个时期、年度或阶段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表现的总结;自我构建就是从自卑到自信、从自高到自谦的建构过程。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它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针对当前大学生崇尚自由、独立, 强调实现自我价值, 富有蓬勃向上精神却又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等思想特点, “三观”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感悟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 构建“三自”教育模式,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三自”模式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 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积极进取, 成功欲望特别强;渴望独立, 关心自身成长, 独立意识迅速发展, 自尊心、自信心明显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 使他们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 大学生是最富有政治敏感性的群体, 也是尚未定型的群体, 他们常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标准、以我为目标作为接受价值的权衡标准。“三自”教育模式下的“三观”教育突出主体性理念。主体性是指人在主、客体关系中的特性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即指人对活动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能动性, 其基本的表现就是人在活动中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主体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1], 它是人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 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 让大学生做自我的主人, 同时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未来, 关心他们的现实需要, 抓住当前面临的热点、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科学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努力使理论的灌输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 努力做到“三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强调“内化”理念。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习惯的变化等影响着大学生对“三观”教育的选择性和接受程度, 要使“三观”教育真正成为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 成为他们由衷喜欢、乐于遵循、躬身践行的东西, 才会发挥作用。教师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时, 要注意把抽象空洞的理论具体化,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采取结合实际、贴近现实、生动活泼、情理交融的教学方式, 把“三观”转化为大学生稳定、内在的个人品德, 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自主鉴别、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实效。

1.2“三自”模式的基本内涵

“三自”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重点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 通过确立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运用自我体验、自我鉴别、自我构建的教育模式, 发挥受教育者自身优势和潜能, 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的能力, 实现自我发展, 使自身素质得到提升。自我体验就是通过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意义”等问题, 引导大学生联系实际, 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 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自我鉴别就是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补充或修正, 来完善对事物的认识或鉴别。“三观”教育的内容要有拓展, 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学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情、认识国情、增长才干, 顺应时代潮流, 摒弃和抵制错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树立科学、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自我构建就是在学生形成独立思维意识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评价, 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以能达到“三观”教育的目的。为此, 教师应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评判的普遍标准是看个人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多少, 来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科学地对待人生大环境。

1.3“三自”模式的基本结构

依据“三自”模式的教育理念, 应遵循德育规律和认知规律。大学生作为思想接受活动的主体, 往往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标准、以我为目标来选择接受价值的标准。因此, “三自”教育模式应依托大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现实,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手段,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 将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念、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等寓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 使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做到自我体验、自我鉴别、自我构建。见图1。

“三自”模式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进行“三观”教育过程中突出大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实践。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中, 教师的教育指导只起辅助作用, 目的是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思考、理解和体验, 使其有所感悟;在接受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修正或补充自己已有的认识并针对教师做出的评价进行鉴别和选择, 从而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三自”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特点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三观”教育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把“三观”教育的形式、途径和方法等同于一般知识、技能教育, 将“三观”教育当作智教;二是重视教师“三观”教育的内容, 重视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三自”模式下的“三观”教育, 关键在于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 探索一条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又有显著成效的教育模式,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既重视课堂教育, 又注重引导大学生课外教育。“三观”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2.1 注重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自主性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 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三观”教育正是通过对真善美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来满足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 这种需要反映的不仅是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 而且更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自我完善的追求。可见, 在“三观”教育的思想接受活动中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因此, “三观”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传统的“三观”教育模式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灌输、说教的方式, 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弱化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三观”教育应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启迪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未知的世界。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达到自我体验;通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分析问题, 达到自我鉴别;通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达到自我构建。通过“三自”模式的“三观”教育, 使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 客观地分析自我, 正确地认识他人和社会, 增强其抵御消极影响的免疫力, 从而实现“三观”教育的目标。

2.2 注重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如何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 是“三观”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 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深厚的兴趣, 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大学生对政治较敏感, 十分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 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很强, 热心关注国内、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但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校园里, 缺乏现实的实践经验, 把握不住政治方向, 政治立场容易动摇。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活动漠不关心,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缺乏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这些问题, “三观”教育不能空洞的照本宣科或说教, 应注重开放性的教育观念, 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 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现状, 全面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根基, 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相适应,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 通过让大学生置身于开放性的教育情境中完善自我、提升道德境界, 使“三观”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2.3 注重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这是德、才相互转化的有效途径, 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2]。由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 他们对被动的教育引导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虽然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但若脱离大学生业余生活, 他们的教育就很有可能出现“5+2=0”的情况, 即学生5 d受到的学校教育抵不住在双休日受到的社会影响,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你不为学生去想, 学生就去想别的”。当前的大学生大多出生在九十年代, 他们大多不能很好地了解过去先辈遗留下的优良传统和道德观念, 因此“三观”教育要通过各种教学载体, 如一部电影或纪录片、一场报告会或演讲, 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良好氛围, 寓教于德、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教师要改变原有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把课堂还给学生, 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专业特长, 在活动中锻炼学生、教育学生, 努力凸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 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3“三自”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施

“三自”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将教师的“教我学”变为学生的“我会学”, 让大学生在“三观”教育中走“自我体验、自我鉴别、自我构建”之路,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三自”教育模式与“三观”教育的实效性有机结合起来。“三自”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供理论指导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说到底是哲学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给人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所以“三观”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他们分析和思考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 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 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 自己的人生就越有价值和意义。深刻体会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它是指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守法纪的人;认识到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 人生只有在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中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3.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观”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 在“三观”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是以人为核心, 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把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4]。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育人、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如人际关系、就业、生活适应能力、婚恋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依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当前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活动, 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开放的国际环境和传媒使他们思想活跃、信息灵通, 了解国内外大事, 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因此, “三观”教育应在教师引导下,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意识, 将正确的“三观”理念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 发挥学生的潜能, 以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3.3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 加之离开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他们关心自己的成长, 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自主独立性, 在遇到问题时, 他们渴望靠自己的能力来处理, 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因此, “三观”教育应突出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在需求, 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 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三观”思想。积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就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 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个体不仅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 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三观”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要注重“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大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通过认清国内外局势并做出合理判断, 为自己设计出更有效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道路, 以把握自身的未来发展。

“三观”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而大学时代又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大学生的“三观”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因此, 当前的“三观”教育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等, 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构建“自我体验、自我鉴别、自我构建”的“三自”教育模式, 增强“三观”教育的实效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马克思的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2, (3) :9.

[2]阎宏.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J].潍坊学院学报, 2007, 7 (1) :150.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00.

上一篇:筹建工作报告下一篇:思想汇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