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4-07-23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共15篇)

篇1: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六年级上期的电磁铁教学中,书上定义“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做电磁铁。”这个学生提出问题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有铁芯呢?我鼓励他说:“你可以自己去探究啊,你需要些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给我借了《电磁铁组装材料》。过了改天他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了,其实不能铁芯同样有磁性,只是磁性太尽弱了,加了铁芯能显著增加电磁铁的磁性。”我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在全班进行极力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一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二、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过程。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知识,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要立放,也学会了在生活要仔细去观察从而发现规律。

三、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我们的小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实验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而且很深刻地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等概念,而且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秘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己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细胞的技能。

四、小学科学课上的实验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学习好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肯定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如在《研究铁生锈 》的实验中,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索哪些环境中容易生锈?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相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总而言之,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了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篇2: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科学(自然)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新世纪人才和科学(自然)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提时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科学启蒙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只有从小就热爱科学,才会心甘情愿在今后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上“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学科学、用科学。

实验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二、实验能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

自然实验尽管简单、古典、甚至很原始,但所做的实验都是重现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跨越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科学进展。实验能引导儿童象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意义、结论、推论等知识,并获等间接经验,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3: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运用图片、视频或多媒体课件,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实现这一点, 就必须在枯燥无味的传统实验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如《日食和月食》教学中, 用白炽灯代表太阳, 拳头代表月球, 自己的头代表地球进行实验;有的选择小皮球当地球进行实验, 乒乓球当月亮, 电筒射出的光代表太阳光。单纯的动作示范, 效果不显著。而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 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 给学生以如见其景的感受。开始上课时, 出示多媒体课件: 各种日食和月食的图像,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动作示范实验, 讨论地球、月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在相互运动时出现哪些特殊位置。然后用多媒体创设三个球体相互运动形成的两种特殊位置的情境, 得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图像显示模拟逼真, 渲染气氛, 创造意境, 使学生获得直观印象, 有助于激发探究欲, 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 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有些演示实验往往可见度小, 演示效果不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则可解决这个难题。如在学习秒表、安培表、伏特表等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 虽然学校能保证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 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 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秒表、安培表、伏特表等甚至一切方便展示的实验仪器都拿到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演示、测 量、读数、分析;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 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不利于学生观察。利用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设备的放大作用, 能让全体同学都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 从而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 优化实验操作步骤

将实验指导、规范的操作方法制成CAI课件, 可把实验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 优化实验操作步骤的讲解, 使学生对操作步骤和方法及操作要领获得深刻印象, 在操作的同时, 对照投影内容及时调整, 较好地解决了用大量时间讲解实验步骤的问题。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同时教师也有时间深入到学生中指导,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如用多用电表测电阻的实验中, 从认识表盘开始到最后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中间实验步骤多, 难度较大, 把它制成CAI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并结合讲解,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表盘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这样学生的操作速度加快, 错误减少, 大大节约时间, 成功率明显提高, 多数同学获得成功。

四、利用多媒体, 突破实验教学重、难点

科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变化的一门学科, 在某些方面, 用传统手段教学很难表现科学中“动”和“变”的特点。多媒体形象具体, 动静结合, 声色兼备, 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探究茎有输导水分的作用时, 用CAI课件显示茎运输水分功能的过程和直接把新鲜的植物插入红墨水中观看剪断的切面进行对比, 是后者效果明显。但学生对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不能全面理解。如果把CAI课件和具体实验结合在一起, 则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理解茎的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适时地运用CAI课件, 使其能与实验教学过程实现最佳组合。再如演示:在三种情况下 (斜面上铺毛巾、白布、玻璃) 保持同一高度, 同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滑, 观察小球在光滑桌面上的分别运动情况。观察效果并不理想, 只是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结论。把它制成CAI课件, 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斜面越光滑, 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得越远。在此基础上, 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说的“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状态为止”。

五、利用多媒体, 模拟实验

通过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 自然科学研究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 如分子、原子、电子等, 大到宏观世界天体运动的规律, 用普通的办法无法向学生演示。虽然可以用挂图等来描述, 原理解释上总欠细腻清楚, 不能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虽能说清“其然”, 却难以描述“其所以然”, 常会造成一种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中学习的不良现象。在这方面计算机的辅助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总之,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 充分运用多媒体这—辅助教学手段, 有利于弥补实验器材本身的不足、条件的限制,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突破、实验操作步骤优化,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拓宽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当然, 多媒体演示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验, 只有恰当地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维护实验真实性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娟纱.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04.

篇4: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教学;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解决问题

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又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只有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动手实验,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印象,更深刻的感性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实验以其特有的客观性、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多种能力。

例如,在《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水的沸腾实验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程序;如试管装水不能太多,以试管的1/3处为宜;试管夹要从底部套进,夹在试管上部1/3处;加热时要先给试管均匀受热及实验完毕要对仪器进行清点整理等。

实验当中,要求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水开始冒泡到不停翻滚并测量水温。接着分析推测:气泡是什么?在管中看到的白气又是什么?随后总结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征: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水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滚。

比较蒸发现象可以知道: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蒸发是常温下进行的,变化速度慢。沸腾是在把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才发生的变化速度快。

由此可以看出,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際操作能力,又能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归纳、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

我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探究归纳出,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等性质后我提出:谁能用电磁铁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同学们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假设,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的想法。

李明(化名)同学说:看到工人们把一些铁制品装上车,卸车时很累,如果在吊车上安装一个大电磁铁,接通电流把铁制品吸起,吊到车上再切断电流,铁制品就装上了车,这样能节省人力,减轻人的劳动强度。

我肯定地说这个想方不错(对小学生来讲)。

张羽(化名)同学说:现在公路上各种车辆很多,轻常发生交通事故,我想在各种车辆的车头、车尾处安装上磁力较大的同极性电磁铁,在方向盘上装上开关,当两车要相撞的瞬间,司机就打开开关电磁铁产生强大的排斥力,可以避免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

说得很好,有创新意识,有创造性,希望同学们都能大胆设想,把我们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能有一些发明创造。

三、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冷与热》和《温度计》两节课时,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和大自然的地域差异出现冷热现象很容易了解,但对于我们周围一些冷热现象的本质却认识不清。

例如,教材中要求学生解释刚从游泳池出来时,身上为什么感到冷飕飕的。课堂上,学生硬说是水中与空气中温度不一样造成的,争论非常的激烈,尽管老师反复引导,希望学生能够了解是人的身体从游泳池出来时,身上的水分在大自然温度和风的作用下被蒸发后带走了人身体的热,同时蒸发了水分有冷却作用所造成的,学生怎么都不理解,一脸的疑云和茫然。

在讲解始终没有统一认识的情况下,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让他们在动手实验中既能感受到,又能亲眼看到用语言无法解释清楚的结果,从而达到突破难点和解疑释惑的目的。

实验一:要求每个学生取一个棉球蘸95%的酒精分别擦在手心、手背或腿部、胳膊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问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感到凉爽。

实验二:让每组实验组长按照规范和安全的要求,手拿一只酒精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按要求让学生看清温度计在自然情况下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然后让另一个学生用酒精棉球包住温度计的液泡,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度数随着酒精棉球的慢慢变干(蒸发了)温度计的度数和自然条件下温度计的度数有什么变化。

学生睁大眼睛惊奇地发现,随着酒精的蒸发,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慢慢在下降。瞬间明白了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体感到冷飕飕的,不是水中和空气中的温度不同造成的,而是身体表面的水分被蒸发带走了身体表面的热量,使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造成的。

通过巧设实验,突破了冷与热实质的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就多激励和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解决一些不能认知的事物,让学生感到科学课就该这样来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课只有这样上,才能让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和探索科学,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光华.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点拨”艺术[J].浙江教育技术,2010(06).

[2]张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四部曲[J].新课程:小学,2010(07).

[3]常加俊;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2).

[4]李晓娜,咸长虹.关注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03).

篇5: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科学实验需要有基本的实验器材与设备作为必要保障,学校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是有限的,且一些设备不便于课堂展示,因此,学生周围的物品也可以成为实验器材的最佳选择。利用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所用的物品进行实验,不仅操作简单、直观,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节省实验成本,有着无限的优越性。在对低成本实验进行设计时,一般要遵循三条原则:首先实验材料的制作必须成本低廉;其次制作过程简单易操作,且花钱少;最后要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比如,在学习《地球与宇宙》这一章节时,为了能够使学生对地球的基本形状与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采用纸带与铅笔设计出地球的模型,将纸带缠绕成椭圆球体,然后为学生展示并讲解地球两级的基本体征。再如,学习《物质的形成》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形态物质的差异性,可以用针筒抽取5ml的空气,然后堵塞针孔,推动针筒活塞,观察空气能够压缩到多少毫升。然后再将空气换为水,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压缩,观察能够压缩的程度。经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对气体、固体的分子间隙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该实验不仅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广泛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不同状态物质的分子特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低成本实验能够使学生普遍参与到实验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边的具体事物,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理与兴趣爱好的实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基本现象、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了解。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或电视节目中,学生经常会看到胸口碎大石等魔术,对此充满了好奇,教师可对该原理进行实验展示,实验器材很简单,两只高脚杯、一把铁锤与一块粗细均匀的模板,将高脚杯置于木板上,然后用锤子敲击木板,让学生预测可能会出现的现象,然后再进行展示,得出结论,使学生明白这是利用了压力与压强的关系。学生的注意力将会集中于整个实验,学习兴趣高涨,而且能够从实验中学到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科学、物理现象,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观察与创新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三、将生活物品应用于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了解某一个原理,因此,只要能够对实验原理进行有效地揭示都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我们生活中的物品五花八门,都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于科学实验中。对于一些实验器材缺乏的学校来说,对生活物品的利用能够有效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科学实验中运用到的生活物品都是比较常见的,能够使每个学生普遍参与到实验当中,享受实验操作带来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内燃机的运作原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实验,实验器材主要有食品包装盒、铁钉、打火机的电子点火器,往包装盒内滴适量的酒精,然后封闭,对包装盒的表面进行反复摩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按电子点火器,这样整个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就清晰地展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且这些实验器材可以反复使用。诸如食品包装盒、电点火器等这些器材都是平时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做到人手一套,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不仅成本低廉,而且课堂实验效果极佳。

四、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探究

大自然是神奇、奥妙的,学生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自然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以生活中常见的彩虹现象为例,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见过彩虹,但是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却了解甚少。彩虹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装满水的塑料瓶置于阳光下,然后将一张白纸放置水瓶后,观察其在白纸上所呈现的光带,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不断调整白纸与塑料水瓶的位置,探究彩虹形成的原理。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学生还可以在课下自己进行研究,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了解彩虹形成的原理。基于彩虹实验的启示,学生还会对大自然的其他现象进行探索,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致力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的利用,为学生呈现出丰富的实验效果,增强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低成本科学实验不仅操作简便、花钱少,而且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验需求,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

篇6: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然科学知识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就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求真、得到真理呢?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完成。因此,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激发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前提。丰富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孩子热爱科学的兴趣。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生时代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兴趣学生才会原意学,才会爱科学。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二、探求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实验能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小学科学实验非常简单,但所做的实验都是在重现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科学的发展过程。使儿童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例如学习“氧气的制取”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组装实验并进行制取、收集、验证。观察后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再指导学生验证氧气的性质,从而探究得到氧气具有助燃的性质的真理。

三、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种技能。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自然基础知识。

四、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知识,必须培养学生有一定的动脑、动手能力,学会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记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肯定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篇7: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演示实验必须切合学生心理 初中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学习条件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导致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特点发生变化,尤其是认知特点.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有时会超过成年人,在某些观察问题能力方面更为明显.他们不仅能够观察事物的细微之处,还能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深入浅出地推理.

作 者:武定军 作者单位:青海民和巴州中心学校刊 名:商情英文刊名:SHANGQING年,卷(期):“”(17)分类号:关键词:演示实验 化学教学 兴趣

篇8:浅谈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一、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创造前提条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因素。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化学课程在化学学科中起到启蒙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学生刚接触化学, 我们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化学实验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性实验, 如“空中生烟”“魔棒点灯”“喷泉”等实验, 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好奇心,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引导学生去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会自发地不断产生求知的兴趣。实验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 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化学实验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学生做化学实验, 不仅认识了各种化学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 而且通过分析、计算、讨论、归纳和总结等得出实验结果, 从而获得了新的化学知识。学生通过做实验, 加深了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扩大了知识面, 丰富了化学知识储量, 为今后进行科学探究积累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三、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我们知道, 化学科学探究是建立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的。因此, 要进行科学探究就必须先做好化学实验。然而, 做好化学实验的前提是掌握好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或者课外兴趣实验, 不断纠正和规范他们的实验操作, 使他们的实验技能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得到逐步提高。显然, 化学实验能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为日后的化学科学探究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四、化学实验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重要的动力保障

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在指导学生做分组实验、课外兴趣等实验时, 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 如发光、放热或吸热、变色、气体的放出、沉淀的生成等,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全面观察, 克服片面性, 并及时作好记录。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的燃烧, 在学生注意到耀眼的强光的同时, 引导学生观察物质颜色、形状的改变 (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粉末) 及白烟的产生。通过这些实验现象, 启发学生去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产生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

五、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 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类实验实际上是验证科学结论的“案情”再现。教学中, 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现场”去体验“案情”的始末, 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学生体验“案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六、化学实验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 而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经历了从无知到有知, 从陌生到熟悉, 从熟悉到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化学实验。运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历程,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而且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 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让学生懂得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激发学生自觉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为学好化学和顺利进行化学科学探究打好坚实基础。

篇9: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效益;实验现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5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验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我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实验操作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充分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自然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反思,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方面我做了初步的探究,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开展大量的实验教学,并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突破实验的重难点。比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三组对比实验来认识和体会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是弯曲钢尺和拨动钢尺,二是拉伸橡皮筋和拨动橡皮筋,三是按压小鼓和敲击小鼓。这样,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满足了好奇心,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微课助力课堂,有利于突破实验教学的重难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

一个成功的实验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步骤和规范的实验流程。严格的操作步骤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操作上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一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还会伤及学生。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有时我们只通过看图、演示、讲解实验步骤还不能够绘声绘色地描述实验现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制作一些小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在讲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发现: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气泡的现象是明显而易懂的,而两者混合以后产生的气体也是很少的,且燃烧着的火柴容易熄灭的现象只有一部分学生能明确感受到。鉴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自己制作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微课视频,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实验方法,并在火柴未熄灭之前暂停视频,让他们先猜一猜,把重点移到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上,并结合看到的气泡现象,有效解决本实验的难点。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课堂效益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教师应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真谛。如演示实验尽量提高可见度,让细微变化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讲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实验时,一些实验器材结构较为复杂、灵活,单从实物投影仪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制作相应的课件,可以使实验器材结构更加明白清晰,让学生更高效益地学习仪器的使用。再如《温度和温度计》一课,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是本课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为了解决温度计刻度小、各种温度计每一格刻度表示的度数不同等问题,我制作了《温度计》的课件,通过大屏幕投影,把几种温度计上的刻度清晰地展示出来,并分别显示不同的温度让学生认读,使他们灵活地掌握了温度计的读和写。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

在科学试验中有些实验现象是比较抽象的,如电、磁、气压、风等,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这种“无影无形”的物质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就拿电来说,电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在工厂、学校、家庭或自己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方便和乐趣,但也时刻准备把灾难转到人们的头上。电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怎样走动的呢?它会停下来吗?事实上连很多成人都难以说清楚,少年儿童就更难理解和掌握它了。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3课要求学生让小灯泡发光并连接正确的电路图,我们在教授该知识时能不能让电的流动形态、存放位置形象地展示在他们面前呢?能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微视频,让电在电路中像水一样流经开关、导线、小灯泡的灯丝,再流回电源,并使小灯泡发光。学生不但从中建构了电流的概念,并形成了一个电路的理论结构,而且在理论的指导下,连接起电路来就得心应手了。

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浓缩实验过程并“去粗取精”

传统的实验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必然会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大大减少,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更何况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如《蚕变了新模样》这节课要观察蚕的生命周期。这个实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受地域、家庭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让学生亲手去操作。我的做法是,通过网络查找将整个过程录制成微视频,然后利用视频的剪切工具“去粗取精”,将一些重要的留下,这些虽然不是实际操作,却也是真实的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定位越来越高,给我们科学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喜的是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助手,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强大的信息技术必将更充分地挖掘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潜能,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向兴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高效不再是浮云[J].新课程学习:下,2013(2).

[2] 蒋波.小学科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3).

篇10: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商镇中学

孙永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既是物理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养成教育,既贯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立即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着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大气压将为你解开这个谜,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拿出来,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还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

二、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践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他电学实验。此外,小实验、小制作也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自制电磁铁”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测定盐水的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盐水的体积v;(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v。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m-M/v。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

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实验和实物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首先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有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气泡如何变化?温度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完简单机械后,就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中的力学问题,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1)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2)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3)自行车上使用了哪些简单机械?(4)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篇11: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议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以及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切实发挥实验室的作用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实验室目前的现状,在由现状入手提出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作 者:甘雪平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校区实验中心,陕西,渭南,71400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G71关键词: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

篇12:中学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它的作用。

一·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核心就是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这就要通过一系列的趣味实验。而作为老师就要经常在每节课的引入上多花功夫,多发掘与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并加以演示。如“魔术点灯”,“吹气生火”,“水果电池”等小实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随之增强。二·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如果单靠讲述的方法,势必很抽象,学生接受起来困难,也不易理解,更不容易记住。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试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应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形成酸的通性概念时,就可以安排盐酸与石蕊试液,铁,铁锈,氢氧化铜,硝酸银溶液反应的一组实验。又如,在形成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概念时,也可以借助于对应的实验来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于碳,硫,铁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合反应。也可借助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铜与硝酸银的反应来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等。又如,在讲述原电池概念和形成条件时,我们可借助一个组装好的原电池装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从而深刻了解原电池,同时通过更换原电池的部分构件,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有无电的结果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比死记硬背要深刻的多。

三·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目的和重点,观察要细微等。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观察药品的色,味,态,仪器连接,实验条件等,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从发光,发热,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方面观察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克服片面性等。例如,学生在做钠与水反应实验时,即要引导学生观察所发生的一切现象,“浮,游,熔,响,红”,同时还要求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加以综合,最终得出钠的相关性质,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再如,在做钠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时,学生除了观察到常规的现象,如气泡和蓝色沉淀外,还看到了黑色沉淀,这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原因。与此类似的还有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也出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现象,这时,千万不要忽视这些意外现象,我们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并给与必要的提示,在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下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篇13: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科学的知识含量

在传统教学时, 通过教师的“讲”往往并不能对知识进行极大的拓展, 相关知识仍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 而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的有效融合, 则可以最大化地扩展知识面, 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 还能够结合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 让学生感受到新技术、新科技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从而培养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热情, 让学生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科学探究中来。在教学预设时, 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的相关信息在课件中建立链接, 当展示到相关内容时进行扩充与拓展,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探究欲望更强烈。

二、信息技术将长期观察变得直观化

小学科学中有好多知识是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发现的, 如春夏秋冬的星空, 种子的发芽与成长等。这些知识的获得既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探索, 还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展现, 这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难题, 有的内容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就进行布置, 而中途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教学缺陷, 通过视频或课件展示可以将长期观察的过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看的同时进行思考、总结, 从而得出结论。但是这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实践, 这只是教学的补充,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观察才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方式。

如,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时, 对于我们来说, 观察得出结论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不可能的事件。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地球运行的规律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 将长期观测的结果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年四季季节的交替和一天24 小时的道理。同时利用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变化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天文的常识, 如古人云: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斗柄指南, 天下皆夏;斗柄指西, 天下皆秋;斗柄指北, 天下皆冬。这是对天文现象的总结, 也是激发学生更好地向太空探索的动力。

三、信息技术避免了实验的意外发生

科学实验有好多需要接触到危险的化学药品, 有的实验还会产生有毒的气体等,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自我操控能力还不强, 有的同学甚至将老师的有效提醒当成耳旁风, 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而对于这样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 让学生通过“看”与“思”来得出相关结论, 这比亲自实验要安全得多, 对于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流程、掌握实验步骤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这只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毕竟科学实验需要的就是亲自尝试, 但是通过将实验步骤和方法向学生展示也就为下一步动手实验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让学生在实验时不出现意外, 保证实验的绝对安全。

如, 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时, 对于糖的加热实验, 因为用到火及加热后会冒出黑烟, 容易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 所以对于该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观看来发现产生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 同时也对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 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这一实验过程中的物质的变化及生成,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实验的过程固然重要, 但是对于一些容易出现事故的实验还是让学生大一点再去做比较好。尤其对于一些化学实验, 小学阶段只需学生发现结果, 而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为了得到结论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 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展示, 这些都是得到实验结论的较好形式, 学生在看中能够得到启发, 从而爱上科学。

篇14: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大学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强化对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数学实验课是近年来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兴课程,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却引起了老师和学生们广泛的关注。它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的一些大学出现,被叫做“数学实验室”,重点是利用计算机的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程。 我国高校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设这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对于当代科学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数学已经成为各类科学研究的必要工具,数学方法、数学计算,已经和科学实验一样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现代数学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经济金融、电力工程、管理科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所包括的所有学科和应用领域中,从宇宙飞船的研究到家用电器的制造、从国际金融市场到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结合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逐渐接受的模式。这种借助数学理论知识并应用计算机软件程序来进行研究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也说明了现实对科技人才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直以来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化微乎其微,没有体现出这门科学在科技领域和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改进教学过程。这就出现了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先生曾经指出的:“一方面数学很有用; 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

首先,数学实验这门课程改变了数学教学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这一传统模式,并且加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一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有趣的实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主动地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们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在和同学们的团结协作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数学实验能够使学生切实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通过使用计算机,借助数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的结果不仅仅是套用公式定理和亲手计算的结论,还体现出学生对数学原理、数学方法、数学建模、计算机操作和软件运用等多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再次, 数学实验必须借助计算机操作和数学软件的使用,将先进的技术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且是解决实验中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学工具,能够促进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数学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大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数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和艺术。数学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对象内部的规律,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对其进行描述的一门自然科学。数学的这一学科特点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对抽象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类比、总结的思维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科学史中无数鲜活的事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它是在某些已知的,但还不完全清楚的物理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纯数学的方法,经过演算猜想出来的,这是数学想像力理论飞跃的结果, 并且通过以后的实验所证实。1781年,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赫歇耳,利用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19世纪, 人们在观测时发现天王星的运行总是偏离预先计算好的轨道。这是为什么呢?数学家贝塞尔和一些天文学家大胆猜想, 在天王星的外侧还存在一颗行星,由于这颗行星的吸引力,才影响了天王星的正常运行。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2岁的学生亚当斯,利用各种数学工具,根据力学原理,通过10个月的细心推算,终于确定了这颗未知行星的具体位置。1846年, 法国巴黎天文台青年数学家勒维列计算出了这颗新行星的运行轨道。于是他写信给在柏林天文台工作的拥有详细星图的加勒。加勒接到信,当天晚上就按照勒维列指定的位置观察, 果然找到一颗以前从未见过的星。后来经过24小时的连续观察,他发现这颗星在恒星之间移动着,的确是一颗行星。天文学家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公认它便是太阳系的第八大行星, 并根据希腊的神话故事,把它命名为海王星。这种例子在数学史中屡见不鲜。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 实际上是在实验验证之前完成的,实验结果证实与用数学方法预测的理论完全一致。再比如量子力学的产生,哈雷彗星、电磁波、正电子的发现,也都是先通过数学思维方法,逻辑推理得出结沦,然后才被实验所证实的。可见,数学方法和推理对于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类似的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对于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公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使更多的大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才具有竞争力,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肖倩(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

篇15: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数学实验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实测与直观,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改造着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解决学科的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检验和论证问题的结果.谈到做实验,一定容易联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等;谈到学数学,自然会联想到做数学题,题海战术几乎成为数学学科的代名词。难道数学也可以做实验?“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数学实验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实测与直观,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改造着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解决学科的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检验和论证问题的结果.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的人文价值所在!

“数学实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数学

学习的一种形式。抽象的道理很重要,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做数学式样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叙述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获得经验,逐步建构并发展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我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动手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动手实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玩”。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动手实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因而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蜻蜓、蝴蝶、树叶等。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提问、动手制作,最后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撷取了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动手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往往是单调乏味的,特别是对概念的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实验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

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活的印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动手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互相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动手实验,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在实验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动手实验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动手实验为基础,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

学收获。

六、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动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表面上看,动手实验浪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但它更有突出之处,使学生不仅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会培养学生敢于主动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上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论文下一篇:我的十年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