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日歌》有感

2024-06-24

读《明日歌》有感(精选11篇)

篇1:读《明日歌》有感

读《明日歌》有感江苏省徐州市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四一斑 娄梦琛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这是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一首诗歌——《明日歌》。短短的几句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它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于是古人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勤奋学习吗?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有时我会这样想,有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当我读过《明日歌》之后,我非常惭愧,我发现我错了。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明天。大好的光阴就白白浪费了,到时候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的感叹。

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停留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等待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他们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篇2:读《明日歌》有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短短的几句诗,是先辈千折百曲、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的结晶啊!古人有感于此,于是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条件优越了,是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呢?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获取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会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如此。他经常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时间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如此可见,但凡有成就者,他们决不沉缅在昨天之中,更不空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

农民种田,不在今天及时割草、施肥、灭虫,哪有金秋时节的丰收?医生不在今天及时抢救、医治病人,哪有人们日后健康的体魄?清洁工人不在今天及时清扫垃圾,哪有日复一日城市的洁净?解放军战士不在今天全副武装,做好准备,哪有千家万户永久的安宁?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像代表它的那本日历,撕了这张,还有下一张;撕完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他们不会在洁白如雪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辛勤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成果。可以说,他们从初懂生活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中度过的。如果人的一生如此度过,那么消逝的岁月将会如一场凄凉的悲剧,留在个人生命史上的回忆,也将伴着悔恨、痛惜和哀伤的泪水……

虚掷光阴,在折损着生命的光;及时努力,在开辟理想的路。朋友,不要沉缅昨天,不要观望明天,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吧!

篇3:读《明日歌》有感

他是《黄河之声》杂志的总编, 这个杂志是国内外比较有名, 以音乐为主导专业性很强的杂志, 严格说起来他应该算是音乐人了。

而我是一个以文字为生的爬格人, 2 0 0 7年的一天, 一位朋友给我拿了一本《黄河之声》杂志。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 虽然音乐和小说都是属于艺术类, 可是毕竟隔行了, 出于对朋友的尊重我收下了杂志。

晚上, 我随手翻开了杂志, 无意间看到了刘文科写的散文, 文章之美让我大吃一惊, 文章语言的优美, 用词的准确, 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满篇的引古博今, 一行行的排比起伏, 读起来音律性很强, 特别是用质朴的哲理反证人性的折射, 让人从文章中获取大量的人生思考, 真是玩味无穷。

去年, 我经朋友介绍见到了他本人, 一头长长的头发, 壮实的身材, 憨厚的面容, 无华的语言, 一个标准的西部汉子。我和他彻夜长谈, 他对文化艺术的认识高度, 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认为文化艺术只是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 他对文化艺术形态思维是, 自然文化生态系统永远是一切文化生态系统的逻辑起点, 它对于人类的文化艺术的创作活动, 具有原发和终极指导意义。

纵观刘文科先生的系列短文, 他从各个层面剖析着人性, 解读着人生。通篇文章, 语句朴实, 哲理深邃:

“我与自己有个约定, 那就是定时地清洗自己。当我们把自己搞累了、乏了、困了、烦了的时候, 一般来说都会去躺去睡去让自己的时间停顿下来, 好在第二天睁开眼睛的时候有精神去迎接更累、更乏、更困、更烦的事情。”是啊, 人生就是一个矛盾套一个矛盾的不断循环的结果。而刘文科先生, 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杂志总编, 他以音乐看人生, 以艺术说人性, 他的文章中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 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观察剖析着人情、爱情、亲情的社会关系。

读他的文章, 给人一种启迪, 一种昭示, 一种感悟, 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看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 从而给自己树起了一个社会坐标。在他的文章中, 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心中文化生态系统的逻辑起点, 他的文章是以艺术生态为中心, 以读者为中心的审美文化系统工程, 正如法国印象派诗人保尔·瓦莱里所言:“大自然知道如何造就一棵植物, 如何制作鼻孔, 口腔和生殖器, 它也知道如何制造眼睛, 当它要展开一只耳朵时, 又会突然联想到贝壳。”

刘文科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从记忆中能找到声音, 又从声音中找到一首歌, 一段情……

记得我俩在谈起花的时候, 他说:“植物多坦荡啊, 春天来了, 百花齐放, 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 就是植物的生殖器, 它们把情用鲜艳的生殖器怒放出来, 是何等地壮观和率直, 比人坦诚多了……”

从他的系列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有血有肉, 有情有感的西部汉子和一只行走在大漠中的骆驼, 一个时代的纤夫。

他的文章很大气:“大多数声音都是一晃而过, 真正能够长时间的进驻我们记忆里的声音不太多……多少悲伤, 多少欢乐, 多少痛苦, 多少幸福被一个个奔腾跳跃的音符标注, 声音的曲线由此变得悠扬顿挫, 波涛起伏, 用心去听, 生命的大河变成了一曲永不停顿的歌。”他用他优美的词汇, 轻轻淡淡地描绘着自然, 诉说着心灵这支永恒的歌。

我们还是应当同意, 人们的最大不幸是被罪恶压倒的不幸。刘文科文章通篇在向世人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人性和人性在自然中重新修改的问题, 他用了大量的哲学思考来反证着人的本性, 用精辟的哲理来解剖着人与社会互相依赖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性。

读了他的文章, 你可以从优美的字里行间, 认识到人的本性, 也能悟出后天的属性, 更能体会到人怎样做才能和自然社会达到统一和谐的途径和必要性。

纵观人生, 人们所谓的德性, 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 有天赐的运气或自我精明巧妙地造就的。

刘文科先生的系列短文就是一部总结人生, 认识人生, 感悟人生的人生修养的箴言启示录。

真的, 让我在这些文章中感悟不少, 获益不少, 愿人生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这种声音就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精神, 我们的品格, 我们应一代接一代地去发扬与传承它……”

愿刘文科先生多写出更好更精彩的文章来让大家一起振作吧。

篇4:读项羽《垓下歌》有感

他短暂的一生,悲情的一世,一次次挥霍着良机,最终被困在垓下,可叹!霸王那曾撼动三山五岳的气概,却也无计可施,他虽用那盖世无比的英勇武功,冲杀了许多汉兵,但都无济于事。

曾记否,霸王横扫九州,屡战屡胜。此时,高傲的他在生命与尊严之间,赫然选择放弃生命,与汉军作战到底,四面楚歌是那么悲壮!直至把霸王逼得走投无路,也只能乌江自刎。正所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罢此文,我心中无限感慨。项羽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是在尊严和生命抉择之间,选择放弃生命;司马迁受汉武帝宫刑之辱,但仍完成巨著《史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两位流芳千古的人物,您会选择哪一种呢?

李清照赞颂项羽舍生取义,而我会选择司马迁的做法,尊严虽然至关重要,但胜不过生命!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也失去了挽回尊严的条件。成败往往在于一念之间,而往往项羽这种高傲而又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就只能成为一名失败的英雄,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司马迁虽受尊严之挫,忍辱负重终于成功写出巨著《史记》。

篇5:读明日歌有感

文嘉曾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是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的例子。

就拿我们班一个懒惰的同学来说吧,有一次,我们晚上值日。值日的同学们都在不停地工作着,只有他(懒惰的同学)无忧无虑地坐在椅子上,显得非常空闲,好像值日的事情跟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我们的值日组长看见了,便迈着大步伐走到他的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兄弟,你可不要那样悠闲地坐着,应该过来帮助清洁。”他把组长的手拿开了,回答到:“我今天很累了,明天再清洁吧。”他的话使我联想到了《明日歌》,我走到他身边,和蔼地对他说:“兄弟,你要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呀。“他有写疑惑不解,便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我叹了口气,说道:“你连这都不知道?算了,我告诉你吧,意思是说明天是无穷无尽的,要是你做事一天推一天,那么那件事情到底要到哪一天才能完成呢?世上的人都知道“待明日”的害处,小的能耽误一件事情,大的可能会让人虚度年华呀!“听了我的话,他的脸涨的通红,可能有所感悟。他慢慢地站起来,走到扫帚堆旁,拿起一把扫帚便去清洁了。

“待明日”这一个不好的行为,有这个习惯的人要把它改掉,不然后果会不堪设想。我们必须把“待明日”的害处铭记于心,同时还要告诫身边有这习惯的人,让我们一起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篇6:读《明日香,生日快乐》有感

11岁生日时,明日香被她的哥哥嘲讽,妈妈也冷漠对待明日香,明日香发不出声音了,多亏了桥本老师哥哥才从绝境中醒来。

在哥哥的帮助下,明日香被送到乡下外公外婆家,在乡下明日香终于能发出声音了。外公外婆准备给明日香举办一场生日,在生日中妈妈终于醒悟了。

明日香在妈妈冷漠对待,在哥哥的嘲讽下,她幼小的心灵备受折磨,但是她还时坚持自我不放弃,哥哥从绝境中醒来,在善良的外公外婆、老师和哥哥的帮助下,明日香找回了生存的.希望和勇气。

我认为这本书应该让大人们也看一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篇7:读《今日歌》有感

有的人老是轻浸在迷恋中回忆着昨天,有的人却总爱空想期盼着明天,可他们却素来没有器重过今天,有的人以为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启初佳恶学习,有的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然而,你们为什么总要把事件拉到明天呢?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今天,今天之后又有无数个明天,日月促,这么你的许诺多会儿从可能真现,变成现名呢?

富兰克林说功“一个今天值二个亮天毫不可把今天的事放到明天”,一个农夫假如没有昔天的辛苦耕耘,哪来明天的播种?一位医生如果不昨天及时给病己医治,哪来病我的明天?干净农如果没有今天及时的扫除马路哪去明地途径的清净?

“本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今日又不为,此时何时了。”短欠的多少句诗,是前人历经磨难的生活体验,现在尔们的生活环境优胜了,则更应当爱护,捉住今日的分分秒秒,抓住了今天,就即是抓住了获弃常识的机遇,勤恳,聪慧,有大志的人都理解时光就是生命,他们尽不会沉迷在归忆之中,更不会卧待明天,他们的所有都是从今天开端。

要晓得无论今天多么幸福,如许艰难,他确切性命中独一事实存在的日子切莫让今天成为遗憾的昨天

篇8:读《明日歌》有感

苍江渔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若風,撑突波涛挺叉入。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还倾杯。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鲔随云雷。干戈格斗尚未已,凤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又观打鱼》)

那天从台北到淡水去,从周杰伦的母校淡江中学的山上往下走,走过一个远眺淡水的“观鱼庄”,高拜石所题。我想,这里白天只能望见渔船,晚上只能望见渔火,名为观鱼而实不见鱼,叫“观打鱼庄”还差不多吧。

杜甫的《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在杜诗里都算不上名篇。但我读的时候忽然想,在杜甫之前,中国诗人有没有写过,认真地写过,打鱼?还真想不起来。杜甫之后宋元明清陆续都有人写,总是有杜甫观打鱼的影子。韩愈就写过一首《叉鱼》,分明学杜但学得不好。钓鱼古来写得却太多了。有一个文心楼主人搞了一个《五朝垂钓诗选》,从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中,找了写钓鱼的一千多首出来。为什么写钓鱼的多,写打鱼的少?因为钓鱼有点雅嘛。打鱼便俗。

老杜观打鱼是在宝应元年七月,也就是西元七六二年。当时严武被召还朝,这是四川的军政首长,杜甫所依仗的至交老友,所以他恋恋不舍,坐船一直送了三百多里,从成都送到了绵阳,也就是绵州。绵州的地方官正好也姓杜,论辈分还是老杜的从侄孙,设宴招待自不在话下。这设宴的地方,大约也就是观渔的所在,据王渔洋说,就是涪水跟昌安水合处汇成的芙蓉溪。现打,现卖,现做,现吃,诗本身也写得活灵活现。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色胜银。”从来读杜,大家都知道,如果他连下三个平声,后面就有好戏了。这就是老杜所谓“三平调”,“之东津”,平平平,声音非常特别。但这两句诗音律之奇,不止于三平调,而是第一句七个字竟有六个是平声,声情极为拗峭。鲂鱼就是鳊鱼,又薄又阔,肉较细嫩。“鲂鱼色胜银”,写鲜活的鲂鱼在水中摆动着尾巴,看上去一片片银光。

“渔人漾舟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注意这些个用字,“漾”,“沉”,“截”,“拥”,多带劲!我们可以想象集体捕鱼的这个场面何其壮观,让杜甫感觉何其有生气。于是,“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众鱼,一般的鱼类;常才,普通的才具;尽却弃,全都退却,弃守,不再挣扎。这时候,看啊,“赤鲤腾出如有神!”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话,“鲤鱼跳龙门”,在过去这被看做龙的前传,鲤鱼的一跳也就成了我们的平常话头。《五灯会元》卷十五有这样一则:

(奉先深禅师)同明和尚到淮河,见人牵网,有鱼从网透出。师曰:“明兄,俊哉!一似个衲僧相似。”明曰:“虽然如此,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师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中夜,方省。

牟宗三赞成禅家的说法,“出家人须是硬汉子方得”。胡兰成也一再讲道,“惟禅僧在士之外,还出来得豪杰”。所以佛门中有一些禅师,确有英雄气概。看到赤鲤腾出时,老杜失声所叫的两个字,一定就是这个“俊哉”。

台湾学生最熟悉的叶嘉莹老师的老师顾随,他讲禅的《揣钥录》里,有一章《兔子与鲤鱼》,就引到奉先深禅师与明和尚这个对话。然后他问,“有鱼从网透出”,没有明说是鲤鱼呀,为什么我一口咬定是鲤鱼,而不是别的鱼呢?于是他解释了——

记得先君子当日自道幼年捕鱼底经验,谓网之将出水而未出水也,其跃起数尺,翻身落水,瞥然而逝者,或网目稍有破朽陈旧,能横身裂损之而出者,皆鲤鱼也。若其他鱼,则竟东钻一头,西摆一尾,其终也亦随网而上而已耳。准此,故知深禅师所见透网而出之鱼决定是鲤而非其他。苦水记此似属蛇足,然而此不独博物君子之所容或不弃,参学之士其亦或籍之而了然于透网金鳞之绝非凡品也耶?

“东钻一头,西摆一尾,其终也亦随网而上而已”,便是“众鱼常才尽却弃”;而“透网金鳞之绝非凡品”,便是“赤鲤腾出如有神”。禅宗的名著《碧岩录》第四十九则雪窦禅师也有个“透网金鳞”颂:

透网金鳞,休云滞水。摇乾荡坤,振鬣摆尾。千尺鲸喷洪浪飞,一声雷震清飙起。清飙起,天上人间知几几?

我有点怀疑,杜甫两次到江边来,要看的不光是“截江一拥数百鳞”的大场面,想必也难忘“赤鲤腾出如有神”的特写镜头。因为我们知道,杜甫特别喜欢那种元气淋漓、生气横溢的东西。顾随说得好:“老杜之赋鹰赋马简直就不是活的外界的鹰和马,而是内心的一种东西。”诗人的内心正有一种张扬的激昂的有力量的东西。所以,一见这“赤鲤腾出如有神”,就“俊哉”,而且“再来”。因为老杜喜欢“有神”:“泉出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鳞。岂知异物同精气,虽未成龙亦有神。”(《沙苑行》)

关于这个“有神”,我们后面还要讲,现在且看接下来两句:“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旧注很到位,说是物伤其类也,因为鲤鱼是龙的前生,都是水族,受到这样大的摧残,所以或愁惨而“无声”,或郁结而生“怒”。 老蛟吹沙,回风萧飒。后一首同样写道:“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鲔随云雷。”

由此我感觉到,杜甫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的眼光有点独特,跟王维、孟浩然很不一样。如果王、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么杜甫很多情况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杜甫把山都看成是动态的,大气磅礴的:“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之三)“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木皮岭》)他看水也不容易静下来,总觉得那是鱼龙之所居 ——

“青溪合冥寞,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万丈潭》)“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送韦评事》)“鱼龙回夜水,星月动秋山。”(《草阁》)“舟楫欹斜甚,鱼龙偃卧高。(《渡江》)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兴》)

这个人的生命力太丰富了,太盛大了,他是用一种泛灵的、神秘的眼光来看待周遭的世界。龙,正是老杜内心里淋漓元气的一种表征。他喜欢马,喜欢赤鲤,只因为都具有龙性:“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天育骠骑歌》)所以,杜诗里龙的意象不可小觑。台湾的杜诗研究著作中,欧丽娟的《杜甫诗的意象研究》只列了白鸥、大鲸、鸷鸟,不及于龙。林美清的《杜诗意象类型研究》本来专列一章叫“阴阳造化”,很遗憾的也没有多讲龙。但黄奕珍的《杜甫自秦入蜀诗歌评析》用了很大篇幅讨论杜诗中龙的象征意义,可以说窥见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处。

下面,韵随意转,捕鱼场面结束了,飨宴开始。“饔子左右挥双刀,飞金盘白雪高。”饔子就是厨师,左右挥双刀,在给大家做生鱼片,不是在厨房里做,而是当众表演。这个题材中古的人写得太多了。现在一提到生鱼片,肯定都想到日本料理的刺身,其实还是“礼失而求诸野”吧。自从宋代牛羊成为主食之后,从汉魏到唐朝“食”的传统就渐渐失传了。“”(也写做“脍”)是将鱼呀肉呀细切成片或丝,蘸上葱、蒜、酱来吃,尤其是“鱼”,是中古几乎所有的老饕们最喜欢的东西。食蔚然成风,且非常隆重,于是出现了一些了不得的高级厨师,一些像杂耍艺人一样的好刀工。曹植《七启》写道:“蝉翼之割,剖纤析微。累如叠,离若散雪。轻随风飞,刃不转切。”像是鱼也切,肉也切。潘岳《西征赋》云:“饔子缕切,鸾刀若飞”,就明说是鲤鲂之属。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记载有一位斫的刀工,那真叫神乎其技:

进士段硕尝识南孝廉者,善斫,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合节奏。因会客炫技,先起鱼架之,忽暴风雨,雷震一声,悉化为蝴蝶飞去。南惊惧,遂折刀,誓不复作。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与鲂鱼相比,徐州产的那种秃尾鲢鱼不值一提了,汉阴槎头鳊,也就是杜甫写到过的“槎头缩项鳊”,也一边去吧。老杜这个人宅心仁厚,但是我们也不可忽略一点,即他喜欢神品,不喜欢凡品。他对普通的、平庸的、没有才气也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经常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徐州秃尾”“汉阴槎头”这些凡品是不入老杜法眼的。“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凡马空多肉。”(《李县丈人胡马行》)他还经常瞧不起人。像《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讲他自己的堂侄儿很牛,“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别人家的子侄都不行,就“徒纷纷”了,我们家的呢,“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他自己的侄儿是骏马,是鸷鸟。至于凡马呀,凡鸟呀,他都恨不得灭了才好:“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丹青引》)“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拿今天的话说,老杜这样对弱势群体缺乏同情,政治上严重不正确。可是,就像康德说的审美无利害,杜甫喜欢神品,不喜欢凡品,只涉及瞬间的审美直觉,无关乎道德功利。同样是对鱼,杜甫还说过:“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摸摸肚子,剔剔牙齿,而且翘起大拇指:鲂鱼肥美No1! 捕鱼的场面如此浩大,赤鲤的腾跃如此精彩,饔子做的手艺如此高超,鲂鱼做的又是如此肥美……真个是“欢娱”极了。但是,接下去竟然是“萧瑟”!

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稿》第四十九条说:“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杜甫天赋异禀,就是有这份游戏的热心,所以他能一下子从诙谐转入严重。杜甫的诗绝不是“纯诗”,他不会选择一个统一的情感,不枝不蔓地周延于全诗,生怕别的东西进来搞破坏。他此刻的感受是什么,并不能让我们推测他下一刻的感受。吃饱喝足了,心满意足了,谁承想他突然情绪一下子跌落到萧条。

对于杜甫、莎士比亚这些最伟大的作者来说,他们本身就自成一个宇宙,而宇宙绝不单一。顾随说,杜甫能够将“世法”写入“诗法”,能够把“不调和”写成诗。这也就是“新批评”所追求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新批评派文论最推崇的是莎士比亚,他会在优雅的罗密欧身旁弄一个茂丘西奥耍贫嘴,在美丽的朱丽叶身边安排一个奶妈唠唠叨叨,还讲黃色笑话。只有神经极为粗壮的人才能做这种事情。杜甫从来不像那些胃口较弱的作者,只能用一种过滤的、提纯的写法。比如他的名篇《北征》,开头说“苍茫问家室”,“恸哭”“幽咽”地到了家,他马上就注意到女儿的穿着,“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风,颠倒在短褐”,他就觉得乱得有趣;“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他又觉得好玩。前面那些“臣甫愤所切”的东西,好像这会儿全丢到脑后去了。所以《杜诗镜铨》上引论者的评语:“凡作极要紧、极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传神。”那些作为巨大的精神现象的作者,杜甫,莎士比亚,还有鲁迅,往往如此。大家可以去看鲁迅晚年的杂文,《题未定草》、《病后杂谈》等等。《病后杂谈》一会儿讲生病,一会儿讲剥皮,一会儿又讲买书,七扯八拉,也是作的极要紧、极严重的文字,却总是插入一些极不要紧、极闲、极诙谐的片段。

诗的结尾,一把将人心揪住:“君不见朝来割素,咫尺波涛永相失!”论字音,入声字短促而惨切,给人一种凄怆、紧张和悲恸。论语义,则有如李义山的“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诗人的悲悯之情,其实从“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已有所埋伏了,到了最后,突然一下子涌了出来。是我们的贪婪,我们可耻的欲望,让鱼儿从此离开了水。就差那么一点儿,就再也够不着那浩淼的波涛。“咫尺”何其短,“波涛”何其阔,“永”又何其长,对照之下,更显得生命的悲哀!我忽然想到奥登的诗句——

心智衰退的可羞可耻/从人人脸上向外凝视;/汪洋如海的恻隐之情/在每只眼里封锁而结冰。

如果单是摸摸肚子,剔剔牙齿,翘翘大拇指,那真可以说是“心智衰退的可羞可耻”了。但作者最后上升到“汪洋如海的恻隐之情”。这便是波兰哲学家英伽登(Roman Ingarden)所讲的一种“玄学品质”(metaphysical qualities)。他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基本层次:第一是语音及其组合层次,第二是意义层次,第三是再现的客体层次,第四是图式化观相层次。语音层次容易理解。如开首七字平仄之奇拗,后半转为入声韵的紧张惨切,都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意义层次,除了单个字词的意义,还有它们彼此结合形成的意义,以至于一个字词的出处所带来的意义对当下的支撑。第三个层次是作者所摹写的那个现实层次,对这两首诗而言,就是宝应元年七月在绵州江水之东津那捕鱼和食的场景,但是这一层次不足为凭,因为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文本,且在每一读者的心目中唤起不同的图示化观相,所以第四个层次,是读者各自凭借文本的许多未定点加以具体化,所还原的内心真实。我现在读这两首诗所想象还原的打鱼场面,第二首前半更紧张,更精彩,更生动如画:“苍江渔子清晨集,设网提纲万鱼急。能者操舟疾若风,撑突波涛挺叉入。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戢戢”有时形容很密集,有时形容很顺从,这里是指鱼儿张嘴的样子。“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像鲤鱼,肌肉特别紧,很有力,在泥沙里可以站起来!可是最后两句“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是结论一样的训诫,真的写成一篇“戒杀文”了。《杜诗镜铨》引黄白山曰:“前诗寓感,后诗寓规。体物既精,命意复远。”其实第二首体物更精但命意不远,缺少第一首最后的“玄学品质”。

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四个层次之外,伟大作品还必须有一个层次,就是这个玄学品质,也就是“崇高、悲剧、恐惧、动人、丑恶、神圣、悲悯”的品质,“通常在复杂而又往往根本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显露出来,作为一种氛围弥漫于该情境中的人与物之上,并以其光芒穿透万物而使之显现”。只有它能揭示“生命和存在的更深的意义”。

如果要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什么是玄学品质,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最后一篇《死者》的最后一段,写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如果没有这一段文字,《死者》的主旨,《死者》庸俗的主人公加百列的精神世界,乃至整个一本《都柏林人》对这座城市芸芸众生相的描写,都会只显得太实,境界得不到伟大的提升。

这就是提升一个作品到达伟大境地所必须的“玄学品质”。“咫尺波涛永相失”所给予我们的悲怆,给予我们的生死之大恸,最符合英伽登所描述的:“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的存在的深度和本原,就在这一刻向我们心灵的眼睛开启了。”这样一种玄学品质,“不可能用纯粹理智的方式去把握它们,只能在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阅读文学作品近乎迷狂的状态中才能够把握”。“暴殄天物圣所哀”是让人用理智的方式去把握;但“咫尺波涛永相失”却是我们在迷狂中被存在的本质一举击穿!

从杜甫的两首观打鱼诗,还能生出一些话题来,我们可以就此来讨论杜甫诗的风格在昨天和今天的意义。顾随《驼庵诗话》说:“不得不说老杜伟大,其表现有中国传统诗人以外的东西。”“老杜是打破中国诗的传统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在《盛唐诗》里也说:“杜甫是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他的伟大基于一千多年来读者的一致公认,以及中国和西方文学标准的罕见巧合。”我们有人就会说了,杜甫好就好在他的非中国性。那么谁最有中国性呢?恐怕是王维、孟浩然吧。谁都觉得,神韵派最富有中国性了。

那么就来讲讲神韵派。神韵派首要的是“雅人深致”。王渔洋说:“本乎性情,征于兴象,发为吟咏,而精神出焉,风韵流焉。故诗之有神韵者,必其胸襟先无适俗之韵也。”(伊应鼎编述《渔洋山人精华录会心偶笔》)要想有神韵,首先你不能俗。你要是“君子”,就得“远庖厨”。就像鲁迅所说的,君子一定要远远地离开厨房,然后大嚼其牛排,而不闻其牛之觳觫。如果你跑到厨房里去,你就是个大俗人,不要跟你谈什么神韵。杜甫有时候也挺雅的,但俗的时候很多。比如说,打鱼好看,一次没看够,再来看一次,难道就这么好奇?这么有生活热情?主人一次不够,还要搞第二次给你吃,这人你说烦不烦?俗不俗?

雅了之后,就要安静,不要多话。神韵派写的东西,风格上如《二十四品》的自然、冲淡、含蓄,绝对不能雄健、豪放、雄浑,所以钱锺书《管锥编》里面讲:

“神韵”不外乎情事有不落言诠者,景物有不着痕迹者,只隐约于纸上,俾揣摩于心中。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犹“禅”之有“机”而待“参”然。故取象如遥眺而非逼视,用笔宁疏略而毋细密。

“取象如遥眺而非逼视”,你就要远一点看,像我们开头讲的那个位置的“观鱼庄”,属于神韵派的观魚之所。你要真跑到那个水边码头去,真的去跟那些渔民搞到一起,就不足以言神韵。但杜甫居然走近去,眼睛盯着看,小鱼怎么样,大鱼怎么样。我们可以想象,杜甫写出这样一些诗句,他肯定处在什么样的一个观察位置。他是穿着长筒胶靴下去的!

“用笔宁疏略而毋细密”,就是叫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我只讲两三分、三四分,你就有七八分、五六分好去自个儿揣摩。“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跟马拉美所讲的简直一模一样了,诗的趣味在于不说出,一说出就完了,就不是“纯诗”了。或者像海明威教导的,你只要写冰山的八分之一角,其余的八分之七在海水下面你不用写。可是杜甫偏要给你和盘托出,穷形尽相,这种用力到十二分的写法,是在做加法;而神韵派要求削减具体要素的写法,做的是减法。

谢赫“六法”云:“气韵,生动是也。”但范温《潜溪诗眼》里说:“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神”和“韵”是有区别的。“神”是指淋漓的生气,活泼的精神。“韵”呢,是从动渐趋于静的一种有余不尽的东西。所以,“神”主动,“韵”主静;“神”近刚,“韵”近柔。杜甫欣赏宇宙间一切动的东西,活的东西,有生气的东西,所以我说他是“神派”而不是“韵派”。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里就曾说:“沧浪论诗拈出一个神字,而渔洋更拈出一个韵字。只拈神字,故论诗以李杜为宗;更拈韵字,故论诗落王孟家数。”

我们的国文教育有这样一个倾向,“赋、比、兴”三者,我们总是抬高“比”“兴”而贬低“赋”。我们老是讲,特洛伊元老看见海伦,就说为她跟雅典打那么多年仗,值!不正面写海伦的美貌而海伦的美貌就出来了,这写法多好!还有那个“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用旁人看见罗敷的反应,来反衬罗敷的漂亮,真的好佩服。我要说,现在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写法,玩虚的,逃避。郎咸平说中国人思想意识里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老想四两拨千斤,他问:为什么不去千斤拨四两?是呀,写女人美丽就正面去写好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者就像杜甫的《丽人行》。翁方纲在他的《七言诗三昧举隅》里,讲他为何不取《丽人行》,说因为王渔洋“先生又不喜多作刻画体物语,……是故《丽人行》后半之妙,真三昧神境矣,而前半有写物比拟之语,吾亦未敢举之”。可我觉得《丽人行》前半写丽人,那才叫写得好,别人写不出来。那是真正的赋的写法,是逼视而非远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态浓意远”,难道不叫“神韵”?但“肌理细腻骨肉匀”,实在是凑得太近了。这样一种近距离观察,让我想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福楼拜写室光里爱玛裸露的臂膀缀着细小的汗珠,有人就说这样的视觉经验真是太过肉感(voluptuous)了。杜甫这种逼视盯牢的看法也很肉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稳称身。”你看,女子腰身上那个珠玉的重量、平衡和熨帖,老杜都能替她感觉到!这比那些神韵派玩虚的写法不知道要高明多少。

钱锺书不喜欢神韵派,鲁迅也不喜欢。鲁迅晚年有一篇《题未定草七》,针对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提出讥评。朱光潜说:“我爱这两句诗,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他又说,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而是静穆。这种境界古希腊造型艺术常见,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不同意这么讲。他曾经说过,陶潜固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却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一面。你不能用这一面抹杀他的另一面。有不同的诗文,也有不同的读者——

有的爱读《江赋》和《海赋》,有的欣赏《小园》或《枯树》。后者是徘徊于有无生灭之间的文人,对于人生,既惮扰攘,又怕离去,懒于求生,又不乐死,实有太板,寂绝又太空,疲倦得要休息,而休息又太凄凉,所以又必须有一种抚慰。于是“曲终人不见”之外,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之类,就往往为人所称道。因为眼前不见,而远处却在,如果不在,便悲哀了……

鲁迅自称“我是常常徘徊于雅俗之间的人”。他说,所谓雅人深致,无非是会一手太极拳:“对于世事要浮光掠影,随时忘却,不甚了然,仿佛有些关心,却又并不恳切。”你看,这不是神韵派是什么?神韵派同杜甫的区别,正像鲁迅说的一样:“这关键,只在一者能够忽而放开,一者却是永远执著,因此也就大有了雅俗和高下之分。”

钱锺书从来不提鲁迅,大家很好奇。我现在觉得,钱锺书和鲁迅相通处可不少。钱锺书不喜欢南宗禅把“念经”、“功课”全都鄙弃为无聊多事,“自得曹溪法,诸经更不看”。鲁迅则不喜欢大乘教,他说:“我对于佛教先有一种偏见,以为坚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待到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虽然美其名曰大乘,流播也更广远,然而这教却因为容易信奉,因而变为浮滑,或者竟等于零了。”可见,钱锺书和鲁迅对佛教禅宗的看法上相当一致,都情愿赞赏北宗的“广学知解”功夫,而不是南宗偷懒的“简约”。

最后谈那个中国性的问题。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中用很多的篇幅来讲王士祯如何腹诽杜甫,说他把弦外之音错认作弦上无声,我想绝不是专要与“天赋不高、才力颇薄”的王士祯过不去,而是因为他觉得,西洋批评家一直倾向于认为我们中国诗只是个空灵、轻淡、含蓄、简约,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不激动,不狂热,这些意见虽然出于二十世纪前期,到现在似乎还有代表性。所以钱锺书要出来澄清这个认识误区,强调“神韵派”绝不能代表中国旧诗。

可是,西方人那种定了型的看法,又反过来强化了我们对自身诗歌传统的错误理解。像叶维廉等人总是喜欢拿王维、孟浩然的诗做样板,将中国古典诗笼统地归结为取消叙述与说明的直接呈现。黄奕信的书里也说,王、孟的山水诗亦只备一格,不足以涵盖全体。我也曾经说,叶维廉论诗的片面性,在于他太偏好神韵派的山水诗,总是有意忽略古体诗,总是故意不提叙事诗,论理诗,这样才好谈论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在语言和美学上的汇通。我们看到神韵派在今天的影响,比王士祯所能梦见的要大得多。一般人,受过一些教育的,总会背诵几首旧诗,但他背来背去的都是那些有神韵风格的绝句之类。他不会把《观打鱼歌》从头背到尾,他背的是“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这首诗也观打鱼,很有神韵,可大家说这首诗写出了渔民的辛苦,我却感觉不出来,因为太简单,太疏离了,就像毛泽东的“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了。

这么一来,杜甫便成了打破中国诗的传统者了,杜甫好就好在他的非中国性了。大家都说,你看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画面多简约,切换多漂亮,好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耶。一天到晚就讲中国诗如何蒙太奇,我倒想问,难道“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蒙太奇镜头,真比拿摄影机对着一个真实的世界,“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大鱼伤损皆垂头,屈强泥沙有时立”,更难能可贵?“比”“兴”就要比“赋”更有价值?杜诗是从赋来的。事实上,从汉赋一路下来,中国文学绝不缺少淋漓的刻画和精细的描摹,不缺少风格密实、规模宏大的作品。所以我就通过杜甫的《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来说明中国古典诗的传统本来就是以杜甫为正宗。

篇9:读《支离歌》有感2000字

李小军

灵台作家石凌女士的小说《支离歌》读完了。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却深深地驻在了我的心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晃动在我的眼前。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我和石凌是老乡,也曾经是同行。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灵台教育》杂志的主编。《灵台教育》就是在她手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至今已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她也从此走进了我的视野,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此后便经常能读到她的文字。

石凌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人也长得美。像这样才貌兼具,内外双修的女人是不多见的,至少在我们这种小地方。

石凌是一个很勤奋、有毅力、很执着、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人。这些从她的文字中都可以读出。她发表过很多文章,也出了好几本书。但我系统地只读过三本。其中两本是散文和随笔。一本叫《且行且吟》,一本叫《素蓝如瓦》。没想到她居然能写小说,而且写得这么好,还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说实话我是出于想了解一下的目的向石凌索要了一本,没想到我被真正吸引住了。

《支离歌》写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中国西北农村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事情。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变革期、转型期。好多事情都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一切都可能发生,“瞬间”也会消失。用《支离歌》中的话说,就是:“这是一个天天都在诞生梦想,时时都在毁灭希望的时代。”一大批人,包括农民、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国家公职人员,甚至一些政府官员纷纷涌向那个像磁场一样的地方去淘金,去逐梦。江海岩、孙玉涵、袁宏涛、江海珍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经历了艰难地挣扎和卓绝地努力,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磨难和打击,有些甚至是致命性的。可以说是饱经沧桑、遍体鳞伤,从肉体到灵魂都经受了洗礼。不能说是脱胎换骨,但与原来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有内在的,有收获有损失,有欢笑也有泪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大课堂,现实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每个人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启示。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光有梦想、有知识、有技术、有力气、有同情心、有正义感是不够的。既要学会低头拉车,又要学会抬头看路。尤其是在广州、深圳这样的开放城市你得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应付各种场面,学会抵制各种诱惑,学会保护自己。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想江海岩他们在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应该省悟了吧。如果本书还有续集,如果主人公还是这几位,我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必然是另一番景象吧。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痛的。这不光是对人,对社会、对国家亦是如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书中所描述的:工厂遍地开花,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农村逐渐空壳化,开发区里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管理混乱,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不高,老板的法制观念与员工的维权意识淡薄,社会治安混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官商勾结、腐败问题蔓延,农村贫穷落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增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好在我们党我们国家早已觉醒,好多问题已经解决,有些问题正在解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的岭南已非昔日,现在的农村已非昔日,现在的中国更非昔日。一切正朝着更强、更好、更美的方向发展。

《支离歌》结构严谨、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流畅、叙事冷静客观,描写细腻充分,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每一个章节都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前后贯通。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那么自然、顺畅,丝毫没有做作拼凑之嫌。后面的人物后面的故事在前面都有伏笔都有预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会使人产生很突然、很断崖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始终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是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忧伤着他们的忧伤。我憎恨江海岩,同情并埋怨孙玉涵,又为袁宏涛的事着急、担忧、抱不平。在小说的结尾,为孔秀芳送葬的场面让我心灵震颤,潸然泪下,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想到了许许多多像孔秀芳一样的农村父母。因为我对作者描写的农村太了解太熟悉了。

最让我钦佩的是作者的大胆。一是为了突现人性,直面两性关系,对性的描写细腻而充分,有西方经典的神韵。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审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作品直面现实,对社会问题与人性丑恶毫不避讳,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正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用作品中冯一楠教授说给江海岩的话说:“你不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沦为赚钱的机器,而应该肩负起启迪智慧唤醒大众的责任。”这句话实际上是作者说给自己和广大知识分子的。

要说还有什么美中不足,我个人认为就是太过灰暗和悲惨。书中的男人大多受尽磨难、九死一生,而且兽性十足。书中的女人大多滥情,把与男人上床当成了一种挣钱的手段,这些女人似乎没有矜持和防线,就连玉女孙玉涵也未能摆脱世俗,成了男人的猎物。让人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农村妇女孔秀芳本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但因与同族中多人有染,而且有违伦理道德,使她的形象打了折扣。江海岩的扭曲、变态,江海珍的婚前失身、行为放浪似乎都与其母亲有关,让人在同情其不幸的同时难免产生憎恶和痛恨。也许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和巧妙安排。因为只有暴露的越充分越彻底,认识才会越清楚、越深刻。

篇10:读雪橇犬之歌有感

这几天,我读了《雪橇犬之歌》这篇小说。小说主要写了因纽特人罗素带着狼犬在北极的雪地上狩猎、捕鱼及历险的过程。我被文中精彩刺激的内容所吸引 ,和主人公罗素不怕困难的精神所折服。

文中有这么一段内容:罗素带着狼犬出去找食物。突然,一只熊冒了出来,向罗素张牙舞爪,罗素眼前一黑,倒在了雪地上,以为死定了,在这危险的关头,一只狼犬冲了出来,跟熊搏斗,却被熊咬死了,罗素拿起锋利的木棍插进了熊的肚子里,熊顿时丧命。罗素,你是好样的!你终于从男孩蜕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这篇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在生活中就算遇到困难,也不能放弃,要想方设法战胜它。有 一天,我在做奥数题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我想了几遍也不会,很沮丧。这时,我想起了罗素是 怎样战胜困难的,我要向他,于是,我又仔细地多读了几次,终于把题完成了。原来,战胜困难是 那么让人兴奋!是啊,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就可以冲破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篇11:《明日歌》读书笔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明天再开始工作吧!有些朋友的确有“明天再做”的想法 ,我有时也有这样的想法。

记得有一年寒假,作业不是很多,但我完成的质量却不怎么样。因为我在寒假里,第一天就觉得:考完期末考试,解放了!于是就天天玩电脑、约同学出去玩… …玩了一个星期,我想:我该做作业了。但是又接着虚度了一个星期,到不得不做作业的时候,我才开始做。

后来,我不再虚度时光了,因为那样做,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并深深地理解到: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掌握和学习知识的机会;抓住了今天,就是抓住了发明创造的可能。聪明、勤奋、有志的人,他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是无价之宝。毕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来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做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爱迪生如此,牛顿、居里夫人、鲁迅、爱因斯坦… …一切有志的人、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绝不沉湎于昨天之中,更不空空观望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做起!

相反,对有些人来说,时间就代表他的那本日历,撕了这一页,还有下一张,撕了这一本,还有下一本,却不知在洁白的日历上留下自己艰苦奋斗的汗水,和学习、工作的收获。那样他们从呱呱落地到长眠地下,都是在闲散和观望、等待之中度过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明日歌》有感】相关文章:

读明日之学校心得体会11-01

明日边缘影评05-28

明日之星评选范文05-29

明日之星策划范文05-30

明日之星领域范文05-30

明日守护者05-06

明日希望天空之城07-10

明日及家诗歌04-18

弯腰成就明日辉煌作文05-07

明日之屋作文06-18

上一篇:就在一场风雨后作文600字下一篇:幼儿园线描画特色教学活动阶段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