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和循环小数教案

2024-08-01

循环和循环小数教案(通用8篇)

篇1:循环和循环小数教案

第四章

循环和循环小数

五年级 王文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周期的意义,了解许多事物的变化都有周期性,掌握循环小数的周期,并能灵活运用周期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循环小数周期的过程,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循环小数的循环周期的探索,能利用循环周期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循环周期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如人的12生肖、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一个星期有七天等等。像这些现象,我们称为“循环”。在数字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小数3.343434„„的小数部分“3”和“4”在不断的依次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称为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循环小数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新课

1、复习循环小数相关知识 请同学们口答:

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是如何确定的?

循环小数分为哪两类?(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2、理解循环周期

说明: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循环现象,如一周只有七天,即日、一、二、三、四、五、六、日、一、二、三、四、五、六反复依次出现,每七天循环一次。还有计算钟点是1、2、3、4、5、6、7、8、9、10、11、12、1、2,„„每12小时循环一次。七天循环一次,就说循环周期是7;12个数循环就说循环周期是12。

问:在循环小数3.343434„„中,循环周期是几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汇报。(因为小数部分的“3”和“4”循环,所以它的循环周期是2.)

请学生找出2.333„„和2.3444„„的循环周期。(两个小数的循环周期分别是1和2)

观察比较这两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循环周期有什么区别?

思考:循环周期和循环节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后归纳结论:求一个小数的循环周期就是看循环节的个数是多少。

3、教学例1 18÷11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005位数字是几?

问:要想求出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要先求出18÷11的商)

学生独立计算18÷11,求出商。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8÷11=1.6363„„

问:这是一个什么小数?它的循环周期是几呢?(纯循环小数,循环周期是2)

想:小数点后面2005位数字里会出现多少次“6”和“3”呢? 学生讨论后发现:只需用2005除以循环周期“2”就可以求出。板书:2005÷2=1002„„1 分析:数到2005位经过了1002个周期,还余一个。想:余下的这一个数代表的是几呢?(代表的是循环周期的第一个数,也就是数字6。)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指名板演。

板书:18÷11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005位数字是6。

小结:解决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求出算式的商,确定循环周期,再看要求的小数位数除以循环周期后所得的余数是几。根据余数和循环周期来确定所要求的数字。

例2、15÷21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009位数字是几? 问:首先要求出什么?再确定什么? 请学生讨论后独立完成。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15÷21=0.714285714285„„

问:这个小数是什么小数?混循环小数的循环周期如何确定呢?(确定混循环小数是要注意看清循环节,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周期是6.)

问:确定循环周期后下一步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2009÷6=334„„5 分析:根据计算可知,数到2009位经过了334个周期,还余5个数,沿着周期依次往下数5位的数字是“8”,所以15÷21商的小数点后面第2009位数字是“8”。

例3、8÷11商的小数点后面135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问:要解决这道题目,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先要确定商的循环周期)

请学生计算出8÷11的商,确定它的循环周期。根据学生反馈板书:8÷11=0.7272„„,循环周期是2.问:下一步求什么?(求出135里面有多少个循环周期)135÷2=67„„1,有67个循环周期还余1,这个余数1表示第135位数字是7.分析:在135位数字里面有67个循环周期,也就是有135个“7”和“2”和第135位数字“7”。那么我们只要求出135个135个“7”和“2”与第135位数字“7”的和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板书:67×(7+2)+7=610 所以8÷11商的小数点后面135个数字之和是610.三、巩固练习1、9÷11商的小数点后面第3002位数字是几?

2、22÷7商的小数点后面2009个数字之和是几?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1÷7的商小数点后第1999个数字是几? 2、2÷13的商的小数点后面2000位各位上的数字和是多少?

3、3÷14的商是个混循环小数,这个商的小数点后第100位上

的数字是几? 4、9÷13的商的小数点后面第1999位数字是几?这1999个数

字之和是多少?

篇2:循环和循环小数教案

十堰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 谢小丽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2、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科学探究:、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2、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科学态度:、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2、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模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模型地设计技术。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教学时间: 一 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说说你的感受。2、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心脏。

(1)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2)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3)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你觉得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4)讲述:我们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5)要求:我们换个方法再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

全班汇报。

(6)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7)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2、探究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1)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2)演示实验 1,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3)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4)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5)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6)提问:把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3、血液循环的意义。

(1)提问: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小组讨论、汇报)(2)小结: 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3)提问:在《肺和呼吸》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人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和能量,所以需要肺部尽快尽多的吸进氧气,心脏更有力的搏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加快,以便更多更快的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

(4)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情绪„„)三 拓展延伸:

篇3:循环和循环小数教案

宝钢某电镀锌机组改造中溶液循环系统变化较大, 涉及循环、温控和溶锌循环。按照改造后的设计, 其中一个循环槽为镀液储槽, 其余两个为镀液循环槽。两个镀液循环槽采用连通器结构, 机组工艺对镀液的温度平衡和浓度平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对镀液循环的流量、温度和浓度的控制及过程分析十分重要。本文以该机组溶液循环系统为例分析分体式循环槽的溶液循环分析及应用。

2 镀液循环系统介绍

2.1 镀液循环系统

电镀循环系统示意图如下:

温度控制和溶锌循环系统示意图如下:

2.2 镀液循环系统温度控制及浓度控制介绍

电镀锌的原理为利用溶液导电令Zn2+在带钢表面得到电子形成锌后沉积在带钢表面。由于溶液导电遵循焦耳定律Q=I2Rt

式中:Q表示热量 (J) , I电镀电流 (A) , R溶液电阻 (Ω) , t时间 (s) 。

温度控制循环为为镀液冷却用, 溶锌循环回流为高浓度镀液。

3 镀液循环系统平衡分析

3.1 流量平衡

首先假设连通器不工作 (截断) , 2 个循环槽各流量为表1:

为保证在异常情况下, 联通器流量能够保证两槽液位的稳定, 希望F1-F2-690 尽量小。

3.2 浓度平衡

首先假设有以下条件:

(1) 系统浓度处于稳定状态, 即进入镀液的锌与电镀消耗的锌相等;

(2) 镀液回流时锌浓度均匀;

(3) 两个循环槽液位稳定, 且不考虑单一槽内得浓度扩散时间。

则有:单位时间内得整个系统总锌量变化

其中 Δc2 表示在线槽消耗造成的浓度变化, Δc3 表示溶锌后造成的浓度变化。

在稳态下1 #循环槽也出于浓度稳定状态, 当F2+690-F1>0 因此有:

整理后对F2 求偏导有:

可见若希望两槽的浓度差 Δc1 小, 则F2 要尽量大。将F2 = 45带入后整理得到:

Δc2 仅与生产时消耗的锌有关, 在极端条件下机组小时锌耗最大 (不考虑泄漏) :

折算1200m3/h的浓度变化为:

根据公式 (2) 和 (4) 得到Δc3max=2.67g/L

若当F2+690-F1≤0时有:

整理后有:

可见与流量调节无关, 或者无法保证浓度稳定。

3.3 温度平衡

首先假设有以下条件:

(1) 两路冷却循环均使用, 且功率相等 (系统设计为采用同一流量阀门控制) ;

(2) 镀液回流时温度均匀;

(3) 系统温度处于稳定状态, 即进入镀液的热量与排出的热量相等。

则有:单位时间内得整个系统总热量变化:

其中 ΔT2 表示在线槽加热造成的温度变化, ΔT3 表示换热造成的温度变化。

在稳态下1#循环槽也处于温度稳定状态, 当F2+690-F1>0时有:参考浓度平衡方法有:

有如下两种情况:

A、当F1 ≤ 600 时, ΔT1 与F2 呈反比关系, 因此若希望两槽的温差 ΔT1 小, 则F2 要尽量大, 根据实际情况, F2 最大可达到45m3/h。将F2 = 45 带入公式 (7) 后得到:

ΔT2 与机组单位时间内镀锌发热有关, 在稳定生产时该数值为常量。因此ΔT1与F1反比关系, 因此即当F1=600时, ΔT1得到最小值。ΔT1min=0

B、当F1>600 时, ΔT1 与F2 呈正比关系, 因此若希望两槽的温差 ΔT1 小, 则F2 要尽量小, 根据实际情况, F2 最小为0m3/h。将F2= 0 带入公式 (7) 后得到:

ΔT1 与F1 反比关系, 因此即当F1 = 690 时, ΔT1 得到最小值。

由于希望 ΔT1 的绝对值最小, 因此当F1 = 600 时, 也得到

若当F2+690-F1 ≤ 0 时有:

由于希望 ΔT1 的绝对值最小, 因此当F1 = 600 时, 也得到ΔT1min=0

4 镀液循环系统平衡分析应用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到如下表2:

当F2 = 45m3/h时, 变化图形如图5:

在稳定条件下, 综合考虑浓度和温度平衡, 同时考虑到尽量减少连通器内的流速, 则F1选择在600m3/h左右。调整结束后考虑在正常生产期间可能存在的情况:

4.1 1#镀槽入口断电

根据镀液循环管路图, 1#镀槽入口回流在集流管中, 考虑其靠近1#循环槽的回流口, 因此1#回流槽的回流浓度略高, 因此有利于两槽浓度均匀。同样回流1#循环槽的温度略低造成1#循环槽温度偏低, 因此若长时间1#镀槽入口断电, 需注意1#循环槽的温度情况, 必要时手动调节换热器循环手阀。

4.2镀液冷却换热器中一台故障

本条件为一台换热器可维持生产的条件下, 即系统温度能够维持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即90ΔT3=1200ΔT2

4.2.1回流到1#循环槽循环故障

在F2=45时, 整理得到:

可见, 2#循环槽温度低于1#循环槽温度。若不进行F1和F2调整, 当F1=600, F2=45时

需手动调节F1减小 (满足连通器流速条件下) , 不必调整F2。

4.2.2回流到2#循环槽循环故障

整理得到

可见, 2#循环槽温度高于1#循环槽温度。若不进行F1和F2调整, 当F1=600, F2=45时

需手动调节F1增大 (满足连通器流速条件下) , 不必调整F2。

摘要:钢铁制造产线中消耗性溶液的循环系统应用广泛, 随着产量规模的扩大, 溶液的循环系统也需要增大, 但改造或新建的设备受到各种制约采用分体式循环槽。本文通过分析分体式循环系统的流量平衡、浓度平衡和热量平衡综合考虑各个循环流量调整, 为冷态流量平衡调试提供依据, 保证机组投产后的溶液参数稳定。

篇4:面对消费和废弃的循环世界

举办过多个个人摄影展,具有丰富的策展经历。主攻摄影理论,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90多本,约600多万字,其中多部著作获得国家级奖项;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摄影家西蒙·卡鲁瑟斯(Simon Carruthers)这样说:

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件商品都是一个开端。在我们的家和工作单位或者穿越现代都市的旅行环绕我们周围的,都是源自自然世界的资源。人工构成的世界其实都是一个对周遭环境切割的、钻孔的、采挖的乃至汲取的世界,是一个对原生态材料的再改造的过程,或者说对地球表面的猎取。而这样的猎取最总有一天会耗尽,而且这些人工的产品废弃之后,又会回归地球。

随着人工产品的寿数已尽,对这些废弃资源的重新利用又成为一个新的话题。但是远水不解近渴,资源的消耗总有尽头,比如木材。大约在50年前,英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生活在足够的环境资源下。如今随着资源的贫乏,共享全球资源的使用超过三倍。如果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按照英国人的生活水准,这个星球将不堪重负—当然英国还不算是最厉害的。

英国以及其他人口密集的国家,废弃物的处理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在哪里放置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解决问题。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废弃物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找到和建立更多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的场所,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

有一句咒语是这样说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也许就是对当今世界的警钟。一些欧洲和北美国家已经在这样的废弃物循环的过程中做出了贡献,许多政府已经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然而这远远不够。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变得越来越富有,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关于废弃的循环依然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

其实,消费和废弃在本质是上紧密关联的,前者自然影响后者。所以,如何从消费和废弃的循环中找到答案,事关紧要。

篇5: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标准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在教学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2)教学重点

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水循环运动的产生原因。 以河流地貌(分上、中、下游)为例,说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收集家乡实际生活中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事例,讨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法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观点。

 能自己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 能说出副热带环流、副极地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说出这样的环流系统各有几个。记住主要的洋流名称和分布。

 根据资料,分组讨论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行和对海洋环境污染的影响。(4)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

二、知识结构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水循环

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 状态和 状态的变化。

在 能及 的作用下,水在、和 间通过吸收 或放出,以、、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 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及

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就性质来讲属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与水的运动,使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满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水的存在及其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二单元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板书]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看书思考]水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运动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问、讲解、小结]水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作图讲解]水循环的形成过程

[巩固]请学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填出图中各箭头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活动]完成P59页3道活动题。

[阅读]阅读课本P60页阅读材料,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承转]水循环不仅改变了地形而且对地球的能量转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阅读]阅读课本了解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小结] “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地认识,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学习洋流。[板书]

二、洋流 [提问]什么是洋流。

[讲述]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作图讲解]画洋流模式图,讲述洋流的形成情况。[学生观察]观察洋流模式图,归纳洋流分布的规律。[复习巩固]完成P62页课后活动题。

[阅读]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结合洋流模式图,掌握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活动]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课本P63页4道活动题。

[小结]通过这4道活动题我们可以知道,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渔场的分布、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洋流的规律,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洋流为生产生活服务。

目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答案正确)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是

①地球内部的放射能②太阳能③重力能④机械能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吸收大量热量,而在降雨时则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 了能量的交换

B.“三峡”地区水能资源是太阳能转化为水体的势能 C.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水循环无关 D.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

3.在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A.大气的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大气降水D.海洋水的蒸发 4.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 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 5.在东北信风吹送下形成的洋流是

A.北赤道暖流B.南赤道暖流C.赤道逆流D.西风漂流 6.关于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呈顺时针方向流动②呈逆时针方向流动③环流的东侧是暖流④环流的西侧是暖流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7.对西欧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C.西风漂流D.北赤道暖流 8.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的渔场是 A.北海渔场B.北海道渔场C.纽芬兰渔场D.秘鲁渔场 9.有人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顺流航行,依次经过的洋流是

A.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B.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C.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D.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 10.有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C.千岛寒流D.北赤道暖流 11.寒流流动的方向大致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高纬流向低纬 D.由低纬流向高纬

二、综合题

12.读右面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 伴的 形态和 状态的变化。

(3)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及 等方式 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13.读洋流模式图回答:

(1)图中①洋流由于 风的吹送由东向西运动,②洋流由于受 的影响偏离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 方向流动。

(3)按性质来讲,②属于,③属于。

(4)如图中所属海区在太平洋中,则②③的洋流名称分别是②、③。

篇6: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 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五 教学过程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教师活动:播放依云矿泉水广告,问生:观看水的变化,总结水在自然界中的常见存在方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略。

教师活动:1.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PPT展示水圈定义)

2.问生:既然水有三种形态,(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那么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活动:(看书可得)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教师活动:问生: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

学生活动:(看书可得)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教师活动:问生: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 学生活动:(看书可知)冰川、2/3。

教师活动:问生: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

学生活动:(看书可知)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

教师活动:问生: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

学生活动:30.45%。

教师活动: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下面一起来看:(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2.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咱们知道自然界中我们能直接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那淡水是不是越用越少了呢?会不会就要枯竭了呢?

学生活动:不会。

教师活动:嗯,不会。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二)水循环的过程

问题承转: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奔流到海后真的不再回了吗?如果不回,它到那里去了?我们一起来学习看看水是怎样回家的吧。

教师活动:(播放水循环图),提问: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图,在教师帮助下得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教师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图,在教师帮助下得出:1)海洋与陆地之间;2)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3)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教师活动:1.看一看: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帮助学生总结:1)海上内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陆间循环。

2.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3.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4.辨一辨:內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学生活动:海陆间循环

教师活动:总结: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循环运动。过程是:海洋表层水分蒸发,随着大气运动输送到大气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然后通过地表径流的形式又进入海洋的过程。

海上内循环则是水的蒸发,降落都在海洋上进行的; 陆地内循环则是水的蒸发,降落都在陆地上进行的。

活动部分: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阅读黄河下游河段的段流的时间和段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的材料。

思考: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原因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

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

教师活动:小节: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的过程发生变化。

(三)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根据PPT的图来分别讲解四个意义,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它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上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它对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又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的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还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最后总结归纳得出水循环的四点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联系海陆间的重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

(四)课后小练

组织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回答接龙,老师在PPT上显示答案。题目如下: 1.填空:

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_____形成水汽,水汽被(B)_____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F)_______ 和(D)_____ 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_____循环,它 7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_______、_________,使水资源得以______。

答案:A.蒸发B.输送C.降水D.地下径流F.地表径流 海陆间循环、补充、更新、再生

2.简答:

①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诗词前半句描述的黄河主要的补给形式是__

②后半句的说法对吗? 3.课后思考题:

试想如果没有水循环,地球将会怎样?水循环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 二 水循环的过程: 1.水循环的环节

2水循环的类型 : 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三 水循环的意义:

篇7:循环和循环小数教案

教师裴育平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演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教后反思】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篇8:论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发展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水平,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 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了批评。几乎同时,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 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起诉。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在上述背景下, 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 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 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并非仅属于经济学范畴, 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 即企业、区域和社会。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循环经济 (cyclic economy)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 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 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 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 高利用, 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 创造的财富越多, 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 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笔者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 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将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 资本在循环, 劳动力在循环, 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 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 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 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 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 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 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 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三、循环经济战略的意义

1、有利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程度越来越高, 但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即原材料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自然资源。经济活动的开展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 并占据一定空间, 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决定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模。另一方面, 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再生产的规模。稀缺性的资源会随着资源总量的减少而发生价格变动, 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和健康发展。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高, 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量少, 就可以通过减缓资源的消耗速度间接获得由于资源稀缺性导致的经济效益。同时, 通过对废物的资源化而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调查, 我国每年可供利用而未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达250亿元。如果建立循环利用机制, 这部分价值就是废物资源化而获取的部分直接经济效益。

2、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上一篇:分局开年四步措施推进“双节”大走访活动显成效下一篇:记住这一天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