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30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通用10篇)

篇1: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文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不断涌入校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多媒体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的融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本文就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谈谈其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圆柱的体积,应用 引言: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较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多媒体比较少,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充满好奇。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是立体的、丰富的、具体形象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圆柱体积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圆柱体,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充分认识并掌握圆柱体的特征。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圆柱体变成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在此变化的过程中,虽然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体积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2、揭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动态演示过程完整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将书本上静态的切割拼凑过程完整的用动态演示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屏幕中先将圆柱体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一半为蓝色,一半为红色,将蓝色的凸出齿锋部分对红色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让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思考问题: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立体图形?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a、将切分前圆柱体的底面部分与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b、将圆柱体的高和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圆柱体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c、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并思考,得出总结: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就揭示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3、通过化静为动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的向学生展示了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快速、准确、深刻的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对数学逻辑推理、问题解答有了更深刻的研究。

教师重复操作圆柱体变化成长方体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得出: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也就等于底面积乘高,用字母表示为V=Sh。

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静止的圆柱体动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从而突破了本节内容的重难点。

4、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如木桶、茶杯、钢管、通风管等,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如何求得这些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分析上述圆柱体的体积计算。通过上述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实际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二、教学圆柱体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思考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圆柱的体积,综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特殊的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摆脱了传统数学教学“空洞说教”的方式,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综合素质。

3、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教师要处理好多媒体与普通教学用具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媒体时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不能在任何时候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会适得其反,有可能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合理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其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发挥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正确地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强大作用,使得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参考文献:

[1]吕世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9 [2]《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 [3]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篇2: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转化思想就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数学思想的灵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教学中,学生不断使用转化策略探究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逐步领悟了这一思想方法,达到一定的自主应用的水平。本文,笔者将通过“圆柱的体积”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应用转化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和深化“转化”这一核心思想。

一、在经验再现中,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必然要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转化这一思想方法的价值。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学生是有经验的,即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等。笔者在课的开始环节呈现渗透转化思想的数学小故事让学生回忆转化思想,能够为新知学习作准备,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转化思想的价值。

【教学环节1】

1.呈现数学小故事,引入转化思想。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内容,在笔者的引导下体会转化思想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2.回忆旧知。

师:关于转化我们是有经验的,你们还记得吗?

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数学小故事巧妙引入转化思想;通过问题唤醒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回忆,在他们的脑海中再次集中呈现这许多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学生再一次感受转化思想在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究及体积计算中的价值所在。

二、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转化思想的灵活性

在本课的新知探究环节,笔者创设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在运用该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特点,在灵活选择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深化对转化思想的认知,感受转化思想的灵活性。

【教学环节2】

师:请用转化思想求生活中圆柱体的体积。

课件呈现:求一杯水、一块橡皮泥、一个大立柱这些圆柱形物体的的体积。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

生 :把圆柱形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测量并计算。

生 :把圆柱形的橡皮泥投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淹没,测量容器中升高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橡皮泥的体积。

生 :我可以先用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再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圆柱的体积。

师:同样是圆柱形的橡皮泥,同样是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前两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都达到了求出橡皮泥体积的目的。生 把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的目的有所不同。

师:你的目的是找到求圆柱体积的方法。能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想法吗?你为什么不像他们那样直接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求出体积?

生 :因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大小不一,材质也各不相同,如果都用转化的方法去求体积十分麻烦,如果有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测量一两个数据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所以我使用转化的目的是找到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

师:橡皮泥怎样转化成长方体?也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吗?

生 :要想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转化时要注意找到转化前后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各部分的联系。

这一环节,笔者借助求生活中三种不同的圆柱体体积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调动的经验,展示多样的转化方法。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感受到转化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虽然同样使用转化的方法,但转化的目的各不相同。学生操作的等体积变形的转化,圆柱的底面积与高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转化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没有帮助,而切割法在等体积变形的基础上,底面半径和高在转化后的长方体中得以保留。这样的转化是需要周全的考虑的――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转化时要寻找圆柱的底面半径、高,与转化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学生在转化思想的已有经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逐步明晰。在各种转化方法的对比中,在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生对转化思想的认知得以深化,运用时的灵活性得以提升。

三、在实际运用中,感悟转化思想的策略性

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中,利用转化思想来探究计算的方法――把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用转化思想推导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形转化成近似长方形。转化思想的渗透是层层推进的,每一次的运用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转化是探求这些新知的重要策略。

【教学环节3】

1.小组合作探究:应用转化思想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填写探究表(图1)。

2.汇报展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1)演示: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

(2)推导: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的有什么联系?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

3.质疑: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笔者放手让学生应用转化思想,再一次经历“转化图形→寻找联系→推导公式”的过程,自主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深化其对转化思想的认识,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这是学生对转化思想策略性的重要体验。

四、在回顾反思中,提升转化思想的魅力

学到圆柱体积计算,学生对转化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些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反思中激发学生的联想,转化方法的应用价值将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教学环境4】

1.观察:看一看已学过的三种立体图形和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你有什么发现?

2.猜想:根据这些发现,你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

3.验证:这些联想有道理吗?

在完成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探究后,笔者创设能够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之前学过的图形转化信息串联起来,在学生的脑海里有意识地沟通、联系,形成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最终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圆柱、三棱柱等直柱体最终都可以转化成长方体的认识。在知识和方法储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对转化思想的魅力又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促使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

作为教师,跳出这一课,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由浅到深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变化与发展都是学生不断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自身知识基础与经验出发,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从而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增强他们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篇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方法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几张讲义的场景那么简单了。多媒体网络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们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好帮手。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特点

先展示一下现代化教室的设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 电子白板, 多媒体投影机……所有计算机均可顺利连入因特网。优越的教育教学环境, 使得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的轻松快乐。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如下特点:信息量大、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可以显示其强大的优势。1.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 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 使教学活动变得异彩纷呈,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多媒体网络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学生自己动手, 查找资料, 分析归纳, 得出结论, 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3.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4.多媒体教学资源利于积累、分享, 且调用方便。5.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增长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 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6.多媒体声光电结合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粉尘教学, 更加环保。7.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将带来教学过程的质的改变, 也必将引发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刻变革。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之研究

教学对象在不断地改变, 教学设备在不断地更新, 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需要适时而进, 不断提高。

首先,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开放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渠道, 改进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促进个性化学习。要努力找到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灵活地进行教学设计,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为其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去感受和领悟, 利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信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

其次,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方法。网络环境教学中, 学生可能并不太习惯, 进入角色慢甚至无所适从, 信息太多会手忙脚乱, 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 学生很容易从好奇走向迷茫, 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第一, 运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像在真正经历的生活那样,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 充分发挥多媒体新异的刺激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第三,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大大地节省教学时间,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环境, 保证学生有时间实现创新学习。

最后, 利用网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媒体网络作为教学的一个最大优点, 它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 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优越条件, 教师要善于利用。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自主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并进行个性化学习训练, 做好自我评价, 进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 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 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存在问题

一方面, 人为物用, “生命活力”缺乏的网络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相对减少, 课堂的生命力不再鲜活富有, 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 变得被动。

另一方面, “听来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不住, 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 我会忘记, 只是演示给我, 我会记住, 如果让我参与其中, 我就会明白。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亲历亲为, 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锤炼和提高。”虽然学生的动手机会多了, 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 学生容易开小差, QQ聊天、玩游戏、上网听音乐、查找自己喜欢的新闻等情况都会出现。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有效促进

更新观念, 追求创新。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 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为重要。

因材施教, “投其所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采取有利于其发展的、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篇4: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地理教学

地理是初中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基础能力的必修课。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基础的常识,还能具备一些野外生存技巧。良好有效的地理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成绩,还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我国大力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地理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应的要求就会变得越来越苛刻。再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教好初中地理成为了每个学校甚至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新手段,必将是很好的一种选择,要合理有效的运用这项技术,有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借助它活泼、不枯燥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二是借助这一先进手段,对课程有着更直接、简单的描述与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并加深记忆;三是老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不是单纯的用多媒体替代老师。

(一)巧妙利用,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学生很多都讨厌听课,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爱好,要想让学生学好地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当学生想去学习,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很高,才能真正的学好地理。而多媒体技术恰好就可以满足这一方面的需求,它使得课堂不在枯燥、乏味,灵活的教学模式、生动的教学材料都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的例子或者动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讲到地理课本上交通行业的时候,老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一套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穿插者各种图片和实际案例,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案例及图片形象、生动的学习到交通行业的基础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比老师拿着课本从头读到尾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课件中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同学们的都加入到学习讨论中,课堂不在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当然,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老师多下心思,要融合教学任务到讲课课件中。不仅让学生学得开心,还要有效的掌握学习内容。

(二)精心组织,加深学生理解

多媒体不同于课本,他是通过视、听的方式传达材料内容,这就可以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地理知识有很多都是宏观的,难以用生活中多见多闻解释,学生们就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生动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知识点转换为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再比如地理课本中介绍海陆变迁的知识点,同学们难以理解:现在我们是七大板块竟是有一块大陆演变而来的,也就是地里中比较著名的大陆漂移说。这个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可以转为简单的动画,将几亿年的版壳变化过程演示出来,同学们可以很快的理解这一过程,并且牢牢记在心里。老师在上课前,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讲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多媒体课件中图片或者动画,加上老师深刻的讲解,将各个大陆原有位置及现在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让一个地球的样子在一张图片上展示给同学。同学在教课过程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讨论这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老师也可以趁热打铁,对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个大陆上与另外一个大陆有着相同的地层结构,为什么两个大陆隔着汪洋大海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的让同学们去思考。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渴望,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点,加强学习能力。

(三)科学设计,加快学生记忆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记忆的知识点,而学生学习科目多,记忆负担大,只要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会兴趣不高。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到学生反馈,知识点太多、太杂,记忆太难,容易混杂。知识点记不牢直接影响学生考试成绩,这是老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准确记忆。多媒体技术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觉跟听觉一起刺激学生的记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记住课堂上讲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调查显示,多媒体讲课通过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记住了大部分内容,大大减轻了课后记忆的负担,并且记忆效果比死记硬背好很多。教师借助这一技术将死板的课本知识转换为图片、动画输入到学生大脑中,因此,要想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必须得到充分利用。

比如在地理课堂上讲我国各地的自然资源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借助中国地图将每个地方的资源标出来,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资源,甚至可以把不同地方的资源用图片来展示,让同学们记住那个地方资源是啥样子的,帮助学生记忆每个地方的矿产资源。讲到山西的时候,来一张山西大煤窑的图片,讲到某个地方铜矿的时候可以用特别的图例标出来,方便区分。这样就可以将一个国家的资源在一张地图上标出来,方便同学后期的记忆。

(四)合理利用,协调两者关系

多媒体技术有他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课堂全部依赖多媒体,这只是一种帮助教师更好的讲解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课堂内容的手段。要正确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处理好这一技术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渠道,即使多媒体可以让同学们较容易的理解知识点,但是多媒体的制作还需要老师花费心思,多媒体也不会主动地将他的知识点讲授给学生,还需要老师最终为学生解释一个个难点。所以,老师处在主导地位,借助多媒体更好教学。

初中地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讲解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四点注意事项,帮助老师更好的用好这一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有点,做好初中地理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及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2).

[2]江小涛.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U].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3).

[3]秦力.網络环境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田.教育现代化,2002.6.

[4]牛率仁,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田,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4期.

篇5: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新洲乡中心学校 陈 刚

《新课程标准》指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使我们的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注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展个性化地学习。

一、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资料,并结合我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收集抗震救灾英雄人物与其先进事迹。这样,在预习时学生已经了解地震的知识,听课时候也颇为兴奋,效果极佳。学习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中地震有关的文字资料,在事物的声、形、发展变化中去获取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产生了强烈地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了学习动机。

二、创设学习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这节课我是利用播放课件方式导入的。我收集了一些汶川地震图片,制成课件,随着背景音乐《生死不离》的徐徐响起,学生通过课件中的那一幅幅触目惊心地地震画面深切地感受到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的严重灾害,同时也感受到了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体现出来的浓浓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营造了探究的氛围。学生有了身临其境地感觉,自然产生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地思想感情。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自主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间地合作

课文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课件出示了这个句子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并让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找出有关父与子了不起的句子。在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和领悟。自主探究、协作式的学习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地形成也有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小组学习后再全班集中学习,通过品读的方式感悟这位父亲伟大的爱和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课文中有这样一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出示句子后我问:“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是什么力量使他没完没了地挖掘?”学生回答后我又利用课件把“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都是血迹”这个几个词语隐去,然后听写这几个词语,听写后课件再现这几个词语,让学生再次品读,体会父亲的心情与父爱的伟大。

通过品读引导学生走近父亲,体会父亲的心情与父爱的力量。把听写当作一种触动学生情感的手段,通过有感情地读要听写的词语,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学生在静静听写词语的时候也就与课文人物产生了共鸣。

课文最后,一个安全出口开辟出来了,我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说:在这劫后重逢的激动时刻,父亲颤动地说:“出来吧,阿曼达!”然而儿子却说---生引读儿子的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无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问学生:“儿子的话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出来交流后回答,感悟出儿子从父亲身上学会了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在总结全文,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后我说:“同学们,这地震中的奇迹让我们感受到这父子满怀着至真至诚的爱。在我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也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英雄,请你也来说说你心中的抗震救灾英雄吧。”

在学生讲述的同时,课件出示相关的图片,生动形象视频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那样的震憾人心。

在学生讲述后我评价到:“同学们说得真好,正像你们所说的,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让我们学会爱,让我们懂得爱,让我们用真心去爱身边的人吧!”

在课件播放《爱的奉献》音乐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篇6: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教师要按照创新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首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探究创

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按照人本主义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性人格,培养创新能力自主探究式的理论基础。前者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习者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后者要求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地去探究、发现与创新。而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解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它的不足是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现代教育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地理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和基本原则。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在练习、复习过程中更显出它代替板书的优势。复习的时候,可把平时讲课的课件复制修改成含重点内容而简练的课件,非常方便。例如,我每一节课都设计制作了课件,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不但顺利地完成了课本教学任务,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渗透了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控教学进度、组织讨论和即时解答反馈的问题,还扩大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例如我在讲中国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在课件制作上关键是把民族、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等主要的知识点,利用热链接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所选择的学习主要内容。这样在网络上教学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是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体现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总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长江水系为什么容易发生水灾”时,课件展示长江地区所处的干湿状况、支流、植被保护等方面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课件精心设计和设置疑难问题,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和教会学生学问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中利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开发、WTO等激发学生学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发散机智,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教师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部图》后,学生仔细观察,可发现哪些问题?(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等;

2、气温低纬度;

3、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4、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第二,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在地理知识传授中,将相关内容联想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同求果,或由果溯源。开拓新知识,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熟练掌握“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具备的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网络是信息的总汇,是多媒体教学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学生求知面又在不断扩大,因而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也是地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如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知道预防的措施,就让学生利用网络来获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火山和地震发生的真实过程,而且还能知道火山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危害程度,并能掌握一些预防措施。

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的的构建。现在的考试制度,除了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了网络化的教学。它打破了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了新的整合,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所以在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中我制作了部分课件——联系历史和政治的一些国际国内的相关热点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课进行这方面的网上交流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篇7: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自己的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它在教学中不仅有利于进入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 者:康慧春 赵岗 作者单位:康慧春(山西平顺职业中学)

赵岗(山西平顺中学,山西平顺,047400)

篇8: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使教与学充满生机, 使学生学得主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 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创新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教师则是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之中, 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疑难问题时, 师生共同利用网络工具寻求解决。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考虑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合理利用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不感兴趣;而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变抽象为直观, 化虚为实, 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

学习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主动探求并将知识内化, 形成一种新的理念。无论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还是学科知识, 都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环境, 促进其自主探究和创造的能力。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 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学生有针对性进行阅读、思考、讨论, 并做出回答,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 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将是未来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 能减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重复劳动, 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 实现教学成果、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共享, 培养青年教师少走弯路, 尽快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要。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 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计算机辅助测试软件的出现, 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 决定下一步的学习方向, 实现了个别辅导教学。

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而且对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要求也更高。课堂教学课件应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采用集体创作的高技术多媒体模块, 结合自身特长和经验, 编辑出可随时修改的课堂教学课件。因而, 教学课件要从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 以及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 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

实践证明, 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 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作为教师, 应该积极地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

综上所述,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利用形、声、色、动、静的变化, 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发挥更大的主动作用, 乐于接受新知识, 老师的角色也随之真正变为启发性的教育。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 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等有着自身独自的特点。因此,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能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具体,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堂质量,应用探究

参考文献

[1]龚尚福.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篇9: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教师要按照创新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电脑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是沟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重要纽带,为创新教育开拓了新的天地。首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現代教育技术,探究创新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体现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网络在此时就成了研究式学习的有利支持。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我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要好几倍,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加强了学习效果,在充满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状态,此时,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进入一种全新的思维境界,从而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必须作出快速反应,学习习惯随之而来。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总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讲授“长江水系为什么容易发生水灾”时,课件展示长江地区所处的干湿状况、支流、植被保护等方面问题,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课件精心设计和设置疑难问题,以便学生模仿学习和教会学生学问的技巧和方法。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学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学中利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了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如台湾问题、西部开发、WTO等激发学生学问的欲望,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发散机智,采用一话多说、一图多问、一题多变、一问多答等办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教师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部图》后,学生仔细观察,可发现哪些问题?(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等;2、气温低纬度;3、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4、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第二,经常启发和培养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和思维境界,在地理知识传授中,将相关内容联想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同求果,或由果溯源。开拓新知识,发掘学生潜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熟练掌握“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具备的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多媒体丰富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多媒体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停留时间较长,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反应和理解能力弱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接受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网络是信息的总汇,是多媒体教学的主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给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信息渠道,学生求知面又在不断扩大,因而培养学生摄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也是地理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如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知道预防的措施,就让学生利用网络来获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火山和地震发生的真实过程,而且还能知道火山和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危害程度,并能掌握一些预防措施。

篇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的应用

光淀小学:杨肖维

当前,随着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现代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无与伦比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深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们已经充分融进了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丽的画面促使他们想去继续了解,主动探索,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一般比较生动、有趣,情境再现十分容易。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时,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桂林山水》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1、利用笔划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笔者还见过一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所上课文是《詹天佑》,老师并没有将课文搬上计算机,而是重点制作了几张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修建当中的技术性问题以及詹天佑的解决办法,形象、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节课计算机的使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又如,《黄山奇石》、《观潮》、《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利用计算机提供大量的信息,给学生直观的第一印象,不仅课堂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欲望,课后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时的语文教学便已延伸到了课堂外,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但学生不易分辨它们的细微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4、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即使能勉强能够做到,但由于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难以达到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效果。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不当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热现象的冷思考。

1、用得过当。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盲目“拿来”。当前,真正能经常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这种现代的信息多媒体技术不但无助于我们语文教学中,反而使我们师生限于繁杂的“多媒体”误区,面对这种误区,笔者认为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1)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总之要恰当,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上一篇:事迹材料办公室下一篇:浅谈内务管理员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