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论文-刘邦

2024-05-27

领导学论文-刘邦(精选6篇)

篇1:领导学论文-刘邦

从无业游民到一国之君

——浅议汉太祖刘邦的成败一生

班级:物流管理

学号:2010115125 姓名:刘柳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汜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宋·苏辙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推行“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财政支出紧缩政策而提倡节俭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制定礼仪从而巩固皇权的皇帝。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他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的皇帝,为汉朝及后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思想治国奠定了基础。

他的一生充满了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和一场又一场明争暗斗,他从一个连亲生父亲都不太看好的无业游民,击败一个又一个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劲敌,成为了平定天下的一国之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统治史中的典范,毛泽东称他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易中天评他仅靠一句“且为之奈何”就取得了天下。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古今多少帝王都奉为榜样竞相效仿的领导模范。从当代领导学的角度分析,刘邦具备了当今很多领导人都难以同时兼备的成功的领导能力,比如授权与集权的统一、治乱与治平的统一、抓心与放心的统一等等,可以说,刘邦的一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学官方教材,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领导理念的精髓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在此,本文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对刘邦一生成败简要分析,其中难免浅陋偏颇之处,恭望导师不吝雅正。

一、刘邦的生平大事

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年少时的刘邦性格豪爽,却不喜读书,为人豁达,却不喜农事,被其父训斥为“无赖”,周边邻里的大人们都认为他胸无大志,不是经商的材料,也不能干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孩子没什么前途了。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初入社会,最初欲投奔信陵君魏公子无忌,可是等到他去投奔的时候,魏无忌已经死了,后来他又改投无忌生前门客张耳,可是不久张耳又成了秦的通缉犯。刘邦早年可谓不顺。

再后来,就是比较家喻户晓的部分了,刘邦先是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管辖十里以内的小官,类似于现在的村长或组长),而后仅凭个人魅力空手套白狼,娶到吕家千金吕雉,再之后在押送徭役途中顺势而变,放人开溜。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率军攻占陈州(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此时刘邦把握形势,充分利用了沛县令欲随大流造反的心理,以及县令与百姓平日的隔阂,在城外鼓动城内平民暴动,不费一兵一卒杀掉县令。刘邦被百姓推举为沛公,以沛县为根据地,举起反秦大旗。当然这其中也难免被渲染一些充满封建迷信个人崇拜的色彩,比如腿上的七十二痣,赤帝之子斩大蛇等,这是封建时代平民百姓想要称王称帝必须创造出来的条件,有些类似于今日我们常讲的“背景”。而此时的刘邦已经有48岁了。与此同时,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的苏州市)起兵,兵力很快近万,直至发展成为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最强势力,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君王霸业。

刘邦起事后,立即开始攻略周边郡县,在这前前后后攻城掠地的过程中,刘邦虽算不上节节胜利,但是战果还是比较可观,最重要的是不仅仅完成了兵力、资金的原始积累,更是把人脉、人心笼络得结结实实,直至先后遇上了辅佐霸业的几位大才——张良、彭越、郦食其、韩信等。

后来在攻打丰的过程中,刘邦主动求助于项羽叔父项梁,借兵借将攻下丰,并成为项梁手下一员大将。随后项梁、项羽在范增建议下,召集诸侯,立楚怀王。在这之后,刘邦与项羽曾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的经历,破秦军,屠城阳,直至项梁战死,刘项分兵退驻。随后,楚怀王分别给刘项二人封侯,至此,刘项在地位上基本平等了。

此后,刘邦在张良等的辅佐之下,不断扩大战果,壮大势力,突破重重难关,直至与秦主力决战于蓝田,大破秦军后,接受秦王子婴投降,接收玉玺和咸阳。刘邦入主咸阳后也自鸣得意过,以“关中王”自居。面对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也产生了享乐的念头。樊哙劝他,他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于是,刘邦将军队撤至灞上。达灞上后,便召集当地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一律废除了其他的秦朝苛刻法制,这使他得到民心支持。

在这之后,就是家喻户晓、名留古今的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刘邦能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又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其中刘邦封为汉王,而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却是最高统帅。刘邦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表示再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羽。十一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名为楚怀王发丧,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籍,拉开了4年楚汉战争的序幕。

随后,刘邦抓住战机,趁项羽陷于齐地,攻占彭城,但却又犯了享乐的戒,大肆喝酒庆祝,被项羽重重打了一记耳光子,反楚联盟损兵数十万,刘邦就带着几十骑兵逃走。在这之后,刘邦不断采纳贤士良策,离间项羽和范增,为自己消除一个又一个险情,在胜利中壮大,在壮大中胜利,直至与西楚订盟,东西分界。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又下令全力追击楚军。

在之后的场场战役中,刘邦优势逐渐明显,至垓下之战,刘邦在良将贤士的建议下,采取诱敌深入、分隔围歼,并唱响四面楚歌,击溃楚军,把项羽打得乌江自刎,还拉上虞姬殉情。

公元前202年,刘邦大业终成,兑现先前的诺言,给韩信、彭越等封王。这几个诸侯王联合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随后又顺水推舟,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刘邦即皇帝位后,初都洛阳,一个月后迁栎阳,不久正式定都长安,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称帝后,刘邦首要大事就是给功臣名将论功封赏,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人是对新政权的最大威胁。分封他们,多少是在心不甘情不愿之下,不得不作的决定。称帝前,为了让大家团结一心,尽职尽忠,刘邦经常用“与人共分天下”的策略来争取大家的支持。称帝后,时局变了,天下太平,皇权统一,这时自然不能再来谈与人共有天下、分享政权了,所以,刘邦必须想办法收回“与人共分天下”的诺言。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计谋,刘邦把实力强大的几个异姓诸侯王逐个消灭,平定叛乱,治罪萧何,集中皇权。到平定英布叛乱中箭,病情逐渐加重。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后葬于长陵,终年六十二岁,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二、刘邦一生的三成一败

刘邦一生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诸多典范,虽然他也有明显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喜欢安逸享乐,但他优秀的领导能力几乎超过了他之前的所有君王,而后来者能居其上的也寥寥无几。本文结合刘邦生平大事,运用当代领导学的观点分析归纳,将其一生成败归结为三成一败:

(一)决策正确与知人善任兼具

毛泽东曾说过:领导者的职责,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和“用干部”两件事。这句话非常精辟,准确地概括了成功领导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一是在宏观决策和方向上要走在团队所有人的前面,如大船的舵手般始终牢牢掌控好航向,做一个有大智慧的决策者;二是要知人善任,这里的知人善任,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知人,即能够从茫茫人海中敏锐地发现人才,并挖掘出他最有价值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还能科学合理地任用人才,好钢用到刀刃上,把不同类型的人才分别放到最适合各自的岗位上,并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个人魅力影响,乃至共同愿景和充分授权等诸多人才管理和使用的不同方法,最大程度发挥出每个人才的团队价值,最终使整个团队的所有人才形成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和对共同目标的迫切完成愿望,使得所领导的团队1+1>2,使得每名追随者都把领导、团队的目标达成视作个人目标达成的先决,以贡献自身的方式发挥最大力量。

综观刘邦一生,他在这两个方面无疑做到了几近完美的兼备。对于刘邦知人善任的评论和剖析几乎尽人皆知,这里不再赘述,刘邦在人才发掘、任用、管理和培养上,可谓是心机重重而不外露,心思缜密而显宽厚,对待不同的被领导者,刘邦甚至能做到灵活改变领导风格,在指导型、参与型、成就激励型之间灵活运用,兼而取之。然而,当代对于刘邦的评论,有一种倾向,过度关注了刘邦知人善任的方面,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刘邦的决策水平。有人说,刘邦个人能力不及项羽,智谋不高,武力更平庸,仅仅靠着“且为之奈何”,通过运用好一个又一个贤臣名将,而取得大业。殊不知,刘邦若果真没有宏观方略上的长期正确,没有大政方针上的牢牢把持,他即使打下了天下,也没有坐天下的命,早就被反掉了。

刘邦刚刚起事时,单凭个人魅力娶吕雉,得到吕家支持;杀沛县令时,放书箭入城,鼓动百姓诛县令。这些都是刘邦未得到贤士之前,凭借自身智力办到的事,足以看出他不缺乏具体办事的智谋。此后,他正确估计自身实力,该投奔时投奔,该低头时低头,该仁厚时仁厚,该狠心时狠心,很多重大决策,他心里早有定数,而故意装傻装糊涂,询问部下,自己的主意并不挑明,正是参与型、鼓励型领导特质,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领导精髓,这足以看出他不缺乏成霸业的大智谋。而平定天下后,废除酷律、解除徭役、休养生息、力促教育、推行孔儒、和亲匈奴、强化皇权、政治改革,这一系列重大国策,正体现了刘邦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仅仅不是一个只会收“为之奈何”的笨人,确是兼具决策和用人两大智慧的稀有领导。

(二)治乱与治平的兼具

领导学研究方法中的权变方法强调,情境或是环境的变换,对于领导关系、领导效果和团队整体表现的影响是巨大,如果环境变换而领导风格、领导模式不能及时变换,就要通过换领导来解决问题,否则领导关系及领导效果就会直线下降,团队岌岌可危。这在历史上的实例为数不少,其中一种情况最为突出:即战时需要铁血领导(独裁型),平时不需要铁血领导(民主型)。很多战时或特殊时期的成功领导,在战后或特殊时期结束后往往惨淡收场,比如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究其原因,就在于随着条件的变化,所需要的领导和被证明是有效的领导者行为都要发生变化。

战时或特殊时期能解决问题、实现领导关系最优化、领导团队取得胜利的领导人,其领导风格及模式往往很适宜战时的环境特点、追随者特质、任务时间要求及追随者的心理状况,而他若在战后不作改变,把这些领导风格及模式原封不动沿用下去,必然造成惨淡失败,因为战后情境一变,其他的要素也相应改变了。

刘邦在这一点上,虽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其大智慧仍不能不被称道。在打天下时,他常常采用与人“共分天下”的愿景激励追随者,并提出自己的长远主张——建立一个比先前政权都要更加合理、人性化、稳定和具有安全感的新政权,使得每一个追随者都有足够的理由产生情感共鸣和目标共享,追随者的工作热情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而一旦打下天下,刘邦非常警醒地认识到开国功臣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因为刘邦心里最清楚,所谓“共分天下”,无论当时是真心还是假意,现在看来,那就是纯粹的忽悠,而听信了这些愿景的追随者,在天下平定后必然希望自己当初奋斗拼搏的愿景能够实现,希望自己能分到应得的一杯羹。对于这一点,刘邦必然会采取措施,因为汉朝毕竟是姓刘的。

首先是分封异姓诸侯王,在不动声色中,安抚了几个掌握重兵的功臣,为之后逐一消灭争取了时空上的优势。随后,通过地方郡守、县令监视和牵制,慢慢控制并削弱诸侯王的影响力。进而,通过培植自家亲信,运用计谋手段,逐个灭掉异姓诸侯王,用同姓诸侯王取而代之,顺利实现了皇权巩固。在整个过程中,刘邦的领导风格和模式转变基本上不露声色,不露马脚,自然而然,仿佛是已经写好的剧本。

(三)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兼具

一个人要成功,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环境、机遇等占20%,情商占60%。对于领导者来说,情商就更加重要。自古以来,智商不高,而情商突出的优秀领导人并不少,而刘邦作为高智商与高情商兼具的领导人,其情商对其事业成功的贡献程度占了更多的部分。

刘邦的高智商具体表现在他的决策正确和机智敏锐上,前面有所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刘邦的超高情商。可以说,如果正常人的情商值为100,那么刘邦的情商智值至少达到了180以上。刘邦的成功,一大部分都归结于他超高的情商,包括对自我的准确评估与把握、对自我情绪的管理、与他人发展关系的能力、为他人赋予灵感的能力、影响力、沟通效果、组建团队与加强合作等方面。

有一些具体事例,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刘邦的高情商。刘邦在沛县起初仅仅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或组长,却能在短短几年里和沛县的各级各类官员混熟玩好,落得个好口碑好人缘,其人际交往能力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再有,吕氏迁至沛县大摆筵席时,刘邦官职卑微身无分文,就敢说自己贺礼一万钱,进入筵席,还主动坐在上席,并通过调戏那些有名望的贵人,成功抬高自身身价,单凭一张嘴,博得吕氏青睐,还将女儿嫁与他,这其中的自我情绪管理、自信树立、影响力、沟通效果的强大不言而喻,换做一般人,连这种胆识都没有,更别说实践这些成功了。

刘邦与项羽对峙霸上,项羽绑了刘邦的父亲,威胁他若不投降就煮了他爹,吃他的肉。项羽本以为此计可以击溃刘邦,至少能煞其锐气,却没料到刘邦完全抑制住了心中所有的负面情绪,表露出一种超然和坚定,刘邦当时说:“你我共同背负楚怀王之命讨秦,就是兄弟,那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现在你要煮了你的父亲,那煮好了记得给兄弟分碗汤,分块肉。”这样的回答让项羽无计可施,最终扇了自己耳光子,而刘邦的机智善辩、高超的自控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再有,刘邦平定英布叛乱时,胸部中箭,他当即反应神速,弯腰捂着自己的脚,大喝道:“臭小子,你射中了老子的脚趾头!”这种近乎变态的临场应变能力,决定了刘邦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兼备的领导人的素质基础,成就千古霸业,自然不在话下。

(四)一败——“其实不是仁君”

从古至今,对于刘邦的历史功绩评价,主流上都集中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降低税率、完善礼仪、力促教育、推崇孔儒、和亲匈奴,以及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等方面。从这些表象看,刘邦既可以称为一代霸主,更能称为一代圣君、仁君、贤君。然而,他的这些战略和国策,一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一部分是谋士提出来的,无论怎么制定的,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巩固汉室刘家的皇权统治。制定并执行的这些政策,大多是在当时客观的物质环境下,所能采取的最优选择,若后世据此把刘邦真诚地奉为仁君,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不了解,更是对于霸主刘邦本人的不尊重。后世总结楚汉成败时,常说残暴是造成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而项羽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杀降。其坑秦降卒、坑齐降卒,杀秦王子婴及秦国宗室,尽失人心。但刘邦的杀降杀俘就很少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其实这个问题不仅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严重。早在反秦战争期间,刘邦与项羽协同作战时,就有过共同屠城的记录。如屠城阳。因为当时有项羽在,或可将此罪行记到项羽的账上。但刘邦入秦时屠武关(《秦始皇本纪》),就不能由项羽本分担了。当时战争的酷烈,使得获胜一方在经过艰苦拼杀后,往往做出极其残暴的举动,即屠城。但刘邦的问题不出在屠城上,而是在有计划地杀害降将方面。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被汉军俘获的一方势力人物为数相当不少。如魏王豹、赵王歇、代王陈余、代相国夏说、雍王章邯、齐王田广、塞王司马欣、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均属被俘。然而除郑昌不详其所终外,其余均留下死于非命的记载。有的是被俘后,再被公开处死,暴尸街头;有的是被俘后,很快不明不白地就死了,或是死于“恶疾”,或是死于意外。这种杀害的性质虽然比较隐晦,但还是很残忍的,曾经的一方诸侯放弃抵抗,主动降汉,结果投降以后又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仔细想想,刘邦也有一些令人不寒而栗之处。刘邦的杀降,就像他在其他方面的大政方针一样,是极富有计划性和实效性的,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定,他会一步一步地按照计划暗地里搞死一个又一个降俘,关键是——他还不让被杀的人知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的。

综观来看,刘邦的杀降更像是一种出于为了江山社稷安定的深谋远虑,而项羽的杀降则很具有滥杀无辜的施暴狂意味。于是,刘邦的杀降常常消除了后患,而项羽的杀降,则激起了更大的反抗。

三、结语——从刘邦看领导的最高境界

刘邦的一生就像一个奥斯卡影帝,按照着中国传统领导学官方正版教科书的剧本所指导的内容,严谨地饰演着自身的角色,一个平民出身伟大皇帝,从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从一个正确走向另一个正确,而这部教学剧的编剧和导演,正是恢弘的历史本身。从刘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导的最高境界永远都不是一种或几种固定的模式或风格,而是务实地考虑到情境、任务、被领导者成熟度、资源质量和数量、时空条件等综合因素,在成熟的领导风格和特质中巧妙变换,形成的最适合当下的领导风格或模式。万变不离其宗,领导人、领导存在的意义就是团体在领导人的领导下,比没有领导人的领导时,体现出更多更多的效率和成就,产生更多开创性的结果和突破,如果背离这一条准则,领导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篇2:领导学论文-刘邦

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项羽、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两位英雄,其性格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其领导能力有何影响、对于当今企业的管理有何启示,都是值得分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两人都胸怀大志。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令人刮目。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作为对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由此观之,二人皆不甘平凡,胸怀大志。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中又过分自卑。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了自刎而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两者在性格上及处事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第一、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反观刘邦,则是能忍能退,随机应变。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项羽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眼线。而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后来又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亲赴鸿门宴,委曲求全。

第二、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虽能与士兵同吃同睡,帐下不缺乏人才和谋士,但独信亚父范增之言。韩信原从项羽,但不能人尽其才,而后归于汉王刘邦;陈平原亦为项羽谋士,终不为所用转而投汉王。刘邦则相反,手下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刘邦都能一视同仁,各尽所长。《史记》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有自知之明,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充分信任部下的能力并且正确地发挥他们的才干。

第三、项羽目光短浅、缺少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刘邦目光长远、胸有城府。如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有人劝项羽都关中,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都以霸”。他却要满足自己那浅薄的虚荣心,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更要命的是,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这使他失去了极好的战略后方。刘邦虽然“不事生产,好酒及色”,是街头无赖形象,却能为了大业舍小求大。“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劳大小分封,而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纪律方面,项伯为一己私利,将进攻刘邦的军事秘密告以刘邦,项羽知之后却不杀之以正军心。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其所,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财务官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高昂。同时刘邦还善于处理内部人员的不平情绪,如萧何被评居功第一时,许多武将不服,但刘邦一言以安抚之。

总的来说,项羽有勇无谋、为人自负、目光短浅、任人唯亲、赏罚不明,可以说是一个真性情的莽夫英雄。而刘邦则是城府极深、能伸能屈、知人善用、赏罚分明,是诡计多端的政治家。

最后说说两者领导能力的差异和结果。

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用人。两者对人才的激励模式不同,是导致人才能否归附的根本原因。刘邦可以说是知人善任,而项羽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刘邦首先有自知之明,其次有识人之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放权,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从而使之辅佐自己取得成功。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象张良、萧何、韩信这样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为其服务,这是刘邦成功的保证。反观项羽,不但偏倚亲信,还对范增的才能见识不能善加利用,最终导致范增愤而辞职,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羽原来的盟友、下属、如黥布、彭越、田荣等,到最后都全部反叛他,可见他在用人、控制上比刘邦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作为领导,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带队伍,不能识人用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

其次,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决策也很重要。比较刘邦、项羽两个人,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作为项羽,可以称之为好名而无断,最关键的鸿门宴,如果项羽能够听从范增的建议干掉刘邦,历史就会改写。再看刘邦,在逃跑时能将自己的子女三次推下车,面对老父在敌人手里,竟能说出“则幸分我一杯羹”。我们都会认为刘邦这家伙没有人味,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刘邦这人目标明确,决策果断,为了目标不惜牺牲。项伯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这可以解释为何刘邦能够做出如此绝情的决策。第二个方面,决策时有舍才有得。从项羽攻破关中后对于定都关中的态度和刘邦截然不同,也可以看出而人的成败是必然的。项羽对于关中这个“可都以霸”的形胜之地的态度是,“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而刘邦在过沛做大风歌时,真情流露,“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由此可见,二人都有严重的故乡情结,但是二者的高下就比较出来了。刘邦为了江山社稷,可以放弃对故乡的思念,而项羽只顾追求舒适和显要,却放弃了称霸的机会。所以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仔细权衡,分析利弊,目标明确,有舍有得,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其三,从二人称霸后面临诸侯的反叛时所应对的比较来看,也是存在较大差距的。项羽面对反叛,经常是忽左忽右,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边刚镇压,那边又起事。再看刘邦,首先是稳固后院,然后稳扎稳打,把对方灭掉才完事,决不允许死灰复燃的事情。从这方面来看,刘邦的组织和决策能力都超过了项羽。所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每临大事有静气,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要避免激情决策。

最后,项羽的匹夫之勇和刘邦的百折不挠,也是二人领导力方面差别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项羽来看,极具个人英雄主义,破釜沉舟成为其胜利的经典。最后垓下被围,项羽率二十八骑冲突敌营,斩将夺旗,是个典型的英雄。但是,其人过于简单粗暴,经常出现屠城、坑杀的事情,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被动。当有机会过江东时,如果能够忍一时之辱,未必不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说,过钢易折。而刘邦,可以说屡战屡败,父母妻子落入敌手都不放弃。约法三章收关中人心,明修栈道安度陈仓以击楚,最后终于成就了霸业。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有太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做事,要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努力去实现最终的目标。

篇3:领导学论文-刘邦

刘邦 (前256年~前195年) , 字季, 沛县 (今属江苏) 人, 生于一个普通农民之家, 却并没有跟他父兄务农, 不谙农事, 也未入塾, 故有“刘项原来不读书”之语。

治史大家司马迁首创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笔法, 他在汉代写《史记》, 对汉代开国之君刘邦不隐其恶, 说他“好酒及色”, 好酒贪杯, 喜好女色。整日呼朋唤友, 游手好闲。赊酒王媪, 蹭吃嫂家, 嫂子被吃急了, 曾厉声大骂, 刘邦也不以为意。最后, 嫂子心生一计, 当刘邦去时以勺猛刮锅底, 弄得震天响, 刘邦以为来迟, 饭时己过, 悻悻而退, 不曾想到厨房一看, 灶上热气蒸腾, 才知嫂子使诈, 转身长叹, 从此才不再来。

父亲曾多次劝诫, 刘邦总是不改, 及于弱冠之年, 积疾依旧, 气得父亲大骂他“真是一个无赖!”30多岁时, 他才谋到了一个差事, 到离家百里的泗水当亭长 (十里为亭, 十亭为乡, 亭长是约比村长高半级, 比乡长又低半级的芝麻绿豆官) 。在这时期, 他见到了出宫巡游的秦始皇, 那庄严的仪仗, 威武的阵势, 令刘邦钦羡不己, 他感慨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潜意识里对他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流氓英雄

刘邦流氓成性, 当了亭长也丝毫没有改变。单父 (今山东单县南) 人吕公与沛县县令知交, 因避仇来投县令而定居。县吏萧何主办接封贺礼一事, 规定送礼不满千金者坐堂下宴, 刘邦身无分文, 却慌称“贺钱一万”, 吕公乃亲迎门口, 领至堂上上座。据说, 吕公善相, 相信刘邦后必大贵, 饭后留下刘邦, 并亲许女儿吕雉为妻,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吕后。

楚汉之战, 项羽虏刘邦父, 相持中项羽曾以烹刘父要挟刘撤兵。刘邦流氓兮兮, 竟神色不改地回答:“我俩结义兄弟, 我父即你父, 如若烹煮而食, 请分我一杯羹。”项羽为性情中人, 见招不灵, 只得罢了, 后还放归了刘父。

攻克咸阳之后, 再现刘邦无赖之性, 他见到巍峨秦宫, 奇珍瑰宝, 美女成群, 立即堕入富贵之乡, 赖在宫里不想出来了。后经樊哙、张良劝说再三, 晓之利害, 张良进言:“秦朝荒淫无道, 您才能坐在这里。现今刚入咸阳, 便想留在宫里享乐, 秦朝昨日灭亡, 怕您明天也将归于失败。”刘邦这才封了皇宫, 悻悻而出, 退驻灞上。

刘邦虽属流氓一族, 但具有领袖的资质。他不学无术, 放荡不羁, 却天生聪明, 悟性极高, 豪侠仗义, 胆识过人。自知和知人是他的最大特点和成功要素。他自知百无一能, 计无所出, 文不能安邦, 武不能定国, 但他知人善任, 张良计谋, 萧何治国, 韩信将兵, 樊哙战勇。他们优势互补, 各扬所长, 在刘邦的领导下, 终于击败不可一世的强敌项羽, 开创了西汉200多年帝业。至今世界仍有称中国人为汉人的, 使用语言更称汉语, 可见大汉影响。

有人说过, 中国历史上篡夺帝位者不外两种人:一种是豪强, 如曹丕、司马炎、扬坚、李世民等;一种是流氓, 如刘邦、朱元璋等。争夺帝位, 无异一场特大豪赌。豪门贵族, 有钱有势, 敢于一博, 只要看准时机或可成功。流氓一无所有, 光棍一条, 本没有什么出路, 只有胆子足够大, 敢赌不怕输,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成则为王, 败则为寇”, 成了便大捞一把, 一步登天。

篇4:王立群:向刘邦学管理

吕不韦是《史记》中特别有名的人。他原是河南的大商户,因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发现了秦始皇的儿子便想对他进行投资,于是就有了吕不韦跟他爹的一番很精彩的对话。他问:“我如果投资农业,能获利多少?”他父亲告诉他3倍左右。他问:“如果我投资商业,能获利多少?”他父亲回答说10倍。他又问:“我如果投资一个人,让这个人做到一国之君,能获利多少?”他爹回答说N倍。吕不韦从此弃商从政,专心经营人质,经过投资、包装、运作,最后让人质成功地回到秦国做了秦王。

还有一个例子也说明了商和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史记》里写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就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了吴国,恢复了越国的霸权。但越王勾践成功以后,范蠡便辞官经商,这又说明政治家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转变成商人。所以,为政之道和为商之道是相通的。

懂人才能懂管理,这是我们从政治家刘邦身上一点点感受到的。虽然历史已经毫不留情地将他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尽情展现,然而他也会主观地办事,冷静而睿智、才智很高、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从不善口才却善于聆听。深入到事件本身、手下或敌手的逻辑深处,这是一种怎样的明智?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从刘邦身上获得不少借鉴,最值得学习的是他的五个“一”——

一双好眼睛

刘邦的一双好眼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识才与用才。

刘邦48岁起兵反齐,51岁冲锋抗敌,55岁在山东定陶登基当皇帝,62岁卒于西安。刘邦临死前,吕后问了他3个问题:萧何萧相国死后,谁可以做相国?刘邦说:曹宽。吕后又问,曹宽曹相国死后,谁可以做相国?刘邦说:王陵。但王陵太直,要陈平辅佐;陈平智慧有余,却不能独当一面。吕后再问,要是王陵去世,谁可以继位?刘邦说:到那个时候,你自然也不在了。

这段对话充分说明了吕后有政治家的谋略。刘邦临死,她什么都不问,只问了相国人选,这就是政治智慧的体现。此外也说明刘邦看人非常准,他知道谁适合做相国,把人事安排得很到位。熟悉秦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汉时期的相国权力非常大,日常事务全是相国管。刘邦将三任相国安排得如此妥帖,说明他有识人之明,有过人的智慧。

刘邦临死前最防范异姓诸侯王,把诸侯王杀了6个,只留1个。但刘邦死后,异姓诸侯王并没有出事,出事的却是他的老婆吕后。刘邦的8个儿子,吕后前前后后杀了4个。吕后乱政是刘邦想不到的,所以说吕后读懂了刘邦,刘邦却没有读懂吕后。刘邦一生犯的两个错误都是在女人身上,足以证明懂男人的不一定懂女人。

刘邦另一个成就之处是用人。他用人只用其所长,用武将韩信、秦牧打天下,用文士张良、陈平谋治国。

《史记》中的《刘邦传》又叫《高祖本纪》,只记载了刘邦一生的十分之一,其余的十分之九散记在《史记》另外的40多篇里。只有将《史记》中所有关于刘邦的事例都堆砌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刘邦的形象。

一对宝耳朵

我把刘邦的“一对宝耳朵”概括如下:

善听下级进谏

刘邦听取了很多小人物的意见,这对他的成功帮助很大。

刘邦打下南阳后,急于攻入关中到达成阳做关中王。南阳一战虽胜,他却没有把南阳问题解决就急匆匆走了。张良提醒道:“你前后都有秦兵,前后夹击会腹背受敌。”刘邦随即带着人马返回南阳。南阳郡守手下的门客陈辉缒城而下,建议刘邦别打南阳。南阳城池坚固且其郡守刚烈,必会死守,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不如先同南阳郡守约降,刘邦保留其郡守职位,郡守则将军队交出,由刘邦带领西平武关。就这样,一个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刘邦提了一个好建议。

还有一次,刘邦回关中养伤却不安分地想杀回潼关打项羽。他手下的袁生建议刘邦南出武关到南阳,项羽必定直追。项羽的大本营在彭城,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只要项羽的后勤补给线拉得越长,刘邦的胜算就越大。呆不其然,项羽追刘邦到南阳却被刘邦断了粮道,只好回兵救援。这是第一次,刘邦牵着项羽的鼻子走。

就人性而言,领导不分大小都有一个通病叫做自以为是。官越大,自以为是的反应就越强。自以为“非”很少,自以为“是”皆是,这是最难克服的。有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以佛学讲管理,感触很多。把企业或某项事业做好,最重要的一点是战胜自己。企业越做得大,越走得顺,企业领导的自信心就会越强,自以为是的几率也就越大。

善听不同意见

其实刘邦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傲气十足。却常有人敢顶撞他,让他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刘邦的魅力。一个好的领导或优秀的企业家总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毕竟任何人的认识都有局限性,这是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最难克服,失败几乎都是人性过度张扬造成的。

刘邦进入咸阳秦始皇的宫殿后,第一个决定就是要睡在秦始皇的席梦思床同如云的美女共枕眠。樊哙和张良坚决反对且十分尖锐,他们问刘邦是要天下还是做富翁。张良说得更明白,若非秦始皇的后宫如此奢华,令老百姓无法生存而天下大乱,他又如何进得了秦始皇的宫殿?刘邦一听,吓得赶紧退出去了。

身为领导,几乎时刻都面临着听到来自下层的不同声音,这里面肯定对错混杂。有所鉴别是天生的本领,也有后天的历练。刘邦就能听下级意见,还能听不同意见,更重要的是他能从中择选正确的意见,你说这样的人能不成功吗?

一支好队伍

成功领袖的手下一定人才辈出。项羽手下有大批的武将、良谋,那么刘邦靠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的人才呢?

天下不是别人封给你的,是靠自己打出来的。“求封”是求别人封他,当他想要天下的时候,他才开始封别人。这就是从“求封”到“登封”的过程,考验的是阅历和阅人。古话说行万里路,其实阅人无数也是获得经验知识的重要途径。交往了,经验便会累积在自己身上,就能透过每一个人的视野看到不同的东西。

读历史是阅人的过程,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是刘邦的一大特点,才会有大批能人为他效忠。

一副好心态

每个人都会遇到烦心事,身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心态一定要好,自己的苦恼总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只有心态平衡才是处理事情最理智的时候,极度愤怒时说的话是最不理智的,此时的决策也多半会错。当你怒不可支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散步。

刘邦的心态管理就做得很好,他敢于承认自己不如自己的“员工”。刘邦当上皇帝后问手下的大臣,为什么他能打败项羽。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他都一一否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也就是说刘邦自觉能打败项羽的根本原因是天下有三杰,而这三杰为他所用。所以不用要求管理者在方方面面都胜过别人,只要员工中有在某方面比你能干的人,善用其才就可以免去不必要的压力。

一个好头脑

篇5:写刘邦的作文 刘邦其人

关于写刘邦的作文 刘邦其人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六中学校初一(7)班 宋含章

刘邦,一个杰出的人物。所谓杰出人物,大多是指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可刘邦不同,他在好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刘邦Vs项羽

能屈能伸是刘邦。使刘邦最终战胜西楚霸王项羽的是什么?是性格,刘邦赢得起也输得起,而项羽却赢得起输不起。

在鸿门宴上,因为刘邦事先买通了项伯,所以在项庄舞剑时,他才得以平安无事。席间,尽管项羽一再刁难刘邦,刘邦却并不给予反驳,他深知自己的兵力远不如项羽,于是他就一直吹捧项羽,使刚愎自用的项羽飘飘然,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后来刘邦借由离开项营,逃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后期,项羽被刘邦追到乌江时,亭长要用船送他过河,他却说:“天要亡我,我渡过去有什么用?”自刎而死,放弃了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唯一机会。

刘邦以能屈能伸胜了项羽。

刘邦Vs曹操

用人不疑是刘邦。虽然刘邦和曹操并不是一个时期的人,但是对比二人,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刘邦的过人之处。

曹操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使用人才,又怀疑有才之人,担心手下的人对他不忠。比如司马懿,他知道司马懿军事本领大,于是让他领兵打仗,可是曹操又害怕他发展壮大之后会造反,于是就处处限制司马懿。

而刘邦则不同,手下有萧何治国,韩信领兵,张良出谋划策,这三个人的本领都十分突出。刘邦对他们用人不疑,因为他可以很好地调节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合作自然也就很愉快了。

刘邦以用人不疑胜过曹操。

刘邦最大的长处是集众人之长方为自己长。他很清楚自己治国不如萧何,领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又不如张良,可他却能让这些人在一起为自己效力。这才是他最大的闪光点!

刘邦以知人善用为自己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并且手下有大量人才,自己尽可高枕无忧。

刘邦,不愧一代豪杰!

篇6:行政领导学

领导体制:就是指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其形成的用以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

领导素质: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领导艺术: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得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电子政务:以构建一个高效、精简、弹性、有强大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平台,实现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内部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种方式,以及由此方式而产生的政府领导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变革。

柔性领导: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地行动的领导行为。

不充分授权:也称特定授权过刚性授权,使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矩阵式: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文化生态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环境及其关系的学科。他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物质环境的作用是不和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

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

决策树:“决策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它的分析步骤是:①绘制决策树图;(4)计算收益期待值。计算各状态结点的收益值,将各分枝的收益值(或损失值)分别乘以各概率枝上的概率,最后将这些值相加,求出状态结点的期待收益值。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过多地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

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署和领导的部分对象。领导幅度:亦称“领导控制跨度”,是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

委员会制:又成为会议制或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驶的领导体质。

上一篇:最新[心得] 建筑工程施工班组承包价格下一篇:38妇女节写给妈妈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