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2024-08-22

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6篇)

篇1: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

赤峰市林西县组织部 韩耀新

2008年12月30日15:3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提交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

(责任

篇2: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2篇)]篇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2篇)] 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

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

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下页篇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2篇)]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

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

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篇3: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

一、科学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阐述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理论思维, 每一种理论思维的产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英国在1640年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自有资本主义、垄断和国家资本主义几个阶段。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 资本主义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很多世界性大国的崛起, 都是依靠当时资本主义的推动。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转折,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并且随着矛盾的升级, 爆发了几次影响巨大的经济危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当中, 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与科学共产主义基本上是通用和同义的, 但是细分起来, 科学社会主义同样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社会主义, 即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而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定义上就比较具体, 它是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结构, 尤其是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的三分法为主要的依据, 进而在他的作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中, 比较确切的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并列进行论述, 进而把科学社会主义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 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三、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世界多极化创造了条件并指明了方向。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 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世界经济逐渐的形成一个整体, 而且不可分割。其次, 经济全球化为电子信息技术的传播和科技进步创造了条件。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同样也享受到了电子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 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国际信息资源加快本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 以及加快改变自身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 减小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次, 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和影响深远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吸收其优秀的文化成果提供了条件。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挑战, 主要表现在:第一,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和制度对社会主义的挑战。上文已经提到,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秩序尚未完善, 旧的国际经济体系存在严重弊端且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第二,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当今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优势。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创新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 社会主义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就必须要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与科技、经济实力落后多方面的冲击。第三,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始终没有停止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进行封锁和打压, 在他们看来, 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一种异己的存在。因此,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应对来自西方国家对于自己的“西化”与“分化”的图谋和挑战。

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对策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 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因此, 社会主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现实, 审时度势, 冷静决策, 既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优势发展自己本国的经济实力, 又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权衡利弊, 稳步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利于不败之地。

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处理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 与生俱来同资本主义始终是对立的。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资本主义不可否认为世界经济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因此,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不能一味的进行批判, 而是要批判的继承。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用之于己, 充分提高自身的实力。此外, 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各个国家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中,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自身的利益至上, 努力维护本国自身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 谨防资本主义的封锁和同化, 力争在竞争中出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热拉尔·杜梅尼尔、赵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争议》, 《国外理论动态》, 2008 (05) 。

[2]阿里夫·德里克、于海青:《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11) 。

[3]王东、林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五大生长点》, 《理论学刊》, 2006 (09) 。

[4]柳海燕、高金乔:《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创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03) 。

[5]毛学松:《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前沿》, 2006 (04) 。

[6]李海平、邬沈青:《全球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研究范式与价值表征》, 《社会主义研究》, 2006 (01) 。

[7]刘军:《经济全球化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

[8]汪岩桥:《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的几个问题》, 《学习论坛》, 2005 (10) 。

[9]王永贵:《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联合》,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

篇4:论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起步较早,但难以指导中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科学发展观借鉴了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同时也实现了对西方理论的突破和超越。

关键词: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借鉴与超越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发展的迫切需要,寻找能够指导社会实践发展的科学理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深深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大环境下显得尤其重要。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起步较早且较为完善,有其自身发展的进步性,但并不适合中国,由此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入理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对于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不适合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的贫穷国家,还是饱受战争重创的西方工业国家,都面临着恢复战后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不同学科领域的许多学者纷纷聚焦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不同的发展理念。

早期提出的以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和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和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将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认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主要尺度是国民生产总值(GNP),GNP的增加就意味着社会进步。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并未带来大多数人生存状况的改善,反而导致贫富差距、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学者们将经济增长与社会不平等现象、大多数人的贫穷联系起来,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瑞典哈马舍尔德基金会的“满足基本需求战略”和阿根廷巴里洛克基金会的“巴里洛克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指出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应该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同时避免贫富差距,这克服了以往理论的部分片面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法国著名学者佩鲁出版《新发展观》一书,明确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发展是全体人民参与并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新发展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找回了失落的人,但所探讨的人相当抽象,离开了经济这一现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虽然不断改进,但始终带有片面性、机械性的倾向,这是其难以正确指导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实践的首要原因。

其次,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与发展中国家面对的现实,往往不相适合甚至相距甚远,西方发展理论不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之初面对的实际状况并不一致,与他们在当前遇到的具体问题更难符合,因此我们真正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指望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中寻找出路和答案。比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三农”问题、区域差距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人口和资源环境压力问题等,或者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遇到过的,或者是虽然遇到但性质、规模和程度都是与中国的情况无法比拟的。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举足轻重的,处理不当,都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只有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发展理论是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的。

最后,总体上讲,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意识形态出发制定的,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此,西方学者并不否认,正如某些西方学者所说,西方发展学是战后西方当局为着避免第三世界“陷人共产主义”,从而失去投资机会,失去市场和原料来源地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产生和兴旺起来的,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家谱读起来就是“出自政治权术的殖民经济学”。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不适合中国,难以指导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国需要自己寻找出路,建立自己的发展理论。

2科学发展观: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发展问题也是一样。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强调讲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中国的发展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有发言权,自己的问题也只有靠自己来解决。这就客观上提出了一种要求,建立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总结过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新的发展实践的新特点、新矛盾提出来的,具体地回答了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是中国自己的指导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

我们知道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社会发展理论自觉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提出自己的发展理论离不开对西方国家的学习和借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我们党对待西方文明成果一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体现在如何对待现代西方发展理论问题上,就是要借鉴其中的合理内容,为我所用。科学发展观借鉴了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

3科学发展观对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借鉴

二战后兴起的以GDP 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性,但并不忽略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如胡锦涛指出:“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举措。由此胡锦涛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认为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角度看待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中心,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长极限论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得到了体现。胡锦涛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1983年联合国推出了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视人的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胡锦涛指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992 年,联合国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立为各国应遵循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胡锦涛指出: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吸收世界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将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融入科学发展观之中。

4科学发展观对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超越

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自然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兴的综合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是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中出现过,但都是在某个领域、一定层次上分别使用过。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概括为科学发展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它作为一个国家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一大理论创新。

同时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政策,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落到实处,使其能真正意义上指导中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合理的发展理念,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深入体察民情、社情、国情,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党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断促进理论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建林.关于发展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199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篇5: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胜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定位作出了科学的阐释,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的发展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根本和实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全面回答和正确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

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1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相统一, 是对人类发展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

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中的统筹,就是全盘考虑,整体规划, 全局统揽。兼顾,就是照顾到全盘、全局、整体中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科学发展观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作了全面论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3、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2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4、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地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以人为本,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问题是对于“以人为本”这一高度抽象的命题,要有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理解。在阐述科学发展观,尤其在强调“以人为本” 时,要把“以人为本” 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起来,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形成两者的逻辑矛盾。只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发挥人的作用,才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性的协调关系,构建一个现代的和谐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大众,发展要依靠人民大众, 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人民大众,也要依靠人民大众,和谐的社会也是由人民大众来共享。因此,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5、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冲突和混乱,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如科技进步与环境恶化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枯竭之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综合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和谐发展。

6、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核心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见,搞好社会的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6.1 坚持全面发展,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尽心竭力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我们要创造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展是经

第3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三个文明”一起抓,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而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6.2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建设有机统一,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有机统一才能有效维持自身结构稳定,并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的方向前进。

6.3 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结合起来,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总体布局成为四位一体, 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按照四位一体布局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的建设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要落实到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才能逐步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以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良性的平衡之中。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诸种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发展之上的,但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个方面有力地推动和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第4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9、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所谓协调,具体表现为“五个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统筹区域发展;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把“五个统筹”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那么“五个统筹”自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总之,经过统筹达到协调,实现和谐,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道路。

10、实现落实科学发展,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前提条件,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大特征, 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能再走先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我们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1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1 激活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比较富裕的基础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活社会的创造力。

11.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这个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11.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矛

第5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盾的,但处理不好和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矛盾尤其复杂,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都要十分注重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能使本应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旦发现矛盾激化的苗头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好疏导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对已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并勇于纠正错误,促使发现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防止小错拖成大错。

12、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二者的关系来说,既可以说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的建设之中。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根据经济发展能够提供的条件来解决好社会问题, 逐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2] 张敬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 2005.[3] 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J].当代贵州, 2007,(4).[4]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5]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6] 叶南客.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态[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王兆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17-21.[8]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6-27(1).[9]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42.[10] 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5.66.第6页(共7页)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social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People-oriented is the core and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lso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the soul and the core of develop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Only by adhering to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unswervingly follows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order to win a well-off society of a great victory.Key words :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unit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篇6: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也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两者相互依存,辨证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谐社会导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深刻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目标、任务、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必须理清科学技术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2 科学技术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东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知识的科学体系。“科学作为一个影响

和反映精神生产力诸要素水平的‘综合性’要素是精神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3]属于一般生产力”。(马克思以科学为例说明一般生产力)相对于直接的现实生产

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科学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提出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一般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激光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一种劳动的形态,是人类自身功能的对象化的产物,是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技术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属于物质生产力,是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的现实生产力,技术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和自然界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转变,历史的繁荣与衰败,社会的变迁与科学技术革命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5]。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

2.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1.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引起的人类家园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悲观论者认为科技的异化带来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其实问题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使用科技的人,正是这些人对科技成果不合理的使用、误用或滥用造成了科技的妖魔化。科学技术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学科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促使人们的视野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区域研究扩展到全球问题研究,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知识支撑。

2.1.2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表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两大动力。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从资

本需求转向创新需求,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2.1.3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政治的和谐发展

政治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政治的参与性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实现形式。政治的民主性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系统中其意志和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反映,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的开放性有助于增强政府 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网上民意调查、网上听证等形式促进了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通过网络很容易使人得到发言权、建议权、批评权,人民的各种意见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更加体现和谐政治的民主性。再次,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电子政府的出现。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提高了政府自身的效率和透明度,这样将有助于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政府的廉洁,体现和谐政治的开放性。

2.1.4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等,这些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水平的发展上。主要是通过促进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的。由此可知,科学技术发展延伸了学校教育,使教育终身化,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 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了科学技术发展

2.2.1 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 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然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

2.2.2 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避免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科技是一把双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负效应。我国科技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不可能为了避免科学的负效应而抑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和谐。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科技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我们理智的选择是既要推进科技发展,又要使其伴随而来的社会矛盾降到最小,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构建和谐社会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定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2.2.3.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技,不可能与世隔绝,因此科学技术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虽然科学技术发展缩短和扩展了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确定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评价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同时创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这不仅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快转化,产生效益,而且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反思

3.1 我国和谐社会应营建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美国二战时期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博士曾经说过:一个在新基础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不管它的机械技艺多么高明。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所以,我国应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第二,提倡工业研究。工业研究不仅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也能通过对学院与大学提供学校外的资助,有利可图地支持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在工业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有关,但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和管理的话,工业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第三,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工作难及学费高的原因,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科技人才的质量。我们应该适当地减免基础教育的学费,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让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在高等教育方面,应该加大设立大学生奖学金力度;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切实做到唯才以用。

第四, 注重科技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举办,同时我国科技人员出席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次数和发表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但我国科技人员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数量还是很少。说明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强,成果还不多,我国科技人员应增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公平与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的科技政策应 该反映公平与民主的原则。公平应体现在科技发展成果应该使公众分享,科技资源应该公正分配。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其宗旨是提高亚非拉国家稻谷和小麦的产量这种革命是以不断地使用化肥并保证充足的人工灌溉为前提。但小农户买不起绿色革命的新技术,而地主更愿意去采用这种技术。随着这种技术的推广,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佃农从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上被甩了出来。因此绿色革命虽然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却使许多贫穷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显然绿色革命没有体现科技的公正性,这是对科技万能论的一次有力的否定。所以,在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有时非但不能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民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体制中保持民主的 约束机制,可以打破科学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为新一代的科技精英的涌现提供一种制度上的保证。4 结语

上一篇:风景为话题作文下一篇:汽车购置税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