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2024-07-26

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共6篇)

篇1: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实施意见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提出以下规范意见:

一、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有关单位(以下统称采购人)购买的货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和和使用价值并能为人所控制的各类物品及其附带服务。

采购人购买的工程是指土建、安装、装饰、市政道路建设、河道疏浚、水利建设、场地绿化等工程及其附带服务。

采购人购买的服务是指以利用设备、工具、场所、信息或技能为社会提供的劳务。

二、采购人除本市国家机关,实施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外,还包括预算单位以外接受财政性资金投入或补助的有关单位。

三、采购机构是指为实行政府采购的集中采购和代理采购而成立的专职采购单位。

四、各预算单位和有关单位根据政府采购目录要求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和专项政府采购计划,以加强对集中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管理。

政府采购计划是预算单位编制的与财政性资金预算计划相对应的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具体项目及内容。

专项政府采购计划是预算单位以外的有关单位编制的某一项配套使用财政性资金所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具体项目及内容。

五、根据办法第十二条关于集中采购方式的规定,采用“竞争性招标采购”的,由具有政府采购招标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或采购机构(以下统称招标人)根据采购人的要求在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采管办)指定的媒体上公开刊登招标公告,吸引所有感兴趣的供应商参加投标,并按规定程序从参加投标的供应商(以下简称投标人)中选定中标供应商(以下简称中标人)。

采用“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的,由招标人根据采购人的要求向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发出投标邀请书,邀请其参加投标,并按规定程序从投标人中选定中标人。

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的,由采购机构或采购人直接邀请三家以上(含三家,下同)的供应商就生产(制造)工艺,质量,性能(功能),商业条件,价格等进行谈判,择优采购。

采用“询价采购”的,由采购机构或采购人向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出询价,对报价进行比较后,选择同等性能,价格较优者进行采购。

采用“定向采购”的,由采购机构或采购人通过某种法定选择方式确定供应商,在一定时期内对相同采购内容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向这些特定供应商实行延续采购。

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的,由采购机构或采购人向唯一的供应商进行采购。

六、采购金额达到下列规定限额及以上的应实行招标采购:

(一)货物单项(个,件)金额或一次批量总额50万元;

(二)工程单项金额100万元;

(三)服务单项金额50万元。

七、评标委员会(含评标小组)是从事评标工作的临时性评审组织。评标委员会由采购机构或采购人为主负责组建,包括招标中介机构的代表和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成员总数为五人以上的单数,其中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不少于评标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与投标人有潜在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作为评标委员会成员。

评标委员会享有独立的评标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干预评标委员会工作。

八、市政府确定的并对本市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工程项目应作为重大工程进行管理。

九、政府采购合同依法成立后,如需变动合同一般条款,特别是合同价款变动超过10%的,应作为变更合同实质性条款,由有关部门根据权限范围审核,进行统一管理。

十、政府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在验收时,必须符合国家技术质量,环保,消防,安全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十一、采购金额达到下列数额的按巨额采购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一)货物单项(个,件)金额或一次批量总额1000万元;

(二)工程单项金额5000万元;

(三)服务单项金额500万元。

十二、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过程有异议或者发现有损于自身利益的其他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市采管办投诉的期限为:

(一)对“招标文件的内容”“招标文件后续说明,变更或者补充”有异议,可以在投标截止时间1日前;

(二)对“招标方式,开标,决标”有异议,可以自开标,决标之日起3日内;

(三)对“有损于供应商自身利益的其他情形”,可以自发现受到侵害之日起30日内。

招标中介机构认为采购机构或采购人的行为有损于其自身利益的,可以自发现受到侵害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市采管办投诉。

十三、招标中介机构或供应商有下列行为之一,市采管办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禁止其3年内进入本市政府采购市场的处罚(自被处罚之日起):

(一)招标中介机构明知招标项目超越规定的业务范围或者采购人不具备招标委托人资格仍代理招标的;

(二)招标中介机构与招标委托人,供应商之间相互串通虚假招标或者供应商之间事先商定投标价格,合谋使特定人中标的;

(三)采用不正当手段妨碍,排挤其他供应商的;

(四)向招标委托人,招标中介机构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

上述行为构成犯罪的,则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十四、国际性招标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的政府采购,有特殊规定或国家惯例的,从其规定或惯例。

十五、本市政府采购需要对社会公开的重要信息,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布。

十六、本实施意见所涉及到的内容仅指办法所述范围。

篇2: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第一条 为加强对本市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促进廉政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关心政府采购,热心监察工作;

(二)熟悉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政策

水平、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三)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第三条 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的聘请范围和方式:

(一)由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采管办)组织聘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以及预算单位、中介机构、供应商的代表担任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并发给《上海市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聘书》和《上海市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检查证》;

(二)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每届任期为三年,根据工作需要或本人情况可以续聘,但一般不超过两届;

(三)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因工作调动或本人原因要求在任期内辞聘,需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市采管办批准;

(四)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名单定期在上海政府采购网等媒体公布。

第四条 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的职责和权利:

(一)监督检查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监督检查政府采购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参加政府采购检查、巡视和有关工作会议;

(四)反映和转递预算单位、供应商、政府采购招标中介机构、政府采购咨询专家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政府采购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对政府采购中违法违纪行为的举报和申诉;

(五)监督和促进政府采购机构的廉政建设;

(六)对政府采购工作提出监督意见和改进建议;

(七)检查采购人员的行为规范情况,参与对采购工作绩

效的评估;

(八)遵守监察工作纪律和有关制度规定。

第五条 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到有关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应主动出示《上海市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检查证》。被检查单位和人员应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情况和资料,不得敷衍、刁难和妨碍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的工作。

第六条 市采管办应积极支持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开展工作,并应建立相关制度:

(一)市采管办应及时向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提供有关政策、规定、信息,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对特邀监察员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及转递的举报和申诉,应按规定做好登记,及时办理并反馈;

(二)市采管办应定期向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通报本市政府采购工作进展和监管情况,并听取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对所了解情况、问题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三)市采管办应邀请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参与、监督部分重大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活动;

(四)市采管办应采用有效的形式组织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五)市采管办应保护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依法行使监督、检查的权利;对打击、报复、诬陷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进行核实和处理,必要时移交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七条 本市各区、县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工作办法。

篇3: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十一运会的结束, 各省市的竞技体育备战也进入了新的周期。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和竞技人才的质量, 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最终取决于人才的优势。这对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迅速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训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的质量, 教练员又是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为了使基层竞技体育人才培育组织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规范, 以适应竞技体育的发展对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 上海市各区县均加快了少体校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积极推行了教练员聘任制和岗位考核津贴制等。其中, 教练员的岗位考核津贴制因牵涉到教练员的切身利益, 指引着教练员的努力方向, 关系着少体校的发展前景, 且涉及面广, 故倍受各方面的重视, 而教练员岗位考核津贴制的核心或基础就是教练员绩效管理, 如何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有关文献检索与分析的方法, 对研究现状、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综述。在此基础上, 选取上海市少体校、虹口区少体校、浦东新区第二少体校的教练员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研究。调查主要采用访谈和德尔菲法等方法收集数据, 然后, 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讨论, 提出研究结论。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和政府有关部门专题报告、文件、统计年鉴等有关数据资料, 研读社会学、训练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著。并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局、上海体育局、中国体育在线、中国教育网、清华大学CNM学术期刊数据库和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数家相关网站, 查阅相关的政府公文、学术论文, 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2访谈法

走访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领导、上海市少体校、虹口区少体校及浦东新区第二少体校的分管领导、训练科科长、教练员24人, 就目前上海市二、三线教练员绩效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教练员的工作绩效的因素、教练员必备的能力素质和评价教练员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访谈, 为研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2.3归纳、演绎法

各级体校都具有一定的共性, 就办学功能而言, 诸如培养高层次竞技体育人才等都是相通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个别到一般。本研究以教练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为代表而推及一般, 而在理论研究上则采用演绎方法, 在遵循一般绩效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力图对其有所拓展, 形成对上海市基层教练员绩效管理的指导理论。

2.4系统分析法

二、三线队伍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组织, 有着若干个互为关联的基本要素构成, 对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理论抽象及其关系的界定是各级少体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处在此系统核心的教练员资源系统也毫不例外, 作为教练员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形式——绩效评估, 由于受受体的影响, 激励的总体性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不难看出, 其绩效管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纷繁的系统。本论文拟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讨教练员绩效评估体系的再设计。

3、上海市教练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3.1上海市基层教练员绩效管理现状

由于上海市各区县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各少体校也加强了对教练员的绩效管理。一些区县出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练员绩效评价办法和方案,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德、能、勤、绩, 这类绩效评价办法主要是参考了公务员绩效评价模式, 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包括教练员的思想品德、工作成果、日常表现和能力素质等;二是成绩, 这类绩效评价办法只考核教练员所带领的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和运动员的输送情况, 仅对结果进行评价;三是成绩和平时表现, 这类绩效评价办法除考核教练员所带领的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和运动员的输送情况, 还考核教练员的日常工作表现, 包括训练情况、训练手册的上交情况以及日常考勤等, 这类型的评价办法除注重结果评价外, 也适当增加了对基层教练员的过程评价。

3.2上海市基层教练员绩效管理特点

从所调研的三所学校来看, 目前上海市各区县所实行的教练员绩效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3.2.1评价指标强调少体校和区县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练员评价指标与学校和区县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评价指标参照教练员的工作职责制订, 而教练员工作职责又是少体校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就保证了少体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向下分解, 通过教练员绩效评价工作就可以检验少体校战略的实现程度。

3.2.2评价指标采用大量的定量指标

在探索和实践教师绩效评价的过程中, 很多少体校都采用了一个较为典型的绩效评价方式:业绩量化评分方式。即将教练员应该完成的每项工作、包括比赛成绩、运动员输送、训练、参加的培训、论文论著甚至获得的表彰奖励和承担的社会工作等, 都折合成一定的分值。教练员个人的绩效评价就是将一段时间 (通常是一年) 以来的工作, 按照现有的规定, 打出完成的分值, 最后通过赋予一定的权重得出一个综合分值。

3.2.3绩效评价结果和教练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 少体校都将工作业绩与其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分配等直接挂钩, 以通过这种激励方式来提高教练员不断提高训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种将绩效评价与教练员利益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了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整体上提高少体校教练员队伍的训练水平。

3.3上海市基层教练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命题是创造卓越绩效, 保持组织强大的竞争力。然而如何创造高绩效, 如何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管理则是摆在组织面前的一个难题。相当多的组织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去建立绩效管理系统, 但往往收效甚微, 一方面各级管理者将绩效评价与管理当成额外负担, 不仅没有提升绩效, 反而引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推进绩效管理体系时, 也倍感吃力, 既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支持, 又得不到管理者与员工的理解, 往往成为绩效管理失效的“替罪羊”, 正如访谈中, 有的管理者提到“一个组织没有绩效评价与管理万万不能, 但有了绩效管理又麻烦不断。”绩效管理犹如一把双刃剑, 做得好可以帮助组织不断提升绩效, 做得不好则会大大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调研访谈中, 发现目前上海市各区县少体校在推进绩效管理时,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误区:

3.3.1管理者概念不清, 将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同起来

相当多的管理者没有了解绩效管理系统的真正含义, 将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完全等同起来, 而不是将绩效评价作为绩效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认为做好了绩效评价就是绩效管理了。绩效管理过程是各少体校将区县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本校发展目标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是学校战略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 是基于学校的发展战略, 通过管理者与教练员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 明确教练员的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 确定教练员绩效考核的评估标准, 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对教练员进行绩效辅导和跟踪, 以影响教练员的行为, 从而实现教练员的绩效计划, 继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绩效评价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评价本身, 更有赖于与绩效评价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有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 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体系也需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支撑。

3.3.2绩效管理过程中基层教练员参与度不够

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需要教练员全程参与, 参与和承诺是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人们坚持某种态度的程度和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他在形成这个态度时的程度, 二是他是否为此进行了正式的承诺[1]。绩效计划的制定和绩效反馈之后的改进都需要教练员的积极参与, 并与管理者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 这样才能使教练员对绩效计划和改进措施等产生更高的认同感。但是, 目前各区县在制定绩效管理制度、确定绩效计划和评估标准时, 通常都是由各区县体育局的分管领导、竞训科领导、少体校的校领导和训练科科长等人开会讨论决定, 基本上将教练员排除在外, 这样讨论产生的绩效管理制度往往得不到教练员的认同, 导致部分教练员产生抵触情绪。

3.3.3绩效考核只关注任务绩效, 而忽视了对周边绩效的严格控制和管理, 绩效管理存在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的矛盾, 成绩指标与非成绩指标、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的矛盾

绩效管理本身就是战略落地的工具, 它就像指挥棒, 对员工的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 组织绩效目标的执行力来源于组织的绩效导向文化。这就要求组织的KPI指标体系设计要全面和系统:要关注短期指标, 也要关注长期指标;要关注结果, 也要关注过程;要关注成绩指标, 也要关注非成绩指标。

但现实是: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完全采用单一的成绩指标进行考核, 过于强调短期利益;绩效文化往往演化为一种功利文化, 短期的绩效驱动导致教练员追求短期利益、个人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整体利益, 与组织所倡导的文化相背离。更严重的是, 如果绩效目标不能与文化结合在一起, 演化为一种功利文化, 组织就可能会走偏, 不能获得持续成功[2]。

因此, 要实现由单一结果到全面绩效管理的过渡, 把绩效考核真正上升到组织战略的这个层面上来, 通过长期成绩指标与短期业绩指标的平衡, 驱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 必须认识到非成绩指标是成绩指标的驱动因素, 除了要考核成绩指标之外, 也要引入非成绩指标的考核;同时, 将组织战略、文化融入绩效管理体系之中, 使绩效管理有灵魂有活力, 可以秉承组织的战略、文化诉求, 让教练员从均衡中贯彻执行组织的绩效思想, 从而保持组织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

3.3.4绩效考核指标结构设置不合理, 考核标准模糊, 难以量化, 难以操作, 考核指标繁琐与单一、缺失与溢出现象并存, 导致绩效考核难以执行, 同时忽视了指标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及各指标对总体绩效指标的支持作用与贡献程度

绩效指标对组织、团队和个人而言, 都是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工作方向的引导, 清晰明确、重点突出非常重要。这要求指标体系既要均衡反映企业各方面状态, 又要抓住重点, 突出表现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既要体现对总体绩效的贡献又要清晰明确易于执行[3]。但现实是:组织在力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 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滴水不漏, 但是却抓不到重点、难以执行;考核指标与标准过于理想化, 教练员难以达到、也找不到方向, 组织、部门与个人绩效脱节。

因此, 组织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 需要运用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反映组织不同时期党的战略重点与管理改进要点。根据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相关性以及时间的SMART原则, 通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 明确考核标准, 建立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体系, 将教练员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的方向。同时应该为上海市各区县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考核模型, 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

3.4.5指标标准的确定没有可靠的依据与信息来源, 导致标准设定时出现不客观、不现实、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

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在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系统之上, 而绩效管理系统的客观公正, 在于其衡量标准和绩效指标的客观公正。衡量标准是绩效管理的基础, 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做的好坏都需要找到有效的、科学的、客观的衡量标准。

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是工作说明书、任职资格体系和素质模型, 这也是组织的基础管理工具。但现实是, 大部分少体校的基础管理薄弱, 并未完善工作说明书任职资格体系和素质模型等基础管理工具, 有的甚至并未建立类似工具。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的时候, 没有可靠的依据, 指标标准要么是拍脑袋, 要么是对别的区县已有指标体系的七拼八凑;或者绩效标准的制订变成了少体校管理者和教练员之间的博弈, 从而降低了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有的指标甚至同组织所倡导的文化和战略背道而驰, 使得绩效标准不能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因此, 建立与完善组织基础管理工具、构建内外部信息系统, 加强管理信息沟通、监控与及时更新, 有利于管理者在制订绩效标准时有据可依, 有利于组织在绩效标准的引导下, 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稳定快速发展。

3.4.6在对基层教练员绩效管理过程中缺乏绩效辅导和反馈

在绩效管理体系中, 管理者对教练员的绩效辅导是绩效计划和绩效评估的中间重要环节。如果这个环节进展的不顺利, 将会直接影响教练员工作绩效的提升以及绩效计划的完成。同样, 绩效评估后的反馈在绩效管理体系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绩效反馈, 可以让教练员了解到在上一个评估周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办法。但是目前, 部分少体校的管理者缺乏对教练员的辅导, 没有进行深入、持续地沟通;还有些学校未及时将绩效评估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 仅把结果反映给校领导或是管理部门备案, 导致教练员本人对评估结果不是非常了解;有些学校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练员, 也仅仅是简单的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这样, 教练员根本无法了解自己的工作哪些部分需要改善, 更不要说如何改善了。

4、结论

4.1目前上海市各区县已加强对教练员的绩效管理, 并出台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教练员绩效评价办法和方案,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成绩;成绩和平时表现三种类型。

4.2目前上海市各区县所实行的教练员绩效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评价指标强调少体校和区县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评价指标采用大量的定量指标;绩效评价结果和教练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

4.3上海市基层教练员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者概念不清, 将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同;管理过程中基层教练员参与度不够;绩效评价过于强调任务绩效;绩效评价的指标结构设置不合理, 考核标准模糊;绩效评价的标准确定缺乏可靠的依据与信息来源;基层教练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缺乏绩效辅导和反馈。

4.4应根据具体、可衡量、可达到、相关性以及时间的SMART原则, 根据上海各区县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KPI指标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菲.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探析[J].技术与市场.2008 (10) :51-52.

[2]胡辰君, 宋源.绩效管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78-79.

篇4: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摘要:在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对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基本现状进行阐述,梳理出上海市社区体育的运行特点,指出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为全国范围内优化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体育;服务型政府;购买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41-04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y expou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in Shanghai, this paper has summed up the striking features of Shanghai community sports as well as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ointed out its main problems and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path, which will be provide reference for nationwide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Key words:community sport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path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社区体育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维护社会和谐和提高国民福祉的重要方式。社区体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已极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了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目标,细化了对于经济、政治、公共服务、文化、环境五个方面的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其中“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规划中,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所不断强调。早在2011年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就明确指出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更进一步提出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新型公共服务的措施,明确了社会组织在承担社会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1.27%。在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基础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因此,社区体育成为我国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今后社区体育的发展,将会是建立在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参与基础上的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模式。本文结合政府相关政策,对于上海市社区体育的突出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探索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为全国范围内优化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1 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运行特征

1.1 上海市社区体育参与人群

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查,2011年社区体育的参与人数占上海市总人口的36.8%,2012年人数为39.6%,2013年已经达到45.3%。在这其中5~15岁参与人群占总人数的1.3%,16~30岁参与人群占总人数的1.8%,31~45岁参与人群占总人数的13.6%,46~60岁年龄段的参与人群占总人数的53.1%,61~85岁年龄段的参与人群占总人数的24.7%,8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为5.5%。随着社会经验和物质财富的积累,46~60岁年龄段的人群,既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又拥有健康保健的意识,因此成为社区体育参与的主要人群。相对于男性来讲,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心理因素的需求,对于体育锻炼更加主动占(67.9%),因此参与比例高于男性(32.1%)。

1.2 上海市社区体育硬件设施

上海市社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以2013年为例,上海全市新建72条百姓健身步道,总长度达到53 726米,27个百姓健身房和8个百姓游泳池,其中长宁、普陀、杨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青浦8个区县的百姓健身步道街镇覆盖率达到或超过100%;上海市1 521所中小学校中,具备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条件的学校为1 259所,实际开放1 243所,占可开放学校数86.6%。为加强管理,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对市民开放的服务水平,闵行、嘉定、杨浦和徐汇等区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区域内居民提供“一卡通”服务,成为周边居民的“健身通行证”。根据对市民的调查显示,2013年上海市居民对于场地设施硬件满意度已经达到92.3%,社区健身苑点及百姓健身步道、社区公共运动场、全民健身中心和综合体育馆已成为当前上海市民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场所,87.6%的居民住所与体育健身设施的路程在30分钟以内。

1.3 上海市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上海市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由于社区环境和场地设施条件不足,且女性参与社区健身团队较多,因此广场舞、健身操等舞类项目成为上海市社区体育主要活动内容,这和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总体状况相一致。篮球、羽毛球、跑步(含步行)等运动项目,传统养生保健项目如太极拳、气功也是健身团队重要的活动内容,同时一些极具海派特色体育运动诸如木兰拳、海派秧歌也深受上海市民喜爱。这一类健身性质的健身项目占上海市居民社区体育健身的83.1%,而益智类、文艺类、娱乐类健身项目由于受众较小,属于兴趣偏好,所以参与人数较少。

1.4 上海市社区体育运行特征

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一直走在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前沿,除了承办国际性大型赛事,对体育竞赛进行商业化运作外,上海用自己独特化的眼光,开始了体育公共服务新型化发展的探索,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变革纳入上海体育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据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300指数统计,2013上海市有社区体育健身团队23 813支,平均每10万人拥有健身团队139.3支,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40 163名,占常住人口的1.94%。

1.4.1 “自治”与“扶持”的组织形式并存

上海市社区体育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类是由居民自发组织形成,这种类型的社区体育活动依托固定的活动场地,由共同爱好的居民聚集在一起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组织结构松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是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数量占总社区体育的82.3%。自发性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内部成员自治管理,没有在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登记备案,成员多是由爱好、习惯自发聚集到一起,管理者多由团队发起人担任,负责教授活动内容、场地协调、器材管理等工作,部分健身团队会收取极低的费用用于公共器材的维护,内部依靠参与者共同的习惯准则进行约束,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另外一类社区体育活动是由基层政府组织扶持的,在民政局或所在街道社区登记备案,相关行政部门、社区街道工作人员担任联络员或负责人,此类社区体育活动接受各街道的资金、物品的支持,拥有专业的指导人员和固定的场地进行训练,除进行日常体育活动外,还代表各社区参加各项比赛、表演活动,由街道进行统一管理,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打造各社区街道的品牌活动。这类社区体育活动的成员对参与的这项体育活动拥有很强的专业性,受管理部门影响较大。

1.4.2 社区体育健身团队负责社区体育的发展

上海市社区体育是由上海市民政局、体育局、体育总会三个部门进行交叉管理,负责把握其发展的主体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早于2007年在每个街道设立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负责社区体育的日常工作,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隶属于各街道,主要任务是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充分利用所依托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截至2011年,上海市已经拥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08个,已经成为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为增强上海市社区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服务型政府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服务型政府”是旨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在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以公正执法为标志,按着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责任的政府,其工作重点在于社会服务,这是一种服务于公民的新型合作与互动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虽然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迅速,但是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当前的社区体育发展仍然遭遇了现实困境。

2.1“管办”不分离的管理制度,影响社区体育发展

现阶段,主要负责上海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选派,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管办不分离的管理模式,使得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一模式不仅会出现缺乏公平竞争的状况,还会导致政府机构事务冗杂,效率底下。虽然上海市每个社区都有着固定的活动项目,但仅仅是在有比赛或表演任务的情况下才进行展示,虽然有着极高的专业性,却无法在全民健身中进行有效的推广,过度的监管模式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团队的自主性,无法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组织管理运作的经验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知识,社区体育不能高效而充分地发挥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缺乏其今后承担政府职能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2.2 社区体育辐射面窄,与市场经济相脱离

虽然上海社区体育发展迅猛,但是相较于竞技体育来讲,公众影响程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在推动体育运动项目或独立开展体育活动中产生推动力,从而无法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社会作用,也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与响应。相对于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来说,自身发展规模的限制,导致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综合实力的欠缺,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承担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另外,我国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大多依靠政府部门拨款运转,很少拥有独立的经营实体。这样的寄生式生存模式与市场经济相背离,缺乏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2.3 内部管理结构不健全,阻碍社区体育发挥社会职能

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阻碍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巨大阻力。受社区体育资源的限制,目前社区体育内部没有合理而健全的管理机制,管理者自身并不具备管理能力,更不具备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仅仅依靠成员的习惯准则,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体育的组织混乱,引发了许多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相对局限的社区体育资源,如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都无法保证社会组织独立发展,更没有能力去行使承担社会职能的权利,薄弱的内部管理结构严重制约了其在公共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声音,发挥应有的作用。

3 服务型政府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激发社区体育活力与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社区体育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的建立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样,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区体育在发展中却已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还不能适应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1 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区体育的良性运作

对于服务型政府来说,政府职责更多的在于成为“掌舵人”,在公共服务中起到管理与引导的作用。而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政府公共职能,进行政府购买服务已经成为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的重要趋势。一方面,对于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来说,积极探索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政府公共体育场馆的承包运营为主,倡导园区、校区、城区“三区联动”的模式,构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一个区域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达成三方的“利益相关者”角色确认,为社区居民提供最科学的社区体育服务,再通过对各街道场馆的科学化管理,同时进行公益性收费,补贴小部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与社会组织进行购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让居民融入到“健康娱乐”和“健康生活”中来,促进街道间社区体育项目交流,将各街道的体育需求串联,由点到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同时依托专业资源设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其开展工作进行监督。

3.2 理顺政府与社区体育的关系,保障社会职能发挥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政府主导社区体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上海的需求。社区体育应理顺同政府部门的发展关系,将决策和执行相分离。政府部门今后将管理重点放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从大方向保证社区体育的运行轨迹。而社区体育在组织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遵循相关法律政策的同时,发挥其自身积极性,重新定位使命,独立运行和管理,实现管办分离,发挥其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作用。

3.3 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促进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

自律是组织生存的重要基础,内部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组织正常运转,因此设立成文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严格选拔社区管理班子,设立规章制度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组织内部的民主决策制度,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内部事务,尤其在资金方面,要建立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公开、透明账目,由政府部门进行监管和审查,定期公开财务状况、活动经费使用情况,合理使用经费,补充和完善自身实力,使社区体育成为群众与政府之间强有力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公信力。

4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构建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工作重点,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今天,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也成为社区体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之一。社区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自发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为新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推动服务型政府改革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 肖嵘.试论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J].福建体育科技,2004(2).

[2]刘超.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8.

[3]魏中龙. 政府购买服务效率评价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5).

[4]施雪华.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2):3-11.

[5]叶萍.社会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8):104.

[6]王乔君,童莹娟. 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研究[J]. 体育科学,2013(10):52-62..

[7]赵文杰,王家瑾,李建国,姚武,沈勋章,范本浩. 上海社区体育组织的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J]. 体育科研,2005(4):34-37..

篇5: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制订的《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沪府办发〔2011〕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财政局制订的《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一月四日

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体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

本办法所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本市财政部门、预算主管部门和预算单位(以下简称“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评价主体)

本市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责任主体。

财政部门是指市财政局、市财政局监督检查局、各区县财政局。

部门(单位)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适用范围)

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支出,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基本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绩效评价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绩效评价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绩效评价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第六条(评价依据)

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本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章制度;

(二)国家、本市各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三)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部门(单位)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绩效目标;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部门(单位)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依法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区县及以下各级政府申请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相关资料;

(七)部门(单位)决算报表及报告;

(八)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九)其他相关材料。

第七条(组织领导)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领导。财政部门应当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绩效评价管理工作。

第八条(评价经费)

实施绩效评价所需经费,应当纳入本部门(单位)预算。

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九条(评价对象)

绩效评价的对象,包括部门(单位)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条(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财政部门、部门(单位)可以对部门全部财政支出进行评价。

第十一条(转移支付支出绩效评价)

本市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重点对享受资金较多的区县进行绩效评价;专项转移支付支出,原则上应当以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出为重点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二条(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绩效目标与战略发展规划的适应性;

(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三)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四)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五)需要评价的其他内容。

第十三条(评价周期)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以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十四条(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根据不同情况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设定。

第十五条(绩效目标编制要求)

绩效目标应当编入部门预算。

第十六条(绩效目标内容)

绩效目标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七条(绩效目标相关要求)

绩效目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指向明确。绩效目标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效果紧密相关。

(二)具体细化。绩效目标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尽量进行定量表述。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的确定符合客观实际,并以结果为导向。

第四章 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八条(指标设置原则)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绩效评价指标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正确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优先使用最具部门(单位)或行业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系统性。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经济性。绩效评价指标设计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十九条(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衡量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指标。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和行业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分别或共同制定。

第二十条(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的选用应当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二十一条(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它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它适用于公共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领域支出的绩效评价。

(五)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评价方法。

第二十二条(方法选用)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确实不能以客观的量化指标评价的,可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绩效情况予以评价,以提高绩效评价质量。

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五章 绩效评价的组织管理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指导、检查各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根据需要,对部门(单位)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

第二十四条(部门(单位)职责)

部门(单位)负责拟定本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绩效评价工作,并接受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五条(结果报送)

部门(单位)应当将本部门(单位)的绩效评价结果于评价结束后一个月内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再评价。

第二十六条(委托代理)

根据需要,绩效评价可以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

第六章 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第二十七条(工作程序)

为确保绩效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守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程序一般包括准备、实施、撰写报告三个阶段。

第二十八条(评价准备)

绩效评价准备阶段:

(一)前期论证和设定绩效目标。各预算单位应当对申报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前期论证;按照当年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申报预算时在财政部门部门预算编制系统中填报绩效目标;预算执行中需要对绩效目标进行调整的,应当及时报财政部门。

(二)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或项目。编制部门预算时,部门(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要求,结合项目的重要程度和绩效管理的特点,选择符合绩效评价条件的项目和单位作为备选评价对象,并明确组织实施形式(财政部门组织实施或部门自行组织实施),上报预算时报财政部门。

(三)下达评价通知。财政部门组织或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评价的项目或单位,在绩效评价工作正式开始前,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应当制定评价方案,成立评价工作组,下达绩效评价通知书,确定评价目的、内容、任务、依据、评价时间及要求等方面的情况。

(四)撰写绩效报告。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或单位在预算终了、项目执行完毕或跨重大项目实施一定阶段时,部门(单位)应当及时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报告。

第二十九条(评价实施)

绩效评价实施阶段:

(一)资料审核。评价工作组对被评价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审核。

(二)拟定具体评价工作方案。评价工作组根据绩效评价对象和评价通知拟定具体评价工作方案,报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进行审定。

(三)实施绩效评价。评价工作组对评价对象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可采取现场评价、非现场评价以及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完成绩效评价。在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工作组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

第三十条(评价报告)

撰写和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阶段:

(一)撰写报告。评价工作组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提交报告。评价工作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应当在评价工作完成后一个月内,将绩效评价结果和报告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再评价)

财政部门可以对部门(单位)实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实施再评价。再评价的工作程序是:

(一)确定被评价的部门(单位)及项目;

(二)确定再评价的指标、标准和方法;

(三)具体组织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再评价,撰写再评价报告;

(四)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第七章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第三十二条(报告要求)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第三十三条(绩效报告内容)

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部门(单位)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对预算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四)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五)分析说明未完成项目目标及其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三十四条(绩效评价报告内容)

绩效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二)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评价结论及建议;

(六)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三十五条(报告格式)

绩效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由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八章 绩效评价结果及其应用

第三十六条(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以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

第三十七条(评价总结与结果反馈)

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部门(单位),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较好的,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扬;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也可以相应核减其以后预算。

部门(单位)应当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办法,调整和优化本部门预算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结果公开)

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九章 绩效评价行为规范

第三十九条(行为规范)

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机构和相关人员应当遵守以下规范:

(一)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价工作,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并对评价结果承担责任;

(二)严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得以任何理由在绩效评价过程中获取不当利益;

(三)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不得泄漏被评价单位的有关数据和业务资料等评价信息资料。

第四十条(被评价部门(单位)责任追究)

被评价部门(单位)对提供的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不得对评价结果施加倾向性影响。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对区县财政部门的适用效力)

各区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解释权)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海市财政局

篇6:上海市政府绩效管理

第62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的决定》已经2011年3月28日市政府第10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韩正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修改《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的决定

(2011年3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公布)

市人民政府决定,对《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修改为:

本市范围内利用专门住宿设施,主要以日为计费单位,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场所,应当遵守《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和本细则。

二、将第四条第(三)项修改为:

旅馆的总体布局应当符合其他安全防范要求。设有15间以上客房、50个以上床位或者使用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旅馆,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安全技术防范设施。

三、将第七条修改为:

旅馆申请办理许可证手续时,应当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批准的文件、标明客房号的建筑平面图以及各项治安管理制度。

四、删去第九条第二款。

五、在第九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条:

旅馆对招用的工作人员,应当登记其有效身份证件信息,并于用工之日起3日内将登记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六、删去原第十条。

七、将第十一条修改为: 旅客住宿应当按照要求填写住宿登记单。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应当到旅馆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开具相关证明。旅馆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登记有效身份证件信息,并在登记后2小时内上传至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住宿登记过程中获得的旅客个人信息依法予以保密,不得向其他组织和个人泄露。

八、将第十二条修改为:

旅客在寄存物品时,应当主动配合旅馆办理寄存物品的查验登记手续。旅馆应当严格执行寄存物品的登记、领取和交接手续,并可根据市公安机关的要求,在登记时对寄存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对拒绝接受安全检查的,应当不予寄存;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发现疑似违禁物品或者危险物品的,应当报告公安机关,并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

九、将第十三条修改为:

旅馆应当建立访客登记制度。对进入旅馆客房的会客者,应当征得住宿旅客本人同意,并按照要求登记其有效身份证件信息。旅客在客房内会客不得超过当日23时。

十、将第十六条修改为:

对公安机关下发的通缉令、协查单,旅馆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登记,及时传阅、核查。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发现下列人员或者物品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

(一)犯罪嫌疑人员或者被公安机关通缉、协查的人员;

(二)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毒品、非法宣传品等违禁物品;

(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四)疑似本条第(二)项、第(三)项的物品。

十一、将第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

禁止旅客将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毒品、非法宣传品等违禁物品和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带入旅馆。

十二、将第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

禁止在旅馆内进行卖淫、嫖娼、赌博、吸毒、传播淫秽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

十三、在第二十一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细则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已有处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的规定处理。

十四、将原第二十三条调整为第二十四条,修改为:

旅馆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第十条规定,未按照要求登记或者报送工作人员身份证件信息的;

(二)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要求查验旅客身份证件或者未按照要求登记、上传旅客身份证件信息的;

(三)违反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泄露旅客个人信息的;

(四)违反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寄存物品安全检查或者未按照要求履行报告义务、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的;

(五)违反第十三条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访客登记的;

(六)违反第十四条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值班巡查的;

(七)违反第十六条规定,未按照要求对公安机关下发的通缉令、协查单进行登记核查或者未按照要求履行报告义务、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的。

十五、将原第二十四条调整为第二十五条,修改为:

旅馆工作人员违反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泄露旅客个人信息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十六、删除原第二十六条。

十七、删除原第二十七条。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部分条文的顺序和文字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和调整后,重新公布。

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

(1990年7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 根据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司登记管理的若干规定〉等20件规章部分条款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根据2011年3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市范围内利用专门住宿设施,主要以日为计费单位,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场所,应当遵守《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和本细则。

第三条市和区、县公安机关负责本市旅馆业治安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旅馆开业的治安管理方面的审核;

(二)指导并监督旅馆建立、健全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三)协助旅馆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治安、消防等业务知识培训;

(四)保障旅馆合法经营和旅客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开业条件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办旅馆应当符合下列安全规定:

(一)旅馆拥有客房总面积应当在30平方米以上,每一客房内床位的平均占有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房屋高度不低于2.6米;其中设双层床位的平均占有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但利用民防地下设施开办的旅馆不得设置双层床位。

(二)旅馆应当相对独立;综合性建筑的经营旅馆部分与其他部分应当分门进出;旅馆客房一侧毗邻其他建筑的,应当安装隔离设施;出入口通道应当有安全防范措施。

(三)旅馆的总体布局应当符合其他安全防范要求。设有15间以上客房、50个以上床位或者使用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旅馆,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安全技术防范设施。

(四)旅馆的房屋结构、消防设备、出入口和通道等,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和其他消防防火规范的要求。

(五)利用民防地下设施开办旅馆的,应当符合民防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第五条旅馆应当建立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并视规模大小和在职职工人数,按照市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的规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治安、消防保卫人员,并在职工中建立群众性治安保卫组织。治安、消防保卫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三章 审批程序

第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开办旅馆,应当在开业(含试营业)2个月前,向所在地的区、县公安机关申请办理许可证手续。

第七条旅馆申请办理许可证手续时,应当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和有关业务管理部门批准的文件、标明客房号的建筑平面图以及各项治安管理制度。

第八条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办理许可证的申请次日起15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开办条件的发给许可证,对不符合开办条件的,公安机关可向申请单位或者个人提出书面改进意见;改进后符合开办条件的,发给许可证。

未取得开办旅馆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开办旅馆。

第九条旅馆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注销登记的,应当在3日内向所在地的区、县公安机关备案或者办理注销许可证手续。

第四章 旅馆治安管理

第十条旅馆对招用的工作人员,应当登记其有效身份证件信息,并于用工之日起3日内将登记信息报送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一条旅客住宿应当按照要求填写住宿登记单。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应当到旅馆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开具相关证明。

旅馆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登记有效身份证件信息,并在登记后2小时内上传至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住宿登记过程中获得的旅客个人信息依法予以保密,不得向其他组织和个人泄露。

第十二条旅客在寄存物品时,应当主动配合旅馆办理寄存物品的查验登记手续。

旅馆应当严格执行寄存物品的登记、领取和交接手续,并可根据市公安机关的要求,在登记时对寄存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对拒绝接受安全检查的,应当不予寄存;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发现疑似违禁物品或者危险物品的,应当报告公安机关,并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

第十三条旅馆应当建立访客登记制度。对进入旅馆客房的会客者,应当征得住宿旅客本人同意,并按照要求登记其有效身份证件信息。旅客在客房内会客不得超过当日23时。

第十四条旅馆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有专人巡查。巡查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第十五条对旅客遗留的物品,旅馆应当登记造册,妥善保管,并设法归还原主。经招领3个月后无人认领的,应当上缴所在地公安机关。

旅客遗留的淫秽物品和其他违禁物品,旅馆工作人员应当立即上缴旅馆保卫部门,由旅馆保卫部门加封后移交所在地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对公安机关下发的通缉令、协查单,旅馆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登记,及时传阅、核查。旅馆及其工作人员发现下列人员或者物品的,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并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

(一)犯罪嫌疑人员或者被公安机关通缉、协查的人员;

(二)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毒品、非法宣传品等违禁物品;

(三)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四)疑似本条第(二)项、第(三)项的物品。

第十七条禁止旅客将枪支弹药、管制器具、毒品、非法宣传品等违禁物品和易燃易爆、剧毒、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物品带入旅馆。

旅客因公携带的枪支弹药,一律交旅馆所在地公安机关或者军事部门代为保存。

第十八条禁止在旅馆内进行卖淫、嫖娼、赌博、吸毒、传播淫秽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旅馆内,旅客不得酗酒滋事、私自留客住宿或者转让床位。

第十九条旅馆的每间客房内均应当张贴或者放置市有关部门统一印制的《旅客住宿规定》或者《宾馆饭店旅客须知》。

第二十条公安人员在旅馆执行公务时,应当出示证件,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旅馆的正常经营和旅客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旅馆应当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旅馆工作人员、旅客应当协助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治安管理和查破各类案件,并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细则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已有处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细则第八条第二款、第九条规定开办旅馆的,公安机关可给予警告或者处以200元以下的罚款。

未经工商登记擅自开业的,公安机关应当协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第二十四条旅馆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第十条规定,未按照要求登记或者报送工作人员身份证件信息的;

(二)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要求查验旅客身份证件或者未按照要求登记、上传旅客身份证件信息的;

(三)违反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泄露旅客个人信息的;

(四)违反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寄存物品安全检查或者未按照要求履行报告义务、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的;

(五)违反第十三条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访客登记的;

(六)违反第十四条规定,未按照要求进行值班巡查的;

(七)违反第十六条规定,未按照要求对公安机关下发的通缉令协查单进行登记核查或者未按照要求履行报告义务、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现场的。

第二十五条旅馆工作人员违反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泄露旅客个人信息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旅馆违反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六章附则

上一篇:小学避震、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下一篇:校园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