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高贵人生哲理

2024-06-04

真实的高贵人生哲理(精选8篇)

篇1:真实的高贵人生哲理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

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为例——它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麻线。丧亲之痛和幸福祝愿彼此相接,使我们一会儿伤心,一会儿高兴,甚至死亡本身也会使生命更加可亲。

在人生的清醒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下,人们真实的自我最接近。

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的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篇2:真实的高贵人生哲理

我是怎样一个人啊?

我自己也难以琢磨,其实,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没有特别的定义;千种易变无常的行为;万般反复不定的思绪;集于我一人之身。我既郁郁寡欢又暴跳如雷;有时又愁肠百结;我时常感觉烦躁,感觉生活没有动力,没有了以前的激情,我的志向,我的理想全不知跑到哪去了……我是对我的未来感到了渺茫,不知和我同龄的.人现在是怎么想的……不过我虽然对未来感到了渺茫,但是我还是微笑的对待每一天,

篇3:以灵魂的高贵芬芳人生

真正的读书人, 不仅要从书中读出经世立业的真本领,而且要从书中读出幸福人生的大智慧。读书, 就要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一种大气度、大胸怀、大境界。唯其如此,才能“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品味生命的甘醇,畅享生活的甜美;才能以心灵的光芒驱散阴霾,催开幸福快乐的花朵,芬芳一生。即便偶遇荆棘,也能在荆棘丛中绽放生命的绚烂,吐露人生的幽香。

读《海燕》,你听到了战斗者那勇敢的号叫、自信的笑声了吗? 那是高尔基在告诉你: 人生就是战斗———与劣境战斗,与困厄战斗,与自己的惰性战斗,与自己的浮躁战斗……唯有自信乐观、坚强勇敢,才能赋予自己无穷的力量,最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欣赏人生别样的风光。

读《白杨礼赞》,你拥有了“平凡藏伟大,伟大亦平凡”的新三观了吗? 芸芸众生中藏龙卧虎,有着无数的“草根英雄”;功成名就的伟人,也有着你所不知的普通一面。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唯一”,“王子在享受日光浴, 乞丐也在晒太阳”。快乐与幸福,赐予每个人的甜蜜感受都是一样的,从不会因为尊卑贵贱而增一分、减一层———只要你“力争上游、正直、朴质、温和、坚强不屈”, 找寻到打开自己幸福之门的密码,活出真我的风采,那么,你的生命同样芬芳四溢,同样是“傲然挺立”的“这一个”。

读《马说》,你真的领悟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内涵了吗? 如果是,那么,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就请你多学学伯乐吧———即便不能给“千里马”创造驰骋千里的广阔舞台,也要记得给“千里马”点个赞、给 点力 ! 也请你常 怀感恩之 心吧———感谢哺育你的人,感谢教育你的人,感谢多给了你一把“粟”的人,感谢那些对你说“你是一匹千里马”的人,感谢那些对“食马者”说“这是一匹千里马”的人,感谢那些对世人说“他是一匹千里马”的人……

读《紫藤萝瀑布》,你是否也在“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人生的“脚步”?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的,任何不幸,在人生的长河里都只是偶尔溅起的几点浪花,当生命之帆驶过,展现在眼前的又是“海蓝天蓝蓝”的快意胜境!“风物长宜放眼量”,请张满生命之帆,让豁达乐观送你到花香醉人的彼岸。

读《纪念白求恩》,愿你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摒弃自私自利思想和本位主义,做一个“精益求精,高尚纯粹”的人。一个人,如果陷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黑洞里,那就很难看到人性大美的光辉,很难理解助人为乐的真谛,很难体会“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的幸福 , 很难感受“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快乐。

读《敬业与乐业》,愿你在以后的择业、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多一双慧眼,少一分悔意;多一些从容,少一点盲从。富有“责任心”,“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 一点不旁骛”。“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启超先生的话,可谓字字珠玑,若你真能把这些哲思妙理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那么,人生何处无鲜花?

读《多一些宽容》,愿你“开口常笑,大肚能容”,真正具有“肚里能撑船”的博大胸襟。宽容那些超越你的人,可以“羡慕”,但不要“嫉妒恨”;宽容那些伤害你的人,别因别人的过错而用怨怼、愤怒、痛苦来惩罚自己。让“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春风,吹遍宽阔无垠的心海。

读《陋室铭》,愿你也有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霍华德·金森教授所做的幸福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 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当“惟吾德馨”镌刻成你人生的座右铭, 相信你时时刻刻都能嗅到美德的馨香。

篇4:真实的高贵

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为例——它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麻线。丧母之痛和幸福祝愿彼此相接,是我们一会伤心,一会高兴,甚至死亡本身也会使生命更加可亲。在人生的清醒的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真实的自我最接近。

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当遭遇挫折与失败时,我们经常会把责任推脱给别人或者其他客观原因,殊不知,这只是让自己暂时得到短暂的安慰。如果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弱点,这该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自我剖析呀!

每个人身上总有一些缺陷,没有谁比自己更清楚。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何不把人生分成几段路程,坦然承认自己的弱点,尝试去做些改变与突破,可能会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让自己走得更顺当些!

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这篇《真实的高贵》曾在美国青少年中引起巨大的影响,让许多人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重新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

篇5:保持平常心才是真实人生的哲理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便大吃一惊,忙问:“玛丽娅,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名声”是许多人想得到的,有的人用毕生的去追求它,但是却得不到它。一味追求名誉的人想让人家看到他长处,其结果往往是人家却偏偏看到了他的短处。像这些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拼命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世俗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这是为什么?著名家叔本华回答得很好,“这只是因前者过分顺应世俗,而后者能够大胆反抗的缘故。”

就名声本身而言,有好名声,也有坏名声,还有不好不坏的名声。好名声,鄙视坏名声,这是人之常情。有人称名声为的第二,有人认为,名声的丧失,有如的死亡。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不是的。一个人如果把追求名声作为自己的,处处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就会失去正常的理智。

篇6:比施舍更高贵的哲理故事

夫妻俩在楼下卖粉已有时日。简易的摊档,热情的笑脸,吸引了不少顾客。我去得多了,发现总有位衣衫陈旧的老人在摊档一隅等候。夫妻俩忙着手上的活,边微笑着客气地对他说,老人家,你稍等,这就给你搞。一会儿,夫妻俩中的一个就麻利地拌好了盒中的粉,递给老人。老人接过,默默地转身离去--他似乎从未付过钱。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那中年妇人叹一口气,说,老人家也命苦,把儿女拉扯大了,到老却一个也靠不住……我们也是做了父母的,老人只要来,更多的周济不了,一盒粉总要让他吃的--说着,妇人脸上流露出此许欠疚的.神色,仿佛为只能提供区区一盒粉。

我注意到夫妻俩对老人一直像对任何一位老顾客。施舍,是许多人容易做到的,但平等地给予却并非人人能为。

篇7:高贵的人生(共)

拿破仑横扫欧陆,最后却被禁锢在一个怪石嶙峋的小岛上,看着夕阳西下,听着海涛拍岸的声音寂寞以终。他曾经说过:“人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谜团,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需要探测的奥秘,终止它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冒险。”表面看起来拿破仑似乎什么也没得到,事实上他不但名垂千古,且更扎扎实实地操控过时代的巨轮,导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前进方向。

哥伦布凭持其坚强的信心和勇气,终于战胜了海洋,改写了世界舆图的面貌。他曾经感慨地说:“在人类的海洋上,最痛快的事莫过于独断独航,但是悲惨的事却是回头无岸。”试想,前路茫茫,波涛汹涌,及时回头,未尝不是可行之法;然则回头无岸,为之奈何,迫不得已,只有鼓起勇气向前航行了,人生大抵亦可作如是观。

人生所负的责任越大,生活就愈加充实,生活也就愈加光辉和伟大。一个罪恶的思想,可能激发另一个可怕的念头,一桩善良的行为,辄会牵出另一宗堂皇的事功;人生不在于兴起过如何罪恶的思想,而在于可行而却未行的善良行为。

遗憾的是:一般人常常用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怀念过去,埋怨现在,担忧将来。于是唏嘘感叹,愤恨不平、愁思如麻的思绪充塞心头,腐蚀人生的斗志,吞噬人生的理想,使人活得毫无目的,痛苦也随之增加;与其说他生活着,毋宁说他呼吸着,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篇8:真实的高贵人生哲理

《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法国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于一体的文学大手笔居斯塔夫·福楼拜 (1821-1880) 的作品。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 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主人公艾玛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自甘堕落与人通奸, 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 服毒自杀。

《简·爱》 (Jane eyre) 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创作于英国谢菲尔德, 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 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 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一.女性的高贵在于良善的母爱。

母爱似乎是上天赐予女性天生的伟大, 这伟大被阐释为女性对孩子独有的哺育、教导、温柔、宽容、付出甚至是牺牲。然而, 女人中也存在自私的甚至冷漠的母亲。母性是女人的天性, 母爱能折射出一个女人的心地是否善良, 性灵是否高贵。

1.艾玛和女儿。

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 对自己的亲身女儿的爱是很单薄的。在孩子生下来不久, 就交与奶妈抚养:

片段一:

一天, 艾玛突然心血来潮, 要去看看托给木匠老婆喂奶的女儿。在路上碰到了莱昂, 她当时的情夫, 两人便一同前往。

艾玛的孩子睡在地上一个柳条摇篮里。她把孩子连被窝一块抱起来, 一边摇晃, 一边低声哼起歌曲。孩子吐奶了, 吐在了艾玛的衣领上, 她把孩子放回摇篮。奶妈赶忙过来给她揩, 还说不会留下印痕的。

“她往我身上吐的次数可多呢, ”她说, “要不住地给她洗了又洗!您能不能跟杂货店的老板加缪打个招呼, 我要用肥皂的时候, 让我拿几块?这样, 您也方便, 免得我打扰。”

“好的, 好的!”艾玛说。“再见, 罗莱大嫂。”

她走出来, 在门槛上擦了擦脚。

奶妈一直把她送到院子尽头, 一边诉苦, 说她半夜里还要起来。

“有时候, 我实在困得不行, 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所以, 您好歹得给我一小磅磨好的咖啡, 可以管一个月, 我早上兑牛奶喝。”

包法利夫人耐着性子听完奶妈道谢, 就上路了……

在那个时代是男权社会, 妇女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职场可言, 没有工作的压力, 她们都是全职太太, 女性的天职似乎就是相夫教子。现代社会的女性拥有了社会职场, 既要工作, 也要带孩子, 请家里的老人或是保姆帮忙是很正常的, 也是很必要的, 即使这样, 很多母亲都舍不得孩子离开, 想带在自己身边。这种对孩子的眷恋正是母爱的表现。然而, 艾玛却没有意愿要自己带孩子, 偶尔去探望孩子的时候, 也会因自己的情夫在场而心不在焉, 也会因为奶妈的啰嗦而感到不耐烦。或许是因为, 她不爱自己的丈夫夏尔, 这个孩子并不是爱情的结晶, 所以, 就不能激起她的母爱吧。

2.简爱和阿黛尔

在《简爱》这部作品里, 简爱在桑菲尔德做家庭教师的时候, 虽然还是一位未婚女子, 却对自己的学生阿黛尔倾注了温暖的母爱。她从罗切斯特先生那里得知阿黛尔其实是一位法国歌剧女郎的私生女, 跟罗切斯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罗切斯特或许是出于怜悯才把她带到了桑菲尔德, 并给她请来了家庭教师。罗切斯特以为当简爱知道真相, 会离开。可是, 简爱却说:

“不, 阿黛尔不应对她母亲和你的过失负责任, 我很关心她。现在我知道她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父母——被她的母亲所抛弃, 而又不被你承认, 先生——我会比以前更疼爱她。我怎么可能喜欢富贵人家一个讨厌家庭教师的娇惯宠儿, 而不喜欢像朋友一样对待我的孤独无依的小孤儿呢?

“让我去——让我也去米尔科特!”她嚷嚷道, “罗切斯特先生不肯让我去, 新马车里明明很空。求他让我去吧, 小姐。”

“我会的, 阿黛尔。“我急急忙忙同她一起走开了, 很乐意逃离这位丧气的监视者。马车已经准备停当, 这时正拐到前门, 我的主人在石子路会是哪个踱步, 派洛特忽前忽后跟这段他。

“阿黛尔可以跟我们一起去吗, 先生?

“我告诉她了不行, 我不要小丫头——我只要你。”

“请无论如何让她去, 罗切斯特先生, 那样会更好些。”

“不行, 她会碍事。”

……

很多恋人出行, 尤其是新婚旅行的时候, 是不愿意被别人打扰的, 更何况是闹哄哄的孩子。罗切斯特不愿意带阿黛尔上路, 是可以理解的。可简爱却十分体谅孩子的心情, 想要满足她的愿望, 就恳求罗切斯特带上阿黛尔。阿黛尔不是罗切斯特的亲身孩子, 所以也不能说简爱对阿黛尔的爱是爱屋及乌, 而是单单从一为女性的角度赋予了阿黛尔母亲般的疼爱, 这样的女子, 她的心是善良的, 是尊贵的!

二.女性的高贵在于对爱情尊严的捍卫。

有道是“女人如花, 爱情如水”。爱情就像阳光和雨露一样能滋养女人的心, 让她们由衷地快乐, 从内到外地漂亮!可是, 真正的爱情是构筑在双方的平等和爱情的尊严之上的。真正的爱情是有尊严的, 是符合伦理道德的, 这是爱情美好的基础;如果仅仅是激情的碰撞和肉欲的满足, 断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爱情。

1.艾玛, 被无情地抛弃。

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 艾玛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女子, 爱情似乎是她生命全部的意义。偏偏她的丈夫又是一个平庸木讷的人, 不能满足她的情感需求。艾玛渴望爱情, 就像案板上的鱼渴望水!

罗道尔夫, 一位风度偏偏的男子, 魅力十足, 又洞悉艾玛的内心, 让艾玛爱上他, 对他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事实的确如此, 艾玛深深地被他吸引, 因为他, 艾玛前所未有的美丽, 那是内心的快乐、热情洋溢和对梦想的痴迷为她造就的美。对于罗道尔夫, 艾玛已经深陷其中, 难以自拔, 甚至她的灵魂似乎也已经不再听她的使唤, 而是对他的情人神魂颠倒, 五体投地, 无法抽身了, 她情不自禁地对罗道尔夫吐露着自己内心狂热的爱恋, 可是, 对罗道尔夫来说, 这样的情话他听过太多。艾玛也不过是他的情妇之一, 和其他情妇的下场一样, 当这些女人的新鲜美丽随着衣服一同脱掉以后就只剩下单调乏味缺乏智商的幼稚的热情和外形语言了。

艾玛在与罗道尔夫疯狂爱恋的同时, 缺乏一双审视的眼睛和一颗内省的心。一方面, 说她缺乏一双审视的眼睛, 是因为她对罗道尔夫的爱恋是盲目的, 她并没有认清罗道尔夫的本质——他就是个攀花摘柳的高手, 他对女人只有欲望, 没有真情。这就是艾玛的悲哀, 当她全身心地付出, 不惜抛夫弃子, 不惜债台高筑地想要和罗道尔夫私奔的时候, 罗道尔夫却抛弃了他她。只因他的欲望已经得到了满足, 他并不打算对此负责, 他对艾玛仅仅是“龌龊的奸情”, 而绝非“高贵的爱情”。另一方面, 说艾玛缺乏一颗内省的心, 是因为她没有去考虑伦理道德规范, 没有考虑自己对孩子和丈夫的责任, 在与自己情夫的纠缠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爱情的尊严, 就犹如饮鸩止渴, 最终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2.简爱, 有尊严地离开。

而在《简爱》这部作品中, 简爱对待爱情的理念则是可敬的。当简爱和罗切斯特在教堂里正要举行婚礼的时候, 梅森揭穿了一个谎言, 那就是罗切斯特结过婚, 而且他的妻子还活着, 虽然是一个疯女人。重婚是可耻的, 然而, 对于罗切斯特来说也是情有可原的, 他在不知道那个女人有家族病史的情况下, 被父亲包办取了那个女人, 后来就过上了噩梦般的生活。简爱和罗切斯特是真心相爱的, 这件事情让简爱陷于一个介于“爱情”和“道义”的二难选择:离开罗切斯特就会失去真挚的爱情, 不离开就会沦为不道德的“情妇”, 简爱的内心也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下午的某个时候, 我抬起投来, 想四周瞧了瞧, 看见西沉的太阳正在墙上涂上金色的落日印记, 我问道:“我该怎么办?”

我心灵的回答——“立即离开桑菲尔德”——是那么及时, 又那么可怕, 我立即捂住了耳朵。我说, 这些话我现在可受不了。“我不当爱德华。罗切斯特先生的新娘, 是我痛苦中最小的一部分, ”我断言, “我从一场美梦中醒来, 发现全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种恐惧我技能忍受, 也能克服。不过要我义无反顾地立即永远离他而去却让我受不了, 我不能这么做。”

但是, 我内心的另一个声音却认为我能这样做, 而且预言我应当这么做。我斟酌着这个决定, 希望自己软弱些, 以躲避已经为我铺下的可怕的痛苦道路。而良心已变成暴君, 抓住激情的喉咙, 嘲弄地告诉她, 她才不过把美丽的脚浸了泥潭, 他发誓要用铁臂把她推入深不可测的痛苦深渊。

“那么把我拉走吧!”我嚷道, “让别人来帮助我!”

“不, 你得自己挣脱, 没有人帮助你。你自己得挖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 把你的心作为祭品而且要由你这位祭司把它刺穿。”

我腾地站了起来, 被如此无情的法官所铸就的孤独, 被充斥这如此可怕声音的寂静吓坏了。我站直时只觉得脑袋发晕。我明白自己由于激动和缺乏营养而感到不舒服。那天我没有吃早饭……

可见, 简爱内心的争战是激烈的, 一边是浓烈的爱情, 另一边是伦理道德和自己的爱情的尊严。在经过强烈的矛盾后, 简爱还是毅然选择了离开, 虽然不知道去哪里, 虽然身上本来就没有几个钱。

包法利夫人和简爱在面对情爱和理智的争战时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选择书写了不同的女性人生。前者, 艾玛在情欲和激情的驱使下陷入了堕落的深渊, 因为情夫而债台高筑, 还被像扔垃圾一样被自己深爱的人抛弃, 最后悲惨地死去;后者, 简爱用理性的光辉战胜了情感, 选择了有尊严地离开。在历经一段苦难之后, 又与自己的爱人罗切斯特重逢, 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实, 简爱内心强大的力量除了理智, 还来自上帝的带领。她在记叙时所提到的内心另一个声音, 其实就是上圣灵的感动和带领。虽然艾玛也是在修道院接受的教育, 但是那里的教育更偏向于贵族化的教育。在十九世纪的法国, 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实证主义的兴起, 基督教信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简爱是虔诚的基督徒, 在她弱小的身体内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是来自对上帝的信仰。

三.女性的高贵在于自强不息的人生理念。

人生理念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人生的进程。在对《包法利夫人》和《简爱》这两部作品的对比中, 我们可以发现艾玛和简爱的人生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1.艾玛, 渴望籍着婚姻步入上流社会。

艾玛, 因为从小在修道院学习, 接受的是贵族化的教育, 从而形成的人生理念就是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向往, 和对夫贵妻荣的渴望。

在盲目地步入婚姻之后, 枯燥烦闷的乡下生活让艾玛感到窒息。她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在修道院读书的女友们, 想象得到她们的丈夫必然都是风度翩翩的青年贵族, 英俊、有头脑、有地位、引人注目。他们住在大城市, 马路上车水马龙, 剧院里欢声笑语, 舞厅里灯火辉煌, 他们应该都过得春风得意, 他们的生活随心所欲……

偶然的一次机会, 艾玛参加了侯爵舞会, 华贵的建筑, 耀眼的摆设, 精致的菜肴, 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令她颤抖。这不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生活吗?……从梦境回到了现实, 艾玛变得越来越不近人情。她一口不尝自己要的菜, 有一天她一整天只喝新鲜牛奶, 第二天却喝了十几杯茶。她常常执拗得不听人劝, 死不出门, 完了又觉得憋得心慌, 打开窗子透气, 却只穿一件薄薄的衣衫……

艾玛的人生理想就是通过婚姻而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当自己的婚姻不尽如人意时, 她就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总觉得命运待她很不公平。她自认为天资美貌, 决不比那些贵妇人差, 可是她就没有这样的好命嫁入豪门!

2.简爱, 在地点和命运的变迁中自食其力。

简爱从小是孤儿, 在舅母家受到歧视和虐待, 总感觉是寄人篱下。后来, 就被舅母送到了罗沃德学校——一所半慈善性的学校。在那待了8年之后, 简爱就借助登报求职的方式, 找了在桑菲尔德给阿黛尔当家庭教师的这份工作。

本以为, 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婚, 就算找到了人生的港湾, 可是, 在教堂里, 又得知了罗切斯特先生有妻子这样一个残酷的消息。她又只有离开, 在经过饥寒交迫的跋涉之后, 在莫尔顿, 圣。约翰一家收留了她, 她在那里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一段。为了生计, 她到沼泽当了乡村教师:

这会儿正是傍晚时分, 我给了当我女仆的小孤女一个橘子, 算是工钱, 打发她走了。我独自坐在火炉旁。今天早上, 村校开学了。我有二十个学生, 但只有三个能读, 没有人会写会算, 有几个能编制, 少数几个会以点缝纫。她们说起话来地方口音很重。眼下我和她们彼此难以听懂对方的语言。其中, 有几个没有礼貌, 时分粗野, 难以驾驭, 同时又恨无知。但其余的却容易管教, 愿意学习, 显露出一种令人愉快的气质。我决不能忘记, 这些衣衫粗陋的小农民, 像最高贵血统的后裔一样是有血有肉的。跟出身最好的人一样, 天生美德、优雅、智慧、善良的感情, 都可能在她们的心坎里发芽。我的职责是帮助这些萌芽成长。当然, 在尽职责时我能获得某种愉快。但我并不期望从展现在我面前的生活中尝到多大乐趣。不过无疑要是我调节自己的心态, 尽力去做, 它也会给我以足够的一天天赖以为生的酬报。

学生中有几个农夫的女儿, 差不多已经长成了少女。她们已经会读, 会写, 会缝纫, 于是我就教她们语法、地理和历史的基本知识, 以及更精细的针线活。我还在她们中间发现了几位可贵的任务——这些人渴求知识, 希望上进——我在她们家里一起度过了不少愉快的夜晚。而她们的父母 (农夫和妻子) 对我很殷勤。

简爱在面对贫瘠的现实的时候, 仍能知足和感恩;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也能在平静从容的生活中怡然自得。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小结:

有关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很多, 但是这两部作品《包法利夫人》和《简爱》都是经典之作。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艾玛是一位美貌女子, 衣食无忧, 且受过贵族式的教育, 但是, 她生活得很不如意。贵族化的教育塑造了她贵族式的生活理想, 她对待生活的要求很高, 尤其是物质层面的要求和浪漫爱情的要求。陆奥老爹对女儿艾玛盲目的父爱, 让女儿接受了贵族化教育, 却又没有意识给她张罗一桩贵族婚姻。让她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自怨自艾, 抑郁, 堕落。

简爱是从小是一个孤女, 相貌平平, 在舅母家饱尝了寄人篱下的辛酸之后, 被送到一所半慈善性质的学校。在那里, 也经常是食不果腹。但是, 她在学校里结识了好友海伦, 和能关爱她心灵成长的好老师坦布尔小姐。在那里, 虽然条件艰苦, 常常饥寒交迫, 简爱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对她面对艰难生活仍就坚忍不拔的性格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艾玛, 外在优越而内在空虚, 她的悲惨结局既让人同情, 也让人唾弃;简爱, 外在平凡柔弱而内在丰富坚韧的女子, 她的人生是坎坷的, 但她的性灵是高贵的!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福楼拜著、钱志安译:《包法利夫人》,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2]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 译林出版社, 2009

[3]王丽明:《艾玛——一个为情所困的女人》,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7)

[4]吴玉杰:《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的宗教情绪对女性文学的影响》, 《辽宁大学学报》, 1995 (1)

[5]朱红:《基督教, <圣经>与<简爱>》, 载《读书》, Februarym编辑部邮箱, 1987年, 第二期

上一篇:科技特派员总结汇报下一篇:关于主持人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