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平台方案

2024-09-02

智慧城市平台方案(通用6篇)

篇1:智慧城市平台方案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

项目方案

第1章

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

1.2.建设目标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21号),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畅通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渠道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1.3.建设内容

为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反映渠道畅通,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推动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办公室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京门办发〔2015〕3号),结合我区实际现状,以为民服务中心现有平台为基础,以贯彻落实《实时意见》为关键,以有效做好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工作为目标,进一步丰富案件类型、改进工作流程,升级改造或扩展现有平台系统,依托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新建与人民建议意见征集配套的系统?。本期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现有为民服务信息平台改造、为民服务网站改版和新建其他业务系统。

1.4.建设地点

门头沟区政府为民服务中心机房。

门头沟区政府经信委机房。

门头沟为民服务中心机房

1.5.建设周期

智慧城市区级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周期6个月。

项目整体规划为2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截止到2016年11月底(以11月份完成招投标为参考)前完成包括为智慧城市区级平台的需求调研、平台功能设计;

第二阶段

截止到2017年5月底完成平台主体建设功能。系统进入测试联调阶段,并于2017年7月份初正式上线运行。

1.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410万元,其中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建设费用240万元,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细化管理费用40万元,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费用40万元,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费用40万元,IP呼叫系统扩容费用50万元,详见投资估算表。

1.7.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项目是门头沟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智慧门头沟建设的步伐,为增强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的服务水平,以进一步实现政府服务化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所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本项采用国际上先进技术,系统采用的产品等均为成熟稳定产品,在国内外的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技术保证,建设基础良好。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建设方案和规模合理且采用成熟技术、实施方案和项目组织机构落实、投资估算满足现阶段控制要求。建议尽快立项实施,确保项目按计划建设实施。

1.8.报告编制依据

1.《北京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21号);

2.《关于加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京门办发〔2015〕3号);

3.《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便民服务和应急抢险电话管理办法的通知》(京政发〔2015〕5号);

4.《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意见建议征集办理工作实施细则》(京门为领办〔2015〕1号);

5.《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总工会关于整合优化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门政办发〔2015〕3号);

6.《北京市门头沟区统一投诉举报平台工作机制》(京门为领办〔2015〕3号);

7.《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令55号〔2007〕);

8.《北京市党政机关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定级指南(试行)》;

9.《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京办发〔2004〕3号);

10.《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京信息办发〔2004〕39号);

11.《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

12.《北京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第67号令)。

1.8.2标准与规范

1.《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9385-1988);

2.《功能建模方法IDEF0》(IEEE

1320.1-1998);

3.《信息建模方法》(IEEE

1320.2-1998);

4.《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20988-2007-T)

5.《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22080-2008)

6.《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1988);

7.《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1999);

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高层安全模型》(GB/T

17965-2000);

9.《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GB/T

9387);

1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应用层结构》(GB/T

17176-1997);

11.《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开放系统安全框架》(GB/T

18794);

12.《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通用高层安全》(GB/T

18237);

13.《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2008)

14.《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电磁泄漏发射限值》(GGBB1-1999);

15.《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备电磁泄漏发射测试方法》(GGBB2-1999);

16.《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设规范》(GB50174-2008)

1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第2章

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

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门头沟地区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2.2.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首都经济快速的发展,门头沟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提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门头沟区的建设和发展与每个热爱门头沟的人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义务。政府欢迎居民对我区党委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全区人民共同的努力,不断推动本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执政为民的要求,通过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广大群众热爱门头沟、建设门头沟、创建智慧城市的热情,促进我区城市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现由区委区政府牵头,联合其他职能单位向本区居民通过系统征集我区建设人民意见建议。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是区委区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引导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献计献策,改进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针对社会公共事务,都有权向政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

2.3.1

优化门头沟区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需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总工会关于整合优化政府服务热线资源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综合服务平台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门政办发〔2015〕3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区统一部署,整合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热线平台功能,形成统一高效的消费投诉、经济违法行为和行政业务投诉平台。实现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确保群众投诉举报诉求达到交办及时、督办有力、办理迅速、反馈落实、时限严格、市民满意的要求。

2.3.2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北京市门头沟区便民服务和应急抢险电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门为领办文〔2015〕2号)明确要求:全区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布的,为公众提供咨询、投诉、建议、服务的电话,包括各类热线电话、便民电话、服务电话等;应急抢险电话,是指维护城市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电、气、热、公交、地铁、歌华有线以及排水等报修抢险电话。

平台整合政务、商业、公益资源,以服务于民为切入点,处置市民服务需求的咨询、办理以及跟踪反馈,实现服务需求的规范化受理、高效率处置调度、回访与监督评估、服务资源与项目的自动化审批和管理。

2.3.3

智慧门头沟建设步伐加快推进的需要

智慧门头沟围绕政府、群众、企业三方服务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开放式、系统性的网络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是要做强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围绕服务项目,整合部门资源,逐步丰富便民服务内容,及时更新、扩充知识库、政策库内容,建立全面、综合、强大、适时的信息数据库,从而提供高质量的为民服务。

二是要强化社会治理功能,整合网站、热线的资源整合,拓展服务领域,与社会管理、城市管理网格系统对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调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

三是要对接一站式网上办公服务平台,创新审批模式,将市属部门与区属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审批范围,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4.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4.1

技术保障

本项目的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在参考和借鉴国信办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北京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等电子政务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完整的规划。

本项目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路线为国内信息领域成熟、主流、先进的技术,系统采用的硬件系统、安全产品等均为成熟稳定产品,在国内的项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确保技术上有良好的可行性。

2.4.2

经验保障

项目建设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果。

首先,智慧城市平台中心具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信息化建设经验丰富的综合管理人员。

其次,项目单位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有着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储备,这将大减少了本项目的风险,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今后平台的运维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3章

需求分析

3.1.服务对象分析

智慧门头沟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门头沟人民群众以及系统相关的各级相关领导、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平台业务管理人员、平台运行管理人员等。

3.1.1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门头沟区区居民和游客,他们是智慧门头沟平台的直接被服务用户。

3.1.2

各级相关领导

是指区委、区政府、各委办局、职能单位等单位各相关部门领导,是间接服务对象。

3.1.3

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

重点是指平台从事呼叫受理、案件转办、以及办理并回访整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员,包括职能部门和企业单位平台相关人员。

3.1.4

平台业务管理人员

主要包括智慧门头沟业务部人员等。

需求管理:业务管理人员可以对各相关部门提交的需求申请进行审核,并根据制定开发依据,统一规范梳理、管理业务需求。

3.1.5

平台运行管理人员

智慧门头沟的运行管理人员

1.平台用户管理:可对平台所有的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管理,保证平台访问用户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系统运维:可以对平台所有的系统以及资源进行监控,当发生故障信息时,能够通过预警、预案等手段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故障处理。

3.2.业务需求分析

3.2.1

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需求

建设融合调度多种通信终端,打破信息孤岛,提供语音接入、视频接入、音视频联动调度,形成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与异构专业城市管理系统对接,融合视频、地图、城市基础数据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的区级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3.2.1.1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在智慧门头沟平台上可根据管理员的用户等级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相应的操作。

3.2.1.2

民意诉求采集分发

民意诉求采集主要通过热线服务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网站的意见箱来进行采集,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平台以分类形式分发至相应单位进行处理。

3.2.1.3

闭环业务处理

当案件完成之后,系统会对案件进行跟踪处理,根据案件进行相关的案件分析,反馈,以及评价。

3.2.1.4

统计与考核

平台工作人员可案件将分别按照年,月,周,日,对案件进行分类统计,并对相关服务做出相应的考核。

3.2.1.5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分析与决策主要是针对以前相似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关案件的解决时间、解决办法。供办案人员进行参考,以便更快、更好、更加方便的解决案件。

3.2.1.6

预警预案管理

监测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灾害易发场所、各类致灾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特大事件的发生。系统通过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够根据事件的级别,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危害情况进行评估和匹配,启用应急预案。其功能包括对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调阅、预览、查询等功能。提供对本级预案的编制、审批和阶段管理等功能,提供下级预案的备案功能。

3.2.1.7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系统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系统。

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存储、整合与发布,保证指挥中心内部信息交流的可靠、快速、和有序,避免子系统集成带来的信息“蛛网”效应;

实现指挥中心内预置的联动预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定时任务完成相应的联动,以保证指挥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3.2.2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细化管理

通过对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扩展应用,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人民意见征集优化手段,有益于更好的进行意见建议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3.2.3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领导可通过值机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了解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情况,一键搜索相关案件的解决时间,解决办法,相关进展,及时反馈等数据信息,便于领导查看及做出相应解决办法。

领导值机解决案件后,案件闭环处理跟踪,对外相关信息及结果服务平台公布,对内后续跟踪反馈情况即使以信息方式反馈给领导个人。

通过对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搭建关联,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系统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服务平台网站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加强信息处理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3.2.4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志愿者模块精细化关系,通过对志愿者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志愿者个人积分排名及兑换系统的细分。服务平台每个志愿者的各个信息及反馈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更人性化智能化的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合理切实的保障志愿者服务人员的福利优厚条件,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

诚信体系服务商管理建设,通过对诚信体系架构的编纂。合理带动服务商信用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好的提供为民服务的质量。进行服务精细化管理,信用精细化管理。结合服务商家个人信用及服务质量与数量的排名,进行相应的奖励或活动宣传优惠。互利双赢,更好的成为诚信体系建设管理的推动力。

3.2.5

IP呼叫系统扩容

由于接入量限制、应急临时任务需要、扩展委办局使用等需要,有必要将目前的30路IVR升级为90路IVR;再增加一条联通30B+D数字中继线(E1线路);增加录音设备;坐席及用户从PSTN转到IP接入模式;将原有的呼叫系统由集中式部署升级为分布式部署。

3.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平台基本要求

1.平台稳定性

要求平台整体及其各子系统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

2.平台可靠性

要求平台数据维护、查询、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3.容错和自适应性能

对使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错序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的操作,能推理纠正或给予正确的操作提示。对于关联信息采用自动套接方式按使用频度为用户预置缺省值。

4.易于维护性

要求平台的数据、业务维护方便、快捷。

5.安全性

要求保障平台数据安全、不易被侵入、干扰、窃取信息或破坏。

6.可扩展性

要求平台从规模上、功能上易于扩展和升级,应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预留相应的接口。除此之外,平台建设还需要实现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能够从其他系统中提取相应专业数据,为本系统服务。

7.适应性

平台在操作方式、运行环境、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以及开发计划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的适应能力。

8.易用性

从界面布局、菜单的设计、及用户操作等方面,要遵循界面友好、直观,菜单简洁,菜单格式、快捷键等充分考虑用户习惯,满足用户使用方便的原则、易于修改,尤其对用户口来讲,用户只需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无需复杂的技术培训即可方便使用。

3.3.2平台性能需求

1.页面展示及基本服务功能访问方面:响应速度不大于0.5秒;

2.综合查询、统计类功能:响应速度不大于4秒;

3.后台共享交换类和接入类功能:响应速度不大于8秒;

4.稳定性方面:在利用本系统正常的工作中,不应出现妨碍工作顺利进行的系统错误或意外中止的情况;

5.资源利用方面:在进行海量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允许CPU和内存的占用率提升及网络带宽占有量的加大,但在操作结束后,应及时释放所占用的资源,以保证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顺利进行其它工作。

3.3.3平台安全需求

信息安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或管理就能解决,必须要从以下10个方面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防范内部和外部风险,保证信息安全。

1.安全策略:根据不同信息的安全等级,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策略。

2.组织信息安全:组织内部的信息安全制度。

3.资产管理:组织内部相应的软硬件管理策略。

4.人力资源安全:涉密信息保管和使用人员的管理。

5.物理和环境安全:物理设备的加密管理。

6.通信和操作管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加密手段和操作管理。

7.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

8.信息系统获取、开发和维护:业务系统开发过程的信息安全管理。

9.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制定相应流程管理安全事件。

10.业务连续性管理: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关键业务的连续。

第4章

总体设计方案

4.1建设原则

先进性:系统应当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先进和成熟的技术,使新建立的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实用性:系统总体设计要充分考虑各用户层当前的不同层次应用要求,对各级用户来说,业务应用操作简便、易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工作要求,使系统始终与用户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增加系统的实用性。

可靠性:系统应采用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和软硬件设备,关键部分要求有备份措施;系统业务软件应能长期稳定运行,并具有较强的容错和自动恢复能力。

安全性:系统应该保证不同权限级别的人访问不同级别的信息,任何非法的访问都被杜绝。保证信息的有效性、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标识,系统在网络、数据库、应用操作权限和身份认证方面,加载全面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兼容性:系统要求能够平滑接入为民服务中心已建的业务体系中,以保证我中心呼叫业务系统运行的完整性。

可扩展性:系统设计要求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高弹性化结构。系统应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可根据业务需要修改某个模块、增加新功能或重组系统结构,以达到程序可重用的目的;数据结构设计合理、规范,同时具有可维护性,对数据库表的修改维护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可维护性原则:系统应具有较好地可维护性,能够对网络、设备故障、系统配置、系统性能和安全等系统基础环境设备进行管理。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告警并定位,实现运行和维护工作的有效的运维展示。便于系统管理员管理,要能有效辅助系统管理员诊断排除故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系统时刻处在良好运行的状态。

4.2建设目标

根据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的工作要求和民众生活诉求需求的加强,本项目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主要实现整合政府、社会现有服务环境和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资源,利用为民服务信息平台的汇集优势,统筹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落实好人民意见建议的征集筛选、分类汇总、办理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切实提高门头沟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4.3建设内容

1.新建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本期新增城市基础数据管理、民意诉求采集分发、闭环业务处理、统计与考核、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预警预案管理、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等功能。

2.细化人民意见建议征集精管理。通过对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扩展应用,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人民意见征集优化手段,有益于更好的进行意见建议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

3.新增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领导可通过值机管理系统清楚明了的了解历史案件的统计分析情况。领导值机解决案件后,案件闭环处理跟踪,对外相关信息及结果服务平台公布,对内后续跟踪反馈情况即使以信息方式反馈给领导个人。通过对网站及微信平台的搭建关联,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系统及时把相关信息反馈到服务平台网站及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便于加强信息处理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4.升级为民服务中心。第一细化志愿者模块,通过对志愿者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志愿者个人积分排名及兑换系统的细分。第二新增服务商管理中心。

5.扩容IP呼叫系统。将目前的30路IVR升级为90路IVR;再增加一条联通30B+D数字中继线(E1线路);增加录音设备;坐席及用户从PSTN转到IP接入模式;将原有的呼叫系统由集中式部署升级为分布式部署。

4.4

主要技术路线

l

基于SOA架构的系统技术框架

l

Web

Service技术

l

工作流技术

l

基于构件技术的系统搭建模式

l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

l

基于Web

Service的应用系统整合l

基于消息服务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第5章

总体建设方案

5.1.平台升级改造与建设方案

本期平台升级改造以现运行的信息平台为基础,重新规划系统模块,升级改造系统框架,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完善系统展现方式,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基础数据管理,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综合指挥调度系统,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升级改造部分包括: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为民服务中心志愿者模块、服务商管理中心,IP呼叫系统扩容。

新建部分包括:

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5.1.1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

为融合调度多种通信终端,打破信息孤岛,提供语音接入、视频接入、音视频联动调度,形成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与异构专业城市管理系统对接,融合视频、地图、城市基础数据建设整合各方资源,本期项目将新建区级城市管理调度指挥中心系统。

5.1.1.1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为方便管理人员对城市基础数据进行管理,本期项目将新建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城市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将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对接完成后,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以及音视频,地图等多种信息的综合数据管理。

5.1.1.2民意诉求采集与分发

为方便管理人员对民意诉求的采集与分发,本期将民意诉求与分析部分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和社会网格化平台并将民意的诉求与分发进行细化。

民意诉求采集主要通过热线服务以及为民服务中心网站的意见箱来进行采集。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系统后,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区域、一条或多条街道,进行定向的民意诉求,将民意诉求以区域或街道形式进行划分。民意诉求分发时也可以通过城市网格化系统,更加精准的将民意诉求分发至各相关职能单位,再由相关职能单位对民意诉求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将处理过程、结果等信息反馈至为民服务中心。

5.1.1.3闭环业务处理

为更加方便高效的对解决案件进行处理,本次升级改造将新建闭环处理中心子系统并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

闭环处理中心主要分为:案件跟踪、案件反馈,案件评价三个模块。案件跟踪模块主要通过内部平台对案件的类型,来源,以及解决过程,解决情况进行追踪,通过对接城市网格化平台,可快速定位追踪到案件信息的具体来源,并可以通过为民服务中心查询案件的解决过程,解决情况以及结果;案件反馈根据案件解决的过程以及结果,及时将案件信息以短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反馈给社会以及相关单位;案件评价主要工作人员以及市民对每次案件的来源信息,解决过程,解决结果等信息进行反馈。

5.1.1.4统计与考核

为了进一步整合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类资源,本期将对统计与考核部分进行升级改造。

统计部分主要通过热线电话以及网站的意见反馈进行统,由于对接了城市网格系统与知识库系统,所以平台接到的每一案件都会存入知识库,为民服务中心平台可以通过知识库对案件进行统计。由于对接了城市网格系统,所以可以针对具体的城市街道、某一类案件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计。

5.1.1.5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

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依托现有的智能型知识库子系统,本期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型知识库子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收集到的信息与知识库中的案件进行查询与对比结合知识库中的知识实现案件的智能化分析。

决策系统将在知识库的基础上新增案件推理功能,通过特定的条件实现对案件的初步推理,并综合知识库中心的信息为平台的工作人员提供决策信息。

5.1.1.6预警预案管理

监测预警对接城市基础数据管理中心、城市网格系统、视频、地图、监控等信息设备和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城市基础设施、灾害易发场所、各类致灾因素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灾害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和避免重大、特大事件的发生。系统通过预测灾害或事件的发生、发展、为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能够根据事件的级别,对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危害情况对比知识库进行评估和匹配,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启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其功能包括根据对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调阅、预览、查询、备份等功能。提供对本级预案的信息、领导审批和案件总结等并发布到为民服务中心,提供下次预案的备案功能。

5.1.1.7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综合指挥系统将实现信息采集、指挥、调度、决策一体化的指挥调度中心平台系统。通过对接城市管理网格化平台、智能知识库、等多种信息化平台,本系统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存储、整合与发布,保证指挥中心内部信息交流的可靠、快速和有序。实现指挥中心内预置的联动预案,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协调、指挥、调度相关单位及时任务完成相应的联动,以保证指挥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行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信息采集主要通过热线电话,网站,城市基础信息的地图、视频等形式来采集信息;针对采集到的信息通知并协调相关单位进行案件处理。相关单位将案件处理信息以及结果反馈到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由指挥调度系统对案件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与备案,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以及参考。并将案件信息以及结果发布到为民服务中心平台。

5.1.2人民意见征集细化

人民意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整理汇总、办理、反馈主要环节,征集后的数据将同步汇总到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类。然后对将信息对相关单位进行反馈。

本期升级改造部分主要新建

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智能统计分析系统包括分析、处理、备份、反馈等功能。通过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等分析形式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处理并将处理完成的信息反馈到相关单位。

关联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的有共同的或关联部分,将此类案件进行分析,包括案件的来源,处理过程,相关协调单位,以及最后的反馈、评价等信息进行分析、备案处理。

聚类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在案件来源、案件信息、案件处理、案件相关协调、以及最后的跟踪和反馈具有相似的地方,进行聚类分析。

分类分析主要指一个或多个案件之间对案件来源、案件信息、案件处理、案件相关协调、案件跟踪、反馈和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分类。

异常分析主要对收集到的信息不完整,收集信息异常,分析信息异常,反馈异常等出现的异常信息以及状况进行分类归纳整理。然后将所有处理完成后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和备份以便于日后的参考以及查阅。

5.1.3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为方便领导高效、快捷的处理各类案件,本期新建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系统。领导值机管理包括一键查询、案件闭环处理跟踪、信息发布等功能。

领导值机管理系统具备一键查询功能。查询系统以时间顺序将案件进行整理排序,显示信息包括案件的时间、解决办法、办案人员、相关进展、协调单位等相关信息,供领导进行参考以便及时处理案件。

案件处理完成后进入闭环处理部分,闭环处理主要对案件进行追踪,包括从案件来源、案件处理过程信息、案件处理结果、案件反馈以及评价。将案件进行完善和整理归纳,并将结果以短信形式反馈给领导或者领导根据专属账号登录平台进行查询。

信息发布系统,领导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系统将案件的信息包括案件的来源、案件办理过程、案件办理相关人员等信息发布到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供市民进行查看以及对案件进行评价和反馈。

5.1.4

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5.1.4.1志愿者模块精细化

志愿者管理部分新增活动信息、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活动信息部分包括社区发布的活动以及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志愿活动需要经过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发布。志愿者可以通过个人中心查询自己参加以及发布的志愿活动。志愿者服务质量管理主要由市民、志愿者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志愿者不能对自己参加的活动进行评价)分别对志愿的活动,以及对志愿者服务进行评价,评价越高相应的获得的积分也就越高。

志愿者个人中心部分新增积分排名以及兑换功能。志愿者通过参加相应的志愿活动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平台通过志愿者积分的高低进行相应的志愿者排名。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通过兑换系统换取相应的福利。以便于更好的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5.1.4.2诚信体系服务商管理

新增服务商排名系统,可通过根据诚信服务商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以及数量分别对优质的服务商家进行信用排名,排名结果将显分别示在诚信服务商部分。

针对优秀的服务商平台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者根据服务商要求进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优秀服务商家进行宣传。平台也会针对不诚信商家及时作出调整,避免不公平竞争,维护平台的公平与公正。

第6章

项目实施进度

6.1.项目建设期

6.1.1

项目工期

本项目的建设工期为5个月。

6.1.2

阶段目标与任务

假定11月份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及合同签订。

1.项目前期准备:1个月

2016年12月初,完成项目立项。

2.项目招投标:1个月

2017年1月底,完成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和项目合同签订工作。

3.项目方案设计:1个月

2017年2月初,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工作。

4.项目建设阶段(系统主体部分平台部分):5个月

2017年6月底完成平台的开发实施、部署和联调工作。

5.项目验收和试运行阶段:1个月

2017年7月底开始平台的初验和试运行工作。

6.2.实施进度计划

具体进度计划如下表所示。

假定3月份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及合同签订。

2016-2017年

工作内容

11月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项目立项审批

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签订

项目方案设计

平台功能及网站开发

平台测试与部署

平台联调

初验与试运行

第7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7.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本估算的范围包括智慧城市全部建设内容。本期系统的开发以确保系统建设内容的实现为限。

对于应用开发工作量的估算主要参考历史同类项目估算,应用开发等工作的人工费用标准,参考当前市场情况,根据职责不同,按市场标准估算。

7.2.估算编制依据

l

可研报告编制费根据《关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的补充通知》(京价房字[1999]第487号)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

号)计取;

l

初步设计编制费根据《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计取;

l

建设单位管理费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计算;

l

项目总投资估算

序号

建设内容

金额(万元)

比例

说明

硬件投资

5.04

1.4%

显卡

2.04

显示器

2.20

内存条

0.80

应用软件开发费

336.96

93.6%

城市基础数据管理

55.40

民意诉求与分发

20.60

闭环业务管理

30.80

统计与考核

24.50

智能分析与决策

27.70

预警预案管理

30.40

综合调度指挥系统

50.60

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系统

40.00

职能单位领导值机管理

40.00

为民服务中心原功能模块升级改造

18.40

志愿者模块细化

14.60

诚信服务商管理

25.40

系统集成费

21.60

6%

硬件设备购置费及应用软件购置费之和的6%计取。

总投资

360

100.00%

7.3.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全部建设资金拟申请政府投资(政府投资解决)。

系统运行和维护费用由智慧城市区级建设平台每年在明年预算中向门头沟区财政局申请财政拨款。

第8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

8.1.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对为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开发和运行与维护,进一步推动门头沟区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政府领导机关宏观决策水平和各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技术服务于民的效果,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众形象

通过智慧城市平台推动跨单位、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使得多项民生工作真正做到惠及人人,对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整体提升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加强政府基础工作,辅助领导科学决策

该项目能够能够为领导提供全面的、全景的、多维融合的、可视化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支持领导日常办公、决策和处理突发事件,支撑领导了解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提供预警和预测分析等技术支撑,从而更好地履行政府宏观调控、城市管理、行政监管和公众服务的职能,提升全市管理和服务业务的整体效能。

3.促进部门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通过智慧城市区级建设平台的建设和相关领域应用的支撑,进一步整合政府和商业资源,扩展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共享的诉求渠道,扩充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办公协作,促进政务部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8.2.经济效益分析

1.通过已有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了信息化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小规模分散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到一方建设、多方受益,一次建设、长期使用,发挥规模效益,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通过推动国产化的发展,可以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工作在建设、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成本。

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进和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手段,使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从而减少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增加了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第9章

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

9.1.风险分析

主要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并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从总体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从往期项目实施的软件开发、实施和集成的项目来看,本项目可能会在以下方面存在主要不确定因素或风险:

l

业务需求范围不确定性

l

资源整合指标的确定和规范

l

需求变更

l

资金风险

9.2.规避预案

9.2.1

业务需求范围不确定性

建议将本期项目建设目标的重点放在需求确认和实现上。这就要求在需求调研完成后,对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实施优先级排序,在本期主要实现一些重点业务需求、精品需求,提高本期业务需求的质量,其他需求在以后各期项目中陆续实现。

9.2.2

业务指标的确定和规范

及时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安排资深业务专家参与项目需求分析工作。

明确分工界面、双方责任。

9.2.3

需求变更

要严格执行变更控制程序:当需求方提出业务需求变更时,应首先做业务需求变更记录,并签字确认,项目组定期对业务需求变更记录进行汇总整理并上报项目管理委员会;待批复后执行开发。

做好业务需求分析工作:在业务需求调研、需求重点确认、以及应用设计、应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全面,对于用户没有提出,而项目组认为有价值的功能需求等预先考虑,保留设计的易扩展性或开发的简单性。

及时与用户需求部门交流:在应用开发时应保持与业务需求人员的密切接触,请业务需求人员对已有业务需求进行澄清、确认,以免应用分析的设计和开发产生偏差。

9.2.4

资金风险对策

对于承建单位,一方面要控制需求,另一方面要优化开发方式或创新管理,尽量减低人工成本。如果确因客观原因造成超预算,应相互协商,从其它经费中协调,或追加预算。

END

篇2:智慧城市平台方案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1页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1.1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系统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

 网络层

网络层是智慧城市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

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系统区别于数字城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系统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

第2页

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技术和Zigbee传感技术等。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

在各地智慧城市系统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基础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来构建。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基础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计算基础设施服务。

 城市公共数据库

城市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类数据库组成,由法定管理部门提供的,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纲”。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库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库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

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专题应用类数据库处于该结构的顶层,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 智慧应用

以公共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平台对公共数据和部门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让智慧应用能够获取各类协同信息,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

第3页

1.2 功能框架

1.3 功能设计

平台由支撑数据、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等系统组成。

1.3.1 支撑数据

由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等数据组成,处于整个基础信息资源数据架构的中间层,对下可以以“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或是物理集中方式构建虚拟或物理的城市公共数据库,对上则起到支撑各种业务应用的作用。

支撑数据应单独存储,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存储于公共数据库中,但一定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确保支撑数据的安全。

1.元数据

元数据是数据资源的描述,是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用于描述数据

第4页

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元数据库用于存储元数据。

2.目录数据

目录数据库用于存储基础数据、业务数据、模型数据等平台资源的目录信息。3.交换数据

交换数据指数据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消息路由信息、流程管理信息、异常管理信息、监控管理信息、参数管理信息和交换临时库中的数据。

4.管理数据

管理数据指数据管理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包括数据操作信息、数据库运行管理信息、数据组织存储信息、数据库维护信息等。

5.安全数据

安全数据库用于存放事故报告、事故可能性、故障频率、试验结果、以往的系统安全分析、可靠性分析及人的因素数据等。

1.3.2 运行维护管理系统

1.3.2.1平台安全

1.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由身份数据库、身份管理与数据服务、资源管理与访问控制、PKI基础设施、电子签章及其应用等组成,能够向区域范围内所有系统提供用户身份数据服务,能够为智慧城市应用整合提供支撑,满足“单点登录”的需求。2.密钥管理

密钥管理提供信息安全加密传输的功能。通过密钥管理可以进行公钥和密钥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从而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3.数据备份

制定数据备份机制,可按需要进行全量、增量、定期等不同方式实现关键业务数据的备份,确保数据安全。4.数据安全保密授权管理

数据不得随意泄露,只有经授权的相关专门人员可以有权限利用和管理数据,第5页

经正式批准需要数据时必须申请相关主管单位登记,并由需要人签字备案,保密数据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存储和传输,根据数据的保密规定和用途,确定数据开发使用人员的存取权限、存取方式和审批手续。

1.3.2.2 用户管理

信息资源分布在各个应用单位,甚至会出现跨区域的不同应用单位,另外,资源的使用者不仅仅是自然人,也包括各类业务应用。不同的应用单位,不同的用户,对资源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因此,需要将各类机构、应用及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才能将资源的提供者、管理者、使用者三类角色进行责任和义务的划分,规范资源的提供、管理与使用。

主要功能包括:

 机构管理

机构管理提供整个平台的机构维护管理功能,包括机构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详细信息查看和机构锁定/解锁等操作,锁定的机构将变为不可用状态,重新解锁后方能生效。

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服务,包括用户的查询、添加、编辑、删除和详细信息查看及用户状态修改。用户状态分为正常、注销、锁定和未审核四种状态,由统一的管理员进行用户的授权和管理。

 密码管理

密码管理功能提供密码的维护和管理功能,支持密码修改和密码重置,通过向注册邮箱发送限时密码重置地址的方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1.3.2.3 日常运维

1.运行报告

提供平台系统运行状态报告,以报表的方式生成并以邮件的方式定期发送至运维人员,运行报告内容包括服务名称、服务访问量、服务状态等多项内容。2.故障通知

第6页

故障通知提供多种方式的故障通知服务,当某项服务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以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通知指定用户,从而对系统故障进行快速响应。3.故障巡检

故障巡检提供对各种服务、接口和数据库等的故障检测功能,用户只需将需要定期巡检的服务加入至巡检服务队列中,同时,设置完毕巡检的参数,即可以实现定期巡检的功能,并生产巡检报告发送至指定邮箱。4.访问统计

提供各种服务的访问统计功能,可以灵活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各种数据的统计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流量统计、服务访问量统计、用户/IP访问量统计等功能。

1.3.2.4 统一认证

身份认证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首先必须完成的是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用户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输入用户认证信息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门户查询用户信息库(LDAP),显示可访问的应用系统入口界面。

单点登录:用户从统一身份认证门户或某个服务系统登录后,再次登录其他系统,无需进行再次认证。做到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服务系统。

1.3.2.5 运行监控

提供平台系统各种注册服务的实时监控,包括该服务的状态、运行时间,同时可以对平台监控的时间间隔,是否自动启动等参数进行设置和应用。提供对运行平台性能(包括CPU、内存等使用情况)的监控和预警功能,同时,对平台服务的各种操作建立日志,并支持日志统计分析功能。

1.3.2.6 应用管理

对应用的信息,包括对应服务,资费等进行维护。系统定义每一种业务为一种系统支持的服务,每种服务加上相应不同的资费策略在系统中定义为应用,是用户可以最终定购的。应用管理就是对应的分类、定义、和资费的设置。

第7页

 定义服务类别、服务子类别  定义优惠方式,节假日优惠参数  定义计费方式  …

服务提供商发布应用,给平台审核;平台对服务提供商的应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应用才能够被用户订购使用。

应用审核包括对应用的服务、价格进行审核。

1.3.3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

通过资源目录子系统的建设,以目录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是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使用目录体系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更多应用单位、更多资源的接入与共享。

信息资源编目管理子系统作为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载体,采用一种非落地的信息共享模式,是对交换共享模式的补充,在目录式共享中,各应用单位对各自共享的资源有完整的控制权,可有效地解决交换模式中要求各应用单位因担心违反相关规定不愿意批量提供数据的问题。

目录管理与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3.1 元数据定义

编目子系统的核心元数据定义提供对核心元数据的定义管理,包括核心元数据查询、添加、编辑和删除功能,同时提供核心元数据详细信息查看的功能。

1.3.3.2 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功能主要提供基于机构、用户、权限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置管理功能,其主要包括资源权限等级定义、系统参数管理、机构环境管理、用户角色管理、分类方式管理、服务类型查询和权限管理等功能。在此,权限和用户机构管理均为托管方式,由平台运维系统中的用户管理系统进行统一权限认证。

第8页

1.3.3.3 编目信息发布

编目信息发布主要提供注册至编目中心的编目信息的发布功能(同时支持批量及指定),在发布时可指定允许访问资源或目录的应用单位列表及资源访问权限要求,通过编目信息发布,可以将前置编目信息发布到全市统一的门户中供各级应用单位进行检索、查看和申请。

1.3.3.4 编目信息撤销

针对无效的编目信息或需要进行下线的目录信息,系统提供编目信息撤消的功能,该功能可对已发布的编目信息进行撤消和下线,该编目信息撤消后可重新进入待发布状态,如需发布可以重新进行发布。

1.3.3.5 编目状态同步

编目状态同步主要提供平台门户与后台数据的手动同步功能,系统提供自动同步检测的功能,能够自动检测目录状态不一致的状况,通过选对相应的编目数据手工进行同步,可实现目录状态的同步修正更新。

1.3.3.6 交换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目录系统提供数据交换驱动入口,调用对交换系统提供的相关接口,实现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并能对交换系统业务数据及各类服务提供资源编目功能。

1.3.3.7 查询统计

查询统计功能提供编目中心各种服务状态的统计,如编目信息评价、访问量统计等信息,编目信息评价主要提供各应用单位对已发布编目信息的评价信息查

第9页

询功能,访问量统计能够根据各应用单位对该编目信息的浏览数量进行统计。过程信息查询提供编目信息在编目中心的过程信息记录。

1.3.3.8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功能主要提供目录查询和目录浏览等功能,包括基础查询和自定义高级查询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联合,并以树形分层式方式展示相关编目信息的详细内容。

1.3.3.9 前置功能

 资源初始化

提供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初始化设置,通过初始化可以实现前置与平台中心之间的通信和目录同步,主要包括前置节点注册、用户权限认证等相关服务。

 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提供对异构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目,应支持主流数据库,包括:Oracle、DB2、MSSQL、MYSQL等异构数据库。

 非结构化数据编目

前置编目系统除了可以对数据库等结构化数据进行编目外,也可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编目,如文件、图片、视频等进行编目,通过文件交换系统实现文件的共享服务。

 编目信息查询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的查询服务,支持快速查询和自定义查询,可以通过资源标示符、资源名称、关键字、分类方式、编目日期等多种条件进行查询,并支持查询结果的目录详细信息查看,从而让用户快速定位信息资源位置。

 编目信息提交

提供前置编目信息提交至平台中心的服务,编目信息经过提交后,在编目中心等待审核人员进行审批,并最终发布。提供编目信息批量发布功能,并能够查询已提交的编目信息。

 编目信息审核

编目信息审核主要提供给编目前置管理员使用,编目信息经审核后方能向编目中心提交,在编目信息审核后可以进行该条编目信息的查看。

 编目信息注册

第10页

编目信息注册主要提供前端编目信息提交至编目中心的服务,通过编目信息注册服务,前置编目信息会被注册至中心的信息资源目录中供多个应用单位进行目录访问和资源申请。

 编目信息管理

编目信息管理提供编目信息的修改和删除功能,前置编目人员可以对编目的信息进行修改,包括编目信息的核心元数据项、核心表数据项、字段数据项等内容。修改完毕后,可以对编目重新进行提交、审核和注册。同时,前置编目人员也可以通过编目信息删除的方式删除多余的编目信息。

 目录传输

目录传输提供目录同步的监控和手动执行传输的功能,其主要是针对系统参数管理中的参数进行手动执行传输,通过目录传输,将前置子系统修改的参数与编目中心系统进行同步。

1.3.4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交换,通过交换实现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的同步更新,以及数据比对、清洗、转换、异常处理等交换服务所需的基本功能。

通过建立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通过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标准,提高交换的效率,降低维护复杂度; [2] 同步优化信息存储结构,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确保数据与应用适当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

[3] 使数据交换始终处于被有序管理的状态,避免了乱交换、重复交换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1.3.4.1 交换能力要求

提供信息整合功能,可按主题要求整合形成共享资源库(健康档案、人口库等)数据集合,支持动态组件形式的数据清洗等处理功能;

自动编码转换,统一编码标准;

第11页

支持主动与被动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按需交换; 支持增量与全量数据同步;

支持订阅式数据交换模式,提供订阅过滤支持,支持键值、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数据落地方式;

提供异构数据库、跨平台数据交换功能;

无缝支持结构化及非结构化资源交换,数据采集方式丰富,触发器/数据库日志/时间戳/轮询等采集数据供用户选择;

基于web图形化平台配置,简单易操作;

统一管理元数据,提供统一标准化字段,规范系统; 为用户提供个性定制处理组件接口,方便用户自由拓展;

自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在无需代码开发的情况下,完成新交换节点的接入,实现交换元素及交换规则的调整等;

支持信息资源申请调度流程化,支持目录驱动交换; 支持非侵入业务式的前置交换服务;

1.3.4.2 资源管理

提供交换中心和前置交换节点之间各种交换表资源、组件和数据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交换表管理、控制表管理、组件信息维护、字段转化维护和数据库进程管理。

1.3.4.3 查询统计

提供交换与整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交换数据查询、整合数据查询、系统信息查询和交换数据统计。

1.3.4.4 订阅信息管理

提供信息订阅服务功能,主要以表订阅和整合信息订阅的方式为主,主要包括表订阅查询、表订阅管理、表订阅审批、表订阅启动、整合订阅查询、整合订阅管理、整合订阅审批和整合订阅启动。

第12页

1.3.4.5 目录互动

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

信息资源交换需提供对目录系统的相关接口,实现目录系统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从目录系统中读取相应的资源信息,并能启动流程实现相应的交换配置,最终实现自动交换。

1.3.4.6 交换管理

交换管理提供交换队列管理、交换规则定义等功能,主要包括交换队列查询、交换队列管理(添加、删除、查看、修改)、交换规则定义等。

1.3.4.7 日志维护

日志维护提供交换系统的各种日志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日志、交换日志和导入日志等,为系统提供全面的日志管理功能。

1.3.5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

数据整合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数据加工、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功能,能够动态配置实现各类不同主题的信息处理,在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构建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库,充实公共服务数据库,提升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另一方面,业务数据库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指标项扩展的另一途径是新智慧应用的建设,这些指标项的扩展反过来也会充实基础数据库的指标项及数据内容。

数据整合服务模型如下图所示:

第13页

1.3.5.1 整合配置

以图形操作模式配置数据整合参数,实现进行清洗、转换、比对、数据导出、数据拆分等数据整合规则的动态配置。

1.3.5.2 整合组件管理

系统以组件形式对清洗、转换、比对、导出、拆分等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封装,同时提供这些整合组件的注册、发布、撤销、查询等整合组件管理功能。

1.3.5.3 整合流程管理

实现对整合实施过程的申请、配置、审核、执行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并允许在流程过程中进行回退、修改等操作。

1.3.5.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

提供整合结果信息的查询统计功能,无需定制开发,可动态根据不同的整合主题进行相应结果信息的查询。

第14页

1.3.5.5 整合结果订阅

应用接入单位可针对整合结果,按需进行结果集数据的订阅,在订阅审核通过后,系统按预设的规则将接入单位要求的数据交换到指定位置。

1.3.5.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

动态设定统计口径,对数据整合过程进行统计与分析,如清洗数据量、处理过程失败记录、处理成功数等。

1.3.6平台门户系统

平台门户子系统作为公共信息平台对外信息展示及平台运维的窗口,针对管理员、政务用户和公众用户的不同应用需求,提供基于平台各支撑系统提供的原子服务,聚合成相应的功能接口集以支撑构建于平台基础上的各类应用,实现公共信息平台“统一门户”的建设目标。

1.3.7 接口与服务系统

1.3.7.1 开发接口服务

支持允许开发者或应用开发商通过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的SDK,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基础数据)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或是开发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主要提供内容包括二次开发包、webservices等开发支持手段,以满足不同的开发用户群需要。

1.3.7.2 数据服务系统

数据服务系统服务内容为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其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业务人员,最主要包括对业务应用的数据服务。

通过建立数据系统将达成以下目标:

[1] 建立严格的数据服务管理,数据的使用必须遵循申请=》审核=》使用的第15页

管理流程;

[2] 提供数据服务本身的注册、上架、撤销等服务维护功能,支持服务的动态配置;

[3] 数据服务须提供动态扩展能力,能支持大用户量并发访问。其服务模型如下所示:

1.3.7.3 动态扩展服务 1.3.7.3.1 时空信息承载服务

实现城市公共数据库数据的时空化,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组件,大量的资源信息可以以直观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通过与3S技术(GPS、GIS、RS)的结合,可以构建各种可视化的综合管理系统。同时,基于业务数据的信息资源图层也可以通过业务数据时空化的手段来进行快速制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图层更新的成本和复杂度。

1.3.7.3.2 专题数据挖掘服务

功能主要分为多维数据透视、个人信息综合挖掘和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三部分,系统的数据来源为公共基础数据库与公共业务数据库,系统产生的分析成果数据,经过时空数据处理引擎,以服务数据形式存储于公共服务数据库。

多维数据透视重点是对个人法人的个体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分析,提供多应用单位数据联查、协查功能,提供个人数据比对和户口迁移、人际关系分析等功能。

个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个人年龄、文化程度、居所和个人的失业、公积金缴纳、保险缴纳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法人信息综合挖掘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对法人的基本状况、行业、注册资本等和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之间的关联度及关联系数予以统计分析,作为宏观决策的量化数据依据。

篇3: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平台

当前, 大批智慧城市新成果和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城镇规划、城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 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眼下, 不少智慧城市使用的设备确实是智慧化系统, 但这些系统收集的信息与数据却不能互联与交换, 更不用说基于数据分析后的各种应用, 资源浪费、“伪智慧城市”等现象屡屡出现。

为解决此问题, 各单位企业应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阶段, 对战略管理规划、空间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技术保障规划4大方面进行全盘考虑, 研发出在旅游、交通、娱乐、教育、城市管理等各领域的都能互通的强大的、高可扩展性的“智慧城市”云架构平台, 以创新思维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2014年第16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除举办了以“智慧发展, 智能未来”为主题的主论坛外, 还邀请了各智慧城市试点区的代表进行分论坛演讲, 各抒己见, 充分利用高峰论坛这一政策研讨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进行深度研讨, 共同探索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平台这一话题。

智慧城市以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持续性的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 代表了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趋势, 以及人们生活的理想境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突破当下城镇化的瓶颈, 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关系。那么, 究竟该如何实现创新驱动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呢?

李荔常务副主任

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

第三方评测和标准化服务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近期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宏观政策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发改委、国务院提供大量的原创性和超前性的发展建议。然后落实到产业、应用层面上, 评测中心通过开展智慧城市的第三方评测和标准化服务, 推动智慧城市向更惠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慧的方向发展。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 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将一个城市的几十个大的行业、几百个小行业形成的数据, 按统一标准规范格式进行汇总, 以各维度进行切片分析、挖掘、提炼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然后建设更惠民、高效、绿色的城市。

可见规范性和安全性和实用性等技术特点实现的程度将决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 而技术特点实现的程度难以统一标准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方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建设标准的不统一, 造成项目拖延, 增加项目成本的投入, 同样也困扰着运营商和供应商。

第三方评测机构覆盖全国的体系, 专一的团队和丰富的案例库, 秉承严谨、高效、公正的科学态度为运营方和服务商提供第三方评测和标准服务, 从而解决上述的困惑。

规范性是智慧城市建设、设计、运营的基本要求, 规范梳理不同部门各领域的业务系统, 理清各类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 可共享的业务、数据、技术单元, 并实现整合升级。同时, 形成各类业务的整合。技术的统一只有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模型, 才能形成标准的数据结构体系, 才能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提炼。从而形成综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目前,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中国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和深圳市智慧城市企业标准联盟, 已联合起草发布了覆盖智慧城市的业务、技术、运营等方面的指导类、规范类、应用类、技术类的系列标准。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和深圳智慧城市的企业联盟合作将通过专家评审、第三方评测等方式, 结合标准, 在试运行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其符合性, 然后标准经试运行修订后推广应用, 并在应用过程中根据符合性评价情况持续改进, 最终形成成熟的智慧城市系列标准。

今后, 评测中心将继续通过咨询、评测、评估和培训等方式提供检验、检测、标准化服务,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业务的整合、技术的统一、深层的感知、广泛的互联、高度的共享和智能的应用。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使人们的生活更和谐美好。

孙德录局长

辽源市智慧城市办公室

智慧城市的落地实践与经验

辽源市是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包括两辖两区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源市历史文化悠久, 是中国的枇杷之乡以及文化艺术之乡。其智慧城市建设是在2011年在数字城市基础上启动建设的, 在顶层设计上以市长的视野、企业的视角、百姓的感受作为设计理念。

智慧城市建设既要考虑企业盈收, 也要考虑市民的利益, 这些都要兼顾。所以辽源市除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把市长视角、企业视野、百姓感受作为基础外, 还规划设计了5项原则。

第一, 坚持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致力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二, 坚持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实现便民、惠民、利民。

第三,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 为城市的产业转型探索出一条新路。尤其我们辽源是属于资源型枯竭的城市, 所以在新的产业发展上通过这样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要探索出一条路径。

第四, 围绕城市病, 如何让我们的城市不得病, 少得病, 这是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核心目标, 通过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我们城市的“自愈”能力。

第五, 整合资源, 信息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最大限度地降低我们的建设成本。而在建设理念上, 原则上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保障这么一个原则。

另外,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辽源市还设定了5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第一个目标, 围绕产业发展。在这个产业发展方面就是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或者是带来新的产业发展, 或者是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我们设定的一些具体的目标。在社会建设上所追求的是可控, 要使我们的城市实现可控, 说起来很简单, 但做起来很难。

第二个目标, 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的和谐, 这是我们在社会建设领域所设定的目标。

第三个发展目标就是围绕城市管理, 还是要解决我们“城市病”的问题, 如何实现对城市管理的区域和对象实现精细、高效。

第四个是围绕民生服务, 这个很好理解, 实现便民、惠民、利民。

第五个是农业农村, 由于我们吉林省是粮食大省, 原来的两个县也是粮食出产县, 所以在这方面主要是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产品收获方面工作。

在坚持5项原则和5个目标的基础上, 仅过去一年, 辽源市目前启动实施是60个应用项目, 便完成了25项, 其中重点围绕商业类项目比较多, 公益类项目也有一部分。各地政府由于财政资产能力不是很强, 现在就探索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以后, 我们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辽源运行体系。

携手公民开创智慧城市新纪元

新加坡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其实并不是近两年才做的, 而是从1980年就开始慢慢打造现在的这个智慧新加坡。期间我们历了6个不同的国家IT规划, 从1980年的国家计算机化, 到今天的智慧岛规划, 以及之前曾公布的智慧国2015计划, 至始至终我们对数据都很重视。30年前在1986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整合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 之后也在继续加深、加快数据整合的工作, 把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企业都整合到这个数据互联互通的平台上。

新加坡所面对的问题其实跟中国很多城市是一样的, 如说城市化的压力, 需要提高国内的生产力, 及社交媒体带来的冲击, 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等。所以我们新一轮的规划大概有几个方向。

第一, 基于基础设施这一块, 智慧城市的咨询通信基础设施以及服务。在这一块, 我们的目标当然也是跟很多城市一样, 即提高宜居程度, 优化国家资源的使用, 还有培养可出口的能力。这些方面有三个重要的工作, 首先就是打造一个遍布式的基础设施;其次是培养新的政府、企业、公民ICT的运用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最后是以试点概念来测试不同的智慧城市的技术。

第二, 如何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新的知识经济体。在智慧城市这一块我们有新一代的光纤网, 现在可以达到1G的光速。我们在还没有打造新加坡光速网之前新加坡的带宽速度是蛮靠后的, 但是今年我们的网速已经达到了全世界第二。除了光纤网, 当然也有无线网。现在大概每平方公里都有10个热点, 游客、国民都可以免费的上网, 最高网速可以达到2兆。

第三, 怎么利用咨询通信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创新。政府是其中需要转型的一个, 因为我刚才说了市民对政府的要求现在已经提高了,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手段来解决。我们想打造一个合作性的政府, 跟企业、市民共同来解决问题, 并希望利用这些新的IT手段来预防一些大众问题, 如果不能预防的话在市民投诉后的第一时间要就把事情解决掉, 也是需要利用新兴分析的手段来解决事情的。

目前, 我们的2015规划现在基本上已经达成了所有的指标, 所以此后我们将开发新的2025规划, 希望将新加坡打造成第一个以数据驱动的智慧国度。

庄庆维司长

新加坡咨询通信发展管理局

搭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构建智慧城市创新格局

眼下, 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到来, 智慧城市在快速发展, 虽然我们大宗经济发展推动民生、环保跟城市的管理, 但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当地的产业提升, 来促进当地的繁荣。

总结过去的这一段时间, 每隔10~15年, 在技术方面都

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大型主机到个人电脑, 再到互联网的初建, 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云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等, 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 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同时, 也促进了很多的产业互联, 我们也称之为跨界融合。在IDC来讲, 我们是第三代的平台, 在第三代的平台上面都是一些创新型的应用或者产业, 而第三代的平台将颠覆所有的行业。

中国现在一般城市基本的基础建设相对完善, 且技术的手段、后台、云数据基本在中国落地普遍的展开;另外, 可以确定的是, 我们的线上支付或信用评价体系也比较完整, 所以在这个环境之下, 产业互联网应运而生, 可以衍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

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也印证着未来互联网将有一个更大的势头, 这就需要我们各行各业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更多的跨界融合、融通或合作。其中, 主要合作方向是从生产到销售流通到交付到融资, 也就是我们看到更多的公司, 最重要的是有现金流、物流、信息流、甚至于人流等各方面资源的融合。同时, 利用这些新型技术, 可以把每个公司或产业的上、下游商业流程做得更为有效、简洁。

过去的公司非常注重企业类商业流程的改造, 或者是叫BPR也好, 叫商业流程的改进也好, 大家看到很多都是CRM这些东西。现在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之下, 每个企业的边界都变得模糊, 我们讲的这些商业流程, 就是从整个产业链的金融、制造、物流、交易等方面进行整合。

智慧城市是产业、民生、政务、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关注。我们现在看到的产业是培养当地的产业优化, 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经济的推动力。而软通在这方面通过智慧城市, 我们叫产城一体, 从顶层设计到建设到运营, 希望能成为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商。我们的目标是以产带人, 促进当地的人气。

智慧城市就是安居乐业, 能蓬勃发展的经济才能和美好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 聚集人气之后又带动内需、促进消费, 根据这个蓬勃的经济再聚集更多的服务业和更多的产业, 然后从服务业提升管理, 再呈现一个很优良的正循环。

让城市更智能, 让生活更便利

智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面我们几乎所有的IT公司都在里面打入了要做智慧城市。那么智慧城市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从IT的角度来看, 智慧城市通过IT的技术来实现所有数据的整合, 形成大数据。有了大数据之后, 能够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融合, 在信息融合的基础之上再去开展自动化的应用, 以满足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应用需要。智慧城市实际上是打造了一个城市间的核心数据与城市里新的IT的生态系统。

从整个产业发展里看, 智慧城市是从数字化开始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发展的一个过程。数字化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提升;智能化使自动化控制、物联网这些产业得到的提升;而智慧化, 实际上可以把信息转变为知识, 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城市所缺的外部资源带到我们所在城市。也就是说未来在智慧城市里面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了智慧城市的主要消费, 有了以信息消费为核心的这样一个体系, 智慧城市就会越来越信息化。

智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 从基础设施, 到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服务以及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当然, 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比如城镇化, 对智慧城市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还产业驱动, 我们的城市希望自己的产业改变, 能够提升, 通过IT的手段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这个时候, 政府缺乏资金, 它希望通过整个招商引资, 通过政策来引导很多的智慧城市的生态建设,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变成政府信息化的投入+社会资本的投入相结合的一种模式。未来, 政府信息化的投入应该在整个智慧城市里面来看, 如果它能够占到财政收入的1%~2%, 就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2%) , 而我们国家目前可能只占了1%。所以, 看一个城市在信息化的投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同时, 智慧城市的建设面对的商业问题是什么?它并不是说单纯的一个IT系统, 它涵盖了整个经济、基础设施和整个城市的发展。它又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条块的分割, 我们不管是想做块还是做条都没办法去解决。另外一个就是持续的过程, 资金的投入很大。另外, 建设智慧城市还需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 去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所以, 智慧城市不是简单的花钱做项目, 这需要我们去探索智慧城市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大智之城, 安全为基

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相当于经历了三个阶段, 除一开始的网络化阶段、数字化阶段, 现在已进入了智能化建设阶段。

需求是指引, 应用来自于需求,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同样也不例外。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是来自于城乡居民的本身需求, 同时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和马斯洛的理论模型是分不开的。我们把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分成了三个层面:一, 技术性应用需求。二, 中间层发展性应用需求。三, 个性化应用需求。每一个层面都有典型的应用领域, 像技术里面有设施和管线的安全需求。我们的食品、医疗等都是组成部分。在发展性应用需求当中主要是智慧能源等等。在个性化方面主要是旅游、商务、智慧产业等, 和本地结合的比较紧密的领域共同构成我们的个性化应用需求。我们的公共安全应用体系建设属于基础性应用需求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

眼下我国的公共安全当中存在以下一些挑战:

一是重视应急处置, 忽视预测预警。像我们一些忧患意识不强, 社会单位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还有公众教育与宣传培训等, 相当于培训教育不够, 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我们对整体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

二是机制方面, 只侧重各类预案制定, 但是应急机制确实尚未形成。包括针对性不够、形式化严重以及演练不够等。根据国家应急办统计, 全国截至到2013年年底, 除了军队和武警以外我们全国大概有550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我们在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风险监控、风险评估等一些实用性的机制方面确实尚未形成, 需要加强。

三是应急资源的保障方面。现在我们重视常规物资的储备, 但是对应急资源的整体性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规划, 像物资更新不及时、储备缺乏整体规划、应急通信方式单一等。如此一来就会发生一旦网络中断, 就会形成孤岛, 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应急方式的短缺, 为应急指挥决策救援方面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就是信息缺乏共享。在常规的突发事件当中我们重视分类管理, 但是信息共享不畅会造成特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不够。像前一段时间造成的为APEA会议, 我们离北京比较近的地方都要实现车辆限行, 效果还不错, 确实会议期间雾霾没有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综合治理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安全意识不强, 安全形势不一致。二是运行机制不顺, 部门管理与联动应急不协调。三是信息共享不畅, 管理水平与现场处置不适应。四是保障体系不全, 队伍建设和综合保障不规范。五是评估体系错位, 绩效评估和综合治理不同步。当然, 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城市公共管理提供了一些发展的机遇。

设计顶天-集成落地——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探索与实践

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里一直都是从事一些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实践, 所以在此期间也跟大大小小的70多个政府有过交流。对此, 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 即智慧城市跟原来的数字城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现在看到有没有智慧城市, 其实有些东西都是一直在做的, 像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智慧城市时也要做各种通信网络, 乃至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到底智慧城市它带来的新特点是什么?

第一, 在应用领域中, 可能原来更多的是单一行业的信息化, 现在智慧城市上面更多的是要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 建立综合运营平台。

第二, 数据的应用。原来一个城市的数据在各个部门里面, 卫生的数据只能用于卫生方面, 交通可能只运用交通的数据。现在智慧城市其实是要把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一个横向的打通, 再采用数据挖掘的技术来提供新的数据, 而这些新的信息和数据, 才应该成为智慧城市的附加值。

第三, 我们现在讲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卖一个解决方案、卖一个产品。如果真是这样单一销售一个产品的话, 那么它就会涉及谁来投钱, 且这个收益可不可持续的问题。因此, 建设智慧城市更多应该强调的是技术本身循环盈利的可能性, 也就是这个技术它是否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这也跟企业的技术如何变成产业息息相关。

第四, 管理方法。原来我们政府的管理可能更多的是从管控自上而下的设计来着手, 现在更多的是要把社会的参与, 把自下而上自发的这一部分给激活起来。

这四点要统一思考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它本身不是一个产业, 是要政府和企业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问题。对于政府而言它一定是一个管理和统筹的模式, 对于企业而言就一定是一个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而政府, 它就应该成为一个一把手工程, 它算的应该是社会效益, 你要让一个政府把每一个行业到底怎么赚钱算清楚是很难的, 但是它能够算的清楚的是我这个城市需要的一个最终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讲, 我们就需要有一个企业能够作为政府的抓手, 去把这个政府里面的社会效益能达到的过程用怎么样的商业模式, 用怎么样的方法能调动我们各个供应商, 能把整个盘子运营起来。所以我想这个政府和企业这种合作就是我们现在最提倡的PPP模式——政企合作模式。

我们公司在过去的五年里面一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 另一方面我们也基于这个目标致力于成为一个智慧城市的综合运营商。

支持中国智慧城市之发展——探讨数据中心面对的困难

亚洲数据中心联盟, 主要是亚洲地区几个地方和国家的数据中心所组成的, 它们都是中立的数据中心, 包括香港的ADCA、泰国的TCC、越南的CMC等。还有ADCA和外国的数据中心有一个关系, 包括美国的Telx, 还有就是TELEHOUSE, 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英国伦敦的数据中心。

现在大致上可以把数据中心分成三类, 第一种是企业自用数据中心;第二种是运营商数据中心, 一方面提供电信服务, 一方面提供数据;第三种就是第三方数据中心, 可能国内是叫第三方数据中心, 香港以外的地方就叫中立数据中心。

近些年我看到过国内的数据中心已经有255个, 相信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对智慧城市此方面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表示, 全国数据中心的建设整体布局尚不理想, 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仍就存在。

数据城市越来越发展, 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国家对数据中心也存在一些重要的考虑因素。发展数据中心是政府的支持, 数据中心支持智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 如果数据中心不能得到政府支持的话就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如果能够有很好的地方去发展数据中心, 我相信就会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来中国发展数据中心。

还有我相信国内发展数据中心的话政府会要考虑一下网络进一步的开放, 因为现在运营商主要是电信、联通、移动。还有宽带速度, 香港是第一, 中国大陆是第43, 因为要想智慧城市的发展网络肯定是要加快的。

数据中心的建设除要从客户的利益方面出发外, 还要从人才角度去考虑。我不担心中国没有人才, 这方面的人才不仅是要了解中国的市场, 而且还要了解国际市场。

篇4:一体化平台构筑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亟待顶层设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催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我国正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目前,已有上百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方案。智慧城市关注的是更高效地整合城市资源,为市民等城市主体提供一体化的服务。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不能“一哄而上”,必须谋定而后动。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建设,首先一定要有一个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作为导向,即政府要明确需求,明确各阶段的目标、明确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关系、明确运行模式或商业模式等。其次,所有项目的建设都必须依托一个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用于解决各部门间的系统和数据互联互通的问题。数据交换平台非常重要,既可以打破从前各系统之间既已形成的信息孤岛,同时又可以防止新的信息孤岛产生。

基于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智慧城市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应运而生。可以说,一体化平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通过建立一体化平台建设,力图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将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让应用更自动、更高效,提升系统智慧。

智慧城市一体化平台是一个自上而下互联互通的精密构架。一体化的服务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市民;一体化的范围包括信息、业务和城市运行;一体化的层次包括行业一体化、城市一体化和区域智慧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城市一体化平台,可以实现城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GWIM:Gov-Wide Information Management)和应用协同。

城市一体化平台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处于城市信息平台的核心位置,是智慧城市信息枢纽,促进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避免信息孤岛;同时,实现城市级的跨行业、跨部门的IT资源整合,减少投资浪费。一体化平台还为智慧应用和服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统一支撑,也是未来构建区域智慧城市群重要枢纽。城市一体化平台以信息一体化支撑业务一体化,将信息资源共享和智慧应用协同落到实处。首先,各个领域如市政、交通、医疗、文化教育、环境、医药等系统都以城市一体化平台作为中心,与其互联互通;其次,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之间也形成相互连通的信息枢纽。

解构城市一体化平台

作为智慧城市的信息枢纽,城市一体化平台不仅要实现城市级的信息汇聚和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还要基于城市级信息基础设施的整合提供平台化的服务。它的基本构成包括:

城市中央数据库(CODB)。COBD把城市级需要共享的信息统一管理,形成按需共享的综合数据库。城市中央数据库从内容上包括人口、法人、地理信息、资源设施、文化、统计/决策库等数据库,还包括城市运行、服务过程等动态库;从维度上包括元数据库、基础库、行业库和综合库等。

跨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平台(GWIM)。BWIM实现与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通过数据交换、服务共享等手段实现数据汇集,通过数据整合实现各类对象的关联,通过各类引擎实现数据调阅、业务协同和决策支持相关的应用服务支撑。

基于云计算的平台服务(PAAS)。PAAS主要是在城市云存储、云备份、云安全等基础设施服务(IAAS)之上,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封装,屏蔽基础设施技术差异,方便应用开发部署和系统维护,例如资源虚拟化管理、应用一体化部署、资源使用计费、用户管理等。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一体化平台又是系统之系统(System of systems),需要有很强的兼容性。在设计城市一体化平台时采用多种架构的融合,包括面向服务的架构(SOA)、面向事件的架构(ROA)和面向资源的架构(ROA)。笔者重点介绍城市一体化平台中最核心的城市级跨部门信息资源管理(GIWM)。

服务管理。笔者把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需要的各类基本服务组件化封装,作为一体化平台可配置、可运行、可管理的服务组件。这些服务组件包括通用技术组件和城市关键业务组件。通用技术组件如数据交换服务和应用支撑服务组件;关键业务组件如人口、法人等基本信息调阅,让各类跨部门应用可以方便、安全、规范地访问中央数据库的内容。

事件驱动管理。城市的日常运行可以分解为各类事件,这些事件包括常态化事件和紧急事件。一体化平台通过订阅发布、广播等机制形成跨部门的城市级大联动效果。例如,平台通过实践综合监测系监测到一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据预先存储的规则,判断出需要联动的系统,并自动将信息发送给这些系统,这些系统的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些信息,无需人工干预。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资源管理。基于云计算架构,实现城市级跨部门的计算资源虚拟化、服务化。其技术特点包括:海量数据处理、可用性高、伸缩性强。

首先,城市一体化平台是基于大数据的。由于汇集了城市各行业需要共享的基础信息和城市运行的关键动态信息以及统计分析、模型等决策支持信息,这些信息相对于单个的行业系统而言将是海量的。基于云计算技术,一体化平台实现海量数据的采集、整合、存储、调阅等服务,并要保证服务质量。

其次,一体化平台作为智慧城市的信息枢纽和公共应用的支撑平台,其高可用性技术实现基于分解和冗余,即各项服务的分解、组件化封装,并通过划分主服务、备份服务和应急服务来实现N版本冗余。冗余是同一服务的多实例并行运行,并通过服务状态监管程序实现实时故障检测和故障点接管,这样可防止单点故障,提升系统可靠性。

再者,基于中国城市规模差异大和城市化高速推进这两种情况,对城市一体化平台提出伸缩性强的要求。中国有超过650个城市,城市人口规模、管理模式各不相同,既有人口20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又有人口几百万的中大城市和人口几十万的小城市,其数据、应用规模也不尽相同;即使對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规模也在飞速发展。基于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调配,按需申请,以保证城市一体化平台的可伸缩性。

城市一体化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行业系统接入。建设智慧城市,行业内部多系统整合是基础,城市级跨行业跨部门的一体化整合是关键。行业内部先通过跨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SWIM:System –Wide Information Management)实现多个系统的整合,实现行业一体化;多个行业的SWIM平台再与城市一体化平台(GIWM)实现对接,可以有效降低跨行业信息整合的复杂度。一体化平台为行业系统提供的对接方式包括: WEB SERVICE、文件接口、消息接口等。

城市一体化平台实施策略

在完成城市一体化平台的基础上,下一步将考虑如何将其发挥最大效用。城市一体化平台的实施牵涉到几乎所有的行业和政府部门,并影响到众多的系统和利益,因此,如果没有相对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实施策略,很难使保障一体化平台真正做到信息的无障碍互通互联。如下方面对于保证实施效果非常关键:

组织保障。以往城市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公共的信息资源,并通过人口、法人等公共库,解决了一些信息共享的问题。不过,以往这些数据库一般由某个部门兼管。但对这些业务部门而言,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行业内部的信息需求,其次才是考虑为其它部门的信息服务。因此,目前城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做得还不够。一体化平台从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资源整合,更需要从组织上保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来统筹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例如城市一体化平台管理中心。

制度保障。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海量信息的汇聚,依托这些海量信息可以发展新型服务,这些信息包括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和政务信息,如果没有很好的数据保护,轻则破坏个人隐私,重则影响社会安全。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鼓励信息资源再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信息安全。

分步实施。智慧城市一体化平台关键是有效地整合资源,而不是把现有信息资源推翻重来,城市一体化平台实施应该在一体化顶层设计指导下,分步骤实施。首先是控制分散建设规模,防止各行业分散建设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其次是实现各部门信息资源的相对集中,便于集中管理;再次是实现资源的虚拟化,让资源可可以成为城市级的公共资源,而不是某部门的孤立资源;最后是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封装,让各部门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一体化应用。

绩效考核。数据质量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共享和协同的效果,制定相关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保证平台的运行效果。绩效评估的内容包括数据采集、交换的规范、频度等数据质量指标,还包括服务完整性、及时性等服务质量指标。平台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该与部门信息化考核乃至部门整体绩效考评挂钩,并配套响应的奖惩机制,从而保证一体化平台能健康、持久的运行。

篇5:智慧城市平台方案

目前我国水资源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随着工业的快速扩展导致水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重要指标。本文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为出发点,对智慧水务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 智慧水务平台

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水资源环境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2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国家层面上针对这个问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部署和安排。

此外,国家有关职能部门也出台措施,采取行动,开展水环境整治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在我国党的十八大召开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范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促进中华民族持续健康发展。碧水蓝天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水环境质量能否改善,成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智慧水务平台概述

当前,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带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融合、与城市的管理运行系统相融合、与市民的生活和企业的运行相融合,创造出原来难以想象的城市和生活新形态。

1.1 智慧水务的含义

在智慧水务的概念中主要包括了水文、水质、供水、排水、水资源以及防汛防涝等众多方面。主要是借助各种传感器完成对水文以及水质等参数的测量,然后把这些数据传到互联网上,实现这些数据信息的交换和通讯,进而实现水质信息的智能化识别、定位、管理、计算、模拟、跟踪、定位以及预测等。

供水公司需要在管理的区域中建设水质监测站,把通过传感器收集到的水质信息及时进行公布,借助无线网络传送到调度中心。这种信息处理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智慧水务。通俗点说,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水多了、少了、脏了、浑了,通过高科技就能“运筹千里之外”。

1.2 智慧水务平台分类

1.2.1 智慧防台防汛

未来,台风暴雨来了,我们将知道得更快,反应更迅速。

当台风暴雨来临时,就是智慧防台防汛大展身手的时候。

台风来袭,某个地方下起了大暴雨,当地的防汛部门能借助信息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将自动采集的雨量、水位、流速等有关防汛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给智慧水利综合信息系统进行智慧化支出,实现防汛抗旱的监测、预警、决策、调度指挥等功能,确保“水安全”。

1.2.2 智慧水环境

通过监测仪表、传感器、环境物联网、云计算等,城市各个水库、河道、湖泊水质水体情况、水环境质量信息都能实时监控预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集污染源自动监控、污水处理过程监控、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地表水水质监测、生态遥感监测、预警应急等功能于一体的水环境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构建强大的“智慧水环境”。

在监测仪中有一头是直接与河流中的管道连接,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自动完成数据的收集与传输。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传输的这些数据中主要包括了河水水量、水流速度、主要水质指标以及水温等信息,以往对这些数据的采集需要多个人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采用智能检测系统每15分钟就可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一次刷新,从而可以对水质信息实时掌握。

1.2.3 智能巡河

巡河机制是大河道一天一巡,小河道三天一巡。过去河长们总是苦于每次巡河之后没有任何记录,如今巡河轨迹管理”可以清晰记录一天的巡查情况。在巡河时,通过手机拍照或录入巡河日志,将沿途所见所闻即时上传,利用“曝光台”解决所辖范围内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治水难题。与此同时,镇级、市级、省级河长也都能通过手机查看各个河道的即时情况,并作出批示。

有了这套系统,等于让多了无数双监视的眼睛,上至省里,下至镇街,都可以看到它当前的水质情况;老百姓一旦发现问题,随时随地都能举报,无论通过哪个层级将问题反映到系统里,我们一线工作人员都会应声而动,作为第一责任人马上到位并就地处理问题,事后还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将治理后的情况拍照回传。这套系统不仅编成了一张人人参与治水的网,同时更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推动着每一条河流的治水工作。建设智慧水务对于水务集团的意义

水务集团通过采用数字化水务的应用可以建立网络化的单位机制,从而可以实现对下属机构的实时监管。每个下属单位汇报的信息数据会在系统中进行自动的统计和汇总,非常快地就能产生企业需要的各类报表,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以及管理决策提供非常可靠地指导。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下属汇报的数据将更会更加实时和准确,使水务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减轻,大大提高企业的监管工作效率。

在水务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水务主要从根本上解决了水务企业中信息传输不及时的问题,数字化水务可以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传输,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帮助水务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的生产管理,此外还可以更好地对工艺进行优化与调度,形成更加规范和科学的水务管理模式。结语

“智慧水务”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但在我国国内却仍然比较匮乏。在信息化日益加速的今天,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加速,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来实现对水资源的及时、准确地数据监测,这也成为水资源信息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这对水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减少水灾害具有重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菲菲.南京市智慧水务的顶层设计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6(15):123-124

[2]陆国荣,陈晏.因地制宜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01):00130-00130

作者简介

刘岩(1971-),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在新型智慧社区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

篇6:智慧停车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方案

一、目标任务。

建立城区智慧停车信息平台,逐步升级改造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路内、路外停车位,实时信息统一接入平台管理,实现市区内停车位信息的互联互通,市民可通过停车云平台了解市区内实时停车位信息。

加强停车场建设力度,构建“配建为主、公共为辅、道路为补”停车体系,增加停车泊位供应量,2022年新建城区停车位*个,提高停车泊位使用效率,有效缓解市民出行停车难和居民小区停车难问题,营造安全、有序的城市静态交通环境。

二、资金安排。

2022年全市新建城区停车位*个,总投资约*亿元,均由社会资本投资。

三、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月底前)。进行存量停车泊位摸底统计,全面摸清城区路内、路外公共停车位情况,梳理停车现状和建设需求,制定新增停车泊位建设计划,制定路内路外停车位智慧化改造方案,落实立体停车位选点。

(二)建设阶段(*—*月)。

建设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搭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设置停车诱导屏、智能道闸、地磁感应、摄像头等,完成城区路内、路外停车位智能化改造工作。完成城区*个停车位建设工作。

(三)督查考核阶段(*月)。

重点开展督查考核。针对任务,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和年终总结考核。

四、责任分工。

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实施单位:市住建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及相关停车场运营管理企业。配合单位:*区zf、*区zf,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

1.市住建局负责*市智慧停车信息系统、诱导系统建设,组织编制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和停车位建设方案,完成*个新增停车位建设任务。

2.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停车场用地政策实施,加强用地供给,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3.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对停车场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停车场挪用、停车场闲置、私设停车场、私划停车位、乱停放、分割销售公共停车泊位或以租赁形式变相分割销售公共停车泊位等停车服务违法行为和交通安全隐患,及时依法处理或者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施划市政道路公共停车泊位。

4.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停车场收费监督管理。督促停车场经营者在显著位置设置标价牌,实行明码标价。严厉查处不执行zf定价政策、强行收费、只收费不服务、不执行明码标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5.市财政局负责对市区公共停车场建设运营进行政策、资金扶持,支持公共停车场项目健康运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停车工作的统筹指导,统筹协调推进方案的实施。细化分解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加强部门协调,多方联动推进,层层抓好落实,推进民生工程有序实施,确保目标全面实施,当年见效。

(二)加强督查检查。

城市停车问题是市民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设智慧停车平台和公共停车位既是我市城市发展补短板,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难点,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市住建局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智慧停车系统和公共停车场建设任务按照计划顺利执行。

上一篇:见证取样送样制度24下一篇:入党推优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