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点

2024-06-27

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点(通用6篇)

篇1: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3)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4)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2)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1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错因:认为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1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实施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土地制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激发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宋代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但它也促进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荒地的开垦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18.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错因:把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正确理解:自然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相对立,新中国成立以前,在社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形成的,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典型表现形态。

19.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何时

错因: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

正确理解:受北方生态环境恶化、战争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缩小了其与北方经济的差距,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不要误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了南移。

20.工商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错因:不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性关系——雇佣关系。

正确理解:工商业的发展不能等同于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只有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才可将其定位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最早出现的部门是纺织业,其标志性词语为“机房”“机户”“机工”“雇佣”等。

篇2: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点

单元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 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单元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 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 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 大作用。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单元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 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 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 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 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 装起义的手段。

5、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 2 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单元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易错点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 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易混点

1、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 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 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 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 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要求。

3、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 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 设党”的问题。

4、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

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单元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易混点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相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单元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2、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易混点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 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 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 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 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 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 命性质。

单元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历史足迹 易错点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易混点

1、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方面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特权的工具,科学则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2、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它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单元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易错点

1、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在表现手法上印象是油画,中国画是水 墨画。

2、现实主义美术并不是现代主义美术,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易混点

1、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而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中国近代历史几个易混知识点

1、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列强相对放松侵略时,或者是列强实行“以华治华”扶植代工具时,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就占据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3、《马关条约》其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4、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5、同盟会的意义问题。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6、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大革命失败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任务问题。其基本任务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是急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内容。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01

(一)近年高考新特点

2004---2007年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延续了高考命题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的一贯思路。

一方面,保持命题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的题型结构、主客观试题的分值比例、历史学科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保持稳定。以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为例,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卷面总分100分。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代现代史36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卷Ⅰ加大了命题的调整力度,提高难度,出现了一些让考生措手不及的新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对2007年高考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看法,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各点:

1、进一步加大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力度。

(1)试卷大幅度调整了知识性试题与能力性试题的比例。

(2)强调在新情景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重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多层次考查。

2、淡化热点内容,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3、命题的触角更多地向课外延伸。

4、试卷呈现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陕西考生主要问题如下:

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

(2)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不少考生在解读信息时出现价值偏差。

4、表述问题较为突出。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文科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此类能力相当薄弱。

(1)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比较空泛。(2)表达的逻辑性不强,甚至自相矛盾。

(3)表达的角度单一,层次性差。

(4)错别字较多。

5、部分考生对答题卡还不适应。

尽管陕西省已经是第二年采用网上阅卷,但今年仍有不少学生因答错位置而失分。主要因为2007年全国卷Ⅰ的试题总数从前两年的39道增加到40题,各科试题在第Ⅱ卷中的顺序相应调整。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已经形成了37题就是历史题、38题就是政治题的思维定势,在没有看清题目的情况下,答错了位置。等后来反应过来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试卷空白进行补救而失分。

(三)高频考点及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中国古代史范围广泛。涉及时间久远,内容相当多,特别是朝代更迭频繁,史实庞杂,学生多反映不好复习掌握。建议按以下几个方法复习,以取得优秀成绩。

1、按历史阶段了解时代特点。

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年代属于古代历史。古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6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6段时代特点分别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及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巩固和初步发展,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要用相应的史实证明这些特点。

2.按类别归纳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可以分作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人物6大类。政治类还可以分作中央集权加强.古代改革、对地方管辖、用人制度、平叛斗争、腐败亡国等专题。经济类可以分作经济思想、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商品经济、土地政策、政策调整、社会生活等专题。民族类可以分作民族演变、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各族经济文化交往等专题。外交类可以分作对外开放政策和史实,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闭关锁国及影响、反侵略斗争等专题。文化类可以分作科学技术成就、思想成就、史学、文化艺术、教育、儒家法家等专题。人物类可以分作开国皇帝,杰出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专题。应将这些专题下涉及的重要史实罗列出来。了解清楚发展演变线索。也就初步实现于古代史部分的学科内综合。

3.注意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五方面问题的相互作用。

在不少情况下,5方面问题是互为因果的。例如: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可从文化政策文字狱上找,也要从政治上封建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延续,民族上民族分化政策和高压政策,外交上的闭关自守封锁政策上找。而如果问经济发展缓慢原因,那么科技落后也是原因之一,其他在政治、民族、外交上的情况也影响经济发展。在复习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的关系时,应对同一历史阶段的情况予以归纳,也就是说在了解某一阶段历史特点时,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5个方面着眼思考,以期完整回答问题。

4.要重视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问题。

教材对政治类介绍较多,一般师生在教学中也多重视政治类。近年高考命题有一倾向,即对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类的问题考查分值加大,占中国古代史部分分值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四分之三多。有时考的是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联系问题。

5.要注意把世界史中相关内容与中国古代史内容结合复习。

明朝以前的历史,只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涉及到中外关系。一些大事如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汉唐与日本、朝鲜关系、唐与印度、中亚、西亚的关系、中国对外贸易、华侨开发南洋等应了解清楚。明朝及清前期(约14—19世纪初)的时候与《世 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介绍的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殖民扩张、英法美革命、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等关系极为重要,不能割裂开来。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如:台湾的失而复得(1624年、1662年)、澳门被侵占(1553年)、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英使马戛尔尼访华(1793年)、中国科技文化相对落后、鸦片大量输入等,必须从世界史上找一下背景和原因。这样,易于搞好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复习,也可促进世界历史的复习。

6.把清朝历史应作为一个整体复习。

现行教材把清朝分成前期和后期两段。前期安排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后期安排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往往造成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应注意清朝260多年历史是个完整的朝代的历史,由建立、巩固、强盛,到逐步腐朽、衰落,以至灭亡。注意了解它的政权演变、经济发展、国家兴衰、民族交往、外交关系、文化成果及其原因。另外,清朝由后金建立算起,先后12个皇帝的顺序及在位时间也应基本了解.可记为: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个一组,合辙押韵,两遍就能记下。

7.结合政治常识,掌握好历史基本理论。

掌握历史基本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有极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动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动同样可以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变动,英雄人物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斗争也要杰出人物领导。还有必然事件与偶然因素、绝对与相对、主要与次要因素、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等也应掌握。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编写格式与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很大不同,基本是以中国革命史的面貌出现。教材中涉及不少政治理论问题、重要的典籍、中外关系,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命运、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问题,头绪较多。尽管中国近代现代史只有160多年历史,但学生的复习效率往往不佳。遇见考题,往往感觉似曾相识,也能写上一些,但得分不多。建议考生按以下方法复习准备:

1.掌握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期、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迄止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的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分作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属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起)。这一段的中国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60多年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数次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也发生了三次变化:农民反封建革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些情况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古代近代 现 代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农民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840 1919——1949 1956——至今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上示意图应记准、理解,并要分析社会性质和革命发生变化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况。2.划分阶段,掌握阶段特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两册共有2l章内容,课本编者设计章节不够合理,各章内容,多的分4节,少的仅1节。对重要历史事件介绍详略不当。如解放战争4年历史用了2l页介绍,改革开放16年历史仅用了8页介绍,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制造了一些障碍。在复习时应按历史阶段,并照应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朝统治后期(上):19世纪中期(1840—1874年)

(2)清朝统治后期(下):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1875—1911年)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0世纪初(1912——1927年)

(4)国民政府统治时期:20世纪20—40年代(1927—194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期(1949—1956年)

(6)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70年代中(1956—1976年)

(7)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978-今)归并为7个阶段后,头绪减少,易于掌握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历史特点。3.注意分清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相似之处是:革命性质相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革命的前后两个阶段)。革命任务相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中国)。革命动力相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理论三民主义,后者是无产阶级理论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

4.把中国近现代史归纳为三大主题:救国、建国和强国。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史实较多,头绪较繁。学生复习时,可按救国道路探索、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和如何使中国繁荣富强3个大类归纳。教材中大致上90%的内容可网罗在其中。

例如:救国道路探索下可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大事。

建立什么样国家包括太平天国、百日维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等内容。革命派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无产阶级要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强国之梦起于近代之初,先进人物要使中国富强,完成近代化和现代化.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洪仁玕有《资政新篇》,洋务派要自强求富,维新派要发展资本主义。在完成社会主义过渡后,重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并注意各大事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解救国、建国、强国三大主题的联系。

5.注意重要史实或类别的历史演变过程。

复习近平现代部分的些问题时,要结合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史实,易于使学科内的综合在日常学习复习中完成.例如:中央对台湾管辖和台湾主权两次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央政权机构的演变;明末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历史上重要科技成果;古代以来中日关系;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出现、发展;历代史学成就等等。复习近平现代史时,要考虑近现代史的问题能与古代史的哪些问题联系?最好把相关的史实联想一下,形成一个小的专题。

6.注意一些重要的概念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不少新概念。这些概念有历史的,有政治的,也有地理的。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西学东渐、工农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干支纪年、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度、江淮、中原、陕甘宁、鄂豫皖、晋察冀、左右江、中国东部、中西部等。从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中国既保留封建制度,又有殖民地性质的一种社会形态。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四大家族建立对全国统治为标志。

机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思潮。超越现实,盲目斗争,冒险而不讲科学,不顾现实条件的是左倾错误,如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不敢斗争、落后于群众,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则是右倾错误,如陈独秀的错误。

君主立宪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由议会立宪,君主签署公布实施。工农民主专政是土地革命时中共建立的苏维埃的政权性质,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干支纪年法在语文课里也有涉及。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近代史上涉及重要的以干支纪年事件有,庚申事变、辛酉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相关的政治、地理概念,要结合政治教材和地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含。例如: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江南,西南、华南、东南等关于中国分地区概念包括的具体范围。前文提及的根据地名称,如鄂豫皖,晋察冀等,知道是哪些省交界处,位置在地图上何处。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难的部分。因为世界史上国家多(涉及到几十个国家,主要有十几个),国际关系复杂,教材编写中把各国历史人为地截成几个阶段,许多生疏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专用名称等,容易使学生有“世界历史像一团乱麻”的感觉。另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许多问题与历史相联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文科综合高考题更容易出现。所以,考生要力争复习好这一部分历史。具体复习备考提示如下:

1.注意三条主干线索。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有3条并列的主干线索: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斗争的过程;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发展的过程。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

14-16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有包买主制度、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农牧场3种形式。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初期和中期,工业革命扩展。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20世纪30年代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继续发展。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

14-16世纪产生了最早的工人阶级,其后他们参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斗争发展。1848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产生。其后,有巴黎公社革命、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十月革命等,社会主义运动从小到大。二战以后一度有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亚非欧美洲遭到侵略后,都发生了民族解放运动。欧洲有尼德兰、匈牙利、巴尔干等斗争。美洲最早有美国,其后有拉丁美洲的独立斗争。亚洲斗争教材介绍较多,19世纪中期有革命风暴,晚期有亚洲觉醒,一战后有民族解放斗争高潮。二战后亚洲国家都获得独立,走上发展道路。非洲斗争重点在东北非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和南非的独立发展。

2.理清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

世界史上的国家,新教材和大纲可分为3类;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意、印等),次要国家(西、匈、南、埃、埃塞、土、朝、韩、墨等),一般国家(比、荷、葡、奥、新加坡、古巴等)。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线索要理清,次要国家要注意某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对一般国家知道哪些重大事件与之有关即可。(1)英国:

1603年以前是都铎王朝,之后是斯图亚特王朝。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发生。17--18世纪英国成为殖民霸主。1765午后工业革命发生。19世纪初中期,议会改革。1840年发动侵华鸦片战争。19世纪晚期,英国发展速度减慢,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英国参与一战、二战,实力削弱。殖民地独立斗争高涨,使英殖民帝国崩溃。70年代,英国加入了西欧共同体。

(2)法国:

1781年前由波旁王朝统治,重要史实有路易十四改革和七年战争。1789年大革命发生;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起为第一共和国时期,历经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执政府统治。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形成。1814、1815年拿破仑两次失败后,复辟王朝统治法国。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1852年为第二共和国,1852--1870年为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第三共和国(1870--1940)形成。其后,参加一战、二战,实力亦削弱。二战后,法属殖民地斗争形成高潮。法国与西德、意大利等国组建西欧共同体。

(3)美国:

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成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初美国又一次抗击英国的侵略,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奴隶制被废除,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20世纪,美国历经一战、罗斯福新政、二战,霸权地位确立。美苏在雅尔塔体系下争霸斗争一度激化。20 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但美国仍在推行霸权主义。

(4)日本:

1868年以前,日本由德川幕府实行封建军事统治。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亚洲的侵略。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日本掠得大量土地财富。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直至被同盟国打败。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5)俄国:

17世纪晚期,俄国发生彼得一世改革,国家强大,加紧扩张。到19世纪中期,俄国成为疆域最大的帝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成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期,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经过新经济政策、工业化政策实施,国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左倾错误。1941--1945年,苏联抗击了法西斯侵略,二战后,苏美操纵世界局势的局面形成,历经40年的争斗。1991年,苏联解体。

(6)德国:

16世纪初有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普鲁士王国是德国统一的主要力量。1864年--1870年;经过3次王朝统一战争,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其后德回加紧扩张,形成军事帝国主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后,经济在短时间得到恢复发展,又影响了欧洲和世界格局。

(7)意大利:

14—16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硕果累累,但政治上长期分裂,1859--1870年,意大利经过战争,完成了统一。其后意大利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二战后,意大利经济恢复发展。

(8)印度: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曾称其为身毒、天竺、印度。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后,印度遭到葡、法、英等国侵略,19世纪已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中,有反英民族大起义。20世纪初,在亚洲革命风暴中,印度斗争高涨。一战后,发生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又有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二战后,印度地区独立,但分裂为印度、11 巴基斯坦。(今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印、巴经济有大发展,但存在不少问题,南亚次大陆仍是今日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

3.重视重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重要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复习时,可按下列示意图,逐一叙述各国家间外交关系上的大事及其影响。(按地图上位置示意,直线为两国关系)

英——法——德——俄——日——美——英

中国

这里的重要关系应有美日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近年历史高考大题中已考到过法德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等。4.注意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国际格局。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集团间的关系,复习时应注意国际格局的变化及趋势。

15、16世纪,西、葡称强世界,17、18世纪,英、法、荷等称强,英国最终取得殖民霸权。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形成。19世纪晚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经过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法西斯的兴起又改变世界格局。二战后,苏美两极格局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格局开始形成。

5.注意横向比较重要内容。

世界史上国家较多,头绪多,教材所列各国情况不尽相同,复习时应将同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横向比较。如: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英、法),民族独立战争(美、拉美),资本主义改革(俄、日)、自上而下的王朝统一战争(德、意)、政治运动(印度、巴基斯坦)等。

(2)亚非民族解放斗争:

一战后:①中:五四运动、大革命;②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⑨土:资产阶级革命,④埃:反英民族独立起义。

(3)重要改革:

①封建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法国路易十四等;②资本主义改革:英国议会改革、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意大利加富尔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③社会主义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等。

(4)重要法律、经济制度:

如对土地所有权的变动,英、法、美、俄、日等国处理办法就不同。

(5)思想解放潮流:

如人文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6.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及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可以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为证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

科技革命对社会关系、世界格局、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成果和具体影响。文学艺术成就考试要求不多,教材分列在3个阶段:文艺复兴时、近代、现代,介绍比较集中,应特别重视文艺复兴的成就。

7.注意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结合。(1)世界史与中国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复习。

高一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实际是外国近现代史。复习世界史时,应把中国史知识与之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中,考虑世界和中国的互相影响和关系;例如,在复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就应该把中国古代史中介绍的葡占澳门、荷占台湾、利玛窦来华、玉米和烟草等传入中国、基督教再次传人等结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2)世界历史要与地理知识结合复习。

如重要国家的历史与地理结合,在了解历史问题时,要考虑该国(地区)的地形(平原、山脉、海洋、河流)、气候特点及其当今的经济特点和人口构成。一些重要地区的史地问题必须结合,如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亚、西亚、美国、日本,西欧等。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02

(四)、重点、热点问题分析 1.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一直存在实现国家统和巩固统一的问题,自秦到清,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奠定了今日统一的中国的基础。

清朝经历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加强管辖西藏、设置十八行省、设理藩院等巩固了对统一版图的统治。

台湾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历史上台湾主权曾两次失而复得,至今台湾尚未和大陆统一。早在三国时,卫温率大军到达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设台湾府、台湾省,加强管辖台湾.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中国又收回台湾主权。从历史来看,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不能长久。

西藏地区又是一个热点。地理的复杂性,民族的特殊性、历史的悠久性、现实的重要性交织在一起。唐朝以来,藏汉友好往来。元朝以来,中央对其管辖。清朝、民国时,受外国侵略。建国以后,中央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青、新、川、滇到西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起到重要作用。

2.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长期由以汉族皇帝为主的王朝统治。建国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秦朝建立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西汉推行和亲政策。唐朝推行“羁縻”政策,加强了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联系。元朝推行等级制度,搞民族分化。

清朝民族问题仍然严重。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但中华民国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才成为可能。56个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近年,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更快些。

3.思想禁锢与思想解放

封建时代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思想禁锢现象。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等。近代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压制进步思想。现代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都禁锢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使中国有了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人民思想认识提高,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揭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4.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曲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作重心在城市。I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又照搬苏联经验,举行城市暴动,多遭失败。毛泽东等人向农村进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后来又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经过 13 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革命再次在挫折后发展。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工作中心也是经济建设。经过7年的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后,逐步形成“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和“文革”十年**就是明显教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革命和建设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他人经验,也不能只凭热情蛮干。要讲科学,讲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5.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件锐利武器。毛泽东曾把统一战线看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的第一个法宝。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统一战线。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1924-1927年的革命统一战线;1937-1945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6-1966年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78年以来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族各阶层人民,完成了当时最主要的革命或建设任务,也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了反动力量,使革命和建设得到发展。

国共两党曾经有五次重要的谈判;1936年解决西安事变谈判;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谈判;1945年争取国内和平的重庆谈判;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2005年的国共谈判。除过1949年北平谈判,其余四次都达成了协议。国共两党的谈判有利于解决当时最主要的问题,使中华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革命向前发展。历史上的国共两次合作,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利益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可以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的。

6.中国、美国的经济大开发

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21世纪一开始,党中央就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移向西部,接着又实施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继续率先发展战略,体现了政治理论中的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以西部开发为例:中国历史上曾逐步开发西部地区。中华文明发源地就包括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在关中建都。秦朝开发河套。汉朝开发河西走廊,统一西域和西南地区。汉唐等朝在新疆屯垦。建国以来,西部建设发展较快。如宝成、成昆、兰新等铁路建设,西安、兰州等西部工业城市的兴起,大三线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策向东部倾斜,东部又有优越的条件,发展极快,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较大。

前几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给西部以大发展的机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龙头项目开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江源保护工程等的实施,必然极大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

复习时,应注意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特点和政治上发展战略决策及相关理论,结合历史上的正反两面史实,认识经济开发问题。

美国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西部开发。美国对西部的政策倾斜,鼓励人们到西部开发。美国实施的一些重要措施有:修筑横贯北美大陆东西的三条铁路干线;实施《宅地法》,使美国公民花10美元就可以获得西部近千亩土地所有权;鼓励在西部开矿建厂;立法保护西部森林资源等。结果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丰富了人民生活,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7.进步文化与社会变革

进步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智慧的结晶,对社会的发化起到重要作用。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可以起到推动或制约的作用,进步文化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

世界史上,14-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人们思想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和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又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英、法、美等国出现,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杰佛逊等一批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和革命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变动与社会状况的大变革紧密相连。百家争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关系密切,在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8.第三世界的兴起及面临的问题

第三世界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总称。它们大多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占世界190多个国家的四分之三。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国家多获得独立。20世纪初期到中期,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获得独立。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这些获得独立的国家,争取独立的道路可以大致分为独立战争型(海地、土耳其等)、政治斗争型(印度、巴基斯坦等)和大国干预型(以色列等)。

由于这些地区曾长期受到欧洲殖民国家的侵略掠夺,造成这些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政治局势不稳。当今世界的几个热点地区,如南亚次大陆、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地区等,无一例外与殖民统治流毒和大国插手国内事务有关。

在复习时,可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东南亚、南亚、西亚、拉美、非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稳定政治秩序,消除殖民主义残余,保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保存民族特点,这些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

9.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步增多。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联系密切,“世界历史”也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高分子化学、生物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产生,各国各地区的联系继续加强。

二战末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美国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美、英,法等23国成为创始会员国。1994年,关贸总协定有105个成员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恢复中国缔约国地位)。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组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中国的“复关”问题又演变为“入世”问题。2001年11月,入世谈判结束,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世界各个地区或者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在二战后纷纷成立区域贸易组织,如欧洲共同体、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二战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篇3:高考地理易混易错点应对策略

高考地理易混易错点是考生答题时失分的关键点, 也是备考复习的难点和焦点。高考地理易混易错点涉及内容较多,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相似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也可以是同根同源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由于易混易错点能较好地体现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往往成为高考命题者的钟情点。

一、考生易混易错的地理概念

(一) 考生易混易错点分析

地理概念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后, 得出的反映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知识。外形相似、内涵相近的地理概念, 常常使考生分辨不清, 从而成为易混易错点。

1.同种别类的地理概念

即同种类型不同类别的地理概念, 该类地理概念之间存在并列关系, 外形相似, 实质却相异或相反。

(1) 晨线与昏线

内涵剖析:晨线与昏线共同构成晨昏圈, 任一时刻, 晨昏圈均将地球分成昼夜相等的两部分, 且晨昏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永远垂直。

区分方法:①依据昼半球、夜半球来区分。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的为晨线, 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的为昏线。②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来区分。顺着地球自转方向, 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为昏线, 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为晨线。③利用地方时的差异来区分。因为赤道上各地全年昼夜等长, 从地方时角度看, 都是6时日出, 18时日落。所以, 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 则为晨线;若为18时, 则为昏线。

(2) 冷锋与暖锋

内涵剖析:冷锋与暖锋是影响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推移时所形成的锋;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不同性质的锋面, 其过境前后往往伴有不同的天气现象。但无论是暖锋还是冷锋, 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都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降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时, 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时,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区分方法:①根据冷暖锋的符号来区分。冷锋符号尖锐, 看上去“寒冷刺骨”;暖锋符号平滑, 给人以“和风扑面”的感觉。②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区分。冷气团主动移动为冷锋, 暖气团主动移动为暖锋。③根据锋面坡度来区分。冷锋的锋面坡度较陡, 暖锋的锋面坡度较缓。④根据雨区的位置来区分。雨区在锋后的为冷锋, 雨区在锋前的为暖锋。⑤根据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特点来区分。冷锋过境前, 气压较低, 气温较高;过境后, 气压上升, 气温下降。暖锋则相反。⑥根据过境时的天气特点来区分。冷锋过境时, 常出现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锋过境时,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3) 向斜与背斜

内涵剖析:向斜与背斜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般而言, 岩层受力向上拱起, 形成背斜;岩层受力向下弯曲, 形成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区分方法:①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为背斜, 反之为向斜。判读岩层的新老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地层顺序来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因而其地层顺序的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 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 位置越靠上, 即越接近地表。二是依据生物进化规律来确定。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因此含有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含有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三是依据岩层的关系来确定。喷出岩的形成时间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侵入岩的形成时间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 而变质作用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起作用, 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时间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四是依据海底岩石的形成和扩张过程来确定。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 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 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 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 离海沟越远, 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②依据岩层形态来区分。一般而言,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4) 断裂带与断层

内涵剖析:断裂带与断层都是常见的地质构造。断裂带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 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已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区分方法:主要依据地质构造的形态来区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无位移, 而断层两侧岩层有位移。

(5) 冲积扇与冲积平原

内涵剖析:冲积扇与冲积平原都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冲积扇是指山地溪水、河水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 由于流速减缓, 水体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 从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平原是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 以及山前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 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位于地壳下沉的地区, 这里地势平坦, 有深厚的沉积层。

区分方法:①依据形态来区分。冲积扇是一个以沟谷出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 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一般地势较平坦, 有相当宽的谷地或平地。②依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来区分。冲积扇的物质结构, 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 边缘物质逐渐变细, 分选性较好。冲积平原的物质结构, 一般是沿河地带较粗, 离河流沿岸越远物质越细。

(6) 冰雪融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

内涵剖析:冰雪融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都是我国河流的重要补给水源,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多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 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多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区分方法:①依据关键词来区分。冰雪融水的关键词在于“冰”, 所以又称冰川融水或高山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的关键词在于“雪”。②依据地形差异来区分。冰雪融水的分布地必须有高大的山脉 (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上) ;季节性积雪融水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原、低山地区。③依据最大融水量出现的时间来区分。冰雪融水, 气温最高时冰川融化量最大, 因而夏季融水量最大;季节性积雪融水, 气温高于0℃时就可融化, 因而春季融水量最大。

(7)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内涵剖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指,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 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也就是最大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区分方法:①依据人口数量的差异来区分。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适合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内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②依据侧重点来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 人口合理容量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异类近形的地理概念

即不同类型、外形相近的地理概念, 该类地理概念之间往往存在某种隐性联系, 但差异却非常显著。

(1)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内涵剖析:昼夜现象是指, 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从而引起地表向阳的一半明亮, 而其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指, 由于地球自转, 从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是指,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使除赤道以外的各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区分方法:依据发生条件来区分。昼夜现象发生的条件是地球不透明、不发光;昼夜更替发生的条件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发生的条件是地球公转。

(2) 五带、热量带与温度带

内涵剖析: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最简单的划分形式, 即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划分为五个带。热量带则是以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值为依据来划分的, 它将地球五带中的南温带和北温带进一步划分出亚热带、亚寒带等热量带 (亚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 亚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的积温值划分出的热量带, 有寒温带 (积温在1500℃左右) 、中温带 (积温为1500℃~3500℃) 、暖温带 (积温为3500℃~4500℃) 、亚热带 (积温为4500℃~8000℃) 、热带 (积温在8000℃以上) 和青藏高原区 (大部分地区积温低于2000℃) 等。

区分方法:依据划分方法来区分。五带是根据太阳辐射来划分的;热量带是以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值为依据来划分的;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的积温值来划分的。

(3) 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

内涵剖析:水系又称河网、河系, 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 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流、支流的分布, 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变化、运动等各种现象。水文特征通常从水位、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去描述。

区分方法:依据性质的差异来区分。

3.同种异因的地理概念

即同一种地理概念, 总体特征虽一致, 但由于成因的差异, 使其在地区分布及表现形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1) 热带雨林气候

内涵剖析: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既有地带性又有非地带性。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至南北纬10°之间, 成因是终年受赤道低压的控制。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及中美地峡, 其形成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地处热带 (能满足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热量条件) , 二是受来自海洋的气流影响, 三是沿岸有暖流经过, 四是地处山地的迎风坡 (二、三、四能满足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降水条件) 。无论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 其都形成了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误区警示: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区被赤道低压带所控制, 但并非赤道低压带控制范围内都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如东非高原地区;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 即“热带 (低纬) +信风+暖流+迎风坡”,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2) 生态脆弱区

内涵剖析:生态脆弱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的区域, 该交界、过渡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周边两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 由于其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 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误区警示:不同的生态脆弱区, 其成因不尽相同。如我国陕、宁、甘等省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为气候干旱, 水资源短缺;新、青、蒙等地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为水资源极度短缺, 土壤瘠薄, 植被稀疏, 风沙活动强烈, 土地荒漠化严重;川、黔、滇等省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则表现为全年降水量大, 流水侵蚀严重, 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等。

4.相互关联的地理概念

即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或伴随关系的地理概念, 其外形差异虽大, 但内涵关联密切。

(1) 光照与热量

内涵剖析:光照 (太阳辐射) 与热量 (温度) 都是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在一般情况下, 两者呈正相关, 如低纬地区光、热都很充足, 而高纬地区光、热条件都很差。这是造成考生对这两个概念分辨不清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 光照 (太阳辐射) 并非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而是从副热带向南北两侧递减, 并受纬度、海拔、气候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热量 (温度) 则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 并受太阳高度、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光照强的地区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如青藏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光照条件好, 太阳辐射强, 但热量条件却较差;光照弱的地区热量条件不一定差, 如四川盆地, 由于地形封闭, 地表水系发达, 且多雨、多雾, 是我国光照最弱的地区, 但热量条件却很优越。

区分方法:①依据海拔的差异来区分。光照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 海拔越高, 空气越稀薄, 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 空气的保温作用越差, 因而热量条件较差。②依据气候的差异来区分。干旱气候区, 阴雨天少, 晴天多, 光照条件好;因阴雨天少, 大气的保温性能较差, 热量并不一定充足。而湿润气候区, 阴雨天多, 晴天少, 光照条件差;因阴雨天多, 云层厚, 大气的保温作用好, 热量条件并不一定差。

(2) 震级与烈度

内涵剖析: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指标,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相关;烈度是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的指标。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 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 震级与烈度呈正相关。

区分方法:①依据影响因素来区分。震级只取决于地震释放的能量, 而烈度则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 以及地面建筑物的质量、人口密度等密切相关。②依据获得方式来区分。震级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而烈度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来确定的。

(3) 滑坡与泥石流

内涵剖析:滑坡和泥石流都是破坏力很大的地质灾害, 多发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山区。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层, 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由暴雨等诱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区分方法:①依据发生的条件来区分。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大量的水, 而滑坡的发生则不需要大量的水。②依据运动特点来区分。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 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

(4) 风化与侵蚀

内涵剖析: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于侵蚀作用来说比较缓慢, 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 易被察觉。

区分方法:①依据作用对象来区分。风化的对象是岩石, 而侵蚀的对象包括岩石及风化物。②依据时间来区分。风化的时间漫长且平静, 风化过程通过实验或推理的方法来验证。侵蚀的时间较短且活跃, 侵蚀过程通过观察就可验证。

(二) 应对策略

1.比较法

比较是确定地理概念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运用比较法可以突出地理概念的本质特征, 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比较的过程常常是对已知地理概念深入思考的过程。在比较中, 考生需要对地理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一番筛选, 因而会对概念的理解较深刻, 才不易混淆被比较的地理概念。

2.概念体系法

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确定的涵义, 而相似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 或并列关系, 或从属关系。利用地理概念内涵、外延间的关系就可将分散的概念进行归类, 从而分级编制成概念体系。掌握了地理概念体系, 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地理知识点串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 就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了。

3.绘图法

用简单的符号和鲜明的线条来勾勒、显示地理概念, 也是把握地理概念本质特征的一种方法, 它往往比语言更形象、更简明、更直观。如冷锋、暖锋、气旋等概念, 均可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概念本身的涵义。

二、考生易混易错的地理规律

(一) 考生易混易错点分析

地理规律是指通过对感性的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比较、逐步推理, 最终抽象出来的本质联系, 它决定了地理事物发展的趋向。同类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同一要素的地理演变规律, 常常将考生带入误区, 从而成为易混易错点。

1.同类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即反映同一类型的不同要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各要素所呈现的地理规律虽不重合, 但表现形式相似。

(1)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内涵剖析:气候在全球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是由于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基础, 它在全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因而气候的分布也大致呈现出地带性的分异规律;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它是指全球大气有规律的运动, 是有规律可循的。地面状况与洋流对气候的分布虽有影响, 但只是影响某种气候类型在局部地区的分布范围。

区分方法:①依据特定的区域来区分。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分布区域, 依据这些区域可推测出某地的气候类型。②依据最冷月、最热月气温值与降水量来区分。气温与降水是气候类型的两个重要标志。不同气候类型的最大差异, 往往表现在最冷月、最热月的降水量和气温值上, 因此根据最冷月、最热月的降水量和气温值, 就可以区分气候类型。③依据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来区分。每种气候类型都可以利用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来描述, 不同的气候类型, 其气温年变化规律、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是有差异的。④依据地理位置、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等相关资料来区分。某地的纬度位置, 决定了该地所处的气候带;海拔高度影响着当地的气温与降水;地形因素虽加大了气候分布的复杂性, 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同时, 某地的气候又制约着当地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农作物组合。因此, 根据地理位置、海拔、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等相关资料也可区分气候类型。

(2) 自然带的分异规律

内涵剖析:各项地理要素分布的差异性和规律性是自然带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一般而言,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由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蒸发量少, 相对湿度大, 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地处赤道低压带, 降水普遍较多, 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中纬度地区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纬度地区大陆广阔, 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区分方法:依据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来区分。一般说来, 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 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规律

内涵剖析: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决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见下表。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化,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内部还是发展中国家内部, 由于受多种因素 (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等) 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 但总的来讲,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应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区分方法:①依据数值差异来区分。从数值上看, 原始型和传统型的出生率都在3%以上, 但传统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过渡型和现代型的死亡率相差不大, 都在1%左右, 但过渡型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远高于现代型;传统型和过渡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死亡率上, 传统型的死亡率一般接近2%, 而过渡型的死亡率则一般不超过1%。②依据地区分布差异来区分。原始型, 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传统型, 仅见于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过渡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现代型, 以一些发达国家为代表。

2.同一要素的地理演变规律

即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规律。地理事物处于不断的演变中,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1) 锋面气旋的演变规律

内涵剖析:地面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 称为锋面气旋。它是我国北方中高纬度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如下图, 以北半球为例) 。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 气温较高, 当它向北移动时, 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 (图中CD附近) 。气旋西部偏北风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 其南下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 (图中AB附近) 。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涡, 它带着已生成的锋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由于空气从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 中心气流被迫上升而凝云致雨, 所以气旋过境时, 云量增多, 常出现阴雨天气, 即气旋雨。在锋面天气系统中, 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 锋面上方的暖气团都是沿锋面抬升的, 都将形成云雨天气, 即锋面雨。当这两种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后, 将辐合生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 天气变化将更为剧烈。

误区警示:锋面气旋的判读一般需遵循以下四个步骤。一是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低压中心周围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各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的位置。二是确定气旋前后方向。气流前进方向为前方, 反之为后方。三是确定锋面性质。即“东暖西冷”, 南北半球都一样。四是确定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 故暖锋雨区在锋前, 冷锋雨区主要在锋后。

(2) 地表形态的演变规律

内涵剖析:在地质作用中, 内力与外力总是同时作用。内力使地表不平, 外力使地表趋向平坦;内力为主导作用, 外力为辅助作用。它们共同决定了地壳物质的变化规律, 使人类生存的地表总是在“动荡起伏—相对稳定—动荡起伏”之间变化着, 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中。

误区警示: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板块运动形成全球海陆结构, 即宏观层面;二是区域构造, 侧重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即中观层面;三是在大地构造的基础上, 由外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 即微观层面。

(二) 应对策略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就是将表达同类要素时空分布的规律先整合在一起, 再进行分析对比, 找出共同性, 区分差异性。一般而言, 同类要素时空分布规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特征比较鲜明。对比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地理规律、本质的分析过程, 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合过程, 有利于区别记忆。

2.难点分解法

由于地理要素处于不断演变中, 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 从而成为地理复习的难点。难点分解法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完整的地理演变规律, 分解成若干知识要素, 帮助考生分层次、多角度理解这一规律的涵义。

三、考生易混易错的地理现象

(一) 考生易混易错点分析

地理现象是指地理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和表面特征, 包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同种别类的地理现象、异类近形的地理现象, 容易导致考生记忆不清, 从而成为易混易错点。

1.同种别类的地理现象

即同种类型不同类别的地理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之间往往没有内在联系, 但由于其表现特征相似, 从而使考生难以区分。

(1) 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内涵剖析: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北段) 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区分方法:①依据分界线的走向来区分。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分界线。在中国地形图中描绘出以上三条分界线的走向, 区别记忆。②依据分界线的性质来区分。不同的地理分界线分开了性质不同的地理现象, 梳理分界线两侧地理事物的性质, 理解记忆。

(2) 我国西北地区的旱情与华北地区的旱灾

内涵剖析: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 旱灾就最严重。旱灾主要是对农业生产而言的, 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 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 故我国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旱灾更严重。

区分方法:①依据旱灾的涵义来区分。旱灾是对农牧林业生产造成的灾害, 而干旱则是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和空气干燥的现象。我国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更干旱, 而华北地区的旱灾比西北地区更严重。②依据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来区分。华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 而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环节则相对薄弱。

(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

内涵剖析: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并不一定都高,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并不一定都低。

区分方法:依据总体状况来区分。总体而言, 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但并非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都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既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关, 也与国家或地区的领土面积相关。

2.异类近形的地理现象

即不同类型、外形相似的地理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之间往往不存在隐性联系, 地理现象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

内涵剖析: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而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区分方法:①依据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区分。黄土高原指的是整体,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指的是局部。②依据外力作用方式来区分。黄土高原的形成中风力沉积作用占主导, 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中流水作用占主导。

(2) 三江源、三江平原与三江并流

内涵剖析: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其位于青海省境内;三江平原是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的冲积作用而形成的平原, 其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区平行分布从而形成的并流景观, 其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分别指不同的河流。

区分方法:①依据景观差异来区分。三江源指的是河流源头, 三江平原指的是地形形态, 三江并流指的是河流组合形态。②依据分布地区来区分。三江源分布于青藏高原, 三江平原分布于黑龙江省境内, 三江并流分布于云南省境内。

(3)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分布

内涵剖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 (北) 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 (北) 纬25°~35°之间的大陆西部。

区分方法:①依据植被形态来区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叶片形态不同, 这是两种植被适应气候的结果。②依据分布地区和对应的气候来区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 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对应地中海气候。

(二) 应对策略

1.记一记

地理现象是最直观的地理知识, 通常以背景信息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对重要的地理现象不能一知半解、模棱两可, 必须强化记忆, 并真正弄懂、悟透、记牢。

2.画一画

即画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现象的大致轮廓, 如半岛、岛屿、海峡、河流等, 标记绝对位置及具有参照性的地理事物。画一画是记忆地理现象显著特征的重要手段, 通过画一画可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进一步理解地理现象的轮廓特征,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一是可使复杂的地理信息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比一比

对于考生易混易错的地理现象, 可随机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进行综合对比。对考生易混易错的地理现象进行对比, 旨在找出共同性, 区分差异性。对地理现象进行对比的过程, 实质上是对地理现象本质的分析过程, 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合过程, 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4.理一理

每一种地理现象或事物, 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都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是各种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生在复习时要善于理清各种因果关系, 找寻地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针对训练]

人们把黄昏的余晖与黎明的曙光相接的现象称为“白夜”。下图中弧线BAC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3题。

1.产生“白夜”现象的原因是

A.大气的反射作用

B.大气的散射作用

C.大气的吸收作用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2.若弧线BA为晨线, 则A、D间的最短距离约为

A.880千米 B.1600千米

C.2000千米 D.4600千米

3.当漠河出现“白夜”时

A.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我国各地均在6∶00日出

C.我国各地均昼长夜短

D.我国各地均昼短夜长

读四地水系图, 回答4~5题。

4.对图示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 正确的是

A.①图中河流干流和支流东西对称分布

B.②图中河流流速较慢

C.③图中河流有结冰期

D.④图中河流河道枝杈众多

5.③图中为典型的向心状水系, 与该水系特征相似的河流是

A.刚果河

B.密西西比河

C.亚马孙河

D.珠江

读某国近半个世纪的人口数据表, 完成6~7题。

注: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个育龄妇女一生的生育数。

6.该国可能是

A.中国

B.韩国

C.尼日利亚

D.加拿大

7.该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下图中阴影部分被戏称为塔里木河的“风头水尾”, 含“路的尽头, 风的源头, 水的末头, 天的边头”之意。然而, 就是这样一片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大沙漠边缘地带, 却发展成为著名的瓜果之乡,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结合图示信息回答8~9题。

8.“风头水尾”区最强烈的外力作用是

A.风化

B.风蚀

C.冰蚀

D.水蚀

9.下图中的①②③④都是当地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中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阅读图文资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1年9月28日, 海拉尔迎来了今秋的第一场雪。很多市民都认为, 2011年这场雪较往年来得早了一些。

材料二:下图为中国东北地区年降雪初期及终期等值线分布图。

(1) 在正常年份, 海拉尔降雪终期大约是。造成此次降雪过程的天气系统是。

(2) 位于图中Q区域的山脉是。它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请至少列出两项。

(3) 图中R地位于平原, 该地与青藏高原一样, 夏季短促, 冬季漫长。有人建议在R地大规模发展畜牧业,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规律与原理分析一下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为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等都是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方式, 但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 反射作用越强, 地面的能见度越差;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最易被散射, 日出前、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就是大气散射的结果, 它可使白天的时间延长;吸收作用有选择性, 它的作用主要是使大气增温;大气的逆辐射是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它的作用主要是使地面增温。

2.D 若弧线BA为晨线, 则图示区域处于昼半球。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北极圈上有极昼现象, 则A、D沿地球大圆跨越的纬度数为 (66°34′-48°34′) +23°26′=41°26′, 最短距离约为4600千米。

3.C 当漠河出现“白夜”时, 太阳直射北半球, 我国各地均昼长夜短。我国领土跨越了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被太阳直射时, 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 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因而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不能同时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直射赤道时, 我国各地均在6∶00日出。

4.D 流速、结冰期描述的是河流的水文特征, 干流、支流的分布和河道的枝杈描述的是河流的水系特征。①图中有并列的两条河流, 每条河流的支流并未对称分布;④图中河流河道枝杈众多, 并交织在一起。

5.A 盆地水系呈向心状。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 该地地形四周高、中部低, 终年降水丰沛, 故该地水系呈向心状。

6.B 先依据该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寿命增加很快, 可推测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再依据该国总人口数量, 可推测该国为韩国。

7.C 该国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接近3 %, 据此可推测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

8.B “风头水尾”区气候干旱, 大风频繁, 且日照时间长, 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 容易引起风蚀。其中“风化”迷惑性最强。一般而言, 风化作用是比较缓慢地进行的, 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 而图示区域外力作用强烈, 极易被人们察觉。

9.B ①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 ②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③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 ④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只有冲积扇土层肥沃, 宜发展农业生产。

10. (1) 5月16日 冷锋

(2) 大兴安岭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等。

(3) 三江 不合理。农业生产布局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R地处三江平原, 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且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 其自然条件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人口众多, 对粮食的需求量很大, 三江平原作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 其发展种植业符合我国的国情。

篇4: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点

第一组Come on 与 Cheer up

1. ——It’ll take at least 2 hours to do this!

——Oh, ____! I could do it in 30 minutes.(05天津)

A. come onB. pardon me

C. you are rightD. don’t mention it

2. ——I’m thinking of the test tomorrow. I’m afraid I can’t pass this time.

——____! I’m sure you’ll make it. (06天津)

A. Go aheadB. Good luckC. No problemD. Cheer up

[答案与点拨]1.A 2.D。Come on用于命令时,意思为:快,加油,加把劲;表示知道某人所说的话不正确,译作:得了吧,别逗了。pardon me 意思为:对不起,请原谅。Cheer up 意思为:高兴起来吧!振奋起来吧!

第二组 My pleasure与With pleasure

3. ——Thank you for joining in our conversation tonight.

——____.(07四川)

A. It’s my dutyB. It’s all right

C. It’s my pleasure D. It’s nice to say so

4. ——Would you take this along to the office for me?

——____.(06浙江)

A. With pleasureB. That’s right

C. Never mindD. Don’t mention it

[答案与点拨]3.C 4.A。It’s my pleasure同My pleasure,It’s a pleasure是致谢应答语,意思是“不用谢”。类似表达还有Don’t mention it,That’s OK,That’s/It’s all right,Not at all,You are welcome等;而With pleasure是请求应答语,意思是“非常愿意、乐意效劳”。

第三组 Go ahead

5. ——I’ve studied growing plants as one of my interests. Could I make some suggestions?

——____.(07重庆)

A. You will make itB. Go right ahead

C. Don’t mention it D. Take it easy

6. ——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for a few moments, please?

——____. I’m not using it myself.(07陕西)

A. Come onB. It dependsC. Go aheadD. That’s great

[答案与点拨]5.B 6.C。Go(right)ahead意思是:当然可以,请讲、干吧、做吧、用吧等; You will make it意思是:你会实现各种愿望,达到各种目的的;Take it easy表示安慰对方不要生气、不要担心、别紧张;It depends 意思是:视情况而定。

第四组 How come?与So what?

7. ——Michael was late for Mr. Smith’s oral class this morning.

——____?As far as I know, he never came late to class.

(江西 2006)

A. How come B. So what C. Why not D. What for

8. ——Andrew won’t like it, you know.

——____? I don’t care what Andrew thinks! (广东 2006)

A. So what B. So where C. So why D. So how

[答案与点拨]7.A 8.A。How come?意思是“怎么会呢?”,对已发生的事情表示惊讶。So what?意思同What of it?,(承认某事属实,想知道为何重要)那又怎么样呢?那有什么关系呢?。What for?意思为“为何理由?”(相当于why)、“为何目的?”(相当于for what purpose)。

第五组Sounds great与How nice

9. ——How about seeing the new movie at the theatre tonight?

——____, but I’ve got to go over my notes for tomorrow’s exam.

A. All right B. Sounds great

C. I can’t D. No, I am terribly sorry

10. ——Guess what! I came across an old friend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____ I’m sure you had a wonderful time.

A. Sounds good!B. Very well.

C. How nice! D. All right.

[答案与点拨]9.B 10.C。Sounds great与 Sounds good意思是:“好主意”,省略了主语it/that,相当于Good idea; How nice意思是:“太好了”,表示高兴。

第六组 与No、Not相关的答语

11. ——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____, Bill. (07全国Ⅱ)

A. You ‘re welcomeB. Go ahead

C. Don’t mention it D. No problem

[答案与点拨]11.D。 No problem表示对别人的请求欣然接受时,译作:“没问题”;用于回答对方的感谢或道歉时,译作:“没什么”。

12. ——I think you should phone Jenny and say sorry to her.

——____. It was her fault.

A. No way B. No possibleC. No chanceD. Not at all

[答案与点拨]A。No way 意思是:“没门儿”,表示说话者断然拒绝做某事; No chance 意思是:“决不可能”,即说话者确信某事不可能发生。13. ——I apologize for not being able to join you for dinner.

——____. We’ll get together later. (07天津)

A. Go ahead B. Not to worry

C. That’s rightD. Don’t mention it

[答案与点拨]B。Not to worry意思为:“别担心,不必发愁,没关系”;Don’t mention it意思为:“不用客气”。

14. ——Have you been wasting time on computer games again?

——____. I’ve been studying a lot and I need a break. (07山东)

A. No wayB. Not really

C. I don’t agree D. I couldn’t agree more

15. ——Was Martin sorry for what he’d done?

——____. It was just like him! (07安徽)

A. Never mindB. All right

C. Not reallyD. Not surprisingly

[答案与点拨]14.B 15.C。Not really用于表示对前面提出的观点、看法的异议、怀疑等,译为:“并不是这样的、并不是真的”;I don’t agree 意思为:“我不同意”;I couldn’t agree more意思为:“我完全同意”;Notsurprisingly意思为:“毫不奇怪地”。

16. ——Will you join us in the game?

——Thank you, ____(07江西)

A. but why not?B. but I’d rather not.

C. and I won’t. D. and I’ll join.

[答案与点拨]B。由答语Thank you可知,是对对方邀请的委婉拒绝,因此, 用but表示转折,而A项中but与why not矛盾,故只能选B,意思为:“但我不想参加”。

17. ——Dad!Tom’s broken a glass!

——____. Accidents will happen.(07四川)

A. No wayB. Doesn’t matter

C. No trouble at all D. Don’t mention it

[答案与点拨]B。No trouble at all意思为:“一点麻烦也没有”。Doesn’t matter意思为:“没关系”。题意为:“爸爸,Tom打破了一个玻璃杯!”“没关系,这是常有的事情。”

18. ——Tony said he could fix my bicycle, but I really doubt it.

——____. He’s very good at this sort of thing. (07辽宁)

A. Don’t worry B. I couldn’t agree more

C. Of course D. A piece of cake

[答案与点拨]A。分析语境I really doubt it可知,下句应用Don’t worry以示安慰,意思是:“别担心”;I couldn’t agree more 意思为:“我完全同意”;A piece of cake意思是:“那是件容易做的事”。

19. ——Shall I give you a ride as you live so far away?

——Thank you. ____.

A. It couldn’t be better B. Of course you can

C. If you likeD. It’s up to you

[答案与点拨]A。It couldn’t be better意思为:“再好不过了”; If you like意思为:“如果你要这样做,你要是愿意的话”; It’s up to you意思为:“你看着办吧,由你决定”。

20. ——Brand was Jane’s brother!

——____ he reminded me so much of Jane!

A. No doubt B. Above all C. No wonder D. Of course

篇5:2020高考文综历史易错知识点

1.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2.英国确立殖民霸权的三场战争

错因:误认为英国战胜西班牙、荷兰、法国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正确理解: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荷兰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英国战胜荷兰体现了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错因: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和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错因: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

5.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错因:把帝国主义等同于殖民主义。

正确理解: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发展到垄断阶段,导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殖民主义始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是指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6.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错因:三者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正确理解: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7.美国总统胡佛与罗斯福对经济的干预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正确理解: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胡佛没有把这种干预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由此可见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19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错因: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的目的与任务混淆不清。

正确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救急”性质的机构,当一个国家发生了金融危机时,可以向它求救,其贷款属于短期行为。世界银行属于“救贫”性质的机构,主要资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其贷款多为长期性贷款,利率很低。

9.“仁政”与“仁”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10.荀子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

错因:将荀子的思想和法家思想相混淆。

正确理解: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提出“性恶论”,法家也主张“性恶论”,但仔细比较可知,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

11.汉代新儒学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1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认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由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确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14.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率先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15.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16.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正确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17.维新变法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18.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

错因:认为三大政策就是新三民主义。

正确理解: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相互依托,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19.不同派别的“体用观”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20.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正确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21.“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42.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正确理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篇6:高考理科答题易错点

1、回顾错题,想想如何在高考中避免类似错误

2、回看课本,多看看平时复习未作重点的复习的部分知识,如蛋白质、胶体、新材料等

3、手写一遍重点化学方程式,还有离子方程式、重点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解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这些都是Ⅱ卷书写的重点,要保证不出错

4、把考试不该犯的错误写下来,如“名称”写成化学式,结构式写成电子式,离子方程式写成水解方程式等,在高考前多看几遍,提醒自己考场上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上一篇:钢筋班组施工协议书下一篇:写环保的作文:爱护环境,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