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2024-07-14

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精选8篇)

篇1: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也是危机事件的高危机构,危机事件如果发生将严重威胁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师生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文章分析了危机的定义和来源,高校危机事件的成因,提出了危机事件的管理、预防、控制和处理的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危机;管理;校园;控制;机制

一、前言

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规模也随之扩大,各种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使高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可能会迅速造成灾难。如何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学校有别于其他行业,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到危机事发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危机管理日益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而高校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次构建一整套的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来保障有效的危机管理。

二、危机管理的定义

按照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定义:“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而心理学词典将危机定义为: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在危机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给危机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或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危机的认识、理解便会不同,从而形成了同源不同形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美国学者鲍勇和陈百助认为,危机管理是一门研究为什么会造成的危机会发生,什么样的步骤或方法可以避免这些危机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如何控制危机的发展和消除危机的影响的科学。相比下较为准确精炼的就是海恩思沃斯的定义,他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的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战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

三、校园危机

从学校角度来讲,校园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学校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学校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学校危机的发生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因此,学校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迫性。学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其有巨大破坏性,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的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学校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第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由于学校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第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学校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学校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学校的发展的一定的破坏性。

四、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根据校园危机的定义和性质,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总的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制建设为框架,横向就是建立建全《校园法》、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员培训,纵向就是从危机决策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恢复评价机制来考虑。通过以上几点的交叉配合、运作顺畅,一个校园危机管理的网络机制就初步建立了。

(一)“横向到边”紧紧相连,互为补充

(1)建立建全《校园法》

1)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

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还处于空白地带,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只能散见于《憲法》、《民法通则》、《教师法》,这些法律中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也不具体。很多代表已向人大会议案组提交了上百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来解决校园这一特殊场所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所以,在憲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使校园危机的管理有法可依,以保障校园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通过立法确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都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事务,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但是校保卫机构只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法律并没有赋予其保卫人员的执法权,临时成立的危机应对机构其法律地位也未得到法律保障,这就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滞后。所以,通过全国性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确定这些机构的高度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施救援;保卫人员获得法律赋予的执法权,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制止扰乱校园秩序的行为。

(2)加大资金投入

在《校园安全法》的框架下,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在危机管理制度中,校方需要拨出一笔专项资金建立和支持危机管理的组织,使得这个组织正常的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员挑选,人员培训,人员协调,人员工作各个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为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专项专款是一定要落实好的。

(3)组织人员培训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小组

组织的人员主要由学校的专门领导小组和学生代表团队组成,如校级领导和学生工作处以及辅导员加上学生会及班级主要负责人。主要的危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具有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

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

3、理解具体的危机。

当危机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培训的内容可以围绕校园危机管理的多个方面展开。主要培训内容有:沟通者的交织互联;校内沟通计划和对外沟通计划;危机事件管理;对支持性服务的安排;进一步揭示危机的面貌和特征;对危机计划的评价。在无危机状态中演习突发性危机事件,增强危机管理的高效、迅速、准确。

(二)“纵向到底”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1)危机决策机制

具备健全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是高校管理成熟与否的标记。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高校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如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使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高校应加强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建设,设立专门决策部门,深入了解引发高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2)危机预防机制

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使无法预防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工作方法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升格后社会环境对学校发展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建立预防网络上面,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工作,构建高效的危机预防网络即:构建信息沟通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建立安全教育管理预防网络。

(3)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由校内和校外的沟通组成。校内沟通,主要是学校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之间、学校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内部的沟通,它既包括危机管理各部门、危机处理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包括所有与危机相关人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校内沟通最重要的是及时通报危机事件,凝聚人心,形成一股合力,避免小道消息盛传,稳定情绪,争取师生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战胜危机。校外沟通,主要是与上级管理部门、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外部的沟通,它是在危机发生后,高校与外部组织(上级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或相关人员(学生家长等)之间的信息互动,一方面向公众披露学校应对危机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维护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向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共同应对危机,渡过难关。这样的沟通机制,覆盖面广,可以做到信息的通畅、迅速、全面。

(4)危机恢复评价机制

学校要制定恢复常态管理的决策和计划,做好对危机利益关系人的事后管理。其次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化危为机”的关键阶段,要重新审视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危机已经得到根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缩减危机的破坏程度,尽力把情况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秩序恢复、设施重建、人员安置、心理平复、独立调查和组织变革。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应做到查明危机事件发生原因、查清事件责任、追究事件责任人、整改隐患措施、教育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

一、要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与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

二、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要对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落实,同时还要组织全体师生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四、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和处分。

五、要做好恢复工作,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校成员可以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师生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危机管理制度会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学校也可借危机事件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如能很好地处理危机事件,做好危机恢复评价,危机事件也会对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开展危机恢复管理是学校或个人获得新的发展的前提准备。

五、结束语

危机管理中,高校的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管理,决策下达,信息沟通,措施得当以及善后处理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建立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危机管理的成与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稳定与发展。良好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不仅是危机成功处理的基础,还可能给高校带来转“危”为“安”的机遇。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8月.[2]平川主编.危机管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3]薛澜.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5]王楠,吴峰.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沟通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08年第10期.[6]张秋霞,邵作昌.浅谈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问题.山东电大学报,2006年第3期.[7]解毅.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篇2: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一、前言

自九十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规模也随之扩大,各种内部、外部的影响因素也使高校校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率较高,在没有完善的应对机制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可能会迅速造成灾难。如何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的安全,是当前高校不能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学校有别于其他行业,是人群密集场所,也是各种危机易发场所。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生活秩序造成影响,而且还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到危机事发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因此,危机管理日益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而高校危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多个层次构建一整套的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来保障有效的危机管理。

二、危机管理的定义

按照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的定义:“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而心理学词典将危机定义为: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在危机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给危机赋予各种各样的定义。处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或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危机的认识、理解便会不同,从而形成了同源不同形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美国学者鲍勇和陈百助认为,危机管理是一门研究为什么(why)会造成的危机会发生,什么样(what)的步骤或方法可以避免这些危机发生,一旦危机发生,如何(how)控制危机的发展和消除危机的影响的科学。相比下较为准确精炼的就是海恩思沃斯的定义,他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的管理职能,它谋求确认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的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组织的一切资源,从战略上来影响那些问题的发展。

三、校园危机

从学校角度来讲,校园危机可界定为由于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和爆发而打破学校原有的平衡状态,超出了学校常态的管理范围,要求学校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的紧急状态。

学校危机的发生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自然原因;可能是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因此,学校危机的产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其特点如下:

第一,突发性和紧迫性。学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它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在爆发之前毫无征兆可言,通常是从一些细小而不为人所注意的事件迅速演变而来的。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其有巨大破坏性,要求管理者在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迅速的利用当前的有限资源来应对危机事件,以降低危机对学校所造成的损害,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第二,不确定性和未知性。由于学校危机事件演变迅速以及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事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人类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事态发展的趋势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所以危机的发展过程难以控制,结果也难以预测。

第三,危害性和破坏性。这是学校危机的最根本特征。危机的产生会导致学校脱离正常轨道而陷入危机的非均衡状态,对学校的发展的一定的破坏性。

四、高校危机管理机制

根据校园危机的定义和性质,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总的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制建设为框架,横向就是建立建全《校园法》、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员培训,纵向就是从危机决策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信息沟通机制、危机恢复评价机制来考虑。通过以上几点的交叉配合、运作顺畅,一个校园危机管理的网络机制就初步建立了。

(一)“横向到边”紧紧相连,互为补充

(1)建立建全《校园法》

1)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

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相关规章还处于空白地带,对学校内成员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只能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教师法》,这些法律中对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的规定也不具体。很多代表已向人大会议案组提交了上百份关于尽快制定《校园安全法》的议案来解决校园这一特殊场所中发生的暴力事件。所以,在宪法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校园危机管理的全国性法律,使校园危机的管理有法可依,以保障校园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通过立法确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目前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都由校保卫机构具体负责日常的事务,事发时再成立相应的危机应对临时机构。但是校保卫机构只是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法律并没有赋予其保卫人员的执法权,临时成立的危机应对机构其法律地位也未得到法律保障,这就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滞后。所以,通过全国性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高校危机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职能地位、权力责任以及经费来源等内容,才能确定这些机构的高度权威性,确保在发生突发危机事件时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实施救援;保卫人员获得法律赋予的执法权,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制止扰乱校园秩序的行为。

(2)加大资金投入

在《校园安全法》的框架下,学校应该加大对危机管理的资金投入。在危机管理制度中,校方需要拨出一笔专项资金建立和支持危机管理的组织,使得这个组织正常的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人员挑选,人员培训,人员协调,人员工作各个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为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专项专款是一定要落实好的。

(3)组织人员培训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小组

组织的人员主要由学校的专门领导小组和学生代表团队组成,如校级领导和学生工作处以及辅导员加上学生会及班级主要负责人。主要的危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具有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

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

3.理解具体的危机。当危机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培训的内容可以围绕校园危机管理的多个方面展开。主要培训内容有:沟通者的交织互联;校内沟通计划和对外沟通计划;危机事件管理;对支持性服务的安排;进一步揭示危机的面貌和特征;对危机计划的评价。在无危机状态中演习突发性危机事件,增强危机管理的高效、迅速、准确。

(二)“纵向到底”环环相扣,高效有序

(1)危机决策机制

具备健全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是高校管理成熟与否的标记。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仅使高校的正常运转受到损害,更重要的是,如危机处理不当,还会使师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所以高校应加强危机管理决策机制的建设,设立专门决策部门,深入了解引发高校危机的潜在因素,并随时监察可能出现的危机,研究、制定防范措施。一旦危机发生,能迅速、及时、高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协调处理危机引发的各种问题。

(2)危机预防机制

建立高效的危机预防机制是有效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使无法预防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工作方法上不能很好的适应升格后社会环境对学校发展的要求。所以高校在建立预防网络上面,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工作,构建高效的危机预防网络即:构建信息沟通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建立安全教育管理预防网络。

(3)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由校内和校外的沟通组成。校内沟通,主要是学校危机管理小组成员之间、学校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内部的沟通,它既包括危机管理各部门、危机处理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也包括所有与危机相关人员(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获取。校内沟通最重要的是及时通报危机事件,凝聚人心,形成一股合力,避免小道消息盛传,稳定情绪,争取师生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共同战胜危机。校外沟通,主要是与上级管理部门、学生家长、新闻媒体的沟通。它是高校组织外部的沟通,它是在危机发生后,高校与外部组织(上级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等)或相关人员(学生家长等)之间的信息互动,一方面向公众披露学校应对危机的态度以及采取的措施,维护高校的形象,另一方面,向有关部门或相关人员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共同应对危机,渡过难关。这样的沟通机制,覆盖面广,可以做到信息的通畅、迅速、全面。

(4)危机恢复评价机制

学校要制定恢复常态管理的决策和计划,做好对危机利益关系人的事后管理。其次就是牢牢抓住这个“化危为机”的关键阶段,要重新审视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危机已经得到根本控制,需要采取措施缩减危机的破坏程度,尽力把情况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秩序恢复、设施重建、人员安置、心理平复、独立调查和组织变革。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应做到查明危机事件发生原因、查清事件责任、追究事件责任人、整改隐患措施、教育相关人员。做好善后工作。一.要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与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调查;二.要对危机事件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三.要对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做好落实,同时还要组织全体师生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四.要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教育和处分;五.要做好恢复工作,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校成员可以得到锻炼、积累经验;师生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危机管理制度会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学校也可借危机事件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如能很好地处理危机事件,做好危机恢复评价,危机事件也会对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开展危机恢复管理是学校或个人获得新的发展的前提准备。

五、结束语

危机管理中,高校的危机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管理,决策下达,信息沟通,措施得当以及善后处理等多个方面的机制建立成功与否,关系着高校危机管理的成与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稳定与发展。良好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不仅是危机成功处理的基础,还可能给高校带来转“危”为“安”的机遇。因此,高校应当充分重视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教育科学研究,年8月.

[2]平川主编.危机管理,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3]薛澜.危机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

[4]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5月第1版.

[5]王楠,吴峰.高职院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沟通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第10期.

[6]张秋霞,邵作昌.浅谈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问题.山东电大学报,20第3期.

篇3: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1 微博在高校危机事件传播中的特殊性

调查表明, 微博已成为第二大舆情源头, 在舆情和突发事件的转移扩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体, 这几年发展迅猛。其以140字只言片语的表达,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展示出了它无与比拟的优势。其草根性、及时性、裂变性等特点让原本就复杂的高校危机事件在处理上更加困难, 给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1.1 草根性让高校危机事件“源头”难寻

微博之所以能成为仅次于新闻成为第二大舆情源头有其必然原因, 笔者认为草根性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不管是谁, 只要有一台能连得上网的电脑、手机或者其它终端, 就可以注册微博账号, 就可以随时随地发微博。这种极强的草根性导致微博的用户良莠不齐, 就很容易使一些“害群之马”的存在、活跃于微博之中。高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首要的任务就是找到危机事件的源头, 才能着手进行化解。而在当今微博时代下, 高校危机事件一发生, 微博往往成为危机事件传播的主要媒介。如果有人故意发布干扰危机事件的微博, 对学校危机事件在寻找“源头”时就产生阻碍, 同时也会造成一定范围内学生的不安定现象。

1.2 及时性让高校危机事件传播迅速

微博客户端在手机等网络终端上的应用大大方便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较之以往的高校危机事件传播方式, 往往是一人传一人传播开来, 容易造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而且有时候会因为信息传播的延误而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微博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结合, 使得高校危机事件在传播方面的得到了质的改变, 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这样会产生一种结果就是如果信息虚假或者有人故意夸大曲解事实, 就会造成大范围内的人心恐慌和社会对高校的误解。

1.3 裂变性让高校危机事件更加复杂

微博的传播功能主要是依靠微博用户粉丝的阅读和转发实现的, 它并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 而是一对多、多对多的裂变形式。有学者将微博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负面信息的发布更为即时和便捷, 迅速印发危机; (2) 负面信息的聚合力更强, 危机扩散更快; (3) 衍生新的负面信息, 危机不断升级。 (2) 所以微博在高校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将会使本身就复杂的高校危机事件变得更加棘手。

2 微博时代下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微博本身的特殊性使高校危机事件在传播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给高校危机事件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但是面对这一新兴的形式, 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建设微博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在处理和化解校园危机事件上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2.1 微博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就目前来讲, 高校在校园危机事件这一方面的管理机制尚缺乏专业化和常设的机构来管理。危机发生时, 普遍的做法是从相关的职能部门中抽调一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应急机构来处理, 这些人员虽然有些是富有学生工作经验的老师, 但是从总体上来讲仍然缺乏系统的危机事件处理技能。而且临时组建的组织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往往会出现协调不力, 各持己见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到了危机事件的处理及时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微博广泛应用的今天, 在国内的高校中, 极少有哪所学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微博危机事件处理预警方案和机制。一旦发生危机事件, 微博的广泛传播, 往往是导致束手无策。

2.2 微博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微博时代下, 高校的危机事件管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 而不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使高校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 一来可能使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更严重的影响;二来可能会对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 导致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感产生怀疑, 对于高校来讲是致命的。所以, 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高校危机事件, 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之一。

危机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 且绝大多数是与学生的生命财产等方面息息相关。对于高校来讲, 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和迅速地反应, 才能将学生、高校的损失和高校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与其到危机爆发时临时组建应急处理组织, 先建设高校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则是“未雨绸缪”, 当然在危机发生时, 处理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3 微博时代下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策略

高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在微博上的只言片语便会铺天盖地, 如何正确地甄别信息的真假, 正确的引导舆情的风向便至关重要。有研究者提出, 新媒体时代, 必须树立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 (3) 微博时代下, 高校工作人员在迅速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时, 更应该注重微博的信息发布和沟通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3.1 构建微博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假如高校危机事件能在爆发之前就监测得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那么无疑是最另人满意的结果。因为高校本身情况就比较复杂, 不管是内部还是社会环境都可能会影响到高校本身的稳定。而高校内部的矛盾经常是高校危机产生的来源, 这些矛盾往往会在微博上“初露端倪”。假如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建立信息收集网络, 将那些分散的、潜伏的信息进行准确判断, 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好危机预防和管理高校, 高校危机管理模式从事件响应的反射型, 转变为预防、准备、响应迅速、协调综合系统模式, 改被动应对为积极防范, 已成为现代大学危机管理的趋势。 (4) 在校大学生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微博账号, 越来越多人习惯把自己的心情或者一些遇到的事情通过微博表达出卡, 因此微博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在防控高校危机事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3.2 组建队伍, 提高队伍人员专业技能

高校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建设, 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改变当前一旦发生危机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应急处理小组的局面, 组建一支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的队伍, 建立在微博体系下的危机事件管理小组。首先, 成立校级微博危机事件管理领导小组, 可由一名校领导分管, 具体由与学生相关的学工部门或负责宣传的宣传部门主管, 负责微博危机事件管理的最高决策。其次, 要成立危机事件决策小组, 由校办、宣传、保卫处、学工等部门领导组成, 一旦危机发生, 微博蔓延, 进行相关探讨, 制定对策。三是各二级学院要制定相关的微博危机事件管理工作小组, 实时监控学生微博动态, 发生事件及时上报。

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还必须具备微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对危机事件的敏感度。学校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对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能建设一个“空”组织, 空有名头而不去落实的组织。

3.3 建立官方微博, 发布权威信息

高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对于危机事件正确的解读, 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真相有助于缓解学生的情绪, 避免大范围的人心惶惶影响校园的安定和谐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负面评价。因此高校就应该设立官方微博, 以学校的名义在信息发布上抢占先机, 第一时间将真实、权威、公正的信息传递给公众。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5) ”

3.4 长期保持危机意识, 注重事后人文关怀

高校校园危机是属于突发事件, 但并不是独立事件, 高校本身应该明确自身定位, 长期保持危机意识, 紧绷这根弦。特别是微时代信息传播能力的复杂性更要要求高校不能放松警惕, 而应该随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尽量做到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

当危机事件化解之后, 并不意味这工作就告一段落, 而是要在微博上继续发布相关信息以安抚同学们的情绪。因为危机事件虽然解决了, 但是危机的诱因可能还全未消除, 或者是同学们之间的心理并未能全部接受,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危机或升级, 就需要特别注重危机事件的事后工作。危机发生后, 心理救援人员必须抓住黄金时间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尤其是提供心理疏导、人际关系修复等个性化服务;同时, 高校还可以建立心理知识交流和心理咨询的微博平台, 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多维互动, 达到团体咨询和朋辈互助的效果和目的。 (1)

4 结语

微博时代下, 不管是高校还是社会, 危机事件的发生和传播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能否有效的化解高校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 建立高校危机事件微博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此举不单能够起到“未雨绸缪”, 尽量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校园危机事件, 微博成为危机事件的宣泄口时, 高校能够从容地应对, 将损失将至最小。

摘要:微博时代的来临, 微博传播的及时性、草根性、裂变性等特点使得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危机事件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和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因此, 在微博时代下建设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关键词:微博,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建设,重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兵, 李安英.微博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与舆论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21) .

[2]钱珺.微博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应对[J].新闻知识, 2010 (12) .

[3]李鹤.新媒体时代, 需树立处置突发事件”黄金4小时”法则[N].人民日报, 2010-02-12.

[4]叶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研究[D].宁波大学.

篇4: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应对机制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社会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隐藏着各种诱发危机的因素,使一向宁静的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危机事件的冲击,本文阐述了高校危机的种类,并对高校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了应对机制。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危机的内涵与特征 危机属公共管理范畴,是美国学者最早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首先被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领域,英文辞典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者变坏的转折点。其中美国学者丹尼尔·A·雷恩认为,危机是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危机事件。汉语中该词有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意思。本文认为危机是指:出乎意料突然发生的,对社会公共利益、安全及基本价值、基本准则产生严重威胁,需要紧急处理并做出关键决策的不确定性事件。

1.2 高校危机事件的种类 本文以高校环境、人文特性为基础,根据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分类如下:

1.2.1 公共卫生类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高校主要涉及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SARS等)、食物(饮水)质量问题引起的中毒事件等。

1.2.2 政治类危机事件 政治类危机事件主要是指涉及社会时政和热点引发的危机事件。当下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热点,时政要闻,并且通过多渠道特别是网络平台展开讨论,热衷于回帖,跟帖从中赚取点击率,并引以为傲,但是由于缺乏理性而被利用并做出过激的反应(游行示威、群体性聚集),将导致发生影响校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甚至危害师生安全及校园稳定的政治危机事件。

1.3 机制的定义 机制是指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稳定运行的方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思想、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

2 高校危机发生的原因

高校危机的发生与大学生群体特性是密不可分的,高校自身对危机管理的漏洞让本该无所遁形的高校危机有了勃勃生机,社会因素的诱导更给高校危机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催化剂。

2.1 学生主体特性为高校危机发生提供土壤 认知有限,判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人生阅历尚浅且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包括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缺乏实践基础,加之社会经验不够充分,从而缺乏对事件的全面思考,对是非曲直判别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成熟水平。

群体生活,价值取向高度一致。现如今高校宿舍高度集中,他们在学习、生活、课外实践等方面大体相同,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导致其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打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旗号更是一呼百应,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人员聚集。

富有激情,自控能力尚需加强。大学生多是20左右的年轻人,年富力强,血气方刚,拥有青春活力,充满激情,更不乏“愤青”,他们又渴望表达,网络的普及便于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同时也为部分人搭建了发泄的平台,很容易让敌对势力注意并利用,在不了解信息真实与否的前提下,不吐不快,甚至出现情绪失控,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盲目跟风,最终催生了高校危机的发生。

2.2 高校管理漏洞为高校危机发生创造空间 虽然我国高校在长期的改革和实践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但是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探索的角度 ,但对高校危机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体制机制漏洞明显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

2.3 社会因素影响为高校危机发生注入活力 房价不断上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来自经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富二代”不断炫富,“官二代”此起彼伏,来自社会公平的感叹越来越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到底是有多远?这是他们无法接受,无法想象的,一部分同学心理包袱越来越重,压力不断加大,自我调节有限,又缺乏合理的疏导,得不到合理宣泄,长期处于抑郁寡欢,慢慢的有了不满,甚至仇视社会,日益浮躁不安,哪怕是因为一件小事,都可能引发其对社会、家庭、学校的不满,这使高校危机发生概率大大提高,如2004年马加爵事件的爆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另一方面,国外敌对势力,恐怖主义、邪教等组织出于政治上的不良企图,通过披上民族大意的外衣,利用高校学生群体特性对高校师生进行诱骗,鼓吹并煽动大学生起来闹事,造成高校教学秩序的混乱或中断,对高校造成严重危害,情节严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如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7.5”事件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对策

从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应对经验,加强高校对危机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给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和高校秩序造成危害,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构建高校危机预警机制 ①转变观念,加强危机意识教育。转变“以治理为主 ”的观念 ,树立“以防范为主 ,防治结合 ”的思想。因此高校各部门要在平时管理的实践中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以辅导员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的观念深深扎根于高校师生的意识之中。②建立危机预警制度。预警的价值在于防患于未然, 实践证明,随着危机的频繁发生 ,危机预防成为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3.2 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 ①危机管理专项资金和物资储备。危机的预警、处置和恢复全过程都需要各种资源的保障和供应,资金和物资也是防范和化解危机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很少有建立起一个针对各类危机的资金、卫生、设备、保险等综合的后勤保障应急体系。②管理危机的组织体系。每次危机的管理机构都是临时性的 , 一旦危机得到缓解,这个机构也就被撤销了。

3.3 健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①应对危机的决策系统。无论是危机的预防、准备,还是危机的回应和危机后的重建 ,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②应急宣传机制。高校要增加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的管道,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③内部协调机制。快速形成统一指挥和总体协调的机构是保证应急管理质量的命脉所在。

4 结语

篇5:当前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前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危机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探讨了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是解决当前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的`关键;其次,普及危机教育是解决当前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有助于减少和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作 者:刘晓萍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危机管理   高校   途径  

篇6: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摘要:高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教育系统内惩治腐败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出发,依据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设计了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具体流程,内容包含:优化廉政风险内部环境和设定风险目标;识别、评估和应对廉政风险因素;建立风险信息监控平台,全面监控风险因素。三项内容做到了廉政建设的“防”、“控”合一,在高校廉政建设中有现实的应用空间。关键词:风险管理;廉政建设;防控机制;高校

Abstract: risk control mechanism construction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o punish corrup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management, departure, according to COSO release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 designed specific processes colleges Independent risk control mechanism, the contents include: optimization of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set Independent risk risk targets;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nd response;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information monitoring platform,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risk factors.Three elements do clean government “anti”, “control” one, there are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space in a clean govern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 risk management;clean government;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Universities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指的是在高校反腐建设过程中,引入现代管理理念,针对高校廉政体系建设,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这一防控机制包含了腐败行为的前期监测、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理的全过程,对重点腐败环节和重要部门进行全面防控,有助于提前化解和有效应对廉政风险。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对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但大都侧重于研究风险监控的措施。本文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全面论述了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以期为高校廉政建设提供具体指导。

一、高校廉政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最初仅限于保险购买规划。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加拉格尔正式提出成熟的风险管理概念,建议保险行业改变以往被动转嫁风险的措施,拓宽风险管理渠道。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风险管理历经了纯粹风险管理阶段、整体化风险管理阶段,最终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目前,新颖的风险管理方式不断涌现,而风险管理的领域也扩展到了各行各业。

COSO曾经发布了一篇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受到了金融街及其它领域的广泛重视。该文把风险管理分成了八个方面的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风险监控。COSO发布的这一风险管理

框架设计时考虑到了其它行业的特点,正是如此,该框架所确立的风险防控机制也可以移植到其它行业之中。国外诸多高等院校根据这一理论框架,进行了系统的风险管理实践,内容涉及到财务风险、学术道德风险、教育廉政风险、合同法风险等。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性质、办学目的、办学指导原则、管理模式,甚至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趋同,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廉政风险具有普遍性,继而也决定了可以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设计具体的风险防控机制[1]。依据COSO风险管理框架,设计了如下风险防控机制:

(1)内部环境与目标设定: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控领导机构,分配廉政目标责任,同时表达出明确的廉政风险防控信心与决心;各项业务目标与廉政风险目标挂钩,注重对全员进行廉政风险教育;创设“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的廉政大环境。

(2)事项识别与防范:职能部门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查找风险类别,明示风险类型;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程度;制定风险防控制度,初步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3)信息沟通与全面监控: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全面服务风险防控工作;细化风险防控流程,涵盖权力分配、权力监管、腐败处理等内容。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一)内部环境与目标设定

首先,风险防控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党风廉政责任制要求高校党员干部把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规定自觉融入到日常教学、科研与管理之中。在风险防控管理中把具体的廉政职责和岗位职责确定到部门或个人,定期进行量化考核,依据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对未落实或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二者的结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风险控制跟进行政执行,有利于“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实。此外,高校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依托,促进风险管理的实施,确保二者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无形中确立了风险防控的隐含目标,继而也为风险管理的实施创设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其次,完善廉政谈话制度。廉政谈话制度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它明确了反腐主体的态度与立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潜在风险因素转化为具体的腐败行为[2]。我国的廉政谈话制度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党委组织部门对新任命的领导干部提出廉洁从政若干要求;其二是党委组织部门对部分单位负责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交谈,了解各责任部门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并对此提出强化廉政建设的具体要求。风险防控机制的目标设定阶段主要出发点在于发现和提前规避廉政风险,促进党员干部自律。党委组织通过群众调查或接受群众举报等方式选定谈话对象,对谈话对象在思想意识、职责履行、工作态度、个人品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或微小的腐败行为进行深入探究,帮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腐败的后果,符合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廉政建设理念。

最后,强化廉政教育。廉政教育是创设廉政防控环境的基础。高校应从廉政风险因素规避为着力点,系统地开展廉政教育,促进全体教职员工树立风险意识,打造公正廉明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具体廉政教育实施中,应区分教育对象的类别与特点,开展分层教育或分类

教育,以此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例如,对校级领导干部而言,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权力观、利益观和价值观,采用集中教育方式,促进他们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院系领导,要突出岗位职责教育、职业纪律教育、管理规范实施教育、权力行使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针对学科带头人或科研项目负责人要强化专款专用教育、公款使用教育、反对拜金主义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等;对于一线工作教师或服务人员,要强化教师职责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

(二)事项识别与风险评估和应对

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和应对是一个系统而连贯的工程,具体分成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查找风险因素。采取多种途径获取风险信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细致还原业务流程,查找各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对关键部门或岗位,如招生部门、后勤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建设部门等重点进行风险排查,排查内容包含职责风险、制度风险、内外部环境风险、思想道德意识风险等;第二部,划分风险等级并公示。权力的覆盖范围和作用、自由裁量范围度、风险因素转化为风险事实的概率是衡量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按照风险因素的危害程度把风险事件分成了高、中、低三个等级,如果风险事件达到上述三个风险因素衡量的临界点,当视之为高等级风险;达到其中两个风险因素衡量的临界点时视之为中等级风险;接近或超过其中任何一项风险衡量临界点时,当视之为低等级风险。权力风险等级划分完成之后,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汇总、梳理,制定出“廉政风险等级目录”,经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和纪律监察部门审核之后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尽可能做到全面、具体,让全体教职员工能更为详细的了解风险因素,以便于在日后工作中能够及时进行风险提醒,达到提前化解廉政风险的目的。第三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孟德斯鸠曾说过,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腐败。健全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一方面为惩处违法犯纪人员提供了理论依托,另一方面也规诫了相关人员的行为,起到了相应的预防作用。当然,制度的制定在于实施,一个具有较高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制度会促进人们更好的遵守,一个疏松、宽泛的制度不但不会起到控制管理作用,还会引发人们走入歧途。鉴于此,在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针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工作流程、每一个责任人都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和操作。

(三)信息与沟通及全面监控。

首先,建立廉政信息平台。高效的廉政信息平台是确定风险因素和划分风险等级的重要渠道[3]。廉政风险信息采集可以采用调查、访问、接受举报、自查等方式,采集渠道可以覆盖到学校纪检部门、工会组织、人事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普通职工等多个组织或个人。通过细致梳理各类信息,建立全面时效的廉政信息平台。其次,制定并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图。权力运行流程图包含相关责任人的权力范围、权力类型、自由裁决权限度、责任承担等内容,通过在校内网、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公开,明细各责任人的执行权、决策权,减少因权力集中不透明产生的腐败。再次,健全权力制约和监控机制。高校应按照上级部门和学

校党委的要求,统一部署廉政建设工作,建立各部门的有效协调、广大师生广泛参与的廉政防控工作新格局。具体来讲,要完善以下环节:一是建立院系共同负责制或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党内监督;二是对关键行业(如财务、招生、招标等)的工作流程及责任人进行重点监督;三是厉行重大事项公开制的同时做好政务、财务公开;四是配合审计部门开展审计监督,不包庇,不纵容;五是优化“三重一大”的决策、执行、监管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监管氛围。最后,要完善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处理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的风险处理机制应当包含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处罚制度等内容,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考核标准。对相关部门或责任人进行综合评议,确保风险处理有据可依;二是建立奖励制度。对那些廉洁务实、道德高尚、责权行使分明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奖励设置要分层次,以提高奖励的实效性;三是建立惩罚制度。对于达到风险临界值的相关单位或个人进行适度的惩罚,而对于已超出风险临界值的单位或个人,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厉惩处。

三、结语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程,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明确高校风险因素,完善风险防控的大环境是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前提;区分风险等级,建全风险防范制度是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的重要保障;建立廉政信息平台,全面监控风险因素是廉政防控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参考文献:

篇7: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连续多年投入,形成了农业科技园、园林花卉、动物生产与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等一批类型多样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通过了国家QS认证,具备配套生产设备,能够承担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科研中试和人员培训等任务,并为市场提供产品,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园拥有大面积的生产实验田和省级作物品种改良基地,坚持教学、科研、示范、生产相结合。

生物工程基地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楼和中试楼。中试楼拥有50~1000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8套及与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设备和检测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能进行中型规模的发酵试验。园林与艺术学院的花卉盆景实训基地设有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园等。技工实习基地配有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的车、铣、刨、磨、钻、焊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实习和岗位培训的需要。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自建设以来,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并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指导思想和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基地主要职能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

(2)投资来源单一,投入不足,设备配套率低,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3)进入基地的教学和科技人员少,安排学生生产劳动和岗位培训较少,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上发挥作用有限;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外技术服务少,忽视经济效益,基地日常维持经费紧张;

(5)缺乏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和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在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久稳定。当前,校外基地建设由于多方面原因越来越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数为临时和短期的,不稳定,实践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必须提高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明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窗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并举,达到二者和谐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与类型

地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担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型试验、岗位培训任务,以及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农科基地还要承担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任务,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实现基地设施现代化、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技术先进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展示农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将农科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试验、科技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要准确,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设要注重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强调专业化和设备的配套性与先进性,提高投资效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境专业劳动和岗位培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按照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习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生产型基地。生产型基地具有独立法人和经营资格,其建设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方式多样化,可由学校、企业或校企联合设置,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生产性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基地具备生产市场产品的条件。同时,基地还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中试以及技能培训的任务,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和培训功能。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

(2)科研中试型基地。以学科的研究基础或优势为基础,建成开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为科学研究、中型试验、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学生参与项目科学研究,以基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

篇8:论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1.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

首先,中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1]万人、1999年的159[1]万人,到2005年的504[1]万人,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2 300[1]万人,居世界第一。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了学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治安管理的滞后和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难度加大,提高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次,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即经济贫困生、学习贫困生和心理障碍生[2])逐年增多。特殊学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社会、家庭、感情的变迁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让一个正常的学生进入到特殊学生群体,正是由于群体的不确定性以及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管理办法的缺失,使得在高校发生突发危机事件中这些特殊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高了搞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三,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学生们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增多,他们越来越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再加上我们的主体文化萎缩,造成了她们的社会道德的偏离,导致大学生们在处理事情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道德约束,提高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第四,当今的在校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们的心肝宝贝,从来都是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来什么,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心理脆弱,受不了拒绝和不认同,心理承受能力差;同时他们以前很少接触社会,缺乏社会经验,法律意识淡薄,遇事容易冲动,很少会考虑到行为的后果,容易一意孤行,这样也提高了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2.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产生的特点。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产生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可预见性。

在这种不可预见性下,首先事件会造成很强的危害性,给学校造成财产、名誉上的破坏与损失,可能会带来政治上的影响,甚至波及到社会的稳定;其次会造成很强的扩散性,高校的突发事件一直是新闻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使高校成为公众舆论指向的对象;紧接着会造成持久性和群体性,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想激进,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极其容易被煽动,事件的扩散很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联动效应,在社会和国际上产生极恶劣的影响。

二、高校危机管理现状

1. 高校危机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意义上,中国高校普遍将学生危机事件视为“偶然”而非“必然”,惯用“管、控、堵”的方法而不是“防、疏、导”的思维[3],缺乏日常的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的构建。致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们预防危机事件的意识淡薄,演练不足,防范知识欠缺。

2.“事后管理”占主导,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管理部门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还处于事后处理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匆忙组建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确定分小组人员,分清职责和工作范围,在这种紧张的工作环境下,虽然有些领导小组能有效地控制好突发事件,但这种事后应急方式并不能处理好和控制复杂的突发事件,也不能满足学生家长、在校师生、公众和管理部门对高效处理突发事件的期望。突发事件不可预知并不等于不可预防,如果建立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适当的应对措施,突发事件完全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

3. 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欠缺。

在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统计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占了60%以上[3],而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是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就直接由辅导员担任,他们大部分专业化程度低,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培训,开展心理研究和心理危机预防的形式单一,开展心理辅导的条件有限。

三、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高校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和应对网络,从而建立和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应对机制。

第一,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产生是具有不确定性和无法预见性的,危机事件的处理需要一个反映灵敏、决策有力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应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小组,设立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由法律、卫生、心理、信息、宣传等专门委员会为应对危机事件提供辅助工作,以后勤集团、校医院、车队等分支为保障的系统,为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人力、财力、通信、医疗、交通等物资保障。第二,要加强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危机意识教育,树立“事件是可以预防的”观念,加强突发危机演练次数,教会学生如何配合老师处理危机事件;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定期来校坐诊,帮助有问题的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危机事件,减少危机的不确定性,消除模糊性,增强可预见性,防患于未然。第三,高校要加强信息网络的构建,增加信息结点,通过现代的网络资源形成由学生、教师、社团等组成的信息搜集、分析、处理、反馈与传递机制,及时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反馈学生个人状况与家庭信息,使各方面信息快速完整的传递给学校领导小组,及时对危机进行处理。第四,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连接的桥梁,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老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和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减少危机的发生。第五,为减轻突发事件后造成的影响,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要做好师生的损失补救和心理抚慰工作。关注学生受到的影响,积极动员有关人员、资源进行补救,定期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与受影响的学生倾谈,减轻她们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恐惧和烦躁,有计划的消除其紧张情绪,化解学生因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负担[4]。

总之,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逐渐增多,发生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概率也在增大。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树立良好的形象,高校必须重视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在师生中广泛宣传、演练,使危机预警机制深入人心,为减少、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译丛.教育决策与教育研究初探——反思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王冠霖.高校对“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J].华章,2007,(8).

[3]崔立锋.试论高校危机管理体制的构建[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

上一篇:OK公司工资奖金制度下一篇: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