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2024-07-06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精选6篇)

篇1: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

丁一

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476600

关键词 儿科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我院为二级综合医院,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扩大与发展,儿科病房也有原来的综合病房,分别成立了感染病房、康复病房、新生儿室、门诊输液室。为了加强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自2008年2月份,我院儿科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主任委员,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护理安全 质量管理委员会,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护理安全三级管理。1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织

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本单元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单元全体护士反馈,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全科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评价,组织召开季会,就存在的及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2 制定护理安全质量执行标准

护理部组织各单元护士长自下而上制定具有各单元特

点的护理安全质量标准,如:感染病房护理安全质量标准,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中明确了每项规范的护理行为,如:新生儿暖箱每天由早班主班护士负责水槽内水的更换,暖箱内外的清洁、消毒。婴儿氧舱室,每天由操作者消毒舱内外及氧舱室。细化了每项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3 重视护理安全教育

3.1 强化安全意识 护理部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3~4次护理安全教育,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以护理单元为小组,定期进行科室规章制度的学习,节假日安全检查,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3.2 强化沟通意识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沟通,发现疑点及时与医生联系,确保医嘱执行正确无误。责任护士应适时的对患儿家属做好入院宣教。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或家属做好沟通,赢得患儿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3 强化服务意识 儿科护理既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护理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是技术和服务的统一。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自觉的以病儿及家属和医生的要求为导向,以病儿和家属的满意为宗旨,为病儿及家属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3.4 强化院感意识 尤其是新生儿病房,是集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喂养为一体的地方。医护人员在触摸每一位小患儿前,必须用“手消液”消毒双手后,再进行各项检查或护理或治疗。强调医护人员掌握新生儿室的消毒及控制医院感染等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切实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1】,为了保证小患儿就医安全,每个婴儿床及暖箱的开门处,我们都挂有温馨提示“您消毒手了吗?”“生命弱小,请细心呵护!”。护士进出各操作间的门内外分别贴上了醒目的提示:“您的工作做完了吗?”、“请细心工作!”等提示语。重视环节的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实施各种诊疗时,必须有两种以上的识别患者的方法,尤其是新生儿病房,如:姓名、住院号,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患儿的依据,认识实施患者的安全目标,建立执行病人“腕带”识别标示制度,腕带上要求护士用蓝圆珠笔书写,字迹清晰,不得潦草。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如新生儿沐浴后,规范交接病儿,避免随机性和偶然性,从根本上杜绝接错病儿,最大限度保证病儿的生病和安全【2】。5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5.1 加强物品管理 各个儿科单元的物品多、种类杂,每班护士必须做到双人核对,班班交接。护理服务设备、设施配套,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氧气、吸痰器、呼吸机、雾化器

等急救设备完好,有安全警示标示,急救物品、器材做到“五定一及时”(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定期消毒灭菌,及时维修补充)。

5.2 强化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一次“三基”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儿科每月组织一次技术操作考核和专科护理业务学习两次,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儿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使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98%,专科理论掌握合格率达95%。

5.3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 护士熟练掌握儿科常用药及抢救用药的作用、剂量、用法、注意事项。根据儿科各单元的特点,配备的备用药存量,存放位置合理,专人负责,班班交接清点,各类药品标示醒目,提高患儿的用药安全。通过健全病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具有儿科特点的护理质量安全标准,消除了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坚持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了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夯实了基础护理,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益。

(1)李文秀.杨悦:口腔护理专业质量管

理的持续改进.《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29-230

(2)邹晓华.杨琳:腕带在手术病人中的应

志》.2008.23(14).1332-1333.作者简介: 丁一,护理本科,副主任护师,电 话:*** 5

篇2: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唐晓燕

当今社会法律知识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闹泛滥,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医疗安全,这样才能保护患者、保护自己。

美国权威机构统计,1999 年医疗事故死亡人数为44000至98000人,耗资29亿美元。2004年死亡数据达19.5万人,意味着美国每年有114万起医疗事故,4人中有1人致死,医疗事故将成为第6大死亡原因。在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统计中,护士占了约40%。

什么是护理安全?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安全,即护士在执业过程中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声誉。重点护理环节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保证护理安全,就要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护理危险。所有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风险有两种,对于患儿主要有用药错误、意外事件、仪器使用失误和无菌物品被污染。对于护士主要有针刺伤、接触病原体、接触高危药品及家属随时爆发的情绪。

导致用药错误的主要原因有:药物计量不精确,药物剂量不熟悉,执行口头医嘱时用药失误。

儿科常见的意外事件:

1、坠床,走失,摔伤,碰伤;

2、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

3、窒息;

4、误吸、误吞:纽扣、瓜子、糖果、玩具;

5、烫伤。坠床,走失,摔伤,碰伤的原因:入院宣教不到位;无家属陪伴;床栏杆没有拉起。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的原因:小儿输液时走动,不合作。窒息的原因:喂养不当,或小孩进食后睡觉,无人看护;用棉被蒙头睡觉。误吸、误吞原因:小儿食物、衣服纽扣、玩具零件不适宜(太小或太松)。烫伤的原因: 热水袋放置不妥、热水龙头使用不当。

我们的护理风险还包括仪器使用失误:包括输液泵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负压吸引器压力失控。

对于我们护士针刺伤、被病原体感染、化疗药物造成的职业损伤等,都是工作疏忽、不慎和失误造成的。而家长随时爆发的情绪是由于焦急、不信任感及期望值过高。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护理风险,影响了护士的护理安全呢?

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带教因素;

4、病房管理因素;

5、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因素。

面对这些极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我们应该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对陪护的家长加强安全告知、安全意识的教育。对实习的同学应强化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对我们的护士应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对重点患儿、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患儿包括:新入院、新转入的患儿;一级护理的患儿;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双休日、夜班、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间。

必须重视护患沟通,因为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让患儿及家属信任我们,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理解我们对其的管理,从而避免很多由于家长不遵守规章制度引起的意外事件或医患矛盾事件。与患儿或家长沟通的技巧一般有主动介绍;耐心倾听;真诚理解;理解患病住院后出现小儿行为退化现象;使用适当的方式和患儿沟通。

其次是对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对于仪器设备:重点仪器定期检修和保养,出现问题及时维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各种用物。对于药品:

1、药品分类放置;

2、按失效期先后放置;

3、贵重药、麻醉药、剧毒药专人负责;

4、包装相似的药品分开放置;

5、药瓶应有明显标签,标签不清楚、模糊的药品坚决不使用;

6、新药使用前应组织学习。

对于如何防范针刺伤,提倡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无针输液接头,因为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保护医护人员避免针刺伤和血源性暴露的作用。而无针输液接头避免针刺伤的同时可避免针头反复穿刺肝素帽所形成的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减少管腔回血率,防止管腔堵塞。

篇3: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我院是一所县级三级乙等中医医院, 儿科开放床位45 张, 每月出院病人人数在300 人次左右, 儿科护理人员共14 人, 平均年龄32.5±6.4 岁;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 人, 护师2 人, 护士10 人;学历分布:本科2 人, 本科在读1 人, 大专5 人, 中专6 人。本研究共总结了2012 年1 月~2014 年6 月期间科室护理值班记录、总护士长夜查记录、科室月度护理质控记录、院护理部和监察科患者投诉记录, 对我科发生的所有的夜间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资料进行总结, 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汇总。资料显示, 我科病房共出现夜间护理缺陷132 次 (其中严重护理缺陷11次) , 护患纠纷15 次 (其中严重护患纠纷3 次) , 护理人员负主要责任的护患纠纷5 次, 未出现导致患儿死亡的严重不良后果。

2 结果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缺陷汇总表, 详见表1。

3 讨论

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可分为护理人员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制度相关因素, 患者及家属相关因素, 因此, 应根据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制度执行不严格表现为夜班护士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护理常规, 如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交接物品不严, 有过期甚至物品丢失未发现, 不能认真查看交班报告, 对病区整体患者情况不熟悉, 床旁交班过于简单;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不能做到班班查对的原则, 特别是后夜不查对前夜医嘱;违反操作规程及无菌原则, 如配置液体不戴口罩, 夜间输液时为图方便不挂输液卡等。

3.1.2 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由于夜班护士多以年轻护士为主, 因经验少, 事物处理能力不够成熟, 在病情观察能力、静脉穿刺水平、熟悉及使用抢救设备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夜间入院患儿的静脉穿刺上引起患儿家属投诉次数较多, 是引起护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1]。

3.1.3 护士自律性不足夜间病房内护士单独一人值班, 这需要护士有严格的自律性, 也就是“慎独”精神[2]。“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表明慎独精神具有独自、谨慎、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护理工作的核心精神要求护士细致、细心、一丝不苟地为患儿服务, 当夜间护理工作是个体独立承担的时候, 护士的“慎独”修养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好坏[3]。夜间护士能否按照护理级别按时巡视病房, 治疗是否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等, 直接影响病区安全管理。

3.1.4 工作压力过大研究表明, 儿科护士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高危人群[4], 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常常成正相关。儿科工作压力主要和儿科专科疾病特点、患儿不合作、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有关[5]。年轻护士专业技术不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特别是新护士, 由于上岗前只接受护士的基本技能训练, 而专科性不强, 在小儿静脉穿刺、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当夜班独自面对患儿及家长时, 总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紧张, 影响技术的正常发挥, 护理效果常常不理想, 就会产生内疚、灰心、无能为力等心理紊乱综合征, 更容易导致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

3.2 护理管理制度因素

3.2.1 儿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床护比是1:0.4, 但临床护理人员的缺乏在我国目前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6]。我院儿科开放核定床位45 张, 应有护士18 名, 实有护士14 名, 缺口比为22.2%, 且低年资护士占比达到71.4% (10/14) 。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 静脉穿刺困难的患儿较多, 加之患儿不配合治疗措施, 护士工作量较大, 配备更显不足。

3.2.2 护理人员排班制度缺陷目前护理排班制度各家医院和病区各有不同, 有传统三班倒、APN班、扁平化排班、整体护理两班倒等模式[7,8]。科学合理排班不仅要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弹性排班原则、合理搭配原则, 还要注意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2.3 护理人力资源调配不当儿科是患者数量有较强的季节性波动的科室, 尤其在冬春季节, 呼吸道感染高发, 患儿数量猛增, 护理工作压力增加, 需要通过全院护理人力资料调配增援等手段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然而由于全院总体护理人员不足, 且儿科专科具有其特殊性, 调配增援的护理人员不能独立承担夜班工作, 增援对减轻科室护理工作压力效果不佳。

3.3 患儿及其家属因素

3.3.1 夜间急诊入院患儿病情特点夜间急诊入院的患儿多病情较为危急和严重, 如热性惊厥、持续性重症哮喘、脱水性休克等, 急诊入院后需要护士迅速按照医嘱给予各种治疗措施, 如建立静脉通路等。但重症患儿常伴有静脉塌陷穿刺困难、烦躁不配合治疗等病情特点, 对护理工作要求相对更高, 增加夜间护理缺陷的发生率。

3.3.2 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患儿家属的常见不良情绪有:对疾病缺乏认识和对环境的陌生引起的焦虑情绪;对病程中病情变化过程的不了解引起的紧张情绪;对疾病不了解进而对治疗方案产生的怀疑情绪;对孩子接受各种侵入性和有创检查的不配合甚至反对心理;反复住院或病情较重患儿的经济负担引起的悲观心理等[9], 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夜间护理管理及安全体验造成影响。

3.4 加强儿科病房夜间护理安全的护理对策

3.4.1 强化护理人员的思想和法律意识教育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相应护理常规、操作流程, 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建立临时医嘱的双查对制度和方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科室设有“护士交班本”, 具体规定了交接班内容, 帮助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明确具体交接对象。急救物品、仪器由专人负责。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护理行为, 使护士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

3.4.2 实行护士长晚查房制度护士长下班前带领责任护士巡视病房, 重点了解新入院患儿的病情、医嘱、治疗护理落实情况, 跟踪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 查看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检查抢救室及治疗室药品、物品及急救器械的性能, 保证夜间抢救药品、器械的无短缺, 设备性能良好。评估危重患儿夜间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督促接班护士进行认真仔细的床头交接班, 加强值班护士对危重患儿重点监护。

3.4.3 改进排班方法实行弹性排班。根据病区护士的能力、资力等综合素质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值班制, 低年资护士按照APN法排班, 高年资护士全夜值班, 轮科护士专人带教并实行跟班制。在危重患儿多, 工作量超负荷时增加人力资源, 指定二线值班人员, 在病区工作需要时, 保证随叫随到, 以确保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落实。

3.4.4 加强专科培训, 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只有通过专科培训, 使护士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 才能更好地保证护理安全。强化服务理念,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 培养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士的自律性, 尤其倡导护士夜间工作的慎独精神, 促使其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 减少护患矛盾和护理缺陷。

参考文献

[1]荣德明, 张英, 谢功群.儿科静脉输液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北方药学, 2013, 10 (12) :173-173.

[2]唐晓云.护士慎独意识和修养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作用[J].中外医疗, 2012, 31 (25) :154-155.

[3]张阿妮, 姜东妮.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的慎独修养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 26 (6) :731-732.

[4]李玉娟, 韦翠花, 李莉.儿科护士压力与职业倦怠感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5) :2505-2507.

[5]蔡华玲.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与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9) :137-138.

[6]刘克英, 胡海鹰, 黎小慧.432名护士延时下班现状和补偿意愿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9 (21) :39-41.

[7]刘娟, 刘春红.改革排班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22) :134-135.

[8]吴燕红.扁平化排班模式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 :56-57.

篇4: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2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42-02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1 护理安全隐患

1.1 特殊的护患关系 患儿入院后需要其家人的照顾,因而儿科病房的陪住率相对较高,由此引起的护患关系不仅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家人及患儿的多重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一切治疗、护理性操作均在其家人的目睹下进行。同时儿科工作琐碎、专业性强,护士工作压力往往大于其他临床科室,护士工作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波动。

1.2 当前医疗水平同患儿家人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孩子患病后,其家属怀着焦急和期盼的心情来医院治疗,希望药到病除,解除痛苦,希望护士技术高超,穿刺一次成功,但由于医疗水平的限制,加之医疗知识欠缺,对护理工作的必要性难以做出公正的客观评价,对护士缺少信赖,往往不顾治疗所需的转归过程及康复期限,对正常的操作产生误解,易形成挑剔、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有的父母会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迁怒于护士,护士往往成为家人表达不满的最直接对象。如不能妥善处理,会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情绪而导致纠纷。

1.3 社会因素 虽然人们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相应的医疗卫生法律知识还不健全,医疗纠纷的主控方主要是患者及家属。由于人们有同情弱者的倾向,往往偏袒主控方,因此少数人以造成纠纷的方式解决治疗过程中的问题,获取精神支持和经济补偿,得到心理平衡。

1.4 护理文件缺陷 临床护士没有普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法律知识,忽视护理记录的书写,没有真正理解护理文件的举证作用和维护护患双方合法权益的意义。患儿病情及病情变化的记录应连续完整,护理记录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护理记录等护理文件是处理纠纷的重要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护理文件的书写不规范,患儿病情变化后未及时发现和处理。护理记录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观察病情不仔细,各种护理记录不严谨,不是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真实有效的记录,而是个别存在编、造、任意发挥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很难举证责任倒置。(2)书写不使用医疗术语。(3)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4)忽视病情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使用主观性语言。(5)医护记录不一致致使患儿病情变化的时间、用药时间、抢救时间、下医嘱时间和执行医嘱时间的不一致。

1.5 其他 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不主动与病人家属沟通。工作怕脏怕累,不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导致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 安全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质量 始终把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视为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围绕护理制度的落实和安全环节质量的控制,护理部成立专项督查组,按《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制订量化安全质量检查表及护患“零距离”、护理“零缺陷”、服务“零投訴”的目标。由科室安全管理小组每周自查,每月系统查,护理部每月综合查。把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若有差错事故发生,按其性质与情节组织本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事发原因,责成相关人员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使护理人员的纠纷意识和安全意识常备不怠。

2.2 强化病房硬件设备管理 病室内的暖箱、兰光箱、防火拴、暖气、电插销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病床加床档,室内温度适宜,地面保持干燥、不可有果皮及杂物。病人的玩具选择质地牢固、不带尖锐边缘,便于清洁消毒。沐浴时要随时检查空调和热水器,保持室温在22~24℃,避免小儿受凉和烫伤。

2.3 急救药品准备到位 儿科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随时会遇到需要抢救的病人。因此,抢救器械及药品做到四固定(定物品种类、定位放置、定量保存、定人管理)、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

2.4 儿科护士业务技能训练 护士长针对科室护士知识掌握程度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儿科护士要熟练掌握专科护理知识、技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对儿科专科操作技术,如婴儿沐浴、新生儿ABC复苏、脐带护理、喂药法、更换尿布法、头皮静脉穿刺法、气管插管、光照疗法等,必须掌握。实践证明,加强对儿科护士业务技能训练,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

2.5 降低医院感染 对低出生体重的新生儿、住院时间长、有并发症和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危验因素的患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新生儿皮肤和脐带护理、室内器械及空气的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对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加强护理。鼓励母乳喂养,提倡合理喂养,提高患儿的抵抗力。

2.6 加强护患沟通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其亲属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手术,更需要沟通和理解[7]。护士要向家长讲解各种护理操作的程序和由此带来的不适及如何配合操作的实施,根据不同疾病及家长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层次,选择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开展“三优一满意”活动。三优: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一满意:患者家属满意。提倡用“三精、三优、五心”满足不同层次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三精:精心的服务态度、精细的服务过程、精品的服务效果。三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程序规范化、服务过程文明化。五心:对待家长关心、对待患儿有爱心、护理工作细心、解释工作耐心、接收意见虚心。凡在护理工作中因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及自身技术因素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护士长按其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当事人批评教育、当事人认真做书面检查,并给于相应的经济处罚。

2.7 重视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医院首先加强医疗法规的宣传力度,并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培训基础,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医护人员懂得学法、守法的重要性,了解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违法的。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保护病人,也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消灭引发纠纷的潜在因素。

3 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 张红兵.儿科护士慎独教育与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43.

[2] 崔 焱.儿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8-106.

[3] 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52.

[4] 李雯华,王宇中.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212-213.

[5] 张伟勤.儿科11起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48-50.

[6] 阎成美,翁庐英,李 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L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549.

[7] 席淑华.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篇5: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接收的发育健全的患儿2 399例。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162例次,发生医疗纠纷的46例次,共计208例次。所有患儿无手术治疗,均采用内服、输液等治疗方式。

1.2 方法:对发生护理差错的患儿以及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安全隐患因素有:患儿多,护士少,易出现护士发错药、接错瓶等差错;患儿抵抗力弱,发生院内感染;病种杂,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小儿意外损伤;加床多,患儿坠床损伤;输液时发生头皮坏死;用药种类繁多,需注意配药禁忌;小儿头皮剃毛时损伤;输液时因为毛细血管过小,不能“一针见血”等[1]。统计结果发现: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院内感染52例次,意外损伤15例次,输液时头皮坏死35例次,输液穿刺失败47例次,头皮剃毛时损伤26例次,体温测量不准8例次,其他15例次。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的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院内感染52例次,意外损伤15例次,输液时头皮坏死35例次,输液穿刺失败47例次,头皮剃毛时损伤26例次,体温测量不准8例次,其他15例次。

3 讨论

儿科病房的安全与风险院内感染因素众多,因此必须得到儿科科室、医生、护士长、护士的高度重视,对以上各种安全与风险感染因素采取相关性措施,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着重谈以下两个方面。

3.1 结果分析:从本统计看,院内感染的比率最高,达到52例次,占25%,即有1/4的患儿发生感染,这可能与患儿本身的抵抗力较弱有关,而患儿本身所处的医疗环境,由于空气、温度、抗生素等多因素交叉出现,也容易使患儿发生感染。其次是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共有47例次占22.5%。患儿毛细血管一般较细,且患儿本身不易固定姿势,遇有疼痛就会叫喊或者活动手臂、头等,导致一次穿刺准确率较低,另外就是与护士的扎针水平相关。然后是输液时头皮坏死,共35例次占16.82%,头皮坏死的最大原因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不能细心、周到的照顾到所有患儿。值得注意的是,发错药的.比率达到了4.8%,为10例次,发错药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这与患儿多,用药复杂,且患儿的药物有时需要更多的配置相关[2]。

3.2 管理对策

3.2.1 防止患儿院内感染:患儿年幼,器官发育不全,身体抵抗力较弱,而医院用药多,细菌也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防范:①加强健康教育,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措施,患儿之间尽量避免串病房,不交换零食、食物、药品等,不能给患儿生冷腐坏食物,同时患儿家属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给家长普及这些卫生知识之后,有利于家长加深对患儿病情的认识,并积极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②强化科室内部消毒。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分室安置,病室定期用紫外线消毒,30 min/次,强度≥100 pw/cm,有效距离在2 m之内。照射时应注意遮蔽患儿眼部。同时,每天用食醋熏蒸病室1 h,用200 mg/L的过氧乙酸擦床边、输液架、墙、地面及门窗,实行一床头柜一毛巾。在用含有效氯200 mg/L的84消毒液湿毛巾扫床,实行一床一巾,床头柜实行一桌一抹布,室内部的拖布、抹布要用消毒液浸泡。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操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擦洗工作台、门窗、治疗车清理用物。氧气温化瓶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雾化吸入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输液网套等每天消毒,并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空气用消毒液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密度,防止感染蔓延。其他的医疗设施,设备也要定期地用消毒液消毒,并监测细菌总体情况;③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可能就是细菌的传染源,因此要做到抗生素使用之前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最后,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健康意识和法制意识。医生、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患儿抵抗力低,使得医生、护士也成为传染源,因此医生、护士必须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有关消毒、隔离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做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发现有关传染病时,应调离工作岗位。

3.2.2 提高医护人员技能与责任心:患儿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个体本身进行医疗配合的意识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考验医护人员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技能,还有责任心与耐心。就医疗技能而言,可以通过加强“三基”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患儿的不配合,以及熟练的和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这都是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技巧的体现。如进行静脉输液或抽血时如果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就可以尽量让患者家属回避或争取他们的配合,防止家属情绪激动。另外,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部分取代了家长的作用,因此其应该有慈母般的爱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和处理。具备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慈母般的爱心之后,医护人员也才可能不断促进自己提高医疗技能,全心医护患儿,避免各种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出现。

3.2.3 严格发药配药流程:最关键的就是严格做到“三查八对”,防止因为用药的错误而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输液、配药、接瓶实行签名负责制,每一个患儿其各种信息,如姓名、年龄、床位都用输液卡的形式挂在输液瓶上;严格把

握配药时间关,如β-内酷胺类抗生素现配现用,而其他药物输完一瓶配置一瓶,防止药物存放时间过长带来不良反应;患儿头皮静脉细,通透性高,因此输液时间过长,或输入高渗性液体时,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在输液室还必须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以防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另外对针头的消毒措施,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要检查是否过敏的药物时,要查对药物的批号,皮试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并采用双人签字确认的方式。

4 参考文献

[1] 何丽芬.儿科病房中的安全与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9,12(25):74.

[2] 黄力毅.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篇6:良好护理在儿科重症病房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开展良好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180例PICU患儿,随机分为良好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90例。常规护理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良好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措施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良好护理组患儿焦虑评价量表(SAS)评分和医院睡眠问卷(SMH)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护理组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ICU病房中开展良好护理服务有助于改善其睡眠质量,减轻患儿的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明显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可积极应用。

关键词:良好护理;应用效果;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为对危重患儿进行综合监护与救治,PICU逐渐发展,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PICU中患儿各器官功能未发育完全,且病情危重、变化快,使得患儿并发症多、预后差;有30%~70%的患儿存在心理、恐惧、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到患儿的康复,更有甚者依从性较差对临床治疗和护理产生抵触,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高于普通病房,导致PICU中护理工作难度高、劳动强度大。本文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80例ICU病房患儿,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综合性措施开展良好护理服务,护理质量得到改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入ICU病房的患儿180例,入选标准:入住PICU>5d;无精神障碍,能与医护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手势等正常交流。将患儿随机分为良好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90例。良好护理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4±2.7)岁。常规护理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8±2.8)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良好护理组患儿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护理服务[1],改善PICU环境、心理疏导、加强与患儿交流等,具体措施如下。

1.2.1病房环境为患儿提供舒适、整洁、安静、通风的环境,调节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各种仪器的报警声音应尽量调到最低,以免干扰患儿休息,造成负面情绪的产生和加重。可为患儿提供消毒无菌的玩具、播放轻缓音乐,稳定患儿情绪,使患儿的注意力得到良好转移。

1.2.2护理内容加大护理监护力度,增加患儿体温、心率的监测次数。护理手法上尽量保持轻柔,避免护理引起的疼痛导致患儿挣扎反抗,影响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1.2.3心理护理患儿进入PICU后离开家属的照顾,会失去安全感,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护士要以温和的语气、慈爱的态度关怀患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介绍病房环境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让患儿重拾自信心,恢复积极的情绪。为达到患儿依从性好,和积极治疗的目的,可适当给予患儿言语的鼓励和物品奖励(如水果、玩具)。特别是对因气管插管等原因失去语言表达能力的患儿,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文字等沟通方式来细心耐心的沟通交流[2]。睡前给予患儿温水泡脚、梳头、爱抚身体、讲故事或播放促眠音乐等。对于在PICU中常见的急救和死亡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如在窗前拉起布幔,播放音乐等)避免患儿看到或听到而产生心理阴影。在客观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患儿家属探视次数和探视时间,告知家属探视时应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与患儿要多分享开心的事情,可与患儿做简单的互动游戏,用家庭的温暖驱走患儿的焦虑、恐惧感[3]。

1.3观察指标采用SAS评价患儿护理干预的焦虑心理状况,采用SMH评价患儿干预的睡眠质量。患儿出院时,采用自制问卷量表(满分100分)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患儿及家属针对问卷中问题及综合情况给出最后评分,得分≥7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儿SAS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儿SAS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SMH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SM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儿SMH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护理后SM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调查问卷得分与满意度比较良好护理组问卷得分为(93.5±5.5)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81.4±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护理组患儿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PICU患儿在监护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病情危重、周围环境变化、机械通气所带来的损伤以及家属探视时间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导致病情加重,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另外,PICU患儿的发病原因复杂,接受的侵袭性操作多,免疫功能低下。开展良好护理不仅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而且能降低常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对180例患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护理后良好护理组患儿SAS评分和SMH评分均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出院时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良好护理组患儿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PICU患儿进行良好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控制病情,对患儿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因此,良好护理护理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方昆.综合性护理在儿科ICU患儿监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69-170.

[2]唐萍.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当代医药论丛,2013,11(9):253-254.

上一篇:区委办公室秘书先进事迹下一篇:高职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