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4-07-25

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精选6篇)

篇1: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听教育教研改革报告有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网络教研从自发的、松散的行为逐步过渡到自觉的、有组织的行为,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重视,认为这是一项可研发的、有效的教研载体和形式。200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立项并全面启动“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2005年6月11-12日,全国首次“新课程网络教研工作会议”在海南召开。2005年9月28-29日,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05年12月27日,召开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第三次电话工作会议。2006年元月23日,陈小娅副部长视察海南网络教研。2006年8月,教育部黑龙江网络教研现场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讲到:“网络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实验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网络教研具有传统教研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受时间和人员数量的限制。一般我们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不可能让学科中的教师全部参加,活动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再通过个别老师的转达,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如时间久远可能遗忘。如果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

现在网络教研已是教育热点话题,利用教育博客这个平台,教师可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用博客备课、教学研究、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和讨论问题。国内教育博客有成长博客、苏州教育博客、张家港教育博客。通过网络、博客等方式,加强了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横向联系,使地处偏僻的学校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总之,网络教研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它能解决教师参与教研的时空和限额问题,促进新课程实验决策者、设计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形成民主、合作的教研氛围,实现有效的专业引领。

莘县职业中专微机组史乃庆

篇2: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校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由此看来,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特点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并探索规律。

1、基于学校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行为研究的基地,其含义为:①校长是校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抓手。②学校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参与教学研究是所有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学校就是研究中心,课堂就是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员。

2、在学校中

学校发展只能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它不能靠简单移植,靠“取经”,而是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所以,校本教研植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为所有的教师所体验、所认同,其研究的成果将逐步沉淀为学校的传统和文化。

3、为了学校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无论作为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能解决自身真实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

校本教研的基本类型有: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这三者构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

(一)、教学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以教学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这种研究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及教研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手段主要是听课与评课,研究方法一般是日常的对课例的研讨,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是一种目标直接、易于操作的教研方式,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容易为教师所掌握,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研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教研方式对教师完成教学任

务,提高专业水平具有较好的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之一。

(二)、研究型教研

研究型教研,以研究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研究课题及其所形成的研究报告是研究活动的主线,发现、创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和产生研究成果的依据。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研究型教研对于提升教师研究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学习型教研

学习型教研,以学习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现为一种学习——“研究性”学习。读书和思考是学习型教研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学习型教研的途径。读书、读后感、观后感是学习型教研结果的主要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创设和谐的教研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唤醒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促进教师的成长。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坚实基础。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理性思考,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囫囵吞枣,这样教师始终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实施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突破自己,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实施时能不能顺利落实;课中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对教与学的活动及时灵活调空,使动态的课堂

不断有新的资源生成;课后,好好反思一下,有些什么收获,还存在些什么不足,今后怎样改进。这样,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来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师运用理念的催化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同伴互助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保证。教师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发挥团队合作、互补共生、群策群力、互动成长的巨大优势,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集体的力量,使每一个人均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弥补个人的局限与不足。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教学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鉴。

(3)沙龙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3、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专业的引领能弥补我们专业水平的欠缺、理论知识的贫乏。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多与专家接触,聆听专家的意见,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专家对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精专,有一定的深度,有时我们的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结实,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教师在不断磨练中,知识水平会逐渐提高,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4、骨干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先锋作用。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先行者,他们在教学教研上先行一步,有了成功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是学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校本教研引路人。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校本教研正常有序地开展,有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四、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校本教研使教师教研常态化,教学实践理论化。校本教研要求课题要“小”,要“小”题“大”做。即课题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真正困扰教师的“真问题”,而不应该是上级行政领导的“命题作文”,也不应该是大学教授们为完成自己的课题而往学校下发的任务。教师研究自己关心的问题,让研究为自己的实际工作服务,不必为了应付上级和专家,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剥削”。这样也使校本教研中的课题研究也能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

校本教研旨在强调教师把自己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入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然后用实践去验证改进。这种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应是教师的一种基本能力。具有专业化特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工作的研究,也是一门艺术,它与教育科研有着许多共性。作为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教育人的事业,都会面临许多鲜活的问题,也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考、实践,只是原来在工作的过程中未加记载、积累,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而已。因而,只要我们能在校本教研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要求,每位教师同样也可以拥有教科研成果。这使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了科研性质,使教师教育科研常态化。

(二)、校本教研使教师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

通过反思后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民主协商的还是权威控制的),甚至自己所处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权力结构、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具有批判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育“思想者”,而不只是一个教学大纲的执行者、教科书的追随者、教学参考书的信奉者,不止是沉溺于琢磨教学技艺的“工匠”。

(三)、“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使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校本教研有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行动研究是其中一种最主要的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带有强烈价值倾向的研究取向,与学术研究(又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大类)相对应。与学术研究探究事物的“真”不同,行动研究追求的是事物的“善”和“美”,目的是通过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环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都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写反思笔记,与同行(其他教师和外来研究者)交流,并阅读有关文献。当研究的态度和习惯已经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常规,教师教学实践科研化也就不再高不可攀了。

篇3: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离不开专业引领

通过国培学习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在网上我开了很多名师的讲坛和名师讲堂茅塞顿开, 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大有改变, 感觉到教师不但是教学的组织者, 更应该是教学引导者, 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之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引导学生讲练结合, 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要创设情境, 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发散思维, 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过去的教学设计, 只注重对知识的设计, 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 只注重了课堂活动, 淡化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在国培学习中, 专家们专业科学的理念作指导, 优秀老师的课堂实录做引领, 还有辅导老师的辅导和同行们的交流互动, 让我体会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会,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来设计教案, 课堂效果才能令人满意。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把握教学要求,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更新教育观念, 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数学知识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数学知识的规律, 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达到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通过国培让我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 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 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 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的精神, 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在培训中各位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需要自身完善的还有很多, 身上的担子很重。孩子有很多的潜能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方法来挖掘,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教授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事, 与人沟通、合作、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认真备课、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保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学生如果被教师的教学所吸引,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自觉认真地学习, 这对课堂管理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经常写教学反思, 记下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 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篇4: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特级教师武云飞:许多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平时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学、训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谈起教学、训练方面的体会更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可要是让他们写成文章却很难,像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因此如何写好论文也就成了他们难解的心结,这一弱点在经验交流、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时尤为明显,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情绪,导致部分骨干体育教师心灰意冷,失去了信心,也直接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此,大家称之为“论文难”现象。本人从自己写作的经历、体验出发,提出些个人观点,以供借鉴。

一、体育教师写论文难的原因

1文化原因

由于学生时代身负学习、训练两层负荷,时间精力受到限制,导致多数体育教师的文字功底普遍差些,工作后又没有养成看书读报、记笔记的习惯,对动笔无兴趣,更没有养成对教育教学活动、新鲜事物观察、反思、提取、记录的习惯,久而久之动笔写文章成了难题,做论文、搞科研的理想自然也就束之高阁了。

2时间问题

课改几年来,由于普遍缺乏专职体育教师,不少体育教师课务繁重,许多体育教师每周要上18节课以上,另外还要负责早操、大课间、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确实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繁重的工作搞得身心疲惫,也就挤占了写文章的体力精力。

3信心问题

由于现在论文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参评、投稿的体育教师日益增多,但能获高层次奖项的不多,能发表则更少。本来面向我们的专业杂志就少,一期只能发几十篇,而每种刊物每月的投稿量就有千篇以上,命中率当然就低,另外,一些杂志的审稿期较长,多数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不少教师无法忍受长期的等待,自然也就失去写文章的信心。

二、体育教师写论文的理性思考

首先,要端正写文章的动机。目前,我们不少教师把写文章与评职称对等起来,明确地说写文章就是为了评职称。这其实是一种功利心态,以这样的心态去写论文必然是草率的、浮浅的。文章更缺乏深度和广度,不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帮助。我们一定要把写论文的动机定位于自己的发展,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总结和反思。

第二,要理清写文章与时间的关系。写文章当然要花费时间、精力,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初写论文的老师更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打理”自己的文章,工作时间肯定不够,往往要搭上许多的业余时间。因此,要想写文章,不必抱怨没有时间,要想方设法抠时间。正如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有心人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平时要提高工作的效率,少闲聊、少闲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用些时间来看书、写作。想写文章的老师就不要怕牺牲自己的休息日,有时还要熬夜。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写论文的目标。每个老师都想让自己的文章获奖或发表,这既是对自己文章质量的检验。也是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想,我们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期望,不必过分追求,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自己整理、提炼,总结、提高的过程,有时候不一定是成熟的论文,一些小随笔,甚至只是一些只言片语记录下瞬间闪光的想法,都可以帮助自己积累素材,丰富资料库。只有做好积累,要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对多数教师特别是初学者来说,写作过程比写作结果更重要。

三、体育教师写论文的小技巧

要新。人不如故,文不如新。这是写文章的首要原则。一是角度要新,即论文选题的角度要别具一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就有不同的看法,如《体育教学》刊登的《“猫捉老鼠”游戏的十种变化》、《拔河的创新》。二是立意要新,要想别人没想到的,独树一帜,或者是深入前人的研究成果,求新求变。如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吕建锋老师2008年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的《巧用篮球、排球场地进行铅球技术训练》一文,一经刊发就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三是取材要新,要紧抓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学生安全问题、体育课评价问题、从学习理论课程理念层面向研究教材、探索课堂教学层面转化的问题等,我们提倡创新,鼓励突破,反对人云亦云,更反对不负责任、不求甚解的观点和认识。

要实。就是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论文是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从若干二手资料中提炼出来的,是自己的经历的理论反思,是现实问题的反映。教学论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让人读后感觉就是自己教学中遇到过的,有现实性,有启发性、有推广性。这样的文章,怎么能不让编辑和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呢?

要准。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紧扣主题、理清思路、说明问题,不要文不对题、不知所云。

要秀。一是结构要清秀。段落要清晰,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二是题目要“作秀”,即题目用词恰当、立意新颖、有时代感,抓人眼球,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多媒体教学让人欢喜让人忧》、《捕捉教学素材,讲求教学实效》、《地震震出应急意识的软肋》等,看论文的题目就很诱人,有一“读”为快的欲望。

要精。一般来说题目大了容易空洞,我们都是一线的教师,缺乏高深的理论知识,有些层面无力深入,写出来必然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要就一个问题说清谈透,哪怕抓住一个教学中的小问题。切中要害,解释本质,有独到的见解。就能作出一篇好文章。我们要写教学中的发现、身边的事情,不必追求长度、凑字数。应字字斟酌,字字珠玑。要做到文章骨肉丰满,先定题目,再定小标题,最后再填充丰富精粹的内容。

要审。成文后必须阅读几遍,先修改病句,使文章通顺;再看看是不是说明了想说的问题,观点是否明晰,论据是否充分。还要适当调整文章的结构,尽量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前后呼应,若自己感觉没有把握,可请文学功底好的老师给看一看,提提意见。

四、体育教师必须要做的

1学会阅读、勤于阅读、乐于阅读

我们不少体育教师流连于喧嚣的运动场,却“惧怕”安静,缺乏“坐功”,更疏于读书、懒于读书。岂不知读书是体育教师成长的力量之源。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专业知识,更会让我们逐渐拥有开阔的胸怀,保持一颗健康向上之

心,给我们以笑看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方法。读书更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功底,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第一步,而且是不可逾越的一步。

那么,我们体育教师要读什么书呢?一读教育理论。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就要常读教育专著,提升教育理念,写作时才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适的理论依据。同时要认真参加学校业务学习例会,把握本地的教学方向。二读专业理论。经常读体育报刊、杂志,增强专业底蕴。如《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等,学习季浏、毛振明等体育专家的文章,提高专业知识,跟上课改的步伐,经常摘抄、研究、体会别人的新教学理念,以备后用。建议我们体育教师每人要订一二本体育专业杂志,并要保存好,常读常思,仔细咀嚼、品味。三读美文。写好文章必须提炼自己的文字水平,那就要阅读精品文章。比如《读者》、《文摘》、《随笔》、《美文》等文学类杂志,既可加深文字功底,又可陶冶情操。

2学会捕捉论文的素材

寻找写作的素材是体育教师亟待要培养的能力,好多教师责怪自己没有写作的灵性,其实“灵光闪现”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灵性就在你的身上,只不过没有捕捉罢了。通常情况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获取写作的素材。第一,来于课堂,用于课堂。由教学、训练、活动等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想法,形成方案,到用于改善教育、教学,这都是写作的话题。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加培训,观摩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产生思维碰撞,再换位思考,提出新的想法,第三,借鉴它科,引为己用,常读教育类刊物,如《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参考,从体育的角度论述个人的看法,第四,加强交流,开阔思维。利用外出机会和网上平台多和外地教师、专家交流,了解他们的做法,对比自己,提出新建议。第五,关注热点、提高认识。对于社会上、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应深入思考,及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率先提出个人看法。我想,无论多好的素材,如果不用心挖掘、勤于思考,都不会演变为好的文章,总之。论文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我们体育教师就要埋首于教学、训练的第一线,钻研教材教法,勤练专业技能,乐于与学生交往互动,亲身体验教育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才是真正的“做”文章。如果我们不爱岗敬业,不去留意身边的“小事”,闭门造车,即使写出了文章,也毫无实践意义。

篇5: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信息及时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和把握前沿的教育理论,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意义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通过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自己素质的提高。大量实践证明,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而不对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他就只能停留在新教师的水平上。

第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师生共同提高。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审视自己的角色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改进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成效,以达到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的统一。

第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所谓经验型教师,是指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掌握了一定教学技能,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定经验,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学者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比较雄厚的教育理论素养,而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所谓专家型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相当雄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指导和引领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知识上的欠缺、教育理论的不足、教育技能的不到位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急需提高;只有通过反思,才能获得实践性的知识,使教师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积累好的教学经验,并对不良的教学行为、方法进行改善和优化,扬长避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与监控,就多一分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更是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一条捷径。

第四,教学反思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大量边缘学科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天地。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决定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前途,而培养学生的重任在于教师,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教师的这种能力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与反思中获得和提高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要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状况。“爱生、奉献”是师德之魂,教育是事业,其意 义在于奉献。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应“千较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科学,其意义在于求真。教师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操陶冶情操,用性格培养性格,用智慧点燃指挥,用生命影响生命。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个方面来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有效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指引着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内涵,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要与时俱进,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明确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独立的人;是生活中的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要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品德教师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课程目标,把学生培养好,就必须努力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所必须具备的各方面知识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整体结构。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知识的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知识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其中,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等。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曾有人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以后又有人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是长流水。我赞成这种观点,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另一方面,思想品德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纵横驰骋,应付自如,才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强烈的感染和无限的乐趣。此外,教师的知识还包括实践知识,如教师的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教师的人际关系知识;教师的策略知识;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知识;教师的反思知识。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要反思自己的的教学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按照这一基本理念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突出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 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具体说来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能力和觉悟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互动,做到寓情于理,情理结合; 第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 第四,加强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的主体发挥和主动发展; 第五,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可以预设的,是具有相对稳定程序的过程。但是,课堂教学又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一个自我构建过程,这又决定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应对自如。

第六,教学设计要有序、优化安排教学要素。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新课程条件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克服随意性。(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做到“三位一体”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统一。(3)教学设计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间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4)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给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留有时间和空间。二是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有人做出了这样的总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而新课改则是教师用教材教,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学生的行为养成,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在现代课程背景下,必须重视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1)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要注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3)要正确体现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学得法,乃为至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是要考虑以下问题,(1)要符合教学原则和教学目标。(2)要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特点,注重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要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突出认知获得与过程体验相结合。(4)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5)要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互动。(6)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质疑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教学环节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新课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了,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统筹安排,注意整体性。全国优秀教师汪兆龙曾撰文指出,尽管课型千变万化,但努力追求课堂教学境界有三: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不绝。这正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搭建平台。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和谐交往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师生和生生互动搭建平台和提供空间。如有位教师在给学生讲不良情绪对人的消极影响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了两个材料,材料一:美国有位医生曾做过一个试验,将15名大学生按性格分成三组,第一组谨慎持重,沉静安分;第二组学生举止大方,活泼开朗;第三组学生多愁善感,或妄求或拘谨。若干年追踪调查发现,第三组的学生中有77.3%的人患了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等,而第一组的学生的患病率只有25% ,第二组为26%。材料二: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健康人处于舒适状态,用语言暗示并使之精神快时候此人的血压可下降2.66kpa,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这是如果用x光检查此人的胃部,会发现胃的体积会缩小了这时工作能力随之提高。

给出材料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由学生得出结论:不健康心理有损于身体健康。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强调形式的新颖、热闹,最重要的是能否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3)灵活有序,跌宕起伏。一堂好客的教学程序是有序的,但应是灵活开放的有序。好的一节思想品德课,更应追求要引人入胜,教学过程应高潮迭起,变化起伏,错落有致,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4)教学过程的设计强调预设性,重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决定了对教学程序要做总体的统筹安排,即做预设性的精心设计。但课堂教学又是千变万化的,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具有较强的生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预设性,更要考虑到生成性,因为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更能激活学生的心灵和思维的火花,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

5、要反思自己的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这应该是作为教师反思的主要内容。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具体的、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所谓目标明确是指学生应该装我那些知识、形成什么能力,提高那些觉悟,这是完成思想品德教学的前提;所谓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大而空的;所谓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是指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体验、态度的表现、价值观的形成应该是协调完成的。二是体现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的统一。三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体现主导与主体的结合。四是教学结构要合理、和谐优美。

作为教学中的自我反思的内容很多,一般而言,教学中的自我反思须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哪些教学设计实现了预期效果。哪些学生的表现有了进步。是否你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

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

思考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找到新的研究课题。

三、自我反思的时机

1、教学前的反思

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反思。在整个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可以自问(反思)下列问题: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这节课中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到目标?如何组织材料给学生以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创设怎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课堂教学能生成那些知识?

2、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会不断发生,需要教师随时作出反思。这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在预设中所未料到的新生成的知识,自己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有效的途径进行。并结合以上这些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3、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结合各方面的教学反馈信息,对自己前一节课或前几节课的教学行为以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是否适宜。教学后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问):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是否如我与设中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预设(原计划)的那些内容?为什么?是否有另外的教学活动或方法?下次我会尝试哪一种方法?是否有哪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怎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地完成教学目标,还是需要重新计划或试一试新的策略。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就是一个教育研究的开始。

四、自我反思过程

一般而言,教学反思过程可以范围几个阶段:

第一步,具体检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的情境,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这便进入到反思环节。

第二步:观察与分析阶段。此阶段,教师应着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有多种,如自叙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效果是否一致等。经过这种分析,使反思者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这一过程可以由反思教师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

第三步:重新概括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此时,来自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新信息的获得有 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的、自我定向的。

第四步:积极验证阶段。此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在以上的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反映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同其它环节结合起来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并不分明。

五、怎样自我反思

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教学过程及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并遵循认知即思维规律,这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反馈回来的意见,能使教师深刻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就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做好这项工作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要从多渠道、运用多种形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来收集;可以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来收集;还可以通过学校对学生的民意测验来收集等。②要尽量获得真实的信息。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民主,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反馈意见时打消顾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③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反馈的意见,并及时回馈与学生沟通,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④要辩证分析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要进行实事求是,辩证的分析,既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全听全信。要做到客观分析,有效的吸纳。

2、从同行的评议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应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应有同行群体的参与,因为同行教师从事的是相同的工作,对同类问题有大致相似的看法,所以,同行教师之间对往往具有较深刻的理解,更容易发现对方教学中的优缺点,彼此间的经验与不足更容易为对方所借鉴和改进。因此,在教学反思中,发挥群体优势和团队精神,互相观摩、交流,切磋琢磨,就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的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运用这样的反思教学应注意①端正思想,教师之间合作互助是搞好教学反思的前提。学校间的竞争带来了学校管理的变化,在学校管理中关注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学校内部教师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日益演变成单纯的竞争关系。有些教师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进行保密,尽量避免其他教师学习到自己的长处,甚至有些教师还通过不正当手段贬低自己的竞争对手,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种“同行是冤家”的旧职业观念和“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必然会造成学校内部教师整体配合的不协调,因此,端正思想,加强教师间的密切合作,是搞好教学反思的前提。②明确这种反思是互动的、多向的、立体的,而不应是单向的。在教研工作的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在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中,都是新教师的反思,在公开课、观摩课、调讲课活动中,都是执教教师的反思,而老 教师和其他听课的教师的指导,评议,往往是帮助新教师或执教者进行反思。按理说,这是对合作反思的误解。教学反思的过程,无论对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摩者来说,都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在新老教师的传帮带过程中,老教师要反思自己的经验是否合理有效,体现在新教师身上的生机活力和激情、观念和思想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等;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中,评课者应反思,“如果我上这节课我来上,我会﹍﹍”,同时,执教者哪些优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哪些不足是共有的,需要共同改进的。

3、以“超越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所谓“超越自我”就是抛弃自己过去的成见,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过去的教学行为。这应是教师自我反思最重要的方面。它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反观内省。对自己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写教学日记、札记;同行对话;案例的收集;课堂教学录像等。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效果最好、收效最快的是教学录像反思,因为它可以是教师的反思提供更多次重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行为的教学情境。

4、以专家引领的角度进行反思。由教育理论的学习向教育实践的转化,专家的协助与带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就要寻求机会与专家交流与对话,但是由于我们受经济发展和地区等诸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与专家有更多的机会见面,只能通过多阅读专家们的理论著作,来接受一些新观点、掌握一些新信息,进而帮助我们用新的视角来反思自己。

5、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进行反思。学生家长是十分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的。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情绪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校内、校外和家中的所作所为都相当关注。所以通过家长来了解学生,倾听家长们的意见也是教师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家长沟通可以通过电话、家访、家长调查表、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六、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

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想提高教学反思的效率,就必须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

1、反思日记、札记或课后记。课后写10分钟左右的反思日记或札记是很必要的,内容包括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学机智的闪现、学生反馈的意见、教师自己的心得、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同行与专家的点评等。教师对于这些内容要加强反思特别是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2、对话反思.对话反思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对话,以及课后征求学生意见的对话;教师自己做课与听课者(教研员、学校领导、相关教师等)的评议与讨论的对话,对这些对话的内容要进行认真纪录和进行反思。这里既有教研员的引领,又有作为知悉自己教学情况领导的指导,还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的评议,对这些对话的反思最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又上进心的教师是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好机会。

3、案例研究反思。所谓案例研究反思是指对自己的在教学中的案例或对别人的教学案例进行的反思。这种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对自己或他人在教学的成功或失败 的案例进行反思,对成功之处发扬光大,对失败之处改进和克服,求得最佳的的教学效果。

4、利用录像进行反思。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录像可以重现教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既可以审视别人的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是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重新认识自我,审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习他人优点,纠正自己不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七、教学后记(反思)的撰写

教学后记,也称为教学日记,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之后的感悟,是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进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有力依据,是教学反思的主要组成部分。撰写教学后记,有利于教师养成注意搜集和积累教育教学资料、勤于思考、善于动笔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教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认知联系、拓宽师生的思路,推进教学相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1、教学后记的撰写内容 要写好教学后记,首先应明确教学后记应记录那些内容。教学后记的内容不是教师预先设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教学实践的反思、评价、总结出来的。(1)写成功之处

就是把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效果明显的做法记录下来。即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备课中未曾考虑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的灵感之花;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的运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材处理不当、教学思路不科学、教学方法选用不佳、师生关系不协调等。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自己在今后授课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水平。(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渐趋融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就是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以使教师教学相长,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那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观点上有哪些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哪些新招、启迪是否得当等等。及时记录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分析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些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和高度。

2、教学后记的撰写形式(1)附后式

就是记录在教学活动之后,把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加以总结归纳,这是写教学后记的最常用的一种形式。(2)片断实录式

即将课堂上那些精彩的“镜头”,令人回味的片段,通过回忆,如实地写在“实录本”上。(3)卡片式

将各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疑惑点以及易错点、闪光点、空白点等分类集成卡片。(4)批注式

即在教学活动方案的空白处,对应某个教学环节,不拘形式地加上批注。批注要力求简洁明了。

(5)特殊符号标记式

有时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详细记述,可以用自己规定的一些特殊符号来标记。

3、撰写教学后记应注意的问题(1)重在及时

在时间上要做到及时,尽可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感受,把它记录下来。(2)善于总结

要养成可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的习惯,敢于重视现实,用于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善于总结。(3)就事论事

在内容上做到宜小不益大,宜实不宜虚,可以分点陈述,点点滴滴,也可一事一议,分析一个现象,解决一个问题。(4)勤于查阅

要经常翻阅写好的教学后记,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中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并查阅和参考有关的书籍,以便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4、贵在坚持

篇6:网络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同伴互助 分享 自我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

【正文】:教师同伴指导是指教师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在一起工作,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课例研究,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室观察与反馈等形式,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时代,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而教师同伴指导,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个“为教师所有”、“为教师参与”及“为教师所享”的过程。从众多学校的实践经验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的不断磨练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到学校现场和教学活动中去观察、分析、了解、掌握具体的教学问题。其直接的意义在于教师掌握某种新的教学技术和策略,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同伴指导具有培育教师中的以合作和探究为核心的文化的潜力。这种文化既是专业特性的表现,也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教师同伴指导无论对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还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师同伴合作的目的与价值、参与主体及相互关系、合作的内容、方式及指导活动的核心探讨问题来进行观点阐述。

一、目的与价值

同伴合作是一个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它鼓励教师之间以合作的方式互助互学,并为彼此提供持续性的指导,包括反馈性建议、分享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等,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等。因此,从同伴合作的内在价值来看,首先,它有利于个教师关注自身教学实践问题,唤起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自觉、自主地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通过同伴合作,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力,教师效力的改善与提高,受益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学生;再次,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给学校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同伴互助倡导合作的氛围有助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性同事关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

二、参与主体/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在同伴合作中,教师是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问题组织活动,遵循自愿的原则,参与对象一般是两人搭档式或三人及以上组成的同伴合作小组。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行选择或是学校安排的有组织的选择,可以与相同学

科的教师或跨年级、跨学科选择搭档,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专家教师、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等,甚至也可以是校外的专家作为教师的“同伴”进行合作。

在这种组合方式中,教师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单干”转变为合作,主要体现在:首先,合作对象的选择以自愿为原则,学校负责协调,使教师之间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促使教师在合作的环境中感到轻松自如,具有安全感,从而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创造空间。其次,合作的方式是平等的,不存在科层制现象。也就是说,教师在参与合作之前,至少在观念上排除了年龄、教龄、教学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身份、职务等上下级的差别。因而教师在开展互助活动时,各方互惠互利地展开对话,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三、合作内容及互助方式

在同伴合作活动中,合作内容因合作小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两人搭档的合作小组可根据被指导教师自身的要求,和伙伴教师一起确定合作活动的内容;而三人及以上的合作小组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但不管怎样,合作的内容可以主要围绕着以促进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学业成就提高、改善教学实践问题等问题来展开。而合作活动开展的方式则多种多样,两人搭档中“最常见的模型是共同计划、课堂观察、跟进反馈三个环节中构成的一个循环过程,其中课堂观察是核心环节,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支持。”互助小组通常是通过共同研讨与交流来完成,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业务素养的提高。

四、同伴合作的表现形式

教师开展同伴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依照开展同伴合作属性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按参与主题人数来分,同伴合作可分为教师“一对一式的互助”和“小组互助”。“一对一式的互助”又可分为同辈教师的组合和不同辈教师组合两种。前者是指同一水平教师(如教龄相同)或同一层级教师(教相同的学科)之间的组合,常见于有经验教师或优秀教师中;后者主要是指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或校外专家等的组合,多见于职初教师中。“小组互助”指的是三位或三位以上教师组成小组,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或挑战,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按目的的明确性分为有特定目的参与和无特定目的参与。

按指导风格分为:照镜子式指导、合作式指导和专家式指导。

按内容的侧重点来分,同伴合作可分为技术性合作、同事式合作/认知性合作、挑战性合作等。

下面例举同伴互助合作的一些具体实施形式:

(1)集体备课――整合大家的智慧,分享合作的快乐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备课通常被认定为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实行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同科目为小组的集体备课,在业务学习中提出集体备课的要求:三备、四定、五明确。三备主要是指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法,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五明确是指明确知识点、基本能力训练点、知识迁移的基本结合点及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以新理念指导教学, 一学期内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都要承担一次中心发言人的任务, 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集思广益 ,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然后由一人主教,教研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进行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积极营造“随堂听课,人人听课,听人人课”的氛围。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可深入年级组,参与年级组的集体备课,了解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对教材、教法的钻研程度。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2)以优带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曾听一位校长这样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会回答说,我是在被别人指导尤其是在指导别人中成长起来的。”那位校长的经验是:你在付出的同时也在得到。也许你会从徒弟那里达到启发,也许你会从自我加压、自我学习和反思中有所收获。我们深知,人是在指导中自觉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学校科努力搭建教育教学骨干展示自我、发挥示范作用的平台,采取 “以优带新”、“以老带新“、“以学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新教师分配到工作岗位上,首先要承担新教师“亮相课”,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及各学科教师要细心听课,认真评课,在肯定优点的`同时,针对不足给予指导性的建议,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学校在开学初还可为青年教师安排指导老师,要求他们互相听课、互相观摩,开展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学期末,青年教师作汇报课。老教师、优秀教师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新教师,新教师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老教师,这样互补,扬长避短,新老教师共同进步,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很有帮助。

在继续教育培训和外出学习的安排上尽量以年轻教师为主,平时多安排他们讲课,多与他们交流,给与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他们接纳、吸收新知识,改造更新知识结构,尽快适应新课改带来的时代需求。通过努力,不少教师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教学能手、学校骨干教师。

(3)研讨疑难―――问出真谛,讲出精彩

新课程实施中教研倡导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要求加强教师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让教师在专业争论中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在深度会谈中找出阻碍团队进步的消极因素,依靠集体智慧来加以解决。为此,年级组成员积极探讨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指引教师平等对话,精诚协作,相互促进,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全员参与,广泛开展,每一位教师都勇敢地走到台上,走进同行,让自己的心智得到熏陶与洗礼,让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找到了用武之地,更有了一次次探讨、研究的旅行。疑难者问出了真谛,回答者讲出了精彩。他们互相配合、互相撞击,形成了强大的教育科研力量,教师们思考出了许多深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体会,与本组教师共同分享。经验与知识不再是封闭的一池水,而成了一股股交融奔流的小溪。

(4)课题研究――学习中研究,研究中成长

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每个教研组申报本组三年研究课题,指定课题负责人,每个教师根据教研组三年研究课题申报个人的小课题,做到“人人参与课题、人人研究课题”。要求每个课题都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成果,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风气。研究的专题仍然以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产生的困惑为主,如《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探索与研究》等。小课题的研究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服务于课堂。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中,不追求课题级别和成果获奖等次,只是鼓励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个人智慧,集体力量攻克难关。

五、同伴指导活动的核心探讨

教师同伴指导的模式通常是上述多种活动形式的组合,其最典型的模式是合作备课、课堂观察和反馈所构成的一个过程。下面就教师同伴指导活动的核心部分――课堂观察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可以将整个教学观察分为三个步骤进行。

1.预备会议

通常在课堂教学观察实施之前,教师同伴指导的参与者需要实施会议。其目的在于:建立参与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同伴指导是非评价性的,特别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观察前的会议为教师参与者的沟通和互动提供一个机会;协商确定观察的目的与规划,观察能否有效,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观察焦点和计划,而观察能否对教师的教学改善产生促进作用,则在限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焦点、观察计划与教师发展需求的迫切性。因此观察前参与各方的协商尤为重要。

观察预备会议应完成下列任务:被观察教师陈述教学目标,并介绍班级、教学内容各方面的情况;确定教师对教学改善的关注所在,被观察教师提出观察重点,经由与观察者的协商,确定观察焦点,明确观察内容,并将之以可观察行为来表示;同伴指导小组的成员通过讨论与协商,最终定出最适宜的教学观察时间、地点与需要进行的次数,同时需要的各方对所运用的话语,包括概念、等级等含义达成共识;此外,还要选择或设计教室观察的工具,从某种角度说,教室观察方法也就是信息记录方法,教师小组成员在观察预备会议中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背景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记录方式,或者也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行设计教学观察表。

2.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观察也称为教学观察,或称为教室观察,即观察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事先决定的观察工具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时间通常是一节完整的课,但在预定的观察点比较小时,比如观察的目的只指向于教师的某一具体的技能时,观察时间也可以更短。

这一环节的主要活动是观察记录。必须明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观察后的反馈会议的专业对话提供事实或素材。因此,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观察工具的运用非常重要,它能帮助观察者有效地、完整地、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事件。教学设备中有众多的课堂教学观察工具,包括的定量的和定性的,前者如编码体系、等级量表与项目清单,后者如叙述体系、图式记录和电子记录,都可以用于教师观察。但重要的是在校方提供了这些教学研究设备的前提下,观察者必须掌握这类辅助工具的运用技术,因为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运用这类工具的技术。

3.反馈会议

反馈会议通常以观察者要求教学者进行反思会议。观察者提出诸如“你的课好在什么地方?达到了哪些目标?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之类的问题,帮助教学者进行自我反思。然后观察者将在观察中收集到的资料呈现出来,与被观察者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共同生成改进建议和措施。这一过程就是反馈的过程,在众多的教师同伴指导的项目中,这一环节被看成是教师同伴指导的最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记住教师同伴指导是非评价性的,参与者的讨论只以所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只围绕所观察到的教学事实,不应带上个人偏见对被观察者作出判断或评价。

课堂观察是教师同伴指导的核心似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观察就是教师同伴指导的全部。实际上,只要强调反馈的教师同伴指导是有缺陷的,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教学准备,那么无论观察和反馈做得有多好,教师同伴指导都是不完整的;更为严重的是只关注观察和反馈可能会削弱教师之间的合作。因此,教师同伴指导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阶段。

总之,教师同伴合作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为直接目的,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为旨趣,以平等的对话方式而展开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分享知识,相互提供支持;为提高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而相互帮助,提供反馈意见。它有助于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改善教学。对我国的教育、教研活动中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故,教师同伴指导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宁波等 《教育科学》 “校本教研中的教室同伴互助” 第10期

2、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学苑出版社

上一篇:文字里流淌着我的爱散文下一篇:郑州市建筑安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