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

2024-07-30

《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0篇)

篇1:《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缜的诗句耳熟能详,曾经到过沧海,见过无比深广之水的人,别处的水就相形见绌了,除了巫山云雾之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了,经历过那么多事,如今回首,只有和你那段日子才是最值得怀念的,这是元缜写给他亡妻的,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之云比喻爱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苏轼在妻子死后多年也有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单解释。)谪居山东时,悼念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词。十年过去了,一生一死,永别茫茫,虽然强制自己不去思量伤心往事,但夫妻深情总是难忘,你的孤坟在家乡四川,我孑然一身在山东,相隔千里,天各一方,无处诉说满腹凄凉,纵使相逢,你也不认识我这个老头了,风尘满面,鬓发如霜,夜里忽悠悠做了个梦,回到故乡看到你“当窗理云鬓”,我们相顾无言,只有满面泪痕,我醒来料想,年年岁岁断肠的是那轮明月下的你那坟冈。

孙犁在妻子去世半年后也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诗——《题亡人遗照》(即《悼内子》):“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文中对妻子充满了赞美的怀念——“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赞美妻子兰心慧质;“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睹物思人,然而物是人非,寄托了作者飞鸿失伴后的不尽哀思。

孙犁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晚年在妻子过世7年以后写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孙犁: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荷花淀派”开创者,散文和小说都体现了清新和诗情画意的特点,他的许多小说都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

三、总体把握

1、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一个

问题:文章已经分好了四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起一个标题。

①缘定,“天作之合”,写事巧

②初识,“看戏相亲”,写其贞

③持家,“勤劳持家”,写其能

④临别“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

2、孙犁的女儿在回忆父亲时写道:

父亲对妻真诚如一。他不摆一个名作家的架子,关心她尊重她体贴她帮助她,从没虚的没假的,工资、稿酬都一分不剩地交给她。他们性格互补,又能相互宽容。父亲对母亲不仅从无挑剔指责,也从未因文化上的巨大差距而生轻视之心。有时,父亲像个和蔼的老师,教母亲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有关夫妻情分的古诗,或讲一两个文学名著的典故。母亲笑吟吟地听着,有时我也跟着一块儿听。父亲视发妻如同知音,给她讲自己创作中的甘苦,讲别人对他的评价,讲他自己创作上的不足,讲古人“著作等身”的成就。

母亲对父亲的好是一言难尽的。孩童时,我留着齐眉穗儿,梳着独角辫儿,父亲在山西路宿舍小木桌前吃饭的时候,我专门爱站在他身后给他“梳小辫儿”,父亲虽没生气,母亲总是急忙哄我到外面去玩,生怕影响父亲吃饭。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时母亲干脆歪着头在一边看着父亲吃。

父亲很知足自己的写作环境,从不为生活用品四处去买东西,都是母亲张罗。可母亲出门买菜他总是惦记着,下雨下雪天就叮嘱别滑着,天冷刮风就叮嘱穿暖和点别感冒,看见母亲头发长了,父亲就说:“来,我给你铰铰。”他小心翼翼剪得很齐。

……(文革时)是母亲的劝说、激励,帮助父亲活了下来。荆钗布裙善解人意的我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始终沉甸甸的,就像他宁肯喜欢在案上供奉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宁肯欣赏窗台上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母亲的坚忍不拔、从一而终以及种种细微照顾,都刻骨铭心地令父亲终生不忘。

半个世纪都快过去了,父亲对妻当年的痛苦记忆犹深,设身处地地替她着想,他自己的难过却埋在心灵深处,融化在文字之中。

3、孙犁的散文前期清丽柔美,后期深沉苍劲,本文写于晚年,典型的后期作品,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文字中,《亡人逸事》,是在妻子去世七年后写的,所以是痛定思痛的作品。痛定思痛,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文章。虽然,作者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4、那么你觉得文中作者对妻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细节描写,请你选一个地方,说说你从这个细节描写的文字背后读出了什么?细节分析过程(前后讨论)

例: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

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孙犁《亡人逸事》

在动荡流浪的生活中,孙犁买了两丈花布,寄往了妻子娘家。孙犁说,这是为叫她做衣服方便。要论方便,直接寄往自己家里,不是比寄往她娘家更方便么?如此多费一道周折,实则出于孙犁甚为周全的考虑。

看一看以前北方家庭的情况,可知孙犁对于妻子的体贴。当时北方家庭,尊卑长幼有序,礼教观念很重,女人落户到男方家里,以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为第一天职,女人自己受点屈,吃点苦,似也天经地义。孙犁的妻子为了生活,不断学习劳动,两个大拇指因为时常推织机的机杼,已经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她要给自己织布做衣服,并非难事。可是,孙犁寄回的布匹,跟她自织的布匹,意义是不一样的。孙犁把布寄她娘家,是因为她在娘家做衣服,心态甚为放松。倘她在婆家裁剪做衣,那么,公婆的心中,定有一些不快:第一,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倘与媳妇儿女情长,纠缠不休,岂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叫大人伤心吗?第二,儿媳收到丈夫寄来的花布,理当率先考虑公公婆婆或孩子们,忙着给他们量体裁衣才对,若她自己美滋滋先来享用,怎能得到良好的口碑?

公婆与儿媳的关系,向来微妙而难于把握,不能不保持一点进退有据的分寸感。做儿子的,为了维持两方平衡,也只能设身处地,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多加考虑,以避免矛盾。夫妻恩爱,外在的热烈表达远不及对于对方的体谅与关切更为重要。我读孙犁此篇散文,每到此处,总有一种无言的微微难受。夫妻之道,即使随便,也该讲究一些世故人情。

两丈花布虽小,但夫妻情意的温馨,叫人不由漾起水样的感动。

孙犁认为,散文是一种“老年人的文体”,适于抒写自己一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积淀。没有浓烈的色彩,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词,朴实中隐含着炽烈,平淡中流露出深情。

人到老年的时候,历尽红尘,终于能够了悟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所在,然而感情却在岁月的积淀后更为深沉而浓郁。作者对妻子的愧疚、无限伤感之意,失去了才知道珍惜,那个年代的夫妻感情更多的是一种亲情,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由岁月和时间积淀下来的人间真情,醇厚而绵长。

课外拓展

《背影》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蹒跚”说明步履不便,“探”“攀”“缩”说明吃力,集中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看到上了年纪的父亲不辞辛苦的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呢。

行动方便的坐着等,而行动不方便的却去买橘子,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

巴金《怀念萧珊》(节选)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象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她不想死,她要活,她愿意改造思想,她愿意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个愿望总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吧。她本来可以活下去,倘使她不是“黑老K”的“臭婆娘”。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

在我靠边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退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了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那里只有一人值班,不敢管。当着民警的面她被他们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了一下,给押了回来,同我一起关在马桶间里。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她也有这样的想法:她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对我的压力。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我看见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我看见她的生命之火逐渐熄灭,我多么痛心。我劝她,安慰她,我想把她拉住,一点也没有用。

她常常问我:“你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解决呢?”我苦笑地说:“总有一天会解决的。”她叹口气说:“我恐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后来她病倒了,有人劝她打电话找我回家,她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消息,她说:“他在写检查,不要打岔他,他的问题大概可以解决了。”等到我从五七干校回家休假,她已经不能起床。她还问我检查写得怎样,问题是否可以解决。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的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在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

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望。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怀念萧珊》于朴实无华人叙述之中凝聚着巨大的情感内容,特别是文中关于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的互相勉励和萧珊去世后的情景途述,蕴含着无尽的辛酸和对故人的怀念,极具艺术力量。“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骨灰搀和在一起。”散文结尾的这段叙述把作者对妻子的至爱这情以及散文特有的如泣如诉的情调表达得淋漓尽致。

平实、朴素的写法表现在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夫妻俩的一个姿态,两三动作,几句话语,在作品中稍加勾勒和点染,人物形象便顿时跃然纸上,在读者头脑里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秦牧曾说过:“如果一个散文作者不敢流露自己的感情,不敢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来讲话,这样的散文,艺术感染力就会降低。”巴金散文感情色彩浓烈,它没有雕琢的文字,不采用华丽的词藻,追求自然朴素的美。

5、散文的细节描写。越是细微的事物,越具渗透力,生活中能带给人心灵慰藉的琐事和瞬间是很多的:夜里突然醒来,发现妈妈正轻手轻脚地给自己盖被子,商店里先我一步出去的人依然手拉着门直到我走出去才轻轻放手等等,有一些细微的关怀,同样有着无比尖锐的渗透力,让坚硬冰冷的心,瞬间暖透。如果你觉得不快乐,那只是因为你不会于细微处寻找人间的真情,如果你会,即使有压力有困惑痛苦,依然会快乐如花。

6、引申到写作

没有细节的文章是没有味道的,我们同学写人写事总是很笼统宽泛,比如写天气冷,写好冷很冷,到底怎么冷法呢?风吹在脸上象针扎,冻红的双手不听使唤,双脚无知觉的走着,这让我们想器冬天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了,要让你的文章告诉读者是怎么一回事。

同学可以想想生活中那些细节感动过你,用你的文字把他表达出来。主题就为“你身边的人”。

一篇《亡人逸事》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感情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但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到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悲哀。

篇2:《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艺术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更不错,每一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他们同时还具备了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本课教学,对学生通识阅读《亡人逸事》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媒体选择及应用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作者图片、背景音乐、资料等等)

3.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亡人逸事》各类网站

五、教学流程图

步 骤

教学网站呈现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苏轼《江城子》(回忆亡妻导入)

孙犁《悼内子》(比较阅读)

鉴赏、分析、体悟

设计导语,导入新课,《亡人逸事》。

课前网络搜寻、学习资料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有关对《亡人逸事》的背景和孙犁的资料。

或显示学生课前所作的有关学习资料的搜寻结果。

在局域网上传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网址

接收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并将最优资料供给所有学生。

课前通读孙犁儿子回忆父母的文章

展示4个片段(PPT)

学生阅读赏析

通过网络检查每个学生写的感悟。

课前认真阅读课文

作业:用两个字归纳课文每小节段落大意。

分别归纳交流

接收学生作业,并显示。

新课学习

细节描写

整 体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搜索标注

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选一个打动你的细节具体分析由此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两两交流后主动举手点评

点评引导

硬 件

课文段落

分发补充资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提问:

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显示人物性格)

软 件

视频:MTV(孙犁夫妇合照和音乐)

情感推向高潮

人物情感

孙犁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引导归纳

深入体会

作者对妻子的赞美、内疚、怀念、感激

拓展阅读

细节描写--朱自清《背影》片段

视频《背影》节选资料(含朗读)

分发《悼亡妻》节选资料

对比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父亲的背影

2、橘子的颜色

讨论法、点拨法: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

巴金《悼亡妻》

语言、行动为重点

课堂小结

了解散文的塑造人物体现情感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

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散文。

学会用朴实语言蕴涵深切的感情。

作业练习

当堂习作交流:细节描写表现亲情

六、教学效果评价

1.人机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强,互发课件,共享资源,教师控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转化成细节切入,既直观形象又趣味横生。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将多媒体、补充材料与语文合一,快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语文课上他们学到了更多。

篇3:《亡人逸事》教案

1. 品细节,析形象;2. 赏语言,悟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在细节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深沉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入境)

歌词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什么?”大家有答案吗。爱本来就是一种奇妙的情感,他的奇妙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答案。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又该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孙犁先生的思绪,到他的《亡人逸事》中去找一找属于他们的答案。

(二)明确目标

(学生齐读,落实)

(三)扫除障碍

(学生展示、纠错、齐读、落实)

事( )门( )家( )场( )筐( )抛( )

机( )卖( )目( )( )不( )肖( )

(四)解题析意

亡人:孙犁的亡妻;逸事:(轶事)世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五)旧时影像

1. 从照片中能看出妻子对丈夫或者对婚姻的感受吗?(满意)从哪里看出来的?(微笑)2. 在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妻子的微笑,在哪里?能不能印证她的幸福呢?第一部分:他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第四部分:临终问布。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总结:幸福、满意、欣慰……

(六)问题导学

1. 妻子的爱:一找细节明形象。

(1)那么这段让妻子满意的婚姻给了妻子什么?让妻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婚前:第三部分:娇惯;第二部分:(婚前看戏)动作描写—你认为哪个动词用的妙?妙在哪里?能读出什么?好奇、可爱、腼腆、羞涩、矜持……(礼教观念很重)总结:娇弱女子。婚后:第三部分:学习织布、干活养家、照顾孩子、勤劳、倔强、慈爱。总结:贤妻良母。

(2)妻子为这个家的付出以及给丈夫的影响还有哪个地方能体现出来?第三部分:借朋友之口(生活上、创作上)。

(3)那妻子对这段婚姻有过索取吗?第四部分:临终问布 (点滴之爱换来一生付出)。总结:伟大女性

2. 丈夫的爱:二品细节悟情感。

合作讨论:对这样的妻子,孙犁先生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有哪些?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都学会了、实在不愿、不太感伤、见于它文、写不下去)情感:怀念、感激、愧疚;表达方式:一是直接表达。语言平实,情意无尽。二是间接表达。深记细节,点滴记忆。总结:他们的爱就是一种知足与付出,就是一种思念与责任。

(七 ) 三顾细节成妙语

孙犁先生和妻子这段爱情是感人至深的。是轰轰烈烈的吗?半个世纪的时间流逝,却没有湮没这点点滴滴。文中的这些事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可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却彰显了最美的人间真情!

爱就是:那充满温情和幸福的满意微笑;那带着好奇和娇羞的回眸一盯;那 ____________;那 __________。

( 八 ) 四展细节巧成文

爱情之美美在他带给人们的极致享受,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只有爱情吗?(图片展示)或许爱就是你每次回家时那桌可口的饭菜,它承载的是我们没齿难忘的亲情;或许爱就是下雨时那把你们共同撑起的雨伞,它承载的是我们纯真质朴的友情;或许爱就是那带着全班同学温暖的一筐鸡蛋,它承载的是我们无法替代的师生情。这种种人间大美之情都可以浸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孙犁先生把这些点滴成文,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去感动别人呢?

1. 作品展示(对于我而言,有一份爱就是那双为我擦去眼泪的粗糙大手,爱就是那声常常萦绕耳边的温暖叮嘱。这份情感藏在心中许久,时时念想,时时感伤。有时也想把这份情感诉诸笔端,可是却总是不能成文,感动于孙犁先生笔下的这份感人至深的细节之爱,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感动,于是执拙笔写下了我的点点情思。

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爷爷奶奶的身影,但我从未觉得孤单过,即使是在离别时……

上学时,要离开爷爷,我的泪汹涌而出,打湿了奶奶亲手为我做的衣裳。爷爷抚着我的头,只轻轻说了一句:“丫头,好好学习,只要你好好的就行!”出嫁时,外面的热闹没有掩盖住爷爷的不舍,出家门的那一刻,古稀老人哭得像个孩子。帮他擦拭眼角的泪时,爷爷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丫头,嫁人了,好好过日子,只要你好好的就行!”

温和的话语就像一缕阳光,一直温暖我的心。直到那一天,得到爷爷突发疾病入院抢救的消息让我不知所措,再见到爷爷时,只看到他紧闭的双眼,苍白的脸色和浑身插满的医疗器械。再没有一句话,爷爷就永远的离开了我。多想再听他说那一句:“丫头,只要你好好的就行!”多想爷爷能听到我说:“爷爷,我只要您好好的就行!”

2. 五借细节表深情。从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同窗朋友之爱、兄弟姐妹之爱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段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 九 ) 结语

难忘逝去事,珍惜身边情。

( 十 ) 板书设计

摘要:高中散文阅读是让学生体悟文本,感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文本的时代性让学生会有所质疑,情感是没有时代性的,那么从情感入手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本设计以情起,以情结,旨在探究。

篇4:《亡人逸事》教案

【关键词】散文特点;情感注入;文本解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品细节,析形象;2.赏语言,悟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在细节描写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深沉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歌曲入境)

歌词中有一句话是“爱是什么?”大家有答案吗。爱本来就是一种奇妙的情感,他的奇妙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答案。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又该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孙犁先生的思绪,到他的《亡人逸事》中去找一找属于他们的答案。

(二)明确目标(学生齐读,落实)

(三)扫除障碍(学生展示、纠错、齐读、落实)

逸事( )梢门( )亲家( )场院( )筐系( )抛掷( )

机杼( )粜卖( )瞑目( )唯唯( )不讳( )肖像( )

(四)解题析意

亡人:孙犁的亡妻;逸事:(轶事)世人所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五)旧时影像

1.从照片中能看出妻子对丈夫或者对婚姻的感受吗?(满意)从哪里看出来的?(微笑)2.在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妻子的微笑,在哪里?能不能印证她的幸福呢?第一部分:他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第四部分:临终问布。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总结:幸福、满意、欣慰……

(六)问题导学

1.妻子的爱:一找细节明形象。

(1)那么这段让妻子满意的婚姻给了妻子什么?让妻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婚前:第三部分:娇惯;第二部分:(婚前看戏)动作描写—你认为哪个动词用的妙?妙在哪里?能读出什么?好奇、可爱、腼腆、羞涩、矜持……(礼教观念很重)总结:娇弱女子。婚后:第三部分:学习织布、干活养家、照顾孩子、勤劳、倔强、慈爱。总结:贤妻良母。

(2)妻子为这个家的付出以及给丈夫的影响还有哪个地方能体现出来?第三部分:借朋友之口(生活上、创作上)。

(3)那妻子对这段婚姻有过索取吗?第四部分:临终问布 (点滴之爱换来一生付出)。总结:伟大女性

2.丈夫的爱:二品细节悟情感。

合作讨论:对这样的妻子,孙犁先生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有哪些?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都学会了、实在不愿、不太感伤、见于它文、写不下去)情感:怀念、感激、愧疚;表达方式:一是直接表达。语言平实,情意无尽。二是间接表达。深记细节,点滴记忆。总结:他们的爱就是一种知足与付出,就是一种思念与责任。

(七)三顾细节成妙语

孙犁先生和妻子这段爱情是感人至深的。是轰轰烈烈的吗?半个世纪的时间流逝,却没有湮没这点点滴滴。文中的这些事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小事,可恰恰就是这些生活细节却彰显了最美的人间真情!

爱就是:那充满温情和幸福的满意微笑;那带着好奇和娇羞的回眸一盯;那____________;那__________。

(八)四展细节巧成文

爱情之美美在他带给人们的极致享受,可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只有爱情吗?(图片展示)或许爱就是你每次回家时那桌可口的饭菜,它承载的是我们没齿难忘的亲情;或许爱就是下雨时那把你们共同撑起的雨伞,它承载的是我们纯真质朴的友情;或许爱就是那带着全班同学温暖的一筐鸡蛋,它承载的是我们无法替代的师生情。这种种人间大美之情都可以浸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孙犁先生把这些点滴成文,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去感动别人呢?

1.作品展示(对于我而言,有一份爱就是那双为我擦去眼泪的粗糙大手,爱就是那声常常萦绕耳边的温暖叮嘱。这份情感藏在心中许久,时时念想,时时感伤。有时也想把这份情感诉诸笔端,可是却总是不能成文,感动于孙犁先生笔下的这份感人至深的细节之爱,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感动,于是执拙笔写下了我的点点情思。

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爷爷奶奶的身影,但我从未觉得孤单过,即使是在离别时……

上学时,要离开爷爷,我的泪汹涌而出,打湿了奶奶亲手为我做的衣裳。爷爷抚着我的头,只轻轻说了一句:“丫头,好好学习,只要你好好的就行!”出嫁时,外面的热闹没有掩盖住爷爷的不舍,出家门的那一刻,古稀老人哭得像个孩子。帮他擦拭眼角的泪时,爷爷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丫头,嫁人了,好好过日子,只要你好好的就行!”

温和的话语就像一缕阳光,一直温暖我的心。直到那一天,得到爷爷突发疾病入院抢救的消息让我不知所措,再见到爷爷时,只看到他紧闭的双眼,苍白的脸色和浑身插满的医疗器械。再没有一句话,爷爷就永远的离开了我。多想再听他说那一句:“丫头,只要你好好的就行!”多想爷爷能听到我说:“爷爷,我只要您好好的就行!”

2.五借细节表深情。从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同窗朋友之爱、兄弟姐妹之爱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段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九)结语

难忘逝去事,珍惜身边情。

(十)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感人至深 真于细节

作者简介:赵倩,女,1982年生,山东省菏泽市人,山东省单县第二中学,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5:亡人逸事教案

教学目标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2 通过文本分析,学会细节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平常写作中。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对亡妻的生活细节的描述,分析亡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将其迁移到课外写作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古往今来人们最喜欢吟咏的篇章。大家知道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啊?(学生回答)好,老师这里有几句非常经典的爱情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每个人都渴望爱情的浪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琼瑶式的电视剧情节却非常少,大多数人每天过的还是柴米油盐,平凡无奇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孙犁,走进他的那份平淡中的刻骨铭心。

(二)介绍作者

我们也许对孙犁这个作家还不大了解,首先要知道他是位现代作家。他有几部非常著名的小说,短篇小说《荷花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作品集。通过预习,我们能够发现,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简练,那他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一批作家,这一批作家就被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也自然地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三)整体感知 这张是孙犁和他夫人的生活照,本文的题目叫《亡人逸事》,“亡人”是指谁?指亡妻,很明显。那有没有人能告诉我“逸事”是什么意思?

明确: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写了哪几件“亡人逸事”?你从中感觉到孙犁的亡妻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天作之合初次见面

叫车接她

回家哭诉

背瓜摔跤

学习织布

卖线卖布

夜抱病儿

临终问布

妻子:贤妻良母

大家说的都很好,我这里用一个词“贤妻良母”来概括,我想这个词语也是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最高评价。读到这里,我来问一问,孙犁在他的文章中对他的夫人直接赞美了吗?他说“啊!我的夫人如何如何勤劳,如何如何拥有爱心了吗?”没有,那他是怎样刻画这位女性形象的啊?

我们看一下,他抓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的文章中更注重细节描写。我们平常一直在提,要注重细节描写,可能有很多同学到现在还不清楚,什么事细节描写?那我们首先来搞清楚这个问题。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时,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或叙述语言,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根据这段文字,你来总结一下,进行细节描写时,哪些是比较重要的? 明确:典型情节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往往于细微处不同凡响,往往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让文章细致感人。

(四)局部研读 那我们就根据黑板上的这些信息,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亡妻的? 示例:首先,我来谈谈我找到的一处,刚才说了,细节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那我找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在第一部分末尾,妻子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明确:这句话是语言细节描写,大凡人们感谢上天时,都是因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妻子也是如此。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妻子对婚后生活的满意,表现了两人婚姻生活的美满,寄予了作者对妻子浓浓的思念。

大家觉得我这样的分析可行吗?好,大家可以参考我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四人为小组,找出描写亡妻的细节,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讨论)

明确:①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盯,写出了一个姑娘对自己未来夫婿的强烈好奇心。从未见过面,却已是确定的婚姻关系,这种好奇心是如此的强烈,以至她不顾姑娘家的礼节,大胆而用力地“盯”了我一眼。然而这一盯,却暴露了自己,于是不顾稳重,“钻进”了轿车。写出了亡妻的腼腆羞涩,如今早已天人永隔,但这个印象留在了他的记忆最深处。

②“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她站起来哭了,母亲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个个捡起来,背到家里去了。

“猛”,说明她没有经验,因为狼狈的形象,所以“哭”了,这一“哭”,将妻子刚嫁过来时的“娇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妻子本来是娇生惯养的,但是为了解决孩子的穿衣问题,自己学织布。作者通过几个形容词,将妻子的吃苦耐劳的性格展示出来。

④文章最后一小节

作者为什么要把花布寄到她娘家去才能让妻子做衣服方便呀? 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怎好“有了媳妇忘了娘”,妻子在婆家收到布,也理当先为公婆裁衣,怎可一人独自享用?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引起不必要的不快,婆媳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出了什么问题,婆婆往往会从媳妇身上找原因。作者把花布寄到娘家,就可免去许多妻子不必要的麻烦。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本文通过细节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吃苦耐劳,具有伟大母爱的女性形象,抒写了自己与亡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浓浓真情。虽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别的悼亡文中的肝肠寸断,只是淡淡写来,清新自然,简练质朴,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那份刻骨铭心„„【与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感情上的比较】

(五)课内外比较

本文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那我们以前还学过哪篇文章中的细节让你动容的? 明确:《背影》PPT展示 我们把《亡人逸事》中的细节和《背影》中的细节摆在一起,来看一下,《亡人逸事》中的细节表现了亡人腼腆羞涩,吃苦耐劳,伟大母爱。《背影》中的细节通过平凡小事,表现父爱。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到了细节之中刻人物,平凡之中见真情。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六)方法指导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通过刚才所有细节描写的分析,你觉得一篇文章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要从哪几方面着手?

明确:1 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抓住对象特征,不可泛泛而谈。

精心锤炼词语,务求生动传神逼真。

准确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生动性。

(七)课外练笔

还剩下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昨天我让大家回去写了一篇小短文,为你的一位高中老师画塑像,我看了一下,大家都写得非常认真。那么,通过我们这堂课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你来把自己的文章修改一下,一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一下。大家猜一猜,这是哪位老师。

(八)课堂小结

篇6:亡人逸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并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和家常话语中的思念和哀伤。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教学过程与内容:

(多媒体1)照片导入:从他们脸上我们看不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式的浪漫,我们看不到“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这张老照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带着些许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那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我们看到他们嘴角有一丝微笑,这微笑的背后,是半世的磨合、半世的相濡以沫,也许爱到了极处便成了平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每一对夫妻共同的愿望。但是,人间多有遗憾,当身边的她离开自己而去的时候,照片中的男主人公孙犁先生他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时隔多年,他那双苍老的双眼又将会找寻怎样的过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犁的情感世界,走进他的《亡人逸事》。(多媒体2)展示课题

二、解题和理清基本结构

(多媒体3)展示

亡人:指作者已故的妻子;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小事情。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写的是关于亡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文章一般由片断构成,那这篇文章作者写到了亡妻人生中的哪些片断呢?快速阅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一个片段加一个小标题。(多媒体4)明确:文中一共选取了亡妻一生中的四个横断面来写。

1、天作之合(缘定):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2、初次见面(初识):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3、勤劳持家(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4、临终痛别(临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多媒体5)板书: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三、如果用这八个字来概括一个女子的人生,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显得苍白和单调呢?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生活中的情和爱来自于每一个日子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这些点点滴滴呢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丰满的人生。那什么叫做细节呢?(多媒体6)

明确: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和环节,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那我们来看看在本文中又有哪些细节呢? 请找出你印象比较深的细节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细节表现了妻子怎样的性格呢?(多媒体7)

生2:亡妻是个勤劳、善于学习的女性。文章第三部分写到她出嫁前“娇惯一些,从小只会 做些针线活;”出嫁后,“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 师:关于她勤于针线活的细节描写有吗?

生3:有。“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师:这是什么细节描写?表现什么? 生3: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学作纺布的辛劳和付出。

师:孙犁在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齐答):对比的手法。

师:第三部分中还有哪些关于亡妻的描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 生 4:妻子以前“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后来“她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有时和大女 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表现了妻子的勤劳肯干。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二斗高粱”有多重吗?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斤的重量呀!

生5:初嫁过来时,“她颇以为苦。”后来是“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 师:这两个“苦”的对比表现了什么?

生5:表现妻子从一个娇惯的女孩到后来成为勤劳能干肯吃苦的家庭妇女的反差之大!

师:第三部分中有关于妻子成长过程中努力付出的描写吗?

生6:有。她背北瓜,因为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她站起来哭了。师:你读了这个细节描写有何感受?

生6:表现一个娇惯的小闺女努力成长为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的艰辛的过程。

师:妻子持家之所以辛苦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么? 生7:有。当时“闹日本”,家境不好,“我”又不在家,她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

师:文中还表现了亡妻怎样的形象?大家继续谈。

生8:爱孩子。“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师:大家知道吗,亡妻不懂医学,她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他们一个有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家中的长子十二岁时不幸病故,大家想想,一个如此疼爱孩子的母亲遇到这样的 噩耗该有多么痛苦啊!可是妻子仍然为这个家操持着。

生(齐答):这是个坚强的女性!

师:除了第三部分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亡妻的性格的?

生 9:第二部分,表现亡妻是个礼教观念很重的人。“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 着你走。”

师:很好。不过,要你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亡妻这种观念的强烈的一个词,是什么?

生10:“严肃”。这个形象让人觉得忍俊不禁。

生11:第二部分中还有一处妻子的细节描写也很生动。当她看到“我”时的动作描写。

师:请你抓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说说? 生11:“用力盯”,“跳”,“钻”。表现了妻子羞涩质朴而直爽的个性。

师:“羞涩质朴”我们都能理解,可“直爽”的个性在这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11:当时的农村女孩子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未婚夫应该是非常腼腆的,甚至都不敢正眼看,顶多偷偷瞄一眼,可孙犁的妻子是“用力盯了我一眼”,这个人是她要一辈子跟的人,第一次见当然难免会新奇,可见她的直爽天真。

师:非常好,这位女生观察细腻,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有道理。好!

师:文中还刻画了亡妻怎样的形象?

生12:文章的第四部分关于亡妻临终时的肖像描写,表现出亡妻易于满足的性格。

师:请展开分析。

生 12:丈夫把买来的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她娘家,是为妻子做衣方便考虑的。这对于作者来 说是件很小的事,可妻子却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师:是啊,大家想啊,一个人在临终前念挂的该是多么重大的事啊!妻子患病十年,临终前没有说自己一生的辛劳,却记着丈夫的点滴关爱。这是多么感人的一瞬啊!

师:经过大家的分析,文中细节刻画了亡妻“辛劳一生,知足安命,安于淡素,善良质朴又不乏坚强”的形象。(幻灯片8)

3、师:同学们,我注意到文章第四部分有这样一处文字很奇怪。当一位老朋友屡次建议“我”写写“大嫂”时,“我却唯唯,一直拖延着没有写。”大家看板书,本文写于妻子去世后的第十二个年头。这不是很奇怪么?既然感情这么深,为何迟迟不写?是他不能写,还是不想写,还是不愿写呢?(幻灯片8)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齐读第四部分第三段)

生13:是作者不愿面对,对妻子感情的过于深厚。

师:作者对妻子怀有怎样的感情呢?

生14:愧疚、感激。

师:哪里看出来?

生 14:文中提到“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这表明作者觉得妻子多家庭付出太多,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生15:“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作者现在年老体衰,更觉孤苦凄凉,自然对亡妻更加眷恋。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我这里有两段材料,大家读读。(出示幻灯片9)抗日战争改变了孙犁的人生道路。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孙犁离开家乡投笔从戎。1956 年初夏,孙犁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 年的时间不能正 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自我病后,她伴我至公园,至古董店、书店,顺我之素好,期有助我病速愈。当我疗养期间,她只身数度往返于小汤山、青岛。她系农村家庭妇女,并不识字,幼年教养,婚后感情,有以致之。我于她有惭德。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

师:正是因为妻子对自己、对家庭的忘我付出,使孙犁对亡妻充满了无限的眷恋、感激、愧疚之情!(板书)

情到深处,情何以堪!不愿面对,不愿提及!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悼亡他的妻子王弗的一首词《江城子》,(出示幻灯片10)请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词。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里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来表现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

师:孙犁在文中说,悼亡妻子,“选择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来写,而且,语言极其平淡。这样有没有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呢?(学生齐答没有)

为什么不太感伤的断片和平淡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呢?

生16:因为细节的真实。师:说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第二部分写亡妻礼教观念重是缺点还是优点?(学生 齐答“缺点”)

师:那为何还要把亡妻的缺点也毫不保留地呈现在作品中呢? 生17:因为人无完人,有时候缺点反而更能表现人的真实!

师:讲得太好了!(板书:真实 刻骨铭心的细节)

结课感悟:通过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明确:细节美和人性美 师:是啊,情到深处,再华丽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那真实而刻骨铭心的细节和质朴平淡的语言,才能留给我们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回味!套用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的结尾:(出示幻灯片12)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亡妻啊!

篇7: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2.体会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研习课文,思考《亡人逸事》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 这些“逸事”表现了“亡人”什么样的性格?

2.课堂展示、讨论

活动二 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1.独立思考:在文章中我们知道作者和她的妻子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才结婚的,而是典型的旧式婚姻。那么,既然在婚前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他们的婚姻里,有真正的爱情吗?你对爱情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2.小组交流、讨论。

3.课堂展示,老师点评。

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一种“亲情式的爱情”,相濡以沫,风雨同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对他们爱情的最佳注解。

活动三 仔细体会课文写法

1.从课文中选出几个传神写照的细节,反复品读赏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小组交流鉴赏心得。

3.课堂展示,老师点评。

4.结合作家名言,说一说叙述类文章写作时如何运用细节描写?

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法国 巴尔扎克

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英国 塞q斯迈尔斯

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俄国 车尔尼雪夫斯基

活动四 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1.练笔:回忆一位亲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细节,用生动的文字写下来,150字左右。

2.小组展示、交流。

篇8:《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

一、“小”

很多同学写作文, 总想写大事, 觉得小事不值得写, 写了也没有多大意义。可是, 我们都是些平平常常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有意义的大事”可写。看看《亡人逸事》的选材, 作者精心选择了亡妻一生中四个横断面“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都是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短片”, 作者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思念亡妻之情深深嵌入读者心灵的沃野。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 深入挖掘, 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因为以小见大, 本身就是文章最好的写作方法, 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是这样写的。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 但是,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人类世界, 这个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写作所需要的素材,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自身细腻的心灵世界, 用心灵去发现, 用心灵去体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 其文章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是艺术的高致。

二、“真”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选材要真实可信, 不能胡编乱造。

“孙犁散文之精髓, 以‘真’、‘美’二字即可囊括:它以真的心底写真的景象, 直抵‘真’的极致 (一切虚构、编织、矫饰、雕凿者面对孙犁散文都将无地自容) 。《亡人逸事》就是最好的例证”。[2]

首先是事件真实。选材必须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 必须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蕴。且看《亡人逸事》的选材, 作者就是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 饱含着对亡妻的深情。比如作者在文中刻画了这样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细节:结婚多年后她回娘家, 作者路过她娘家, 叫她顺便一同回家, 她却“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 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一细节就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特殊背景, 很容易使读者置身于当时的特殊年代, 感受到妻子作为一位农村妇女浓重的礼教观念。但是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到了作文课上, 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信笔写来。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 不要说不能打动别人, 恐怕就是自己读了也要反胃, 当然更不会以情动人了。当然, 文章中的真, 并不是客观描绘, 生活实录, 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 是一种艺术上的真, 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其次是感情的真实。作家李准说:“一个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 不亚于一场戏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一个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就像一粒闪亮的珍珠, 照亮这个人物的整体形象。

要做到感情真实, 就要选择能够凸显人物鲜明个性的典型细节, 避免没有具体内容, 空喊口号, 缺少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激越的情感, 不—定非得浓墨重彩, 也不—定惊呼感叹, 采取细腻轻巧的笔触, 把整个心思倾注在并不显眼的文字上, 在缠绵与隽永的情味里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四十多年相濡以沫, 如今天人相隔, 在记忆之海的深处, 作者最难忘未婚妻的初次印象:“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 用力盯了我一眼, 从板凳上跳下来, 走到照棚外面, 钻进了一辆轿车。”“盯”“跳”“走”“钻”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未婚妻腼腆羞涩的神情姿态。

要做到感情真实, 在记叙文写作上就要寓情于事。在《亡人逸事》中, 作者寓泣血铭心之至情于平淡朴素的叙述。文章把人间最珍贵的深情寓于质朴无华的叙述中, 言浅意深情浓, 耐人寻味。“初见‘亡人逸事’四字, 以为又要肝肠寸断地叙写悲哀, 但读下去, 走入孙犁淡笔素描出来的世界, 也就走入了别一种悼亡的艺术境界, 也许你不会泪流满面, 但一种悠远的温馨眷恋, 一种淡淡的悲凉, 使你心动, 宛如露天广场上一部镜头缓缓更迭的黑白旧片, 那种涵容着沧桑的平淡, 那种沉甸甸的美丽, 那种情歌唱不出的绵邈深情, 给人以既重且轻、无法言明的感觉”。[3]这种抒情方式很是切合传统的“含蓄”为美的审美观点。如果作者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 袒露襟怀, 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 就会让读者产生肉麻的反面效果。

三、“新”

人们看作文, 一直是喜新厌旧的。这就决定我们要选择新颖之材。很多同学在写文章时, 所举事例很多, 但都是别人写过的, 不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 因此不能体现出所写人物的鲜明个性。别人写过的材料, 自己再写, 本身就有抄袭之嫌;而且所写的人和事总是给人一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之感。再写别人写过的材料, 这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因此, 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我们在写作中, 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工夫, 做到别人说过的话, 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 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 使人耳目一新。

在生活中,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而且要用脑去思考, 只有细致地、用心地去观察, 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才能获得生动的细节。

只要我们肯观察, 学会感受, 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用心去注意生活, 就一定能发现有意义的、新鲜的材料。在平常的事物中有不平常的发现。材料要力争做到人人眼中皆有, 而人人笔下皆无。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和事, 才能使读者眼前一亮, 使读者有阅读的兴趣。

在《亡人逸事》中, 作者所选的素材, 是从夫妻四十多年相濡以沫岁月中的精心挑选的, 因此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对夫妻和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样的, 因此这些素材在其他作家的笔下是没有的。

写好记叙文, 最关键的是选材, 选择了好的材料,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必须在具体的习作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争取在今后的记叙文写作中用小、真、新的素材使整篇文章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郭志刚, 章无忌.悼亡.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0.

[2]刘锡庆.散文应“取信后世” (节选) .《中国教育报》, 2000-11-21-.

篇9:《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0

【教材概述】

《亡人逸事》是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中的“一花一世界”板块,文本回忆了妻子生前的一些小事,从平凡之中见伟大,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妻子身上的闪光处,抒写了孙犁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板块的专题解说,认识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细节描写的技巧是设计的重点。在“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段”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是设计的难点。

【教学建议】

由于《亡人逸事》是作者痛定思痛之作,让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体会则有一定的“距离”,毕竟生离死别之痛我们很多的学生还不太能体会。孙犁仅仅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这都依仗了真实的细节与细节的真实。教学时可以刻意的引导学生搜寻细节,体验细节中的真情,赏味细节所具有的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建议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品读细节,感受人物的性格美,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艺术美。

2.能力目标: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使形象鲜明,情感真挚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和深深地悼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细节描写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切入

由于本文记叙的是夫妻之情,而且是“已成往事”的“爱情”。课堂可以从苏轼的《江城子》入手,让学生初步感受岁月积淀的深情。(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江城子》)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并用最简洁的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明确。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天作之合、初次见面、勤劳持家、临终痛别(或缘定、初识、持家、临别)。

之后借机补充作者孙犁创作特点。

作者作品简介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预习时掌握的相关资料

(2)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评,并强调

(多媒体展示作者作品等)

三、体会细节之美

1.讨论分析:请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依据)

2.作者在回忆逝者时,借助一些具体的事为我们展现了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这些事情又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细节描写,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筛选困难时补充介绍有关细节的知识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组内交流个人成果

(3)代表发言(回答要点包括以下内容:细节描写的语段、体现的人物性格、蕴含的作者情感)

(4)示例展示(多媒体)

教师小结:我们不难看出,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正是通过散布于全文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作者悼念亡妻,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融写人记事抒情于一体,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写似淡淡,读来凄凄,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悼亡文学”的艺术魅力。

(处处饱含着怀念、感激、自责、歉疚之情)

(5)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提升

1.合作探究

本文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淡淡写来,妻子的形象却是真实的、可爱又可敬的,我们眼前似乎能够见到了她的模样。这篇悼亡之作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细节描写。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来谈谈细节描写的作用呢?

归纳整理学生的发言,并明确。(投影展示)

(1)细节描写能使人物真实、丰满,富有独特的个性。(举例说明)

(2)可以塑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举例说明)

(3)用工笔细描,可以传递独特的感受。(举例说明)

2.方法点拨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归纳、补充并投影展示)

①要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人物的个性;

②注意细节旨趣的高下,避免庸俗和低级趣味;

③取材要小而具体,描写要细致入微;

④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⑤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师:回首许多文学作品,我们记忆最深的也无非是一两处的细节描写,可见好的细节描写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平时深入细致的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

五、知识迁移

感受苏词《江城子》与《亡人逸事》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由的读读品品,相互交流。)

六、课堂小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刚才看过的这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篇10:《亡人逸事》优秀教案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学前导引】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成就最高,那么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我们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来以一斑而窥全豹,看作者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展示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学习目标】

1.熟悉写作背景,了解前五回主要内容,扫清阅读障碍,提高学生预习、自学能力。2.体会文言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能从欣赏人物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3.从分析环境描写、欣赏人物形象等入手,提高鉴赏古典小说的能力。4.学习作者运用外貌、语言、行动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一)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官职。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曹寅还奉命经常以密折向康熙报告当地政治情况和大官僚的动态。因此,在康熙王朝,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曹寅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自己又能写诗、填词、谱曲。曹雪芹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这种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父亲曹颙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饫甘肥”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顾。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不满和批判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从该书的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流行于世,后来终于迷失,造成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颚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二)《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3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这仙草遂脱去草木之态,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哭声”相照应。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识记积累 1.字音识记

敕(chì)造

阜(fù)盛

绾(wǎn)着

内帏(wãi)宫绦(tāo)瞋(chēn)视 韶(sháo)光

盥沐(ɡuàn mù)茗(mínɡ)碗 纨(wán)袴

两靥(yâ)

憨(hān)顽

忖度(cǔn duï)懵(měnɡ)懂

敛(liǎn)声屏(bǐnɡ)气

2.辨析字形(括号内为错误写法)衔玉而诞(涎)杜撰(馔)

孽根祸胎(蘖)

姣花照水(娇)

嫡亲(镝)惫懒(备)

轩峻壮丽(俊)

彩袖辉煌(璜)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潦倒(僚)

面如敷粉(肤)

沾惹(粘)

忖度(存)

膏粱(缟)

眉尖若蹙(簇)雕梁画栋(粱)行为偏僻(辟)

3.重点词语解释

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厮,古代剥削阶级对服役的人的蔑称。厮认:互相认识,厮:互相。纳罕:感到奇怪。

敛声屏气:恭敬严肃的不敢说话,屏住呼吸。茗碗:茶碗。茗:泛指各种茶。憨顽:天真顽皮。憨:朴实天真。懵懂:糊涂,不明事理。

草莽:指野草杂草。“腹内原来草莽”,是指贾宝玉腹中只有杂草,没有当时一般人所说的才学。

潦倒:对自己的举止行为不加约束检点。

纨袴:原指富贵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引申为富贵人家的子弟。膏粱:指富贵子弟。劳什子:北方方言,即东西。4.古今词义变化

三、课文剖析

(一)结构: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开端:林黛玉来到荣国府,这部分着重写外部环境。第二部分:(2~14)发展: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众多的人物。

第三部分:(15~16)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结构特点: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作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应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家环境的线索,作者所写之物繁多,但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二)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典型环境贾府,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描写的。1.宏伟的外观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林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几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2.讲究的布局

贾府建筑的布局十分讲究,比如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呈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是贾赫的住处,虽不似贾母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作映衬。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等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3.华贵的陈设

对贾府华贵陈设的描写,主要以“荣禧堂”为重点: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蜼彝、楠木交椅以及镶着錾银字迹的乌木对联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觚、茗碗至痰盒都各具特色。吃穿用度,的确“与别家不同”。

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1.课文中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黛玉虽然对贾府的情况有些耳闻,但并未亲见。所以在描写中带有黛玉初次观察的惊奇。恰当的描写角度,更突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特点。

2.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宁、荣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荣禧堂的匾额又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豪门贵族。

(三)人物性格形象赏析 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林黛玉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1)心理描写

林黛玉因为母亲(贾敏)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执意下,才去投奔外婆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体现了她细心敏感,聪明灵秀。

(2)行动描写

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了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以后,方才告了座。

(3)语言描写

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拒绝了,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

一席话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时不适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问姐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刚才自己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他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是本文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主要的一面。

(4)在文中还有两段关于黛玉的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

一是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二是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和神韵的描写。两处描写虽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观察,但却反映了黛玉的两个共同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这不但照应了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线。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文中以四个层次(写出场、绘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写出场。作者写王熙凤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这张张狂狂的来者,实在是放诞无礼。然而这放诞无礼却正说明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后来通过贾母的介绍,更印证了这一点。贾母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作为贾府里的人物,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这除了说明王熙凤的性格泼辣以外,更说明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庞爱的特殊人物。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绘肖像。作者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包含着服饰和容貌两个内容。在服饰方面,作者选取头饰、裙饰和服装(“上穿”“下着”)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暗示了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在容貌描写方面,则着重从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了在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狡黠的本性。

见黛玉。这是通过王熙凤的举止言谈表现她的感情变化反映她内心世界的精彩描写。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当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露面的时候,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回王夫人。这一节虽然是几笔带过,但它却进一步说明,由于王熙凤的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和果断能干的才能,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3.贾宝玉

贾宝玉是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正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对贾宝主的描写,主要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和《西江月》二词的总结。

在宝玉出场以前,作者首先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和他在贾府的地位。在贾府内外有许多人对宝玉都持贬斥的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过,她这个“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他在贾府便居于“无人敢管”特殊地位了。

然而,贾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却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了亲切感。

后人的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四)疑难解释

宝黛初会为何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1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伴铺垫。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在初会时,宝黛虽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原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也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学习方法指导】 古典小说鉴赏要点

1.鉴赏故事情节: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但曲折复杂并不等于荒诞离奇,它应当使读者感到它的情景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红楼梦》就是这样,黛玉母亲而去世投奔外婆家。外婆家富贵,奢华,礼节繁缛,黛玉自然就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怕人耻笑之嫌,爱恋着宝玉,又无人为她作主,自然又多愁善感,性格不免多疑,加之体弱多病,自然不会成为宝玉之妻之首选。宝黛爱情悲剧也就此注定。2.鉴赏人物形象:小说吸引读者的另一亮点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关键是看这个人物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恩格斯说,要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环境指特定的背景和社会条件。典型性格指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的某种思想意识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如不是寄人篱下,就不会形成林黛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不是在这样一个前呼后拥的贵族之家,不是贾府中的独子,没有众人的娇宠,就不会有贾宝玉娇生惯养、任性多情的性格。而没有封建末世,由盛而衰的这个破落贵族家庭的大环境,就不会有宝黛这两个典型人物。

3.鉴赏表现手法:我国古典小说,侧重于描绘人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之间比较明显的冲突矛盾。所以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中的手段以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见长,也有以环境烘托,人物对比衬托等手段出现,而心理描写较少,而《红楼梦》是二者兼而有之,并且心理描写较之以前有很大进步。所以《红楼梦》还要留意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之妙处。

【知识拓展】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结局如何

贾宝玉,贾政的次子,王夫人生他时口中衔玉,故名宝玉。书中说他的前身是女娲氏于大芜山无嵇崖炼石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通灵宝玉,幻形入世,遇见林黛玉,从试探性的爱情的表白到诉说肺腑之言,已发展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林黛玉,贾母之外孙女。祖籍姑苏。六岁丧母,后到贾府依傍祖母过活。十二岁时,父亲在扬州病故,她便成了长期寄居贾府的孤儿,和宝玉萌发了爱情。薛宝钗在贾府出现之后,黛玉、宝玉、宝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爱情纠葛。高鄂续本后四十回写凤姐用调包计,贾母、王夫人作主,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林黛玉病死,贾宝玉乡试中了第七名举人之后出家为僧。圣上得知赐“文妙真人”封号。据《红楼梦判词》《词曲》眉批,有人推断贾宝玉八十回后的结局是:贾府被查抄,他获罪被投入狱神庙,晚年过着十分凄苦的生活,婚姻方面,因赵姨娘等人的谗言,元春主婚让宝玉娶宝钗,黛玉因而死去。宝玉和宝钗婚后,只保持相敬如宾的关系。后来,宝钗早卒,他和史湘云在极端贫困中结成患难夫妻。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

金陵十二钗:

指《红楼梦》中十二个女性,即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探春、史湘云、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金玉良姻(缘):

指美满的婚姻。就是指符合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利益的婚姻。《红楼梦》中特指宝玉和宝钗的婚姻。例:文中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敕(chì)造

紫檀(tán)

獭(lài)头 B.狡黠(jiã)

C.便(biàn)宜 D.内帏(wãi)

泼(pō)皮

翠幄(wî)

安箸(zhù)

嫡(dí)亲 仪(yì)门 拂(fú)尘

2.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轩峻壮丽

B.腮凝新荔

C.顾盼神飞

D.浑世魔王

华冠丽服

鼻腻额脂

孽根祸胎

眉尖若戚

鬓发如银 彩绣辉皇 甜言蜜语 鬓若刀裁

3.下列加粗词在该词语中意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不经(不合常理,近乎妄诞)之谈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宁国府 B.放诞(放纵不守规范)无礼 C.偏僻(偏激,不端正)

惫懒(不勤快,懒惰)人物 小幺儿(数字“一”的另一个说法)便宜(方便)从事 D.风流态度(立场或看法)

4.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风流态度/数风流人物 B.形容尚小/形容憔悴 C.这老头其实可恶/其实味不同 D.可怜辜负好韶光/可怜体无比 5.选出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B.曹雪芹的完成稿题名《石头记》。C.《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

D.《红楼梦》中的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文学的高峰。

6.这篇课文人物众多,介绍方式各得其宜,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实写,如贾母、王熙凤;有的虚写,如贾政、贾赦。

B.单独介绍的有贾宝玉、王熙凤;集体介绍的有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姐妹。C.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姐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D.先见其人后闻其声的,如王熙凤;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如贾母。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7~13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太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迎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哪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请我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来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堆里,搅出些什么来?”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释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些话来,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过了一会儿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呢。”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幺?”

原来这黛玉知道史湘云在屋里,悄悄走来,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7.宝玉“咳了一声”的“咳”是什么意思? 8.方框处句子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登时羞得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

B.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说不是,不说也不是,登时羞得脸通红。C.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不是,不说也又不是。D.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说不是,不说又不是,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9.宝玉为什么不愿去见贾雨村?理解正确的项是()A.贾宝玉孤高自傲,不把贾雨村放在眼里。B.贾雨村是个心术不正的人,贾宝玉早有所察觉。

C.贾雨村来的不是时候,贾宝玉和袭人、史湘云才交谈得高兴,所以不愿去。D.贾宝玉与贾雨村的志向不同,一个是封建叛逆者,一个只注重仕途经济。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0.湘云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之后,即顺手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又赞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这样写法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既补前事,又远伏后来宝钗规劝一节。

B.一笔写出湘云、宝钗、袭人三人在思想观点方面的共同点。C.暗示袭人坚定地站在“金玉良缘”一边,坚定地反对“木石前盟”。D.为了表示贾宝玉确实是个不听任何人规劝的“混世魔王”。

11.上文是《红楼梦》“诉肺腑”中的内容,谁与谁“诉肺腑”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向宝玉

C.宝黛互诉

B.宝玉向黛玉 D.湘云向宝玉

12.下面的诗句,哪一项最切合上文内容?()

A.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表说处,月中无树影无波。(汤显祖)B.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是处有还无。(曹雪芹)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13.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为什么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摘录文中词句回答,不超过50字)

附:贾府人物关系表:

(注:下画线人物冷子兴演说时不在人世,括号内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参考答案

一、1.D.(A.獭——癞;B.黠jie—xia;C.仪yi—yí)2.B.(B.额——鹅、皇—煌;C.蜜——密;D.浑——混)

3.A.(B.惫懒——涎皮赖脸;.小幺儿——幼小儿;D.态度——态度、神态)4.B(B.形容:容貌。A.风流:(1)风韵,(2)杰出人物;C.(1)其实,(2)它的果实;D.可怜;(1)可惜,(2)可爱)

5.A 6.D(“贾母”与“王熙凤”前后的互换)

二、7.(5)咳了一声的“咳”是叹息的口气。8.C(符合人物行动的常规)

9.D(A.“贾宝玉不是孤高自傲”,只是不愿迎合父亲,接触官场的人,况且他认为对方心术不正;B.心术不正是贾宝玉的主观意测;C.贾宝玉即使没事也不愿和贾雨村这样追求仕途的人来往,即“道不同,不相为谋”。)

10.D 11.B(宝玉诉肺腑之言,无意中被黛玉听到)12.A 13.“喜”的是因为宝玉确实是知己,“惊”的是宝玉竟然不避嫌,“叹”的是何必有金玉之说(即宝玉有“玉”,宝钗有“金琐”,缘分是说宝玉与宝钗应配成一对),“悲”的是父母早逝,自身多病,无人替自己做主

上一篇:形容不舍得的诗句下一篇: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