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范文

2024-05-12

孝的范文(精选3篇)

篇1:孝的范文

【成语】父慈子孝

【拼音】fù cí zǐ xiào

【简拼】fczx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成语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父子关系

【例子】老舍《正红旗下》:“他们爷儿俩表面上是父慈子孝,可心里并不十分对劲儿。”

【英文翻译】the father is kind,and the son obedient.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庄公十分喜欢他的宠妾生的儿子州吁,大夫石F劝谏他不要过分溺爱,说骄奢淫逸会让他走上邪路,只有从小教育他“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庄公不听劝谏,结果州吁杀桓公而自立,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 势 成语

★ 无私之光成语

★ 感恩节成语

★ 令成语

★ 动物成语大全

★ 成语贬义词

篇2:论《论语》中对孝的提倡

一、《论语》孝的含义及对象

在《论语》中有直接提及孝词语的句子, 也有的是表述了孝的含义, 但是并没有对孝进行界定,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分析, 认为孝的含义应该包含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对象孝的含义不同, 行为表现等也有所不同。孝的对象主要包括依然健在的父母或者死去的父母、祖先等等, 除了这些直系亲属之外, 《论语》中的孝还体现在对国家的长者或者是山川神明等的敬畏。这说明在《论语》中孝的含义非常丰富:一是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或者长辈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这里的孝不仅仅包括直系长辈, 而且还包括宗族的亲友, 而且孔子非常提倡家庭和睦, 不仅仅需要对父母做到孝顺, 而且需要对兄弟姐妹进行爱护;二是孔子认为国家中的长者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年轻人应该对其进行孝顺和尊重;三是孔子认为已经去世的父母或者长辈理应被人怀念, 所以他同样提倡对死去的父母或者长辈尽孝道, 不仅如此, 山川神明可以保佑人民的生活安康, 也应该得到应有的敬畏。

二、《论语》孝的行为规范

在孔子的《论语》中, 对于不同种类的孝其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 经过分析和总结可知, 《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对健在父母的孝道。孔子认为对于父母的孝的行为主要是, 当父母健在时应该按照礼法对其进行侍奉, 当父母过世之后, 应该按照礼法好好将其安葬。父母健在时的孝道主要体现在:赡养并尊重父母, 孔子认为当父母健在时, 应该在物质上满足父母, 让父母衣食无忧;同时, 还要在精神上尊重自己的父母, 这说明在《论语》中, 不仅仅提倡物质层面的孝顺父母, 而且也提倡精神层面的孝道。在以尊敬为主的孝道中, 《论语》主要提出了不要让父母担忧的观点:当父母健在时, 不应该游历远方让父母担忧, 如果要远行则需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而且还需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身体, 当父母健康时会高高兴兴;当父母身体抱恙时, 则会担忧和焦虑, 子女需要时时刻刻将父母的健康挂在心中。

(二) 当父母去世时的孝道。当父母去世的时候, 对于父母物质上的侍奉可能告一段落了, 但是子女依然需要对父母尽孝道。父母去世之后, 子女需要按照礼法好好将其安葬, 同时要为父母守三年的孝, 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如此, 当父母去世后, 子女应该尽力完成父母的意愿, 坚持父母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

(三) 对山川神明的孝道。在孔子的《论语》中, 除了讲究对人产生孝道之外, 还需要对山川神明等有敬畏之心, 在孔子看来这也是属于孝道的一种。对山川神明的敬畏其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要敬畏自己的祖先或者是神明, 在特定的日期或者是事情发生之后, 要按照一定的礼法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二是在祭祀神明或者祖先的过程中, 一定要诚心诚意, 不能说一些不尊敬的话, 不能做出不尊重的行为。

三、《论语》中孝与“仁义礼“的关系

孝道是孔子《论语》中提倡的重要的道德品质, 与其他的“仁义礼”等同样属于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而且在孔子的《论语》中, 孝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仁义礼”有着紧密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道是仁慈的根本, 仁则是爱人的意思,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或者亲人能够尊重和孝顺, 那么对于其他人也可以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孝道是对自己父母或者亲友的关心和尊重, 如果将这一范围扩大, 对其他人都能产生尊重和爱护之心, 那么就是仁的含义了。

(二) 孝与义的关系。在孔子的《论语》中, 孝与义的关系, 与孝与仁的关系有所不同, 在《论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孝与义的关系, 但是在某些文章中也暗含了孝与义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一是当面对歹徒行凶时, 是否能够做到见义勇为, 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实行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如果有些人的父母健在, 见义勇为时则需要慎重考虑;见义勇为是义, 但是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要想到孝, 在孝和义之间权衡;二是当有人行不义之事时, 要勇于揭发和阻止, 这就是义的体现, 揭发和阻止不义之事对于受害者来讲就是仁, 就是孝的扩大化, 从这一方面来讲孝和义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 孝与礼之间的关系。孝与礼的关系十分紧密, 主要体现在:一是孔子在《论语》提倡的孝道, 都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礼法, 父母健在时要按照礼法进行侍奉;父母去世要按照礼法进行安葬, 同时要按照礼法守孝三年等等;二是孝是人的思想感情, 而礼则是行为规范, 是孝的外在表现, 所以孝和礼在《论语》中的关系非常紧密。

四、《论语》孝的地位及作用

(一) 《论语》中孝的地位。《论语》中孝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赋予西周以后的孝更加深刻的内涵, 西周时期对于礼法非常提倡, 孔子的《论语》中也继承了这一点, 但是当时西周的孝的含义没有这么深刻, 《论语》将孝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 不仅仅要按照礼法侍奉父母, 而且要在精神层面上满足父母;二是在《论语》中, 孝与其他的仁、义、礼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且仁被看作是孝的扩大化, 这说明在《论语》中, 孔子非常重视孝的地位, 从而更好地提倡孝道。

(二) 《论语》中孝的作用。在《论语》中, 孝的地位非常重要, 而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孝在《论语》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孝能够进一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 孝是仁的根本, 孔子对孝进行了提倡, 能够使得人们从小就学习孝道, 从而在以后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孝道;不仅如此, 孝与其他的“仁、义、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提升孝道的过程中, 其他的美好的思想品德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论语》中的孝对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论语》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的孝同样得到了提倡和传播, 尤其是在汉代之后, 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 《论语》中的孝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三是孝对于政事或者帝王的启发, 《论语》中的孝与仁有着重要的联系, 所以帝王可以勤政爱民、以“仁义”治天下。

五、结语

百善孝为先,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历史中很多故事都在歌颂孝道, 因此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含义和对象进行了论述, 然后描述了孝的行为典范以及与其他美德之间的关系, 最后论述了《论语》中孝的地位和其深远影响。我国是一个提倡传统美德的国家, 尤其是对孝道看得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人们会赋予孝更多的含义, 从而更好地发扬孝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申圣超, 梁花.《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J].教育探索, 2012

[2]侯辉.浅论《孝经》的现代价值[J].文教资料, 2010

[3]陶斯嘉, 潘云华.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篇3:孝的矫情和孝的迷信

儒家主张的守孝三年。父母驾鹤西游,做儿子的结庐在坟边,披麻戴孝,不能饮酒吃肉,禁绝性欲,也不能生产挣钱,苦苦熬上两年多。有几个人能实行呢?在孔子那个时代,这是说给贵族听的,一般平民想操练也不行,要饿死的。孔子之后,儒家伦理变成了国家道德,奉行三年之孝,成为官员士大夫的义务。谁要在这个问题上稍有闪失,就再也别想飞黄腾达。汉代做官,不比文章比孝顺。最容易见出高低的战场,就是结庐守孝,你守三年,我守四年,你四年,我十年。真的守了十年,怎么能熬得住呢?于是有人揭发,这人在父亲的墓道里纳妾,还生了儿子。

现在讲究评劳模,表彰先进,古人其实也好此风。古代的先进模范,是孝子和节烈妇。有意思的是,查一查史籍,凡是孝子,差不多都有一项特别事迹,那就是割股疗亲。父亲或者母亲生了重病,在求医问药不灵,或者根本没有怎么求医问药之际,孝子就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一般都是屁股上,也有个别在胳膊上下刀的。没有做到这一条,孝子多半当不上。

人屁股上的那点肉,跟猪屁股上的肉,没有多少区别。煲汤,其实还不如猪脚和鸡大腿。对任何的疾病都没有太多的用处。这个道理,其实古人未必就不知道。否则,医生们治病,就无需针砭药石,只开孝子屁股汤就好了。所以,这种事迹,多半是矫情,属于为了争古代劳模而施展的非常手段。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凡是可以借以牟利的东西,都可以产生迷信。所以,孝之本身,无论是孝行还是讲孝道的经典,在奉行孝道的人看来,也具有神力。《二十四孝》里郭巨埋儿,郭巨为了不让儿子跟老母争食,挖坑要埋掉儿子的那一刹那,居然挖出来一罐金子——孝行感天动地了。同样的例子也是《二十四孝》上的,这回只感动了一个上天的美女。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下凡给他做媳妇。显然,这个故事比郭孝子的事迹,对人们更有吸引力,要不然怎么会有黄梅戏《天仙配》。汉代对孝道推崇最卖力,甚至还假托孔子,編了《孝经》。既然编出来了,信徒们自然奉若神明。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天下大乱。居然有人对皇帝建议,对付起义,无需派兵,只需派一个大臣,向北面诵读孝经,反叛自消。又过了些年,董卓专权,天下灾异流行。两位大臣上书,说是念诵孝经,就可以消灾去难。汉献帝从谏如流,真的让两位仁兄隔两天就念诵一遍孝经。

上一篇:幼儿园防踩踏演练方案下一篇:宁波国际学校nb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