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2024-07-14

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共8篇)

篇1: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日本经济金融动向

2007年的次贷危机首先导致美国抵押贷款等证券化商品交易急剧减少,造成了整个金融交易和资本交易的混乱。与此同时,从美国开始的股价暴跌蔓延到全球股票市场。欧美等国在大型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和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始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这种动荡的情况在欧美等国的中央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紧急资金救市和政府向金融机构注资后得到了稳定。但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再次导致了全球金融、资本市场交易的混乱和股价的暴跌。进一步加速了美国实体经济的恶化和国际贸易的萎缩,引发全球经济衰退。更多最新相关资讯请浏览:合时代

在此状况下,尽管日本国内银行对与次贷有关的证券化商品的投资相对较少,但是日本也没能逃脱欧美市场混乱所造成的影响,出现了金融、资本市场交易的动荡和股价的大幅下跌。由于日本银行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供应而使得日本金融资本市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复苏。但是金融危机后由美国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将通过减少出口,给日本经济带来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尽管自2009年9月政权更迭后,日本政府的政策重点出现了变化,新政权致力于支持家庭开支,但仍然坚持实行一直以来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而日本银行也努力加强稳定金融的政策,维持0.1%的利率,购入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试图通过实施这些政策避免经济触底。但是2008年和2009年日本的GDP还是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1.2%和-5.9%。2010年在美国经济回升和中国等国高速增长的助力下,日本GDP预计能够实现2%左右的小幅正增长。而日本股价受到近期欧债危机的影响,只能达到危机前约一半的水平,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篇2: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个别企业的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但整个社会生产却处于无政府状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比例失调;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一方面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拼命剥削工人,造成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同劳动群众有限购买力之间的矛盾。

二、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上述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超过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工人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这必然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并由此导致建筑业、钢铁业、汽车业等许多部门的生产先后出现相对过剩,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三、具体原因:信贷消费过度、疯狂的股票投机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如华盛顿街头私人汽车排成了长龙,这里的汽车70%以上是贷款来的。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篇3: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前美联储主席volcker (2004) 曾预测未来五年内, 美国有75%的可能性因内外失衡而导致金融危机。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日前表示, 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中, 短短一个月以后, 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已经陷入经济衰退, 新兴国家的发展速度大幅减缓, 全球陷入同步衰退。在此背景下, 本文试图找到金融危机的原因、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

2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2.1 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危机

七十年代末, 撒切尔和里根上台执政, 开始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在何处?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相比, 新自由主义把对市场和市场力量的认可变成了一种近乎宗教式的信仰, 市场被当成唯一合理、公正、民主的资源配置者, 建立和发展自由市场被当成了目的本身, 而一切干预市场的行动都遭到反对。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认为新自由主义建立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之上:一是金融的逻辑控制社会的一切;二是给市场以最大的自由。推行这两个原则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种什么都由市场来控制的经济逻辑, 实质上表现了资本要控制一切的倾向。因此, 新自由主义派的逻辑是建立在阶级原则之上的, 是为谋求金融资产阶级的最大利益服务的。[1]

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指导下, 放手让市场配置资源。次级债受到投资者疯狂的追捧, 美国依靠资本市场的泡沫来维持消费者的透支行为, 市场被无节制地放大了。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 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 不断扩张市场, 造成泡沫越来越大, 监管者对金融市场睁眼闭眼, 任意发展。当泡沫破裂, 就产生了次贷危机。

2.2 国际金融体系的危机

以美元-黄金本位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最终解体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于国际货币制度问题的临时委员会。临时委员会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的金斯敦举行会议, 就有关国际货币制度的问题达成协议, 即所谓“牙买加协定”。[2]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 美元与黄金脱钩, 自此进人牙买加体系时期, 美元不再承担充当世界货币的协议责任, 但由于世界性通货的缺乏, 美元仍旧是国际货币体系最主要的本位货币。尤其是进人90年代以来, 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资产交易和世界外汇储备中保持着绝对优势地位, 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货币。目前美元在IMF成员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约占65%, 在全球外汇交易和贸易结算中的份额近70%, 在国际债券的发行中占近50%。由此, 形成了实际上的以美元为核心的信用本位制。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以消费者和债务国身份出现。而亚洲国家以中日为首为了积累外汇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以高储蓄和债权国身份出现。美国和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失衡源于两者内部的经济失衡, 这种经济失衡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美国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财政和贸易“双逆差”, 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东亚国家的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两者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商品和资本的循环。东亚国家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 通过投资拉动制造业生产, 并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美国国内巨大的消费潜力和美元的强势地位, 使中国等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选择基本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东亚国家通过对美国的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 然后主要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回流到美国, 从而达到一方面有利于美国可以以低利息成本为其经常项目逆差融资, 以避免经常项目逆差的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缓解了美元的贬值趋势, 有助于美国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 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状态。这样, 美国资本账户的顺差弥补了经常账户的逆差。东亚国家利用贸易盈余购买美国金融资产,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 形成它们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同时向美国输出资本的格局。这种经贸关系格局的结果造成了全球经济金融结构的失衡。[3]

美国几个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基本上是用美元支付的, 这些急剧膨胀的美元供给以及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因金融机构的大量杠杆投机活动而生成风险。一旦人们对美国经济失去信心而抛售美元资产, 就会使大量国际美元转换为国内美元, 金融产品需求转化为实物商品需求, 最终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商品市场严重通货膨胀的发生。

3 对金融危机发展的预测

新自由主义导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挤掉, 而金融监管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尚需时日。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两种风险:一如果美国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继续扩大, 由于美元资产及其金融产品的吸引力下降, 美国依赖资本账户为其国内赤字和消费融资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二是东亚等以贸易和制造型为主的国家, 严重依赖出口和投资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展模式将面临衰退压力, 出口市场的萎缩使得对外廉价商品和廉价融资的供给都将减少。打破了过去一直维持的美国与东亚之间的“金融恐怖平衡” (Balance of financial terror) 。

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指出:“事实上, 全球的实体经济都在持续地衰退。所有这些都表明, 依赖更多资本以支持泡沫的可能性已经到了尽头”。金融危机的发生, 不但使美国和欧盟遭受衰退的打击, 整个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将会被迫停滞而转入衰退并将陷入长期衰退。

4 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和建议

(1)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要反思新自由主义的严重缺陷, 调整国内政策, 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对金融部门和国际对冲基金要加强监管, 保证所有的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受到合适的监管, 对信用评级机构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使其行为符合达成共识的国际行为规范, 保证监管机制不会阻碍创新、鼓励加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交易。[4]

(2) 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致力于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改革, 使其更好地反映国际经济力量的变化, 最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全球金融体系, 以取代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遗留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5]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是由于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导致房地产泡沫过分膨胀;美元霸权使得美国贸易赤字剧增和亚洲国家持续贸易顺差, 美国和亚洲国家国际收支长期严重失衡。本文根据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预测金融危机发展必将使世界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并提出了遏制美国金融危机继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国际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军.新自由主义思潮渊源和警示[J].理论观察.2005.6.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

[3]武艳杰.透视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双失衡[J].北京:国际问题研究, 2009.1.

[4]华盛顿声明[N].财经网.http://www.caijing.com.cn/2008-11-16/110028821.html2008.11.16.

篇4: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思考

摘要: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席卷世界的第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使整个西方社会遭受了重创,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之后,美国成功应对了这次危机。80年后,美国的金融体系又出现了危机,殃及经济发展,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历史是一面镜子,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萧条与今日美国金融危机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以史为鉴,我们通过对比两次危机的经济表现和原因,得出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金融监管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金融监管

0

引言

当前,由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美国国深陷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漩涡中,也使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应对当前金融的过程中,对上个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进行回顾与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为: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 1929~1933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

20世纪第一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即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证券交易所突然发生剧烈的波动,大量的股票涌到市场上,人们开始不计价格地抛售手中的股票,当天股票交易所的全部股票平均下降了50点,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降了40%,由此揭开了美国金融大危机的序幕。

金融危机使美国银行系统陷入瘫痪状态。到1930年,美国有6789家银行倒闭,1931年银行倒闭2294家,1932年银行倒闭1456家。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其他经济领域,发展成为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到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6%,工业生产从危机前的最高点下降了56%。危机期间美国有13万家企业倒闭,上千万工人被赶出工厂,失业人数达到1283万人,占美国劳动力总数的1/4,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约1/4。这场金融危机还迅速地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国家,成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性危机。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降低了40%,退回到比1913年还低10%的水平。

22007年初至今的危机的演变与扩散过程的简要回顾

自2007年初,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到目前演变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逐步深化和扩散的过程。回顾起来,从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实际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与深化的过程。

首先是危机的初步爆发。但是,这一阶段次贷危机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冲击,因此,人们对危机的严重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美政府对开始暴露出来的次贷危机并没有采取因应措施。其次是危机的扩散。2007年6月一9月次贷危机开始在美国金融体系扩散阶段,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开始作出剧烈的反应。再次是危机的深化。2008年1月至5月危机进入了深化阶段,卷入到危机当中的金融机构规模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而且公告的损失也常常让人始料未及。在这一阶段,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扩大,对经济前景预期越来越悲观。最后是危机的恶化与全球化。2008年7月至今,危机不断恶化并迅速地向全球蔓延,不仅股票市场反应强烈,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投资者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

3两次危机都是是美国完全自由市场竞争制度的危机

对于美国发生的这两次金融危机,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对可能产生金融危机的各种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新见解和新观点。但导致这次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过分地追求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

之所以造成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是由于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信奉阿尔弗雷德7马歇尔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显然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危机。他们否认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并武断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可以应对任何经济周期的影响。

在当前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情况下,也是由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导致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而过度竞争,并转向投机业务和金融创新,增大了金融体系风险。而且金融自由化弱化了监管、增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而且导致社会财富向金融部门集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日益严重。

4强化金融监管是对付危机关键

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该说比较完善,但是仍未能防范次贷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究其原因,监管不力是罪魁祸首。美国政府对有关金融机构提供或明或暗的担保,促使这些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没有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由于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导致监管失效,促使金融机构的风险无限放大,最终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

篇5:浅析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人在关注这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在追溯它的原因。在此仅表示一下自己的意见。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危机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不断指出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应对和防范措施。归纳起来,目前人们认为危机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住房贷款过度扩张,风险控制不严;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大量结构型产品太复杂,难以准确估值,风险不透明;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协调,监管不到位,问责不严厉;中介机构不够尽职,财务审计和信用评级有偏差;金融机构激励过度、薪酬过高,容易刺激管理者冒险逐利等等。必须承认,上述问题都是存在的,但却又可能只是直观的、表面的问题。这次危机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危机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 金融危机,全球股价、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波动,在短时间内发生超乎想像的巨幅涨落,危机发展的速度和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大超出世界范围原有的估算,说明其中一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必须更深刻更审慎地加以分析。

这次危机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性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以下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一、环境的因素

1、美国的经济环境:宽松的货币和利率政策。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泡沫型的高房价,使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美国民众的消费观。

美国的民众从来都是今天花明天的钱。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在低利率的诱惑下,及时没有还贷的能力,他们也理所当然地和银行签约,住上了高楼大厦。正是这种理所当然埋下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祸根。当高房价的泡沫破碎和短期利率的提高一起夹攻的时候,零储蓄的美国民众无力偿还贷款,这就引发了后面的房贷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一系列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

二、货币体系问题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1944年美国发起和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后,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受黄金约束的金本位货币体系转变成为纯粹信用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按理说美元的国际地位应该受到大冲击,国际金融体系应该发生很大震荡。但美国幸运的是,当时还没有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与美国抗

衡,也没有另外一种货币可以与美元抗衡,所以,尽管当时美元汇率也出现了不小的波动,主要货币之间由固定汇率转化为有控制的浮动汇率,但却并没有震撼美元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很快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等相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其大量吸引投资和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就使美元在放弃与黄金挂钩之后,国际社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其中可能带来的深刻问题,仍然像之前一样相信美国、相信和接受美元,而并没有研究和建立放弃金本位制之后约束货币投放总量的新机制新秩序,客观上把货币控制权过多地让渡给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并且自从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多种储备货币鼎足的格局。凭借着美元的强势地位,美国在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中占尽了优势,为了确保足够的外汇储备,各国致力于将本国的商品销往美国,以换取“硬通货”美元,为了让受众的美元能够保值增值,各国有纷纷购买了美国各大金融机构发行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品。而美国也乐得到处赊账消费,反正到时如果没有钱还债的话,就直接开动印钞机来印美元就可以了,这样反而更加省事和节约成本。正是凭借着美元的这种强势地位,美国巧妙地让全世界的人为自己的消费和福利来买单,还在享受之后把善后工作推给了其他人来负责。这为其后美元大量投放,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最重要的货币体制基础。

三.政治体制问题

在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应该通过危机爆发从而使得大量不良资产的核销、利润的核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倒闭等加以消除,从而使严重偏离价值的价格得以回归,使过度逐利而严重削弱的社会理性得以恢复。但是,随着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更愿意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而在出现通货膨胀乃至金融危机时,政府往往因为考虑选民情绪和政局稳定,在泡沫尚未完全消除之前,就会采取措施救市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扩大财政和货币投放,以稳定人心和社会,维持政局和统治。结果会使已经产生的泡沫无法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不断积累,越积越大,最终必然要在政府或国力无法控制时彻底爆发,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又为通货膨胀乃至全球化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基础。

四、社会局势问题

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两大阵营抗衡的格局发生巨变,美国成为世界单一超级霸主,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相应的,失去两极或多极制衡的必要基础,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控制世界货币投放,平抑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方面无法发挥作用,原来已经建立和运行的“特别提款权”随之消亡,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则越来越受到美国的影响。美国则越来越不受国际秩序的约束,在世界上行动自由,以“国际警察”自居。这期间,里根政府竭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削弱联合国以及 国际贸易 和金融组织等的影响力,增强美国的影响力。这使得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失去国际秩序必要的约束,为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全球化造成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新的一轮全球化是建立在当时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差巨大,少数发达国家(如七国集团)经济金融在全球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的基础上的。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基础加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与环境消耗型产业,从而利用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环境保护成本,赚取大大超出在本国生产的高额利润,并利用所在国的出口额度,减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与此同时,则不断加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并利用产业转移和廉价进口抑制本国的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并控制劳动力成本,削弱工会的影响力。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受益巨大。

然而,这种格局却造成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美元越来越多地为外国所拥有。但是,由于以美元计价的投资和贸易最终的清算主要通过美国金融机构,表面看美国对外投资或扩大进口使大量美元外流,但实际上全球的美元头寸仍基本保留在美国金融机构(包括美联储),只是在金融机构内部由本国企业存款转化为外国银行存款而已。这客观上使得美国金融机构对外负债持续增长。

在美国对外债务规模巨大,其中国际社会大量以美元计价的收入,客观上只能被动存放美国或购买美国债务的情况下,一方面推动美国为追求本国利益很容易推行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大量廉价资金又容易推动美国政府与社会扩大投资和货币投放。

不仅如此,对通过吸引投资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净流入的国家而言,要么实行中央银行强制收兑政策,从而相应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和本币投放;要么允许社会保留外汇,允许银行开展外币存贷款,而外币贷款又会增加相应货币的流通量。

篇6:分析探讨目前金融危机的原因

摘要: :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金融资产的高速扩张是当今金融发展的趋势,其过快发展必然给经济增长带来风险。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次贷危机 起因 影响 对策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 经济危机;

一 引言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二 金融危机的原因

金融危机源自美国华尔街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并逐步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信贷危机。因此,可以看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原因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1、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例如,在美国,对过于相信信贷运转的能力,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因为科学技术创新决定现代国家的实力,美国宽松的信贷促使大量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大量新产品,新发明得以问世,这迅速提升了美国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正由于这个制度的惯性,导致近些年美国大量的借贷发生,此外,房地产行业规模急的剧膨胀,产生极大的经济泡沫,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的原因。,2、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和金融监管政策,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运行周期和规律的改变埋下了各种危机的种子。美国的经济政策过于宽松,美国政府一直没有过多的接入金融市场,一再认为市场应该任其自由发展,并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自我调整。因此次贷及其衍生产品才会大规模泛滥。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长期对金融市场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读是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下跌,与这些产品相关的银行、企业、个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那么,引发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监管不力所引起,过度地迷信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让投行主导资本市场,而政府监管不力的一个深层原因,是经济市场信息极度的不对称。如今,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机并没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来越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经济扩张期内,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结构性漏洞,负责整体经济稳定的美联储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而无权监管投行。那么,引发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监管不力所引起,过度地迷信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让投行主导资本市场,而政府监管不力的一个深层原因,是经济市场信息极度的不对称。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给出的更确切的解答是: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银监会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房产中介等环节彼此孤立、导致信息不对称所引发。正是由于各个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让企业们不能正视自己身上携带的“病毒”,并任由它持续扩散,进一步影响了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企业及时的援救,让这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蝴蝶效应,也连累了华尔街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N.Gregory Mankiw就这一问题直言不讳说,美

国政府是要负绝对责任的,而现在政府掏出几千亿美元来救市,也是当初对信息不对称的漠视和明知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并可能出现的恶性结果抱有侥幸心理所付出的学费,而更为可怕的是信息不对称这种“病毒”会在我们政府、企业中的各个环节中蓄势发作。

3、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一,美联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局”。从1913年起至今,美联储局一直控制着美国的通货与信贷,起着“最后的借款人”的作用,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银行借款贴现率和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比率三大杠杆调节经济,旨在为美国“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稳定、适应能力更强的货币金融体系”。美国金融危机当然与美联储的失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脱不开关系。二,资产流动性过盛。但真正的根源(著名经济学家观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源配置问题。通俗的说,由于财富分配比例极不平衡,大部分财富被极少数富人占有,而另外的绝大多数人也要追求体面的生活,所以一旦有这种机会,绝大多数人会蜂拥而上进行不理性的金融投资,使金融市场产生剧烈波动,供需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例如美国石油价格的巨大变动),使经济泡沫被捅破,导致经济衰退,引发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的根源

对于这一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回顾整个危机由爆发到发展至今的局面,可以看到,这一由次级抵押债券而引发的危机,并非一次偶然的事故,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根源,而这一根源就在于美国扭曲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有如下几个方面:

1、投资过热、利益驱动与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泡沫经济。经济泡沫涨大到极限时必然会破裂,必将造成资金供给短缺,正常的资金供应链条断裂,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先从金融领域爆发信贷危机和信用危机,之后就会引发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危机,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劳动力大量失业,导致购买力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形成恶性循环。例如,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美国股市大跌。为拯救美国经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毅然从2000年5月开始连续11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举为流动性松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国证券市场,但亦催生了美国的楼市泡沫。根据标普/希尔全美房价指数,1994年至2001年这7年间全美房价不过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7年年中这5年半时间内却大涨63.41%,其中2006年的房价年增长更一度高达15.66%。在林毅夫看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目前阶段,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为什么那么短?因为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他说。他认为,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一度高度繁荣,“代价是房地产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灭以后就更难解决”。随着2006年年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2、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的消费需求增长过热过猛,同时伴随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雷曼兄弟前宏观经济学家范文仲近日发表言论说:“引发本轮危机的房屋次贷产品,整个过程设计有数十个不同机构参与,其沟通传递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保证资产信息的透明、准确传递,单纯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全球销售不仅不会减少风险,反而会增加金融交易对手的风险。”这段话道出了实质。例如,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谋取短期利益,向客户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贷款,然后将贷款细分、重组、包装,再像债券、股票一样卖给投资者,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让市场完全失去监管,间接导致了这一次华尔街的大地震。

3、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信用危机,这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信用过度扩张。信用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遭到破坏,大量存款从银行提出,大批银行倒闭,商业信用需要减少,借贷资本的需要大大超过供给,利息率急剧上升。

四、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发生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有利一面,也有不利面。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

1、对调节国际间的资金余缺和活跃金融市场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负面作用远远超过了它的积极作用:一是游资会因投机性操作动摇所到国家汇率而引起外汇市场的大起大落,最终扭曲汇率水平;二是游资在所在国的大量进出,会造成外汇储备的大增大减,推动股市的大升大降;三是游资的迅速移动,往往与各国的货币调控政策呈反向作用。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全球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最为强烈的影响在于对出口的不利影响。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4、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五、针对金融危机制定相应对策和建议

针对美国全面爆发金融危机从它爆发的两大根本原因看我们的股市和出口产业链不可能成为壁上观,但是应该怎么应对是应该仔细斟酌的大事情。尤其是国内部分叫嚣救市说,应该科学、客观分析评估。

1、要处理好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加强对游资的管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方面,当务之急是防止经济严重下滑,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保增长中要重点进行结构调整。从我国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国内的大消

费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同时包括价格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都应进行调整。其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游资的政策。

2、要改进货币基金政策的方案,不再以美元为中心,多国货币共同使用。比如购买优质国外资产,不要局限于美国等。减少短期外债,也就是说可以适当提前偿还一些外债。这样少付利息和降低金融风险。其次,用手中的外汇筹备收购美国资本家在发达国家购买的企业和企业股权,包括金融企业股权。此外,例如,用中国手中外汇筹备按照低于市场价格购买美国所持黄金。减少购买美国国债,转向其它,3、要把握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机遇。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高储蓄,低消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是被“逼”着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想方设法谋发展。现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一次“逼”着我们解放思想,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逼”出一个经济增长新格局,“逼”出一个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当然,这需要时间。今明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可能是在衰退中复苏。我国经济只要内需市场繁荣,仍然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对此,我们要有这种认识和信心。

4、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继续操控金融证券一类。坚持以人为本,彻底地告别旧时代和旧模式,加快深层次的体制改革的步伐,减少垄断、放松行政管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再平衡的痛苦,实现软着陆,转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重新创造出中国经济的奇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应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历史机遇,恰恰是我国经济今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要继续保持好金融管理,正确对待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当然,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支艳赏.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发展机遇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 新浪网——财金频道

[3]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俊江教授在10月23日《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讲座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及对策》

[5]参见《经济日报》,(台湾)

篇7: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以下是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1.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赤字政策刺激了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和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营,造成累了资产价格泡沫。

金融机构杠杆率的提高,导致金融市场的资产泡沫迅速膨胀,过高的资产价格引发的额“财富效应”,哟、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国度消费。除了货币政策,美国 所实施的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再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资产价格泡沫的增长留下了隐患。政府开支不断扩张,经济增长结构进一步失衡,直至危机爆发。

2.以自以为是的监督理念,监督制度的漏洞和监督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渐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封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自信的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另外,美国的金融体系也存在漏洞,导致监管的额错位和滞后。从监管技能和监管手段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真实价格和因此产生的损益情况,金融监管当局没能及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

3.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漠视风险控制,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制横机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主要是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约束能力,对有效风险管理德尔建设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4.风险与收益不均衡的创新产品催生了金融危机,监管缺失的场外衍生产品加剧了市场动荡。

基础资产发起人通过证券化赚取了高收益,却把基础资产中的所有信用和市场风险通过证券转移给了遍布全球的证券投资者。次贷产品的迅速发展,价格的大幅度膨胀和破灭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原因。

5.评价机构问题重重,是引发额恶化金融危机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发行人付费的评价机构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评价机构不负责任的跟许多产品较高的评价,并在短期内降低其降低其评级导致金融机构大规模减记资产,直接助推了资产价格的螺旋上升和泡沫的聚集,并加速了资产泡沫的快速破灭。可以说是次贷危机的主要始做佣者之一。

6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篇8: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1. 危机隐患。

追根溯源, 次贷危机同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裂密切相关。作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高。网络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之后,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连续1 3次降息, 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 也导致美国房产市场的泡沫。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 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源于1997年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 导致泰国汇率机制的转变并迅速蔓延。一些亚洲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 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 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发生背景——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和金融波动的全球化成为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助推器。Masson最早提出了季风效应, 这种效应在现代金融危机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样, 金融自由化在提供提高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增加了风险因素。政府部门和投资机构的风险意识淡薄, 只看到了巨额的利润却没有想到今后可能发生的风险。金融自由化以后, 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 给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二、金融衍生品在危机传导中的作用

美国次贷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的波动具有衍生品的性质。在次贷危机中出现的CDO等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次贷风险, 但也存在结构性缺陷。首先, 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众多衍生证券将产生链式反应。其次, C D O等产品高度个性化, 投资者依赖复杂衍生金融工具如信用互换来管理和对冲违约风险, 市场难以为此定价。另外, 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 放大风险。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后, 次贷市场交易额仍以大约3 0%的速度递增, 直到越来越多的借款人违约, 积累起来的危机终于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同样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密切相关。当时在国际市场上游荡的量子基金等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及现货市场实买空卖、风险对冲, 对东南亚各国货币发起多轮立体攻击, 货币贬值后进行现货交割或对冲远期合约, 获得高额回报。另外, 它们在国际市场融资, 由于杠杆放大作用, 一国政府倾其所有外汇储备有时也难以与之对抗。投机者同时在汇市、股市、衍生品市场横扫东南亚。

三、危机蔓延——市场非理性成分与羊群效应

近年的危机常常在国内繁荣的假象下发生, 具有极大隐蔽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 非理性的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早在危机发生之前就有人预见到可能引发危机的种种因素。克鲁格曼在1 9 9 4年《亚洲奇迹的神话》中就预见到亚洲金融危机;次贷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在房价暴跌可能性下的风险。然而投资者或决策者的信心异常地高, 他们只看到巨额利润, 再加上国际媒体的推波助澜, 投资者或决策者对这些风险因素置之不理, 对市场的期望丝毫未动。长期景气掩盖了经济中的深层矛盾, 偶尔的个人理性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的理性, 人们只有在价格突变之后才可能警醒。

然而, 人们无法推测预期何时转变, 资产价格的涨落却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价格趋势之预期。这类预期常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 遵循“羊群效应”。危机初现端倪时,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变化造成信心危机, 预期自我实现, 引发金融恐慌。政府和公众都缺乏应急准备, 陷于束手无策的状态。1996年, 东南亚地区吸引了750亿美元的外资, 1997年6月以后, 市场传言亚洲五国金融市场将出现危机, 外资减少到1 2 0亿美元。投资者的集体行动最终导致结果成真, 金融恐慌进一步蔓延。

四、两次危机的思考

1. 信用衍生品发展需谨慎。

信用衍生品被认为是金融创新的胜利, 在全世界都在惊叹信用衍生品给他们带来的财富时, 次贷危机可能会让我们清醒。目前规模近3 0万亿美元的信用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市场信心受到次按市场地震的普遍打击之后, 立刻遭遇“信用贬值”的冲击。欧洲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信用衍生品市场, 承受的冲击会更严重。对中国来说, 要严格防范衍生品风险, 尤其是近期股指期货的推出要慎之又慎。

2. 机会与风险并存。

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加快, 全球联动效应的影响将会明显增大。全球危机的频繁发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美国财政部的一项研究表明, 截至2006年6月, 中国机构购入美国按揭证券增至1075亿美元, 占亚洲同期投资美国按揭证券2260亿美元的47.6%。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也都表示持有一定的次贷资产, 但都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故对整个业务影响不大。影响大小暂且不论, 最重要的还是危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流动性过剩, 房价居高不下, 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通过分析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 可以让我们未雨绸缪。在当今的世界中, 我国的机会与风险并存, 中国必能吸取教训, 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Carmen M.Reinhart&Kenneth S.Rogoff.Is the2007U.S.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 So Different?An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Comparison[J], February5, 2008

[2]Charls P Kingdleburg, 朱隽, 叶翔 (译)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上一篇:“八大素养,阳光学子”班会资料下一篇:学生脱贫攻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