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读书名人名言

2024-07-17

常用读书名人名言(精选8篇)

篇1:常用读书名人名言

常用读书名人名言集锦30句

1、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2、吾人身体由口腔进食物以养之,吾人心神当由目腔纳书籍以养之。——佚名

3、学习文学技巧,自然不能忽视读书。读书,就是看别人怎样从生活自身里,找出了艺术的表现它自己的规律和方法。——王汶石

4、我喜欢读书,喜欢认识人,了解人。多读书,多认识人,多了解人,会扩大你的眼界,会使你变得善良些、纯洁些,或者对别人有用些。——巴金

5、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6、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作者:(唐)李欣

7、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8、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积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9、与肝胆人工时,无字句处读书。

10、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11、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12、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佚名

1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悔读书迟。

15、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16、常常读书,读好书,她将使你消解怨恨、淡泊名利、祛除浮躁,平心静气,心气平和;常常读书,读好书,她将使你精神澄净,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心心是爱心;常常读书,读好书,她将使你以善心待人,以善举待世。

17、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19、我们常从读书中得到很多好处,但也只有在成年后自觉地不按照作者有意安排的那种方式去读时,才能得益匪浅。——戚斯坦休奥登

20、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作者:陶渊明 出处:五柳先生传

21、辛苦一时,成就一世。

22、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2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时!——颜真卿

2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25、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

26、最坚苦的工作就是认识本身。——希腊

27、不念书的人,思想就会遏制。——狄德罗

28、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可以或许陶冶人的情感与气质,使人高贵。

29、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念书人。

30、做人诚为本,干事实为基。

篇2:常用读书名人名言

1、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这是真理,不要忘记这个真理,它会给你们无限的幸福。

2、读书是知识的摇篮,实践是创新的摇篮。

3、字习前人是本能,超越前人是本事。

4、周叔�|奉古人爱书:“毋卷脑(书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液揭幅。方是读书人之品德。”――周叔瞍

5、如果我要寻求一种足以使我处处如意,成为我毕生幸福与愉快之源泉的乐趣……那种乐趣便是读书的乐趣了。――赫瑟尔

6、世上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就是你可以一面读着一页或许多页书,一面却想着某些完全无关的东西。――克里斯蒂安・莫根斯泰恩

7、吾生平读书绝少,无论中外文学,都是这样。因为不阿世好,所以也不赶看时行所尚的书。但是,有时偶得一好书,或发现一作者,则欢喜无量,再读三读而获益无穷……凡读书的人都应如此,必须得力于一家,不可泛览。所致博学而无所成品。曾子高于子夏,就在这一点。读书应取其性情相近者而精读之,才容易于见解思想上有所启发。如此时久日渐,自然也可有成就。――林语堂

8、一个医生读书很少而能从事医学实践是令人惊讶的。但是,他的工作做得相当不好却并不使人奇怪。――威廉姆斯爵士

9、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注:逸:轻松。――程端礼

10、读书是人精神乐园,实践是人物质乐园。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一诸葛亮

12、每一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赫胥黎

13、各种蠢事,在每天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1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5、读书贵精不贵多。

16、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作者:(元)程端礼

17、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作者:凯勒

18、要从读一本书得到好处,必须具有书中所涉及的一切知识。

19、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

20、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佚名

21、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佚名

22、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别林斯基

23、不学无术的人的`想像力不过只有翅膀没有脚。

24、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佚名

25、读书不离口,写字不离手。――佚名

26、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

27、人就象钉子一样,一旦失去了方向,开始现阻力屈身,那么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28、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天生的笨拙,而是习惯的懒惰。――杨静

29、有些人时常会沉迷于书香之中。他看书越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就越少,就会变得性格孤单,这样持续下去,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疾病。

30、开卷有益有朋友,书墨淡淡香盈袖。毫端蕴秀书彩笺,口齿噙香送祝福。古风可以常借鉴,网络新书勤浏览。君若有才诺贝尔,读书就要读莫言。读书改变生活,写书改变命运,祝读书日快乐!

31、这文章太难,我又没时间好好研读,只好生吞活剥先死记下来再说。

32、读书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爱迪生

33、爸爸说我虽然天天看书,但从不做笔记,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不可取的。

34、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作者:法奇

35、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3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37、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3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

39、学如积薪,之后者居上。

40、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41、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42、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苏格兰]卡莱尔

43、读书贵精不贵多。 作者:书摘

44、书籍是培育咱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根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对图书倾注的爱,就是对才智的爱。――德伯里

45、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46、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念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曾国藩

47、品行是一种很巨大的成就,不只是意识的成就,并且也是常识气力习惯技术适应康健以及最重要的社会履历的成就。――马卡连柯

48、站在巨人的肩上是为了高出巨人。

篇3:2009年演艺名人读书报告出炉

《扬子晚报》消息, 2009年,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 网易读书频道策划了一个百人读书名单, 首次推出了10位演艺名人的读书报告, 在这里批露其中几位的具体情况:知名主持人赵忠祥2009读书不超过10本, 他最喜欢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演员兼主持人伊能静最想给读者推荐的是《与神对话》, 这是她去年读到的最喜欢的书;导演贾樟柯去年读书不少于30本。他向读者推荐的是《吴法宪回忆录》。谈起新年阅读计划, 他透露, 以晚清历史和武术书籍为主, 因为要拍《在清朝》, 力争再出一本书;主持人戴军一个星期读一本书, 一年读了52本, 每次出国休假都带十几本书出去, 看完了送当地华人, 然后再扛一堆书回来;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汪涵去年大概读了30多本书, 时常翻阅的一本小册子是马以浮先生的《泰合宜山会语》;著名青年演员赵薇2009年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其中有张爱玲的《重访边城》, 格非的《山河入梦》, 还有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卢基扬年科瓦西里耶夫的《守日人》等……

篇4:名人的读书经

二分群书梁启超将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价值的,精读;一类是一般的,浏览即可。

三余、三上和三遍三国时期的文人董遇劝他的学生要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则强调要抓住“三上”读书。他说:“吾平生作文章,大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茅盾先生读名著一般要经过“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三遍。

四多毛泽东说,读书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即博览群书、多记笔记、提出见解、勤学好问。

五到和五之理学家朱熹有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之说,胡适则提出还要“手到”,鲁迅先生又加上“脑到”,即读书贵在“五到”。《中庸》上讲到读书治学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履行。

六弊和六字古人认为好好学习,就可避免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读书过程归结为六个字,即储存(积累知识)、比较(思考判断)、批判(继承抛弃)。

七录不休明代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焚,反复七八次,直到烂熟于心。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八面受敌 苏东坡每钻研一个问题必步步深入,追根究底。他说:“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事辨明陈中凡先生对研治古书,提出应辨明九事:“一曰别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目一行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

篇5:常用读书名人名言

2.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唐·陈子昂《谏用刑书》)

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4.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5.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6.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先秦《楚辞·卜居》)

8.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9.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先秦·《国语》)

10.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秦·《孟子·尽心上》)

11.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1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先秦·《孟子》)

13.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14.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

15.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1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小学生读书格言:

1.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

5.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6.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8.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丰子恺)

9.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1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1.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2.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13.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白求恩)

1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先秦·《论语·学而》)

篇6:高考常用名人名言

2.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威廉姆·拉尔夫·英奇

3.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4.家居的快乐,是所有志向的最终目标;是所有事业的劳苦的终点。——塞·约翰生

5.对于那些内心充溢快乐的人们而言,所有的过程都是美妙的。——罗莎琳·德卡斯奥

6.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歌德

7.允许孩子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获得快乐,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塞·约翰逊

8.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同时降临到一个人身上,但是如果你追求它们中的某一个并且有所体验,你几乎总是不得不体验到另一个,它们就像受同一个大脑指挥的两个躯体一样。——柏拉图

9.所有的人都以快乐幸福作为他们的目的;没有例外,不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着这同一目标前进。——帕斯卡

10.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11.真正的笑,就是对生活乐观,对工作快乐,对事业兴奋。——爱因斯坦

12.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雪莱

13.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14.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阿奎那

篇7:高考作文常用名人名言

2. 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高尔基

3.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4. 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由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出来的。——塞·约翰逊

5. 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威廉姆·拉尔夫·英奇

6.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7. 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8.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

9. 学习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

篇8:常用读书名人名言

胡适说:“我在这十几年中, 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 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 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 终不肯下笔……前几年, 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 我读了很感动, 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 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 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 至今引为憾事。”

诚然, 阅读传记佳作的第四方面价值, 是它能够给予读者的丰富的民间记忆和个性化的见闻细节。如自传作品的主人往往记忆力强, 个性鲜明, 更可贵的是, 当执笔之时, 往往已与家庭、社会的人事取得心灵的和解, 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过往, 乃至时政所施予的不公及社会的歧视和虐待。因此, 人生故事的曲折性和细节真实性, 是构成传记佳作可读性的重要内涵。

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富足的乡绅之家的毛彦文女士 (1898~1999年) 的回忆录《往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从《我的母亲》写起, 顺序回忆了自己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有读者指出, 作者是一个“珍惜初恋”, 又“为爱所伤”, 既爱事业, 又曾获得“幸福”的20世纪的“奇女子”。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久华女士 (罗家伦之女) 则在本书序言中指出, 书中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 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 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才逐渐起了变化。”毛女士在本书自序中也说, 《往事》所记, “皆平凡之事, 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 事过境迁之后, 也变得平凡无奇了, 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

仅以其中的“反缠足 (裹脚) 行动”为例, 通过189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陈衡哲的自传和1937年出生于山东巨野的姜淑梅的回忆录, 就足以获得最具细节的真实观感。她俩几乎相差两代人, 可笔下的遭遇却是那么的不约而同:

我七八岁的时候, 女孩缠足的可恨习俗刚开始遭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攻击。他们之所以认识到这个习俗的荒谬与残酷, 应该归功于西方人和满族人的影响……可是母亲受到我非常严格的外祖母的影响, 她们觉得如果她们不把我培养成“淑女”, 我就无法找到婆家, 而成为“淑女”的必要条件, 就是一双缠好的小脚……因为担心女儿的大脚无法被婆婆接受, 正是缠足维持数世纪之久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给孩子一生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为父母必须负责给他们的女儿找到婆家, 他们不敢拿女儿将来的幸福开玩笑。我发现, 这也是乡村里无知的农民至今仍不愿为女儿放足的主要原因 (中国稻米产区的女子一向是天足的, 因为他们得在水田里和男子一起劳作) 。

大哥在外边上大学, 来信就说:“千万不要给小妹裹脚。不要扎耳朵眼, 别叫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大哥的话, 没给俺裹脚。别的小闺女六岁就裹脚了, 再讲究点儿的人家, 两三岁就把脚裹上……就是用裹脚布把大脚趾外的其余脚趾硬生生裹到脚底下, 让它们一点儿一点儿骨折, 一辈子踩着脚指头, 用脚后跟走路……裹脚以后, 脚就不长了, 所说的“三寸金莲”, 都是从小给裹出来的, 小脚趾挨着脚后跟。那时候, 女人脚小了吃香, 有句老话口口相传:“裹大脚找瞎子, 想吃馍馍背搭子;裹小脚找秀才, 想吃馍馍拿肉来。”还有什么:“脸儿白白不为俊, 脚儿小小遮半身。”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因为脚大, 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 (《乱时候, 穷时候》)

正如罗久华教授所说, 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争取“天足”、接受新式教育、婚配自主这一系列前辈女子苦苦奋斗才争取得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 但后人在乐享成功果实的同时, 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 后人方得享庇荫, 受惠无穷。”

五、求取智者真经, 导航现世人生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中国创作的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列宁一角的台词) 这是因为历史常常会披着时新的外衣重演过去的故事。通过阅读传记佳作, 切实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站稳立场, 端正态度, 明确时务, 形成真知灼见, 将极大提升读者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实践的才干。

如《民国红颜》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的作者李安安女士, 十分服膺陈衡哲所说“母亲是文化的基础, 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 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的观点, 并倍加揄扬其人生的实践:她集诗人、作家、教授于一身, 集事业强者与贤妻、良母于一身”, 她早年勇于“造命”, “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新女性……同时又极传统, 尊重自己的女性角色, 当 (社会) 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 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相夫教子, 最终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才”, 称道她为“一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此外, 阅读传记佳作, 还能够教给读者遭遇人生坎坷和曲折时的应对智慧。因为无论是自传的主人, 还是被作为传主的人物, 他们无不是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道路上, 克服了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而终获平安吉祥的智者和高人。因此, 毕淑敏认为, 多读书以增长知识, 看一些传记, “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是理智地度过人生“低潮期”的一个重要选项。她说:“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 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 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 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 才是高明主人。”

诚然, 人生百年不可能永远是吉星高照, 不断有贵人相助, 风也顺水也顺地过来的, 因此, 人生在世, 有时候需要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在难得糊涂之中寻求转危为安的机遇;有时候需要逆流而上, 中流击水, 在逆境中加倍付出, 奋发崛起;有时候需要挑战命运, 超越自我, 勇敢地探求绝处逢生的路径……而这些, 在古今中外的传记中都有着宝贵的记录, 值得人们阅读和借鉴, 以获取如何辨识时务、顺势而为, 直至扭转人生乾坤的“正能量”。对此, 通过阅读美国学者金介甫所著《沈从文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以及有关沈先生的回忆录文章, 读者足以从沈先生的人生历程和遭遇中, 得到最为深刻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 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 郁达夫《沉沦》, 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 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 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 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对于沈先生的作品,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 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 就印象模糊, 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 过些时候拿来再读, 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 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 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 他和鲁迅相同。”

但在1949年前后, 香港一家刊物却赫然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题全面否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给他扣上了一顶没有“灵魂”和“思想”的, 喜作色情描写的“粉红色作家”的大帽子, 这给沈先生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重负和心灵痛苦。为此他曾在绝望中一度割腕自杀。在这种时政氛围里, 沈先生既不能发表作品于文坛, 更不被允许教书育人上讲台, 甚至连他过去出版的小说等都在1953年被焚烧了, 因为按官方当时的说法是:“永远不再出版”。形格势禁之下,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沈先生, 被迫改行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各种新出土的历史文物如殷商的、敦煌的、长沙的、麦积山的展览做“说明员”。

在长达三十年的博物馆工作期间, 沈先生脚踏实地, 不怨天不尤人, 更不自暴自弃,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古纸、瓷器、漆器等历史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深入钻研文物业务, 尽力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讲解员的知识结构, 并在晚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得以完成填补中国文物史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迎来了文化生命的又一“春”。因此, 卞之琳先生在题为《还是且讲一点他》的回忆文章中议论说:

从文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独特作家, 首先是因为一开头就扎下了深厚的修养根基, 不同凡响:他如他自己所说, 既读一本“小书”, 更读一本“大书” (社会现实) 。他从小身经了社会的长期折腾, 后来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不会叫他怨天尤人。他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 经受住了的不少委屈、误解、有形无形的歧视, 实际上并非从1949年开始, 却从不对此耿耿于怀;另一方面, 他受到的称誉, 也并非近十年来才开始, 他也并不以此沾沾自喜。

严文井先生在《谁也抹杀不了他的存在》一文中回忆道, 沈先生以前常说“作家要一辈子不断写作品, 不能以写作为敲门砖, 靠投机和当官来求名”, 可是命运却无情地“逼迫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离开文学创作, 只差完全放下笔杆”, 但他终于“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等身著作”, 为中国的文学、文物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总结沈先生的为人处世经验, 则胸有大志, 惜时如金, 逆来顺受, 安贫若素等宝贵品质, 实是支持他从中年逆境走向晚年顺境, 从而苦尽甘来的素养基础。或如他的弟子王亚蓉所回忆的那样:“ (沈) 先生没有诉苦的习惯, 我觉得他总是站在很高的地方, 清醒地看待 (时政上和社会上) 那些过激行为。”

上一篇:建筑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课本课外剧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