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林实施方案

2024-07-08

储备林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储备林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的通知

林规发〔2015〕19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各计划单列市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精神,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重要意义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林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工作。国家储备林制度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配套制度,是发挥财政金融合力、创新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保障制度,也是大型营造林工程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样板先行制度,对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批示精神,我局启动实施了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同时根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储备林制度的要求,研究制定了《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这是保障和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大步骤和关键举措,各地各单位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

二、科学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

我局正在组织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明确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适宜地区、京津冀地区及东北地区六大区域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目标和任务。请各地积极配合做好相关规划工作,并抓紧编制本省(区、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

三、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2015年我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办规字〔2015〕117号),首个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00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在广西落地。我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分别签订了《共同推进国家储备林等重点领域建设发展合作协议》和《共同推进广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合作协议》,开发了迄今为止国内最适合林业、最优惠的长期贷款(还款期27年、宽限期8年、基准利率)。

截至目前,已在广西、湖南、福建等15个省(区、市),建设国家储备林近千万亩,落实财政补助资金18亿元。当前,大规模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时机已经成熟,请各地抓紧编制方案,落实中央和地方各项优惠政策,与有关金融部门衔接项目融资方案,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顺利开展。

四、认真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

我局发布了《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试行)》,制定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年度施工作业设计管理办法》等5个管理办法,编制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模式及典型案例》、《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请各地按照《方案》要求,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定2016年国家储备林工作计划,于2016年3月底前报送我局。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国家林业局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

为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从根本上增强木材自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有关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木储备,通过实施高效可持续经营措施,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

——坚持科学经营,推广良地、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培育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和效益;

——坚持机制创新,通过政府调节、管理和引导,促进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落实中央文件要求,将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序推进。

制定部门规章。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印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制定出台《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2017年)等相关管理办法,确保科学管理,规范运行。

建立管理制度。相关省(区、市)依据国家储备林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本省(区、市)相关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规范本辖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创新融资机制。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创新融资机制,积极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设计长周期优惠金融产品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促进融合发展。根据国家外资利用政策和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各类外资贷(赠)款,支持国家储备林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

探索PPP模式。按照国家推广公共财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要求,加强对运用PPP模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指导,开展建设模式示范试点。

(三)建立现代工程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体系。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6-2050年)》,明确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适宜地区、京津冀地区及东北地区六大区域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目标和任务。省级、市县级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

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定《国家储备林核查办法》(2016年),建立立项、执行评估和验收评价制度,实行申报、批复、可研、公示等工程管理。强化检查指导、监测和评价,对完工项目组织验收。

健全经营规范。按照统一规范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提倡多功能目标经营。

(四)创新运行管理制度

合同契约管理。研究探索国家储备林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实现机制。制定《国家储备林责任书》、《国家储备林合同》(2016年),以合同契约形式确立权利义务关系,实行“谁承储、谁经营、谁收益”的收益分配制度。

分级管理和代储代管。国家、省级和市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级行使管理权。签订责任书,委托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代行管理职责。签订合同,委托承储主体代行储备职责。

采伐分类管理。储备林龄级在成熟林龄基础上延长一到两个龄级,实行按林种树种分类动用。编制《国家储备林森林经营方案》,确定采伐龄级、伐区和采伐数量,纳入限额管理,实行单报单批或备案制。

(五)健全科技支撑制度

建立标准化服务平台。建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建设、管理和监测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执行力。

开展科学经营试点示范。加强种苗保障体系建设。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技和成果。开展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示范基地。

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第三方机构承接转移职能。搭建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六)建立监管指导机制

加强监管指导。加强对制度建设、融资模式、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相关情况的调研指导。指导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实施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问调查处理。

实施绩效管理。制定《国家储备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2018年),对建设成效实施绩效评价管理。完善监测核查机制,定期进行资源核查,及时更新数据库。

加强监测研究。加强木材安全研究、市场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研究国家储备林制度、政策,提出建设和发展建议。

四、组织保障

(七)投入政策保障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中央财政统筹专项资金,用于国家储备林造林、改培和抚育等支出。

财政贴息政策。国家储备林建设贷款按照现行中央财政林业贷款贴息政策贴息。

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保障政策。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商业性森林保险”模式,提高国家储备林自然灾害风险保障水平。

专项建设债券。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专项建设债券筹集的专项建设基金,结合中央基建投资统筹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八)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国家储备林管理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加强人员培训,组织合作交流,保障制度、任务的落实。

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工作规程,明确职责分工。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路网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采用“林四级”标准规划实施国家储备林路网建设。

加强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同步规划和实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防火和防治装备。合理搭配树种,注重生物防治。

提升装备机械化水平。引进和推广符合国家储备林建设需求、适合林区和山地的营林和采伐机械,提高作业效率,保障作业安全。

(十)实施目标考核管理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成果进行绩效考核,同步纳入政府林业建设目标考核管理。

(十一)加强宣传工作

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做法。研究解决政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国家储备林建设创新作法、典型和经验。引导全社会为国储材的价值观念和良好风气。促进国家储备林文化建设。

篇2:储备林实施方案

10月25至27日,林启龙总经理带领储备林相关人员走访了顺昌、光泽、邵武、武夷山、浦城、松溪、政和等县(市)储备林项目实施单位,与各实施单位沟通交流,项目实施单位反映情况汇总如下:

1.各县市林业局都很重视项目的实施,分别组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机构,配备了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设立专项账户,专项管理,对项目的实施都充满着期待;

2.今年贷款使用进度相对较慢,虽然贷款已全部发放到各实施单位各自在国开行福建省分行开立的账户内,但还没有一家开始使用,普遍反映来不急,无法按计划完成贷款的使用;

3.贷款资金使用手续模糊,如何报账、如何支付、赎买合同如何签订、施工合同如何签订、如何结算不清楚;

4.现有林赎买价格各县差距较大,从了解情况看,顺昌最高(杉木林约900元/立方米),武夷山最低(杉木林约450元/立方米);而且各县赎买程序、估价方式也不同,浦城县甚至还需编制《商品林收储工程账务预算报告》,报林业局审核或委托中介机构审核,然后才可进行评估,挂牌招标;

5.各县(市)均反映按今年国开行这种放款方式,造成贷款无法及时使用,产生利息负担,光泽县天源林场甚至担心,产生大量的利息会不会被追责;各实施单位都希望能与国开行协商,改今年这种放款方式为按需放款,根据各实施单位实际用款额发放贷款,减少利息支出;

5.各县市普遍希望项目公司能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项做出统一的要求,比如:人工费用、评估办法、招标程序等。

篇3:储备林实施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凸显,开放性经济不断壮大,资源多元配置难度加大,转型期资源总量增长,质量结构亟待优化。2012年全国木材消耗4.95亿m3,其中原木、锯材、木浆等原料型产品进 口折合木 材2.35亿m3, 对外依存 度达47.4%。国内珍稀和大径材长期呈结构性短缺 ,木材进口限制越来越多。必须立足国内, 实施总量平衡、结构协调、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1,2]。

3月11日 ,唐守正、沈国舫、张齐生、孙九林 、李文华、尹伟伦、马建章、李坚等8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建议。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并将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列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

国家储备林,是指列入《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由国家统一收储、动用及轮换,具有一定规模和培育潜力的珍稀树种及大径级活立木资源。

国家林业局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把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范围从7个扩大到15个省(区、市),2014年划定国家储备林100万hm2,推进建立健全国家储备林制度体系。江西省作为试点省划定国家储备林9.33万hm2,安福县作为试点县划定国家储备林5 333.33 hm2,列全省38个县第一位,占全省的5.71%。

2 林业基本概况

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3,4],安福县土地总面积为278 605 hm2,其中林地面积205 696.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3.8%;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74 305.4 hm2,占林地面积的84.74%。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 172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1 016万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86.76%。全县森林覆盖率66.3%。

全县用材林面积为98 744.2 hm2,其中,幼林龄19 701.2 hm2, 占20% ; 中龄林37 216.3 hm2, 占37.7%; 近熟林22 584.1 hm2, 占22.9%; 成熟林16919.4 hm2,占17.1%;过熟林2 323.2 hm2,占2.3%。

安福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用材林各龄组结构合理,对发展国家储备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该县木本植物有106科340属994种,其中乔木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国外松和毛竹。1983年被列为全国六大商品材基地县之一,是全国“竹子之乡”、“樟树之乡”和“陈山红心杉故乡”。尤其材质优良驰誉全国的陈山红心杉,2012年国家质监总局发布公告批准陈山红心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次还有大面积的天然黄山松和樟、楠、栎、栲类等珍贵珍稀树种。

3 划定原则

1)合理布局原则。根据交通条件、立地条件、森林质量、树种、培育目标、培育措施等合理划定储备林。

2)相对集中原则 。相对集 中连片面积不低于33.33 hm2, 具有一定规模 , 便于储备林的设计划定、施工和检查验收等林地。

3)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各承储主体自身的条件和林木培育优势,原则上单个承储主体面积不低于200hm2,明确重点培育方向和培育目标。

4)类型多样原则。结合不同树种模式、不同培育模式,多种模式的培育大径材和珍稀树种。

5)主体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国有林场意愿 ,在其自原申报的前提下,筛选符合条件的林分划为国家储备林。

4 划定依据与方法

1) 依据《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 ( 试行 )》 [5]、《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6]。

2)由安福县林业局组织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以最新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划定国家储备林(后备林)。

3) 选择珍稀树种和具有培育大径级材潜力的树种为储备树种。

4)优先选择条件好的用材林 ,符合条件的Ⅱ、Ⅲ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中的乔木林也可划为国家储备林。Ⅰ级国家公益林,不得划为国家储备林。公益林划入国家储备林须符合《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5) 选择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 , 坡度35°以下,立地条件优良的林地。

6) 以人工林为主 , 林分结构稳定、郁闭度≥0.6。优先划定混交林, 其中目的树种 (组) 比例不低于60%。

7)选择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年均蓄积生长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不低于0.016 m3/hm2 的林分为储备林分,珍稀树种可适当放宽。

8) 同一承储主体应按标准划定不少于国家储备林面积10%的后备林, 符合条件的幼龄林也可划入后备林。

5 划定结果与分析

5.1 储备林划定分布情况

全县6个国有林场作为国家储备林承储主体,共划定储备 林5 333.33 hm2, 占全省9.33万hm2 的5.7%,列江西省第一位,储备蓄积622 942 m3;划定后备林620.07 hm2,储备蓄积20 305.00 m3(表1)。

5.2 储备林结构

以6个国有林场为承储主体,100%的林分权属为国有。按林种划分:商品林4 227.47 hm2,占79%;公益林1 105.86 hm2,占21%;按起源划分:人工林4 997.67 hm2占94%,天然林335.66 hm2,占6%。

在林龄结构上,以中龄林、近熟林为主,占83%和14%,成熟林面积仅占3%。在培育目标上以杉木、湿地松、火炬松、木荷、 马尾松为大径材的林分占88%,以木荷、丝栗栲、苦槠、鹅掌楸 、拟赤杨、大叶青冈、枫香、南酸枣、闽楠、樟树、檫木等珍贵树种的林分占12%(表2、表3、表4)。

6 经营管理

国家储备林分划定后,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严格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认真根据不同的林种、林龄、树种、经营目的、林分质量、立地条件、森林类型选择采用新造、改造培育、森林抚育等不同的技术模式,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宜补则补,不搞千篇一律,更不搞一刀切,及时进行抚育间伐、修枝、配方施肥等经营措施和林木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地力维护等管护措施,并进行适当的林分结构优化调整, 达到储备林生长量和木材质量的不断提高。

6.1 现有林改造培育

参照福建顺昌的经验和技术措施,依据《全国木材储备生产基地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试行)》,按照交通便利、集中连片、立地条件好的标准,首先要确定今后要培育的目标树和干扰树,调整林分密度,采用人工号树和跟班作业,伐除弯、差、弱、风折及病虫危害的树种, 在林分稀疏的地方补植了闽楠和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实施改培的林分郁闭度要求保留在0.6以上。

6.2 中幼林抚育

采用机械割灌,对郁闭度在0.6~0.8、林木分布不均匀、杂灌较多的中龄林分进行机械割灌作业,特别是在芭茅较多的山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伐根,伐根高度低于10 cm;伐除的杂灌、杂草平铺于地面,以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降低树冠火的发生。改善林分卫生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6.3 信息系统建立

按照国家储备林的划定条件和标准,将划定结果建立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报送江西省林业厅,由江西省林业厅审核后上报至国家林业局。并对后期的经营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设计规划, 形成了完整的成果报告和国家储备林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

7 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1)在培育技术上。国家储备林中涉及一般树种和珍贵树种、涉及现有林改培和森林抚育,技术要求较高、技术内容较新颖。建议加大各区域速生丰产林培育及珍贵树种引种、选育、栽培等方面技术研究,切实提高科技在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2)在政策上。国家储备林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得到了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的重视,并列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但是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尽管各地积极性高,却严重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建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做法,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出台“国家储备林管理条例”。此外,国家储备林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责任重大,也是一项创新工程,必须国家出台相应的护持政策。

3)在资金上。尽管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新造和改培的资金来源于木材基地建设,森林抚育从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中切块列支补助资金。但是建设资金甚微,且森林抚育的资金是原有渠道中切块,没有新增项目资金,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建议国家林业局单独争取国家储备林或国家木材战略储备示范项目专项资金,以利于地方高效落实项目任务。

参考文献

[1]焦玉海,李瑞林.建设国家储备林打造林业升级版[N].中国绿色时报,2013-10-30.

[2]陈德洋.浅谈雅长林场国家储备林可持续发展策略[J].科技风,2014(4):271.

[3]蒋丽秀,温小荣,陈玉体,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经验收获表编制及应用[J].森林工程,2014,30(1):1-4.

[4]陈济友,何小军,刘晓勇.江西省林地年度变更试点和森林资源补充调查的初步实践与积极探索[J].江西林业科技,2014,42(4):45-47.

[5]国家林业局.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R].北京:2014-04-14.

篇4:储备林实施方案

国家储备林是指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国家储备林是长短周期相结合、一般树种和珍稀乡土树种相结合、新造林和现有林改培相结合,集约化培育工业原料林和定向培育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的新工程。

建设国家储备林的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提出建设国家储备林,这是新常态下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的方式“去短板”的一项新举措,对于促进林业改革发展、保障森林生态安全、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必要性看,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木材供给结构调整。正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结构性改革”指出那样,我国林业发展同样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即木材供给总量问题与供给结构问题并存,但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解决木材供给总量不足和大径级用材结构性短缺问题,必须按中央要求,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林业局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把人工林木材供给从一般树种速丰林,向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和储备长周期的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转变,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扩大中高端品种供给。这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必要性所在。

从重要性看,必须通过国家储备林等工程建设“补短板”。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木材供给全面转向以人工林生产为主的标志,具有重要转折意义。

一是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急剧减少木材产量,木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二是我国人工林每亩年均生长量0.28立方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一半,每亩森林蓄积量6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三是根据国际国内经验,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模式对路,实施科学经营,质量精准提升,我国现有林地林木生产率完全可以提高50%以上。

从特殊性看,国家储备林具有多种功能。国家储备林的目标是培育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具有能力储备、立木储备、定向储备的特点。

一是不同于一般物资的商品储备,国家储备林不直接具有商品或货币属性,经过采伐加工才能上市流通。国家储备林储备的是可预期的树种及其生产能力。二是不同于一般物资有损耗的实物储备,国家储备林是活的立木资源,在采伐前具有森林碳汇等多种生态功能,采伐后才具有木材功能。三是不同于一般物资贮存在特定的仓库,国家储备林是在野外开放的林地上,定向培育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具有改善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的功能。

综上,人多地少、缺林少林,是我国的国情、林情,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木材消耗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高。随着天然林全面停伐,木材缺口进一步增大。

当前,我国木材“总量不足、效率不高、结构失衡、进口受阻”,资源结构性短缺十分突出,原木进口断供风险逐步加大。用占全球5%的森林面积和3%的森林蓄积,支撑占全球20%人口日益增长的木材消费需求,我国森林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所以,增强我国木材安全保障能力,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立足国内,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木材安全战略。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林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要工作。

推进国家储备林 建设方面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林业局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从基地建设、融资创新、制度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一是稳步推进基地建设试点。2012年,在水光热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南方7个省(区),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2014年将建设范围扩大到福建等15个省(区、市),划定国家储备林1500万亩。截至2015年底,落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8.36亿元,用于国家储备林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面积2990万亩。

二是推进国开行贷款项目。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首个试点省(区)广西一期项目建设国家储备林750万亩,项目总投资126亿元,申请银行贷款100亿元,建设单位为13个区直林场和2个国有企业。同步推进天津、云南、福建、河北等一批重大贷款项目。2015年12月底,天津市蓟县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签订3亿元贷款合同。

三是构建国家储备林制度。为落实中共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2015年,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方案》明确了国家储备林建设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涉及10多项制度办法,是国家储备林实现系统化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四是加强核查监测和科学管理。2015年,在福建、江西等7个重点省区,组织开展了首次国家储备林划定、集约人工林培育和现有林改造培育核查工作。借鉴世行贷款项目有益经验,总结了包括43种模式57个案例的高效培育模式和珍稀树种混交林改培等模式,推进建立国家储备林培育经营标准体系。

在政策争取上,2015年国家林业局办公室与财政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资金,合力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去年底今年初,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又联合发文,共同推进以金融创新,支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

在现有投资政策上,一是现有林改培一般树种大径材,中央基建补助300元/亩;改培珍稀树种,中央基建补助500元/亩。二是集约人工林栽培新造一般树种大径材中央基建补助300元/亩;新造珍稀树种中央基建补助500元/亩。三是中幼林抚育及造林补贴实行中央财政补贴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抚育100元/亩,造林补贴200元/亩。

进一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工作重点

当前,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发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国家林业局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国家储备林纳入《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按照“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进口适度、持续经营”的目标要求,推进建立系统完备的国家储备林制度,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储备林基地,探索生产能力高效、经营规模适度、储备调节有序、生态环境良好的木材安全道路。

一是落实《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推进制度建设。按照中央改革办工作部署,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这是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的框架和指南。下一步要逐条落实《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各项工作,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从政策法规、现代工程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科技支撑制度等方面,理清20余项制度建设内容,明确牵头单位、完成时间等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一批建设项目。继续协调争取中央资金,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贷款,在落实广西一期项目的基础上,同步推进云南、天津、福建、河南和湖北等省份项目;制定储备林贷款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国家储备林建设。继续协调农发行,加快推进利用农发行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工作。努力将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抵押补充贷款专项基金等支持领域。

三是制定出台规程办法,推进科学管理。借鉴世行项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模式和经验,研究推广国家储备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制定出台《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研究完善《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国家储备林基地现有林改培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着手研建集国家储备林和国际贷(赠)款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系统。

篇5:应急储备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分局公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以 下实施方案:

(一)建立稳定应急保障队伍,完善调整应急管理工作领导 小组。

按照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布尔津公路管理分局设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局局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统一领导、协调系统内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每个养护站负责人为应急管理小组成员,要具体落实保通工作责任制,继续做好防灾抢险的各项工作,组织好职工及时抢修灾害公路,确保抢通保通工作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二)要加强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畅通。

主汛期要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手机24小时开机,确保通讯和讯息畅通。遇有持续降雨等重大灾情时,应于每日上午10时前将国省干线最新交通阻断和抢险保通等情况及时汇报。进一步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加强充实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力量,适应新形势下协调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能力。

(三)分局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切实加强对重点路段的值守。在汛期,主要国省道要安排专人值守巡查,特别是要求对雨后的山体、边坡进行排查,对水毁严重并多次重复发生坍方路段制定避险或绕行方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公路、桥梁险情,要及时报告并迅速启动抢险预案。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队伍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各方面力量,参与救援的联动机制。基本形成“统一领导、专兼并存、优势互补、运转高效、防范严密、公众参与、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和“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处置快捷”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基本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需要。

(四)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险情,协调路政执法人员对水毁严重或重点路段实行交通维护,及时清除路障,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抢险救灾物资运输,确保水毁公路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

(五)对目前国省道路况较差路段要加强日常养护,及时采取路面修补等措施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营;对路基缺口、沿线设施受损部位要做好交通维护,及时修复,保证公路的通行安全。分局准备应急装备(挖掘机、装载机、除雪设备等),各养护站班要及时准备好应急材料:(如防滑砂、融雪剂、铅丝笼等材料),储备充足,布局合理,根据储备计划或方案,结合现场核查情况建立相应的内业资料。

(六)加强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结合管辖内工作实际,抓紧修订完善各级各类总体、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局要借鉴应对南方雪灾和四川抗震救灾的经验,对相关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列支一定数量的应急专项资金,保证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

(八)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类应急物资进行核查,及时补充和更新。要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尽快解决储备数量不足、品种不全和储备库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加强对应急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建立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九)加大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

要加大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应急避险常识,增强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十)搞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增强职工应急能力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应急避险意识。

(十一)严格责任追究。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养护站站长要按照分局规章制度规定,按时如实上报,对于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要依据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

篇6:项目用地土地储备实施方案

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中心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为城市建设提供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保障,制定我区xxxBG-007号土地收购储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xx区城市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以经营土地带动经营城市,加快城区建设的步伐,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收储购工作任务

计划收储集体土地1050亩。经实地勘查确认,该地块界内除部分属xx乡xx村集体土地外,大多土地属xx县xx村集体在xx区插花土地。四至范围为:东至750KV线路,南至省道308线,西至黄水沟沙河,北至共和路。项目区以道路、地坎等线状物划分为三大片,东片区属xx乡、xx村北月湾集体土地;西片区属原xx镇魏家台插花土地,并以魏家台中间山梁南北便道分为东西两块,路东属东湾村集体土地,路西属xx村和xx村集体土地,xx插花土地在近二十年内基本没有耕种而一直撂荒,土地拟分片收储。

三、征地补偿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xx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要充分考虑到维护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安臵征地,合理补偿,确保土地收储征地工作顺利进行。

四、保障措施

(一)征地补偿工作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土地征用公告、土地补偿公告,指定地点登记),及时面向社会公布,确保征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二)土地征地补偿工作由xxx土地储备整理中心牵头,xx区国土资源分局、xx乡、xx所等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三)征地补偿工作人员要按照各部门的职能,严格工作程序,必须做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篇7:水利项目储备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及早谋划“十三五”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立各级水十条项目储备库,提高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能力;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反映项目实施情况,保障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提前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预算一旦批复或下达,项目即可落地,资金就能实际使用。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地应按照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结合项目实施基础及水环境现状、问题及保护目标,统筹安排水污染防治项目实施。入库项目应以解决本区域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优先考虑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和计划的重大工程项目。

分级建设,择优支持。区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水十条项目储备库按中央储备库和地方储备库分级建设和管理。地方储备库建设以省级环保、财政部门为主,自行组织储备库申报和审核;中央储备库由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建设管理,项目来源于各省级储备库;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根据年度工作部署,采取因素法、竞争性等方式下达地方,由地方对纳入中央储备库中的项目统筹予以支持,未纳入储备库中的项目,中央资金原则上不予支持。

合理排序,动态管理。入库项目应根据项目前期工作基础和实施进展,按照轻重缓急、择优遴选的原则进行合理排序,对延续项目和当年未安排的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储备库中项目信息应定期补充和更新,补充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同时调出不再符合储备范围、无法实施的项目,形成“建成一批、淘汰一批、充实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

有效激励,严格约束。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实施进度较快、资金效益较好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进度较慢、资金效益较差的项目,限期整改,对连续两年未安排使用的结转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收回统筹使用。

三、总体要求

(一)储备库组成结构

各级项目储备库以总体实施方案(须附带具体工程项目清单,下同,以下简称总体实施方案)为基本组成单元。总体实施方案由地级及以上城市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以单一水体或多个水体为对象,实施期限一般为3年。总体实施方案应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本省(区、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相衔接,需明确实施范围、保护目标、重点任务、工程项目、总投资等,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绩效等相关信息完整准确(水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项目清单见附表1)。跨地市水体保护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由所在省(区、市)统筹编制,跨省(区、市)水体保护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统筹编制。

(二)入库范围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5〕226号),储备库入库范围包括: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水质较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跨界跨省(区、市)河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水体保护相关的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三)入库条件

地方储备库入库条件:根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当地政府重视程度、项目前期工作基础等作为重要依据进行项目选择。一是总体实施方案应按相关水体保护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等文件要求编制,并经地市级及以上政府批准;二是地方积极性高,地方及社会已投入部分资金用于总体实施方案中确定的环保项目;三是项目成熟度较高,总体实施方案中具体工程项目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

中央储备库入库条件:在上述条件基础上,申报中央储备库中的项目应以中央事权项目及中央地方共同事权项目为主,总体实施方案涉及的工程项目应至少完成项目建议书批复,涉及的水体需满足以下条件:

1.重点流域应为经治理能够将现状水质提升为Ⅲ类水体的区域,京津冀区域优先支持消灭劣V类水体的区域,工程项目应与国家划定的优先控制单元相衔接;

2.水质较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的湖泊须列入《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且水质目标为Ⅲ类及以上;

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应为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优先支持列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点监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清单》(环办函〔2015〕1057号)的水源地、《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相关水源保护和未达到Ⅲ类水质目标的饮用水源的污染治理,且项目实施范围在水源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

4.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应为已完成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或列入《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或其他影响重大的项目; 5.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主要是消除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劣于Ⅴ类的水体所实施的项目。

(四)总体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跨界跨省(区、市)河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水体类别参考《关于组织报送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环办函〔2015〕1246号)中《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提纲》进行编制,水质较好江河湖泊按照《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环发〔2014〕138号)、《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环办〔2014〕111号)编制。

(五)具体工程项目设置

总体实施方案中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应与水体环境质量改善直接相关。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主要工程项目类型包括: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流域污染源治理、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

水质较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及跨界跨省(区、市)河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主要工程项目类型包括:江河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

地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主要工程项目类型包括: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一级、二级、准保护区整治工程,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水源地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

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修复主要工程项目类型包括:地下水污染调查、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以及对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有影响的工业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发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再生水灌溉、工业园区等典型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等。

四、建设程序

(一)建设省级储备库。各省(区、市)结合落实全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本省(区、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及“十三五”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等,组织开展省级储备库建设,一般应经过项目谋划、编制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申请或征集项目入库、专家评审、入库储存等环节,最终形成省级储备库项目清单;未通过审核的项目应及时反馈申报单位。具体流程可由各省(区、市)自行确定。

(二)建设中央储备库。各省(区、市)对已纳入省级储备库的项目进行择优筛选,拟申请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汇总报送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报送材料应包括总体实施方案汇总表(附表2)、项目相关证明材料。环境保护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各省(区、市)报送的总体实施方案进行技术指导,对项目清单及其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入库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央储备库,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各省(区、市)。

(三)中央财政支持方式。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根据年度工作部署,采取因素法、竞争性等方式下达地方,由地方对纳入中央项目储备库中的项目统筹予以支持。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抓紧落实

各地要高度重视水十条项目储备库建设,尽快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储备库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单位,做好本地区项目储备和相关项目的方案编制、审核和报送工作。按照滚动实施的储备机制,各省(区、市)每年8月底前和3月底前分别报送下一年度和当年度的中央储备库入库项目。请各省(区、市)根据以上时间节点和本省工作安排,合理安排省级项目储备库申报及审核时间。

(二)积极准备,加快推进

各地应积极推进项目谋划、前期准备、方案批复、开工建设等各阶段工作,动态调整储备项目和充实完善项目信息。尽早开展具体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为项目及早开工创造条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科学测算,积极融资

相关工程项目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投资测算。对于暂未制定投资定额标准的项目类别,可借鉴其他相关部门已发布的投资定额标准。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主体要积极落实项目资金来源,地方要加大政府投资,建立政府投资合理增长机制,为项目实施提供投资保障。同时,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遵循市场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四)协调推进,加强考核

篇8: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的主要做法

1 划定原则依据

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以坚持类型多样、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突出重点、权责明晰的原则。根据《国家林业局速丰办关于做好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和《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以最新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依据,以小班为基础单位开展国家储备林划定。选择立地指数≥14或地位级中等以上,坡度35度以下,相对集中、连片面积不低于33.3 hm2,结构稳定、郁闭度≥0.6,纳入《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的具有培育珍稀树种、大径级材潜力的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划定为国家储备林。

2 划定面积和类型

2.1 划定面积

河南省2014年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60 000hm2,在9个省辖市(含省直管县)20个县(市、区)中的25个国有林场和2个林农专业合作社共同组织实施,实际划定国家储备林面积60 287.5hm2,为划定任务的100.48%,蓄积7 332 245 m3。

2.2 划定分类

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范围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南山区和豫东平原,主要承储树种为栎类、刺槐、柏木、水曲柳、枫香、楸树、松类、杉木、杨树等乡土珍贵树种和大径级材树种。按林木权属分,国有林面积58 022 hm2,集体林面积1 932.2 hm2,林农专业合作组织333.3 hm2;按起源分,天然次生林面积26 764.5 hm2,人工林面积33 523 hm2;按森林类别分,国家级公益林面积25 211.1 hm2,地方公益林面积30 346.8 hm2,商品林面积4 729.6 hm2;按龄组分,中龄林面积46 357.8 hm2,近熟林面积10 122.2 hm2,成熟林面积3 807.5 hm2。培育大径级材面积21 674.5 hm2、珍贵用材林面积38 613 hm2。

3 划定主要做法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明确后,组织开展了以“储备木材,保障安全”为主题的木材战略储备基本内涵、制度创新和运行管理模式等专题宣传活动。仅2014年就在新闻媒体上刊发了6篇专题宣传文章,分别是4月12日《河南日报》第2版“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项目扩大—《我省增加32万亩建设任务》”、6月21日《河南日报》头版“既要满山绿也要遍地材—《我省百万亩森林入[国储]》”、6月24日《河南日报》头版“木材战略储备护佑美丽河南—《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就‘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答记者问》”、6月24日《河南日报》第4版“美丽河南如何既得生态又得材?作为长江以北唯一试点省份—《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河南探索平原经验》”、6月25日《河南日报》专版“大力实施木材战略储备美丽河南既得生态又得材—《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先进国有林场扫描》”、7月7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木材战略储备美丽河南建设的新亮点—《访河南省林业厅厅长陈传进》”。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使各级政府领导、社会群众,特别是各承储单位深刻认识到了国内木材需求快速增长与国内木材生产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增强了各承储单位对做好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2 及早部署,提前行动

在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没有具体明确前,按照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暨国际贷款项目现场会会议精神,提前谋划、不等不靠,要求各地认真填写林场基础情况调查表,根据各地上报情况,在全省国有林场中筛选资源丰富、专业技术力量强的部分国有林场和林农合作组织作为国家储备林划定的实施单位,编制了《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方案》。

3.3 及时督导,确保质量

国家储备林划定任务确定后,组织人员深入各承储单位对其划定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树种、林龄等技术问题,树种所占比例问题现场解决,认真查看小班表的填写、制图、着色及小班注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为保证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的顺利实施,各地成立了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宏观决策和组织协调工作;各项目县(区)政府把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实施方案,严格监督与考核;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设专管机构或由专职人员分管,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统筹管理,协调监督,保证划定工作的顺利实施;各承储单位成立了由场长(书记)为组长,分管业务副场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各林区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分工和职责,强化了工作责任意识,安排或聘请具有丙级及以上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进行现地调查及小班落界、内业汇总、制表、制图等划定工作,确保了划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开展培训,规范实施

为落实好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根据《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3-2020年)》和《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制定了《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实施细则》,并举办了由有关省辖市、省直管县林业局负责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的科长,国有林场主管业务场长、负责划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全省国家储备林划定培训班。在实际划定工作中,河南省参照《国家储备林目录》,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讨论,结合实际,选择在本地生长良好的一般树种杨树、杉木、马尾松、黄山松、落叶松、火炬松和珍贵乡土树种刺槐、水曲柳、枫香、柏木、楸树、栎类等作为河南省的储备树种。并按照国家储备林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以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依据,选择林分质量高、目的树种明确、有培育大径材前途、木材增产潜力大、集中连片的林分作为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通过培训,使各承储单位对国家储备林划定的条件、标准和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把握,进一步提高了参加培训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了各承储单位的划定作业流程,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储备林划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5 积极推广应用外资项目成功经验

河南省开展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中,各承储单位将世行、亚行、欧投行项目参与式管理、契约式管理、新技术应用、项目管理制度等成功经验与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相衔接,特别是借鉴和运用了外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造林检查验收办法、档案管理办法、监测管理办法等,通过借鉴和运用这些外资项目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指导了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

摘要:通过组织开展国家储备林划定,总结在划定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为国内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上一篇:知识产权日实施方案下一篇:领导迎春晚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