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宇宙中的地球

2024-08-02

11宇宙中的地球(精选6篇)

篇1:11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习题

一、选择题

1、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

A、恒星、星云 B、恒星、行星 C、星云、行星 D、行星、卫星

2、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主要是指()A、地球上有高级生命的存在 B、地球上有大气

C、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D、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不同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4、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A、北斗七星 B、河外星系 C、空中飞行的飞机 D、彗星和流星体

5、下列事物或事物的组合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①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体系—总星系和地月 系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⑤大熊座、小熊 座和狮子座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 A、②⑥ B、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与地球上存在生物无关的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C、地球自转方向适宜 D、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7、1998年,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人们可以观察到美丽的狮子座流星雨。下列有关狮子座流星雨的成因,正确的是()A、狮子座的星星纷纷坠落而划过天空 B、狮子座的流星如同下雨般密集 C、狮子座的星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燃烧所致

D、是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燃烧,地面上观测的辐射方位在狮子座方 8、2003年4月,太阳系中出现难得一见的“五星连珠”现象,这“五星”是指()A、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天王星 B、木星、土星、金星、海王星、冥王星 C、水星、金星、地球、木星、天王星 D、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二、简答题

1、简述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内含有几级天体系统?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哪一个?它受到的影响主 要来自哪两个天体?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D

4、D

5、A

6、C

7、D

8、D

二、简答题

1、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的特征。2、2级 地球 来自太阳和月球

篇2:11宇宙中的地球

导入:问题1: 你如何向新同学国进行自我介绍?

问题2: 假设你们班有外国的同学,你如何向他们进行自我介绍?如果有外星人,你又如何介绍自己?

过渡: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三、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重点)

衔接:接下来我们先学习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

古训曰:“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我们可以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而现代的天文探测表明,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宇宙是物质组成的,而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而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 ”。(天体)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观察太空,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物质呢?天体又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比如……如此说来天体的类型可真不少呢,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就好比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过渡:那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过渡:好了,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首先我们先认识太阳系的结构,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下面我们完成活动探究: …… …… ……

小结: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物体特征(质量、体积)与类地行星没有多大区别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和其他行星没有多大区别

过渡:根据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

的行星,但是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

三、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

衔接: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我们从宇宙环境条件和地球自身条件来学习。

1、稳定的光照条件

2、安全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温度适中

4、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5、有液态水

小结:存在生命的行星

总结: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天体系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系八大行星及运动特征)

篇3:《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的教学内容。整节内容由三部份组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什么是宇宙,宇宙由哪些物质组成,组成宇宙的这些物质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地球存在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八大行星,而地球只是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从地球自身条件及星际空间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中运用了大量图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既给学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的理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及组成。其次是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天体结构,了解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三是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成因及其条件。

(二)能力目标

(1)对于学生不易接触到的许多地理事物,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行星轨道表等地理图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读表的能力,启发学生运用专业地理图表获得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辩能力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运用各种地理图片、影像视频、地理模型等帮助学生对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梳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宇宙中的地球》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引导学生关心地球环境、倡导学生积极捍卫人类地球未来的生存环境,做到保护地球家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2)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并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成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地球生命的起源及天外生物存在的可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3)通过播放天体视频及宇宙图片,培养学生对宇宙之美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喜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未知的事物,但是由于高中地理课程抽象性强,知识点多而跨度大等特点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知识、疑难问题通过课件演示、视频播放、图表展示来揭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环境

在多媒体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播放关于宇宙的视频及图片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方法

主要利用教师讲授、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生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讲授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播放科教片《太阳系的奇迹》,激发学生关于宇宙中的地球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广袤的宇宙和地球的联系上,接着展示关于宇宙与地球的图片,用PPT出示本节课的两大学习主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教学过程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天体的概念:师生互动研讨什么是天体,最后总结天体的概念及其特点,即天体泛指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星云、行星等统称为天体。

[课件演示]通过播放多媒体影像材料,演示各类天体的外观及其特征,通过展示天体视频材料,打开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宽度,帮助学生梳理问题结论。

2天体的组成:教师讲述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思考:哪些是自然天体,哪些是人造天体?(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用PPT出示答案。

[课件演示]自然天体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包括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3拓展与练习:让学生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课件演示]用课件出示图1,通过分析三类物质的位置分步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它们是否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的形成:教师讲解宇宙中的天体是运动着的,运动中的天体是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系统的。

[课件演示]通过flash动画播放宇宙天体运行情况,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天体系统的形成及绕转过程。

2天体系统的级别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内容,逐层分析从地月系到太阳系到银河系再到总星系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求学生把地球及月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上用图逐一画出来。

[课件演示]用课件出示天体系统级别层次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太阳系的构成

请学生根据以往地理知识及经验说出宇宙中太阳系的构成,同时教师出示太阳系天体构成图。

[课件演示]用PPT展示太阳系天体构成情况(如图2),根据图片逐一总结出构成太阳系的各个天体: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帮助学生厘清知识点。

(2)存在生命的行星

1通过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存在需要哪些条件(阳光、水、空气)。

[课件演示]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的照片,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2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地球作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星球,具备哪些条件才让它成为生物与人类繁衍生息的家园。

[课件演示]通过出示图片,从地球在太阳系所处环境的外部条件及自身条件判断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如图3),用PPT出示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八大行星绕日行,唯有地球有生命。日地距离正恰当,温度条件有保障。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增温夜晚降。体积质量很适中,吸引大气在表层。地球大气是棉被,昼削阳光夜保温。地内物质运动强,逸出水汽成海洋。生物出现是必然,分清原因和条件。)

七、板书设计

摘要:《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实行开放式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一堂高中地理教学课,主要用大量的图片及生动的影音资料来展示宇宙之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篇4:“宇宙中的地球”专题复习

1.考点解读

考点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

【主干知识】

【命题方向】

该考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和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尤其要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不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记忆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间长度的差别。

考点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主干知识】

【命题方向】

对“地球自转”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地方时计算”部分,如2004年全国卷一1~4题、2004年全国卷二10~12题、2004年全国卷四4~6题、2005年全国卷三第3题、2006年广东卷11~13题、2006年全国卷一9~11题、2006年重庆卷1~3题、2007年海南卷3~4题2007年全国卷二10~11题2008年北京卷第2题、2009年上海卷3~4题、2009年宁夏卷第3题、2010年四川卷第11题等,从情境看主要以重大地理事件发生时间为背景,考查地方时、区时、日期等方面的计算能力;从统计看,最近几年有关地方时计算的题量明显减少,题目情境更抽象,题目难度增大。

考点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主干知识】

【命题方向】

这部分是最近5年考查主要内容,总体特点表现在提供的材料日趋抽象,试题难度不断增大。命题方向往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雨棚、房屋朝向等为切入点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变化规律;以重大事件(如科学考查、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等)发生时间为背景,结合光照图,考查季节判断、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等。

2.高频考点

高频考点1:晨昏线

(1)晨昏线特点。晨昏线始终和太阳光线垂直;晨昏圈经过地心,为大圆;晨昏圈与赤道相互平分;晨线和昏线的中点在赤道上(即晨线的中点为6时,昏线的中点为18时);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为0时(纬线圈极昼)或12时(纬线圈极夜)。

(2)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晨线,则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以晨线的东侧是昼半球,西侧是夜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昏线,则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以昏线的东侧是夜半球,西侧是昼半球。

(3)晨昏线的日运动。任何一天,晨昏线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不停地移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直射点就自东向西移动,晨昏线也随之自东向西移动,可见,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是相反的,但移动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为每小时15°。

(4)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晨昏线与经线有重合、相交两种位置关系。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过极点且与经线重合。其它日期晨昏线与经线之间总有一个夹角,夹角的度数与直射点纬度相同。

(5)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晨昏线和纬线有三种关系:相交、相离、相切。晨昏线如果和纬线圈相交,就把纬线圈分成两部分:昼弧和夜弧,可以根据昼弧和夜弧所对应的圆心角计算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如果和纬线圈相离,纬线圈则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晨昏线如果和纬线圈相切,纬线圈则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高频考点2:正午太阳高度角

(1)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通常用以下公式来计算:H=90°-|θ±δ|,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θ表示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取负号,在不同半球时取正号。|θ±δ|就是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它们的纬度距较小,绝对值符号内取负号,反之,当它们不在同一半球时,纬度距较大,绝对值符号内取正号。

(2)太阳高度角对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太阳辐射的强弱与太阳高度密切相关,从照射面积看: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反之,则愈小。从通过大气的路程看: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辐射强度愈大。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长关系。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越小,地面物体的日影越短,反之越长,即某地正午影长与纬度距呈正相关关系,与太阳高度角大小呈反相关关系。若高为H的直立地面标杆,其正午影长为L,正午太阳高度角为α,则L= H·ctanα。为了保证充足采光状况,两幢建筑物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

(4)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为保证太阳能热水器能获得充足的太阳能量,其受热面应与太阳光线保持最大的角度。其受热面的倾斜角度(β)与正午太阳高度(α)呈互余关系,即α+β=90°。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随季节而变化,因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太阳能热水器倾斜角度应因地、因时制宜,最好能把支撑杆设计成活动装置,可因地、因时进行调节,保证受热面与太阳光线保持最大的夹角,以获取最大的太阳能。如图3所示。

高频考点3:时间计算

(1)地方时计算:已知两地的经度和其中一地的地方时,计算另一地的地方时,由两地的经度差计算出两地的时间差,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而求出所求地点的地方时。

(2)飞机或轮船运行时间的计算:应把起点与终点的时间转化为同一地点的时间,起止时间差即为运行时间。

(3)日期的确定:连续两天的分界线为0点和180°经线。自西向东过0点加一天, 自西向东过180°经线减一天。从理论上讲,某一时刻地球上两天日期的分界线,一条是不断变动的0时经线,另一条是固定的180°经线(日期变更线)。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

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赤道平面,公转产生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即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如图4所示),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当地球运行到B、D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分别达最北和最南位置,因为黄赤交角为23.5°,所以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23.5°;当地球公转到图5中的A、C位置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由于地球周而复始地绕日公转,因此,一年中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运动,12月22日到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6月22日到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其直射点移动规律如图6所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日影也随之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四季更替现象,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2.知识拓展

从图7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都与地球运动、地球形状关系密切,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所以人类生产生活也与地球运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有南北移动的现象,使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不同季节的光热水条件不同,造成一地的自然景观具有季节变化。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而且不同的生物需要的自然条件不同,所以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周期性。光、热、水、土等自然要素条件好的地方,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相对发达,农业剩余产品较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不同,地球表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在常年盛行风的吹拂下,海洋表层的海水大规模有规律地移动,就形成了洋流。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其南北移动,使得大陆西岸不同季节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大陆西岸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要点突破1:光照图的转换

光照图的判读历来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同时也是高考中的失分点。光照图样式纷呈,变化多样,其实,都是因为观察者所处视角不同造成的,观察者在不同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光照图。如图8所示,此刻太阳直射在O点,太阳光线与地球相切A、B点。因为太阳光线为平行光,且地球不发光、不透明,所以太阳光线总是照亮半个地球,这样就形成了昼、夜半球。如果观察者的视线和太阳光线平行,如箭头①所示,则观察者所看到的半球全是昼半球,如图9a所示。图9 为图8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光照图。

要点突破2:极昼地区太阳视运动

(1)极昼最低纬度的太阳视运动。在极昼的最低纬度上,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是这样的:一日开始时(即地方时0:00),太阳位于当地地平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之后逐渐增大至当地正午时,达一日最大值,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太阳直射点纬度的两倍,而后逐渐变小,至该日结束时,太阳又落到当地地平线上,太阳高度又变成了0°(图10所示)。

(2)极点上的太阳视运动。极点上,一日24小时太阳始终位于天空某一高度(即一日的开始、正午及结束,太阳高度角一样大,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没有变化。如图11所示,⊙O为当地的地平圈,带有箭头的圆圈为太阳该日的视运动路线,该日太阳始终位于天空某一高度,该高度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如果是北极点,太阳的周日视运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果为南极点,则太阳视运动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3)极点与极昼最低纬度之间地区的太阳视运动(图12)。在极点与极昼的最低纬度之间,一日开始时太阳已位于地平线上a高度,a值等于该地与极昼最低纬度的纬度差,纬度相差几度,一日开始时的太阳高度角就是几度(例如,当极昼的最低纬度出现在80°N时,85°N某地一日开始时的太阳高度就是5°),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至当地正午时达一日最大值,正午过后逐渐减小,一直到该地这一日结束时,太阳仍落于地平线之上一定高度,太阳高度大小与这一日开始时一样大。

要点突破3:太阳高度等值线

太阳高度等值线是太阳高度相等各点的连线。图13为某时刻太阳光照图,图14为此刻太阳高度等值线的分布图。阅读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示意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所以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3点正;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太阳高度为90°。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其它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3)在判读时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地方时、北京时间和世界时的区别等。

要点突破4: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穿过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一个地点昼夜的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昼长为该地点在昼半球所经历的时间,夜长为该地点在夜半球所经历时间。图15所示为6月22日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昼夜分布情况,与晨昏线相交的纬线,被晨昏线分成昼弧和夜弧,弧度数的大小代表着昼夜的长短。据图可看出,赤道上的昼弧和夜弧相等,表明赤道上的昼夜等长;B所在纬线昼弧约225°,即表示该纬线的昼长为15小时;A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切,出现极昼情况,昼长24小时。由上分析不难得出:纬度相同的所有地点,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同理,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同一地点在不同日期,其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不同。因此,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一地点的昼夜长短也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昼长就变长,相反的半球昼长就变短。

要点突破5: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①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除极点)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②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是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③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都是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2)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①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②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学法指导

(1)运用“图示法”变抽象为直观。地球公转及其意义是中学地理学科的最难部分,主要因为其空间性较强,复杂且抽象,使用“图示法”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便于学生接受、学习。例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及其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时可以绘制图17,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们之间存在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目前,黄赤交角是23.5°,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就是23.5°。再如正午太阳高度是本专题的难点,通过图示法可以更容易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的基本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极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极大值,夏至日达最小值;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极大值,一次极小值。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图18来表示。图18是赤道、30°N、66°34′N、23°26′S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曲线,通过绘图可以看出,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双峰曲线,且双峰靠的越近,该地越接近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单峰曲线,纬度越高,最大值越小。

(2)运用几何知识分析基本原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尤其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如果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从定量的视角进行数理推导和分析更有利于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假设太阳直射在纬度为δ的M点,此刻Q(纬度为φ)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看图19得知,H=90°-α,因为α=φ-δ,所以,H=90°-(φ-δ)。同理,与太阳直射点M相反半球的P点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两个公式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H=90°-纬度距。

(3)把握概念内涵,明确概念本质。①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地球表面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一侧为白昼,背太阳一侧为黑夜,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概念。昼夜更替现象是指白天和黑夜交替变化的现象,是动态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昼夜长短是指某日某地的昼长和夜长情况,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除赤道外,其它纬度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②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太阳高度角在一日内发生变化,太阳高度角大于0°为白昼,太阳高度角小于0°为黑夜,太阳高度角等于0°,表示日出或日落。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角。③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处的大约116°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

四、实战演练

1.典题精讲

例1:(安徽文科综合卷)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遮住乙楼三层中部(如图20所示),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高度为96 m。 完成(1)~(2)题。

(1)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甲楼阴影可遮挡乙楼:

A.二层西部 B.四层东部

C.五层西部 D.七层东部

(2)此后一个月内:

A.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B.广东省进入雨季

C.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D.云南省昼短夜长

考查目标:以研究性学习小组观测房屋采光状况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调用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的变化、太阳周日视运动、季节判断、日影变化。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观测日影时间为11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此刻日影朝向正北,推断此时正值正午时刻,材料告知“在甲楼顶层GPS测得纬度为31.8366°、经度为117.2179°”,可以判断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位于北纬31.8366°,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了,高度角减小,影子向楼上移动;地方时正值13时,太阳向西边移动,所以甲楼阴影将向东移动。所以选B。第(2)题,此后一个月,即12月22日,为冬至日。法国、广东省、云南省均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为南半球。所以AB不对;澳大利亚播种小麦的时间为3~5月,C不符合,所以选D。

答案:(1) B (2)D

例2:图21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读图回答(1)~(3)题。

(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 B.15时 C.9时 D.19时

(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考查目标:考查学生调动地球运动和气候相关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调用知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气候特点和分布、地方时、季节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解题思路:首先从题干可获取信息,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现象,因此此时北极附近是极夜现象,再根据资料中提到的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 线的纬度最高点,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考虑得出b 线以北应是夜,以南应是昼。M 是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零。该图是一个局部晨昏线图,考生看得不习惯,不易建立起空间概念,不直观,但可以把该局部图补绘成全图,如图22所示。由图可见m 点所在经线时间应是12点;根据材料中给出的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判断出M、P经度差为45°,且P点又在点M的东侧,所以P地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5时。

第(2)题,若此时为7月份,则晨昏线b以北应为昼,以南应为夜,m点位极昼的最低纬度,此时出现极昼的纬度范围为66°34′N~90°N之间,可首先排除A、B两个选项。由于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66°34′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太阳直射点每个月平均向南移动不到8°,到7月底最多也只能10°左右,不可能向南移动到5°N,只有移动到5°N时,85°N才会是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所以可排除选项D。

第(3)题,因为Q点为0°经线,P点为90°E,M点为45°E,M点为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因此可能是0时也可能是12时。假设M点为12时,则北京时间应该为15时,不会是日出时间;若M点为0点,则北京时间为5点,5点日出,说明昼长夜短,应为夏季。正确选项为A。

答案:(1)B (2)C (3)A

2.仿真模拟

“向日葵”房屋堪称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经典之作,房子能够伴随着太阳运行的方向自转,房顶的太阳能集热板能够自动与太阳光线垂直(如图23所示)。完成(1)~(2)题。

(1)若把“向日葵”房屋顶太阳能集热板朝北、朝东、朝南、朝西的方位角分别规定为0°、90°、180°、270°。某日,北半球不同纬度的甲、乙两地日出时太阳能集热板的方位角分别是α1、α2,正确的说法是:

A.如果α1>α2,则甲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

B.如果α1=α2,则此日两地的昼长相等

C.如果α1<α2,则此日乙的昼长比甲长

D.如果α1<α2,则甲的纬度比乙低

(2)若北半球某地“向日葵”房屋集热板与水平顶面夹角某日的变化范围为60°~8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集热板与水平顶面的夹角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

B.70°S纬线上的地点此日极夜刚刚结束

C.70°N纬线上的地点此日极昼现象刚刚开始

D.此日杭州(30°N,120°E)正午太阳高度为80°

北京时间某时刻M、N两条纬线上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变化如图24所示,根据图示完成(3)~(4)题。

(3)对于M、N两条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M的纬度比N高b度

B.N的纬度比M高a度

C.两条纬线12时太阳方位相反

D.两条纬线0时太阳高度相同

(4)图中a、b、c数值关系为:

A.a+b=c

B.180°-(a+b)=2c

C.2b-a=c

D.2c-b=a

图25中的甲、乙两地一年中有时甲的日出时刻早,有时乙的日出时刻早,有时同步日出。甲地比乙地日出时刻早的时间大约有一个月左右。完成(5)~(6)题。

(5)甲地日出早的一个月日期大约是 到

左右。

(6)若要想一年中任何时候甲地日出时刻都不会比乙地早,甲地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在右图中作图说明。

篇5: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

反思一: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

可能是第一节的聊天课起了作用,学生对这第一节正式的地理课还是比较期待的,再加上是与宇宙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很感兴趣。所以这一节的设计趣味性和科学性都很重要!

我用温总理的一段演讲为导入,“2007年的5月14日,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报告厅向全体师生作了一段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如果只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民族的希望,那么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下天空,到浩瀚的宇宙深处去看看我们的地球!”可能是我的语调特别的激昂,我刚讲完,学生就鼓起掌来,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情绪立马就被带动了。

我基本是按照“什么是宇宙——宇宙的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天体——天体系统”的顺序来讲解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介绍天体的过程中,讲了一些书本上没介绍但学生很感兴趣的天体,比如流星和彗星等,用时一分钟左右。用设问的方式引出人造天体,当我问到“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算不算天体?”,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不假思索的回答不是天体,我不否定亦不肯定,而是请他们说出理由,学生的理由是它们不是自然形成的,于是我让他们把天体的定义读了一遍,问他们定义中有没有提到天体必须是自然形成的,学生开始疑惑,此时再讲解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并简单讲解了一下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天体。讲到天体系统,因为班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立志学理,所以我简单说了下万有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互动就变得很积极。为了让学生感受宇宙是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有序的物质世界,我突发奇想地使用了一种类似催眠法的教学,我请学生安静地闭上双眼,只去感受我说的话,大致说的是:“此时,我们在地球上的某个教室中,约38.4万千米处月亮正在绕着地球转,而同时地球也在绕着太阳转,镜头拉长,太阳也在运动,它在绕着银河系转,镜头继续拉长,整个宇宙都在有序地运转着。。。”语调要柔和清晰,语速别太快,本来只是想试试这种方法,结果学生很配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聚焦太阳系,论证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过渡比较花心思的想了下,尽可能简洁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第二部分内容。这部分的教学我基本上全是通过学生活动来完成的。讲解八大行星的名称及顺序,地球和小行星带的位置时,插入了很多顺口溜和脑筋急转弯,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关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我采用的是,我给论点,他们利用书本上的图表信息来找论据>证明的方法进行学生活动。为了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互动,我用了比赛的形式,比什么呢?我特别强调:我们比的是谁获取信息的能力强!高一新生的好胜心是很强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同学们都变的紧张而积极!

最后一部分“存在生命的星球”,我首先强调了一下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意义,我的切入点是我们自身。“我们都是鲜活的生命,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存在,难道大家一点都不好奇么?生命为什么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地球?”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内容与自己的关系原来如此密切,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结尾,我引用了教参上的一段话:“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的确具有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是仅就银河系而言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假如每百万颗恒星周围就有一颗行星存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么?”引出外星人的话题,让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相关资料。

总体来说,这节课我设计的内容比较多,但45分钟正好可以讲完,节奏可能有点快,有些部分用时有点长了,但重点还是有突出,比如天体系统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学生活动比较顺利,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可能因为是第一节课吧。语速还是要再慢点,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第二节的教学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加油,陈老师!

反思二: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图片资料丰富,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是一节非常有意思的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却比较的陌生,他们从初中的区域地理一下子跳到自然地理,让他们对地球有个宏观的认识似乎又让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而第一节上得好不好,又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所以在上这一节课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应该用较多的图片去弱化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比如“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物质的存在”?“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请你为它找证据。”等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将知识点落实。

同时布置一些课外资料的查找,让学生对宇宙中的地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在教学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较大的转变。

总体来讲,第一节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达到自己的设计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提出了一些较深的问题,有关天文知识的,我个人的感觉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测效果会更好,但是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较难实现。也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困惑之一。

反思三: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I属于自然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操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尤其是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更如此。对于在我的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要感谢学生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得到反思。目前我总结出了以上几条,可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使我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地进步。

反思四:宇宙中的地球教学反思

篇6: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

肥西中学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上一篇:政审父母现实表现证明下一篇:幼儿元宵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