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2024-07-28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一)中文系像一块抹布,看着不起眼,哪里都用的上。就自身而言,我其实不怎么喜欢写作,能跟汉语言这个专业沾上边的也就是我喜欢一些小说,别的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趣。虽然对汉语言这个专业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有多大的讨厌,但是我心里还是能够接受它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细细回顾了每位老师所讲的内容。如魏学宝老师,他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尽管专业适用范围不宽,我们同样有很多种选择,如秘书、文字宣传、新闻媒体、教师、政府等企业事业单位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专业可能有一点点的就业方面的差距,但是如果把一个专业学精了,琢磨透了,还有什么可愁的呢?魏学宝老师除了消除我们对专业前景的担忧,还针对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细细叮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句话:“你有没有妨碍别人?你有没有包容别人?”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觉得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恪守的准则。简单的事,想深了,就复杂了。复杂的事,看淡了,就简单了,有些事情,笑笑就能过去。何必耿耿于怀,何必斤斤计较。刘涛老师则是针对我们专业列出了书单,供我们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我们往确定的方向去读书,避免了大一上学期极其容易出现的迷茫,没有规划性,没有方向感的问题。同时,刘涛老师还就个人的经历向我们强调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建议我们读一些英文的文学读物,时刻为我们以后的四、六级考试和考研做准备。“蟋蟀在室,岁聿其莫,紧握不东,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东无荒,良土瞿瞿”.伊强老师的古诗词的讲解,让给我领略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人们都说,学理科出身的人,理性大于感性;学文科出身的人,感性大于理性。对此,我不置可否。从新生研讨课上就可以感受到中文系老师细腻的感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引经据典时的万丈豪情。他们非常好相处,而不是大家通常描述的那样,“大学的老师冷冰冰的”.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老师启发我们用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用真实的感悟去抒发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人生转折点。由于长期在父母身边,我们就像是一个个睡眼朦胧的孩子,没有睁开眼请真正地去看看这个世界。但是到了大学就真的要学着长大,自己独立处理宿舍中与舍友的关系,面对这个人际复杂的社会,适应与高中完全不一样的考试制度、作息制度、学习内容……对于我们大一的新生而言,很多的问题都“扑面而来”.不可否认,我们可能难以适应,难以快速调整自己从一个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一下子过的解放的状态。我们会迷茫,会无所事事,会没有计划性,自由散漫。所以,此时老师的一些引导、一些经验就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我觉得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有很大的必要。它对于我们而言是很有帮助的,老师以过来人的身份进行引导,一句话也能会马上解决困扰我们很长时间的问题。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有人来给自己指点迷津,帮助自己适应环境,用流行的甄嬛体来说,“这无疑是极好的”.但是,由于是第一年在中文系开展新生研讨课,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如老师讲的内容有时会有重叠。“有答案的青春有趣吗?青春就是用来思考和碰撞的,如果已经有答案及至安排,青春也就不需要探索,尝试,欣喜和挫折,也就没有味道了。”别人讲千遍万遍也不如自己做一遍,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做梦,敢于追梦。同时,我们要学会接纳,理解挫折,踏实努力。而且,我们应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时刻清醒,真心珍惜。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生存点上搁置太久就会退色,变得目光呆滞,想象力如衰草一般一天天矮下去。在青春飞扬的年纪,我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还是行将就木呢? 希望用下面一句话来自我激励吧:“他们说你长得不够漂亮,你就真的永远低着头吗?他们说你成绩不好,你就停下努力以为自己天资不够吗?他们说这是你绝对做不到的事情,你就默默认同放弃坚持的梦想吗?他们是你的什么人,有什么权利决定你的未来,到底是为你好,还是背地里笑你愚蠢?别太爱意别人的看法,请你活给自己看。”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二)还记得梅XX教授曾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我怀着迷茫好奇的心情走进大学校门时,我何其有幸,在大学中遇到几位为我解疑答惑的导师。初入大学,便感受到那严谨中又不失活泼自由的大学风气。好奇有之,这是告别三点一线枯燥无味的高中生活,对新的学习环境以及新同学的向往;迷惘有之,在以往的校园生涯中前进的道路总是十分单一,最终目标不过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而我们所需的不过是坚定走下去的毅力和决心,但大学是不同的。当早已习惯把学习当作唯一重心的我迎面撞上那五光十色的大学生活时,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那时的我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给我指导的老师,在那迷茫的时刻,我迎来了大一的新生研讨课。魏XX教授是给我们上课的第一位老师,他的风趣幽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时,时间被各种卷子填满,最长远的目标不过是考上一个好大学,至于各种专业却是完全没有了解。而刚入学时,对于自己的专业,唯一知道的不过是汉语言文学这个名称。魏XX教授以他独有的幽默,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汉语言文学在本校的创立过程以及我们将来要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他还为我们放映了一组ppt和视频,展示了我们历任优秀学姐和学长的风采。鲜妍明媚的笑容,青春鲜活的气息,明确坚定的目标,以及为目标永不放弃的信念和决心。一堂课给我们带来的是深深的思考,要想在五光十色的大学生活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迷茫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带着对未来的期盼,大学生活正式拉开序幕。时光荏苒,几个星期就这样丰富充实的走过了。新鲜的课程,五花八门的社团,宽敞高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大学生生活如同一幅瑰丽的画卷缓缓展现在我们眼前。但来到新环境的新奇和热闹逐渐退去后,大学中轻松的课程让我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失去了高三紧张气氛以及考试带来的压力,很快便让我觉得无所事事,自身的惰性与内心迫切想做些事的心情相交织,空闲甚至成了一种折磨。带着焦炉的心情,我再一次迎来了新生研讨课。刘XX老师并不是给我们上课的第一位老师,但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尤为深刻。他给我们里的那张长长的书单以及对各种出版社的如数家珍,都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读书的热爱。课堂上刘XX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他的读书经历以及在读书时的感受,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欣赏的,就犹如伯乐之于名马,或许刘涛老师就是一位真正的爱书人吧。求学之路,理想之路需要知识的铺垫,因而便需要读书,读书使人宁静,使人充实。读一本好书,便是要遥听一个孤独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相同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她为你一人唱歌。空闲时别忘了读几本好书,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捶击。随后的大学生活就在学习,看书,与同学玩闹中平平静静的过着,没有想象中的光怪陆离,丰富精彩,但也不乏新鲜事物。第一次参演舞台剧,第一次募捐,第一次摆摊,无数次的尝试,无数的可能。不知不觉我就迎来了最后一次新生研讨课,这也或许意味着我的大一上学期已经过了一大半了。平平淡淡的一堂课,然而却始终提醒我们在这一堂课后便摆脱新生这个身份了。是新生研讨课见证了我初入大学的迷惘与孤独,见证了我成长的欢乐与激动,纪念我的新生研讨课,纪念我那一抹逝去的时光。

篇2: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一、内容

本学期的新生研讨课包括老师的课堂指导,新生的自我认识,小组合作与交流。

研讨课开课,丁国富和马术文老师介绍了本专业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未来发展以及以后的就业问题。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工科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需要我们具有制图、机电信号采集转换与检测、机电系统微机与PLC控制、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有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测试机电参数、合理运用机电设备的能力,具有机电产品的开发运用能力,具有机械、电子、数码等产品结构研发设计的能力,具有机械、电子相关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的管理能力。

自我认识即简单介绍自己及上大学的目的、未来方向。这使我们对自己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大概的目标及方向。大学是个自主发挥的空间,是个独立做主的地方,有目标,有奋斗的生活很重要。

我们小组做了一次关于高速铁路技术的ppt。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做ppt,去讲台上讲解,解答同学的疑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出色地做好自己的板块,尽职尽责完成任务。不仅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我们个人演讲能力,加深了小组成员间的认识与感情。

二、参与过程

我们小组郑陨击、马秀明、赵建

一、谢琛、郭琪瑶5人一起写了一份细密的PPT。我们的主题:高速铁路技术。

三、总结

新生研讨课让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专业信息。虽然我们在上大学前对专业选择进行了慎重考虑,但毕竟我们对我们的专业缺乏很多必要的认识和了解。而新生研讨课给我们提供了这养一个平台,在上完新生研讨课之后,很多同学表示对我们的专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例如每学年学习的侧重点,我们主要应该学那些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四年里应该培养自己那些方面的能力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毕业之后的择业与就业情况,向我们全面分析了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利弊。这让我们在大学学习之初就对将来的学习就业局面有了大概的了解,让我们在今后四年的学习中能够选择性的做些准备工作,不至于在面临抉择时手足无策。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竞争很激烈,要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并脚踏实地的走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才能使自己更有优势。

其次,新生研讨课采用了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课上能够畅所欲言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有什么不懂的立刻就能够得到解答,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对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让我们对学习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总之学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新生研讨课在我们的大学生活的开端给我们上了重要的课,让我们最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和未来有了更大的期待。通过新生研讨课使我们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感慨“知识原来还可以这么学”,对大学有了一种新的 认识,促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新生研讨课不是在教我们一门知识,而是在教我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思考问题,这种课程对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我们是极为有益的。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 的是了解了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何为研究也有了初步了解。另外,我们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尝 试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基本上完全自主地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领会到了什么是大学里的学习,锻炼了对陌生领域的领悟能 力。

篇3:高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大一新生历经坎坷从中学升入大学, 从紧张的高中阶段步入美好的大学殿堂, 不觉就迷失了方向, 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角色转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 感到力不从心, 不知如何面对, 如何前行。许多学生反映他们刚进大学时, 渴望通过与老师对话获得某些帮助, 想把心中的想法大声说出来, 结果却鲜有机会与老师近距离接触;也有学生说:“我们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应付最不重要的事情, 而最重要的事情却没人教导我们”, 尽管这样的说法有点偏颇, 但事实确实存在。实践证明, 新生研讨课引入新生入学教育中, 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所长, 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 树立自信, 找准方向, 对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生研讨课的背景与起源

新生研讨课始于1959年美国的哈佛大学, 当时开设的缘由是希望改革大一课程, 让大一新生有更多与教师接触的机会, 其目的在于强化大一学生学习上的经验。对教师而言, 这类课程的实施, 燃起了他们的教学热情;对学生而言, 来自教师的关怀、引导和帮助, 而非单纯成绩的威胁, 使得他们有动机追求更好的表现。据美国“新生第一年经历及转校生国家资源中心”2009年的调查, 在全美2519所院校中, 有87.4%的学校开设类似课程。在具体操作中, 不少学校新生研讨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把新生研讨课纳入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之间的互动, 以构建学生的学习社区。

我国高校正式将新生研讨课列入教学的时间较晚, 且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于2003年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开设新生研讨课, 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参与合作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之后陆续有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就高职院校而言, 除本文所谈到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将新生研讨课引入大一新生教育之外, 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高职院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专科教学。

无论是国外高校, 还是国内高校, 新生研讨课均是面向大一新生, 基于小班化教学, 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 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型课程。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新生完成从中学向大学, 特别是一年级这一关键时期的良好过渡, 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其特点如下:

(1) 小班化教学。一般20人左右, 学生可自由开放地发表意见与分享想法, 上课充实而没有压力。

(2) 场所不固定。可以是讨论室、小型会议室、实训室, 甚至是宿舍或校园某处空地,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放松, 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上课的格局, 从而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

(3) 主题多元化。教学内容可以包罗万象, 从中规中矩的学术领域, 到与时事相关的议题, 从人生哲理, 到大学学习等。

(4) 研讨互动式。鼓励学生与老师对话, 减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和老师谈话的恐惧, 同时也鼓励同学之间的团队与合作。

(5) 多元化考核。为使学生在没有分数压力的环境里尽情学习, 新生研讨课通常没有考试,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三、新生研讨课建设的必要性

(一) 新生研讨课彰显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

自古至今, 教育界一直在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教育怎样才能促进人更好的发展”。对以上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无论如何, 成功的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 教育实践中来, 到教育实践中去, 这样的教育才能彰显存在的价值。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不是知识的灌输和传递,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开拓和创新。当下, 知识更新迅捷, 无论学校如何改革, 教师如何努力, 三年的专业知识训练很难传递所有知识。如何弥补这一不足, 新生研讨课正好提供这样的媒介, 即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进入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殿堂, 与不同领域的教师一同探索学问知识以及人生智慧。通过活泼、互动的教学引发新生对知识的好奇, 对能力的渴求, 培养学生必备的包括表达与沟通、倾听与思考、团队与合作等各种软能力。

(二) 新生研讨课有效促进师生交流, 学做合一

虽然新生研讨课各门课程研讨的主题各异, 但皆强调学生和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 刺激学生思考, 这种以分享、讨论为主的对话式教学, 其好处显而易见:一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把心中的想法大声说出, 把想实践的尽量尝试去做, 因为教学内容一般没有正确答案, 因此不用担心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正确。二是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渐渐有了思考的方向, 有利于学生发展。三是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吸引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新生选修, 亦创造了不同领域学生间交流的机会。

(三) 新生研讨课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尝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国高职教育已从量的扩展向质的提升推进, 已深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课堂教学创新要求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促进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基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文化知识的需要,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生研讨课正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有益尝试, 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对于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新生研讨课的实践

(一) 课程定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研讨课与新生教育衔接, 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解决高职新生在大学一年级普遍遇到的困惑, 通过探索具有高职特点的新生研讨课实现以下创新:

1.新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引导新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增强创新学习的意识、提供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适应高职生活、树立科学、正确的大学生活态度。

2.教师能力提升模式的创新。新的授课形式, 新课程的开发, 激发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热情。以新生研讨课为契机, 使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促进教师真正关注课堂教学, 关心学生成长。

(二) 课程安排

1.人才培养方案。为使新生研讨课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学校在公共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生研讨课, 使得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结构体系。

2.课程内容。考虑到新生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课程内容要求结合授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或工作经历, 选择教师自身有体会的较为具体化的主题, 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分为两类。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类主题, 主要关注新生的适应性转换,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引导新生认识大学的理念和精神, 学会时间管理, 压力应对, 身心健康, 学会资料查阅、学会团队合作与合作学习等。另一类是专业联系紧密类主题, 主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和结构的介绍、选课指导、三年的培养计划、专业 (岗位) 发展趋势等。引导新生了解所学专业, 构建对专业的轮廓感, 了解职业发展前景, 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完成从“接受知识”到“自主创新学习”的转变。

(三) 管理机制

为确保新生研讨课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不仅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构建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还打破常规, 推陈出新, 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主要包括:

1.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鼓励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对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 除按正常工作量计算外, 学校给予任课教师每课时额外的课时补贴, 同时对获得立项的新生研讨课, 学校给予每门课程一定的经费资助, 用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支出。

2.促成“平等参与”的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新生研讨课学分认定和学分顶替实施办法, 以鼓励学生选学新生研讨课。

3.探索多个开课主体。开课主题上, 除积极鼓励和引导本校高水平教师开设新生研讨课外, 还鼓励聘请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作为新生研讨课的兼职教师。

4.实施多种开课模式。开课模式上, 在确保新生研讨课开课质量的前提下, 分别采用了任课教师单独开设的传统模式、任课教师相互“拼盘”开课的合作模式以及任课教师加新教师的连带模式, 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双重目的。

五、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新生研讨课的思考

1.课程定位是关键。在新生研讨课开发和建设过程中, 不能急于求成, 其成功实践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要有准确的课程定位:包括学校层面、课程层面和受益学生层面, 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馈, 以达成共识, 实现共享。

2.学生满意是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永恒主题。一类或一门优质课程的形成需要有许多要素支撑, 其中学生受益、满意、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核心。在新生研讨课建设过程中, 即使做得非常出色, 但是离开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或不能使学生满意, 一切工作都将归于零, 课程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关键。教师是推动新生研讨课开发和建设的主体, 教师驾驭新生研讨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有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的能力, 更要能很好地掌控整个教学研讨的过程。因此, 任课教师能力的提高需要优先考虑, 除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培训交流外, 校内的课程总结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让任课教师在理念上和行动上都能适应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A].教高[2006]16号.

[2]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2) :89-93.

[3]陈方泉.新生研讨课建设的困难与破解之策:基于上海大学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6) :64-67.

[4]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特点及启示:基于三次全美高校新生研讨课调查结果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2 (2) :69-74.

篇4:开设新生力学研讨课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力学;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创新教育

一、国内外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已成为基本理念,但在本科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知识传授有余,创新探索不足”的现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仍缺少与之相匹配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的根本特征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素质。不仅掌握基础知识,知晓现代知识,还应该具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善于探索的本领。新生研讨课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新型课程。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和中国的孔子时期曾经有过老师与学生讨论课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新生研讨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首先由哈佛大学创建,后来被其他著名大学采用。至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项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富竞争力人才的教学改革措施,许多美国大学都将新生研讨课作为一、二年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其基本特征是:(1)主要面向一年级新生,也有面向二年级的,同一班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学院;(2)强调交互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课与学生讨论交互使用;(3)大多是少学时的,算一个学分;(4)大多限定小班规模,每班8~12人;(5)考试成绩只分通过与不通过两种。

国内由清华大学率先开设新生研讨课(2003年),而后迅速在其他高校推广。当前开设新生研讨课已成为大学研究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虽然已摸索总结出一些经验,但总体上仍属于初创和探索阶段。

二、新生力学研讨课

从2007年起,我们开设了“动物运动和生长的力学奥秘”新生力学研讨课。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结合上海交大的情况,总结几点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1.教授主持自由选课

主持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不同于一般课程的主讲教师,从功能上应冠于“导师”称谓更为确切。上海交通大学规定新生研讨课必须由教授,最好是热爱本科教学、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开设。这是因为新生没有任何大学课程基础,缺乏专业知识。这需要教师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地把课题的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景介绍给学生;能准确地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课题实质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新生研讨课的题目全凭教师根据自己的“拿手好戏”和兴趣自由选择,学校特别鼓励交叉学科选题。教师提炼出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公众普遍关注的主题,可能涉及多种领域。既有经典内容,也追踪前沿方向。有的已有答案但仍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新生研讨课提供了新生与导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学生能聆听导师对学习、做学问、做人的忠告,亲身感受他们为人为学的风范。从导师那里潜移默化地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同时也让新生们认识到,科学家、导师也是普通人,只要他们确立目标、坚持不懈,将来自己也能步其后尘。

新生选课没有先决条件,也没有专业限制,完全根据兴趣。有的新生在中学里就对某个专业感兴趣,而现在就读的不是这个专业。他就可以通过选择新生研讨课了解当前专业的情况,培养兴趣;也可以选择与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关的课程,唤起潜在的兴趣,在一年后重新选专业。

上海交通大学在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共设置40门新生研讨课,其中理工科占一半,人文和生命科学各占1/4。课时为18~36学时,学生人数限定在15~30人,可容纳新生逾千人。“动物运动和生长的力学奥秘”是唯一一门力学课程。选课人数30人,分别来自船舶、机械、电子、医学、管理、传媒等10多个学院。除了船舶和医学院的学生可能涉及专业需要外,大多数学生为兴趣使然。

2.形式多样注重研讨

传统课堂只有一种教学模式:老师埋头讲,学生埋头记。目的是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固定的,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课堂上几乎没有讨论。老师提问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听懂讲课内容。学生不习惯当场提问。

新生研讨课可以有多种教学模式,但都离不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研讨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由于没有固定教材,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新的教法。人文类研讨课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讨,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自然科学类,特别是涉及前沿学科的生命科学、理工科课程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方式居多。一般需要教师先介绍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然后归纳几个问题让学生研讨。不论哪种模式,由教师提问题一让学生查资料一在课堂上开展交流研讨的方式是共同的。

新生研讨课让学生学习对一个主题如何提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如何作结论。以“动物运动和生长的力学奥秘”为例。先让学生将动物(鸟类和鱼类)的运动速度和效率与人类的交通工具作比较,调研的结果是在空气中人类的飞机在速度和高度上早就超越了鸟类,但水中的船舶却落后于鱼类,特别在效率上更是远远落后。由此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的阻力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查资料和讨论,从未学过流体力学的各专业学生了解了流体力学中关于力的最基本概念和原理。接下去的问题是鱼类为什么在水中游得快?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种类的鱼(包括水中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外形特征、推动方式及减阻措施,并运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寻找游得快的原因。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借鉴动物运动的原理设计高效率的船舶。学生们用掌握的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参考鸟类、鱼类的运动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对改进现有的船舶结构和推进方式、设计全新概念的新型船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有的方案引经据典,论证比较严密:有的方案缺乏足够依据但想法大胆;有的方案则富有创意。各种方案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点评,展开热烈讨论。

学生在研讨课上学习如何收集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评论别人的方案、归纳总结等科研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一经历不仅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过程,而且学习了团队相互合作、平等讨论的精神,认识拓宽思路的重要性、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还锻炼了上台讲话的胆量。

3.师生互动鼓励质疑

普遍认为“中国的学生不敢主动提问,更不敢向教师质疑”。这可能与中国的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模式和所处的环境的长期影响有关。新生研讨课应创造一种开放、融洽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入学依始,给新生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模式,对他们尽快适应研究型大学环境大有裨益。

新生研讨课的教师应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在第一堂课上就阐明课程的性质不是授课,而是研讨,可以提出各种设想,可以对别人提出异议。要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提问,

哪怕提的问题很幼稚也积极鼓励,不简单否定。

新生研讨课的主题应能吸引学生提问。“动物运动和生长的力学奥秘”的下半部分是研讨应力与生长关系新命题。已发现了许多应力引起生长的证据,如锻炼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使肌肉萎缩等。还有更多证据需要发掘,适合学生去寻找。该主题包含的内容及其丰富,某些现象还不能解释,对己发现的规律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例如通过X光透视和力学数值模拟发现人股骨中松质骨是沿主应力方向排列的,这预示骨细胞顺着应力大的方向生长;动脉管壁受到血压作用而膨胀,主应力沿圆周方向,但管壁的内皮细胞却沿着轴向拉长,有学生对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提出质疑,说明细胞生长与应力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新生研讨课的研讨方式应有利于学生提问。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出一个尚未验证的命题,让学生从各个方向去验证和说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查到的资料去寻找答案,大家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相雷同。这不仅有利于相互质疑,也促使相同兴趣的学生开展合作和讨论。例如在借鉴动物运动特点设计新型船舶时,有的注重改进船舶形状,有的注重改进表面阻力:有的提出利用水面空气效应,有的提出利用风帆效应;有的研究喷水推进,有的研究磁流体推进。同学们相互质疑,使研讨热烈而有趣。

提出问题是发现真理的第一步。牛顿从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为什么只向下掉的问题,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观察世界地图中提出为什么大洋两岸的海岸线形状相似问题,最终建立地球板块构造学说。同学在新生研讨课上提出的种种问题可能引起教师新的思考,可能给其他同学带来启发,也可能成为自己今后一生探索的课题。许多同学反映从新生研讨课中获得了灵感。

4.考核宽松培育兴趣

新生研讨课不进行期末考试,不搞“一考定成绩”。采取考查方式,以通过和不通过为考查结果(有的教师增加一挡优秀)。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可以灵活多样,如口头报告、小论文、用PPT演讲、小组研究报告等。最终成绩可由出勤情况、平时提问情况及期末报告等组成,通过者可获得相应学分。

由于新生研讨课没有枯燥繁琐的公式推导,强调交流与讨论,因此氛围较为轻松,但不偏离主题。教师讲解基础和背景知识,介绍进展和前景,素材以图片、动画和实验录像为主,有条件的可组织参观、观摩、实地调查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兴趣。如在我们的课程中为配合新型船的设计可组织学生参观船模陈列室,配合研究鱼的运动特性可参观水族馆等,使学生对研讨主题的感受更加直观、生动。

在新生研讨课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互动外,教师应注意引导和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以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组织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收集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写作,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这种协作方式和团队精神是当今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对交叉学科。

大部分学生没有当众上台演讲的经验,也没有制作PPT的经历。新生研讨课提供学生不止一次上台演讲的机会。许多学生从设计主题、制定大纲,收集资料、做PPT到登台演课,经历了第一次科研实践。很有成就感,从别人演讲中得到启发和借鉴,很有收获感。总之通过研讨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作科研的兴趣与自信心。

三、待改进方面

新生研讨课体现了一种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以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为方式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了与名师对话的机会,架设了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力学新生研讨课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提高了力学素养,窥视到从工程到生命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力学奥秘,感受力学的无穷魅力。这不仅加强了新生对不久将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的亲和力,而且为他们今后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主动运用力学元素、开展与力学的交叉研究打下基础。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如学生对新生研讨课的反馈意见中有:(1)30人一班人太多,使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相应减少,应以10~15人最佳。(2)研讨还不够充分。原因有新生对研讨的主题知识有限,资料缺乏;有的学生还没有发言的习惯。需要教师在选题上下些功夫,多鼓励引导学生发言。(3)参观、实践机会较少,主要与实践场地和经费缺乏有关。(4)时间上有时与公共课(如外语、政治课)冲突,需要学校统筹解决等。

参考文献:

[1]朱克勤,任仲泉,关于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的流体力学新生研讨课[J],力学与实践,2005,27(1):78~80。

篇5: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摸着石头的过河者 ——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这个小学期,我们管理学院大一新生一起参加了新生研讨课。这个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各个系的老师,为我们介绍各个专业的情况。

说真的,作为大类招生的我们,一开始对选专业感到十分迷茫,虽然已经奋斗了一学年,我的目标仍是十分模糊,对各个专业也不是十分的了解,只是略知一二,唯一知道的是厦大王牌专业会计和财管,但是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会计和财管是否真的是最好的出路呢?我带着疑问,参加了新生研讨课。

第一场讲座是市场学系。市场营销专业为企业培养理论基础雄厚、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操作能力强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管理基本理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源、组织行为、财务会计、金融投资、计算机、统计等方面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外语;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技能。

第二场讲座是旅游与酒店管理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围绕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企业管理、以及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培养方向,通过学习、实验、实习与毕业论文锻炼,让学生真正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诚实守信和合作精神”,使之成为具备国际化视野、具有管理才能、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第三场讲座是财务学系。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宽泛的工商管理基础知识以及公司理财和金融方面的专业理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中国企业财务金融实务,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秉持求真、创新、合作、开放的价值观,从事公司理财和金融业务工作。

第四场讲座是企业管理系。该专业为现代工商企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综合管理人才。通过培养,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工商管理领域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富有良好的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成为胜任组织管理活动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第五场讲座是管理科学系。管理科学专业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借助领先的管理软件实验室,培养能够从事产业分析、市场研究、管理运作、决策分析和信息管理的数据分析高级人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熟练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与信息管理技术,分析和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胜任企业管理数量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第六场是会计学系。该专业培养适应各类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既通晓国内会计准则又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不同单位会计管理的需要。该专业的学生既能熟练掌握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决策的技能,成为担负起会计管理重任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又能熟练掌握独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方法和专门技能,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注册会计师。

六场讲座下来,我受益匪浅。渐渐对各个学科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但是,我也不禁沉思,什么才是我最应该选择的?是最好的专业,还是最喜欢的专业,还是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呢?如果能三全其美固然很好,然而世界往往不尽

2014级管理学院 7班方雨婷 17420142200465 如人意,选择也需要自己做出。

来厦大之前,我爸妈就嘱咐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会计,甚至提出了“分专业之前不要谈恋爱”的“无理”要求,我也愉快的答应了。然而真正到了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我却犹豫了。一方面,竞争压力很大,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我感到疲惫;另一方面,当我放松懈怠的时候,想起父母的叮嘱,我又觉得后悔和自责。自相矛盾的自己使我承受更大的压力,身心俱疲。

这时,我开始思考:我想要什么?

我想起我高考前报志愿的情景,几夜辗转反侧,好不容易确定了大学,却又开始拿不定专业,我想学广告学,可父母希望我学会计,我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希望我有个相对轻松而又挣钱多的工作。于是,反复思考,我决定一专业报管院,二专业报新传,然后放手一搏,听从命运的安排。当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和我妈高兴地抱在一起。然而,那一夜,我又失眠了——命运让我选择了我不喜欢的专业,虽然,那是厦大最好的专业。

与梦想擦肩而过,我想,我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滋味。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就要消极地进入大学。世上没有完美之事,既然命运如此安排,我便听从就是,但我依然要活得精彩。从此,梦想搁置一旁,我踏上了另一条路。

但是,依然但是,我们之所以无法看透人生,是因为它永远不会朝着你计划好的方向发展,是的,人生是机遇,人生是意外。我认真学习,但我远没有高中拼命,也没有高中目标明确,因为会计在我心中是个遥远而又模糊的概念,我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夜以继日地苦读,我也不认为这样是一个正常的大学生活。我没有那么聪明的资质,我的学习,只能称得上是认真,却不能称得上是刻苦,慢慢地,相比那些依旧拼命学习或是天资聪慧一些的同学,我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我可以处理好学习成绩和我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可我却很难处理遥远的父母对我的期望。有时候,我深夜独自思考,觉得十分迷茫,想起电话那头的叹气,我不由的感到紧张。这时,一个问题再次悄然出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此时,小学期悄然而至。新生研讨课为我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想必是班主任吴隆增老师的那次班会。他说,我们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一定要尽量选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这样,即使没有太多的钱,也能乐在其中,而一辈子做不喜欢的事情,有时候,是很痛苦的。突然间,我好像想明白了什么。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我又再次深深地思考。我知道,客观来讲,好的专业,意味着好的就业和更高的薪水,而相对不是很出名的专业,就业相对弱势。但,如果强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读不喜欢的专业,做不喜欢的工作,可能最后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因为那时,我们已经步入社会甚至组建家庭,责任更大,因而更难以做出改变;有时,我们做的工作虽然辛苦些,薪金低些,可是因为热爱,我们苦中作乐,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无法真正洞察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者二者本身是互相矛盾的,因而我们做的决定很少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时间不能倒退,人生不能重来,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另一种选择下的我们是否更完美。我们都是摸着石头的过河者,既然选定一个抉择,就没有必要后悔。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我想我们的态度不能太消极,也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和笃定改变现状的勇气。前者不一定定不幸福,那是对现实的适应,后者不一定不成功,那是对现实的挑战。

无论最后我做出什么选择,我想,无论如何我也要告诉我的父母,金钱和辛

2014级管理学院 7班方雨婷 17420142200465 苦不能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我想,我的父母一定明白,儿女真正的快乐才是他们真正的快乐,如果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也一定会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

思考了这么多,心中似乎有了答案——选择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选择后如何面对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

篇6:新生研讨课 课程心得

在进入大一前我对新生研讨课可谓是一无所知的。在拿到自己的课表后,“新生研讨课”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研讨、研讨……”听名字就让人相信这会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后来我通过上网百度并且询问学长学姐,对新生研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

新生研讨课是由学科领域的教授面向我们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小班研讨形式”的课程。其教学模式无论在授课方法、教学媒介、考核手段等诸多方面皆与惯常教学有很大突破和不同。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的老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我们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同学们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

在我看来,本学期的张邱林老师的新生研讨课主要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导师带领我们共同探讨新生研讨课这一课程的概念、教学目的、教学思想等。老师能在讨论中充当领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使得学生能够对新生研讨课有一个更加全面且深入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方言语法例句”研讨。这一活动主要是依照,首先由导师展示学姐学长的录音范本及研究成果论文,然后组织学生依照“例句文本”自行录音,接着由课代表收集本班学生的录音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播放,最后导师在审阅完所有同学的材料后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及总结;第三阶段是学生依据之前的研究完成论文“方言中亲属称谓研究分析”以及“新生研讨课课程总结”,在这一阶段导师充当协助答疑的角色,学生将会获得充分的自主安排的权利。

篇7:关于新生研讨课的心得体会

姓名:*****

院系,班级:***学院**************

学号:*******************

新生研讨课是进入华农的初次选课,带着好奇和一些感性的认识,我选择了《饲料,动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时间过得飞快,现在这门课程已经基本结束,回顾所学,我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我学到了什么?虽然研讨课每周只有一节,但是给我们授课的都是该课程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作为新生有机会听他们讲课,如沐春风,几乎每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知识层面而言,我了解到了饲料的概念及其8大分类,饲料的品质及其控制,还有营养与生长的知识(包括了生长方式,生长阶段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减肥原理的那节课。原来减肥就是使脂肪细胞变小,减少过多的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中最主要的物质就是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合成的,由此我明白了抽脂减肥,不吃或少吃含脂类食品等减肥方法的荒谬。So the only way is eat less and exercise more.老师说这是美国某个协会关于减肥方法中的一句话,我觉得十分有道理。

尽管我不是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的其实还很浅显,但重要的是,这门课程激发了我对饲料科学的些许兴趣,使我对科研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老师们通过一个个实例教给我们:怎样看表格读取信息;怎样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怎样制作PPT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着实使我受益匪浅。最后一点不得不提,老师们不仅一个个学识渊博,专业知识深厚,尤其是他们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十分佩服,值得所有学生学习。

一点小小的建议。新生研讨课的形式是分组讨论,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次PPT进行讲演。现在回过头来看,讨论实在太少了。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个人觉得,这样一来,研讨课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开设目的。虽然‘听’能使学生学的更多,但是只有讨论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我建议:每堂课前三分之一时间由老师讲,后三分之二时间,师生围坐成一圈,就老师给出的课题各抒己见,互相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总结,帮助大家提高。而对于不擅发言的同学,大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理解,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说件遗憾的事,由于和老师接触太少的缘故,加之性格有点内向,我至今还不能说出几位老师的姓名,实在惭愧得很。希望老师们能够走进学生,与学生做好朋友,我们愿意以你们为榜样,做到最好!

篇8: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新生研讨课” (Freshman Seminar) 是由大学知名教授专门为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讨论课程[1,2,3]。主要教学方式是以小组方式与开课教授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 在教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 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 新生研讨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 由教师依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 学校鼓励交叉学科选题。全校学生不分专业, 原则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门新生研讨课。

我校的新生研讨课实践开始于2013年, 经过学校批准, 笔者在2013/1014学年第二学期为2013级新生开设了一门新生研讨课———“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 总学时为16学时, 学分为1学分, 该学分可记为通识教育学分, 共分8周进行讨论, 每周2个学时讨论时间。经过为期8周的学习讨论, 现在已经圆满结束。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新生研讨课计划每学年一次, 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并准备长期开设下去, 为了在将来更好地开设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这门新生研讨课, 有必要对第1次开设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新生研讨课进行回顾, 总结经验教训, 为以后的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新生研讨课实践作指导。

二、具体开课情况

这次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新生研讨课设置的具体内容为: (1) 从计算机如何绘制直线段谈起 (Bresenham算法或中点画线算法) ; (2) 中点画圆算法和中点画椭圆算法; (3) 正负法绘制隐式曲线; (4) 直线段裁剪的Cohen-Sutherland编码算法; (5) 直线段裁剪的梁友栋———Barskey算法; (6) Bézier曲线和de Casteljau算法; (7) B样条曲线和de Boor算法; (8) 细分曲线曲面和Chakin算法。学生反映前面的内容比较简单, 后面的内容越来越难。以后开设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新生研讨课的时候, 这些具体内容可以灵活机动地进行调整。

新生研讨课的选课人数限定在8~30人之间, 这次一共有17位学生选这个课, 17位同学经过自由组合分成7个组, 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第1次课由于学生没有准备所以由我主讲, 后面7次课则由学生主讲,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每个小组选定的题目需要到图书馆以及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做成PPT格式的幻灯片, 接下来7次讨论则由学生主讲,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 建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互动型、自主式学习环境, 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该门学科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我只在关键点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免学生误入歧途。计算机图形算法这门学科实践性很强, 所以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Visual C++程序编程实现其中一些算法。

三、学生的反馈意见

经过8周学习讨论, 学生们普遍反映还是有些收获。比如学生一反映:此次新生研讨课, 老师让我们先进行分组, 然后分配给每个小组一个课题准备, 每次课一个小组对此次课题进行讲解, 其他小组也可以参与讨论探究。这种形式可以说是新生研讨课所独有的, 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一开始报这门课时, 只是冲着计算机图形学去的, 想学一些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 也对新生研讨课没有概念, 以为只是一个称呼, 上课还是平常上课的模式。当第一堂课老师跟我们讲了新生研讨课的上课模式时, 我也有些惊讶与好奇, 因为从来都没遇到过这种上课的模式, 同时也觉得这样真的挺好的, 会让我们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在这次研讨课中, 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体验这种上课模式, 所以学生在上面讲的时候, 下面的同学还是像平时那样被动的去接受知识, 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讨论中去。也可能是因为讲的学生讲解方式不太好, 自己感觉有些知识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稍稍分一下心, 就听不懂下面的内容了。我也希望下次参加新生研讨课时, 我们能够突破这种心理上的障碍, 能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讨论探究知识, 真正的学到知识。

学生二反映:转眼间, 为期八周的计算机图形算法新生研讨课即将告一段落了, 这八周的新生研讨课给了我们一些体验和感悟, 让我们对大学生活有了更多美好的憧憬。不同于其他的公选课, 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直接是几乎没有多少交流的。学生一般都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到课率也不高。在我们演示PPT时, 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 这样的互动可以给引发出更多的思考。给我最大的挑战及收获是当我准备Bezier曲线和De Casteljau算法的时候, 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这是以前完全没有涉及过的知识领域, 先是自己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再对资料进行整体, 做成PPT。虽然课上在台上讲的时候自我感觉不是非常好, 但确实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锻炼。这么多节下来, 对中点画圆算法、正负法画圆、直线裁剪的Cohen-Sutherland编码算法、梁友栋-Barsky算法的基本思想已经清楚了, 这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计算机图形方面的知识应该会有所帮助。事实上, 这几个算法的基本思想都异常简单, 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低, 初学者也很容易接受。所以可以考虑增加探讨课的内容, 让我们了解更多经典的计算机图形算法。课堂上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数学系的择业与就业情况, 这让我们在大学学习之初就对将来的学习就业局面有了大概的了解, 让我们在今后四年的学习中能够选择性的做些准备工作, 不至于在面临抉择时手足无策。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的竞争很激烈,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 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全面发展, 光会数学没有竞争优势,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脚踏实地的走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才能使自己更有优势。建议:①能准备相关算法的编程, 课堂上演示实现一下, 更有吸引力。②可以增加课时, 改为16周, 以便增加课程内容。③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上台讲一下。

学生三反映:这个公选课叫做新生研讨课, 对于我们这些一直上着传统的课:老师讲, 学生听来说的来说, 是第一次以这种形式来上课。我想先来说说这门课的优点:首先, 新生研讨课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有关自己专业的有用的知识, 可以去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这门课 (跟数学比较相关的) 。同时, 老师一直跟我们说, 可以多多练习自己编程, 让我们数学系这样不好找专业的学生在大四毕业时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其次:新生研讨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方面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自己备课, 自己上去讲, 自己做PPT, 自己看书写讲义, 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不足, 可以去提高。第二个平台也是这门课最大的优点:新生研讨课采用了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课上能够畅所欲言地与老师进行交流, 有什么不懂的立刻就能够得到解答, 充分调动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来说, 对于学习充满极大的热情, 同时培养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门课还有点几个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当时学生选课, 没有试听课, 对于课中新生研讨课完全不熟悉, 需要一个适应期, 再加上学生上去讲课, 会导致前面几节课的效率不高, 所以提议老师可以前面可以多带几节课!第二:作业布置有点问题。作业要求是学生组成一个队, 然后自己上去讲, 讲完后就可以, 然后学期末交一份报告。这会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打酱油, 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给予一些奖惩, 提出问题多的小组可以少做几个PPT, 而平时少提出问题的小组可以多做几个PPT。总结:通过新生研讨课使我们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对大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促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 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新生研讨课不是在教我们一门知识, 而是在教我如何获取知识, 如何思考问题, 这种课程对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我们是极为有益的。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对何为研究也有了初步了解。另外, 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即基本上完全自主地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领会到了什么是大学里的学习, 锻炼了对陌生领域的领悟能力。这种课值得推广普及!还有一些学生也提出了反馈意见, 总体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了。

四、总结与展望

从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来学生对计算机图形算法探讨这门新生研讨课基本上是认可的。这种师生互动和小组研讨型的新的学习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搜索能力, 文字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编程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这正是中国学生目前普遍较为缺乏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新生研讨课有鲜明特色。作为常规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讲型课堂教学的辅助, 新生研讨课这种师生互动型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4) .

[2]张文雪, 刘俊霞.新生研讨课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 (11) .

[3]刘俊霞, 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6) .

[4]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 (11) .

上一篇:掌声的力量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价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