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2024-07-16

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通用6篇)

篇1: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017年审核计划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九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全部牵头各车间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配合,对企业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进行辨识,确定了安全风险点的存在状态,通过历时近两月的时间,逐个对公司平面布置、安全管理、各生产车间、维修、消防和后勤(办公室、财务、供应、销售、食堂)进行了设备设施和作业风险点再查找,并对查找出的风险点逐个进行了危险因素再次进行辨识、分析、评价、汇总,并验证已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级别重新审核制定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明确了管控负责人,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特点,明确了检查的等级、频次和责任人。

随着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更新及公司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创新,公司将依据本办法程序对相关的风险点重新进行辨识、分析,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2号

关于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审核”

领导机构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关于两体系评审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审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

2.确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控策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

3.了解和掌握公司面临的各项风险及风险分级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4.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其他事项。

(二)办公室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2.研究提出公司决策、事件和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标准; 3.研究提出公司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4.负责对风险分级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风险分级管控的改进方案;

5.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6.负责指导、监督各车间、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7.分析识别公司主要风险,负责组织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评估工作。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主题词: 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3号 关于下发“****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

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现将“两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望各部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两个体系审核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全公司各部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基础上,本再次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验证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严格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全面动员部署(9月1日-9月10日)

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两个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通过召开会议、专题讲座、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向员工

宣讲“两个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广大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同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按照鲁政办字〔2017〕36号文件和东安发{2017}4号文件要求,排查风险点、落实管控措施,排查消除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二)完善标准体系和作业指导书(9月11日-9月20日)下一步,我公司将联系上级部门,咨询中介机构和相关专家,系统总结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做法,制定出企业“两个体系”审核指导性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便于依照进行“两个体系”审核工作。

(三)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培训(9月21日-10月10日)按照分类指导、由点带面的原则,面向各部门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编制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抓好师资队伍,采取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培训、上门授课、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同步进行信息平台工作方法、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操作的培训。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个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职工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广泛的培训,使员工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各部门负责人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四)全面督促推进(10月10日-10月31日)

各主管领导通过示范带动、分片包干推进、网格化实名制、检

查督导等方式,认真组织本部门进行“两个体系”建设与审核工作。要按照标准规范,参照同类型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积极做好“两个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在“两个体系”建设方面有困难的,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施。要以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检查,建立完善台账,掌握公司“两个体系”建设进度,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五)总结评审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前阶段和工作,收集各车间部门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清单和相关台帐,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持续改进,安全部负责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总结工作,形成评审报告。

三、保障措施和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省、市、县政府确定的解决“认不清”、“想不到”问题,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督促协调,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建立情况交流、考核通报和跟踪督

办制度,精准发力,推动落实。要将“两个体系”建设与当前全镇集中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三)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工作。各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和监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四)专家指导。“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邀请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两个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或工作指南,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五)严格考核。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制定工作考核标准,以各部门“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公司“两个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为重点,对各部门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被动应付、体系建设落后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在评选安全生产先进班组中“一票否决”。对懒办怠办,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公司整体工作推进的,要按规定严肃处理。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 年9月

主题词: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篇2: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为切实有效指导企业建设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并有效运行,现制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指导方案。

一、目的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分类分级管理,把事故预防的“关口前移”向“纵深防御”推进,提升企业全员风险管理认知,形成标准化、信息化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体系。

二、依据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882-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2883-2016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1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10-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12-2017

三、实施指导方案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九步走工作法指导企业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1)准备 ①建组织、定职责

指导成立组织机构,确定人员职责。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仦表等各类与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明确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的职责,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②做制度

指导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方案、指南、相关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隐患排查计划表、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重大隐患评价表、重大隐患整改方案、隐患整改验收档案、重大隐患整改评价表、隐患整改统计汇总表等有关记录文件。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双重预防体系”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

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执行通知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个部门,召开部门碰头会,传达文件相关细节内容,让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确保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开好局。③培训

按照工作部署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员培训,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并保留培训记录。(2)辨识 ①划分风险点

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点划分。

注意事项:

a.从利于管控的角度出发,包含的内容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b.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一套装置、一项活动。c.至少应包含一类能量或危险有害物质。

d.某风险应是企业需要管控的,低风险的活动或设备、装置、区域等可忽略,如办公活动、电脑。

e.同类别的设备、装置是否一并识别不能一概而论“合并同类项”;如同一区域的车床(机加工设备)、不同区域不同型号的压力容器,应考虑不同的位置、类型、危险程度等。②危险源辨识

辩识时应考虑:

两种活动: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七种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机械、电气、化学、辐射、热能、生物、人机工程;

七种环境因素:大气、水体、土壤、噪音、废物、资源和能源、其他。

注意事项:

a.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班组、岗位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b.针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类清单,采用合理的辨识方法对每个作业活动及作业步骤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

c.通过调查和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存在的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电离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和健康损害等。(3)评价

工艺、技术、安全、设备、生产等专门小组采用适合本公司的方法(包括直接判定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危险指数方法(RR)、职业病危害分级法等)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会进行培训。

风险一般划分为1级、2级、3级、4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个颜色表示。划分后输出评价记录。

注意事项:

a.风险评价准则应符合法律法规及企业安全生产实际。b.参与评价人员应熟知企业评价准则,合理评价,评价级别正确。

c.重大风险的确定依据细则、实施指南进行判定。

d.按照DB37/T2973-2017中5.5.1进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4)管控

由操作工与设备、生产、工艺、安全人员、高层领导等专业人员现场现地现物,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个体防护、行政管理、应急处置五个方面讨论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单保险”或者“多保险”的方式控制危险源。

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经过企业相关程序评审确定,控制措施应与实际相符,具有可操作性并得到有效落实。

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亍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劢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输出管控措施清单,清单需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发布。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起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5)排查

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计划,明确排查项目、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或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输出隐患排查清单。

注意事项:

a.应按照排查计划,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由各组织级别分别按要求组织隐患排查,并及时、准确填写相关排查记录。

b.隐患排查类型、周期、实施主体应符合通则、细则等地方标准的要求。

c.查出的不能立即整改或危害较高的隐患应记录详实,如条件允讲应保留影像资料。(6)整改

将排查输出的问题点(隐患),由整改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按照要求进行整改,使其达到风险可接受程度。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应保证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隐患存在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治理完成情况反馈至隐患整改通知下发部门验收,未能及时整改完成的应说明原因与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协同解决。

按照“谁排查谁验收”的原则,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并将治理结果向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对整改过程记录进行存档。(7)评审

每年至少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将辨识、评价、预防措施制定、排查、治理情况以及公司相关制度、方案、规定、组织架构等进行适宜性、充分性以及有效性评价。

评审前,可根据不同危险源或风险点制定效果评价准则和标准。评审后可根据管理需求进行更为合理的资源分配,使危险源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使责任人将管控措施更加有效的落地。

另外,企业应适时、及时针对工艺、设备、人员等重大变更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保存评审及更新记录。(8)沟通

将评审输出的结果用有效方式(邮件,通知单,告知卡,宣传栏等)传达到相关人员处。

由高层或者主要负责人召集专项会议或者通过公司管理评审会方式。管理小组,推行小组,现场标杆班组长均可参加 并以述职报告模式进行总结与交流。

“双重预防体系”相关任何沟通应有记录(会议/活动/培训记录、邮件记录等)。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对人员进行培训,应有培训记录。(9)归档

四、实施建议

在“双重预防机系”中,风险管控是基础,而在风险管控中,风险识别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无论风险识别做的再到位,风险评估做的再客观,如果没有对评估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所以,风险管控工作,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估很重要,但风险控制才是关键,也是重心所在!

篇3:建双重预防体系提升管控能力

政府引导强化风险管控

谋划部署

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始终将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牢牢抓在手上。2016年4月, 莱州市在深入学习、全面把握《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后, 紧密结合全市实际, 按照“政府引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 研究制定了《莱州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莱安〔2016〕18号) , 提出利用三年时间, 在全市各行业企业全部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市镇无缝对接、标准化信息化共同支撑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并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安排、创建方法步骤、部门工作分工。

为加强组织领导, 莱州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组长, 安全监管、国土、经信、财政等18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形成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牵头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考核通报和跟踪督办等工作, 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活动开展以来, 莱州市先后5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调度工作进度情况, 研究解决重点问题, 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要求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 全面排查、明确落实每处安全风险属地管理和专项安全监管责任, 强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 将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示范引领

为加快推进全市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莱州市按照“典型引领、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 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材、机械等行业筛选确立了39家安全风险管控标杆示范企业,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实施重点培养。具体来说, 莱州市共聘请了7家中介机构和22名专家对企业开展对口指导, 主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要求, 从企业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 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风险点, 并针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 指导企业确定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 将每个风险点按照风险等级逐级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制定和采取具体严密的安全管控措施。

在此基础上, 莱州市认真总结、提炼标杆企业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通过分行业组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 组织同类企业负责人到示范企业实地观摩、现场培训, 引导企业按照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要求, 全面分析、预想、排查、研判、管控各类安全风险点,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先后从年度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划拨160万元用于扶持重点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排查梳理

为彻底解决部分行业领域突出存在的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责任, 有效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莱州市结合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审批、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 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建立健全了安全监管责任和安全问题隐患两类工作台账。

一方面, 莱州市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 逐一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范围的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政府领导责任, 并逐一落实了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实名制责任体系。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建立了1万3 418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责任台账, 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名制、网格化监管模式。另一方面, 莱州市积极组织力量持续排查梳理各行业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 对排查出的风险, 按照等级进行逐一登记, 建立了相应台账, 并及时记录排查治理情况, 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动态、规范管理, 实现了风险管控的常态化、长效化。此外, 为切实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 莱州市还专门绘制了《安全生产风险源图集》, 分级标明了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装置、安全问题集中区域等风险源位置, 并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联系方式, 有效强化了各类风险的防控。

“面”“点”“线”结合排查整治隐患

为了让风险管控落到实处, 使风险管控真正“挺”在隐患之前, 莱州市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基础上, 采取了“面、点、线”相结合方式, 在全市持续组织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 从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

“面”上抓查改

莱州市通过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规范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制度。同时,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 采取“企业自查自纠、专家诊断检查、镇街定期巡查、部门执法督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行业企业持续进行了拉网式、滚动式排查, 从严整治各类隐患苗头。对检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 坚持当场整改、当天整改, 对于整改难度较大的, 则严格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时限、整改资金和应急救援“五落实”, 并建立整改、验收和复查的隐患治理闭合机制。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实行市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组织检查组171个, 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6万家次, 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2 571处。其中, 对23处重点隐患实施了安委会挂牌督办, 逐一落实了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单位。

“点”上抓专项整治

莱州市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 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组织了17个镇街和26个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分别制定了本辖区、本行业专项监管执法检查计划, 并将所有监管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 采取包区域、包行业、包企业的方式, 着重对基础薄弱、隐患突出、事故易发的领域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持续深化安全专项整治, 突出抓好了矿山、危化品、涉氨制冷、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消防、民爆器材、渔业生产、特种设备、烟花爆竹、农业机械、旅游、油气管线、学校等14个重点领域, 将执法检查范围覆盖到了每个企业、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台设备, 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督导整改, 不间断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全力推动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落实到位, 确保了安全整治效果, 不断改善了安全生产状况。同时, 为保障夏季汛期等重点时期安全稳定, 莱州市针对季节和行业安全特点,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向地下矿山、重点危化品企业、港口和客运站、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点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派驻了安全督导员, 落实督导责任, 实行全天候蹲点驻守防控, 有效强化了重点部位管控力度。

“线”上抓打非治违

为从严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全面提高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水平, 莱州市在全市持续开展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行动中, 莱州市组织各类执法力量, 采取了日常执法、暗查暗访和跟踪执法等多种方式, 从严打击矿山非法开采、海上非法采砂和“三无”渔船、非法承揽转包建筑工程等重点非法违法行为, 并严格做到“五个一律”:即凡是发现企业不开展隐患自查自纠的, 一律依法关闭;凡是发现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 一律顶格处罚;凡是发现企业自查自改后仍存在重大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的, 一律停产整顿;凡是经停产整顿到期仍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 一律关闭取缔;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 一律关闭, 依法吊销企业相关证照。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依法打击非法违法、纠正违规违章行为7 600多起, 责令停产整顿企业68家、关闭企业122家。通过高强度的执法检查、高密度的执法频次, 在全市持续营造了高压严打态势, 有效规范了安全生产秩序。

多策并用保障责任落实

为切实抓好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莱州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 健全完善了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3个责任体系。

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三个责任”体系, 莱州市着力构建了事前问责和事后追究相结合的一体化责任追究机制。2016年以来, 莱州市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 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全生产工作约谈制度》《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办法》《安全生产举报管理办法》《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办法》《建立健全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意见》等6个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 健全了科学规范、配套衔接和务实管用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 为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事后问责机制, 切实强化各级安全管理责任, 莱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问责制度》, 在全市探索推行了安全生产“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问责措施, 对镇街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重大隐患、不执行上级整改和监察指令, 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等情况将依照规定严肃问责。建立问责制度以来, 不仅有效促进了全市上下自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动力, 也切实增强了各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落实

莱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岗双责”, 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分工》, 实行了市委常委包镇街、市政府分管领导包行业的领导干部督查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组织市镇两级领导干部每月深入矿山井下、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督导各行业领域加快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治理,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16年8月, 莱州市重新调整充实了安委会及专业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 建立了以市长为主任, 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市委办主任等党委领导和市政府各副市长为副主任, 46个部门为成员的安委会组织机构, 下设了19个专业领导小组, 建立了综合协调、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 有效强化了重点行业领域监督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范围及职责分工, 对各类企业实行分层分级监管, 消除了安全监管盲区。通过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有效促进了安全责任落地生根, 构建了横向到边分工负责, 纵向到底分级监管,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考核奖惩

为顺利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开展, 莱州市健全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镇街、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的基础上, 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头戏”, 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 纳入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并充分发挥考核的“方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加大考核权重和考核力度, 在百分制考核体系中,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权重占到60分。同时, 莱州市建立了每月督导调度和工作通报机制, 定期对各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督导检查, 每次督查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分的重要依据。

此外, 莱州市还建立健全了激励约束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对提前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10万~3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存在工作被动应付、推进措施不得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重大隐患不上报、督办隐患久拖未改等问题的单位, 在年终考核时予以加重扣分, 并取消安全生产评先评优资格;对因隐患排查治理不深入、不彻底,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实行“一票否决”, 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责任。

篇4: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关键词 就近入学  风险  策略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以规范小升初入学秩序,全面破除择校难题,2014年1月14日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做了详细规定。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利益群体的庞杂化、利益诉求目标的分层化,就近入学政策如果不能协调好各个阶层群体的教育诉求,会引发新一轮的社会民生问题。

一、我国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及内容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义务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就近入学做了规定,将其纳入义务教育制度。同年12月,原国家计委发布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走读小学生不应跨过城镇干道、公路及铁路”。对就近入学的“近”做了明确和强制的规定。1992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强调“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时期我国正大力推进初等教育普及,努力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充足的教育机会,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以适应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力争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且就近上学。

2006年6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明确规定就近入学是在户籍所在地、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居住地或工作地接受义务教育。2014年1月,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规定对口小学”。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我国就近入学政策日趋完善,这对于我国规范小升初入学秩序、全面破除择校难题、营造健康的中小学学习成长氛围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二、就近入学政策的社会目标认识

教育政策的制定包含一定的社会目标,社会目标制约教育政策设计的手段、策略选择。合理、正确地认识就近入学政策的社会目标能够全面把握就近入学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快推进就近入学政策的贯彻落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直到2000年我国才基本实现“普九”目标。在单纯追求“普九”指标时,忽略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问题就像没有显性症状的“慢性肿瘤”,并没有引起社会关注。2000年以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引发“上学难,上学贵”等社会民生问题,就近入学政策成为规范小升初入学秩序的有力手段。

就近入学政策作为义务教育法律条例之一,不仅包含适龄儿童和少年在物理范围内就近入学的社会目标,同时也包含接受同质量水平的教育目标。它赋予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就近接受同等质量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利用法律强制政府实现优质教育质量的均衡配置。所以就近入学政策本应该是制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力杠杆,但我国2014年出台的就近入学政策却是在优质教育资源极不均衡以至于引发社会和谐问题下的产物。因此,在贯彻实施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要积极打破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才能发挥就近入学政策的本体价值。

三、就近入学政策潜在的“双重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这种价值取向也影响到经济领域之外的各个领域,同样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导致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也有浓厚的经济价值取向。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办学原则,强调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一批重点中小学,打破了教育平衡体系,区域间、城乡间以及校际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日益扩大。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且不均衡配置的矛盾日益凸显,政府若不进行干预,择校等社会问题势必将愈演愈烈,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在实施就近入学政策的同时,应预防中低层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遭二次剥削,进一步固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层。

1.中低层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遭二次剥削

多级财政体制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就近入学政策不利于中低层社会群体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为了适应我国社会财政体制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投资体制,把义务教育办学责任交给地方政府,因此地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经费充足、基础设施设备成熟和师资力量雄厚的一线城市,已经在探索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内涵的发展;对于基本教学设施设备尚不齐全、公共基础设施匮乏以及社会保障滞后的欠发达和落后地区,还行走在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的“土公路”上,与发达城市走保障“每个孩子上好学”的“高速路”形成强烈的对比。而现在以行政和经济为纽带构成的城市格局打破了以地缘、亲缘和血缘为纽带的原始“乡土中国”格局,社会分层日益明显,城市中心形成的富人区将吸纳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处于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教育资源丰富片区的社会群体是就近入学的受益者;处于教育发展水平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片区的社会群体将沦落为就近入学政策受益的边缘群体。这时就近入学政策通过行政力量强制对受教育者进行划片区管理,就会使原本处于不利地区的群体遭到二次“剥削”,反而不利于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而地区差异又很大的国家,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带有地区倾向性政策的双重力量推动下,造成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而且还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成功“出彩”的地区就率先获得并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本、企业数量、商品市场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这些因素又在收益递增机制下自我强化,可能不断加剧工业集聚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1]。而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形成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新机制,使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政府根据项目给予适当的补助。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成为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其财政实力以及地方经济政策倾向决定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在欠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一种连带的恶性循环,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低,导致教育财政性投入严重不足,间接剥夺当地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不能实现义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贫困地区的人口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反过来当地的生产方式无法改变,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提高。

四、预防就近入学政策“双重风险”的策略

1.加大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力度,提高地方经济实力

教育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作保障,以维持教育的“造血”机能,因此当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教育也能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因此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是“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地理因素和行政力量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地区经济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希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能够拉动全国经济运转。但“很多研究都指出,改革之初这种经济政策的地理上的倾向性是导致后来工业在沿海地区集聚以及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1]。因此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应采取“刚柔并济”的策略,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可控制范围内采取地方倾向性政策协调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强重点项目开发强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行政“强”力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加快贫困地区教育、文化等软实力的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教育是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人力资本的转换器,是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因此,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是缩小地区间差距最有效的举措。

2.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保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最低标准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宏观政策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的物质保障,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办学硬件设施差距。在全国教育经费短缺的背景下,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薄弱学校办学硬件设施、设备加以改善,使既有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中央政府应加快推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省级政府应全面统筹监督本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县级政府则要落实县域内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全面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细化完善就近入学政策建设,提高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力度

就近入学政策通过行政力量对小升初入学秩序进行重构,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保障适龄儿童和少年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细化完善就近入学政策,加快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其更具有操作性,以发挥就近入学政策最大社会效益;加大社会群体参与政策执行强度,实行公开、透明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的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上级规定性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更强的文件,逐步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尽快落实片区划分的标准,明确划片学校确定入学对象的办法,确定各个环节的权利以及责任主体,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如何实现学区内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具体办法。由于我国区域差别大,就近入学政策不能一刀切,通过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完成优质资源配置,以维护绝大多数群体利益,同时也应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

4.加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力度,加强宏观调控

“在教育资源中,经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费配置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状况。”[2]义务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承担义务经费的投入责任。因此对于财政实力较弱的地方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应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以弥补财政缺口,维护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化,促进社会公平。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规定:“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新机制使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和责任,调动地方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兼顾财力薄弱的地区,改善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对于财政实力薄弱的地区应采用非费配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应采用配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以鼓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支出,均衡地区间财政实力的差距,为贫困地区群众创办优质义务教育资源。

就近入学政策并不能从本质上遏制择校问题,也并非解决择校问题的最终方法。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加剧的背景下,就近入学政策是缓解择校问题、规范入学秩序最合适的手段。只有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 陆铭,陈钊.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和两种力量[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 靳玉乐.教育资源配置与结构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篇5: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意见、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2018年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等部署要求,现就2018年全省房屋市政施工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制定如下推进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事前预防、源头管控、系统治理原则,加快推进房屋市政施工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管控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6月底前,行业标杆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全面建成并有效运行,安全生产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安全问题隐患深入排查治理,事故预防取得明显成效;12月底前,规模以上行业企业(系一级及以上施工总承包企业,含中央驻鲁企业,以下同)双重预防体系基本建成并有效运行,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整体管控能力明显提升,房屋市政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较大及以上事故明显减少。

二、重点任务

(一)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是完善组织制度保障。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安全总监)全程跟进,安管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和项目全员参与。督促指导企业结合实际健全完善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告知、安全教育培训、资料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等制度体系,持续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确保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落地落实。二是落实管控治理措施。部署安排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辨识项目现场工艺工序、设备设施、人员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对辨识出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对排查确定的危险源、风险点,从工程技术、设施装备、个体防护、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现场管理、培训教育等方面制定管控措施,实施动态管控;全面深入排查问题隐患,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逐一挂帐销号,闭环隐患整改。三是持续改进提升。督促指导企业持续完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体系运行效能,及时对风险辨识的准确性、管控层级的合理性、管控措施的针对性、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效性等进行动态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形成风险“评估-管控-再评估-再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再排查-再治理”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长效机制。

(二)全面开展对标达标和评估考核。一是大力培育标杆企业。各市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培育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标杆企业,鼓励引导标杆企业先试先行,确保6月底前标杆企业全面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并形成可借鉴学习、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通过现场观摩、交流座谈等方式,带动提升房屋市政工程领域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整体水平。有条件的标杆企业可成立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其他企业提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二是积极开展对标达标。各市主管部门要抓紧部署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对标达标工作,严格按照《细则》《实施指南》健全完善双重预防体系相关内容和运行管理考核制度,确保6月底前标杆企业、12月底前规模以上行业企业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对标达标。三是组织实施评估考核。第三季度,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制定出台房屋市政施工双重预防体系评估标准。第四季度,各市住建主管部门根据工作目标组织对行业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全面评估考核,主要评估考核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全员责任落实、风险管控清单修订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运行、考核奖惩落实、信息化建设等情况,评估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各市主管部门要根据评估考核情况,督促指导有关企业进一步完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对评估考核情况进行督导抽查。

(三)强化基础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年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结合双重预防体系《细则》《实施指南》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相关要求,编制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手册,修订建筑施工安全资料管理规程,推动双重预防体系与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紧密衔接、融合推进;各市主管部门要组织指导标杆企业及时归纳总结经验做法,形成规范文件,运行成熟后上升为地方标准。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各市主管部门要全面组织开展双重预防体系《细则》《实施指南》贯标达标培训工作,督促指导企业将双重预防体系纳入全员安全培训重点内容,与“三级”安全培训相融合,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全面培训教育活动,切实提升从业人员双重预防体系知识和操作水平。三是实施标杆工地带动。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重要内容,组织房屋市政施工安全标杆工地培育工作,严格对标培育,动态监督管理,开展观摩交流,实施政策激励,着力打造一批标杆工地,带动提升全省房屋市政工程双重预防体系标准化水平。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双重预防体系有关要求作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谋划部署,强化推动落实。根据省政府安委会统一安排,9月底前行业标杆企业纳入全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监管巡察信息平台管理,年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纳入管理,实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网上巡查管理。

三、其他有关要求

(一)扎实组织实施。加快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是中央和省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重点举措。各市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切基于双重预防体系、贯穿双重预防体系、围绕双重预防体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协调督导;分管负责同志要靠上落实,及时调度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任务。

(二)深入扎实推进。各市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部署,围绕工作任务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推进路径、保障机制,按照时间服从质量原则,倒排计划,扎实推进,确保企业双重预防体系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完成,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控能力水平,推动全省房屋市政工程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强化激励约束。各市主管部门要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信用体系管理,对于运行情况好、安全防控水平高、评估考核结果优良的,在标杆工地培育推荐、安责险费率调节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正向激励;对于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不落实、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的,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处罚并纳入信用体系管理,实施联合信用惩戒。

篇6: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8日

点击:5913次

各市政府安委会,省直有关部门:

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和《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促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需要和手段。在创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要把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作为其核心内容,融合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同步建设、互促共进、有效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新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关。要督促新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按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通则、细则和行业实施指南等相关标准要求,首先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要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车间、班组等各层级的建设责任,使每一名员工都成为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运行者。对未有效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申请企业,相关具有受理权限的部门不予受理考评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单位不得组织考评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不得认定其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二、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有效运行双重预防体系。对已经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要督促其深入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对逾期未建成和运行双重预防体系的,依法予以处罚;复评前仍未落实的,不予复评,并由原公告单位公告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等级称号。待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基本规范,自撤销之日起满1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安全标准化评审。要通过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带动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要引导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各个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为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执法检查力度。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执法检查,对未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并有效运行的,要责令企业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倒逼企业不断提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上一篇:icu护士工作制度下一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