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讲话稿

2024-07-16

知心姐姐讲话稿(精选12篇)

篇1:知心姐姐讲话稿

走近你,走近她,走进你们每个人的心灵。关注你,关注他,关注你们的点点滴滴!

亲爱的同学们,中午好!很高兴又在知心姐姐栏目中与大家见面了。开学一个多月了,大家都已饱满的热情进入到了学习状态中,尤其是我们五六年级的同学们,他们肩负着雏鹰杯和毕业考试,再为自己的目标坚持和努力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加油哦,知心姐姐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你们都是最优秀的。

很多同学一听到“优秀”这个词,总是觉得他是遥不可及,其实,优秀离我们并不遥远,优秀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之中,优秀,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也许有的同学会问,知心姐姐,优秀怎么会是习惯呢?这可不是知心姐姐瞎说的,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外,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就像我们学校的“八件事”一样,同学们刚刚来到学校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八件事”是指那几件事,可是现在呢?我们每位同学都把这“八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习惯了进校门前看看自己是否穿上了校服,佩戴了红领巾,来到班级首先想到自己是不是值日生,分担区有没有去扫,物品是不是摆放在左上角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同学们在我们学校强调养成教育规定了“八件事”以后,才会做的,现在你们已经习惯了,你们已经离“优秀”更近一步了。也许又有同学会问了:知心姐姐,“八件事”是学校教会我们的,那么其他事情上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的更优秀呢?

同学们,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比如,注意自己的站相、坐相、走相、吃相,注意每一次作业或考试书写的工整,注意待人接物的礼仪,等等。一开始可能有点儿“累”,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习惯了,而且让你一辈子受益。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实际是在学习“做人”。我给同学们提几个问题:在座的各位同学,说过谎话吗?讥笑讽刺过别人吗?骑车闯过红灯吗?排队加过“塞儿”吗?说过粗话吗?自己的书包是自己收拾吗?如果你养成了比较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说,你在按照现代人标准培养自己。过去很多同学每当看到老师,都躲得远远的,害怕碰到老师,不知道和老师说什么,可是现在的你们不是,都主动跑过来和老师问好,尤其是咱们低年级的同学们,你们一开始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久而久之你们就离“优秀”又更近了一步。

另外知心姐姐还要告诉大家,无论是什么习惯都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只要是想好了准备做的事,就要果断地开头,不要拖,不要等。比如:我打算背单词了,好!开始背。我打算写日记了,好!开始写。一段时间以后,你觉得它已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了,甚至没有什么觉得不觉得,到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去做了,好习惯就养成了。相反,坏事千万别开头。因为开了头就会对自己放纵了。对于电脑游戏,什么QQ宠物,什么跑跑卡丁车,还有什么CS,还有一些是你们知道我却叫不上名字的,我也接触过,好玩,爽!可它真耽误事。你要被它抓住了,陷在里面了,一时“爽”了,一辈子可能就不“爽”了。我们可以玩,学习效率越高,玩的时间就越多。可一定要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东西,而且一定要能管住自己。人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是他该干的,有些事是他想干的。要命的是,该干的往往不想干,想干的又往往不该干。我相信六年级的同学应该感触更深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很多事情都有所了解,也许你看见了很多那种偶像明星扮演的某种角色,觉得很好看,很时尚,就开始学起她们的样子,就连你做操都学着她们的样子伸不开腿弯不下腰,你自我感觉良好的认为,在别人眼里你是不一样的,你错了,你真的错了;当别人都穿着校服的时候,你偷偷的跑到厕所内把校服脱掉,难道你只是为了上间操时来掩饰一下老师吗?你觉得你穿着“奇装异服”更能吸引别人的眼球是吗?你错了,你真的错了;当你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着手机站在大路旁边大喊大叫,指手画脚的时候,你是不是想让别人知道你很“酷”很有“范儿”呢?你错了,你真的错了。当你拿着大把大把的零花钱买来一堆堆零时分给大家吃时,你是不是仿佛觉得自己是个“大款”呢?你错了,你真的错了!你真的“很”不一样,但绝对不是老师喜欢的那一样,更不是同学们欣赏的那一样!知心姐姐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但绝不是童话,而是发生在校园内的真人真事,为了不给这位同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这里知心姐姐把主人公的名字就用一个英文字母“A”来代替,A是六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自幼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零用钱,甚至已经到了她没办法花完,到了想办法花掉的程度,她甚至做出如果哪位同学肯为她系一次鞋带就奖励他10元钱的方法来把每天多达上百的零花钱花掉,渐渐的她养成了这种不良的恶习,她这种大手大脚在同学们之间传开了,传到了社会上,更可怕的是传到了社会上那些所谓的“小混混”耳中,某日一天放学,她被这些小混混拦在回家的路上,目的只有一个“要钱”,A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这种花钱如流水般生活恶习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最后只能来请求警局的人来介入帮忙解决。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听完会有什么感觉,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授知识给你们,为你们的安全着想,直到离开这所学校。走出学校的大门,或许你会“无视”老师的存在,这没什么;当你走在大街上和老师擦肩而过看都不看老师一眼,这也没什么;当你和社会上比你大很多的人混在一起,老师想上前和你搭话,可你看都没看一眼转身离去的时候,你可知道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六年级的同学们,你们就像那出水芙蓉的花骨朵,那么的纯洁,那么的可爱,不需要任何的点缀,你们已经足够美丽,为什么要让那些污浊的东西进入你的生活呢?不好的行为举止,不良的攀比心理,不属于花季中的你们,他会让你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你们每位同学都是那么聪明,那么优秀,相信都会成为某一行的状元,千万不要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不要给那些污浊的东西任何机会靠近我们,人最容易原谅自己,事情没做好,想办法找一些原因,让自己心安理得,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让你软弱,会让你偷懒,会让你逃避,结果你丧失了勇气。给自己一点勇气吧,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让我们把那些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让我们用足够信心来迎接升学考试的到来,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对着天空大声的喊出来,我能行,我一定行!相信你们每位同学未来都不是梦!

同学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播下一个品格,便收获一份成功,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学习,去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的欣赏周围的美景。你养成了优秀的习惯,在人们的眼中,你就会是优秀的,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用我们的优秀行为感染周围的人,影响周围的人。做一个人身边的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

时间过的好快,知心姐姐又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诚的祝福大家,相信你们都是最优秀的!相信你们每位同学未来都不是梦!祝大家周末愉快,下期节目

再见!

篇2:知心姐姐讲话稿

王虹你一个要好的同学让你去给你的同学过生日,这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一家子你的家人都成了坚决反对呢,首先咱么先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你做事之前应该先向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征求一下意见,等家人同意了你再去给你的同学说你可以去为她过生日,这样做家长也不说你同学也高兴,要是像你这样做不给家人说的话你的家人不知道会很生气,你要是不去的话要提前说好不能撒手就走,不管不顾,还有就是爸爸也你怕你晚上一个人出去不安全,爸爸也是在为你着想,我们自己身上已经找到原因了,我们该去解决这个问题了,你应该先向你的家人和你的同学去道歉,征求它们的同意不管你好不好意思你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一种道歉。

接下来就要看你的了王虹,加油吧!你一定会是最棒的。

祝你

身体健康

知心姐姐

12月26日

篇3:留守儿童的知心姐姐

张妞, 文静秀气, 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戴着眼镜的她最爱思考问题。张妞的爸爸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上, 他有独到的智慧。

没有过多的说教, 张爸爸喜欢以身作则。在张妞的记忆里, 他们家总是很热闹, 只要爸爸一下班, 家里的人就不断。那是因为张爸爸见多识广, 村里的人遇到事情都爱向他请教, 而且他喜欢看书, 家里藏书比一般人家多, 还另外订阅了很多报刊, 更多的人是来他们家借阅书籍的。

小张妞也很喜欢看书, 她对书特别珍爱。每次爸爸要把书借出去时, 她总有些舍不得, 就想着办法阻止人家带走书。爸爸耐心地告诉她:“如果这本书只给我一个人看, 或者只给我们一家人看, 它的价值就太小了。如果借给很多人看, 那这本书可就买得太值了。”

张妞明白了, 越多的人看书, 这本书就越有用。她一下子改变了, 从不愿借书到主动“推销”书给别人看。“快看这本书吧, 有八个人看过了呢。”张妞在心里计算着, 这本书买的时候10元, 现在已经实现了80元的价值, 真划算。

爸爸看着女儿的变化, 打心眼里高兴。慢慢长大的张妞也明白了, 很多人需要关爱, 需要帮助, 如果自己多一份奉献和付出, 别人就会更快乐。

上学后的张妞, 在学校是老师的小帮手。她眼里随时能发现活儿, 总是抢在前面去干。无论是扫地擦玻璃, 还是擦黑板倒垃圾, 她总是默默地做, 从不张扬。作为语文课代表, 张妞不仅成绩好, 组织能力也强, 能够很好地和同学交流合作, 给任课老师减轻很大负担。张妞还从来不怕耽误自己的时间, 总是主动去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在她的帮助下提高了学习兴趣, 赶了上来。

在家里, 张妞是爸爸妈妈的小助手。妈妈是最辛苦的, 爸爸一下班就抢着去帮忙, 这也是无言的教育。张妞也从来不闲着, 把能做的家务活都包了下来, 洗碗、收拾房间、洗衣服……她从来不叫苦叫累, 还对那些娇生惯养的同学说:“我们多做一些, 爸爸妈妈就能多休息一会儿, 他们太辛苦了。”有时候, 妈妈心疼女儿, 可爸爸说:“孩子应该从小多锻炼, 长大才能独立自主, 成为有用的人。”张妞就这样在锻炼中成长, 变得更加勤奋、自立。

帮助留守儿童——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村子里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人, 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但是这些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管教, 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拿着父母定期寄回的生活费, 不知道有计划地消费;有的由于爷爷奶奶过于溺爱, 整天上网成瘾;还有的因为和爷爷奶奶无法沟通, 渐渐地和一些社会上“小混混”搅在一起, 令人担心。

张妞想到自己家里藏书多, 就准备在假期开办“家庭阅览室”, 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兴趣读书活动。

她把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 没想到爸爸又惊又喜, 连声说:“好啊, 好啊。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照看, 学习成绩往往不好, 我正想做这方面的课题呢, 想不到女儿已经走在我的前头了啊, 我要向你学习呀。”

爸爸马上腾出一间屋子, 把书架挪过去, 把书全部摆放好, 把电话、电脑搬进去, 张妞又把一些玩具也整齐地摆放好……

很快, 这个活动中心就聚集了近20个小伙伴。张妞是这样安排的:上午, 大家一起写作业, 遇到不懂的就互相请教。下午, 才是读课外书、锻炼的时间, 一部分同学阅读, 一部分在院子里锻炼、玩耍, 还有一部分玩脑筋急转弯、讲笑话等。小院里传出欢乐的笑声, 成了一个有魔力的地方, 吸引着每一个孩子。

张妞这位大姐姐除了辅导功课, 还做了信息采集, 给每个同学做了档案, 内容包括他们的姓名、年龄、爱好、父母的打工地点、电话号码……张妞家的电话成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热线, 这条热线, 在周末都热得烫手。电脑也是联络亲情的好工具, 当身在异地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在视频中对着自己笑时, 总是开心又感激。

在这群孩子中, 转变最大的要数一个叫张梦的少年, 因为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 10岁的他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带着。以前他整天泡在网吧里, 彻夜不归, 爷爷奶奶实在没办法了, 就找到了张妞。张妞把张梦吸收到活动中心来, 很快张梦就远离了网吧, 学习成绩也有一定的进步, 爷爷奶奶逢人就说:“张妞真是个好孩子, 要不是她, 俺们张梦就毁在网吧里了!”

时间过得真快, 转眼间, 张妞就要升学去寄宿了, 这红红火火的活动中心怎么办?爸爸适时提醒她:“即使你不再管理活动中心, 也要找个有责任心的接班人啊。”

篇4:“知心姐姐”重生记

80年代初,《中国少年报》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142万份,居全国报纸之首。而该报的“知心姐姐”栏目在全国小读者评选出的“我最喜欢的专栏”里,名列第一

姜达雅记得那是1956或1957年,她二十七八岁。在《中国少年报》当编辑的她去南京出差,在照相馆照了一张标准像。照片上的她,辫子盘起来,微笑着。

1960年,12岁的北京小学生卢勤也到照相馆照了平生第一张标准像。怀揣着一个梦想的她,特意把短发留长,梳起了两根辫子,对着镜头微笑着。

那时的她们都没想到,日后她们的命运会跟大辫子的“知心姐姐”如此不可分割:她们分别成了“知心姐姐”的两代领军人物。

“知心姐姐”诞生

51年后,83岁的姜达雅回想起“知心姐姐”诞生的那次小组会,依然历历在目。

其时,姜达雅还是《中国少年报》“队的生活组”的一名普通编辑。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她,随着调到团中央工作的爱人来到北京,进入《中国少年报》。从那时起,“干了一辈子小儿科”。

《中国少年报》创刊于1951年,是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少先队队报,每周一期,每期四版,除“队的生活组”外,还有时政组、知识组、文艺组等。“队的生活组”即新闻组,一二版内容大都由这个组提供。

那时,《中国少年报》上的内容基本都是从大报改写而来,被人笑谑是“小《人民日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曾在一次讲话中谈及:“你们是《中国少年报》,不是《中国老年报》,不要衣服是小孩的,面孔是老头子的。”

1960年的一天,“队的生活组”组长朱洪开会回来后传达说,胡耀邦提出要搞“少年政治”。该如何在版面和报道中贯彻领导意图呢?会上,大家献计献策,讨论得非常热烈。

姜达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记得是朱洪说,解放前,上海《新少年报》有个‘咪咪姐姐,指导孩子生活,很受孩子的欢迎。有人说,那我们不也可以有个什么姐姐吗?有人说,叫‘大姐姐吧。大家说,不好不好。不知是谁冒出了一句,叫‘知心姐姐吧。大家一致同意,太好了,就是她!”

“知心姐姐”的定位也讨论确定了:第一,她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孩子们的小秘密、小烦恼都愿意和她说;第二,她要比孩子站得高一点,是孩子的辅导员。

1960年10月25日,“知心姐姐”在《中国少年报》上出现了。她梳着两根小辫子,清秀的面貌,温和的眼神,脸上永远挂着微笑。

从此,“知心姐姐的话”代替了过去的编者按——“编辑大同志说”。

作为组里跑思想品德这个口的编辑,姜达雅写了很多“知心姐姐的话”。不过,她已经记不清哪些是她写的了。因为,当时的报社社长左林提倡大家当“无名英雄”,都不署名。

她记得其中有一篇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那时,“唯成分论”已开始大行其道,大量读者来信都提及“出身不好,抬不起头,没有前途”。姜达雅本人也“出身不好”,她的父亲姜伯彰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1949年去台。心有戚戚的姜达雅以此为题,写了这篇。

文章出来后,影响很大,以致“文革”中有人给她贴大字报,说她“为地富反坏右的孩子喊冤鸣屈”。“要不我怎么会对这篇记得这么清楚呢?”姜达雅笑着说。

在姜达雅的记忆里,“知心姐姐”栏目写得最多的是朱洪。朱洪曾就读于中西女中和燕京大学,是《中国少年报》的创办人之一,“中英文都呱呱叫,笔头又快”,可惜后来命运多舛,经历坎坷,如今又患有帕金森症,已无法接受采访。

“卢勤小友”的梦想

“知心姐姐”亮相时,卢勤正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上五年级,是班里的少先队宣传委员。班里同学几乎人人订阅2分钱一份的《中国少年报》,收钱订报和收发报纸,正是她的工作。卢勤是《中国少年报》的铁杆读者,“知心姐姐”一出,更成了她的粉丝。每期报纸来,先看“知心姐姐”。

那时,《中国少年报》上经常有少先队中队活动的报道。卢勤悄悄给“知心姐姐”写了一封信,询问如何才能让自己中队的活动见报。

她没想到,她居然很快就收到了署名为“知心姐姐”的回信。信上称她为“卢勤小友”,告诉她,只要活动新鲜,报上没有登过,就可以投稿,一时没有发表,也不要泄气,“总有一天会成功”。

巨大的成就感让少年卢勤开始萌生了当知心姐姐的梦想。本来是短发的她,就是从那时开始,留起长发,梳起辫子。虽然活脱脱已是“知心妹妹”的模样,但她自己却不满意,反复对照报纸找差距,终于发现,原来知心姐姐的头发多,因而显得蓬松;她的头发少,就显得脑门光秃秃的。她用圆珠笔把照片上的辫子加粗,又发明了新的辫子梳法:先把额前的碎发编成小辫子,再编进大辫子中去,这样一来,头发就显得多了。她又跑去照了一张新的标准照,但看来看去还是觉得不够像。

仔细研究后,她终于发现了“知心姐姐”的秘密:她的亲切的微笑。她开始对着镜子练微笑,练多了,还真的越笑越自然了。

她为自己勾勒出了蓝图: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中国少年报》,当“知心姐姐”。

他们中队的活动也终于成功见报了。那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他们响应号召,搞了“支持古巴,反对美帝”的中队活动:搜集资料,演活报剧,给哈瓦那的孩子写信,等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终于如愿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

但是,她的梦想在1966年这年破碎了。那一年,她高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大学的校门彻底关闭了。

《中国少年报》也在这一年停刊了。

卢勤下了乡,在吉林省白城地区插队,后来被抽调到白城地区知青办,一直干到了副主任的位子。

她在知青中当起了“知心大姐”,经常帮找对象的人把关,到后来,只要谈15分钟,就能判断出这一对是否合适,十拿九稳。

她在当地结了婚,生了子,“知心姐姐”梦似乎渐行渐远。直到1978年。

卢勤记得那是11月的一天,儿子才出生几个月,她正在做晚饭,一边收听着广播节目《星星火炬》。就在那时,她听到了《中国少年报》复刊的消息。

当选“我最喜欢的专栏”

停刊12年的《中国少年报》,于1978年11月1日复刊了。

文革开始后,姜达雅被打成历史反革命,3年后,因查无实据被解除专政,下放河南潢川的团中央五七干校劳动。随着拨乱反正,“知心姐姐”的原工作人员先后分配工作,调到了别处,只有她,因为爱人的“反革命”问题还没有结论,仍然在干校等待分配。

因此,《中国少年报》复刊时,老一代的“知心姐姐”里头只剩下她了。

姜达雅成为了“队的生活组”的组长。她笑称,自己被推上这个位置,完全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第一批进入这个组里的,就有后来成为著名教育专家的孙云晓。

1978年,20岁出头、只有初中学历的孙云晓,经过中央团校(后改名为中央青年政治学院)的短期进修后,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到团中央机关当干部,二是到《中国少年报》当编辑。

出生于山东青岛、少时家贫的孙云晓此前几乎没有看过这份报纸,但他喜欢孩子,也喜欢写作,因此,选择了去报社。

这个年轻编辑的到来,给“知心姐姐”带来了新的活力。多年后,姜达雅提起孙云晓,仍然赞不绝口,称他是“第二代知心姐姐里最得力的干将、主力军”。

少年报有个传统,每个编辑记者都有自己的对口联系学校,每周要有一天时间去学校里,和孩子们交朋友。“孙云晓每次带回来的故事都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我们都很佩服他,怎么孩子就愿意和他说那么多事呢。”姜达雅回忆,“孙云晓告诉我说,因为我也是淘气包啊。”

1981年,《中国少年报》创刊30年之际,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1142万份,居全国报纸之首。“那时候,最权威的《报纸摘要》和《新闻联播》里,经常能听到‘据《中国少年报》报道。”孙云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经常有外国记者来采访,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一份针对少年儿童的报纸,发行量比《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还大?

姜达雅经常出面接待记者。她告诉记者,这份报纸贯彻的是“少年政治”,但注重儿童特色。他们并不是简单地从大报改写,而是先调研,找出普遍性的问题,有一点理论色彩,但不是板着面孔讲大道理。“又要形象生动,又要入木三分,又要由浅入深,而且不能超过800字,你说难不难?”

“知心姐姐”逐渐达到了全盛。从知心姐姐的话,衍生到知心姐姐信箱、小言论、小小讨论台,几乎每个版面都有她的形象。《中国少年报》1985年曾搞了一个“我最喜欢的专栏”读者评选活动,收到7万张选票,“知心姐姐”超越“小灵通”“小虎子”“动脑筋爷爷”等26个专栏,名列第一。

该如何救助落水者的言论成为“知心姐姐”的代表作品之一。

1982年,孙云晓发现,在一个多月内,有来自14个省的34篇来稿,报道了17个少年儿童因救人身亡的事迹。其中,浙江永康县委报道组的一篇来稿写到,3个少先队员去救一位落水者,因不会游泳和方法不当,救人者和被救者全部身亡。

对这些牺牲的少年儿童,当地纷纷授予“优秀少先队员”和“少年英雄”等称号,并发出向他们学习的号召。一个地区在《小学生细则》中规定,哪怕不会游泳,在遇到有人落水时,“也要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抢救落水的人”。

孙云晓提出,知心姐姐要关心这个问题。“我是本能地觉得,儿童的生命是珍贵的,不应该让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

1982年8月18日,《中国少年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知心姐姐”的言论。这篇名为《遇到有人落水怎么办》的文章明确指出:“救人既要靠勇敢,还要靠机智和本领,在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还必须依靠大人的力量。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不会游泳的少先队员,在遇到有人落水的时候,应该立刻向大人呼救,或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设法抢救。”

“当时报社内部也有争论,也犹豫过,不过还是发了。”孙云晓说。

言论见报后,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楼道里的评报栏都贴满了。之后,类似的稿件大大减少了。

“小孩说话也管用”

1979年6月,卢勤也进入了《中国少年报》。

听到这份报纸复刊的消息后,激动得彻夜未眠的她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进报社工作的夙愿。她记得,她前后写过两三封信。因为她之前做的也是青年工作,或许还因为这份弥足珍贵的“童年的梦想”,她得以调进了报社。“老同志很在意这份感情。”卢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卢勤首先做了长达6年的读者通联工作。

有一段时间,报社规定,每信必复。每封来信都登记在案,贴有写有处理意见的信签。孙云晓记得,自己结婚时请婚假,有一封复信缺了个标签,就走不了。

写给“知心姐姐”的信每天以麻袋计。这些信件先汇集到群工组,经过拆阅、分类,或分发到各编辑组,或以读者来信的形式编发,或者个别回复。

卢勤发现,80后孩子们的心理跟她当年做小读者时,很不一样。拿她自己来说,她有6个兄弟姐妹,小时候从来不缺朋友。但80年代之后,独生子女渐渐长大入学,“求友”成了他们最大的需求之一。他们把知心姐姐当成了最信任的朋友,这种信任甚至超过了对老师和父母的信任。

1983年,“六一”之后,报社收到了北京市马家堡六(二)中队几个小学生写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学校组织他们去陶然亭电影院看《扶我上战马的人》。报上说六一儿童节小朋友看电影一律免费,但是,电影院还是收了他们每人一角的电影票钱。“知心姐姐,是电影院收错了钱,还是报上瞎说?”信末,有9个孩子的签名。

已是群工组组长的卢勤立刻带着两个刚来的大学生去了解情况。孩子们拿出票根和登有《北京市政府关于“六一”少年儿童看电影免费的通知》的那期《北京日报》给他们看,并提出了三条意见:第一,电影院赔礼道歉;第二,把钱退还给同学们;第三,如果不退钱,就免费再放一场电影。

卢勤带着同学们的意见,又去了陶然亭电影院。电影院非常重视,答应解决。

不久,报社收到孩子们写来的第二封信。信上说,开学第一天,电影院就来了两位叔叔,承认收错了钱,道了歉,还给他们免费放了一场电影:“真没想到,在我们国家,小孩说话也管用!”

这两封来信都在报上刊登出来,同时配发了“知心姐姐”的话:“凡是关系到国家、人民和少年儿童利益的事,就要敢想敢说,不要默不作声。”后来,在“全国好新闻奖”评选中,这两封信获得了“好来信”一等奖。

这件事,让卢勤深受触动,深感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少年报》的宗旨,在“为孩子说话,说孩子话”两句外,后来又加上了一句“让孩子说话”。

1983年,孙云晓脱产就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专班,离开了“知心姐姐”。

1988年,姜达雅退休,离开了“知心姐姐”第一线。

卢勤成为“队的生活组”负责人,带领新一代的“知心姐姐”们,逐渐把它从一个报纸专栏,发展成包括热线、夏令营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知心姐姐”全系列。

不过,卢勤并不认同“知心姐姐”有三代的说法。她说,知心姐姐并不是像鞠萍姐姐那样的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这也是姜达雅和孙云晓反复向记者强调的。

篇5:知心姐姐的回信

河北省隆化县汤头沟镇中心小学四年一班

马可心

王虹小同学:

你好。我看到了你的来信,知道了你的苦恼,也知道了你的心情。我觉得你的爸爸妈妈不让你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第一,怕你回来得太晚,明天还要上学。第二,担心你的安全,怕你在路上遇到坏人。第三,你的同学邀了很多同学去她家,会不会打扰她的父母和邻居呢?这可能也是你的爸爸妈妈考虑的。

咱们再从你自身分析:你那天晚上和爸爸妈妈商量的语气怎么样?表情怎么样?如果你的语气和表情不好,对父母说话很凶,他们也肯定不会让你去的。

咱们再返回来说,你的好朋友过生日,你也不一定非去不可。你可以给她打个电话,送上一句祝福的话,也可以亲手做一张贺卡送给她。我想,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同学们也会理解的,不会不理你的。

我也有过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是我的一个好朋友过10岁生日,可我却没有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只是给她做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你生日快乐!”我也以为她会疏远我,不理我,可是我想错了,她不仅没有不理我,反而和我更亲近了。她说,那天的生日聚会,她邀请的好朋友都没有去,但她收到了所有好朋友的真挚的祝福。

说到这里,我还想多说一句,我们还是小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像生日聚会这样的事我们真的没必要搞,也没必要参加。

王虹同学,你看了我的这封信,应该会有一些启发了吧?希望你的重新振作起来,用真心和同学们交往,相信你会重新赢得朋友的。

祝天天快乐!

知心姐姐 2014年12月13日

篇6:知心姐姐的回信

我看了你的来信,我也为你着急,也很担心。咱们来分析一下。爸爸妈妈之所以不让你去,一是因为时间太晚,你的安全成了他们心中的牵挂;二是举行生日,怕你们当中掺杂着他们心中所谓的“差生”,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三是怕你们从中沾染不好的社会风气,从小就开始礼尚往来。从以上三方面原因来讲,你的爸爸妈妈是非常爱你的。现在你的同学们不理睬你。可能是你没有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失约了;主要的原因还是你没有和父母沟通好!

你知道守信是多么重要吗!你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吗?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鸟答应了一棵树明年春天为它唱歌,到了第二年春天,小鸟来找树,知道树变成了灯火,小鸟就对着那灯火唱歌,小鸟信守了诺言。就像那一次,我过生日,颜瑞航可能不来,可他来的时候,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他的好感倍增。你不妨找一下那些邀请你过生日的好朋友,和他们好好谈一谈,说说你没去的原因。同时把你的苦恼和想法说给你的老师听听,看老师怎么看这件事情。可以请老师以这一主题召开一次班会,讨论如何给同学过生日更有意义。到那时,你的这种苦恼一定会烟消云散的。祝您身体健康

知心姐姐

篇7:知心姐姐作文

你好!

我是知心姐姐,你的来信我已收到。很高兴你能给我写信,我非常愿意帮你摆脱困境。知道你最近为同学疏远你这件事而苦恼。我从来信中得知你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就立即答应了同学,结果又因为父母不同意而没有去成,所以同学们以为你食言,便渐渐疏远了你。

首先,我认为你不能立刻答应同学,应该先和父母商量再做决定。答应了别人却没有去,让同学白等了一场,是你食言在先,同学们疏远你是情有可原的。

这样的事我也经历过。我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在我过生日那天去我家。可是,就在生日前一天,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跟我充满歉意的说:“对不起,明天我有可能去不了了。要不,你喊其他同学吧。”因为朋友的道歉,所以我没有责怪她。

现在你知道是你的错了吧,你现在肯定非常想和同学们和好。那么,知心姐姐给你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你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跟他(她)说明那天的情况,时不时说一声“对不起”。如果可以的话,再送上一份小礼物,算是补偿。我相信你的同学不会斤斤计较的。

在这里,知心姐姐再提醒你一下:和同学和好以后,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再和同学闹别扭。即使闹了别扭,也要先从自身找问题。就说到这里吧,祝王虹同学学习进步,快乐生活每一天。同时,也欢迎收到你的其他信件,知心姐姐随时给予帮助。

天天向上

**姐姐

篇8: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乐教:润物细无声

“同学们,你们认为爱情是怎样产生的?早恋是什么?真爱需要什么?”在《真爱需要什么》的心理课上,蒲海燕一抛出这些令人“忌讳”的话题,课堂就炸开锅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受身心发展的影响,会出现异性间相互吸引、向往和爱慕的现象,这是天性使然。”蒲海燕说。心理教师如何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解早恋问题?课堂上,蒲海燕首先通过《女人是老虎》这首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抛出“说说你身边的哪些事情是恋爱的表现”的话题。

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兴奋地讨论着。然后,蒲海燕总结道:“这只是一种欣赏、喜欢的感觉,还不是爱情。”接着,她又播放了关于林丹和谢杏芳爱情故事的视频《羽动的爱情》,再次提问:“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在他们的爱情里,你发现了哪些爱情元素?”生答:“我知道了,要先专心学习,让自己强大,才能担当得起爱情。”“爱情就是克制,不放任自我,要督促对方共同进步。”“我们现在的年纪还没有能力去为爱情负责,要先让自己成熟。”……恍然大悟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见解。

“早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能太露骨、太直白地讲。所以,我在这节课中主要是通过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自主体会、思考,理解什么是早恋,怎样正确对待早恋。”蒲海燕告诉记者。该课学习氛围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显著,在2013年全国目标教学研讨会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这是蒲海燕实施“快乐教学”的一次实践。在教学中,她经常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如室内教学她常常给学生播放视频、音乐或拼团体沙盘,室外教学则组织各类团体合作活动,给学生活动和自主思考的空间,通过各式各样的训练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养成习惯,形成态度。“蒲老师的课很轻松,能学到很多心理知识,学习越来越快乐了。”学生个个喜欢蒲老师的课。

活动:让师生收获快乐

在柳铁二中的团体活动室里,该校全体教师正在观看大片《超能陆战队》。影片一结束,蒲海燕立即组织观影的老师进行讨论:“这是一部治愈片,大白陪伴主人公治愈了心理创伤。可见,陪伴永远是我们内心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作为家长要多陪陪孩子,而学生也像我们的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的陪伴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陪伴学生成长呢?”

“这是学校近期开展的‘心随影动’儿童亲子电影欣赏活动。活动组织老师和老师的孩子一起观看影片,目的是为老师构建温馨的亲子空间,从而提升老师的幸福感。”蒲海燕告诉记者。作为柳铁二中心理教育的负责人,她认为心理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教师心理阳光了,感到快乐了,才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也快乐起来。

近年来,在蒲海燕的提倡下,柳铁二中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师生“心育”活动。每周五晚上,该校1 600多名寄宿生会集中在操场上,与心理老师一起观看电影,并学习电影中的心理知识,领会电影中阐述的道理和思想。“观影结束后,学生们还会主动写观影体会或影评。通过这样的沟通、互动、学习,丰富寄宿生的课余生活,更为寄宿生的心灵撑起了一片明媚的天空。”蒲海燕说。该校的“我手画我心”心理漫画活动、“心海絮语”心理手抄报比赛、“心香书坊”、心理剧、教师心理素质拓展等一系列专业、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受到了该校师生的热捧。

蒲海燕还组织成立了心理协会,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协会活动,每次活动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策划、宣传,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又和谐了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助人自助”的活动目标。该校学生韦忠术是心理协会会员,每次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心理知识搜集和宣传,加上蒲老师的指导,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运用更自如了,同学们来咨询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我还能‘指点一二’呢。”韦忠术笑着说,她现在已经是学校里小有名气的“小小心理咨询师”。

在柳铁二中注重心理教育的环境下,一直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蒲海燕得以大展拳脚,逐步构建起师生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为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搭建了平台。她还带领学校心理教育团队多次参加柳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家巡讲活动、柳州市心理骨干教师培训并做培训讲座、柳州市教科所高考心理辅导送教下乡活动,把心理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爱心:与学生为友

“蒲老师,有急事,我班里有个学生有些状况。”一个寻常的早上,蒲海燕突然接到某班班主任的电话。挂断电话,她便急忙赶到心理咨询室,看到了左手腕缠着纱布的芳芳(化名),纱布上渗着血色。她愣了一下:芳芳是个乖巧懂事的女孩子,还是班干部,她怎么啦?

蒲海燕走到芳芳身旁,问道:“芳芳,有什么事能告诉老师吗?老师可以帮你分忧,为你保密。”原来,芳芳的成绩最近出现了大幅下滑,由于无法承受父母的责怪和同学异样的眼光,她做出了自残的行为——割腕,已经很多次了,还悄悄去医院看过,但还是不能解除心理的压力。“老师,我感到很无望!”说到这里,芳芳失声痛哭起来。

“当时我心里陡然一惊!很着急,但我知道作为心理教师,我不能慌。”蒲海燕说。她轻柔地擦掉芳芳的眼泪,然后跟她聊起来。芳芳诧异道:“蒲老师,你为什么不惊讶呢?你不觉得我的这种行为很偏激吗?”蒲海燕搂过她的肩膀,笑着说:“傻孩子,你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个好学生,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挫折,要理性地面对,不要伤害自己去逃避压力。”平复芳芳的心情后,蒲海燕立即打电话给芳芳的家长,一面询问芳芳在家里的表现,一面劝说他们平时要注意芳芳的情绪。经过蒲海燕和芳芳父母、同学的共同努力,芳芳逐渐走出了阴霾,成绩也逐渐回升,变回了原来那个开朗乐观的女孩。“多亏了蒲老师,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像好朋友一样一直陪在我身边,给予我爱和温暖。”芳芳感慨道。

在学生面前,蒲海燕总是扮演“知心姐姐”、好朋友的角色。为了让学生大胆倾吐心声,她开设了网上咨询通道、信箱和“心情随笔”日记。一名学生曾把自己作弊的事情写在了“心情随笔”中,言语中满是惶恐、后悔。蒲海燕看到后,她这样教育道:“我能理解你,因为你想为班级争光,但做任何事都要问心无愧,要踏实做人!而且凭真实水平得来的荣誉才是自豪的,你说是吗?”一名学生跟蒲海燕倾诉自己经常偷偷报复跟自己有矛盾的同学,蒲海燕就开导她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宽容……

“蒲老师是我们最信赖的朋友!”“蒲老师,谢谢你,是你让我找到自信!”“蒲老师,是你让我从一个孤僻的人变成一个乐群的人!”……每年的教师节,蒲海燕都会收到学生们真诚的致谢信和自制礼物。“能给学生带来帮助,被学生肯定,是我最快乐、满足的事。”蒲海燕欣慰地说。

多年的心理教学和研究,蒲海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获评为自治区优秀心理辅导员、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奖励,并有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研究课题顺利结题获奖,她还担任柳州市心理辅导骨干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及未来,蒲海燕总是充满自信和激情。

(责编 蒙秀溪)

篇9:知心姐姐作文

记得第一次上课,我是一个插班生,老师亲切地对我说:“你好啊,喻妍!”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同桌这时小声地提醒我说:“对老师说‘你好啊,老师!’”我心中“扑通扑通”地直跳,用颤抖的声音说:“你好啊,老师!”老师“扑哧”一声笑了,亲切地摸了摸我的头,说:“没关系,不用害怕的!”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喜欢上了这位老师。

上完课后,陈老师帮我补习我落下的课。老师讲的很细,我全部都听懂了。当老师询问我听没听懂时,我轻轻点了点头。

陈老师很年轻,差不多只有20多岁。她同时也很幽默,所以,见到陈老师,我也不用再紧张害怕了。陈老师在我们课间时,总会一边改作业一边和我们聊天,听我们诉说心事。瞧!下课铃一响,陈老师刚说完“下课休息”,这时便有许多同学马上围到老师身边,和老师聊天。看看他们,聊的痛快淋漓,从国家大事聊到家庭生活,又从学校测试聊到人生梦想。天啊,他们肯定又是不聊到上课铃响不罢休啊!老兄,听我一句劝吧:不要找老师再聊天啦,看看老师那无奈的表情,就请你们放过老师吧!

陈老师还会用她独特的方式让我们练习口语。记得有一次上课,陈老师拿了许多饼干,薯片,糖果。我们满脸疑惑,看不出陈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终于,陈老师说话了:“今天,我们来练习用英语交流来买东西和卖东西。”我们纷纷跃跃欲试。终于轮到我和我同桌了。我开口用流利的英语交流,成功地“买”到了两颗糖果和三片饼干。当我同桌不小心说错一个单词时,陈老师立即纠正过来,并奖励了他一个糖果。

陈老师还十分关心我们的成绩。期末考试后,陈老师问我们各自的成绩,听完后脸上满是欣慰,又告诉我们不能骄傲,也不能气馁,要不断地努力,争取考得更好!

这就是我的老师,亲切可爱又有点幽默的“知心姐姐”——陈老师。

★ 写给知心姐姐

★ 知心姐姐的回信350字作文

★ 给知心姐姐的信作文700字

★ 关于姐姐的作文精选

★ 想念姐姐作文

★ 别了姐姐作文

★ 姐姐二年级作文

★ 歌迷姐姐作文

★ 姐姐爱学习作文

篇10:知心姐姐作文

收到你的来信,我很难过。我觉得你父母做得对,因为你的父母是担心你才不让你去的。

你说得对,同学们生日邀请你去,应该是件开心的事,现在竟会变得让大家烦恼呢?你说同学过生日时,都有意避开你,但会不会所有的同学都这样呢?我不相信这一点,所以我们还是从自身找找原因吧!你知道为什么同学和你疏远了吗?因为你答应了同学,却都没有去。

我十分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一次,我妹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我十分爽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可是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爸爸妈妈坚决反对,说:“太晚了!万一你走丢了怎么办?万一你给别人留下坏印象怎么办?……”所以我没有去成。因为这件事后,妹妹不理我了,说我不守信用。我想和她解释,但没有勇气。后来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原来是自己的错,不和爸爸妈妈商量,就自己随便做出决定。最后,我鼓起勇气向她解释并道歉。她非常理解我,终于和我和好如初了。

王虹同学只要你诚恳地向她解释并且道歉,我想她会理解你原谅你的。希望你能早日和同学们复归于好。

祝你

健康快乐

知心姐姐

12月14日

篇11:知心姐姐作文

您好!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了,在我金色的童年里有欢笑,有一首首歌曲,有一条幸福的长河......

记得我刚生下来时,爸爸妈妈就把我当做一个可爱的“天使”,我还没上幼儿园,妈妈就千方百计的让我认识中国汉字,等到我上了幼儿园,我已经认识了上千个汉字,在幼儿园里,我已经能给小朋友们讲讲故事了,我成了小朋友们崇拜的对象。

我上小学了,我就开始独立的读书,好像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我没事干,就会拿起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从儿歌到故事,从诗歌到散文,从文言文到议论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我上三年级了,学校要举行联欢会,要从高年级中选择一男一女做主持人,我也毫不落后,积极参加选拔,报名的`共有十几位同学,经过一场激烈的PK,我终于取得了成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而且妈妈也和我说过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我盼望已久的联欢会终于到了,我信心十足的走上舞台,在大家的欢呼声中,我慢条斯理的举起话筒,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我仿佛不是一名小学生了,而是一位大家都关注的“小明星”,我带动着大家,度过了欢乐的联欢会。

回想过去的往事,我沉浸在爱的芬芳里,我会更加努力,更加奋发乐观。

知心姐姐,这就是我的成长故事,您的呢?

祝您

身体健康

篇12:当好学生的知心姐姐

老师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有这么一句名言:一切的一切开始于互相尊重,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平等和民主与理解和信任。所以,当好学生的知心姐姐,让学生信任你,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这样教育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赞赏学生

懂得赞美赏识学生,得到赞赏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更乐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也更愿意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著名教育家纳撒尼尔说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有积极的心态,自我评价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情绪、希望以及人生目标,同时也影响到他的行为。”可见,孩子的自尊心多么的重要!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真实的自我形象?那就是赞赏他们。

在教学工作中,赞赏学生可谓随处可见,小张同学平时爱迟到,总是大家做早操时候他才悠哉乐哉地迈进校门,有次他终于早操前到了,我早操时候故意激动地自言自语,怎么今天队伍觉得特别有精神?特别整齐的?有学生大声说“小张在做早操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觉得这样的队伍特别有军人感!”小张很自豪地站得更加笔直!就这样特别关注小张的高涨情绪,每进步一点就在同学面前分析我的内心喜悦,小张同学再也不迟到了,而且课堂上更加积极的发言,学习兴致更高。批改作业时,我经常在学生本子上写着“好!”“喜欢看你写的句子”“你的描写真是太绝了”。值日工作时,我会故作惊讶的“教室里弥漫特别清香的味道”“李同学你有一双灵巧的手,看着你的书桌那么整齐,我特别有干劲”……描述所看见的,描述我内心感受,把学生值得赞赏的行为经常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总结。

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就是一个好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赏识和鼓励,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欣赏他人、相信自己、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鼓励学生自立

现在的学生跟我们那个年代完全不同,我们那是父母丢大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长辈们的呵护宠溺中成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结果孩子们都具有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缺乏解决困难和承受挫折的勇气的问题,而21世纪的现代人,首先要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自立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自立的人?如何让学生摆脱对长辈的依赖?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这些都是我在日后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摸索的方向。

1.让学生自己做选择

不管在学习还是在跟同学相处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小学生年龄小,也许不能正确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结合老师的引导建议,让他自己做出选择,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尊重学生付出的努力

学习中或者值日工作中,当学生能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的时候,特别是这件事情不是他必须完成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表扬。这样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地做更多的事情,获取更大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善用外部资源以减轻孩子对家庭的依赖

教师可以告诉他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我们的生活不是孤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比如,牙医可以解释不刷牙的后果,警察可以解释不守法规的后果,消防员可以教你正确的逃生方式等等。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许多许多的方式方法,如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一个平台,有话可以好好说……教育无小事,这些都是在平时点点滴滴小事中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老师的需要,老师的信任,学生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有快乐与老师分享,有困难找老师分担,有迷茫找老师解惑……直至现在,已经读初中的学生常和我联系说学习的困惑;高中的学生和我说学习的艰辛,选择的方向;高考的学生希望得到我的建议;读大学了和我分享他的见识和理想……

总之,在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营造的环境中,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手段。当学生最信任的人,当好学生的知心姐姐,在学生中倾注更多的真情,让孩子拥有更加健全的心理,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莉.爱的教育[J].考试周刊,2014.

上一篇:学校安全防火紧急疏散工作总结下一篇:实习会计的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