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2024-07-24

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通用8篇)

篇1: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动向

国际直接投资2001~2009年出现下降,这种趋势目前仍在持续。短期来看,由于战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国际资本市场很快再现繁荣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国际FDI流动趋缓的势头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国际直接投资仍将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并出现快速增长。英国经济学人资讯社(EIU)4月1日发表的分析报告指出:全球FDI将在2009年出现复苏,2009年实现较快增长,2003~2009年期间的增长速度可能超过世界GDP和国际贸易的增长水平(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4月2日)。

近年来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跨国购并仍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统计表明,2001年世界直接投资的急剧减少,首先是跨国公司之间的购并大幅度下降所造成的,但是,由于跨国购并额的下降幅度与全部直接投资流入额的下降幅度相近,前者在后者中所占比重并没有降低,跨国购并仍然是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第二,IT投资是引发国际直接投资波动的决定性因素。IT产业购并投资的快速增长曾经是90年代后半期国际直接投资的显着特点之一,2000年该行业购并增长对全部购并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8%。另一方面,在2001年跨国购并的下降额中,仅IT投资购并的下降额就占了55.5%(日本贸易振兴会《贸易投资白皮书》,2009年9月)。2009年起IT商品和服务开始进入缓慢复苏阶段,但是由于海湾战争的影响,国际着名机构(美国高技术调查公司IDC)已经将原来IT产业投资6%的增长预测值下调为3.7%(《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4月1日),据此估计,短期内IT相关的直接投资仍然难以出现较快增长。

第三,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比重有所提高。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部直接投资的比重,1997年曾经达到41%,但以后逐年降低,2000年仅有17%。2001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也出现下降,但由于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使得所占份额上升到28%。主要原因在于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方式为主,而这种投资受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波动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第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出现两极分化倾向,2001~2009年,中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仍然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中国200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已经上升到发展中国家流入总量的37%(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全球发展金融》,2009年4月2日;另外,2001年中国吸收外来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的比重是23%);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下降幅度很大。二是墨西哥作为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同时又与EU(欧盟)建立FTA(自由贸易协会)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吸引直接投资方面成效突出,在连续几年增长的基础上2001年再增86.1%,占世界FDI总额的比重也由0.9%提高到3.6%,表明已经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吸收直接投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是各国竞相采取更为开放和优惠的吸收外资政策,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二、周边国家吸收外资政策的新特点

(一)韩国的外资优惠政策 90年代中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开始改变以往限制外资流入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外商投资。首先是大幅度放宽行业准入和各种限制性规定,其内容:一是放开准入行业,在所有1058个行业中,仅有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广播电台、电视台等4个行业禁止外资进入,其他全部放开。二是放开关于外方持股比例的限制,1030个行业允许外方100%持股,只有24个行业有不同程度的比例限制。三是取消过去对外资企业持有土地用途和面积的限制。四是放宽关于外国投资者投资资金下限的要求,目前的规定是投资资金不[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得少于5000万韩元(约5万美元)和投资比重不得低于10%。

其次是实施外商投资的鼓励和优惠政策。1995年4月韩国开始实施新的《引进外资法》,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设备制造、精密机械、新材料、生物工程、航空、运输、环境能源领域、社会基础设施等行业列为鼓励行业,此后在1998年11月又进行了补充。目前总共有533个行业被确定为鼓励外商投资领域。对于这533个行业,主要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一是对企业所得税实行最初7年免征,以后3年减半征收的“七免三减”政策;二是对投资用机械设备免征进口关税、特别消费税和附加值税;三是对投资企业进口提供通关便利。

(二)泰国的外资优惠政策及其特点 按照泰国政 府2000年3月公布的《外国人事业法》,所有行业都允许外资进入,只是在43个行业外方持股比重或外方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不得超过50%。其中绝对禁止的行业有9个,需要经过内阁会议同意并由商务部长批准的行业有13个,需要经过外国人事业委员会同意并由商业登记局批准的有21个行业。绝对禁止外方持股超过50%的领域包括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农业、果树园、渔业、药草采集、文物交易拍卖、佛像和僧钵的制造和贩卖、土地交易等。

按照泰国的产业分类,鼓励外资进入的行业有126个,第一类是26个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第二类是18个采掘业;第三类是16个轻工业行业;第四类是22个机械、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等行业;第五类是电子、电气机械零部件行业;第六类是15个化学、造纸、塑料等制造业;第七类是20个服务和公共事业行业。对鼓励类行业的优惠程度根据投资地区有所不同。所有外资企业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包括:从盈利之日起的3~8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如果在免征期内发生亏损可以从优惠期结束后的税前利润额中扣除。其次,还根据不同地区对外资企业给予不同的机械、原料进口关税减免优惠政策。

(三)日本的外资企业鼓励政策 不仅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从80年代中期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以来,基本取消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但是由于其国内企业之间所特有的序列纽带关系,以及人工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影响,外资进入相对困难。90年代以来,长期的经济萧条使得日本政府开始大幅度调整经济政策,希望通过吸收更多的外国资本给日本经济带来活力,尤其是许多深受人才外流困扰的地方政府也准备通过积极吸收包括外资在内的投资者来本地投资,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1998年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项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决定对157个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担保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贷款,最高担保额可以达到企业全部资产的95%。此外,为了完善面向外资企业的服务体系,日本还在政府设置的企业信息服务机构“日本贸易振兴会”建立了专门的咨询窗口和网络。近年来,日本政府进一步提[:请记住我站域名/]出了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结构调整、振兴经济的方针,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地方政府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结构改革特区”,并通过颁布专门法律在特区内实施特殊政策。其中包括了以吸收外资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特区”。例如在日本冲绳县设立的“特别自由贸易区”,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实施了以下优惠政策:一是区内企业可以从事加工贸易、保税(关税和消费税)加工产品并出口,如果产品需要在国内市场销售,企业可以在按照零部件、或按照成品自由选择一种税率缴纳关税。二是对区内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法人事业税、固定资产税、土地保有税等减免优惠待遇;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政策规定:在开业后连续10年中企业所得税按照从企业所得中扣除35%之后的基数征收;照此计算,在前5年企业所得税率仅为22.9%,相当于法定所得税率(40.9%)的55.9%;后5年的所得税率平均为27.4%,相当于法定税率的67.0%。三是对制造业设备投资给予一定减税优惠,如可从企业所得基数中扣除相当于机械设备购入价值的15%、建筑物投入金额的8%;同时投资设备可享受特别折旧优惠。四是对区内企业吸收当地30岁以下年轻人就业给予特别补助和奖励,其中补助最长可享受两年,补助金额最高可达补助对象员工工资的1/3。五是区内企业还可以享受冲绳县的其他鼓励性政策优惠,如对制造业、公路货物运输、仓储、包装、批发商业、软件、信息处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设计、自然科学研究等行业给予产地调查、清理和购置费用补贴等。该区从2001年建立以来,已经在吸收外来投资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其中包括来自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企业的投资。

除了以上三个国家之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和印度等国家都在继续实施、并:请记住我站域名不断增加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我国在引资竞争中面临的主要压力

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巨大市场规模以及大量存在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在吸收外资方面的明显优势,这也是2001~2009年我国吸收FDI能够实现恢复性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许多国家竞相调整外资政策,向外国投资者提供,各国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我国目前在市场体制、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 的诸多问题,今后吸收外资的总体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篇2: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乔林 2012年11月

学号:2010099024 姓名:郭泽华

一、内容提炼: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我国近几年来房价上涨过快、价位过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稳定住房价格、解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难题的建议。本文以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历史作为研究背景,利用理论分析和对全国33个城市2000-2010年十余年间面板数据经行实证检验等方法,证明我国房价近几年的快速上涨的和价位高其实是需求拉动、成本推动以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不到位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需求拉动因素是主要原因,当前的二元土地制度、严格的土地供给、政府对土地市场管理的不到位通过土地供给紧张对房价的直接影响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足则导致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中,中低收入家庭普片面临购房难题。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全面分析了居民收入、人口和城镇化。投资投机行为、建造成本、土地供给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不足等因素对房价的共同作用,并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5425.1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4.7元,12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0.17%;城镇人口从200年的4.59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6.2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630万人。收入的提高和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进一步增加对城市房地产的需求。此外,传统的“重房”观点和啃老买房透支了对未来房地产的需求,导致我国住房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第二,居民把住房当做养老保障或则投资。用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面临高安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民众普遍将房地产作为养了资金的来源。同时由于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税负主要集中买房环节,进一步刺激了对住房的投资投机性需求。

第三,我国流动性过剩是支撑房价快速上涨的前提。流动性过剩对房地产行业泡沫的行程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庞大的流动性来自巨额的民间储蓄、充沛的信贷资金、境外“热钱”流入和其他行业转移资金。

第四,严格的土地制度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约束,我国土地供应总体上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耕地18亿亩红线面临严峻的形式和农村集体建设用的不能流转黛拉的闲置浪费并存。土地供应对房价存在直接影响,城乡二元的土地证的将大量农村集团建设用地排除在流转市场意外,土地储备制度和“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有进一步收紧了土地供应的闸门,土地供应的减少改变了购房者的语气,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第五,住宅用地供应总体不足,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不足,房地产开发商大面积囤地,土地供给难以顺利转为住宅供应市场,使土地价格虚涨并传导到房产领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设计不合理,落后社会发展,覆盖面有缺口,地方政府出于利益考虑,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积极性,相应“问责机制”缺失,致使当前住房保障建设滞缓。

第六,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负有直接的责任,同时在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同时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参与和分配者。作为“土地财政”的最大受益者,地方政府不愿意房价下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动力,通过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影响住房供应,更进一步改变购房者的预期;通过城市拆迁等创造大量需求,这些因素更进一步加剧了房价的上涨。

政策建议:

(1)对住房需求进行分类处理

(2)转变购房者观念

(3)尽快开始房产税改革

(4)收缩过剩流动性,控制外资流向房地产行业

(5)大力推进郊区配套公共服务建设,分流市区人口

(6)打破政府在城市土地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7)改革现有住宅用地“招拍挂”制度

(8)增加土地供给,打击房地产开发商囤地行为

(9)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10)逐步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引导低收入家庭“弃购从租”

(11)改革土地出让金收取办法有一次性缴清改为逐年收取

(12)将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13)转变政府角色,改革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

(14)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政事权,实现地方政府的责权匹配

(15)对不同发展层次城市房价的调控主要采取差别化政策

二、创新点:

第一,通过研究不同发展层次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从构建房价影响模型出发,利用2000-2009年北上广深等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其他14个二三线城市的有关房地产数据来实证检验导致我国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定量分析两类市场不同影响因素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第二,详细剖析了房地产结构性问题对住房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尽管影响住房价格的原因有多个,但当前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的重要原因是包括土地供给、住宅市场供给和房地产开发商三个层面的结构性失调。

第三,分析了住房价格高涨的原因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尽管政府调控措施不断改进,调控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住房价格高涨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分权为特征的财税体制改革和以GDP为核心的官员晋升考核体制对地方政府的不当激励。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于保障农民权益、国家粮食安全的适度关系问题。在当中找到最佳平衡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引入房产税能不能实现降低房价的目的。

篇3: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一、外资的就业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 (FDI) 在我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发展的, 同时其就业效应也日益显著。FDI的就业效应, 体现在投资规模、投资方式、产业和地区分布等方面。从投资规模的角度, 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直接吸纳就业;另一方面FDI还可以对就业产生间接影响, 这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 FDI通过影响GDP, 从而间接影响就业.

⑴FDI与GDP的关系

首先假定:

(1) 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柯布-道格拉斯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特征;

(2) 以GDP作为经济的总产出, 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 (K1) 、FDI固定资产投资 (K2) 和劳动力 (L) 为投入要素。

则我国生产函数规模为

(注:A代表技术进步系数;α、β、γ分别表示K1、K2、L的偏弹性系数)

对 (式2-1) 等号两边分别取对数, 得增长率方程为㏑GDP=㏑A+α㏑K1+β㏑K2+γ㏑L+μ (式2-2)

可见, GDP与K2 (即FDI) 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对应关系, FDI对于GDP的偏弹性系数β, 表示FDI每增加 (或减少) 1%, 就推动GDP增长 (或减少) β%。

又设FDI的边际产出量为f, 则

推出β=f K2/GDP (式2-4)

(注:式2-3中的э, 表示求微分)

即:FDI对于GDP的偏弹性系数, 可以由FDI边际产出量 (f) 、FDI投入量 (K2) 、GDP三个量通过 (式2-4) 运算得出。

为了验证此模型, 本文取1997年至2007年我国的GDP和FDI数据绘出以下曲线图, 通过FDI与GDP曲线图的相互对照, 我们可以更容易得看出两者间所存在的正比对应关系, FDI和GDP都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表2-1:FDI与GDP增长情况比较 (1997年-2007年)

注: (1) FDI走势曲线采取各年实际数值绘制;

(2) GDP走势曲线按各年实际数值的1/200绘制。

⑵GDP与就业的关系:

从数据上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自90年代末以来, 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之间并没有象FDI和GDP之间的那种明显对应关系。甚至在一段时期内, 经济发展、改革深化, 反而使失业率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剧。这是因为我国以往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阵痛”。

经济发展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可以通过以下这个简单的公式体现:

劳动力人数=劳动创造的收入/对应的劳动生产率

由此可见, 社会就业率与GDP之间成正比关系, 而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成反比关系。

假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对固定, 那么GDP增长越快、越高, 社会就业也就越充分。

⑶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FDI、GDP、社会就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FDI通过影响GDP, 从而间接影响社会就业。FDI的增加, 可以拉动GDP增长, 从而促进就业。

2、从微观角度, 外资企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拉动上游和下游产业的发展, 从而间接增加就业机会。

这一效应在近年来越来越多进入我国的欧美跨国公司身上体现尤其明显。这些大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或者研发中心, 必然需要采购原材料、固定资本, 并且在销售其产品时需要一整套物流、仓储、交通等服务, 从而形成上游、下游的产业链, 间接增加了就业机会。

3、FDI流入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从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对于市场竞争, 应该辨证看待。从长远而言, 市场竞争可以促使国内企业提高其管理和技术水平, 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发展, 因此, 有利于就业。但从短期来看, 由于国内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 外资流入将使国内企业面临考验, 生存环境受到挑战。为了提高竞争力, 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 国内企业必然会努力采用新技术, 实行更高效率的管理制度。生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会使企业雇员的相对数量减少;同时, 由于新技术、新制度的采用, 企业对雇员学历、资历的要求提高, 从而使只能进行相对简单劳动的低学历、低能力劳动者丧失部分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 FDI流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根据“收益-成本分析理论”, 外资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其投入在为东道国带来收益的同时, 东道国也必须向外国投资者给付报酬。若给付的报酬过高, 则会增大东道国利用FDI的成本, 不利于其经济增长, 从而不利于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 若给付的报酬过低, 那么外国投资者就会吃亏, 就会不愿投资。因此, 对于东道国而言, FDI流入的适度规模应该是使FDI边际收益等于FDI边际成本之时的均衡状态。

二、外资政策对FDI就业效应的影响

外资政策作为一国政府干预外资活动的工具, 其目标在于保证外资经济的正常发展, 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服务。外资政策目标的核心是经济目标, 但同时也要兼顾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如果失业率太高, 还会影响社会和谐。因此, 充分就业是外资政策目标的重要内容。我国外资政策主要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鼓励与限制并存;二是地区差异性明显。

1、 对外资的限制政策不利于外资经济 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从而不利于外资就业效 应的进一步发挥。对外资的鼓励政策虽然对 于吸引FDI 流入、促进各地经济发展起到了 一定效果,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⑴造成了事实上的内外资企业不平等, 从而使内资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增大社会就业压力。

⑵各地为了吸引外资, 竞相出台优惠政策, 形成竞争格局, 造成国家整体利益损失。这可以通过以下的模型作简单分析。首先假定:

(1) 只有两个地区参与竞争, 即广州和上海;

(2) 有X亿元的FDI流入, 新增就业机会为1000个;

(3) 两地的其他所有投资条件都固定且相同, 外资政策是唯一变量, 且仅有两种选择:对外资实行优惠或者不实行优惠。

图3-1:两地外资优惠政策博弈

现在分三种情况对图3-1进行分析:

情况一:如果两地都给予外资优惠政策, 则两地各得X/2亿元FDI, 各新增500个就业机会;

情况二:如果只有一地给予了外资优惠政策, 而另一地没有给予, 则X亿元FDI被给予外资优惠政策的一地所独得, 于是该地新增1000个就业机会, 另一地没有新增就业机会;

情况三:如果两地都不给予外资优惠政策, 则FDI的地区选择不具有倾向性, 即, 两地各得X/2亿元FDI, 各新增500个就业机会。

比较情况一和情况三, 虽然都是两地各得X/2亿元FDI, 且各新增500个就业机会, 但在情况三下, 由于没有给予外资优惠政策, 因此两地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没有受损;而在情况一下, 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将降低两地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 比如, 税收优惠将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从而减少政府采购和投资, 这会间接地减少社会就业机会。

现实中往往是情况一, 即两地都采取外资优惠政策, 为吸引外资流入展开竞争, 于是造成国家整体利益流失, 就业机会减少。由此可见, 对外资的鼓励政策并非明智之举。

2、对外资的地区倾斜政策,促使 FDI 主要集中于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 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投向中西 部地区的则很少。以2003年为例,我国实际 利用的FDI 中,85.9% 集中于东部,而投向 中、西部地区的仅占10.9% 和 3.2%。FDI 的 地区分布不平衡,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⑴推动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人口流动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 可以使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 解决一些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另一些地区大量劳动力富余的问题;而且, 国家逐步放松户籍管理, 扩大公民的自由迁徙权利, 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但政府需要关注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一些负面问题, 比如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民工子女的教育、民工福利和医疗保障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好好解决, 那么就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创建。

⑵影响各地的平均收入水平

FDI地区分布不平衡, 是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的原因之一;而地区发展不平衡, 则是造成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中、西部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 社会福利水平差, 与东部居民相比差距明显, 这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也不利于我们创建和谐社会。

三、FDI流入的新趋势及对就业的影响

加入WTO以来, 由于原先对于外资的各种限制逐渐弱化和消失, FDI流入我国的方式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由过去的以新建企业为主, 向收购和兼并转变。

与新建企业相比, 并购对于外资而言具有更多优势, 可以迅速进入我国市场, 节约“本土化”的时间和成本, 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 随着外资政策日益宽松, 外国投资者将更多倾向于采取收购股权、兼并等方式进入我国市场。此种FDI流入方式会对就业形成压力, 因为:

⑴由于没有新企业建立, 所以外国投资者不需要在我国大量增加雇员。

⑵外资对国内企业的收购或兼并, 往往伴随着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更新, 这意味着生产或工作效率的提高, 因此, 企业雇员不但不会增加, 反而会有所降低。

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技术和管理落后, 冗员过多。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 引入外资,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甚至鼓励外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因此而造成的大批原国企员工下岗失业情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在外资并购过程中, 应该对裁员的程序、被裁汰员工的安置问题等做出恰当安排。

四、外资政策建议

从扩大社会就业的角度, 笔者认为我国外资政策今后应作如下调整:

⑴取消对外资的限制和鼓励政策, 实现外资政策中性化。

所谓外资政策中性化, 是指对于外资活动, 政府既不歧视和限制, 也不优惠和授予特权, 对内资和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政府职能不是通过优惠或者限制政策来干预外资或内资企业的活动, 而是为各类内资和外资企业的自由竞争创造并维护公平的政策环境。

⑵扩大投资渠道, 注重对内资的充分、合理使用。

在外资政策中性化的条件下, 内资与外资处于同等地位, 内资中的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也处于同等地位, 各种类型的资本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市场规律支配下达到最优化配置。

这不仅仅是外资政策调整的问题, 还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汇率改革等多个方面。

⑶逐步取消对外资的地区和部门倾斜政策, 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引导外资的地区和部门流向, 平衡外资在地区间、部门间的分布。

对外资政策的调整, 在短期内, 可能会对社会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 这有利于增强内资企业的竞争力,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完善, 有利于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 从而有利于缓解、解决就业压力, 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飞翔、郭英, 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人口与经济2005.2;

[2]、陈筠, 谈我国利用外资的战略性调整, 理论界2005.3;

篇4:我国中西部外资政策的调整研究

摘 要:我国吸引外资已具有相当规模,但由于对外开放政策和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位分布极不平衡。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整体上规模小、比例少,质量有待提高。处于劣势的中西部该如何抓住政策优势和机遇,适时的调整外资政策,使其更有利于吸收到优质外商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外资政策;中西部;区域差异

1 中西部利用外资现状分析

1.1 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大大低于东部

由表可见,我国东,中,西部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从东到西逐步减少。而且观察表中数据也不难发现,从2002年到2006年,东,中,西部的这种差异并没有缩小,甚至在04-06年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反而不断减少,西部地区则是在2%-3%的低水平上徘徊。

1.2 中西部经济结构的外资比重低

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68315.7亿元,其中利用外资额为22593.24亿元, 占5.730%. 东部诸省在国有单位投资远高于内地的同时,外商投资的投入比例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则低于平均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最高的也只有2.916%.

2 东部与中西部利用外资差异的成因分析

2.1 聚集效应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下,聚集效应已成为影响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城市化水平、科研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 在客观上促进了外资在东部地区的聚集。而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更谈不上特定产业的规模聚集,城市化水平也不高。

2.2 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水平偏低。非国有经济发展落后,又严重制约着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市场规模来看,中西部市场缺乏连续性,不易形成市场规模效益,再加上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传统的消费习惯使外商投资缺乏广阔的本地市场支持,并且增加了市场营销成本。

3 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政策调整

3.1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外资的市场准入程序

投资环境已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要提升吸引直接投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硬件环境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存量和运营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加强投资软件环境建设,良好的直接投资平台必将会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更快发展。

3.2 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逐步放开,其中包括金融、电信、旅游、航空、运输、卫生和专业服务等行业,这对西部引进直接投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部必须要以更先行的开放机会和产业准入政策,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于西部的农业、水利、能源、矿产、交通、市政、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同时要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实施多元引资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3 发挥资源的基础优势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及市场潜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于资源开发项目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于高质量的劳动密集弄产业。

参考文献

[1]刘世庆.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差距与对策[J].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96.

[2]高文宇.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投资转移的政策建议[J]. 江东论坛,2007,(2).

作者简介:

篇5: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摘 要:基于我国烟草企业的现状,分析了烟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烟草行业;风险评估;管理建议。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学的演进,内部控制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也借此陆续出台了一些法规和政策,为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提供了操作的范式和法律遵循要求,一方面约束企业,另一方面也在推动管理的提高[1]。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情况。

我国企业内控标准体系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不同发展进程而逐渐形成的,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全面风险控制三个发展阶段[2]。近十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监管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内部牵制更加受到重视。20世纪90年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起步,各单位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但不限于内部牵制制度的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制度。2000年以后,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制度,这些规范制度文件对于加强企业内控监管及企业内控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并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基本规范》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际内部控制框架,明确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3],并结合中国国情,要求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同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基本规范》为我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

2010年4月26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三部分。《配套指引》对于如何指导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落实和实施《基本规范》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说明。《配套指引》制度的发布,标志着“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方法科学、体系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全球性的竞争加剧、行业特殊的经营环境和政府相关内控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对我国烟草行业企业影响重大,这也是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管,提升管理水平,我国烟草行业企业才能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抵御外国烟草巨头对我国烟草市场的侵入,并适时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为国家财政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烟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烟草企业组织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积累大幅度增加,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增大,由此所带来的企业内控活动风险、经营风险、决策风险也在不断增大。

2.1 内控环境有关问题。

2003年我国烟草行业工商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推动、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企业联合重组、规模不断扩张,这也使企业面临患上“大企业病”的可能。其中潜在隐患主要有:(1)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不尽合理,决策程序复杂,职能、责任、权力不够清晰,信息传递不畅,运行效率亟需提高;(2)企业公司化运作滞后,工厂制管理模式惯性

较大,“人治”大于“法制”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根除,思想观念和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3)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融合程度不够。重组整合后“厂长情结”和“品牌情结”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待增强;(4)工商企业适应市场和把握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5)财务会计、全面预算、内部审计等基础管理不够扎实,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规模扩张和多点生产格局形成后,企业整体能否实现重组后的战略协同效应,成为烟草行业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2.2 风险评估有关问题。

我国烟草企业的风险评估,部分企业还没有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从制度上缺乏应有的风险评估,没有形成整体系统。主要问题有:(1)企业风险评估意识薄弱。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有的凭经验直觉进行决策,还存在着盲目扩张,随意担保等现象;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的客观性缺乏充分认识、评估不足;(2)风险评估和预测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风险评估和预测没有形成制度化,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低效;(3)缺乏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风险评估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间接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4)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非对所有风险要素进行评估,加之信息不足、经验缺乏、方法单一等方面限制,容易忽视重大风险、远期风险因素。

2.3 控制活动有关问题。

我国烟草企业内控活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基层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或与岗位要求不符,会计差错、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2)对全面预算重视程度不够,预算执行缺乏刚性。烟草行业全面预算制度建立执行时间较短,有的企业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缺乏严肃性,执行控制弱化;(3)集权与分权制度不够明确,授权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不高,存在着同一事项,不同侧面,重复审批现象;(4)企业重组整合导致部分资产闲置,记录不严、限制接触措施不到位或越权处置,导致一些国有资产流失;(5)运营分析控制滞后,信息质量、时效性较差。(6)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全面覆盖,有的缺乏科学性,激励效果不够理想。(7)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8)有的企业迫于地方政府压力,违规经营,专卖控制不力。

2.4 信息与沟通有关问题。

烟草行业各级单位在信息沟通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信息与沟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信息沟通程序复杂导致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甚至不能有效传递,而且信息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2)信息失真。信息沟通质量、时效性、准确性差,信息失真且价值降低;(3)信息来源受限。信息获取渠道窄、成本较高,且加工方法简单,尤其体现在对国外竞争对手状况、技术进步趋势等外部信息的获取与沟通方面;(4)信息系统控制薄弱。没有及时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内控制度,人员保密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烟草企业整体决策、运行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也事关企业与内、外部相关各方的和谐关系建设。

2.5 内部监督有关问题。

烟草企业内部监督功能交叉,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具体表现在:(1)专卖内管监督方面。烟叶超计划种植、卷烟体外循环时有发生,虚拟客户、拆单分摊、超常规向大户供货等问题亟需解决。(2)财务审计方面。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不够,而且目前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与财务同属一人领导,内审在形式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企业缺少行使内审的内在动力;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职能执行效率等方面,没有制定内控评价标准,缺乏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实质性指导。(3)纪检监察方面。纪检监察监督部门畏难心理,加之人情因

素等方面影响,工作开展心存顾虑,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有的服从应付;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制度体系建设亟需建立健全。

(4)专项检查方面。专项检查往往目标单一,治标不治本,没有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亟需完善。(5)对外部监督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反馈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政策建议。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烟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要主动应对,积极求变,从源头和制度上加强管控,防范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促进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优化内控环境,确保措施执行。

烟草企业要在坚持和完善专卖专营体制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调整内部组织架构,明确各层次职能分工,建立完善集中决策、有限授权、分级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的垂直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理顺产权关系,切实增强企业的战略控制和资本运营能力;按照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企业实际设置职能部门并进行业务分工;进一步重组业务流程,理顺工商关系,工业企业围绕“四个中心”(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物资采购、生产制造)建设和一体化转型需要,商业企业围绕卷烟营销、专卖内管、烟叶生产、物流建设等核心业务,明确职责,优化流程,加强网络建设,推进市场统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企业治理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内部控制相结合,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全面控制。

优化内控环境,要以人为本,制定适宜的人力资源政策,不断提高人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内部控制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失误。

(1)高层人员要加强内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意识;(2)重要岗位人员配置和管理人员选拔,应全面考核其综合素质;(3)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人员培训,使其遵纪守法,精通业务,自觉遵守和执行内控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的内控制约机制;(4)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相互牵制、相互监督。(5)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运用绩效考核办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控,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5]。

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建设,通过全体员工积极实践《工作规则》、《行为规范》和深入开展“两个至上”在岗位主题实践活动,规范使用《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加强塑造全体员工对“两个至上”共同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感,在企业内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提高效率、加强自律,自觉规范行为,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降低内控风险的文化氛围,发挥群体的文化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表明:“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烟草行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烟草行业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健康生存和长远发展,为构建和谐烟草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2 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创新风险评估方法。

烟草企业风险评估应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角度进行。企业应对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风险及时识别,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按预期的经营目标进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适用于各企业的风险管理标准和政策,在其指导下,各业务部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风险管理准则,以此进行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报告、风险处理等。(2)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机制。要建立烟草行业统一的风险评估框架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各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在风险评估框架体系内,制定具体的风险评估细则。(3)要创新风险评估方法,结合烟草行业企

业历史数据及发展趋势,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体系。企业应该针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3.3 强化财会基础工作,切实依法依规经营。

烟草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行为。首先,应当强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规范意识,并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强化保密意识,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加强现金、存货、往来款项信用政策、担保等重点方面的财务管理,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经过授权审批,各项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可靠[11]。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重点成本费用控制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关键业务活动和现金流控制,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修正生产经营活动,使之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要以统一会计核算软件为契机,全面提升财会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开发、实施统一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在线审计等管理模块。

此外,烟草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烟草专卖法和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规定,依法界定各级单位生产经营职权,切实明确责任。要更加严格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依法纳税,诚实守信,并积极主动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严格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更要用“两个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衡量、指导企业行为,创新“两烟”生产经营监管方法,加强烟叶、卷烟、烟机设备及配套物资专卖管理,注重市场引导。努力增强持续盈利能力,依法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才是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负责任、讲诚信企业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3.4 信息集成,加强沟通,内聚人气,外塑形象。

烟草企业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内、外部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执行与企业的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在整个企业内外进行传递沟通,并加强涉及企业秘密信息的接触管理和保护工作。对信息系统的控制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输出控制、手工凭证控制等方式,各个岗位应通过设置密码口令来防止别人越权使用自己的权限。充分利用投诉、举报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等活动的高效稳定运行。

烟草行业企业内部信息与沟通,应当充分利用正式公文运转、财务快报、会计决算报表、行业报刊杂志等媒介及各级单位网站、各种培训、会议等方式进行有效传递,并充分考虑信息传递过程中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不同作用,合理利用非正式组织,大力推行办事公开、民主管理,构建企业内部和谐。此外,信息化建设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促进信息的集成共享,加快信息化与“两烟”生产经营相融合,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管理、专卖监督管理、财务审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变、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烟草行业企业对外信息与沟通,应当充分利用正式公文运转、新闻发言人制度、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行业外社会媒体及行业内媒介,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加强与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本企业的信息披露政策与程序;(2)加强与消费者沟通,听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加以处理;(3)加强与原辅材料供应商沟通,与供应商就产品质量、交易价格、信用政策等问题进行沟通,及时加以改进;(4)加强与监管机构、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监管要求,积极反映诉求和建议,听取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并加以改进;(5)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管理需要,及时与

律师保持有效沟通。

3.5 加强内部监督,完善配套制度。

“以规范„两烟‟生产经营为基础,以加强财务审计监督为关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为重点,以纪检监察再监督为保障”的烟草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企业应继续加大力度,加强监督。(1)要切实从“生命线”的高度重视专卖内管监督工作,充分认识严格规范的重要性,切实解决“两烟”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2)要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使内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扎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项目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软件开发等专项审计,积极推行审计委派制,拓宽审计领域,严明制度,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督作用,确保财务管理严格规范。(3)纪检监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推进构建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增强再监督的有效性。(4)专项检查监督活动要有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踪整改并建章立制,防止屡犯屡查,屡查屡犯。(5)企业要不定期或定期对内控系统进行评估,通过持续监督和定期检查内控制度,评估内控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更好地实现内控目标。(6)借助外部监督力量。注意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检查、注册会计师等各方面信息交流,定期互通,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结束语。

内部控制与其说是一套制度、一套文档或一系列程序,不如说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只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将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意识植入企业文化当中,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得以长期发挥效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承认烟草企业的内部控制之路还很漫长和艰难。可喜的是,我国烟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内控制度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完善,这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内控风险,推动“卷烟上水平”工作顺利开展意义非凡[12]。

烟草企业未来发展,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内这一全球最庞大的卷烟消费市场所带来的市场规模优势和战略空间,不断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实力,主动应对,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逐步扩大“中式品牌卷烟”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要积极倡导绿色烟草概念,围绕吸烟与环境,吸烟与健康,从烟叶种植、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到环境建设,全过程贯穿“绿色”概念。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满足消费者吸烟与健康需求,为国家财政增收。我们相信,中国烟草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景依旧广阔!

参考文献。

[1]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企业风险管理组。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3] 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7)。

[4] 高智纬,李可。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历程及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J].中国会计视野,2006(7)。

[5] 祁广亚。论内控环境及其优化[J].会计之友,2009(4):4-5.[6] 李晶。COSO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M].天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7] 张潇蔚。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启示[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2)。

[8] 刘建明。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关系问题的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8(2)。

篇6: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2009年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税收政策调整,从实际情况看,已给我局组织收入工作带来较大影响。

1、结构性政策调整对税收的影响

从政策性减收因素看:一是由于扩大抵扣范围减少收入5548万元。我市八大行业占全市企业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对税源影响面较大,据统计,今年1-10月份,我局全部行业共申报固定资产进项税额1.12亿元,其中当期抵扣影响收入6710万元,比上年退抵数增加5548万元;二是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使我局减收2763万元,其中煤炭等矿产品生产企业增加税源2117万元,而同时焦化厂、二发电、热电厂等热力电力及燃气生产企业进项抵扣增加4880万元,增减相抵后减收;三是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共减收5425万元,其中工业企业减收1521万元,商业企业减收3904万元;四是车辆购臵税对小排量汽车税率由10%调整为5%减少税源1980万元,1-10月份我局共征收1.6升以下排量小汽车7683辆,计税金额3.96亿元,影响税收1980万元;五是利息税因停征影响减收112万元,我局1-10月份利息税共减收4216万元,其中由于结息额 下降影响减收4104万元,而由于停征仅减收112万元。

从政策性增收因素看:一是成品油消费税税率提高增加税源1.59亿元。今年1月1日,汽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每升1.0元;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1元提高到每升0.8元,经测算共新增税源1.59亿元,其中消费税1.36亿元。二是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增收7436万元。今年5月1日起,甲类香烟的消费税从价税率由原来的45%调整至56%,乙类香烟由30%调整至36%,雪茄烟由25%调整至36%。同时原来的甲乙类香烟的划分标准也由原来50元上浮至70元,另外在卷烟批发环节加征5%的从价税,相应增加收入7436万元,其中工业环节增收5344万元,批发环节增收2092万元。增收因素合计2.33亿元。

以上增减收因素相抵,我市税源增加7600万元。但由于消费税政策性增收无法形成地方级收入,而且我局消费税比重较高,带动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消费税,对地方级收入没有贡献。

2、海关取消“减半征收”政策对绥芬河收入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地区影响巨大,绥芬河是受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绥芬河属对俄边境贸易口岸城市,近年来对俄贸易始终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进口 贸易中木材约占70%。2009年1-9月份,绥芬河进出口总额24.43亿美元,同比下降34.3%,其中对俄贸易13.44亿美元,同比下降43.9%。1-9月份绥芬河口岸共进口木材317万吨,下降35.8%,今年初俄罗斯政府大幅度提高原木出口关税,严格原木出口检疫制度,导致企业进口成本提高。同时俄罗斯海关限制手拎包入境,加上俄卢布贬值,居民购买力下降,使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据统计,1-9月份绥芬河进出境人员同比下降58.8%。对俄民贸市场萧条,旅购贸易明显减少。

在金融危机影响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边境贸易税收政策调整使税收形势越加严峻,导致绥芬河收入大幅下滑。2009年1-10月份,绥芬河市国税局收入完成 1.35亿元,为计划6.28亿元的21.5%,同比下降73.6%,减收3.75亿元,全年看减收将达4.6亿元。

今年1-10月份,绥芬河海关代征税收同比增长19%,经测算减半征收政策取消使海关代征增值税增收2.2亿元,相应导致国税收入减少,两者属于此消彼涨的关系,据此推算政策影响约占60%,略大于金融危机对税收的影响。

篇7: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12月22号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要求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后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55元、0.65元、0.75元(含税);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上网电价分别为0.65元、0.75元、0.85元;通知规定,2018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7元(含税)。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所在资源区光伏电站价格执行。

2018年光伏发电政策和2017年对比,主要有3个方面做了调整,一是电价调整,二是时间节点调整,三是光伏扶贫政策调整。下面就这三点谈一下价格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

2017年全国光伏标杆上网电价表:分布式光伏电价保持0.42元不变。

2018年全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重新定义了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度电补贴,个人的理解是光伏电站是指全额上网的项目,包括需要备案的地面电站,不需要备案的村级扶贫项目和全额上网的分布式项目。分布式发电度电补贴则是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项目,包括户用和工商业投资项目和户用扶贫项目。

一、电价下调对收益的影响

三个类电价区电价下调0.1元/kWh时,项目收益变化如下。

目前,光伏系统成本中,集中式逆变器的成本在0.15~0.25元/W之间,组串式逆变器的成本在0.25~0.45元/W之间,造价已经很低,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新技术出现,未来逆变器价格下降的空间不大; 辅材(电缆、钢材、水泥)和人工成本一直处于上涨;每一年上涨的幅度约为5%到10%,而且电缆、钢材、水泥出现新技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降低成本的可能来自系统方案的改正,如1500V系统,逆变器功率加大,有可能减少电线的数量,而组件效率的增加,有可能减少支架和水泥的用量。

光伏组件的造价最高、占比最大,也是最有下降空间的部分。因此,未来光伏初始投资的下降,将主要依靠组件价格的下降来实现。2018年光伏项目电价下调以后,由于电价下调影响较大,系统成本的下降无法弥补电价下调的影响,相同项目收益率会下降。

二、光伏补贴时间节点调整

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补贴执行时间是2018年1月1日之后,意味着从此以后分布式没有630抢装这一说法;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所在资源区光伏电站价格执行,因为分布式是不需要指标的,意味着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电站明年执行地面电站电价。

2018年后安装的地面电站,有两个电价。2017年备案并纳入2017年财政补贴,2018年6月30日以前投运的,执行2017年标杆上网电价,因此2018年地面电站还会有抢装潮,目前纳入指标管理大约还有8~10GW还没有并网,明年会有一定的抢装。

2017年备案但没有纳入2017年财政补贴,2017年备案并纳入2017年财政补贴,但在2018年6月30日以前没有投运的,2018年1月1日以后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电站项目,执行2018年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

政策还强调,自2019年起,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全部按投运时间执行对应的标杆电价。所以从2019年起,地面电站630抢装也没有了。

三、光伏扶贫政策调整

通知指出,为积极支持光伏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好地保障贫困户收益,保持村级光伏扶贫电站(0.5兆瓦及以下)标杆电价、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度电补贴标准不降低。即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一类、二类、三类资源区标杆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65元、0.75元和0.85元,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度电补贴标准为0.42元。光伏扶贫不下调是亮点,发改委价格司也很讲政治,扶贫是政治任务,但是对多出来的收益归贫困户所有,电站业主还是要承受更低电价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

光伏扶贫项目将会是2018年以后主战场,由于户用分布式光伏成本高、难管理和控制,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将会优先发展,2017年村级电站功率以50-60kW为主,随着光伏成本下降,以后功率将逐年增加,2018年功率将会以80-500kW为主。户用分布式项目尽管下降0.05元,但随着组件价格下调,安装价格也会下调,投资回报率并没有减少多少,因此2018年将会延续2017年分布式火爆局面。

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电站,在此轮调整中影响较大,以山东某二类地区为例,某项目如果采用全额上网模式,其2018年补贴电价为0.65元/度。如果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假设发生了极端情况,自用电量为零,光伏发电量全部上网了,则其卖电电价为:0.3729+0.37=0.7429元/度。一般情况下自用电价都会比燃煤电价高很多,余电上网电价比全额上网的电价高很多。

篇8:我国外资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和政策建议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汽车普及所带来的能源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油消耗量大幅增加, 石油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同时, 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 也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污染源。原有汽车消费税的税率,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排量多负税、小排量少负税”的要求, 但是大排量车的税率偏低, 对真正大排量和能耗高的小轿车和越野车的生产和消费缺乏调节力度。虽然2006年国家对汽车消费税进行了一次调整,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汽车保有量继续大幅攀升, 所造成的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加强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刻不容缓。因此, 2008年9月1日, 我国再次调整汽车消费税, 排气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的乘用车, 税率由15%上调至25%, 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乘用车, 税率由20%上调至40%;排气量在1.0升以下的乘用车, 税率由3%下调至1%。这次调整中, 进一步的“扬小抑大”, 体现了国家对小排量车的鼓励, 同时限制大排量轿车和SUV的消费, 强化消费税对汽车消费的导向作用, 体现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汽车消费税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汽车消费税调整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针对不同排量的汽车来进行分析。

先看小排量汽车。2004年, 我国排量在1.0升以下的汽车市场份额为8%。而2008年上半年仅为6%。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专家认为, 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收入较低, 价格敏感度高, 燃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宁愿放弃购车而选择公交。本次调整将排量1.0以下的轿车的消费税率由3%降为1%, 但目前国内主流小排量轿车售价基本不超过5万元, 税率下降带来的优惠不超过1000元, 这种程度的差价, 很难对消费者的购车意愿产生大的影响, 不会产生明显的消费刺激作用。

再看中等排量汽车。排量在1.0升~3.0升的汽车占车市销量比高达88.27%, 这一“黄金排量”区间作为汽车消费的主力, 自然也是污染的主力, 特别是排量在2.0升~3.0升之间的汽车, 数量多, 排量却不低, 对环境影响是非常大的。然而本次调整, 对这部分车型税率却未做任何改动, 这意味着大多数的汽车消费者将不受影响, 新政效果将十分有限。

最后看大排量汽车。根据媒体调查, 很多购买大排量汽车的消费者已赶在税率调整前提前购车, 而调整之后豪华车销量在短期内大幅下降。但是从长远来看, 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大排量车型的消费群体有特殊的购买心理和支付能力, 多数豪华车购买者的心理是“显示身份”, 他们对于消费税并不敏感, 提高消费税难以改变其购车意愿。

三、促进汽车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性建议

汽车消费税新政的意图十分明显——引导消费目标调整, 促进节能减排。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本次调整作用不会很明显, 其意义更多体现在政策指导层面。为了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还需要有更多措施出台。

1. 进一步调整汽车消费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

对排量1.0升以下的汽车可考虑取消消费税, 进一步鼓励消费者购买。对中等排量汽车进一步细分, 对其中排量偏大的如也要增加税率, 而排量偏小的税率不变或适当降低。比如, 如果排量1.5升和2.5升的汽车消费税率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 那么就会有更多消费者考虑1.5升的车型。在征税范围上, 也应做出调整。因为货车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可以考虑将货车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内。另外, 应给予利用新型 (或可再生) 能源的车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体现促进循环资源利用, 大力发展环保经济的要求。

2. 择机推出燃油税。

汽车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仅限于新增车辆, 对于数量更多的在用车辆的消费模式, 完全不能产生影响。如欲切实鼓励节约能源, 帮助国家能源战略调整, 国家还必须出台针对在用车辆的税收政策, 引导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征收燃油税, 是便捷而有效的手段。通过燃油税“多用多缴, 少用少缴”, 使节能和环保与消费者的支出直接挂钩, 能最有效地改变汽车消费结构, 促使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

3. 加强其他配套措施。

汽车消费税影响的是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而在现实情况中, 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却是汽车的日常使用成本。目前我国对于小排量汽车仅仅给予消费税率的优惠, 而在购置税、养路费、停车费等其他费用上, 却被一视同仁。甚至在某些地区, 小排量的车不能上牌, 或在某些路段被限制通行, 小排量车反遭歧视。而纵览世界各国对于小排量车的优惠政策, 在消费税之外几乎都还有其他相应措施。因此, 应取消对小排量车的限制, 并从使用成本上着手, 对小排量车在各种税费上进行优惠, 而对大排量车的使用征收惩罚性税收。并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生产厂商研发小排量车, 提高其安全性能, 对小排量车的购置设置优惠贷款等, 从而促进小排量车的消费。另外, 采取措施鼓励节能型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 加强公共交通运输, 提倡自行车等环保交通方式, 多管齐下促进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陈伟晶:浅析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汽车消费税[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8, (5) :40-41.

[2]李昕璇:对我国汽车消费税调整的管见[J].税收征纳, 2005, (11) :7-8.

上一篇:我学会了舞蹈作文800字下一篇:今天真快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