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2024-05-15

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精选6篇)

篇1: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中西医结合研究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而中西医结合诊疗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能取得根本性突破,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关于中西医基础理论结合的切入点。如果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中西医结合这一医学体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还存在重大缺陷,尚未打破中、西医各自的局限性。

一方面,一些西医工作者没有真正认识理解中医理论的精华,试图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概念、观点来阐述中医中药,这样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往往造成一定的混乱。如中医脏腑理论主要是功能性定位,并以古代自然哲学为基础的经验医学。其研究对象是天、地、人,以脏腑相关理论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以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平衡阴阳。其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西医则完全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并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实验医学。其研究对象是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基因,防治研究侧重于病因学及生物学干预,其理论体系是以形态学和科学实验方法为基础。二者的思维方式亦不同,即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系统论与还原论。因此要沟通中西医脏腑理论十分困难。再如中药的应用必须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其应用很少为单味药,多为复方配伍,且针对患者为主体,是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如果单纯从某一中药提取物或某一种成分来研究中药的特征,不免以偏概全,其研究成果是否能代表中医理论还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目前中医工作者也存在着三种思想倾向:一是全盘“西化”;二是完全固守中医理论来诊疗疾病,排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这两种情况均为少数。三是治疗上主张中西药联合应用,但对其理论上的结合并不认可,这些都阻碍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延误诊疗和过度治疗。

此外,当今中西医结合研究,尤其是对中医理论研究,大多局限于国内和一些亚洲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将中医理论之精华展示在国际医学领域去供大家研究探讨,而是单纯推出一些药物,尤其是中成药,试想,没有理论指导的药物应用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怎么可能不出现副作用?国外医学界的有关人士对于一种自己不了解的理论,根本就无从谈论发展与结合。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应该认识到中、西医是有相通之处的,如五运六气与气象医学、时间医学,阴阳学说与机体平衡理论。另外,我们还需从各个角度来探讨中西医结合理论。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对中西医结合理论进行多交叉、多学科,深层次研究,比如从基因结构改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来研究中医“ 证”的客观基础,将2 O世纪初产生的量子理论引入到这一领域,找到中西医的真正结合点。当然,理论体系的创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对这一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第二,在中西医诊疗的“证”与“病”方面。

中医强调功能态方面,以证候来分型;西医强调实质器官的病变,即病。若二者混淆,就会使中西医结合机械套叠,以致诊断时不辨阴阳气血,不分标本缓急;治疗上既用化痰止咳西药,又用止咳化痰中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领域发展较为迅速,但多为中西药的联合应用。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对于某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标准尚不统一。首先对于哪些病需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什么阶段进行治疗,治疗时选用哪些中药与西药都缺乏进一步研究。并且由于不少临床报道在缺乏对照的情况下做出判断,会带来很大的后遗效应。其次没有一个客观的治疗标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中成药生产和出口。所以我们应当深入研究证候在不同疾病中分布情况和每种疾病中证候的分布差异,在多中心、大样本系统观察基础上,完善“ 辨病辨证”的理论体系,即参照西医疾病诊断标准,辨证分型,选择中药治疗。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以及定量判别诊断和辨证诊断数学模型。从而使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取长补短,合理联用,达到中西医有机结合。

第三,疗效评估方面。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疗效方面。由于方法上侧重不同,疗效判定标准也不统一。中医主要以临床症状改善为标准,重视主观改善,总体效应,但往往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而西医主要以检测指标、影像学依据为标准,重视客观改善,某种程度上又轻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二者都有其片面性。比如普遍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使许多患者能带瘤生存或明显减低术后复发率。但是由于缺乏固定的检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只能成为一种共识而不能成为一种固定的疗法。所以对某种疾病疗效的评估应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系统观察,尽可能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获得科学依据,制定出更多、更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使其疗效既能定性又能定量,这样才能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把握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在共同研究对象人类健康与疾病、生命科学范畴方面,相互为用、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以辨证法为核心,使二者理论精髓真正融合,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门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兴医学体系即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贡献。

篇2: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尊敬的院领导:

我科在院领导的关心培养下,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兢兢业业共同努力,既于2011年获得了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的殊荣,又于2016年成功通过了省中医药重点专科的复审,还于2015年底协助我院通过了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建设工作重点示范单位的审查。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发展与创新的步伐不敢稍有懈怠。当今社会,技术创新是一个单位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挑战与机遇并存,不断创新既是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又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迅猛增长的需要,更是我们向国家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冲击的基础。为了有充分的人力物力发展创新,请医院支持我们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理由如下:

1.医院的综合发展需要有专门的临床科研基地。我院是教学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并且有招收全国统招研究生的资格,各方面实力均应高于其它非教学型三甲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建立,有利于收集申请各种科研课题的前期工作基础资料,让我院临床医生在不耽误繁重的临床工作基础上能拥有充分的临床资料申请各级别课题,这不仅有利于临床专业本科学生的带教学习,更有利于培养临床实践能力扎实的研究生。

2.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疗法的各项方针政策及进一步完善国家中医药建设工作重点示范单位的建设需要设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国家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疗法的方针政策说明发展中医药疗法是大势所趋,更是吸引患者来就诊的特色。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有利于完成院内制剂、完善中医临床路径,为建立中医专科门诊提供有利的医疗技术保障。

3.科室目前具有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临床基础。随着科室的发展和经营壮大,我科积累了大量的病人来源,并且许多病人已成为我科的优质客户,医从性强、医患关系和谐,病例资料日益丰富,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不断翻新,患者对中医药疗法的要求和需要正在不断加大,这些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诊治技术及范围也应日益专科化、专业化,这需要我们以研究所为依托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让我们的治疗技术和手段有据可依。

4.医学院有设备完善的实验室作为研究所的理论研究基地。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已经成立多年,实验设备完善,研究人员经验丰富,但是由于缺乏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这些年科研成果并不特别显著,这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感与启发,若能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必然能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可以为我院取得荣誉,更可以使我们有机会成为全国中医药重点专科单位。

5.院内及我科人员总体实力强大,可以组建出结构合理的研究所科研团队。我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各专业均有较突出的人才;我们中西医结合科目前人员结构亦比较完善,40岁以下医生最低学历是硕士研究生,既有中医专家,又有西医专家,具备组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团队资源。6.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有利于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建立纽带,加强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契机。如该研究所能顺利促成,定将给我院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整合全院高精尖人才,共同发展,相信很快就能达到全国重点中医药示范单位的全部要求,同时也能为院领导分忧,化解科室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减少重复建设,为院方及各科室带来双赢的局面。

下面简要叙述该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

1.以主任医师为主,广泛征求相关人员意见,建立合理的中西医研究所成员团队。

2.制定重点研究范围及具体研究内容。

3.以形成院内制剂为目的,系统观察和收集现有科内协定方疗效的临床资料,积极发展新的协定处方形成院内制剂。

4.针对研究范围和内容结合临床实际选择重点病种观察研究,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进行临床及基础研究。

篇3: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慢性心血管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心悸、胸痛、乏力等, 严重者可出现眩晕、呕吐甚至发生抽搐等现象。它还可以引起心、脑、肾及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主要并发症以脑卒中、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等最为严重。其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来实现, 以降低患者血压为治疗目的。

2 高血压的诊断及辨证分型

2.1 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 血压值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值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 则诊断为高血压。除基础血压测量外, 还需要对患者的血液生化、24 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血同型半胱氨酸、尿蛋白定量及踝臂血压指数等, 对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 还要对其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肾功能进行检查。诊断为高血压后还要明确血压水平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以此来判断高血压的病因及靶器官损害程度。

高血压可以分为三级, 1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40~159 mm Hg和 (或) 舒张压在90~99 mm Hg范围内;2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60~179 mm Hg和 (或) 舒张压在100~109 mm Hg范围内;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 Hg和 (或) 舒张压>110 mm Hg。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属于不同级别时, 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2.2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医中并无高血压病这一说法, 但“眩晕”“头痛”“肝风”等病的范畴与高血压十分密切。1993年, 中医辩证分型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型, 并在此四型的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内风、血瘀、痰阻”三大兼证。2008年中华中医药协会将“眩晕病” (原发性高血压) 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瘀互结、肾气亏虚四证。

中医认为, 高血压发病机制主要为肾阴亏虚,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虚火炎上, 从而引发出眩晕头痛等症状[2];以肝肾亏虚为本, 以风火痰瘀为标。

近些年来关于中医在诊断高血压及其发病机制方面的报道不断增加, 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实了中医诊断高血压与西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明确中医证类与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因素、血脂、炎性因子、大血管功能结构、动态血压、相关基因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肝火亢盛型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 (AT-Ⅱ) 及醛固酮 (ALD) 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患者[3]。

谷万里等[4]对477例首次发现、未经干预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以此来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分别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得出7类分型。结果还表明高血压分级与辨证分布有一定联系。其中心肾气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络三型比例与血压级别的升高成正比, 而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的比例则与血压级别成反比, 这正好与痰湿及阴阳两虚等症状多出现于轻、中度高血压相吻合。

3 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的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并降低其死亡风险。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 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3.1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在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案中, 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程度, 并及时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包括减少钠盐摄入, 增加钾盐摄入、控制体质量、戒烟、限制饮酒、体育运动和减轻精神压力。对于低危、中危组的患者, 应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监测其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 若血压持续不降, 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组, 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

高血压治疗的西药主要包括5大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CCB) 、利尿剂。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循小剂量开始, 联合用药, 尽量使用长效制剂, 保持血压夜间和白昼稳定的原则, 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然而, 在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服药的情形下, 降压药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也成为危险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隐患。

3.2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首先要从“治未病”的思想开始, 即针对高血压前期进行药物和非药物的干预治疗。主要通过控制“六郁” (气、食、湿、痰、血、火) 来实现对血压的调控, 通过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以有效减少由高血压前期向高血压的进展[5]。

对于高血压患者, 做出正确的辨证后可结合中药药理进行用药。而中药治疗高血压也主要是通过疏肝理气、消食导滞、利水祛湿、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等辨证实施治疗。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种类颇多, 如钩藤、石决明以及白蒺藜等可以平肝潜阳;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葛根、白芍以及何首乌等滋补阴液;泽泻、车前子利尿渗湿。如果合理配伍, 可以使机体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 起到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的效果[6,7]。

对于中医治疗高血压除采用中药治疗外, 还经常使用外治疗法, 而外治疗法也是替代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8]。使用外治疗法, 不仅可以控制血压, 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还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主要方法包括:针刺治疗、耳穴治疗、放血疗法、灸法、气功治疗、推拿治疗、足浴疗法、综合治疗等。

目前,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且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比单纯使用西医降压药效果要好。如使用养阴活血方 (熟地、淮山药、川芎各20 g, 山萸肉、枸杞子、茯苓、当归、益母草各15 g, 甘草6 g) 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肾虚血瘀型高血压要比单纯使用硝苯地平效果更佳[9], 使用银杏叶片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降压降脂效果显著高于辛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10]。此外, 在高血压治疗的过程中, 使用中医护理要比单纯使用常规护理降压效果要更好[11]。

4 小结

篇4: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关键词】皮肤美容;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66-01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设审美需求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皮肤美容的要去越来越高。虽然现在通过皮肤外科手术、激光手术等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除去掉皮肤上的缺陷和瑕疵,但手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并发症,而药物和化妆品存在着毒副作用和高复发率,这些都是患者考虑的因素。最近几年,中医美容开始兴起,中药、针灸、饮食、按摩、气功等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皮肤美容领域了,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因为它绿色、天然、安全等特点,正在被广泛的患者以及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一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理论基础

从西医理论来说,皮肤的美是在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功能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有的。皮肤是微循环分布的十分重要的器官,心脏则是血液循环的中心,皮肤色泽的变化是由心脏活动的变化引起的[1]。例如,人在运动后由于血管充盈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在受冷后由于血管收缩皮肤会变苍白;发怒的时候脸会变成铁青色,这都属于皮肤的生理反应。肝肾功能的异常,遗传或是免疫系统的缺陷,又或是新陈代谢的失调等原因,都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五脏六腑的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与脸上肤色是否正常有关。中医将人体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与大自然结合也是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中,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个器官各司其职,并通过经络连接整个身体,以及身体的尾端。在身体表面表现出来的病变往往能联系到内脏,说明内脏出现了问题。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非常强调人体这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西医结合为美容护肤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西医结合皮肤美容的方法

目前國内外在皮肤美容这方面的治疗方法除了美容外科手术、激光手术、超声微波技术以及外用药品外,还有以下几种。

1.中药美容。中医美容法是通过内服中药的同时外用由中药配置而成的药膏等进行治疗损美行疾病和调理保养肌肤的一种方法。这种内外兼顾的方法在治疗中使用最广泛,所获得的经验最丰富,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治疗体系,内服外用是他的特点。内服主要是用来调理身体,根据皮肤显示出来的病症来判断内脏器官哪里出了问题,在下药的时候具有针对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达到根本治疗的效果,是祛除根本、防止反复的必要手段。内服的药剂主要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形式,根据药物的性质采用最合适的方式作为内调试剂。外用是指直接对皮肤进行作用,或使用药物,或使用仪器等,以期达到美容和保健的效果。外用的特点是能直接作用到皮肤表面病灶处,见效快。常用的外用方法主要是熏、敷、涂、浸、贴、喷以及电离子导入、超声波导入等方法。不同的操作需要采用不同的试剂。

2.中药化妆品美容。中药化妆品是一种药物化妆品,它是由纯中药制成或者是在其中添加了中药成分。中药化妆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著名药物记载书《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具有美容作用的药物多达500多种,多是治疗头发、面部、牙齿、黑痣等方面的。目前被应用广泛的大部分为植物类的中药,例如,人们常用的用来补气补血的有黄芪、当归和人参,用珍珠粉敷面达到美白嫩肤、祛除色斑的效果,用白芍、赤芍祛除蝴蝶斑和雀斑,提亮皮肤的色泽,因为他们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听得较多的一种名贵中药冬虫夏草,由于他富含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是配置高级化妆品中的主要原料。

3.药膳美容。若细究这种方法,这应该算是内服中药美容。根据不同药物具有的不同功能,选用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以发挥他们的最好功效,并将他们与实务配置,制成食品,以期达到美容养颜、调理保健的双重功效。这种美容方式与化妆品和手术的美容方式不同,药膳的目的在于通过内调达到从内而外的改善,比单纯从外部治疗更治根本,一旦调理好了,几乎不会复发。同时药膳调理还能延缓皮肤的衰老,保持青春靓丽。人体的衰老主要是由于内脏的逐渐衰老而引起的皮肤干燥、枯黄、色素沉淀等,常吃一些能减缓这些衰老症状的食物例如莲子、桂圆、核桃等,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里强调一下,黑芝麻是非常好的一种食物物质,经常食用可以起到美容、减缓衰老的作用。薏苡仁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不仅可以治疗雀斑等皮肤病,能力细腻肌肤,减少皱纹。近年来,药膳美容在美容届内十分流行。

4.针灸美容。在古代,中国就有了针灸这种治疗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进行穴位刺激,到达舒经活络、消肿散结、调理气血的作用[2],以达到养护皮肤、美容养颜、延缓衰老和治疗面部皮肤病的目的。针灸治疗的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无毒无害。针灸法主要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针法主要是指用十分细的银针,将银针对准人体穴位,然后刺入一定深度,以刺激穴位,患者被施针后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达到美容、健身、祛病的目的。灸法则是将艾柱点燃,放入器皿中使其保持缓慢发热的状态,并将器皿放置在人体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局部热效应,以刺激机体的循环,从而达到治病、抗衰老和美容的功效。针灸法因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极大的关注。

三问题与展望

利用中医美容护肤具有很多优势,与西医中采用的手术、化妆品中添加激素等方式相比,中医的采用的药物多以纯天然植物为主,安全可靠;在治疗中讲究内外协调,注重统一;方法贴近生活,可采用食疗的方式,容易坚持,效果稳定;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治本,能弥补西医中的不足。若能中西医结合进行皮肤美容,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不能通过科学解释出来的,例如经络、穴位。要想让全人类接收并运用中医,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姜方震,常青,程健. 中西医结合在皮肤美容领域的运用[A]. 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协作组、浙江省医学会.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协作组、浙江省医学会:,2007:6.

篇5: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申 请

尊敬的领导: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科自2010年在院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成立以来至今天,已经有4年整的历史了。这四年来,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科一路走来,不断茁壮成长。靠的是院领导的关心和培养,科室主任的正确领导及科室员工的辛勤工作。如今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科已然成为全院经济增速最快,体量最大的科室。随着发展的加速,同时我们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现有病人量的饱和,以及科室之间日益加剧的供需矛盾已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科目前虽然在重庆市医学界乃至国内取得了些许荣誉和地位,但是依然面临着发展与创新的诸多难题。此次,我承蒙医院领导及科室主任厚爱,有幸前往中国针灸中心、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进修学习,师从石学敏院士门下,感悟良多。一心本着发展科室,为医院增光添彩的心愿。现试将此次学习归来的一些想法与建议向院领导及主任汇报如下:

我科目前虽然已经是国家中医药示范科室,重庆市风湿免疫及神志病重点学科。但是发展与创新的步伐不敢稍有懈怠。目前现有的技术及条件,已经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而且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迅猛增长亦属难事。当今社会,技术创新是一个单位或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挑战与机遇并存。我科主任胡春蓉主任医师多年来,深刻领会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抓住机遇,不断吸收引进新技术,将我科经营发展不断带入一个个崭新的层次。作为科室副主任的我,更应主动为科室、为主任分忧。医院和科室不惜资金人力送我深造。我在学习归来之际,更应该投桃报李、学以致用。

我认为目前我院成立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契机业已成熟。其理由有以下六点:

1.九院的发展需要一个独树一臶的中西医结合脑病专业。据了解,该专业虽然在中国北方许多城市屡见不鲜。但目前在重庆地区,还鲜有耳闻。如重庆市中医医院,也仅仅只有由一个单一的中医脑病科而已,并未充分整合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他们西医力量的不足也是其短板之一。三军医大及重医,他们的中医力量又相对薄弱。往往也不屑于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许多相关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借着这股东风,发展我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事业,正当时机。我们现在九院搞这个中西医结合脑病中心。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更进一步:向重庆市卫生主管部门申请挂牌,拿科研课题。这样一来,既为九院增光添彩;又为九院多个科室的学科建设发展助力。实在是一举多得的美事。2.随着科室的发展和经营壮大。我科积累了大量的病人来源。并且许多病人已成为我科的优质客户,医从性强、医患关系和谐。病例资料日益丰富,疾病的诊治技术及范围也日益专科化、专业化。我科本来就是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科室,且又是全国中医示范科室,重庆市神志病重点学科。原理疗科与神经内科一起合作,也积累了丰富的脑病诊疗经验和技术。而且这与多年来神经内科一直提倡的“卒中单元”的理念也是一母同胞。3.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作为样本参考,近年我院先后整合了普外科,消化内科及肿瘤科,成立了食道病中心。整合了老年科,中西医结合科等科室成立了全科医学科,并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这些成功的经验都给了我们灵感与启示,也是我们将来组建该中心的成功借鉴范本。4.我科目前专业技术力量日益完备,目前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多名,拥有硕士研究生8名。40岁以下的医师都是本科学历以上。储备了足够的医技与科研力量。人员引进便是一种成本,如果不有效的利用,便是资源的浪费。5.我院目前也引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都是多年稳定发展的科室,具备相当的实力。如能与我科广泛开展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人员优势相互利用。定能产生更大的能量。为医院的品牌树立与经济发展锦上添花。6.此举也是为了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建立纽带,加强联系。成为搁臵争议,共同开发的良好契机。如该中心能顺利促成,定将给九院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同时也能为院领导分忧,化解科室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为院方及各科室带来双赢的局面。下面本人将简要叙述该方案的具体实施计划: 第一步:首先向院方提出申请,得到院方的同意和支持后,由本 科室出面牵头,联络各科室主任,阐明合作的动机及合作基础,达成 初步合作意向。具体事宜本人愿意鞍前马后,不辞辛劳,极力促成为 务。

第二步:如能得到院方同意及各科室的支持配合,顺利成立中 心。接下来便是整合各方资源,申请科研课题,发表文章,扩大影响 力。同时将各科室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实现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的 双赢局面。

第三步,以上两步如能顺利实施,便可进一步往重庆市发展。依照之前食道病及全科医学的模式,请专家组来考察、评估、挂牌,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及影响力。

至此,以上乃是本人浅见,希望院领导及主任不吝赐教。本人 才疏学浅,但心系九院和科室的发展。希望领导批评指导!此致

敬礼

中西医康复医学科

刘然

二0一四年十月十八日

后记

篇6:关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心得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中医药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把我院建设成功能完善、中医中药特色突出的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我院依照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中医院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和实施方案,特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一、确定我院以中医中药为重点方向,创建中医中药和谐发展环境

(一)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要以中医中药特色发展方向,明确以中医中药为发展目标。今后工作计划要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二)今后医院管理体系中必须建立有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

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中将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优势作为重要指标。

二、加强中医中药人才培养,有计划配备的中医中药人才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国中医药函[2009]14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一)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按计划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今后我院引进主要以中医、中西医结合为主的卫生技术人员,现有进修学习人员主要安排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争取在十二五计划内使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大于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大于60%;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比例不低于70%。每个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中至少有60%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麻醉科除外)。

(二)定期组织医、护、药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

能培训,并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要求我院全体护理、药学人员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理论基础知识100学时以上,提高中医护理工作技能。

(三)根据我院规模,争取上级组织部门配备中医专业的医院领导,并要求现有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医知识,参加中医管理培训教材。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对参加中医中药学历提高学习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四)临床科室负责人中有计划调整充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人员担任。

三、鼓励中医中药项目的开展

(一)重新制定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

定改进措施。

(二)积极鼓励开展医技项目、中医诊疗技术项目,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理疗等),提高其中的绩效分配比例,中药处方(饮片、成药、中药颗粒剂)绩效工资比例与西药处方提高一倍,处方比例不断上升。

四、抓好重点专科建设

(一)制订以糖尿病科为专科的重点发展规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疼痛科、肛肠科等)为我院中医特色优势项目。

(二)制定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

(三)加强对糖尿病科等我院重点科带头人培养工作。

五、加强中药药事管理

(一)根据今年工作计划,我院将按《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对现有的中药房进行全面装修。

(二)按《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现有的中药煎药室搬迁,使其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中药饮征调剂管理制度、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中药药事规范管理制度,使中药药事管理不断规范化科学化。

六、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为了更好运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文件要求。成立ⅩⅩ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订《关于我院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活动实施》等相关文件。对现有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进行全面装饰,装修完毕后我院中西医结合医药文化特色将得到体现。

七、奖励和考核措施

(一)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医院

临床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推行目标责任制度。综合目标考核中,每月由医务科组织对各临床科室检查,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环节管理,确保发挥中医特色优势鼓励和考核制度实现。考核中,将临床科室具有中医特色临床研究指标之一,对运用良好并能持续运行的科室在年终评奖考虑。

(二)在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病种,积极开展科研成果推广,将成熟的中医特色疗法和中医适宜技术对在临床应用已推广应用的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医院给予相应立项资助,设立“中医特色临床科研”专项研究经费。每年选择1-5项资助,每年组织委员会组织评审。

(三)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每年给予发表论文著作的作者一定奖励。

(四)每年对业务科室进行综合考核,评选先进。

1.评选条件

认真落实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开展科室工作,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全年综合服务优秀。

2.评选办法

以科室综合考核总成绩为依据,分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健别评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

3.奖励 通报表彰。

上一篇:《力量》发言稿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