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活动区案例

2024-07-24

小班活动区案例(共9篇)

篇1:小班活动区案例

小班体育活动《爱跳的大皮球》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的背景:

小班的孩子很喜欢跑跑跳跳,但动作还不够协调,很容易摔跤。为了锻炼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设计了一节户外活动《爱跳的大皮球》。因为球对幼儿来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抓住幼儿的兴趣,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发展。这次活动设计是借助皮球的弹性以及帮助大皮球通过迷宫路去找红、黄、蓝三个好朋友的情境,让幼儿学习双脚行进跳,并让幼儿通过游戏,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探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学到新的玩法。

案例描述: 在一次晨间活动时,很多小朋友都在玩跳呼啦圈的游戏,王思援小朋友手中抱着球参与到跳呼啦圈的游戏,边跳边说:“老师你看,我和皮球一起跳起来了。”其他小朋友在老师的鼓励下,也纷纷得抱着球跳起来,到晨间活动结束时,小朋友还“斗志昂扬”,嚷着还要玩„„„„

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一节户外体育活动《爱跳的大皮球》。这堂课我借助皮球弹跳的特性,让小朋友学着皮球跳,跳过用呼啦圈铺成的迷宫路和高度不一样的障碍物,并利用情境大皮球找红球、黄球、蓝球三个好朋友的游戏贯穿与整个活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小朋友掌握双脚行进跳和跳过障碍物的动作技能,学习认识三原色,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和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他们的探索欲望,所以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我通过不断增加活动难度来挖掘幼儿的潜力。例如:在迷宫路中投放许多的箭头,让小朋友自己按箭头提示去探索、思考下一步该往哪里跳才能跳出迷宫,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跳过障碍时,不断增加障碍物的高度,引导幼儿挑战自我极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分析:

体育游戏不单单是对动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还能帮助幼儿树立、引导正确的运动观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在游戏中,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进步。在活动中,对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宜的用语言去引导他们,帮他们理清头绪,分析问题。当发现幼儿有胆怯行为出现时,应该鼓励、支持他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活动中出现的现象,我想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地总结教育经验,更好地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一、活动选材方面: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活动正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增加了活动的情趣。同时,此阶段的孩子已经渐渐萌发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因而活动中提出了一定的规则要求。此外,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由过去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的单一价值观逐步转向以健身为主,全面育人价值观。因此,我希望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要掌握跳的动作技能,而且还能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情感。

二、活动目标方面: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动作发展中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制定了符合本班幼儿的目标,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目标定位正符合幼儿的发展能力。

三、活动效果方面:紧围绕活动目标,我将幼儿帮助大皮球寻找好朋友这么一个情境游戏贯穿与整个活动中。层次十分清晰,一环扣一环。由于我把游戏贯穿与整个活动,所以幼儿特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所以说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教育手段和应对策略方面,这也是我的不足之处,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幼儿游戏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介入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才能保持幼儿游戏的更大兴趣和持久。课后,经过认真的思考,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1、小班孩子由于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经常会因为不理解意思而不遵守规则,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2、幼儿不专注且在各个游戏中转换,或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

3、在运动中幼儿达不到一定技能难度,无所适从时教师可以介入。

4、当幼儿游戏中出现攻击或危险行为时,我们要及时介入。以上几种情况下老师巧妙地介入,既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又能体现老师的指导。

篇2:小班活动区案例

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有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一直重视这类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那些默会性知识的教学,如经常被我们看轻的生活课程。通过对新《纲要》精神的不断学习,大家深深地领会到从个体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角度看,习得默会性的知识比获得系统性知识更有意义。那么,怎样开展生活活动对孩子来说更有价值,如何开展生活活动孩子才会学的更自主,在我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折衣服》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描述及分析: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这一主题,于是我想根据主题目标而设置一个活动:学折衣服。可活动才一开始,当我手捧着一大堆衣服,一件一件地把它们分给每个孩子时,孩子们突然大吵大闹起来。一个孩子大声地叫道:“老师,那是我的衣服,还给我!”另外几个孩子也大声嚷嚷:“老师,金科的一件是我的,不是他的。”“老师,我的衣服上有奥特曼的呀,我要奥特曼衣服。”“我不要这件!我要我自己的衣服!”有几个孩子则一声不响地离开位置到别人手中去抢自己的衣服,于是“抢夺衣服”大战开始上演。原来这些衣服是孩子们脱下的外衣,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班孩子来说,根本无法容忍老师擅自把它们分发给其他小朋友。对此,我先是好言劝说,再是表扬激励,可还是乱哄哄的,没办法,只得“知错就改”,把一件件衣服物归原主。分完后我一看手表,就分发衣服差不多用了整整一刻钟。

活动还是照常进行,我抱出一个布娃娃,用着急的口吻说:“谁来帮我折衣服呀?”只见大多小朋友跃跃欲试想过来帮忙,可我阻止了,边念儿歌边进行示范:“这只袖子盖上来,那只袖子盖上来,中间折一折,这样折你们会了吗?”可没料这时孩子们就是不肯好好配合老师,回音者寥寥无几,他们拿着自己的衣服,有的摸摸衣服上的小动物,有的则把衣服团成一团,垫在自己的屁股底下,似乎对失而复得的衣服更加的珍惜,很少有孩子在关注老师的示范。我只好再次进行示范:“把衣服放平,一只袖子„„,”而此刻的孩子显得不耐烦了,有走动的,有讲话的,在一个孩子向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后,大部分孩子一哄而上,都捧着自己的衣服离开了自己的座位,留下目瞪口呆的我。

放学后,我和配班老师坐了下来,静静反思这个活动。面对我的失败,配班老师向我提了两个问题:

一、这类活动放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以何种形式开展比较妥当?

二、如果用儿歌来帮助孩子了解折叠衣服方法,怎样的儿歌才能吸引小班孩子?我想了想说:“是呀,这次活动我只是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活动设计开展的,没有好好的经过自己大脑处理。如果我把这个活动放在幼儿午睡前不是更好吗?这样根本无需再分发衣服,无需牵强地抱出娃娃创设毫无价值的教育情景,更无需如此一个个排排坐地组织上课了。”这时配班老师又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结合孩子生活,在相应的环节中开展,午睡前的场景不就是孩子学折衣服的最佳教育情景么,而且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更自然一些更随意一些。对于小班孩子,儿歌要生动形象有趣,这样才会被吸引,可怎么改呢?”于是她把自己已酝酿好的儿歌告诉了我:“左边抱一抱,右边抱一抱,再来弯弯腰。”我茅塞顿开说:“那我明天再去试试。”

第二天,我依然组织了这个活动,正如我们所料,由于抓住了合适的教育时机,活动显得自然流畅,更没有时间上的浪费,而那首儿歌孩子也很喜欢,他们一边念着儿歌一边折着衣服,兴致很高,很快就学会了折衣服。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要正确看待生活课程。生活课程,其实是生活与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的因素,从而使教育对生活进行改造,如本案例中通过提供各类支架促使孩子生活中整理能力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也要求这类教育体现生活的特点,如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

篇3:小班活动区案例

我校坐落在仙林大学城中心地带,是南京首批小班化试验学校,部分生源来源于“新市民”家庭,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在语文学科学习上迁移能力弱,作文能力尤其欠缺。笔者希望从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利用小班优势,对所教班级中“新市民”子女语文学习兴趣的案例研究,逐步摸索出提高这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从而实现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使学校语文教学能更具有实效性。

二、关键词界定

关键词一:“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不多于28人),教育活动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

关键词二:“新市民”的内涵。“新市民”本文中,主要是以外来打工居民及部分农村拆迁居民和部分外来人员通过购买商品房入户的居民。

关键词三:“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动机。

三、激发“新市民”子女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产生愉悦,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在教学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学科在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学好语文不仅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更对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极为重要。我根据教学内容,以活动为载体,始终让学生感受到“心里自由”“心情愉悦”的语文氛围,使学生在愉悦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案例一: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活动“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以此为契机,设计活动《漫游语文世界》。

【目标】

1.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3.学会搜集和正确运用生活中鲜活的语言。

【安排】

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组合,将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参加五项活动,分别开展搜集公益广告、新词汇、错别字的活动。每组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并明确各组的任务。

(1)公益广告集锦组——负责搜集各种公益广告,并进行分类,评价这些广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新词汇组──负责搜集新词、新流行语,感受社会与生活的变化。

(3)错别字门诊组──负责搜集街头匾额、标语等用语中存在的错别字,以及一些错别字的典故,认识错别字在生活中的危害性。

【课堂交流】

学生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延伸】

激发成就动机。

1.编册子、出墙报。作为成果在班上展览,并以这次活动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2.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我从中学到了语文。

(2)关于规范街头用字的建议。

活动设计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主题→课前观察调查,搜集整理资料→课堂交流评议,展示活动成果→课后活动延伸,激发成就动机”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流程,不仅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沟通语文与生活、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新市民”子女说话能力普遍低下的现象尤其突出,我们不妨通过设计一些活动,以“说”为突破口设计活动。如,我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口语训练,课堂中对课文精彩段落的即兴表演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充满吸引力,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案例二: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

课前五分钟口语训练可以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只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循序渐进地安排好口语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目标定在三个层面:让学生“敢说”“会说”“善说”。

内容涉及这样几方面:

1.一周校内新闻报道(限定在周一),对校周一国旗下讲话进行简要报导。

2.自由发挥,自由选感兴趣的话题,说故事、读诗歌……

3.阐述我的烦恼,释放压力。

4.课文质疑,对一周所学进行回顾。

5.讲述国内外大事,点评热点问题。

活动要求:

时间为五分钟;要求说话简洁,中心明确,富有表现力;表现大方。

设定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评委,根据内容难易程度,起评分不一样,这样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具有挑战性,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容易的问题。慢慢地等他有了自信之后,再选有点难度的题目,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选择难些的题目,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榜样。

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他们逐渐克服了恐惧和紧张心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仅学生的说话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材料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充满成就,保持语文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好表现的阶段,喜欢一切时髦的东西,全班20人有18个人有QQ,还有部分学生开通了微博,我从北京特级教师王君老师利用网络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中得到启示,我也可以尝试借助微博空间,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能引导他们理性对待上网。

案例三:空间心语

我建立了语文QQ群,把学生都加入进来,要求原一周一次的周记可以写在本子上也可以写在空间里,实行了一周后,发现了问题,一些学生利用老师允许上网为幌子玩游戏或者聊天,一些学生还是觉得一周下来不知道写什么……于是我又想到微博,简单而易操作,可以快速地积累一周感触深刻的事情,这样周末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扩写。为避免学生每天都上网,我给每一个人发了个本子,命名为“微博心语”,也就是虚拟微博,他们可以给自己起个喜欢的个性化的微博名,并且每天只要抽几分钟在微博本上写写自己最想写的东西就行,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只是一句话,周末再扩充成长文章发到空间,学生很新奇也很兴奋。学生喜欢上网,多数家长很反对,现在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上网,大家都积极性很高,为进一步提高大家网上写作的兴趣,我还在语文群里加入班级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校语文组教师、校文学社成员,请他们协助去学生的空间踩踩,给他们的作文做个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QQ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自己经历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对写作文不再有畏难情绪了,文章也越写越多、越写越长、越写越流畅了。

四、活动的收获与思考

小活动,大效果,此次在课题研究中,我力求将语文活动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结合起来,努力使语文活动自觉化、习惯化、常态化,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玩”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寓学于“玩”之中,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

篇4:小班生活活动案例:巧手剥壳

小班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我们小班许多孩子连鸡蛋不会剥,而且也不太愿意去尝试。于是,我们根据孩子的现状,生成了《巧手剥壳》这一活动,让孩子明白手的作用,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在心理上感到自己有一双能干的手。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各种有壳的食物,尝试和探索各种剥壳的方法。

2.体验动手操作后成功的快乐,懂得自己的手是能干的,从而從心理上产生:我能干,我爱劳动的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丰收的场景:桌子上摆放各种有壳的食物;洁净的小石头、小榔头等工具;精美的盆子、叉子、勺子;音乐“开汽车”;课件“可爱的花生米”。

活动过程:

一、参观丰收的农场

1.游戏:乘着汽车到“农场”玩一玩。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它们吗?请小朋友指一指、认一认。(瓜子、花生、核桃、开心果、桂圆、蚕豆等。)

2.提问:你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吗?(可以吃,可以玩。)

3.小结:是呀,这些东西,它们的身体里面都藏着香香的肉,味道可好吃了。可是,问题又出现了……

4.出示动画花生米:小朋友,我的名字叫花生米,我长得红红的,味道又香又美,可好吃了。可是,我在花生壳里出不来啊,还有我的好朋友:瓜子肉、核桃肉都出不来。请小朋友们帮帮我们,用你们的小手帮我们剥掉外面的衣服吧!

(环节点评:孩子们对这些吃的东西本身就感兴趣,对这种剥壳的活动也是兴趣浓厚。所以,本活动更大地吸引了孩子去认真、积极地动手。)

二、巧手剥壳

1.幼儿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和盘子,走到桌前去剥壳,教师提示幼儿剥壳的方法,可利用的工具,也可以几个人的协作,鼓励幼儿想办法。

2.幼儿还可以到别的桌前去尝试剥其他的食物。

3.请幼儿上来展示自己的方法,说一说。

(环节点评:他们想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幼儿会先用牙齿轻咬一下再剥;有的孩子先用石头敲碎了再剥;有的孩子会两个人用劲把壳按开了再剥;更有聪明的孩子把坚硬的核桃夹在门框里,一关门“啪”的一声,利用门和框的合力巧妙地剥出了完整的核桃肉。其中,有的孩子会剥开心果、桂圆之类的食物,有的孩子会通过敲一下、捏一下的方法剥开花生,鸡蛋之类的食物,能力强的孩子会想出更多更妙的方法来打开坚硬的壳,更好地实现了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使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平台上向上攀登。)

三、小小品尝会

1.幼儿把盘子端在桌上,大家闻一闻香香的肉,认一认香香的肉。

2.组织幼儿洗洗手,尝一尝自己剥出的果肉。

(环节点评:拼盘中这些诱人的食物不断刺激了孩子克服心理上的不能、不行、不会,品尝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和分享了劳动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四、能干的小手

篇5:小班主题活动案例

主题活动设计 1主题由来 2主题目标 3主题筹备 4主题网络

5部分主题活动教案及资料 6主题墙饰

7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8主题反思 主题由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情感叫感恩,感恩是一种美、感恩是一种财富、感恩更是一种品质。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另一片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不会真正懂得关心他人。”为了从小培养孩子感恩的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今年新春来临之际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家长、老师和小伙伴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特此设计了这个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家人的关注,在幼儿园里,也掀起了他们对老师和小伙伴的关心和感激。孩子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谈论家里发生的事情。基于孩子们的关注和原有的生活经验,我们预成了“感恩的心”这个主题活动。我们希望在这个主题中,幼儿能逐步体会父母、教师及所有长辈的关爱,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更好的体会自己和家人之间的亲情,萌发幼儿对亲人的感恩之情。懂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和回报。我们可以渲染这种本已存在的氛围,是为了强化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的呵护在幼儿成长中的积极影响,同时让幼儿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感激、学会报答。主题目标:

结合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和小班幼儿发展目标,我们预设了主题方案活动“感恩的心”。通过“我的小时候”、“爸爸妈妈的爱”、“老师的爱”等几个子栏目,引导幼儿了解家人、教师的工作、对自己的爱,并懂得关爱家人、小伙伴、和老师,萌发幼儿爱他人的情感。主题的预设目标如下:

一、健康领域:

1、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2、认识身体器官名称和作用,学习保护五官、手、脚的简单方法。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正确的坐姿和站姿。知道身体不舒服要告老师。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走、跑、跳、钻、投等基本的运动技能,动作自然、准确。

5、会做肢体运动模仿操,会按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

6、能听音乐在集体中做简单的律动和表演,喜欢参加亲子游戏活动。

二、社会性领域:

1、能参与自己喜欢的集体活动,愿意在成人和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活动和作品。

2、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会分享、等待与轮流,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处的快乐。

3、在游戏中,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玩具、材料和活动。懂得爱护玩具,学习收放玩具和日常用品。

4、逐步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导,知道遵守集体生活的基本规则。

5、爱自己亲近的人,在生活中感知家人、老师、小伙伴对自己的爱。

6、能有礼貌的主动与人打招呼、求助及表示感谢。在成人启发下能有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懂得尊敬父母、师长。

三、语言领域:

1、喜欢故事、儿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初步理解其主要内容。

2、能认真倾听故事和他人讲话。

3、愿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在生活中学习使用“请”、“您”、“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不客气” 等礼貌用语。

8、愿意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的动作、手势、表情。

9、能在集体中大胆表达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关爱。

四、科学领域:

1、了解家人、教师的工作以及家人的特征。

2、认识自己身体发现与别人的不同,能简单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感受。

3、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事物、现象,在生活和游戏中,用对应的方法

篇6:小班数学活动案例:我会数

瞿溪一幼 林园园

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曾有不少教师认为小班数学没什么可教的,谈不上感不感兴趣。以前我也如此认为,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偏重发展幼儿的计算技巧,而忽视了最基本数概念教学和培养幼儿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教育部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小班数学教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同时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幼儿在今后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它还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因此,小班的数学教学同样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教具以及环境方面。

在2001年7月正式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列为数学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正是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幼儿学会计算,而是让幼儿能够“数学地思维”,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和数、量、形,都是很好的数学教育的内容。

就此我设计了小班数学活动《我会数》下面谈谈我的设计理念:

一、活动前期思考

1、活动的来源

本活动的前期是我们的主题活动《瓶瓶罐罐》,瓶子是幼儿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都很喜欢来摆弄。那么如何挖掘瓶子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对幼儿来进行数学方面的教育呢?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数数,可是对于我们班有的幼儿来说数数对他们没有难度,而且做为一次集体活动有点浪费资源,怎么才能把难度提高呢?于是我就在空间上做文章。让幼儿学会找起点数数。从在“一条直线上”找起点再到从“封闭的线上”找起点,因此我想就此入手,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在封闭线上找起点,并整合了数数与数物对应的知识。

2、活动的价值与分析

小班幼儿按物点数,虽有一定的基础,但有时不能手口一致,原因在于大多数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没有和事物配合起来,或者说配合不紧。此次活动旨在让幼儿感知不论在什么空间位置,只要找到起点,点一个数一个,数到最后一个数,就是这些东西的总数。正是因为活动内容是幼儿平时所接触到的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学习劲头会很足。

二、教学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6个矿泉水瓶子(其中2个不同),记号笔,音乐《大猫小猫》 学具准备:矿泉水瓶子(贴有苹果贴纸)人手一份;勾线笔幼儿人手一份;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学习封闭型排列物的数数方法,做到数物一致手口一致的数。

2、积极参与数数活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重点:学习封闭型排列物的数数方法 难点:帮助幼儿找到起点,一一对应数

(二)、策略选择

1、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利用平时观察接触到的直接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幼儿生活,考虑教育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是否吻合,幼儿能否理解。本次活动是渗透与主题活动之中,孩子们对瓶子已经非常的熟悉,而且已有数数的经验。随着瓶子摆弄的位置不同,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变着样来数数,故幼儿态度非常的积极,接受很快,效果很好。

2、选择具有便于操作、富有美感的教具,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整个活动的教具与学具非常的简单,始终围绕着瓶子做文章,我制作了瓶子娃娃以拟人化的口吻,让瓶子娃娃做操变队形,让幼儿数数,使孩子们的注意力时时刻刻都被瓶子娃娃吸引着。在最后的数物对应上,我让孩子们根据瓶子娃娃身上的苹果数量,放相应的珠子,操作十分的简便,而且珠子放入瓶子中,又能发出声音,孩子们是最喜欢这种击打的声音了。再配上《大猫小猫》的音乐,让幼儿随着声音的大小来控制击打的力度,使整个活动在高潮中结束。

3、让幼儿操作探索,自己动手、动脑。

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情绪愉快,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如果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获得,而“教”给幼儿很多,实际上就剥夺他们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在数学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具体的表现为幼儿操作物质材料、探索事物之间关系的活动。让幼儿操作、摆弄具体实物,并促使其将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是发展幼儿思维的根本途径。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关键是教师在实践中要以操作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幼儿观看教师演示或直观的画面,或者听教师讲解。如活动《我会数》中,教师只是以启发的语言提问:还可以从哪里数?让幼儿知道可以从不同的起点开始数。再如在封闭线上,数苹果数,教师装糊涂,和孩子们一圈圈随意数,直到孩子发现问题,再到知道找起点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做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导他们找一种更快、更好的解决方法。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中,获得数数找起点的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反思

(一)、出示瓶子,引起幼儿的兴趣

看,谁来了?(瓶子娃娃)这些瓶子娃娃漂亮吗?它们穿的衣服颜色一样吗?有什么颜色?

(反思:通过老师简短的话,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又引导幼儿观察出瓶子的不同,为下面的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数瓶子,感知在同一直线上找起点

1、这些瓶子娃娃本领可大了,跟你们一样喜欢跳舞、做操,瞧!它们开始排队形了,排的多整齐呀!那我们数一数有几个瓶子娃娃来排队了?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请个别幼儿示范数数)

2、还可以从哪里开始数?(启发幼儿找不同的起点)

小结:有些小朋友是从红色的瓶子娃娃开始数,一个一个的数到最后,有些小朋友是从绿色的瓶子娃娃开始数,数到最后。小朋友可真能干。

3、现在瓶子娃娃又要变队形了,瞧!变成了竖排,瓶子娃娃可真厉害啊!现在我们来数一数有几个瓶子娃娃?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还可以从哪里开始数?

小结: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来数瓶子娃娃,有的小朋友是从前面往后面数,有的小朋友是从后面往前面数,而且是点一个数一个,没有数错。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幼儿感知在同一直线上找起点。突出一个一个的手口一致的点数。教师通过拟人化的语言,让瓶子娃娃来做操变队形,使环节很好的进行过渡。在点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起点开始数,而且要求幼儿说出从什么颜色的瓶子开始数?总共有几个瓶子?鼓励幼儿把话表达完整,使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使整合真正落实、体现,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整合而整合。)

(三)、数圆圈,在封闭的线上找起点

1、瓶子娃娃可开心了,要跳圆圈舞喽!队形先变好,看现在变成了什么队形?(圆形)可以怎么数?(请个别幼儿数)

2、有个瓶子娃娃听到了,这里这么好玩,它也想来了,看它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现在有几个瓶子娃娃了?请小朋友数给大家看看。这圈瓶子娃娃,从哪个开始数比较容易记住?为什么?

小结:数一圈东西的时候要记住是从哪里开始数起的,就能数到哪里为止,每个数一次就能数对了。

(反思: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在封闭的线上数数,突出找到起点,点一个数一个,每个数一次,从哪里开始数,就数到哪里为止。教师利用简单的提问,让幼儿动手又动脑,找出6个瓶子中,最特别的瓶子,来当作起点进行数数。通过请幼儿数,教师再提问,此环节就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在封闭的线上找起点数数)

(四)、数物对应

1、瓶子娃娃玩的太开心了,休息下。我们一起来看看瓶子娃娃身上有什么?有几个苹果?

2、(师示范数)我都数不清了,该怎么办?有几个苹果?那我就给瓶子娃娃装几粒珠子,那我们的瓶子娃娃就会轻轻的唱歌了呢!

3、幼儿操作。

(反思:在整个活动中,这个环节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就是从面进行数数到环绕数,提高了难度。让幼儿在瓶子娃娃的身上的苹果找到起点,来数数,同样是一个找起点的过程。然后按数取物,幼儿已有4以内按物取数的经验,所以这孩子来说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

(五)、让我们的瓶子娃娃一起唱唱歌吧!(放音乐)让幼儿根据音乐《大猫小猫》,进行打击乐伴奏。

(反思:由于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孩子完成的速度非常的快,有的孩子稍微慢点,为了使孩子进行无谓的等待,又由于孩子拿到瓶子后,总是不由自主的击打,故教师利用《大猫小猫》孩子们熟悉的歌曲,而且强弱对比又很明显,让幼儿进行打击乐伴奏,使活动推向高潮)

五、教后感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数数的基础上,探索学习封闭型排列物的数数方法,做到数物一致手口一致的数。积极参与数数活动,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

本次活动的材料是瓶子,充分体现了材料的生活化。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有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利用瓶子的外形,适合让幼儿在封闭的线上,进行环绕着数。同时这样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准备比较简单,不用化很多的功夫。体现材料的简单化,但虽然是简单的材料但在用的时候却是非常的实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操作法是提供瓶子及珠子,让幼儿在自己的经验下进行摆弄、实践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是小班幼儿学数学的最主要方法;情境教学法是将材料拟人化,通过瓶子娃娃做操,给瓶子娃娃变队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找起点的经验;再通过数瓶子娃娃身上的苹果花纹,提高难度让幼儿找起点环绕数,以此巩固找起点数数的经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激发兴趣。

在活动中始终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首先让幼儿自由的进行数数,教师再启发幼儿找别的起点开始数,在孩子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把孩子的原有经验进行提升。再提高难度,让孩子去找起点数数,使孩子巩固经验。

篇7:小班数学1和许多活动案例

活动目标:

1、在游戏环境中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积木围成的池塘,各种纸质的动物:一条大鱼,许多条小鱼;一只青蛙,许多只小蝌蚪;一只小鸟;大树一棵,“小河” 环境、“田地”环境、“森林”环境、“兔子家”环境、歌曲《生日快乐》 幼儿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根据小班幼儿学习数的特点来看,孩子学数比较形象、直观。在上一次活动中幼儿已经认识了数字“1”。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活动过程实录:

1、复习数字“1”

师:宝宝们,今天外面天气真好,和妈妈一起去散步好不好?(幼儿很高兴,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排好队。)师根据设定好的路线边走边问:“这里有几条小路?”“小路旁边有几棵大树?”“大树上面有几只小鸟?”。。。(根据提前设置好的环境,这里所有的大树、小鸟及其他物品的数量都是1,幼儿能够很容易的回答出问题,情绪高涨。)(评析:以小朋友们熟悉的散步活动作为活动的开始,幼儿感觉熟悉、亲切,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幼儿很快的融入到了整个活动之中。)

2、通过谈话认识“1”和“许多”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

师:宝宝们,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会儿吧。(大家席地而坐)这是什么地方? 幼:池塘。

师:池塘里有什么?

幼1:鱼(在幼儿1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个别小朋友在一旁说:有很多鱼。由此可见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出现某种物品有很多的情况,但还不知道用“许多”一词来表示。)幼2:有大鱼

其他幼儿:还有小鱼呢。师:池塘里面有几条大鱼? 幼:1条。师:那池塘里面有多少小鱼呢? 幼:很多条。(这时,有几名幼儿趴在池塘边认认真真的数了起来,因为他们认识的数字有限,数到最后没能够数出准确数字,明显脸上表情有些不高兴。)

师:小朋友很聪明,池塘里有“1”条大鱼,有“许多”条小鱼。(着重强调“1”和“许多”,对于想用数数的办法找到答案的小朋友,我用眼睛看着他们。这时,他们明白了可以用“许多”这个词来表示小鱼的数量。)

师:池塘里有多少只大鸭子? 幼:1只

师:有多少只小鸭子? 幼:许多只。师:有几只青蛙? 幼:1只。

师:几只小蝌蚪? 幼:许多只。

(评析:在老师所提供的特定的环境中,让幼儿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材料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概念。对于认认真真的数小鱼的幼儿,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为了赶快进行活动而忽略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予理会。)

3、巩固认识“1”和“许多” 师:叮铃铃,妈妈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兔子妈妈要为兔子宝宝过生日,请我们去参加他们的生日会,我们一起去吧。(幼儿高兴的拍手,蹦跳。知道了用“许多”表示数量,他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听说要去做客,就更高兴了。)

师:兔子家很远,我们要先走过森林。(在老师的带领下,幼儿来到了布置好的“森林”环境中。)

师:宝宝看,森林里的花开的真漂亮,蓝色的花有几朵?红色的花有几朵?

幼:分别回答1朵,许多朵。

(接着老师带领幼儿走过布置好的“小河”“田地”环境,区分出有一只螃蟹、许多小虾;一颗大萝卜,许多小萝卜,并把萝卜摘下来送给兔子作为生日礼物。)

(评析:以“做客”这一线索贯穿整个过程,布置不同的环境,让幼儿充分感知“1”和“许多”,幼儿乐学、好学、易学。在整个巩固过程中,因为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吸引力,幼儿注意力相对集中。但有个别幼儿似乎已经知道老师提问的方法总是:。。有多少?这样提问,小朋友的答案只有“1个”或者是“ 许多个”这两种。于是就出现了还没等问题问完,幼儿就说出答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小朋友注意力不再集中,影响了活动效果。教师可以改变提问方式,多进行发散性提问,避免提问方式千篇一律,幼儿形成思维定式。)

4、结束活动 师:兔子家到了,我们把采下来的大萝卜送给小兔子作为生日礼物吧。(幼儿送礼物,在《生日快乐》的歌曲中结束活动)教学内容附录:歌曲《生日快乐》

篇8:小班活动区案例

文文, 小六班里一个引人注目的小男孩, 看上去是一个文静乖巧的男孩, 但其实他是我们班级的“小皮蛋”。

每当我们活动时, 总能看到文文“脱离队伍”的身影。 在体育活动中, 文文抓着棍子在操场上满场跑。 一个不留神, 他就跑到教学楼里, 跟你玩起“躲猫猫”的游戏。 讲解操作要求时, 文文背对着我在研究后面的蘑菇亭子, 根本就不听我在讲游戏的规则是什么。 等到请小朋友跳棍子, 他就开始插队, 挤到最前面, 故意把小朋友的棍子踢开, 让别人不能跳。 在各种体育活动中, 文文总能想出不同的花样破坏游戏的秩序, 不遵守游戏的规则。

二、原因分析

刚入园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还处在和爸爸妈妈的分离焦虑中, 文文也是哭闹不止, 可是他很快就停了下来。 他打量着这个陌生的教室, 不一会他就开始满场跑。 他好奇好问好动, 探索欲望非常强烈, 娃娃家里有什么他都要拿出来看看……这是他的优点。

在体育活动中, 这些优点同样在“发挥”作用。 他好奇心强, 到了操场上总喜欢东看看西看看, 刚开始可能还在听老师讲话, 下一秒就被操场上别的东西吸引, 说明文文的注意力不太集中, 一观察到好玩的就会忘记小耳朵应该在听老师。 文文在家里是独生子, 奶奶比较宠爱文文, 因此养成文文按照自己方法做、不听指令语言的习惯。 在游戏过程中, 他总是不遵守游戏规则, 喜欢用手破坏已经摆放好的物品, 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玩, 不管自己有没有影响别人。 老师的指令性语言并不是很理解, 听懂了也不去做。

三、教育措施与效果

1.加入游戏, 时刻提醒。

昨天下过雨, 场地还有一点潮湿。 我们组织小朋友下楼玩“棍子走迷宫”的体育游戏。 这个游戏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 将一只脚走进迷宫里, 另一只脚轻轻放在已经放进去的脚前面。过程中不能碰到组成迷宫的棍子, 踢到棍子挑战就失败。

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都很感兴趣, 文文也不例外。 一开始他很开心地排在队伍里, 前面的孩子走得很小心, 过了几分钟还没有轮到文文, 文文从队伍里面跑了出来, 想直接插队走迷宫。 我马上就提醒他:“文文, 可不能插队哦! 每个小朋友都要排队的。 ”文文又回到了原来的队伍里面。 第一次挑战迷宫, 文文走得很认真, 走到中间的时候, 一个没站稳踢到旁边的杆子, 挑战失败。 文文重新去排队, 排了一会他发现后面有一只乌龟玩具, 就想跑过去看看。 他刚走出两步, 离开了我们班级的红点点区域就被我叫住:“文文, 可不能离开红点点的区域哦, 不然你就找不到家了。 ”文文被发现了, 只好灰溜溜的继续排队。 第二次挑战, 文文成功地走出了迷宫, 他开心得上蹦下跳。 没有继续排队, 站在迷宫旁边看别的小朋友走迷宫, 当他伸出小手想要推推地上的棍子时候, 我又马上阻止他:“这样可不行哦, 小朋友会走不出迷宫的。 ”文文只好放弃了捣乱别人走迷宫的行为, 想直接插队到队伍里面走迷宫。 这次不用我提醒文文, 后面的小朋友都叫起来:“文文, 不能插队! ”文文只好排到最后。

通过这次活动, 文文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被老师注意着的。只要做不遵守规则的时候, 马上就会被点名提醒。不仅是老师, 小朋友们也会成为帮助文文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帮手。

2.适当批评, 养成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 请孩子们练习跳棍子。

文文站在棍子前面一动不动, 眼睛还在看旁边。 先是点名, 文文动了一下, 尝试跳了一次。 但是因为没有听操作要求, 他用的是分腿跳的方法, 小朋友们都笑了。 我假装很严厉地说:“全班只有你不在听, 跳的方法也是错的。 你喜欢看那你走过去看吧。 别来跟我们一起学本领。 ”我做出要推他走的样子。文文着急了, 哭着拉着我的衣服不肯走。 我把文文带回班级前面, 告诉大家:“这个小朋友很喜欢看外面, 但是他说以后他不看了。 现在老师给他一次机会, 让他看我们小朋友跳, 等他把这个本领学会了再回去。 你们们说好吗? ”孩子们都说好, 我就让文文站着看别的孩子都跳得很开心。

站了一会, 他小声地问我:“老师, 我可不可以去跳棍子了? ”我告诉他如果以后老师教本领的时候, 你不看着老师, 那你就只有看别的小朋友玩。 文文点点头答应了。 通过这个批评和等待玩耍的时间, 文文知道了不遵守游戏的后果, 这个后果将对他以后玩耍产生一定的约束制止作用。

3.鼓励表扬, 再接再厉。

玩了几周的棍子, 孩子们对棍子已经比较熟悉。 今天我们要尝试钻山洞的游戏, 需要两个孩子配合搭山洞。 邀请一个小朋友和我一起做示范, 小朋友们都积极举手, 我邀请了文文。我请他把小手举高, 手臂伸直, 和我一起拿住棍子的两头不松手。 当小朋友一个一个从我们搭好的山洞里钻出去的时候, 我表扬了文文的山洞搭得高高的。

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山洞, 我请文文帮助大家一起搭山洞, 文文抓着别的孩子的小手说:“手要这样子。 ”“棍子要伸直。 ”我告诉他:“你会帮大家搭山洞, 你说得真棒。 ”游戏结束的时候, 还有几个孩子对文文说:“谢谢你帮我们搭山洞。 ”文文笑得很开心,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他都没有捣乱, 注意力也很集中, 还帮助大家, 我鼓励他下次再帮大家的忙, 他大声地说好。

鼓励和表扬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 觉得自己是很能干的。 为了证明自己, 他会想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以得到你的肯定。 事实证明, 在鼓励肯定的状态中, 文文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

篇9:小班美术活动案例:美丽的线条

1.熟练掌握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2.学会弹珠滚画的基本方法、常规,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初步产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有弹珠的碗、广告颜料(红黄蓝绿)白纸、托盘、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谈话、提问引出主题。

老师以谈话的方式,逐一提问: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它叫什么?噢,是弹珠,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玻璃球。

(2)看看这又是什么?(顏料)什么颜色?有什么用途?你喜欢吗?

分析:谈话的方式作为开场,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从而认识了弹珠及颜色。

2.让幼儿探索如何去玩玻璃弹珠。

(1)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弹珠,我们来玩一玩,看看谁玩的方法多。

(2)你们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玩的?幼儿举手发言。

分析: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欣赏观察色彩组合图,体验色彩的美。

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好看的图画,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画的吗?幼儿欣赏,猜测用什么作画。

分析:教师通过电脑屏幕让幼儿来欣赏用弹珠滚画做出来的色彩图,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给孩子以美的感受,激发孩子用弹珠绘画的兴趣,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2.教幼儿弹珠滚画。

你们看老师是怎样用玻璃球作画的?教师示范弹珠滚画的步骤:

(1)将白纸放在托盘里。

(2)取一个弹珠充分蘸满一种颜料后放在托盘里,用抹布擦擦手。

(3)两手端住托盘,让弹珠在托盘里均匀滚动。(左右滚动,上下滚动,四面八方都滚动)

(4)用同样的方法蘸其它颜色滚动,然后把珠子放回的颜料里。

你们看,白色的纸变成什么了?(漂亮的图画)

分析: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教师的示范是有必要的,孩子的年龄小,经验少,这样的美术活动也许是第一次接触,教师通过这节课要让孩子学会滚画的基本方法和常规。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师:你们想玩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材料,小朋友轻轻地走到座位上,按老师刚才的方法来玩一玩吧!

分析:幼儿喜欢自己操作,在玩中去体验、感受线条的色彩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4.教师评价:你们用弹珠做的画真漂亮,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展览幼儿的作品。

活动延伸:

老师将幼儿的弹珠滚画剪成不同的图案,如:服装图案,动物图案,各种形状图案等等,贴在彩色的卡纸上,家长也可以将孩子的作品装入相框,成为家居挂饰。

分析:怎样让画更加美,看上去舒服,老师可以进行简单地加工,真正成为一幅作品,幼儿看到自己绘画,有一种成功感,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活动反思:

上一篇:学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下一篇:二十年后的祖国作文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