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2024-08-23

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通用7篇)

篇1: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青岛石油管道爆炸情况分析

装控102 段亚威 1005020219 2013 11.22日凌晨2时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上午10时30分左右,在抢修过程中发生爆炸,爆炸波及到青岛市丽东化工厂部分设施。死亡人数55人,受伤166人。爆炸事故被定性为重大责任事故,中石化两名高管被停职,9责任人被控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东省和有关方面组织力量,及时排除险情,千方百计搜救失踪、受伤人员,并查明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坚决杜绝此类事故。纵观整个爆炸事件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感触!

第一 输油管道为何紧挨居民区。从常识而言,输油管线明显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绝不该紧挨居民小区,那么,这条新建的输油管线,当时是如何通过评估的,管线附近居民是否知情?爆炸发生于一瞬,而事故隐患早已潜伏。最为诡异的是,本来是亡羊补牢的抢修,居然造成了如此重大的事故后果,其中到底有几许天灾,几许人祸?真相有待于进一步调查。从新闻中可知,爆炸离居民区非常之近,附近小区门口本来有一个保卫室,但是爆炸之后已经被夷为平地,现场只留下一个大坑。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和本法第五十八条第一项所列管道附属设施周边修建下列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物、构筑物与管道线路和管道附属设施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娱乐场所、车站、商场等人口密集的建筑物。本法施行前在管道保护距离内已建成的人口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经营、存储场所,应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搬迁、清理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需要已建成的管道改建、搬迁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的,应当与管道企业协商确定补偿方案。如果相关人员认真执行法律,我想后果不回这么严重。

第二 石油管道为何紧挨市政管网。管道穿跨市政设施的管道的建设,应当遵守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执行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这次事故中的管道和市政管网距离这么近,是不是触犯相关法律。没有人提出来还是领导不重视,到底谁的责任。

第三 抢修过程中都做了什么。《中国石化应急管理规定》中,工作原则第一条即是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保障员工、公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事发单位应按照国家、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及时向事发地人民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此次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还不知情,可以看出,没有向上级政府汇报。

《管道保护法》更明确规定:发生管道事故,管道企业应当及时通报可能受到事故危害的单位和居民,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者减轻事故危害。但附近的行人和居民,没人接到撤离的通知。他们在抢修人员和政府部门人员身旁穿行而过。有市民看到,在已经漏油的管道下,闪烁出电气焊的火花。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指出,这是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泄漏后的应急处置不当,未按规定采取设置警戒区、封闭道路、通知疏散人员等预防性措施。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米地域范围内,禁止下列危害管道安全的行为: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但是从新闻报道上来看,有正在施工的挖掘机,可能是事故的原因。

第四 为什么没有定期检查管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管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管道巡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管道线路进行日常巡护。管道巡护人员发现危害管道安全的情形或者隐患,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和报告。是检查不符合要求还是管道本身不和质量,《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长输、集输及其站场的钢质管道焊接接头的检测。钢管必须经过检查才能应用于运输,从此次事故中可以看出,以后要严控钢管的质量。还要在检查上不能疏忽。

第五 是谁疏忽了,谁为我们的生命负责人。对管道存在的外部安全隐患,管道企业自身排除确有困难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及时协调排除或者报请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排除安全隐患。-《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五米地域范围内,禁止下列危害管道安全的行为: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一场灾难过后,需要的是总结和反思,而不是美化和粉饰。领导如何有力救援如何及时并不能掩盖灾害本身,丧事作喜事报,不会真的变成喜事,只会使得人们在一片喜气洋洋中放松警惕,忘记危险,然后遇见下一个灾难。唯有直面灾难,记住灾难,反思灾难,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重蹈覆辙。

如果危险事故难以彻底避免,那么就让这些设施远离人口密集区。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你离危险有多远,危险离你就有多远。

篇2: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事故概况2013年11月22日凌晨3时,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交会处的中石化管道公司输油管线破裂,原油泄漏。上午10时30分左右,管道公司和黄岛油库在清理油污过程中,开发区海河路和斋堂岛街交会处发生爆燃,距此地约1公里外的雨水管道末端入海口处发生原油燃烧。事故后果

造成55人死亡,9人失踪,145人受伤住院。被定性为重大责任事故。

约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污染,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海面过油面积约3000平方米。事故原因

初步分析是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起火

相关企业未成功检测泄漏地带的油气条件,违规使用非防爆电器已被视为更直接的原因。油气混合气体引发爆燃(理论上讲,输油管道内没有足够的空气,不会爆炸,第二次爆炸应该是泄漏的油气进入排水系统之后引发的。如果是管道爆炸,必然有操作失误或者管道破损,导致管道内部进入大量空气。)事故分析

在这次事故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对输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应急处置不当,未按规定采取设置警戒区、封闭道路、通知疏散人员等预防性措施。这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责任事故。目前警方已控制“11·22”东黄输油管线泄漏爆炸事故中石化相关人员7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人员2人。

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交叉重叠,而且保护措施不到位。企业隐患排查不落实,对原油管线检查不细,监测不到位。

应急处置不当原油泄漏以后,没有及时采取断然措施,警戒、封路、通知和疏散人民群众,造成了群死群伤。直接机理

篇3: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随着投资者日益成熟,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公布了对电力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25个重点行业的1 000多份社会责任报告所进行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有所提高。其中,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水平要高于民营企业。在2013年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十大黑名单中,中石化青岛输油管道爆炸、古驰销售翻新产品、哈药集团销售假冒保健品等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轩然大波,引发了人们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热议。

当上市公司发生重大社会责任事故时,就会暴露自己产品上的缺陷以及管理上的漏洞,改变投资者的短期预期,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投资者可以选择“用脚投票”对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监督,尽可能地选择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行投资,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发布社会责任信息。投资者的这种选择会促使同行业所有企业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中石化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事件对同行业企业会有何传导效应?产生传导效应的因素又是什么?笔者拟对此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传导效应是指一家企业发生危机事件,不仅自身市值下跌,同时会殃及整个行业企业市值。对该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harony和Swary(1983)研究银行破产事件,他们发现一家银行的破产会导致投资者降低对整个银行业的信任度,引发“挤兑潮”,从而引起其他银行企业的市值下跌。Stulz和Lang(1992)通过研究59家大公司破产数据发现,当企业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后,会对其竞争对手的股价产生消极影响,其加权平均市值下降约1%。Ferris等(1997)拓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考察公司破产对同行业企业竞争对手的影响,进一步区分了传导效应和竞争效应,发现竞争效应没有传导效应明显的原因在于,企业发布破产信息之前,竞争对手受到的传导效应已体现在股票价格中。Aharony,Swary(1996)以5家大型银行为研究样本,发现与之竞争企业的规模越大,传导效应越显著;同时企业偿还债务能力越强,受到的传导效应越弱。Solvin,Sushka,Polonchek(1999)比较全国性银行和地区银行发布的负面信息对银行业的影响发现:对全国性银行而言,政府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会对同行业产生传导效应;对地区性银行而言,会带来竞争效应。

Hertzel等(2008)基于供应链维度将涉事企业的行业效应从横截面扩展到纵向面,认为负面信息的披露会改变投资者短期经济预期,引致消费者对供应商内在价值评估的下降。俞欣、郑颖、张鹏(2011)通过研究五粮液丑闻发现:传导效应受投资者对政府控制企业态度的影响。刘瑶(2012)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分析该事件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竞争者的主营业务和涉事企业相似度越高,传导效应越显著。Hasman(2013)通过研究传导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银行的资产规模与传导效应有较高的关联度。武帅峰等(2014)研究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对同行业企业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公司的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对溢出效应大小起决定作用,运用这两个比率能够有效缓解负向溢出效应。胥振铎(2014)以沪深两市制造业特别处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分析法,探究上市企业发布特别处理信息对同行业的溢出效应,实证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流动比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决定传导效应的强弱程度。

(二)研究假设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溢出效应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作为行业的标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而忽视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则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负面溢出效应。由于处于同一个行业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现金流等具有相似性,一家公司出现重大社会责任事故,会让投资者难免会质疑整个行业的真实价值(王思敏、朱玉杰,2010),这种负面信息披露曝光了涉事企业的投资组合价值,而信息具有传递作用,影响投资者对整个行业的价值判断,进而波及同行业企业。形成这种传导效应的路径是:一家公司发生重大社会责任事故,大量媒体报道向市场传递负面信号,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对涉事企业降低评估值的风险增加,导致涉事企业的股价下跌,以及投资组合价值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当企业发生重大社会责任事故时,面临承担民事赔偿的诉讼风险,而且国家主管部门也会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安全排查,清除隐患,要求企业加大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经费支出,这在短期内将对同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产生不利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发生重大社会责任事故的企业,会波及同行业企业,产生传导效应。

企业面临社会责任危机时,投资者对政府控制企业往往抱有消极态度,主要是因为政治升迁是国有企业管理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企业业绩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肖红军、张俊生、曾亚敏,2010)。以往研究发现,所有权性质不同企业的绩效存在显著差异,对比同行业政府控制企业和非政府控制企业的绩效发现,政府控制企业绩效相对低于非政府控制企业。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由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构成,特别是在能源、化工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政府享有绝大多数资源的支配权和定价权,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很多国有上市公司直接由国资委控股,内部治理缺乏监督机制,而民营企业有股东监督,所以政府控制公司并没有很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容易滋生管理隐患。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与非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国有控股企业受到更明显的传导效应。

独立第三方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防线,审计报告也是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做出判断和预测的重要依据。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样投资者需要公正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以往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能够对企业起到外部监督作用,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进一步细分,若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比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陈朝龙、李军辉,2013)。因此,投资者更信赖大型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企业聘请大型会计事务所审计可能会对传导效应产生一定的缓解效果。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对传导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抵减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事件界定

中石化于1988年成立,2001年8月在上交所上市,是国有控股大型能源化工集团,其业务覆盖石油开采、冶炼、生产、销售全流程,主要产品有成品油、天然气、化纤、橡胶、化工产品、输油管道等。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黄岛附近输油管道破裂,大量原油泄漏,近一千平方米街道被严重污染,部分原油泄漏进入附近海域,造成胶州湾污染面积约三千平方米,这是第一个事件。

11月24日晚间,中石化公布了爆炸案。11月25日事件进一步发酵,中石化管道爆炸事故引起外媒关注,11月26日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警方已控制九名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责任人。11月27日,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事故现场指挥部发布消息:中石化黄潍输油管道线泄漏段永久停止使用,刘公岛路和青黄岛路的输油管道迁移到辽河路化工专用通道。11月29日媒体报道,此次爆炸事故造成136人受伤、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七亿多元,这是第二个事件。

2014年1月国务院调查组经过调查作出鉴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黄潍输油管道线和排水暗渠交汇处发生破裂,导致原油泄漏,之后工作人员采取不正确的应急措施,从而引发爆炸。此外,也有管理上的原因,中石化集团公司及旗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淡薄,安全隐患排查不彻底,应急措施处理不当;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有关部门对安全检查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规划、管道保护、安全监管方面责任缺失。

(二)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的样本包括中石化及其同行业公司,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3个行业。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按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在事件窗口期间发生了其他重大事件的公司,该类公司因受其他异常因素的干扰,代表性不强。(2)剔除ST、*ST以及在事件窗口内被标以ST、*ST的公司。最后得到包括事件公司在内的59家上市公司,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2家、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3家、化学纤维制造业24家。样本数据来自resset数据库。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累计异常收益率(CAR),研究重大社会责任事故对涉事企业和同行业的影响,结合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事件发生后前3天和后3天为窗口期,以考察CAR波动趋势,推断出结论。具体计算方法为:日异常收益率(AR)等于个股日收益率和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之差。CAR等于若干窗口期日异常收益率之和,即:

式中:ARnm表示股票n在第m日的异常收益率;Rnm表示股票n在第m日的实际收益率;Qnm表示股票n在第m日的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

由于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发生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所以选取2013年11月22日为事件1,以此为节点,研究事件日前后股市的波动。其中,0表示事件日11月22日,-1表示11月21日,-2表示11月20日,1表示11月25日,2表示11月26日,依此类推。2013年11月27日中石化爆炸事故现场指挥部决定:东黄输油管道黄岛泄漏段线永久停用,预计将对同行业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选取2013年11月27日为事件2。本文运用统计假设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重大社会责任事故是否具有传导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传导效应,使用如下回归模型:

式中:控制变量Mret为2013年第四季度市场日回报率;因变量Cret为2013年样本公司第四季度个股日回报率的算术平均数;Event1、Event2都是哑变量,若时间为2013年11月22日和11月27日时取值为1,否则为0。

本文使用回归模型(2)分析产生传导效应的因素:

式中:Gov是哑变量,取值为1表示该样本公司为政府控股,取值为0表示该样本公司为非政府控股;Top10仍是哑变量,表示国内排名前十大所,取值为1表示该公司由国内前十大所进行审计,反之取值为0。

结合事件需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以下控制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论证传导效应的影响因素:

Top1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Size为总资产规模,取自然对数;Beta为风险系数,采用样本公司的风险系数;Roa为总资产收益率;Roe为净资产收益率。上述变量数据截至上一年年末。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就在事件1发生前三天,中石化股价持续上涨,但在事件1发生后的各个窗口,中石化(事件公司)的CAR均显著为负,说明该事件导致中石化股价下跌、市值下跌,主要是投资者因担心企业安全事故会面临高额的诉讼赔偿,会加大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利润。与中石化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在事件2发生后的各个窗口中,其CAR也显著为负,说明同行业受到明显的传导效应,这缘于事件2发生后指挥部决定永久停运黄岛附近黄潍输油管线泄漏段。这一举措意味着作为东华石化主要动脉东黄线难以在短期内正常输油,对中石化旗下的多家炼油厂产生重大影响,减产幅度达20%~30%不等。加之媒体曝光的催化作用,事件进一步发酵,对同行业企业产生了传导效应。

(二)传导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从表2A可以看出,对比同行业企业,由政府控制的有29家,非政府控制的有30家。分析传导效应对不同性质公司的影响:在事件1发生之前各个窗口期,国有控股公司的CAR为正,在事件1发生后各个窗口中,国有控股公司的CAR为负,说明事件1发生后,政府控股企业受到的传导效应更强烈。政府控制公司受到的传导效应如表2B所示,在事件1的各个窗口,政府控制公司的CAR均为负,非政府控制公司的CAR仍然为正,说明相对非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受到的传导效应更强。

从表3可以看出,由Top10审计的公司有30家、Ntop10审计的公司有29家,通过对比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公司,考察传导效应影响的结果是:在事件1发生前的各个窗口,由Top10审计的公司和Ntop10审计的公司其CAR并没有显著差异,在事件1发生后的各个窗口,由Top10审计公司的CAR均为负数,且明显低于Ntop10审计公司的CAR。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品质的外部审计监督机制有助于缓解传导效应。

注:图1、图2、图3中,横坐标表示事件1(11月22日)和事件2(11月27日)前后三个交易日。其中:事件1位于3与4之间,事件2位于9与10之间。纵坐标表示事件1(11月22日)和事件2(11月27日)前后三个交易日的累计异常收益率。

从图1可以看出,在事件1发生之前中石化股价节节攀升,而事件1发生后,中石化股价急剧跌落,一度跌落至谷底。同行业企业在事件1发生后CAR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在事件2发生后CAR下跌更为显著,变为负数。这表明,事件公司不仅使得自身股价下跌,也使得与其处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股价下跌。

从图2可以看出,事件1发生前不同所有权控制公司的CAR并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事件1发生后,政府控制公司(Gov)的CAR均低于非政府控制公司(NGov)的CAR,观察图中走势可以看出,非政府控制公司的CAR不断爬升,而政府控制公司的CAR呈较大幅度下跌,两者呈现较大差异,这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

从图3可以看出,整体上由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和非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CAR都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在事件1发生后,由Top10审计的公司的CAR显著高于由Ntop10审计的公司的CAR;在事件2发生后,由Top10审计的公司与由Ntop10审计的公司其CAR均呈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与前述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市公司所受到的负面传导效应。

(三)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验证事件1和事件2对同行业公司是否具有显著的传导效应。表4列示了事件日同行业公司的市场反应。从表4可以看出,回归模型事件1、事件2、事件1&2的R2分别为0.759、0.853、0.766,这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Event1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在事件1发生后,同行业公司受到了较弱的来自事件1的传导效应。之所以Event1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结合同行业公司数据来分析,原因是事件1于2013年11月22日刚发生,而中石化直到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即11月24号晚间才正式曝光事件,媒体尚未全面报道,投资者未来得及反应。Event2的系数为负且显著,这表明同行业公司受到了较强的来自事件2的传导效应。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1相吻合,假设1得到了证实。Event1&2的系数为正且不显著,主要是事件1不显著导致的。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数据为T值。下同。

表5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传导效应的影响因素,先以CAR作为因变量对事件1和事件2进行多元回归,表中数据表明,事件期窗口中,Gov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国有控股企业所受到的传导效应明显强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再次验证了假设2。Top10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由国内10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对传导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抵减作用,这支持了假设3。在其他控制变量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总资产规模、风险系数对公司的股价波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这一指标与公司股价呈正相关关系。在选取的样本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都集中在30%~70%之间,说明样本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越高,对公司的控制力就越强,越容易形成决策,使得公司的治理效率越高。而且相对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盈利能力越强(陈小悦、徐晓东,200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的价值呈现U型关系,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的内在价值会越高(孙永祥、黄祖辉,1999)。

公司总资产规模系数为负数且显著,说明这一指标对公司股价产生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和股票收益率是反向关系,并且总资产增长率与账面市值的比率对异常收益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望婷婷,2010)。以往研究也表明:总资产规模和股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由于中石化发生重大社会责任事件,投资者对与其同行业公司的价值也持怀疑态度,所以公司总资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股票价格的下跌。

Beta风险系数的系数为负数,且显著,说明这一指标和公司股票价格呈现反向变动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上市公司的风险等级越高,投资者预期投资风险越大,导致公司股票的价格下跌。中石化重大社会责任事故的发生,使得投资者对其同行业上市公司评估的风险程度升高,从而导致同行业公司股价受到负面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中石化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采用事件研究法,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发生重大社会责任事故时不仅会对企业自身形象的公司股票价格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对同行业企业具有传导效应;(2)国有控股的企业比非国有控股企业受到的传导效应更明显;(3)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传导效应具有一定的抵减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总资产规模、风险系数对传导效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

上述结论对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发布正面的社会责任信息对同行业企业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负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对同行业企业也会产生传导效应,警示整个行业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尽量降低发生社会责任事故的风险。

第二,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占用行业的大部分资源,理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篇4:关于青岛石油爆炸案的感想

对石油企业来说,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那么一旦发生事故,第一个受到伤害的必然是我们自己。因此,为了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不被他人伤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绷紧安全这根弦,决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按规程办事,让事故远离我们,真正做到事故苗头不在我们身上,身旁出现。

“安全”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把安全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的重中之重,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高度负责精神,只有让安全理念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时,企业和员工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

安全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随着生产技术进步、生产状况变化,有新的安全知识、技能需要掌握;经过安全教育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技能,如果不经常使用,会逐渐淡忘;已经建立起来的对安全工作的浓厚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淡漠;在生产任务紧急的情势下,已经树立起来的“安全第一”思想可能发生动摇,安全态度会发生变化。从石油系统发生的有记载的人身伤亡事故和误操作事故可以看出,因人员违章造成的事故占88%,因而,要想保证安全生产,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对安全生产进行控制,就必须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是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

安全防范重于泰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哪一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惨痛的教训写出来的。一幕幕血的教训和一例例安全事故向我们警示“违规操作,习惯性违章和麻痹思想”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任何无视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只有将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确实做到“时时处处想安全、人人事事讲安全”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兴旺发达。

我们要结合安全生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自己教育自己,使每位员工在工作前都要“回顾”过去在类似作业中曾发生过哪些安全问题,有什么教训?“预想”现在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什么安全隐患?牢固树立一丝不苟按章作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1月22日凌晨3时许,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一输油管道发生破裂事故,造成原油泄漏。上午10时许,抢修过程中,管道破裂处起火。据官方介绍,昨天上午10点30分,青岛开发区舟山岛路与刘公岛路附近,国货商场北侧一管线发生起火,10分钟后红星液化码头(辽河路段)原油泄漏区域发生起火爆炸,事故造成数十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并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极大的心里阴影!

相反德国人一共在中国青岛待了17年,没盖大楼,没搞布满喷泉鲜花和七彩灯光的广场, 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先把下水道给修了.没人看得见德国佬做的这些,基本上属于吃力不讨好.可是100年以后,全中国人都看见了一个从来不淹水的青岛。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在高效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经查询,当年的公司已不存在,一个德国企业发来电子邮件说: 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中方依建议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百多前德国人在青岛建盖了许多房子,如今这些房子的居住者还定期收到德方建筑公司发来提醒函:按照建筑材料老化的周期,房子哪个部位应该维修了;百多年前,德国公司承建的青岛下水道,至今技术仍未落后;百年前昆明的石龙坝水电站采用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组,至今仍在运行。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外国人就比我们的技术好,恰恰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这一种工作态度和管理制度以及精神。为什么我们的公司也在学习人家的制度,反而学的一团糟呢?难道只是为了存在而学习吗?

把安全理念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还要逐步确立起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当安全生产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让安全的警钟在我们耳畔常鸣,在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建设能源产业美好的明天。把安全作为一种习惯

HSE管理体系所体现的管理理念是先进的,这也正是它值得在组织的管理中进行深入推行的原因,它主要体现了以下管理思想和理念。

(一)注重领导承诺的理念

组织对社会的承诺、对员工的承诺,领导对资源保证和法律责任的承诺,是HSE管理体系顺利实施的前提。领导承诺由以前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方式,是管理思想的转变。承诺由组织最高管理者在体系建立前提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以正式文件(手册)的方式对外公开发布,以利于相关方面的监督。承诺要传递到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关各方,并逐渐形成一种自主承诺、改善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的组织思维方式和文化。

(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组织在开展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保护人的生命的角度和前提下,使组织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产品。

(三)体现预防为主、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理念

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些组织在贯彻这一方针的过程中并没有规范化和落实到实处,而HSE管理体系始终贯穿了对各项工作事前预防的理念,贯穿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美国杜邦公司的成功经验是:“所有的工伤和职业病都是可以预防的”;“„所有的事件及小事故或未遂事故均应进行详细调查,最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分析,找出真正的起因,指导今后的工作”。事故的发生往往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良状态、环境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等引起。组织中虽然沿袭了一些好的做法,但没有

系统化和规范化,缺乏连续性,而HSE管理体系系统地建立起了预防的机制,如果能切实推行,就能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贯穿持续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HSE管理体系贯穿了持续改进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系建立了定期审核和评审的机制。每次审核要对不符合项目实施改进,不断完善。这样,使体系始终处于持续改进的趋势,不断改正不足,坚持和发扬好的做法,按PDCA循环模式运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五)体现全员参与的理念

安全工作是全员的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HSE管理体系中就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理念。在确定各岗位的职责时要求全员参与,在进行危害辨识时要求全员参与,在进行人员培训时要求全员参与,在进行审核时要求全员参与。通过广泛的参与,形成组织的HSE文化,使HSE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深处,并转化为每一个员工的日常行为。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指导原则

1.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随着生命和健康成为保障人权的重要内涵,HSE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已成为国际石油石化工业发展战略之一。HSE管理体系,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者,对HSE应有形成文件的承诺,并确保这些承诺转变为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各级企业管理者通过本岗位的HSE表率,树立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2.全员参与的原则

HSE管理体系立足于全员参与,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规定了各级组织和人员的HSE职责,强调集团公司内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必须落实HSE职责。公司的每位员工,无论身处何处,都有责任把HSE事务做好,并过审查考核,不断提高公司的HSE业绩。

3.重在预防的原则

在集团公司的HSE管理体系中,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运行和维修、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这5个要素,着眼点在于预防事故的发生,并特别强调了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HSE必须从设计抓起,认真落实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的HSE责任。初步设计的安全环保篇要有HSE相关部门的会签批复,设计施工图纸应有HSE相关部门审查批准签章,强调了设计人员要具备HSE的相应资格。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

4.以人为本的原则

HSE管理体系强调了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满足HSE管理的各项要求,突出了人的行为对集团公司的事业成功至关重要,建立培训系统并对人员技能及其能力进行评价,以保证HSE水平的提高。长庆油田分公司在员工培训方面实行两套班子,分开培训,分工明确,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培训质量,对企业HSE管理的落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对于不同的组织,由于其组织特性和原有基础的差异,建立HSE管理体系的过程不会完全相同。但组织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一般是相同的。

让安全的警钟在我们耳畔常鸣,在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建设能源产业美好的明天。把安全作为一种习惯

篇5: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原标题:青岛爆燃被指后果超乎想象 至少6名消防员遇难

11月22日上午发生在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黄岛区)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燃事故,截至目前,死亡人数已上升至35人,受伤人数为166人。

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下称《条例》)规定,“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包括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此次事故已经达到特别重大事故等级,根据《条例》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记者获悉,国务委员王勇,以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和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已经赶往青岛事故现场。

一位在现场参与处理事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故后果“已经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据其透露,伤亡人数还有可能进一步变化。

接近中石化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的死者中,至少有六名为消防队员。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的调查初报称:“11月22日凌晨3点,位于青岛市经济开发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处,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企业发现后,约三点十五分关闭输油,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边的港池。我局于早晨八点半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救援。企业在海面布设了两道围油栏,围油面积约数百平方米,救援过程中,雨水涵道油气混合爆燃,海面油污燃烧。”然而该官方发布的信息更像是现象和过程描述,仍无法解答引起爆燃的真正原因。

篇6: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北京时间11月22日上午十点三十分左右,青岛市黄岛区发生特大石油管道爆炸事故,截至23日13点,已经造成47日死亡,受伤人数136人。事故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高度重视,要求迅速抢救受灾民众。

昨日下午,远在南京准备招商加盟会的都市118集团董事长陈奕含亲自在线咨询了总部情况,特别强调集团员工做好店面安全工作,有亲属在黄岛的员工,部门领导要给予人文安慰,但要求不要自行驾车去往受灾地区,尽量避免为救灾活动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篇7:青岛石油管道爆炸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 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 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 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 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 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对于是否发生、何时、何地、什么方式爆发、影响程度等都难以准确把握。

(二) 复杂性

突发事件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具有多变性, 处置不当很可能就会加大损失, 扩大范围, 转变为政治事件。突发事件防治组织系统也较复杂, 至少包括中央、省市及有关职能部门、社区三个层次。

(三) 破坏性

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包括直接的损害和间接的损害, 还体现在对个人心理造成的恐慌和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 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四) 持续性

突发事件一旦爆发, 都会持续一个过程, 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持续性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一个突发事件经常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

(五) 紧迫性

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发展非常迅速, 需要非程序化的决策, 非常态的紧急措施应对, 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 及时、有效的应对, 以将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三、提高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急迫性

近年来, 我国每年因各类突发事件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都超过20万, 伤残人数超过200万, 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我国是世界上突发公共事件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早在2003年非典事件的全面爆发中, 就已暴露出了我国在城市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主要有应急管理的法律机制不完善、轻防御重救治、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问题。同时, 此次事件也推动了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2013年11月22日凌晨3点, 位于黄岛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处, 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 事故发现后, 约3点15分关闭输油, 斋堂岛约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污染, 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 海面过油面积约3000平方米。黄岛区立即组织在海面布设两道围油栏。处置过程中, 当日上午10点30分许, 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 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发生爆燃。初步原因分析是输油管线破裂造成原油泄漏, 漏油进入市政管网 (地下雨水排污管) , 工人清污时引发爆炸。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 医院共收治伤员136人。

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这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警惕, 应未雨绸缪, 预防在先, 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我国城市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重事后应对, 轻事前预防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 有关单位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及时向所在地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 政府应当及时疏散、撤离、安置受威胁人员并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迅速控制危险源, 标明危险区域, 封锁危险场所, 划定警戒区, 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但目前我国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 着眼点依然停留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对, 而往往忽略了突发事件的预防。只强调从危机发生到结果的处理, 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处理方式, 一味的强调对结果的处理, 目的在于救火而已, 并没有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中, 在离事发还有7小时左右的时候, 企业乃至地方政府似乎只忙于处置漏油, 未看到疏散民众的预警, 从许多民众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 毫无防备。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 是对应急管理观念出现偏差的表现, 给应急管理的工作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二) 常设应急管理指挥部门缺乏独立地位和较高权威

现我国各城市应急办已相继建立起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其中规定,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 常务副组长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 副组长由有关副市长担任。市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 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应急办。由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全市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不可否认, 应急办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当突发事件来临时, 由于应急办缺乏权威性, 不能擅自做决定启动应急预案, 必须上报应急委员会, 并要经过批准, 才能正式启动预案, 事实上,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延误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三) 缺乏常设应急管理独立机构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迫性, 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 及时、有效的应对, 而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往往分布于不同部门, 突发事件应急办不是常设独立机构, 只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才被启动, 其成员多为在紧急事件出现后迅速成立, 不单独成立固定岗位, 靠临时组建班子。这种临时组成的团队由于组织关系比较复杂, 小组负责人和部门领导人之间的权力平衡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容易实现的, 这样极容易产生指令矛盾、行动无所适从、推诿扯皮现象, 而且由于新组成的团队人员之间沟通交流较少, 无法产生默契, 运作, 反应慢, 不易积累经验教训, 也不利于合作及资源整合, 无法有效组织各部门开展危机前的预防、演练和储备工作。

(四) 公民的危机意识和政府对公民的应急宣传不足

公民的危机意识还明显存在不足, 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有待提高, 应急知识教育尚未普及。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当天, 有民众表示其在早上8点多闻到有油味儿, 但却不知道已经发生的漏油事故, 由于对危机意识的疏忽, 民众在危险到来时毫无防备加剧了危害结果。政府部门对于公众的应急教育不够重视, 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几乎没有对公众的应急培训, 只有一些文字层面的应急预案, 并无采取一些针对性的, 有必要的应急演练等。

(五) 应急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权责不等、责任无法落实, 相互推诿、扯皮和逃避责任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相关救援人员的思想还不到位,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忧患意识不强, 不能立即意识到事件的危急性和重要性, 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还没有一个相关的应急管理监督机制, 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保障在突发事件中的一些监督行为。

五、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 转变决策观念

危机处理的最适时间点, 就是越早越好且让危机永远无法形成, 或一形成就被处理掉。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 转变重救治轻预防的理念, 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尤其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该树立事前决策的观念, 在信息预测、资源配置、指挥协调等方面提早做好准备, 提高事前预测的有效性, 以应付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中, 在爆炸前的几个小时内, 如果能及时的疏散、撤离、妥善安置受威胁人员并且采取其他必要的救助措施, 迅速控制危险源, 提前标明、封锁危险的场所, 划定警戒区, 实行交通管制等措施, 那么, 最后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定会减少到最少。

(二) 建立常设的应急管理独立机构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 需要一个高效统一的领导指挥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反应和调动资源, 提高应急效率。所以应该组建一支技术性更高的职业团队, 这些应急管理人才不仅是指对于突发事件现场处理的专业人员而且也包括能够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的专业人员, 还可以吸入一些志愿者社会组织加入其中辅助专业人士的工作, 这样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救灾应急团队应该要统一行动、统一指挥, 配备先进专业的设备, 制定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 提高组织合作协同能力和保障能力, 同时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应急团队多渠道的专业培训, 增强面对突发事件应对的实战能力。

(三) 强化公众的危机意识

对于公民的社会危机意识培养和应对能力教育, 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因此, 政府在平时应广泛宣传危机应对的相关常识, 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 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 开展一些安全知识教育, 针对性的举行例行应急演练, 提高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 提升应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 完善法律法规

在面对要处理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在紧急赋予权力时要在一定的法律约束下开展, 以防止滥用权力或延误救治等情况发生。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相关的处理突发事件的法律规定, 每一部法律的出台都是借鉴实践的经验不断被完善的, 所以每经历一件突发事件, 就应该认真总结反思, 以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以提高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同时, 还应加强地方性应急法律条例的制定,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地方性条例和法规。

(五)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监督机制

要确保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真正得到有效的执行, 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对应的责任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应贯穿于应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应急管理监督机制应包括上级机构的检查监督、专门从事检查工作的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只有内外监督相结合,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提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急管理监督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池宏, 祁明亮, 计雷等.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应急救援, 2005.

[2]马强.论突发公共事件与城市应急管理-以济南市为例.商业经济, 2009.

[3]刘秀云.中美典型大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1.

[4]汪永清.《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几个问题.中国行政管理, 2007.

上一篇:总结计划(20--年)下一篇:小学生应该怎么预习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