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2024-06-27

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通用8篇)

篇1: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涟源市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有关

情 况 汇 报

涟源市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

(2016年3月9日)

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55.44平方公里。1993年7月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13年元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命名为“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同年9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14年10月被批准为湖南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一、基本情况

湄江地质公园属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类型。共分为大江口、仙人府—香炉山、塞海—龙泉峡、观音崖—藏君洞和仙女寨等五大景区。

湄江属雪峰山余脉构成的低山丘陵区,海拔最高864m,最低180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河流为湘江二级支流——湄水。景区以岩溶地貌的溶洞群、峰丛、峡谷、崖壁、湖泊、涌泉瀑布等景观为主体,伴有化石等地质资源,具有奇景、险境、神旅之特色,同时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寻幽探险、休闲度假、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区。

(一)科学研究价值

区内地质遗迹景观极为丰富,按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等综合进行等级划分,具有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3处,省级地质遗迹景观20处,地方级地质遗迹景观数十处。如“十里画壁”、“仙人桥”、“莲花涌泉”、“三道岩门”、“观音崖”、“西天取经图”、“一石八景”、“天弹待发”等等。其类型、内容和规模等具有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对比意义,是一个认识自然、探求岩溶地质奥秘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二)美学观赏价值

湄江地质公园景点集中,景观齐全,景色秀美。其特色表现为五个字:奇、险、壮、秀、绝。区内幽深曲折的峡谷、陡峭如削的崖壁、千姿百态的山石、藏奥纳奇的溶洞、高悬崖壁的飞瀑、潺潺流淌的溪流、凌空而起的天生桥,郁郁葱葱的森林,构成一幅幅雄壮、险峻、神奇、秀美的天然图画,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三)历史文化价值

湄江古属安化,为北宋神宗以前“不归王属”的梅山十八峒之一。公园的地方文化突出表现为梅山文化,是梅山峒民们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民族文化。其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文化的方式。公园内流传的宗教主要有梅山教、巫教、佛教和道教,其中梅

山教和巫教历史最为悠久。它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至今仍遗存有完整的风俗和系列活动。其具体形式就是中国传统巫术中的祭祀形式,即“通过歌舞表演的方式来完成与神的沟通”。而且种类繁多,如过花坊、驱傩、五雷火、扫巫、报娘娘、收吓、喊魂、打关、祭天地、唱愿戏等等。同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作并流传下来众多独具特色的梅山山歌。梅山文化的悠久神秘和原始宗教的独特风俗,为公园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成为景区重要的文化内涵。同时,公园内的人文景观资源还涉及古建筑、摩崖石刻、碑刻等方面。博雅精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尤具神韵,给山青水秀洞幽的湄江地质公园增添了神秘而绚烂的风采。

(四)旅游开发价值

从景区的资源结构和质量来看,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类型互补,相得益彰。与周边景区相比,湄江旅游区在规模、资源特色,景观奇异度、游览的参与性、景观类型的丰富度、交通的便捷性,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湖南有着无与比拟的吸引力,资源优势明显。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尤其是湄江获批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后,涟源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将湄江旅游业发展作为了我市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点,自2012年至2014年期间,相继投入了9400万元对公园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使得景区整体品质有了极

大的提升。

(五)交通区位优势

湄江风景区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距涟源市区35km,距娄底城区40km,距长沙市170km,是湖南旅游网络的中心地带,在全国旅游热线上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景区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而便捷。我国南北方向的第二条公路主干道——207国道从景区穿境而过。周边有长潭、潭邵、娄新、长韶娄等数条高速公路与“长株潭城市群”相连接。“二广高速”途经湄江,并留有出口(已经通车),距核心景区仅有10公里。龙琅高速规划有连接线进入湄江风景区核心景区,今年6月将开工建设,2017年底通车。随着湄江外部交通环境的大改善,其区位优势在二到三年内将得到极大的凸显,进入环长株潭2小时经济圈。

二、近期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我单位于2015年10月开始启动湄江旅游基础设施(二期)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同年11月通过国家发改部门批准。项目主要情况如下:

(一)建设内容、规模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598亩,建筑总面积18540平方米,停车场总面积50200平方米,游步道共23000米。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1)大江口景区:新建祝云峰游客信息服务中心560平

方米和三星级旅游厕所150平方米;新建大江口大坝——祝云峰、大江口大坝——千丘田游步道6500米。

(2)仙人府、香炉山景区:在一石八景处新建四星级旅游厕所180平方米和景区次入口停车场5000平方米。

(3)塞海、龙泉峡景区:新建塞海湖景区停车场10000平方米、游客信息服务中心1680平方米和旅游厕所2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新建设天子山游步道5000米;新建龙泉峡景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9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新建景区停车场2200平方米和景区游步道7000米。

(4)观音崖景区:新建景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8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新建景区停车场3000平方米和四星级旅游厕所150平方米。改造现有游步道3000米,新建崖壁栈道(游步道)1500米。

(5)藏君洞景区:在苏家村建设景区总游客信息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2880平方米,配套相关供水供电设施。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30000平方米。

2.景区环境保护设施。在景区外围地带建设垃圾处理中心一处,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篇2: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3月6日,河源首部实体法地方性法规《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下面是详细内容。

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促进恐龙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恐龙地质遗迹,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与恐龙相关的地质自然遗产。具体包括:

(一)恐龙化石(含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二)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剖面;

(三)需要保护的其他与恐龙相关的地质遗迹。

第四条恐龙地质遗迹保护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为主、科研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将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情况。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本区域范围内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具体工作,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本区域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第六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恐龙地质遗迹所在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工作。

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恐龙博物馆以及藏有恐龙地质遗迹的博物馆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公安、财政、工商、旅游、城乡规划、城市管理、海关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建立恐龙地质遗迹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关于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的下列重大事项:

(一)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目标、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二)恐龙地质遗迹所在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三)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建设和监督管理;

(四)国有恐龙地质遗迹收藏单位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五)需要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解决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成立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一)为制定恐龙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方针政策及技术措施提出建议;

(二)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三)为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涉及恐龙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和博物馆等建设和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四)参与推广先进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适用技术,开展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的专业培训,普及恐龙地质遗迹科学知识;

(五)对发现后的恐龙地质遗迹进行初步评估;

(六)其他需要专家委员会负责的工作。

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专家委员会应当接受国家、省级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专业指导。

第十条每年3月6日为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破坏恐龙地质遗迹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一条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设立社会基金、捐赠、开展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参与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和破坏恐龙化石。

第十三条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恐龙化石的,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当地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十二小时内赶赴现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立即报请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五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到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非法贩卖、盗挖、哄抢、破坏恐龙化石等行为进行制止、举报和控告。

市、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

市、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核查处理举报事项,对实名举报的,应当在处理完毕后五个工作日内回复举报人,并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的恐龙化石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逐级上报至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或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因科学研究、教学需要零星采集恐龙化石标本的`,不需要申请批准。但是,应当在采集活动开始前将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数量等情况书面告知市和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关于零星采集活动报告后,应当组织人员到现场巡查有关情况,并在零星采集活动结束后做好记录。

本条例所称零星采集,是指使用手持非机械工具在地表挖掘极少量恐龙化石,同时不对地表和其他资源造成影响的活动。

第十七条能够独立存在和展示的恐龙化石,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合法收藏:

(一)依法发掘;

(二)依法转让、交换、赠与;

(三)接受委托保管、展示;

(四)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收藏;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藏违法获得或者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恐龙化石。

第十八条收藏单位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保障所收藏的恐龙化石的安全,建立本单位收藏的恐龙化石档案,如实对本单位收藏的恐龙化石作出描述与标注,并根据收藏情况变化及时对档案作出变更。收藏单位对本单位的恐龙化石档案的真实性负责,并将收藏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档案报所在地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本市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档案和数据库,并定期对收藏单位进行实地抽查,加强对收藏单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恐龙博物馆收藏恐龙化石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国有恐龙博物馆负责恐龙化石的收藏和展示,开展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宣传教育等活动。

鼓励国有恐龙博物馆免费开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资金、文献、设施、设备或者其他形式支持恐龙博物馆的发展。

第二十条鼓励单位和个人将本条例施行前收藏的恐龙化石,在规定期限内到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登记。

登记工作结束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报送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出具相关的证明文件。经鉴定为重点保护的,纳入市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档案和数据库。

第二十一条鼓励单位或个人将收藏的恐龙化石委托本市的博物馆代为保管、展示,或者捐赠给本市的博物馆收藏。

市人民政府对捐赠恐龙化石给本市国有博物馆收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已经登记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失窃或者遗失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已经登记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损毁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鼓励依法利用恐龙地质遗迹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对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非营利性机构,可以优先利用恐龙地质遗迹开展相关活动。需要将恐龙化石运送到本市行政区域以外开展上述活动的,应当报告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一)运出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二)恐龙化石的清单、图片等相关资料;

(三)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相关的证明文件;

(四)保护恐龙化石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因前款所规定的活动进出本市的恐龙化石进行查验,并协助承办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的单位对恐龙化石进行全程安全监管。

需要利用恐龙化石到境外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在承办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的过程中禁止调换和损坏恐龙化石。

第二十六条经依法批准建立的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应当标明区界,设立界标,并向社会公告。

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依法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施分区保护。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在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需要,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入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

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依法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

第二十七条 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及其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者改变,应当经原批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破坏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第二十八条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制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恐龙化石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实施单位处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恐龙化石损毁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收藏违法获得或者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没收有关恐龙化石,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收藏单位不符合收藏条件收藏恐龙化石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已严重影响其收藏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安全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指定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代为收藏,代为收藏的费用由原收藏单位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收藏单位未按照规定建立本单位收藏的恐龙化石档案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有关恐龙化石,并处2万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界标的,由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国有的博物馆、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其他收藏单位以及发掘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恐龙化石非法占为己有的,依法给予处分,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追回非法占有的恐龙化石;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二)接到举报不依法处理的;

(三)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篇3: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1 辽源市地质灾害现状

1.1 区域地质概况及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南部, 地处东部长白山余脉向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属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 以丘陵为主, 间有少量低山。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0mm~800mm。辽源市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构造较复杂, 区内分布多处采煤矿山 (西安区和东辽县) , 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确定辽源市是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崩塌、采煤区沉陷。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1处。其中滑坡有53处, 总体积242.76×104m3;崩塌44处, 崩塌总体积1026.5×104m3;采空塌陷11处, 危岩裂缝总长度854.7m, 踩空塌陷总体积22.56×104m3;泥 (水) 石流21处, 总体积85.64×102m3。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情况见表1。

1.2 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辽源市由于地质环境及诱发因素的不同, 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及发生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辽源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安区煤矿、龙山区东辽河两岸及东辽县煤矿范围内, 且以滑坡、危岩崩塌、泥 (水) 石流 (崩、滑、流) 和采空塌陷及人为因素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五种类型地质灾害为主, 而这三个片区又是辽源市城镇、工矿、重要交通干线及水利设施最集中的地带。因此,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是相当严重的, 下面将这四种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概述如下。

(1) 崩、滑、流。

崩、滑、流在各种类型地质灾害中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 辽源市发生崩、滑、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源市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等地区。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河流改道、房屋倒塌、毁坏农田、阻塞公路、破坏通讯网络及人身伤亡。辽源地区存在多处崩、滑、流地质灾害隐患点, 如:龙山区工农乡黎明村和大唐热电厂尾矿库、西安区灯塔乡高古村官山采石场、东丰县大阳镇红旗村等地。近年来, 由于公路交通设施的兴建, 公路路面切割山体形成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隐患成为近年来防治地质灾害的重点。2010年8月3日至6日辽源地区出现强降雨, 辽源市国土局矿产资源监测中心领导及时对辽源地区路桥两侧地带进行巡查, 下发避让通知书20余份。由于巡查及时, 措施得力, 辽源地区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质灾害。

(2) 采煤区地质灾害。

采煤区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采空区地面塌陷、瓦斯爆炸、矿井突水等。此类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地下开采的煤矿矿区。辽源市是吉林省重要的煤炭产区, 经过多年来的开采, 已被采空的区域很大。辽源地区共有4个煤田其中平岗煤田已开采完毕, 现在生产的煤田有梅河煤田、金宝屯煤田和辽源煤田。目前辽源矿区范围内采空面积约为27km2, 且多集中于市区, 地面塌陷严重。1996年7月29日因采塌断裂, 矿务局第十五小学二年一班教室突然塌倒, 桌椅板凳全部被砸碎, 所幸学生正值放假, 没有人员伤亡。

(3) 人为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隐患。

除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外, 人为因素增加地质灾害隐患也同样成为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辽源地区因人为因素而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表现在:靠山居民、单位随意切山、削坡、修建住宅、建工厂、仓库, 不经任何部门审批, 不做任何地质灾害评估私搭乱建, 违章违法占用土地;塌陷区住户已搬迁, 但不彻底, 个别住户重新修缮房屋后又搬回居住, 本已消除的地质灾害隐患又重新对居民构成威胁;塌陷区因地面沉陷实施治理征用了部分集体土地, 履行了手续拿到了补偿款, 可住户借口买不到房子, 住惯了此处等, 仍在此居住, 又形成了地质灾害治理后的隐患;还有国土部门监管不够, 监察不到位, 或制止处罚不坚决等因素, 也是地质灾害隐患增加的重要原因。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形成, 有历史的原因, 有利益的驱动, 有人为的因素, 也有国土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原煤矿塌陷区早期建筑, 先建后采, 规划滞后等, 属于环境因素造成的隐患点后期规划治理后, 又重建、扩建居住。征后不搬, 再住等, 属于人为的隐患点。

1.3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吉林省辽源市地质灾害隐患的空间分布具有集中性。矿区地面塌陷主要集中在西安区范围内;崩塌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于西安区煤矿矿区附近;滑坡发生的地点主要分布于西安区和龙山区西部和东部的丘陵地带、靠山公路两侧和河流两侧;泥石流发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龙山区河流沿岸。相关情况见图1所示。

2 吉林省辽源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2.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近年来辽源市政府对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 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的措施有: (1) 加强领导, 市县 (区) 两级都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明确了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 积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2) 积极向上争取专业地勘队伍支持, 开展了全区地质灾害调查, 摸清情况; (3) 广泛宣传, 提高全民防灾救灾意识, 对重大地质灾害逐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 (4) 对工程建设用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避免了一些灾害的发生; (5) 积极稳妥处理突发地质灾害事故, 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保证社会稳定,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辽源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而地方财力十分有限, 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国土资源部10号令, 对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采用三个一点原则:国家投一点, 地方挤一点, 受益单位补一点。通过以上方法,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有突然性, 只有广大群众熟悉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观察,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形成的前兆, 防患于未然。为此, 加强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 并进行了镇级国土所领导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

2.2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1) 推动减灾社会化, 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省、部门和地方联合制定了减灾规划, 建立了减灾基金, 地方财政推行以扶持灾害保险的发展为优先考虑的税收政策, 使防治灾害的工作走向社会化, 提高了辽源市全社会的减灾意识。

(2) 实施减灾系统工程, 进行综合减灾。

目前, 辽源市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很多, 查清其分布、类型、发生发展规律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部门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开展调查、勘查、评价工作, 分工协作。在地质灾害重点区建立监测站网和监测预报系统, 及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地质灾害信息,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3) 深入开发灾害科学研究, 联合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防治灾害。

针对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系统性, 辽源市一方面要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持和高水平灾害科学理论的指导, 同时, 还得有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大力支持。只有气象、水利、国土、财政等各部门通力合作, 信息共享, 对能实现综合减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灾害科学研究的水平, 提高社会的减灾能力。联合各方力量, 共同献计献策, 奠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统一规划原则下, 制定防灾的综合规划, 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

(4) 土地规划利用审批规范化、严格化。

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审批, 要与地质灾害防治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一体化。加强土地监察工作, 要把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土地监察当作重点, 加大处罚力度, 多想办法, 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防止新发生的问题出现。在审批建筑时, 发挥乡 (镇) 国土所的作用,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 或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区域, 不予审批建筑, 从根本上杜绝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产生。

(5) 保护地质环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加大治理力度, 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好隐患点的治理问题。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和“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治理, 谁利用谁补偿”的方针。将重大地质灾害体的治理与国土开发整治相结合,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资力度, 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强化地质环境管理。防治地质灾害根本在于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加快制定地质环境处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规, 推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6) 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 也是我们各级国土部门工作的重要职责。要有机的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管理相结合, 从源头上规划、审批入手, , 对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不立项不审批, 从隐患点的清理开始, 加大整治力度, 该拆就拆, 该整治就整治, 该处罚的就处罚。只有这样, 地质灾害隐患点才能减少, 隐患才能清除, 危险程度才能降低。

(7)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当前人类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要真正克服人类遭遇到的生态环境危机, 必须首先端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创建一种适合于21世纪人类生存的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人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强调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与顺从是新的生态文明的最大特点, 人类活动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要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所以, 辽源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国土开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开发规划, 应当符合地质环境保护要求, 由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地质环境论证意见;各级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上一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并组织实施, 从而有效的协调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 使辽源市地质环境得到明显的改观,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从根本上清除地质灾害的隐患。

2.3 辽源市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和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的专项治理

(1)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辽源市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为采空区地面沉陷和三废排放与污染问题。

煤炭采空区地面沉陷:辽源市现有两个沉陷区, 分别为西安沉陷区和平岗沉陷区。其中西安沉陷区有九个沉陷盆地, 沉陷面积达18.95km2。地表最大沉降值为12.1m, 该沉陷区的下沉, 随着煤层采出厚度的增大而增加, 采动对地表影响不断。致使多个村庄和住宅、市政设施、医院、学校、工厂遭受严重破坏, 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且有加重趋势。

矿山三废排放、污染问题严重:每年矿山采掘产生的大量废气废水, 污染空气和土壤, 煤矸石产生量累计达800万立方米。

针对辽源市矿山生态治理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家组, 会同二县二区领导及市各个相关部门, 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市政府及时上报中央, 申请专项资金, 对辽源地区采煤区塌陷进行专项治理。2001年中央对辽源市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立项, 2002年7月审查, 于2003年正式开工。总体规划分为两期。一期工程主要针对辽源地区产煤塌陷区进行治理, 对塌陷区住户进行搬迁安置。项目总投资87741万元, 至2010年8月, 已经安置搬迁居民10452户, 安置在煤城新村、四河、仙城、南苑四个规划小区内, 总安置面积70万平方米。二期工程从2010年9月开始, 预计资金投入24600万元, 预计安置居民3000户。

(2) 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的专项治理。

太信煤矿位于辽源煤田中心地段, 1933年建井, 1937年投产, 1975年闭坑。该井闭坑后一直开采残煤资源, 1998年7月7日停产, 2001年破产, 累计生产原煤3648.5万吨, 为辽源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多年开采使地下采空区逐渐扩展, 矿山又未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导致天然状态下应力场失衡, 致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塌陷面积达67.44hm2, 最大塌陷幅度6m, 积水面积16.59hm2, 最大积水深度5.5m, 平均水深3.2m, 积水总量53×104m3, 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

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积水, 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和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辽源市委、市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 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业活动而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 保护和改善辽源人民的生活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 辽源市政府责成辽源市国土资源局于2005年报请省、国家主管职能部门立项进行辽源煤矿太信矿区地面塌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该项工程已于2005年12月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设计实施。主体设计方案为通过景观再造、园林化模式综合整治方案将原塌陷积水区改造为市区旅游资源。主体治理工程为:积水养殖、绿化景观、园林氧吧、围栏通透。通过近五年的治理与改建, 原塌陷积水处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旅游观光和休闲氧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区。辽源市政府通过对本地区的治理和改建, 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而且缓解了辽源矿务局同矿区居民多年的矛盾, 为贯彻以人为本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图2为太信矿区塌陷积水区治理成果示意图。

3 结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地质灾害造成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防治地质灾害,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推动减灾社会化, 要全民参与。同时, 要建立健全减灾基金及保险, 为全民减灾提供保障。政府间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 齐抓共管。气象、水利、国土、税务及财政等各个部门要建立互动机制, 使防灾工作落到实处。国土部门要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审批制度, 不因私废公。要做到保护环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同时加强政府管理职能。最重要的使要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 才能将地质灾害的隐患彻底消除。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美丽、和谐;才能使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S].2005.

[3]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灾害.社会.减灾.发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篇4: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关键词: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情况;推广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19-1

1 实施情况

1.1 活动范围

辽源市2011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涉及1个区、2个乡(镇)、28个村,其中龙山区寿山镇的黑牛、寿山、热闹、卫国4个村为项目活动的主要区域;寿山镇的六间、三合、禄山、山湾等14个村和工农乡的工农、苇塘、前进、村后、先锋等10村为项目活动的辐射区域。占辽源市县(区)总数的20%,占全地区乡(镇)总数的6.67%,占全市村总数的5.41%。

1.2 实施面积

2011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实施总面积8.1455万亩,其中高产攻关田0.0158万亩,占实施总面积的0.19%;千亩示范田0.1082万亩,占实施总面积的1.33%;万亩示范田(片)1.0150万亩,占实施总面积的12.46%;辐射带动田7.0065万亩,占实施总面积的86.02%。较年初计划8.01万亩增加了0.1355万亩,增加了1.69%。其中高产攻关田较年初计划0.015万亩增加了0.0008万亩,增加了5.33%;千亩示范田较年初计划0.1万亩增加了0.0082万亩,增加了8.20%;万亩示范片较年初计划1.01万亩增加了0.005万亩,增加了0.50%;辐射带动田较年初计划7万亩增加了0.0065万亩,增加了0.93%。

1.3 产量结果

玉米平均单产771.14公斤/亩,其中高产攻关田960.19公斤/亩,千亩示范田877.07公斤/亩,万亩示范片801.16公斤/亩,辐射带动田764.73公斤/亩。

1.4 增产情况

在8.1455万亩实施的玉米田上,和项目区2010年同作物平均亩产723.50公斤相比,平均亩增产47.64公斤,增产率6.58%,其中万亩示范田亩增产77.44 公斤,增产率10.70%,高产攻关田亩增产29.97 公斤,增产率3.00%,千亩示范田亩增产96.76 公斤,增产率12.40%,辐射带动田亩增产42.61公斤,增产率5.90%;总增产0.3881万吨,其中高产攻关田0.0004万吨、千亩示范田0.0105万吨、万亩示范片0.0786万吨、辐射带动田0.2985万吨。

与前三年亩产量704.86公斤水平相比,平均亩增产66.28公斤,增产率为9.39%。其中高产攻关田平均亩增产59.71公斤,增产率6.63%;千亩示范田平均亩增产106.76公斤,增产率13.86%;万亩示范片平均亩增产87.44公斤,增产率12.25%;辐射带动田平均亩增产62.61公斤,增产率8.92%。总增产0.5399万吨,其中高产攻关田0.0009万吨、千亩示范田0.0116万吨、万亩示范片0.0888万吨、辐射带动田0.4387万吨。

1.5 经济效益

如果玉米单价按照市场综合价2.30元/公斤计算,并与项目区2010年同作物平均产量相比,总增收892.63万元,其中高产攻关田增收0.92万元,千亩示范田增收24.15万元,万亩示范片增收180.78万元,辐射带动田增收686.55万元。仅此一项平均每户就增收570.44元。如果与前三年产量水平相比,总增收1241.77万元,其中高产攻关田增收2.07万元,千亩示范田增收26.68万元,万亩示范片增收204.24万元,辐射带动田增收1009.01万元。就此一项每户平均增收793.56元。

2 推广技术

辽源市2011年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中,采取多项农业技术措施,概括起来就是良种配良法,技物结合,组装配套。

2.1 选用良种

应用耐密、半耐密高产品种,比如先玉335、吉东28、吉东20、辽科14等一些优良玉米品种。

2.2 处理种子

等离子处理种子,播前15天,用低强度和微剂量的电磁场辐射种子、带电离子的轰击种子,以激活种子内的酶活性;播前晒种,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在播前2-3天,实行晒种;种子包衣,为预防玉米丝黑穗病,避免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龟子幼虫)、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使用“福·克”合剂,含量不低于17%,进行种子包衣,种衣剂与种子比例1:40-50。

2.3 合理密植

依据玉米耐密特征适宜确定种植密度,先玉335属紧凑型耐密品种,平均种植密度4450株/亩,变幅在4300-4600株/亩之间;辽科14、吉东28属半耐密品种,平均种植密度3850株/亩,变幅在3700-4000株/亩之间。

2.4 测土施肥

在项目区内取耕层土样850个,每个土样控制面积不过96亩,全部用GPS定位,在备春耕期间向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900张。施肥采取“三结合”法,即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底肥、口肥与追肥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结合。一般亩施有机肥2-3立方米,无机肥65-80公斤/亩,其中玉米专用肥(30-10-12)50-60公斤/亩、磷酸二铵5公斤/亩、尿素10-15公斤/亩。

2.5 播种方法

播种期,当5厘米土层地温稳定通过8-90C,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进行播种,时间在4月23日-5月8日播完。播种量,亩用种量4-5公斤,按密度每埯2粒或实行单粒播。播种方法,采用人工手动播种器播种或机械播种,根据土壤墒情确定深度,要把种子播到湿土上,深度3.5厘米,播后及时镇压保墒。

2.6 病虫鼠草害防治

防治白化苗,亩用硫酸锌1公斤对水60公斤喷雾苗植株上防治;防治地下害虫,亩施3%甲拌磷颗粒剂1.5公斤随口肥施入;防治粘虫、草地螟等害虫,用5%来福灵乳油10-15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草害,播后至出苗前应用38%阿特拉津0.3公斤/亩,加50%乙草胺0.15公斤/亩对水60公斤,均匀喷雾封闭除草,中耕除草,建议深松土壤,后期拔除田间杂草;防治鼠害,4月7日项目区统一进行“溴敌隆”毒饵农田灭鼠,农田灭鼠面积10万亩,防效可达85%左右。

2.7 田间管理

查苗补种,对坏种的地块要及时坐水补种或带土移栽;间苗定苗,2-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留大苗、壮苗,去小苗、弱苗;喷施金牌655、矮丰、磷酸二氢钾等植物生长调解剂,防止倒伏、促早熟。

2.8 及时收获

收获时间要适时晚收,当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即籽粒达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达不到成熟就收获影响产量和品质。紧凑型品种有“假熟”现象,苞叶白皮后还需8-10天才能成熟,严霜后5-7天为最佳收获期,一般在10月中旬左右。

篇5: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

世界不少国家以把地质遗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成地质公园,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只有在各市、县、省乃至全国对其地质遗迹的分布、数量、类型、特征、环境保护、开发程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情况下,政府才可以做出保护规划以及指导开发,指导企业投资,人们也可以了解地质特征、提高科学素质,科技人员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来源。

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 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地质遗迹保护是社会的责任,保护的最好办法是建立地质公园。

篇6: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河源市民营企业绝大部分均属中小微企业,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依然步履维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任务依旧十分迫切。河源市工商联以积极的姿态,上下联动巧借力,当好参谋,搭好平台,搞好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渡难关。现将我会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调研,广泛宣传,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深陷发展困境的情况下,河源市工商联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送企业之所需,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新春佳节刚过,我会主要领导就开始马不停蹄地深入到各县区,深入到企业走访慰问,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真正做到与基层、企业面对面、心贴心。在走访过程中,积极向企业广泛宣传、详细解读国家、省、市出台的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在我省出台《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后,我市也将出台配套的扶持措施和办法,从增强财政资金引导、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和税费减免、加大融资支持等诸多方面助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搭建平台,创新服务,力促企业渡过难关。为进一步做好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渡过各种难关。我会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搭建服务平台,力促企业健康发展。一是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去年底,我会与中行河源分行签订双方《合作框架协议》,联合举办高端客户恳谈会和融资推介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银企沟通,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迎。最近,我会下发了《企业融资摸底情况统计表》,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并在3月份市政府举办全市金融洽谈会上与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洽谈合作。目前,我会与工行河源分行筹备成立“工银商友”俱乐部,将我会会员纳入俱乐部会员,享受工行优惠、便利、贴心的结算、融资、理财等核心金融服务。此外,我会与广发行河源分行加强合作,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去年,广发行河源分行成立了小企业金融中心,推出中小微企业专属的“好融通”、“快融通”、“晚押通”等综合金融服务。二是建立信息平台。今年初,我会建立了网站,在网站发布涉及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文件、经济信息,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服务。此外,我会通过短信、《河源商会信息》等方式,使企业及时了解我会动态,掌握各种信息,畅通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三是搭建企业学习的平台。去年1月,本会推荐5位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参加省工商联举办的首期“全省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训班”学习;去年2月,本会举办学习中央16号文件的专题培训班,解读其精髓实质;5月,邀请成功企业家刘伟民作题为“老板解脱智慧”的讲座;12 2 月,我会特邀清华、北大等客座教授林正大先生,在市党校举办“企业持续成长的秘诀:三代十倍的增长策略”的大型讲座,有200多人参加。在组织、举办参加各种培训班、讲座的同时,我会还组织企业“走出去”学习交流。去年6月,本会组织30多名企业家,由彭建文市长率队到中山、江门两市参观学习;7月,组织110多名企业家到福建、潮洲两地学习考察; 11月,由组织20多名企业家赴湛江市工商联学习取经。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拓宽了视野,学习了经验,增强了企业发展的能力。四是借助投诉中心平台,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我会通过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的职能作用,强化民营企业代言人角色,为民企办实事、解难题、化解矛盾。去年,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共受理了民企投诉11宗,涉及金额110多万元。有效地维护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经过一系列实践与探索,河源市工商联初步形成了人才、融资、培训、信息、维权五位一体的经济服务体系,实现了中小微企业经济服务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为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篇7: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和201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7年1月8日在辽源市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辽源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向大会书面报告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预算,积极应对经济下行、有效税源不足、偿债压力加大等困难和挑战,全力以赴增收节支,调度资金,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千方百计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完成24.2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下降13.9%。其中市本级完成12.3亿元;龙山区完成1.4亿元;西安区完成0.8亿元;开发区完成1.4亿元;东丰县完成4.3亿元;东辽县完成4亿元。

2.支出情况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10.5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市本级完成46.5亿元;龙山区完成5.4亿元;西安区完成3.9亿元;开发区完成2.5亿元;东丰县完成27.1亿元;东辽县完成25.1亿元。市本级主要支出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2亿元;公共安全支出3.1亿元;教育支出5.2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7亿元;农林水支出1.8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4亿元。

3.市本级平衡情况

市本级地方级收入12.3亿元,加上上级财力性补助收入35亿元、债务转贷收入11.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6.3亿元、调入资金等6.7亿元,收入总计为71.7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46.5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6亿元、债务还本支出、结转下年支出等19.2亿元,支出总计为71.7亿元。收支相抵,当年做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14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4.14亿元。2.支出情况

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7.94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5.25亿元。3.市本级平衡情况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14亿元,加上上年结余、上级补助收入等9.69亿元,收入总计13.83亿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5.25亿元,加上上解省支出、调出资金、年终结余等8.58亿元,支出总计13.83亿元,收支相抵,当年平衡。

(三)社保资金预算执行情况 1.收入情况

全市社保资金收入完成32.58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24.41亿元。2.支出情况

全市社保资金支出完成31.54亿元,其中市本级完成23.71亿元。3.市本级平衡情况

市本级社保资金收入,加上上年结余、上级补助收入、个人缴费收入、利息收入等,与市本级社保资金支出,加上上解省支出、年终结余等,收支相抵,当年平衡。

(四)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市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04.81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6.2亿元、专项债务48.61亿元。年初我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3.58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5.69亿元、专项债务47.89亿元。执行中,债务增加共计18.1亿元,一是获得省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17.97亿元(置换债券16.43亿元,新增债券1.54亿元),其中一般债券11.41亿元、专项债券6.56亿元。二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提款新增债务0.13亿元;债务偿还共使用置换债券和财政资金等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金18.59亿元。截止2016年末,我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3.09亿元,其中一般债务55.39亿元、专项债务47.7亿元,比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我市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低1.72亿元。

一年来,本级财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强化目标管理,严格落实收入包保责任制。加强税源调查,全面掌握重点企业税源状况。积极组织收入,针对有效税源不足和组织收入推进慢等问题,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强化落实推进,国地税部门强化对重点纳税企业实时监测和调度。加强调度考核,及时研究解决组织收入中遇到的难题。强化税收稽查和综合治税,依法严厉打击偷逃漏税,防控减收短收,做到应收尽收。

(二)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市本级共向上争取资金62.3亿元(其中:一般转移支付资金23.7亿元、一般预算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9.6亿元、基金预算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亿元、债券转贷收入18亿元)。积极推进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保障机构运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处置、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需要。大力开展融资服务,置换债券16.4亿元(其中定向承销债券6.6亿元、公开发行债券9.8亿元);新增债券1.54亿元;发行二期银行间非金融工具中期票据3亿元;接收开行投入重点项目专项建设基金3.69亿元;以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在吉林银行贷款7.18亿元;积极推进南部新城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德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建设;财政融资平台共担保融资87.5亿元。强化金融服务,鸿图锂电成为我市首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积极推进城投公司组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惠扶持政策。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和收费清理,为企业综合减负2.9亿元。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落实《2016年全市惠民实事行动计划》,保证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筹集安排资金34.9亿元,保障社会保险、就业创业、低保救助、公益性岗位及医疗卫生等支出需要。进一步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安排资金1.13亿元,用于中学教学楼建设和城乡义务教育补助,支持文化大院、送戏下乡、社区文化中心等建设。投入资金2744万元,用于东辽河干流防洪工程河堤和三良水库应急引水工程建设。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资金6100万元,用于粮食直补、农资综合、农民“直补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广培训和扶贫脱贫攻坚。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1.8亿元。筹措资金1.7亿元,用于市政道路、东辽河城区景观带、城区绿化、垃圾清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辽长铁路,集双、伊开高速公路建设和人民大街改造,促进市容市貌提档升级。世行项目市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成。调整落实人民警察警衔待遇,完成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待,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离休人员离休费。

(四)大力推进财税改革。加强预算管理,落实跨年度预算平衡改革措施,编制2016-2018年中期发展规划;落实清理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不再采取先确定支出总额再安排具体项目办法,对重点支出优先保障;强化预算执行,加快执行进度。深化财税改革,市区分税制、预算公开、预算绩效管理等改革扎实推进;市直财政专户由年初30个撤并为12个;盘活财政存量资金6367.2万元。优化收入结构,非税收入占比较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调整规范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住宿标准。制定《辽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调整完善市重大国有资产处置决策机构。招标确定市直党政机关会议定点饭店。公车改革准备工作全面完成。

2016年全市财政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但预算执行中仍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压力:一是经济增速放缓,有效税源不足,财源基础不稳。二是“营改增”改革减少政府税收。三是兑现国标工资等刚性支出压力较大。以上问题和困难有待于今后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7年预算草案

2017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市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发展布局,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指引,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重点,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以赴促进发展,推进改革,优化结构,保障重点。按照上述原则,编制了2017年预算草案。

(一)一般公共预算 1.收入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地方级收入安排24.94亿元,增长3%,其中市本级安排12.69亿元,增长3%。

2.支出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91.4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3.1%,其中市本级安排42.7亿元,比上年计划增长1.3%。

市本级主要支出安排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1亿元;公共安全支出2.8亿元;教育支出5.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2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3亿元;城乡社区支出3.8亿元;农林水支出2.3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6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收入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5.06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3.85亿元。2.支出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0.59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5.44亿元。

(三)社保资金预算 1.收入预算

全市社保资金预算收入安排46.74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 20.05亿元。2.支出预算

全市社保资金预算支出安排55.22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28.66亿元。

(四)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我市2017年置换债券计划12.0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8.26亿元,专项债券3.79亿元。按照规定,新增债务限额拟举借的债务不列入年初预算,待省正式下达后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使用,分别列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三、全面完成2017年预算任务

2017年全市经济增速放缓、支柱税源少、债务到期、新的增支因素刚性增长等困难依然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克服困难,创新工作,着力强化向上争取和融资工作,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实事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坚持收支并重,完成目标任务。把握经济形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谋划项目,加强财源建设,加大对重点项目和税源型企业扶持力度。严格落实收入包保责任制,加强调度、监测、分析、考核,确保序时推进和均衡缴库,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强化社会综合治税,规范财经秩序,优化税收环境,确保应收尽收。加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积极筹集调度资金,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二)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后劲。有效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大力向上争取资金,突出部门协作和财政主导,争取国家和省更多支持。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强化资本运作,充分发挥融资平台作用,继续做好二期非银行间金融工具中期票据后续发行工作,继续开展与金融部门深度合作,继续完善城投公司组建和运作,积极推进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担保融资。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供给侧改革成果。

(三)坚持共享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积极争取、安排和落实扶贫资金。全面落实《2017年全市惠民实事行动计划》,积极筹集、安排资金,重点支持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城乡居民“菜篮子”、饮用水和食品药品安全、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等民生工程,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

(四)坚持创新发展,完善财政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力和保障能力,深入推进部门预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重点强化动态监管和风险防控。加强政府采购管理,规范采购行为。强化国有资产动态管理,推进和落实公车改革措施。强化财政监督检查,规范财经秩序,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财政投资评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篇8:河源市水文地质情况

1.1 地层。 区域上由下而上形成了三个大的构造层, 即太古代构造层、中元古代—古生代台地沉积构造层、中生代大陆边缘盆地火山-沉积构造层。 三个构造层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

1.1.1 太古代地层。 由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大营子组、瓦子峪组构成, 其原岩为一套基性、超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沉积岩系。 区域变质程度由下而上呈递减趋势:下部小塔子沟组以麻粒岩相为主, 局部为角闪岩相, 岩性主要为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中上部大营子组、瓦子峪组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 大营子组岩性主要为 ( 角闪) 黑云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夹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变粒岩、大理岩及磁铁石英岩, 瓦子峪组岩性主要为片岩、千枚岩、大理岩、斜长片麻岩、浅粒岩。 太古界建平群变质岩系与花岗质岩石共同组成太古代最古老的变质结晶基底。 该层以含金、铁为特征。

1.1.2 中元古代- 古生代台地沉积构造层。 主要为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下-中奥陶统、中石碳统—二叠系等一套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组成的巨厚沉积建造, 间或夹有海底火山喷流沉积作用。 该构造层以含有铅、锌、金、银、铁、锰等多金属成矿物质为特征。

1.1.3 中生代大陆边缘盆地火山-沉积构造层。 中生代受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 区域上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范畴。 印支-燕山运动表现强烈, 使本区产生一系列NE-NNE向断裂系统、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构成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 沿隆起带两侧大量发育逆冲断层, 其外侧被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所包围。该构造层由火山-沉积岩系组成, 含有金、银、铜、铅、锌、煤等成矿物质。

1.2 构造。 区域构造活动强烈, 构造十分发育复杂, 具多期性和继承性。

区域性大断裂作为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对区内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起控制作用, 并控制着成矿带的展布。 中生代地壳活化形成的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 往往控制着矿田的分布, 如柏杖子大型金矿床受青龙-锦西断裂与喜峰口-凌源断裂的交汇部控制。 次级构造主要有喜峰口-刀尔登断折束、 塔子山-马圈子逆断层、头道杖子-胡杖子逆断层、清山口-柏杖子刀尔登深大断裂、都山-大石柱基底隆起带等。

区域强烈的构造运动, 产生一系列NE-NNE向断裂系统、断块隆起和断陷盆地, 沿隆起带两侧大量发育逆冲断层, 其外侧被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所包围, 构成了“ 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

1.3 岩浆岩。 区域岩浆侵入活动可分燕辽晚期 ( 晚元古代) 、印支期、燕山期, 以燕山期最为强烈。

燕辽晚期仅有少量辉绿岩呈岩床侵入蓟县系、青白口系。

印支期在河坎子地区有碱性正长岩小岩株侵入。

燕山期有多期次的岩体侵入, 多呈岩株产出, 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 该期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密切, 如柏杖子大型金矿床与花岗斑岩有关。

1.4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根据区带成果资料, 工作区位于平静航磁场区。 局部航磁异常呈正负相间近东西向带状展布的椭圆状。 异常强度- 100~100n T, 这种特殊场态是褶皱构造与岩体共同作用的反映, 已知区域上的有色及贵金属矿产 ( 点) 主要受构造层、侵入岩、断裂构造控制。

1.5 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区域有色及贵金属矿产丰富。 矿产的产出主要受构造层、侵入岩、断裂构造控制。

不同的构造层对成矿具有一定的专属性。 太古代构造层以产金为主, 主要为变质热液型金矿;中元古-古生代构造层主要赋存钼、铜、铅锌等有色金属;中生代构造层, 因其形成受火山作用的影响, 其赋存的矿种较复杂, 有金银、铜、铅锌等。

2 矿化地质特征

2.1 矿化 ( 带) 体特征。 笔者通过在刘杖子某区开展地质勘查项目。 在地表发现了破碎蚀变带, 于带内发现了金矿化体:破碎蚀变带长大于约400m ( 向西被第四系覆盖) , 宽1~10m。 其中, 带内白云质灰岩较强破碎, 部分地段有扁豆状的细晶岩、细粒花岗岩等脉岩及石英脉侵入充填。 带内硅化、褐铁矿化、铁锰碳酸盐化较为普遍;蚀变灰岩中褐铁矿化多表现为沿裂隙充填的不连续分布的小细脉, 而脉岩中褐铁矿化多以星散状分布为特征;铁锰碳酸盐化则主要以岩石破碎裂隙充填形式分布。局部发现孔雀石、蓝铜矿。断裂带西部完全由细晶岩脉充填, 脉岩具细脉状硅化、星散状及细脉状褐铁矿化, 两侧灰岩具不同程度的大理岩化。 断裂带总体走向北西西, 高角度倾向南或北, 产状195°∠65°, 刻槽取样分析结果Au平均品位0.6~1.2×10- 6, 带内圈定长约100m的矿化体。 宽0.4~1.0m, 分析品位Au1.2~1.6×10- 6、Ag7.6~27.0×10- 6, 矿化主要与断裂破碎带中充填细晶岩脉并具较强的硅化、褐铁矿化、铁锰碳酸盐化等蚀变矿化有关。

2.2 破碎蚀变带特征。 破碎蚀变带内岩石具黄铁矿化、 褐铁矿化、大理岩化、铁锰碳酸盐化及硅化, 岩石内常见石英脉产出。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 主要有黄铁矿、褐铁矿及少量孔雀石、蓝铜矿等。 主要造岩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燧石、蛋白石、石英、长石等。

2.3 蚀变花岗岩体特征。 花岗岩体具钾花岗岩化、绿泥石化、叶腊石化及硅化。 岩体内常见石英脉分布, 石英脉内见黄铁矿、褐铁矿、辉钼矿金属矿物分布。

3 成矿认识及远景分析

通过试验性的高精度磁法测量, 发现花岗岩与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质灰岩围岩磁性有极小的差异, 花岗岩与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选择合适的参数, 能反演出矿体的存在部位。

花岗岩北部破碎蚀变带地表矿化信息较好。 已在岩体北部接触带地表发现了多条金矿化体, 针对此接触带开展了工作, 通过已完成施工的资料分析, 该破碎蚀变带深部有一定的含矿性。 通过对蚀变花岗岩体钻探施工深部验证, 在花岗岩体内部发现了数条钼矿 ( 化) 体, 矿 ( 化) 体分布断续延长, 从宏观考虑, 对矿带整体含矿性评价。 通过控制蚀变花岗岩体的规模, 找出富集最佳部位。

综上所述, 本区金矿化确实存在, 如加大投入, 综合地、物、化等各类找矿信息, 建立成矿模型, 本区找矿成果将有大的突破。

摘要:通过对凌源市刘杖子地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成矿地质特征的描述, 对成矿条件分析研究, 预测了本区开展金多金属找矿的资源潜力。

关键词:金多金属,地质特征,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区域地质志.辽宁省地质矿产局[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2]刘红霞、孔含泉、杨言辰, 辽宁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研究[J].黄金, 2006, 27 (5) :13-16.

上一篇:装置钢结构施工方案下一篇:最新施工工艺认识实习报告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