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2024-07-13

静脉输液风险告知(精选9篇)

篇1: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应用静脉输液泵注射的告知程序

一:护理人员首先告知患者和家属:为了准确控制输液速度,护士根据医嘱将给患者使用输液泵进行静脉输液.

二:护士向患者介绍注射药物的目的,药品名称,剂量,作用,以及应用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三:护士给患者简单讲解输液泵的工作原理,输液泵是利用机械推动液体进入血管的电子仪器,这种输液泵的优点是输液速度均匀,入量准确,使用安全.

四:注射后护士向患者,家属说明输液量,输液速度.

五:使用输液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报警,常见原因有:气泡,输液泵堵塞,输液结束等.在输液中护士会定时巡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请患者及时打信号灯,以便及时处理.

六: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搬动输液泵,防止输液泵电线因牵拉原因而脱落.

七:患者输液肢体不要剧烈活动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拉脱出.

八:告知患者,输液泵内有蓄电池,所以患者如要入厕,可以叫护士暂时拔掉电源线,回来后在插好.

九: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篇2: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患者因病情需要经医生诊疗建议输液治疗。由于患者行动困难,患者和家属要求出诊在家中输液。

输液本身存在固有的和不可抗力的风险,在家中输液由于医生、护士不能守在患者身旁,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不能及时救治,使得风险进一步加大并且控制能力明显减弱,将会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强烈建议患者到门诊来进行输液治疗。

输液治疗时可能的风险有:

1、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

2、头晕、面色苍白等过敏性休克;

3、发热、寒战等输液反应;

4、头晕、哆嗦,抽搐等药物副作用反应;

5、胸闷、呼吸困难等哮喘、心衰等症状;

6、虽然极少见,的确曾有发生不明原因猝死;

7、各种严重的其他反应都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降低患者的风险,请家属务必做到:

1、输液前确保患者没有饮酒或空腹;

2、告知医生、护士,患者既往有无过敏史、哮喘史、心脏病史;

3、输液时确保全程有家属陪护;

4、及时更换吊瓶,当滴壶内没有液体时,请通知护士再次出诊;

5、未经医生、护士同意千万不要调快输液速度;

6、当发生皮下肿胀、皮疹、寒战、头晕、哆嗦、抽搐、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其他不适时立即停止输液(建议关闭输液阀,尽量不拔出针头),立即通知医生,紧急时直接拨打120;

7、输液完毕时,迅速拔出针头并用棉签压迫止血5~10分钟,避免引起皮下出血。

再次恳请患者或家属仔细阅读家庭输液风险知情同意书,再一次建议患者到门诊进行输液治疗。

如果患者或家属仍然坚持要求在家输液治疗,必须确定知道了并且愿意承担风险,知道并且愿意认真做好降低风险的措施,请在患者和/或陪伴家属栏签字确认。

家庭地址:

患者电话:门诊联系电话: 患者签字:护士电话: 陪伴家属:护士:

篇3: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3月使用静脉输液泵的患者93例, 其中, 男33例, 女60例;年龄20~68岁, 平均 (45.0±2.5) 岁;内科22例, 外科者27例, 妇产科11例, 儿科13例, 其他科室20例。研究中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 观察组5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预防空气栓塞、观察输液情况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程序告知: (1) 护理人员要熟悉患者治疗所用的药物, 用药前向患者进行介绍, 告知患者药物对其所患疾病的治疗作用,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 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泵使用的临床操作前向患者说明操作的目的及对其疾病治疗的意义, 告知患者该方法的优越性。 (3) 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适合的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并嘱患者家属不要随意搬动输液泵, 患者的输液肢体不要剧烈活动, 防止输液管道被牵拉脱出, 一旦有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以便及时处理。 (4) 告知患者护士在患者输液过程中, 会按护理级别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让其放心。

1.3 比较项目

笔者采用自制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情况, 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软件包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459,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静脉输液能达到治疗疾病、抢救生命等目的, 但是静脉输液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输液反应、过敏性休克、局部刺激、出血或感染、心悸、憋气、寒战、局部皮下血肿或组织水肿等情况, 严重时可危及生命[2,3]。因此该操作相关技术值得临床关注, 应研究新的输液工具, 其技术标准应以人体的舒适度[4]、造成的损伤最小为目的, 一方面保证各类导管在血管内达到最佳的留置效果;另一方面保证安全输液, 减少针刺伤。静脉输液泵正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新技术, 护理人员遵医嘱落实各项护理操作前, 向患者讲解该项操作的目的及必要性, 这样可以使患者在操作前了解该项操作的程序及由此带来的不适, 以取得患者配合[5,6], 本研究实施了告知程序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高达98%, 明显高于未实施告知程序的对照组, 与以上结论相符。

由上可见, 程序告知在使用静脉输液泵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 减少护患纠纷,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程序告知在使用静脉输液泵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使用静脉输液泵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5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程序告知。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为9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P<0.05) 。结论:程序告知在使用静脉输液泵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 减少护患纠纷,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静脉输液泵,常规护理,程序告知

参考文献

[1]雷蕾, 王丽军, 王燕, 等.加强安全输液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73.

[2]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

[3]沈春艳.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 9 (2) :53-56.

[4]汪晖, 徐蓉.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2 (24) :2233-2235.

[5]闫晓琴, 李莎萍.静脉置管接输液泵持续化疗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6, 12 (8) :39.

篇4:加强护士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9-02

1风险来源

1.1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认真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了解护士输液中执行查对制度的情况,减少输液差错、纠纷的发生。

1.2日常护理工作不到位。

1.2.1没有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静脉输液队伍。目前一些医院成立了静脉输液委员会或静脉治疗小组,但均属于自发行为。没有卫生行政部门或专业组织对输液护士的资质、培训、考核、发证、执业等进行管理。护士仍是只要有执照就具备了执行静脉输液工作的资格,病人的静脉治疗方案仍是由不同的护士分工完成,无论血管还是工具的选择都缺乏规范的评估与长期的计划。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需要静脉治疗的病人多数是从使用头皮钢针开始的,护士没有根据病人的治疗方案与疗程选择输液的工具与途径,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样,由于护士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1.2.2操作不当,导致气体进入血循环,引发空气栓塞;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增加病人痛苦。未严格执行医嘱,盲目执行,未及时发现错误医嘱,造成不良后果。违反药物配伍禁忌,造成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物疗效。

1.3服务意识滞后。沟通解释工作不到位,个别护士有时因种种原因,可能会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服务态度差,说话语气生硬;更有甚者,当患者有疑问时,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致使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反感,在情绪上与护士对立,从而发生纠纷。

1.4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工作中有时可能会出现法律责任意識不强,未履行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从而侵犯患者权益造成护理纠纷。

2措施干预

2.1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1.1配药前仔细检查药品的名称、有效期、剂量、用法、用量,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瓶体有无裂缝、漏气,液体有无混浊、沉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制度,按要求配置液体。输液时要严格三查八对制度。

2.1.2加强巡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老人和儿童无特殊情况不超过40滴/min,详细填写输液巡视纪录,每10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1次,每25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2次,每500mL液体巡视签字不少于3次,要求巡视卡上签的输液滴数与实际滴数上下浮动不超过10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外渗等不适。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如输液肢体摆放位置、适当活动的方式,行动时保持液面高于穿刺部位,以免血液回流,不要自行调节液体滴数等。

2.2加强护理专业技能和临床知识培训。

2.2.1加强业务技术,提高一针见血率,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加强年轻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由组长指导低年资护士临床操作,以此营造有指导老师带教的低年资护士多学、多看、多做、多练的氛围。同时,专业组长有重点、针对性的辅导静脉穿刺操作中的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

2.2.2正确、仔细查对,严格执行医嘱,对有疑问、不清楚的医嘱,要及时与医生交流,确认无误后再执行,做到查漏补缺,把好用药关。

2.2.3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及考核,收集并建立药品说明书档案,供护士随时查阅,定期组织药物知识讲座,除学习药物作用、用法外,重点掌握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护士掌握了药物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可以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液用具及输液方式,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3加强护士职业责任感教育

帮助护士正确认识从事的职业,体会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护士的职业责任感,增强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

4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定期组织护理工作讨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和媒体报道的护理差错事故等进行分析、讨论,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并请专业人事讲解护理纠纷案例,加强每位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以增强法律意识,预见静脉输液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薄弱环节,减少医疗事故争议和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篇5: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医院工作人员、探视者造成的损害或被投诉的事件,风险具有客观性、永恒性、不定性和危害性支持等特征[1],静脉输液因其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而成为临床应用频率最高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但在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尤其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制订有针对性的回避护理风险的策略,对防范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极为必要的。

1.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由于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造成用药张冠李戴或用药剂量错误,轻者引发医疗纠纷,重者危及生命,违反法律,后果不堪设想.1.2 配药时,违反配伍禁忌原则,造成药物间不良化学反应,使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未按医嘱或对药物药性不熟悉,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后不及时巡视,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未及时发现并做好相应的处理,而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1.4 加药后或输液前,未认真检查液体质量而未能及时发现液体里的微粒,如安剖的胶塞,药物未溶颗粒或其它杂质,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或恐慌等心里反应。

1.5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2、防范措施

2.1增强风险法律意识,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风险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如在门诊静脉输液室,护理人员往往由于熟人关系,在没有医嘱执行单的基础下进行静脉输液等。因此,总结和收集护理工作中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意识,在早上交班会上经常向护理人员灌输风险意识,从而加强法律和责任意识,预见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

2.2 确保静脉输液物品和药品的安全

2.2.1 严格执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管理制度,把好一次性物品质量关,使用一次性物品时必须检查是否密封和有效期,消除由此导致的安全风险。

2.2.2 用药前应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号、外包装、有效期、使用要求和副作用,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有疑问时及时请示医师或及时纠正,同时注意药品的保存要求,一律不使用在院外自购的药品。从药源方面确保安全。

2.3 做好接药工作.接药时,应认真核对好注射证,认真填好静脉输液记录卡,内容有患者的姓名、性别、药名、剂量、用法等,对各种药物应检查药名、有效期等,同时把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向家属或患者解释清楚,并引导好患者入座。

2.4 确保正确执行医嘱.日常工作中护士多习惯按医嘱被动而盲目地工作,要调动主动工作心理,因此,要求护士接到静脉输液医嘱后,要对其正确性进行判断,核对医嘱过程中遇有疑问及时与主治医师做好沟通。

2.5 进行静脉输液前确保用药的准确性。由于输液室病人较多,声音有些喧哗,病人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同姓名的情况,在护士叫唤患者姓名时,病人有时听不清楚也回答,因此,当护士到病人面前准备进行输液时一定要再次核对好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用药情况,尤其对一些老年人、语言不通者更要认真核对。

2.6 行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认真做好评估工作,如血管、病人的病情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主动配合,力争一针见血。

2.7 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宣教工作,大部分的病人对于药物治疗的目的、用法、作用、副作用不了解,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悉药品性质,清楚用药目的,患者及家属其所用药物的数量、作用、目的、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不同病人不同用药调节滴速的意义等,避免病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随意调节滴速,造成一些特殊用药(硝酸甘油、胰岛素等输液过快,引起病情迅速变化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并嘱患者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告知,在沟通的过程中,护士说话要讲完整,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

2.8 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输液完后护士要积极巡视病人,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块,输液滴数是否准确,如外渗要积极处理,积极询问病人是否舒适。对使用特殊用药的患者如硝酸甘油等,护士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等。对血管有刺激强的药物,要注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

2.9 要认真填写输液记录卡,输液记录卡是病人用药过程的真实记录,护士要及时完整填写,如滴速、时间、执行人签名。

2.10静脉输液前对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依据药物试验程序进行,由护士执行药物试敏医嘱,及试时要告知皮试的的意义和询问过敏史,并交待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试验阴性后方可使用,并做好记录。

篇6: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关键词】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94-02

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是病人接受治疗的主要方式,因其诸多优点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护理操作方式,但是由于静脉输液是侵入性操作,涉及的流程多,程序复杂。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都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后果的发生,且门急诊病人流量大,相对集中。面对人群的复杂和受到诸多护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降低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风险,努力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恶劣影响,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输液环境,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由于多数医院急诊输液室面积较小,硬件设施简单,不能保证输液室内的有效温湿度及空气的流通。如果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则易造成交叉感染。在输液高峰期,病人和陪护较多,如果护理人员呼叫病人,因环境嘈杂,很难听清,势必增加患者管理上的难度。且门急诊的输液室24小时都有病人,仅靠空气净化器很难达到对输液大厅的及时有效消毒。患者在药物过敏试验期间擅自离开观察区或在输液中自行更换座位,也易发生不良后果。

(二)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多数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未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缺乏自我保护,以此引发护理风险。随着法律的普及,病人的维权意识的提高,如果不能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也同样会造成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

输液高峰期时,患者多而护理人员相对少。一个护理人员要照顾多个患者,个别护理人员不能认真按照输液流程检查每位患者的用药,并在核对医嘱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操作,出现用错药的不良后果。在遇到病人提出要求时,不分析过滤是否是患者的合理要求,就依从患者的想法进行操作,造成用药隐患。在输液中,因人员少,业务量大,导致巡视不够及时,以致在病人发生突发状况时在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再加上个别人员责任心不强,未告知病人就进行特殊用药,事后病人或家属不接受就会造成各种医患纠纷,沟通缺乏技巧,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病人因素

病人对护理人员持怀疑、不信任态度,认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水准不够高,尤其是小儿头皮针静脉输液时,家长担心一针扎不上的情况很多见。如果护士没能一针扎成功,护理行为没有达到家属的心理预期,病人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就会心存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同名同姓、急危重、没有家属陪同的各种病患给护理人员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难免有疏漏之处。输液中,病人对所患疾病缺乏清楚的认识,在护理人员未知的情况下自行对输液速度进行调节,导致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二、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因素的对策

(一)提高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门急诊的输液大厅用透明玻璃分隔成独立房间,进行分区输液,尤其在输液高峰期,可按所用药物不同、病种轻重缓急不同等需要将病人安置在不同区域。区域划分标志醒目,多处设立指示牌,防止病人四处乱走,提高病人的警惕性。每个区域安放空气消毒机,每天进行常规消毒2次,保证空气流通。在流感高发期或者病人多的情况下,增加空气消毒次数,定时开窗通风,保洁人员及时清理打扫环境。输液大厅安放温湿度计,严格按照空气干湿度的要求进行空气处理:湿度大时,及时开空调除湿,干燥时,湿式拖地;及时用空调或开窗通风增或减室内温度。在病患流量较少时段,关闭一些区域,及时打扫,桌椅用84浸泡过的湿布擦拭,后给予紫外线等消毒措施集中消毒后备用。这样每个输液区域都能够得到充分消毒,交替使用,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安全的输液环境,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护理人员是门急诊输液的主要实施者,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是完成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保障。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向患者反映出来的。有一些医患纠纷最初多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差、技术水平低造成。因此应提高护理人员的医学素养和技术水平,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和技术操作考核。与病人及家属多沟通,态度和蔼,耐心解释病人的疑问。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护理风险。院方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防范医患纠纷的发生。

(三)对患者的管理

接触患者时,第一时间内建立起信任关系,及时登记,同名同姓的详细记录,做好姓名、药物等的核对,输液前再次核对。观察注射部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行动不便且没有家属陪伴的患者,增加巡视次数。输液毕,护士在输液卡上签名,对输液时间和药物做好记录,并且观察病人的输液后情况,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三、门急诊静脉输液护理规范化的管理方法

制定详细的输液流程并贴在门急诊的墙上,使病人及家属能够准确掌握输液流程。为方便获得信息,对输液的病人实行编号处理,并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其编号,在输液的每个环节都多了一次编号的核对,大大减少了差错发生率。输液前中后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实行操作。用不同颜色的输液卡来有效区分不同种类的药物,以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护士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赢得救治时间。

四、结语

篇7:预防病人输液药物外渗告知书

尊敬的__________病人(或家属):根据您(您的家人)住院期间的疾病程度、用药情况及身体状况等,我们根据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对患者周围静脉进行了评估,病人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外渗等情况,特给予告知。

我们也将采取相关的措施,并希望得到您的配合。我们共同努力,尽量防止药物外渗的事件发生。防范措施:

1、接到输注易外渗药物的医嘱,治疗班护士(夜间为当班护士)在注射器或输液袋上贴上“防外渗”标识。

2、当班护士与病人或家属做好沟通,讲解外周静脉输注高危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对于拒绝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者签特殊药物静脉治疗知情同意书。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肿胀等不适时需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3、选择粗、大、直、有弹性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变的部位,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在穿刺点远端贴水胶体透明贴保护血管。

4、高危药品使用后每15-30min巡视一次,对于一般药品(如抗生素)每小时巡视一次,并做好记录。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若有,立即按照流程处理。

5、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输注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奥沙利铂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洗管道)。持续外周静脉给药患者应每日更换注射部位,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6、各班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

责任护士签名:

患者签名:

患者家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告知时间:

****年**月**日

篇8:静脉输液安全风险防范探讨

1 静脉输液环境

静脉输液配制主要是在治疗室完成, 治疗室空气及工作台面洁净度直接关系到配制输液的质量。如果治疗室及工作台面的洁净度较差, 可能会给配制的输液体带来微粒或细菌污染, 增加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的风险。现阶段, 部分大医院采取中心配液室[1]的做法, 通过建立高洁净度的配制车间来有效预防。将全胃肠外营养 (TPN) 输液、化疗输液甚至是常规输液在中心配制室集中配制, 这样可有效的预防微粒或细菌污染所带来的输液反应及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 治疗室环境温度不可与输液环境相差太大。如果将温度过低的液体直接输入患者的体内, 会引起患者不适, 甚至会引起输液反应。目前, 输液加温器[2]的使用, 可使输液的温度接近体温,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性, 降低因温差导致的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2 操作者个人卫生

输液配制者操作前要做到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整洁的着装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操作者自身因素带来的微粒、纤维及细菌污染。中心配制室一般配用特殊面料的无尘工作服 (猴式服) , 可有效满足洁净环境的要求。输液的配制及输液操作 (静脉套管针、PICC、输液港) 需戴手套, 一是可防止自身因素污染药液, 二是可防止输液操作时对操作者的危害。

3 配液、输液准备及操作

3.1 瓶口及安瓿消毒

要注意消毒时间, 瓶口及安瓿不可残存消毒液及棉签纤维, 以防引入药液, 污染药液。

3.2 配液前检查

应首先检查加液针管的气密性, 如包装袋破损漏气即不可再用;检查活栓的灵活性, 活栓不灵活或过于松动均不可使用。溶解粉针剂或抽取安瓿装药物前, 可先抽取适量大液体, 一是检查针管有无漏液现象, 二是将针管冲洗一下, 以降低因加液针管引入微粒和内毒素[3,4]的风险。加液过程中药物检查不细, 加液针管检查冲洗不彻底或操作不当, 往往是目前临床上出现群体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配制输液时, 为节省加药注射器, 配药人员常把使用同一治疗药品的所有患者的药物, 用同一加药注射器按先后顺序依次加完。这样, 如果加药注射器污染, 那么使用同一种药品的前几位患者, 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如果是所加的某一只药液不合格或被污染, 则是自此患者之后的几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输液反应。

3.3 药液稀释

抽吸空气时最好在无菌的空瓶内进行, 可有效的防止空气中的尘埃及微生物对药液的污染。药物稀释应充分溶解, 并现配现用。溶解西林瓶内的粉针时, 针头刺入要尽量温和, 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 选择合适锐利的小号针头, 侧面开口的针头有利于减少对胶塞的破坏, 防止瓶盖胶塞破损微粒进入瓶内。切割玻璃安瓿, 应忌用镊子等硬物敲开;对“非易折”安瓿割据痕应小于颈段的1/4周, 开启安瓿前用75%乙醇擦拭。打开曲径易折安瓿时, 要沿折断线打开, 防止玻屑进入安瓿内。抽取安瓿内液体时, 要改变安瓿倒置抽吸的方法, 针头要居中, 以避免安瓿断口处玻屑误入安瓿内。

3.4 输液准备

准备胶布置于治疗盘边, 垫小枕, 选择血管。再次查对药液, 挂瓶, 消毒瓶口。检查输液器有效期, 挤压外包装有无漏气, 检查输液管道, 排净空气。

3.4.1 胶布:

传统医用胶布为氧化锌橡皮膏, 由于个体差异的影响, 部分患者会产生变态反应, 出现黏贴部位起水泡、发红、发痒等现象[5]。现阶段, 脱敏、防水、透明胶布等新产品已使用于临床, 有效地减轻了因胶布过敏给治疗带来的不便。

3.4.2 小枕:

小枕作为辅助工具, 可帮助将输液部位相对固定于合适位置。一是方便护理人员的操作, 二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小枕需加隔离套, 做到每位患者治疗后更换1次隔离套, 以避免交叉污染。

3.4.3 血管选择:

传统静脉输液关于静脉输液血管的选择是从远端到近端, 从小血管到大血管。随着静脉输液工具的变化以及人们对静脉输液的危害原因认识的深入, 现在人们选择血管与输液工具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疗程的长短、输液的速度、药物的特性等选择不同的血管及不同的穿刺工具。一般静脉留置针可留置时间为48~96h, 中等长度导管可留2~4周, 经颈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可留1~7d,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可留4周到1年以上。输液时应根据疗程选择相应的穿刺工具, 但提倡在满足输液需求的前提下, 应以选择最小、最细、最少腔的导管为最佳。一般头静脉适合留置针的穿刺与留置, 贵要静脉适合PICC导管, 锁骨下静脉适合中心静脉导管。对于化疗药、刺激性强的、pH高、渗透压大、毒性大、发泡剂等药物输入时, 应选择管壁粗、血流快的血管[6]。

3.4.4 挂瓶、消毒瓶口:

挂瓶器械有传统的立式输液架和现代的导轨式输液架。保持输液架及导轨的清洁卫生, 可减少灰尘等对输液的污染。

3.4.5 输液器:

首先检查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的不可再用。挤压外包装有无漏气, 外包装已破损漏气的不可再用。带有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过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不仅可减少空气对输液的污染, 同时可以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 是解决微粒危害和空气污染的理想措施[3,4]。

3.4.6 排气:

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针头进入静脉回血后, 会有微量的空气随液体迅速进入静脉。少量的微气泡 (<0.02ml·kg-1·min-1) 不会引起生理紊乱, 但这种微量的空气进入患者体内, 也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秦红梅等[7]研究发现, 采用两步排气法, 即当液体流至输液管下端距尾端与头皮针连接处前2cm时, 关闭开关 (第一步排气法) , 消毒皮肤后缓慢打开开关, 均匀放慢液体流速, 直至硅胶管和针头内空气排净再关闭开关 (第二步排气) , 临床观察发现, 此法排气时空气进入静脉的机会明显减少, 说明微量空气进入静脉与排气时压力、速度有关。

3.5 穿刺

3.5.1 穿刺浅静脉充盈:

血管暴露充分能提高一针见血率, 充盈静脉的研究主要围绕止血带和局部使用药物两方面。扎止血带时让患者手臂下垂;止血带绷扎的位置距穿刺点10~15cm, 松紧适宜;扎止血带的时间为40~120s内;止血带压力在10.7~16.0kPa时远端的保证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扎两根止血带法, 可代替患者握拳, 同时局部血管充盈满意, 尤其适用于儿童、血管不固定、不充盈、无力握拳的患者[8]。对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输液前局部热敷或涂1%的硝酸甘油[9]、阿托品、2%的山莨菪碱[10]等药物可有效充盈血管。

3.5.2 穿刺时的进针角度:

教科书上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为20°, 现认为40°~60°[11]进针角度大, 压强大、速度快, 表皮受损范围小。

3.5.3 穿刺时的无痛技术:

手背静脉穿刺时宜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该区域神经分布稀疏, 对疼痛的敏感性低于其他区域。选择合适的针头也可减少穿刺时的痛觉, 一般儿童选用4.5~5.5号针头, 成人选用7~8号针头;但在无需快速输液时, 成人也可选用4.5~5.5号针头。大角度进针 (60°左右)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穿刺后逆时针翻转针180°至对侧固定, 不但解决了输入刺激性药物所致疼痛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因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的问题。此外, 利用药物减少静脉穿刺时疼痛的研究也较多[12]。

3.6 输液时的滴速

输液速度一般是由医师或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种类等多方面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3.6.1 要根据药物种类调节滴速:

在临床上, 有不少药物是需要有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的。如硝酸酯类药物, 常用的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 (丹唑) , 一般浓度下常以8滴/min、10滴/min、15滴/min等速度进行点滴。若速度过快, 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药物剂量过大, 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如搏动性头痛、颜面潮红、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个别对此类药物敏感的患者, 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会出现此种反应, 更须警惕。再如硝普钠也需严格控制滴速, 过快可使血压急剧下降。上述几种药物手工调节滴速不易准确, 有条件医院常使用输液泵 (电脑控制) 来调节。再如降颅压药物甘露醇, 则需快速静脉点滴, 一般情况下要求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时间不超过30min, 若滴速过慢则起不到降低颅内压力的效果或效果不佳。又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 一般情况下要求以0.2g≥1h的速度静脉点滴, 速度过快会引起局部反应如血管炎性病变等。

3.6.2 根据年龄调节滴速:

一般情况下, 成年人输液速度常在40~60滴/min, 小儿、老年速度宜慢, 小儿20~40滴/min, 老年人不宜超过40滴/min。

3.6.3 根据病情调节滴速:

如果患者有心脏病或肺部疾患, 输液速度宜慢, 一般30~40滴/min, 以免加重心脏负荷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若患者脱水严重或失血过多引起休克, 则要快速补液, 补充血容量, 还可采取大号针头或加压输液, 输液速度可以快到每小时几千毫升。

3.7 输液后拔针

最佳拔针时机是输液瓶内液体流尽, 输液管内残留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最宜。拔针时不应用棉签直接按压皮肤穿刺点, 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与进针点稍上方垂直方向, 才可以避免血液渗出。现主张拔针时针头应在无压力的情况下退出静脉, 以减轻或去除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4 静脉输液设备的变化

4.1 配药器具的改进

一直以来, 配药工作是由护士以手工的方式完成的, 不但耗时、费力, 而且由于手工配药时, 注射器针头在药品与输液瓶之间频繁穿刺, 同时每1个步骤均需注入一定的空气才能抽吸, 因此不可避免的有细菌和多种微粒进入到所配制的液体内[13]。为解决以上问题, 许多护士和研究人员对器具的研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以期通过改革加药器具、改进配药的方法, 提高静脉输液配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2 静脉穿刺辅助设备的改进

常规的静脉穿刺法均在灯光或普通光线下依赖护士的感觉、触觉、视觉以及个人的经验, 穿刺成功率不但个体差异较大, 而且对于一些特殊患者, 如外周静脉显示暴露差、循环衰竭者, 穿刺成功率均较一般患者低。多次反复穿刺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有时还延误抢救时机。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患者痛苦、保证治疗抢救及时有效的进行, 有学者[14,15]将研制的静脉显示仪、静脉定位仪用于手背浅静脉穿刺, 将B型超声技术引入PICC操作中, 保证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

4.3 输液调速设备的使用

20世纪80年代以前, 调节静脉输液的速度主要靠护士用眼观察, 以人工的方式进行。随着输液调节器、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产品的研制与使用, 实现了静脉输液过程中自动控制。此外, 现代可移动监控技术开始运用于家庭病床, 即可使患者接受必要的治疗, 又可保证其正常的生活方式, 而静脉输注工作站的研发运用, 则可协助医师护士做出更为准确科学的判断。

5 静脉输液技术的变化

5.1 静脉输液相关产品的变化

在一次性输液产品生产以前, 所有的输液产品都是非一次性物品, 需要进行反复的消毒以便重复使用, 这使接受输液的患者感染及发生输液反应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 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头皮针以及输液容器的产生, 可以说是静脉输液历程上的一次里程牌, 有效地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此外, 各类输液管道接口、输液连接管、避光输液器、精细输液器的面市、各种新型的敷料、胶布、消毒产品的出现以及针头使用后针头处理器及锐器盒的使用, 使得静脉输液过程更为方便、安全、有效。

5.2 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变化

目前静脉输液工具分两大类, 一是外周静脉输液工具, 包括头皮钢针、套管针、中等长度导管;二是中心静脉输液工具, 包括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导管、埋藏式输液港、经颈静脉穿刺的导管。随着输液穿刺工具产品种类的日新月异, 产品性能也在不断的优化。新的输液工具的技术标准已不再以功能为主, 而是以人体的舒适、造成的损伤最少为目的。一方面, 为保证各类导管在血管内达到最佳的留置效果, 围绕易于穿刺、抗打折性能、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减少渗出等方面, 导管材料的性能在不断改善。另一方面, 随着第一例因针刺伤感染HIV的患者被证实后, 针刺伤受到重视[16]。人们认识到安全输液的对象不应只是针对输液对象, 它还应当包括对静脉输液的执行者——护士。输液产品的安全性能受到重视, 许多基于安全目的的产品面市。

5.3 静脉穿刺技术的变化

随着输液工具的变化, 静脉穿刺部位有了更多的选择。外周浅表静脉仍是临床静脉最常见的选择, 但已不是输液的惟一途径。除外周浅静脉穿刺外, 目前常用的穿刺技术还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技术血管暴露好, 穿刺盲目性小, 操作易掌握, 运用最广泛。但该静脉内有瓣膜, 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 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不深, 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二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 看不见, 摸不着, 定位困难, 穿刺技术要求高, 操作难度大于颈外静脉置管和PICC, 但输入速度快, 可用于需要大量输液或输血的患者。三是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 位置固定, 不易塌陷, 血流量大, 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 可很快被稀释, 对血管刺激性小。但是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 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造成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 还易造成空气栓塞, 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四是股静脉穿刺置管。此静脉易于固定, 操作方法易掌握, 较安全。但股静脉靠近会阴部, 穿刺部位易污染, 增加潜在感染的危险, 同时较大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五是PICC留置法。PICC是一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经贵要或肘正中静脉穿刺, 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操作简便, 穿刺危险性小, 并发症少, 护士经过培训即可独立操作。静脉留置时间长, 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液、化疗、TPN、临时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早产儿、家庭病床及缺乏外周通路的患者。

6 静脉外渗的防治

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 抗肿瘤药物、高渗性溶液、阳离子溶液、血管活性药、抗生素类药、止血药、碱性溶液及其他如造影剂等高危药物外渗后, 若不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 会发生组织坏死甚至致残, 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熟练的穿刺技术、认真负责的责任心是避免药物外渗的基础。目前认为对于易发生坏死的高危药物, 应直接选择弹性好、管径大、血流好的血管进行穿刺, 并应适当地稀释药物, 如静脉化疗药物前后都应先滴注适量的生理盐水。同一输液静脉持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h, 如使用缓释硝酸甘油贴敷在穿刺点上方, 能延长输液静脉的使用时间。发生外渗后应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局部外敷和局部拮抗封闭疗法。一般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及一些非缩血管药物所致的渗漏;热敷适用于血管收缩剂所致的渗漏;药物湿敷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剂引起的渗漏;氢化可的松冷盐水局部湿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引起的渗漏;硫酸镁一般只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药物引起的外渗。一些中药如云南白药、金黄散、复方丹参、红花醇的湿敷效果也较肯定。局部拮抗封闭的常用药物有0.25%~1%的奴夫卡因、1%普鲁卡因加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等[17]。

7 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的另一常见的并发症, 是由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 常表现为局部的热、痛、紧绷及胀感, 沿着注射部位的血管会产生条索状的红线, 触诊时有发热、发硬的感觉。导致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与导管针的材质、长度和管径大小有关;此外, 操作人员的技术不佳、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留置时间过长、固定方法不当、输入液体的酸碱度太强或由于药物不相溶而造成沉淀、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因素都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

篇9:静脉输液风险告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9-02

静脉输液由于其生物利用度高,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静脉输液从生产配置到临床应用,中间环节复杂,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静脉输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输液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治疗的关键。

1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

1.1药品制剂方面的因素。

1.1.1生产药品制剂的企业技术不过关,管理不到位,造成药品制剂的杂质去除不彻底,药品自身质量不合格。

1.1.2药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未遵守操作规程,使药瓶相互碰撞、挤压导致瓶口松动、漏气或产生玻璃碎屑污染药物。储存条件不当,如阳光照射、温湿度不适宜或受潮、过期等都会导致药物变质。

1.1.3有些中药制剂成分较复杂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物中,配置后易产生不溶性微粒。

1.1.4药物配伍不当,配置后会产生结晶、混浊、沉淀或PH值的改变影响药物的稳定性,使药物分解变质。

1.1.5输入液体浓度过大,某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浓度较高时可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增加患者的痛苦。

1.1.6多种药物配伍时可使致热源增加,引起发热反应。

1.2医疗器械方面的因素,静脉输液的每一个步骤几乎都借助相关的医疗器械,所用医疗器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输液的安全性。

1.3环境因素。

1.3.1治疗室及输液室通风条件差、照明不良、温湿度不合格、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缺乏有效地消毒制度导致细菌滋生,增加药液污染的机会。

1.3.2输液室陪护人员多,更增加了空气污染的机会,给输液造成一定的风险。

1.4人为因素。

1.4.1医师字迹太潦草,不易辨认。

1.4.2药师疏忽大意发错药。

1.4.3护理缺陷。

1.4.3.1护理人员身体心理素质太差,心理压力过大,过于疲惫,难以集中精力,工作敏捷性差,缺乏科学思维的能力。

1.4.3.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不严,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松散,或被外人打扰,发生差错。工作人员慎独意识较差,违反操作规程。

1.4.3.3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经验不足,缺乏审慎的工作态度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1.4.3.4工作人员之间合作不佳,缺乏沟通,未及时发现问题。

1.4.3.5护患沟通不良,造成脱针或液体外渗等,增加患者的痛苦。

1.4.3.6巡回不到位,观察病情不及时,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者不可预见的伤害。

1.5管理因素。

1.5.1缺乏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消毒隔离制度。

1.5.2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工作量和待遇不合理,影响工作人员情绪。

1.5.3管理不到位,患者离开输液区,远离医护人员的视线,亦会给输液造成一定的风险。

1.6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病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免疫力等都会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2防范措施

加强输液质量控制。

2.1加强药品、器械的质量控制,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药品和器械,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避免使用过期、变质、污染的药品和器械。

2.2加大管理力度,加强输液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各级人员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查对杜绝药师发错药,医师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时应反复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严格执行院感管理制度。

2.3加强法制观念,规范护理行为。

2.4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修养,遵纪守法,工作一丝不苟,同事之间互尊互助,团结协作,注重个人与团队的合作。

2.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制度,配药时避免消毒液及玻璃碎屑等其它杂质进入液体内。

2.6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生物、社会、人文科学知識,以构建坚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基础。了解药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杜绝相互拮抗和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一起配伍。

2.7工作审慎无误,配药时应用侧孔针头,并避免反复穿刺瓶塞以减少瓶塞碎屑进入液体内,难以溶解的药物应充分溶解后再配置。技术精益求精,提高穿刺成功率,长期输液者注意保护血管。

2.8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得到理解和支持。不可忽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时输液过程中的巡视亦非常重要,了解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9改善工作环境,治疗室保持清洁、明亮、宽敞、通风良好,避免过多的人员走动,并随时进行空气及工作台面的消毒,定期进行空气监测。加强输液室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不定期进行空气和地面的清洁消毒,定时开窗通风,减少陪护的家属,以保证良好的输液环境。

总之,提高医护人员对安全输液的认识,加强责任心,杜绝输液治疗的安全隐患,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枝国.刘世华著.静脉输液质量与风险处理预案[M].1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月出版

上一篇:《苏东坡传》传读后感200字下一篇:形形色色的人满分作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