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2024-07-15

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共15篇)

篇1: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总是听到有些同事抱怨工作学习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我觉得那是因为大家心里没有了榜样。榜样,就在我身边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现代浮躁的生活像沙尘暴一样刮过,埋没了我们的身影,也使我们失去了方向。其实,如果我们本着一颗明亮的心,你就会发觉:其实,榜样,就在你我身边。

6月12号上午,我们听了公司组织的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先进个人们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我们。他们的事迹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伟大,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很普普通通的同事,但是他们却在跟我们一样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就是我们要追随的目标。在他们身上也有着跟我们一样的东西,那就是来到公司时也是对公司的管理,技术和工艺不了解,就像一个外行来刚到内行一样,但是他们坚持着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时刻学习和干一行爱一行的心态投入到了全新的工作中去,他们在老师傅的带领下熟悉设备,随时做好工作笔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有限的资料进行自我充电,并发现不懂的时候就请教师傅或者同事;在公司安排的机组大小修中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最累最重的工作,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把工作做好,保证大小修进度和质量,同时也使自己学习到了不少平时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提前完全胜任了自己的岗位,完美地完成了领导分配下来的各种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自己打造一片天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榜样,也知道了自己的不

足之处,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摆正自己的心态,去克服种种困难,使自己早日成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在最后的李总讲话中,明确地勾画出了我们公司未来的蓝景,以及指出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所以我们要在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大舞台上,努力学习他们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争取进一步的前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使我们的公司做大做强。

赵紫浩

篇2: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总是听到有些同学抱怨学习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我觉得那是因为大家心里没有了榜样。榜样,就在我身边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现代浮躁的生活像沙尘暴一样刮过,埋没了我们的身影,也使我们失去了方向。其实,如果我们本着一颗明亮的心,你就会发觉:其实,榜样,就在你我身边。

我的榜样就是xx教授,xx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超级稻育种家,他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专注的探索精神缔造了北方水稻超高产理论,沿着前人开创的“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和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潜心研究,最终创立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并选育出一系列超高产新品种,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亩产均突破800公斤,尤为重要的是,还较好地解决了各国水稻专家都在苦苦求索的“超高产与优质相矛盾”的世界性难题,基础研究之树结出丰硕应用之果。

第一次知道陈老师是在研究生入学教育的讲堂上,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xx不论多忙都回校主讲。他告诫学生,要“先修德、次修身、再修业”。所谓修德,就是要懂得知足、感恩和礼让。他坚信好行为是“修”出来的,告诉学生要时刻注意小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做完实验用具要收拾整洁,“拖鞋不进实验室,高跟鞋不进试验田”。久而久之,这些都成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xx老师从学生时代起就立志献身农业科学,他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人民期盼紧密连结在一起,始终不渝地把农业科技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他热爱农业、关注农村、牵挂农民,始终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让农民多几分收成,让百姓吃上更香的米饭”是他的忠诚信念。他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国计民生大课题,积极为国家制定粮食生产政策、防止出现“谷贱伤农”等问题献计献策,使亿万农民从中受益。学习xx老师,就是要像他一样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毕生追求,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事业的无比忠诚落实到行动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xx老师说他喜欢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当看到即将开镰的金黄金黄的稻田,他总是抑制不住兴奋,走上田埂,摸摸稻穗,捏捏穗粒,收获的喜悦顿时消融了他播种、耕耘的全部苦累和汗水。前辈们是用心血和智慧栽培下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理论之树,xx和他的团队则是用心血和智慧在浇灌这棵大树,使它结出丰硕的应用之果。

篇3: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岁月匆匆, 转眼间自己在教师的岗位上也已工作了将近四年的时间, 回首任教以来这段时间的工作实践, 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令我思绪万千。有人认为教师的生活单调而平凡, 往往今天是昨天的重复, 明天又是昨天的翻版。也有的人由于不甚了解而羡慕高校教师工作的清闲稳定, 但作为身处教学一线每天都和大量像自己孩子们的学生接触的老师, 笔者想说, 可以在平凡的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就是不平凡。这里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 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在加强, 每一天都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方面还有很多。作为一名教师, 我为拥有这份高尚的职业感到骄傲, 为拥有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感到知足, 漫步于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校园氛围里内心的宁静充实而感到快乐。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是百年大计, 教书也是一个漫长的育人之旅。在教学中, 我尝试着努力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那么, 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意思是老师既是传授知识的人, 又是被学习的模范和榜样。知识渊博所以成为传授知识的人, 品德高尚所以成为模范和榜样。唐代韩愈在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说的就是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 即教授做人的道理, 第二才是知识技能。但教育学生并不是多上几节思品课, 让学生背诵手册里日常行为规范就能做到的。“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 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尤其作为党员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积极模范表率作用, 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言谈风貌。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 让学生佩服, 从而仿效。

几年前作为一名刚上岗的新老师, 一开始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幸运的是, 学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关心和帮助, 尤其是同一教研室的同事在教学方法上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践, 逐渐获取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学生, 我内心的不安当时可以用色厉内荏来形容。学生中大部分是男生班里也只有几个女生, 担心男生可能调皮捣蛋不太好管理, 所以上课时我都努力地维持好课堂秩序, 以显示老师的威信, 对于回答不出问题或没有完成布置任务的学生更是要求比较严格, 这样上完课下来都觉得身心疲惫了。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良好, 有的班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老师累学生的积极性似乎也不高。有时看到学生因课堂上提问不会, 十分可怜低着头又偷偷看我希望老师原谅的样子, 让我好气又好笑同时感到这帮孩子的可爱纯真, 不禁思考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真正有多少。记得刚带的班里有个学生的英语分数开始非常低, 考试挂科, 平时也不敢发言, 读英语都非常吃力, 我课下专门找她谈想知道原因, 结果她吃惊地说老师我以为你知道了, 我当时一愣经她说完才明白过来, 原来开学不久我曾给大家布置过一篇作文, 而她并没有按要求写规定的题目内容而是在作文中讲了自己对英语没有信心, 中学时基础就很差, 当地高考英语由于没有听力平时不重视所以听力基本上听不懂, 高考也只考了四五十分。而我在批阅大量学生的作文时只是简单以为她写走题了而忽略了她在作文中想告诉老师的情况, 这让我从此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业, 尤其是后进生, 从学生的写作中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个学生的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位女生来到大学后因为英语赶不上大家的进度而显得更加自卑, 甚至想放弃学业, 我仔细帮她分析原因, 鼓励她不要放弃坚持努力下去, 每天争取一点一滴的进步, 语言学习只有逐步地积累才有成效, 起码她写的作文可以让人大概明白想表达的意思。再后来我发现这位女生无论每次上课都非常认真, 成绩不仅赶上来了而且达到班里中上水平。

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也会参差不齐, 在讲课时我会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 宁让程度较好的学生等, 也不能让不懂的学生继续不懂, 同时也补充一些课外的材料来满足水平较好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轻松活跃, 师生间也随之和谐亲密, 学生们课下都亲切地称我为姐, 忘不了讲课时突然急性阑尾炎住院期间学生们纷纷的关心问候;当学生得知我结婚的消息时每人亲手制作的我珍藏至今的小礼物和婚礼当天送来的百合花及祝福, 让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结婚礼物, 感到身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和快乐。所教的第一届学生两年过去后, 一位班长曾对我说, 您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也是两年中我们唯一没有换的老师, 这让我当时讶异了好久。我希望学生在回顾他们成长时会动情地说:我的一生遇到过好多位很棒的老师。对于一位老师最高的评价应该是, 您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优秀老师的责任, 不仅认真完成了工作, 并且思考了以往的工作, 要有一颗爱心, 愿意为此做点什么, 用实际行动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几天前, 当又有几名考试成绩很低的男生站在我面前, 抱怨学英语总赶不上没有效果, 似乎想直接破罐破摔的表情了, 他们来自青海、内蒙等省份让我想起情况很类似的两年前的那位女生, 我讲了她的例子, 告诉他们要下定决心去多付出, 清楚记得有位男生瞬间变明亮的眼神:“老师, 你真觉得我也能做到啊?”我回答他:“当然啊!”人的行为形成的秘密是:先定为, 再装为, 后变为。比如我们希望学生爱学习, 就可以通过以上三步来实现。当这个学生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 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 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学生了。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 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能让学生在现有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那教育就取得很大的成功。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在学生心目中, 老师是社会人的缩影, 老师的世界观, 老师的品行, 老师的生活, 老师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如果老师急功近利, 忙于搞课题发论文走捷径或在外兼职而不专注于本职教学, 如何培养出有创新有个性, 追求真理富有爱心的下一代, 走向社会的他们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位老师要能够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靠的是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从其影响中, 不仅能学会怎样做学问, 也能学会怎样做人, 做怎样的人。老师在严以律己的同时, 对学生的要求应做到“严”而有“度”。只有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 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能厚此薄彼, 特别是后进生, 鼓励他们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 有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默契, 让他们把老师当作朋友, 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关怀, 因材施教, 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学生们信心, 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 由他律实现自律, 成绩也提高了不少。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大胆发言, 积极思维, 不断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高为师, 顺应社会的发展更新知识结构, 充实进步的、有时代气息的知识, 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的头号任务。

篇4: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看完《榜样4》后,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些榜样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奉献,是坚守,是无偿的付出。向榜样学习,结合我们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牢记入党初心,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誓言。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的伟大事业中;学习他们的坚守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学习他们的牺牲精神,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勇立时代潮头,自当奋力向前。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把此次的学习牢记在心中,应用在工作中。让我们成为他们伟大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为我们国家和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榜样伟大而平凡。伟大源于平凡,平凡彰显伟大。他们的岗位也许可以分出轻重彼此,但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以苦为荣和任劳任怨精神却是一样的。他们无论年龄和性别,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篇5: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5月30日(后天)上午10:00,王娅先进事迹报告会将在国网天津电力举办,人民网天津频道将全程直播。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故事,带您重温“中国好人”“天津市道德模范”王娅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

今年以来,国网天津电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重要要求和新时代发展战略,将学习“中国好人”“天津市道德模范”王娅的强大精神动力落实到保持安全生产稳定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来,公司干部员工决战“1001工程”、攻坚“变革强企工程”,大力推进“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

为深入学习王娅精神,弘扬榜样正能量,凝聚争当“四个先锋”的磅礴力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壮志豪情,特聚焦基层一线,讲述公司员工学习榜样、看齐榜样,在专业专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故事,打造一支电网铁军,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篇6: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张桂梅同志、张桂梅校长、张桂梅妈妈……您是人民心中的张桂梅同志,是学生家长心中的张桂梅校长,是学校孩子们眼中的张桂梅妈妈。而我最想称呼您的是:张桂梅老师。您不仅仅是学生们的老师,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您用您的一生教会了孩子们知识,也用一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价值和追求。

您是一盏明灯,照亮乡村女孩的梦想。建校13载,步行12万余公里,教出1800多名大学生。这一串串数字是您用您的时间、您的脚步、您的心血筑就的榜样一生。疾病压得垮的是您的身体,压不垮的是您一心想要山区的孩子们走出的信念。困难挡住的是您解决孩子们需求和问题的速度,挡不住的是您一往无前、绝不退缩的脚步。命运变不了的是起点,变得了的是终点。您说,“一个受教育的女性,能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因为您,偏远山区的家长有了送孩子上学的意识,学生们有了上学的希望;因为您,毫无基础的学生低分进、高分出,华坪女高创造出了教育奇迹;因为您,贫困家庭的女生摆脱了大山女孩的命运,改变了人生轨迹。您像是一盏明灯,燃烧自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照亮梦想前进的方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您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您是一面旗帜,成为全体教师的榜样。参加工作30多年来,您一直站在三尺讲台,将自己的每一天都用在为学生服务上。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在扎根贫困地区,为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全身心投入。您对自己百般节俭,把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以内,却对学生无比大方,帮学生交学费、带学生去看病、给学生添置衣服。您没有自己的子女,却是很多孩子口中的“妈妈”,您把母亲般的关爱全都献给了学生,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精心培养、细心引导、全心照顾,您让母爱在奉献中不断延伸。您说,“我人生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数量,只要他们过得比我好,我就满足了!”您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孩子的教学方法。您以自身为千万教师树立了学习榜样,立足岗位、教书育人、开拓进取,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国之栋梁。

您是一杆标杆,树立共产党员的模范。5千元、7千元、3万元、30万元……县委给您的置装费您给学校买了电脑、获得的奖金您捐给了灾区、劳模奖金您一次性交了党费、兴滇人才奖您捐给了贫困小学。治病的钱您捐了,获得的荣誉奖章证书您捐了,甚至丧葬费您都想提前预支捐了。您把您所有的一切都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党和人民。您用您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追求,始终为党和人民奋斗。您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您以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将爱国情怀、红色基因、革命精神融入教学和学生心中。您用您的一言一行,用您的亲身实践,坚守着崇高的政治信仰,践行着最初的入党誓词,担负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树立了共产党员的标杆。

篇7: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一、榜样育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虽然榜样育人法在当代社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但是它仍然是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 从心理发展上, 是脱离父母和家庭的心理断乳期。[1]当代大学生身处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 其心理上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他们有活跃的思想、有独立的见解, 他们精力充沛。但是也存在着年轻人情绪不稳定、思想不成熟、阅历较少、处事轻率等不足。当面临社会的多元价值选择时, 他们会怀疑、会迷茫。因此, 榜样的出现能以其形象具体的示范, 为大学生起到有效的精神引领和行为规范的作用, 能够帮助大学生减少内心的迷茫, 树立行为的标杆。

从学习者的接受心理来看, 榜样示范法也顺应了人们的竞争和不甘落后的心理, 能够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 达到教育目的。[2]一般来说, 人们尤其是大学生都具有不甘居于人后、积极奋进的心理需求。所谓“见贤思齐”, 榜样以其具体的行为方式、形象生动的事例对大学生有极强的感召力和示范性, 能够触及大学生的灵魂, 能够激发出大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自我教育, 从而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法中存在的问题

榜样教育法是指以他人的先进思想和事迹为模范, 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3]榜样教育法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常用方式方法。雷锋、

(一) 榜样塑造过于完美, 脱离实际

包括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在内, 我国的榜样人物的塑造都过于完美, 强调了榜样们超出常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而忽视了普通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觉悟层次。一味塑造榜样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心理, 难以在大学生中产生思想共鸣, 认为榜样只是被瞻仰、被崇拜的对象, 而没有内化为自己品行的想法和动力。如郭明义常年来的献血量超过了自身血液量的十倍, 这并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一件事, 大学生们在敬佩其奉献精神的同时, 用其行为来引领自己的却并不多。

(二) 榜样形象刻板化、单一化, 针对性不明显

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道德层次通常是在不同的人生阅历中产生的。榜样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的品质多是在特定的环境或事件中体现或被激发出来, 对于大多数普通大学生而言榜样们的事迹和生活距离他们太远, 针对性不明显, “榜样”变成了“样榜”, 成为了一种符号, 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激励和启迪的作用。大学生更需要符合其实际学习生活情况, 能针对其具体的学习生活进行引领的榜样。

(三) 对榜样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使榜样形象受到质疑

长期以来, 我国对榜样的监督机制都不完善。人们在成为榜样之后, 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况或条件都会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有些人身兼数职, 有些人常常受邀出席各类表彰大会、事迹宣讲会等, 造成部分人滋生了名利思想, 虚荣心增强, 极个别人甚至利用自己的榜样身份为自己谋利。比如说前段时间有媒体爆出抗震小英雄林浩为拍戏荒废了学业, 又如同为抗震小英雄雷楚年涉嫌诈骗46万或获刑10年以上。这些事件的发生都使榜样的形象受到了质疑, 使人们并不真正认同榜样、学习榜样。

(四) 流行偶像的兴起导致主流榜样的衰弱

由于当今大学生信仰的缺失, 将更多的精神寄托在了影视、体育等流行偶像身上。而流行偶像由于商业化的包装和宣传, 相对于传统偶像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大学生会竞相模仿流行偶像的言行和举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榜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甚至还会排斥主流榜样的宣传。但是流行偶像常常会激发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价值取向, 比如说拜金主义、虚荣心、不正确的恋爱观等等。

三、榜样育人模式再造———用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鉴于榜样育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榜样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湘南学院推出了“身边人, 身边事”优秀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这一榜样育人新模式。该模式要求深入发掘湘南学院优秀学生典型, 利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崇真务实、追求卓越,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出优秀的校风、学风。

(一) 榜样的遴选有代表性, 要接“地气”。

一直以来, 我国树立了一大批榜样和英雄人物, 向各类先进典型学习的任务层出不穷, 让人迎接不暇, 但要真正使榜样发挥出育人功效, 关键是要选好榜样。榜样要有代表性, 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榜样更要接“地气”, 具有可及性, 能够让学生有对比榜样和赶超榜样的可能性。“身边人, 身边事”优秀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以遴选出合适的榜样为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先进师生们通过自荐或经各院 (系) 推荐, 由学工部遴选出在某方面有突出事迹的师生组成“身边人, 身边事”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报告团的成员即榜样们或者是在学习上勤奋努力、立志成才、品学兼优;或者是在科研创新方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有突出成绩;或者是在服务社会、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方面有突出事迹;或者是在生活上脚踏实地、自强自立、乐观进取;或者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或青年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突出;或者在科技创新团队、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当中贡献杰出。这些来自于学生身边的榜样与普通学生们有着同样或是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 面对着相似的问题, 有着共同的语言, 由他们来现身说法更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 塑造的榜样形象要实事求是, 具有连续性

榜样的力量在于真实, 实事求是地说话才能引起学生们心中的共鸣。对于榜样不能刻意地夸大求全, 不能一味地塑造其高大上的形象。榜样也是普通人, 也面临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困惑, 只是因为其品质或人格上的闪光点让其成为了榜样。因此寻找普通人身上的闪光之处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保证榜样育人的效果, “身边人, 身边事”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每位成员的报告稿都要经过思政老师的严格审阅, 确保榜样事迹朴实而深刻, 确保榜样的每一个事例都来源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能为学生们提供思想或行为上的参考, 能够为面临普遍性困惑的学生提供一盏指路明灯。同时, 为了确保连续性, 报告团每个月都会派出5至7名成员走入一个院系进行事迹报告, 通过循环往复的报告安排既对榜样们做了全面的宣传, 也扩大了榜样教育的影响和受众面, 确保做到用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 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三) 榜样教育要从大一抓起

学生进入大一, 面对与中学时代截然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此时的大学生最需要榜样的引导。通过在高年级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间寻找优秀榜样,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加以引导, 对于学生过好四年大学生活意义重大。“身边人, 身边事”优秀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 每年都会在体育馆召集全校新生进行事迹报告, 通过精心遴选出来的学生学习标兵、科研标兵、实践标兵给新生进行演讲, 为新生们在大学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指明方向, 这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新生在大学期间的迷失, 避免了学生被一些道听途说的所谓对大学的描述所误导, 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启迪。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 “身边人, 身边事”先进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这种榜样育人模式坚持用大学生们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 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 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感动典型人物与事例, 做到了引领广大同学在心灵共鸣中协同成长、在精神共振中互动相长、在价值共美中和谐成长。这种从身边寻找榜样的教育方式突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 取得了育人的积极成果。

摘要:榜样育人法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榜样育人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却没有发展起来。本文针对榜样育人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以湘南学院“身边人, 身边事”优秀师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为例, 对榜样育人模式进行了再造, 提出了新时期创新榜样育人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榜样,榜样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于红梅.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15卷第6期。

[2]张婷.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7月第22卷第7期。

篇8: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计划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课时总第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精神;三个代表重点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2、本课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握基出知识,找出适合自已的解题思路。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教学重点:榜样类试题解法例析——评析先进人物事迹教学难点:榜样类试题解法例析——评析先进人物事迹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每年我们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总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如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感动中国”或“感动„ „(省、市、县)" 人物、道德模范、自强模范、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引用他们的事迹考查思想品德教材知识,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富有教育意义,体现了《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的要求,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引领作用。我们姑且把这类试题叫做“榜样”类试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类题的考查角度和解答技法。

【从“评析先进人物事迹”的角度进行考查】

例(2 010 年· 福建南安)青海玉树7.1 级地震夺去1700 多条宝贵的生命,也是一个彰显人生美丑的舞台。在这场没有人愿意上演的生死剧中,香港之子“阿福”黄福荣,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回4 个孤儿院师生的生命,也用一个宝贵生命的骤然消逝,告诉世人何谓生命的价值。黄福荣生于1964 年7 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人,从2002 年开始在内地做慈善工作,于2010 年4 月14 日在青海玉树地震中因抢救被压孤儿不幸牺牲。

(1)请对黄福荣的行为作简要评析。(2)我们青少年学生怎样以实际行动向黄福荣学习? “榜样”类试题中,难度比较大的一个考查角度是,将“为什么”“是什么”,甚至还有“怎样做”,综合在一起考查。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评析就是这种常见的考查方式,回答时既要说明先进人物的行为是具有什么优秀品质的行为(即“是什么”),也要说明其行为对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意义(即“为什么”),有时还需要概括说明我们应如何向先进人物学习。这类试题有时会限定答题方向,要求运用特定的知识来回答;有时未加限定,考生可以依据先进人物的事迹,联系不同的知识从不同角度来评析。如例 中的第一问,也可以联系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等知识来评析黄福荣的行为。

参考答案:(1)① 黄福荣的行为体现了强烈的回报社会意识,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或:黄福荣的行为体现了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② 答案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对他人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生活的一切条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时每刻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各种服务,那么,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答案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公众服务,是我们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这一过程有助于增长我们的社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或:我们生活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既承担了对社会的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有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2)我们要学习做一个积极的社会成员,树立回报社会意识,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对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能给予同情和关心;对处于困境和危难的人,能伸出援助的手;在共同的事业中,能与别人合作;面对利益,能与别人分享

“榜样”类试题还会要求考生举出本地或自己熟知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如2010 年河南省中考试题要求“列举两位在相关活动中评选出的我省英雄模范人物”;还会要求根据所给的先进人物事迹,围绕他们反映出的精神品质,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实际情况,写博客、小论文、小评论等(主要说明从先进人物事迹中获得的感悟,包括所明白的道理、对自己行为的启迪等),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课堂练习:

篇9: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

看完《榜样·交投集团先进典型事迹》后,第一次深入理解“交投”的企业文化和内核,第一次感知“交投人”的苦乐笑泪。

不管是高速公路收费员、路产管护队员还是建设管理工作者,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坚守,勇于奉献。特别是书中所描述的8位交投人,更是我们众多先进典型人物的缩影和代表,折射出的榜样精神更是让我由衷的钦佩和尊重,它将激励广大交投人向身边的榜样积极学习、立足本职、争先创优。如今能有幸的成为其中一员,也让我无比自豪。

那些坚守在一线的高速公路收费员,用灿烂的笑容、规范的手势、温馨的祝福,迎来送往,日复一日,机械繁琐,疲惫枯燥,却又甘之如饴,像一条小河,席卷着他们所有的酸甜苦涩。他们的青春在这里消逝,也在这里不朽。

书中描述着这样一位交投人--川北公司张**同志,从收费员到代理福站长,不管面对司机的蛮横无理,还是试图跳秤和冲岗,以及家人的离去等,她始终坚持着对岗位的责任和对事业的执着,用过硬的业务技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化解难题,出色的完成了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篇10:观看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有感

要对得起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篇11: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留住青山》的英文名也叫《大山的儿子》。李振华老师不愧为大山的儿子, 他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献了青春, 献终身”的执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让我感动。他舍弃了对自己父母的孝而选择了对国家的忠, 他牺牲了自己、儿女和妻子而成就了贫困山区老百姓孩子的精神让我震撼。在电影中每当看到感人之处时我就会为之动情落泪, 我想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情。因此今天我不谈李老师的奉献, 我想谈一谈李老师的快乐。因为李老师一生经历的磨难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 而他的快乐也是一般人所不曾拥有的。如果李老师没有快乐, 他不会倾其所有投入到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而且坚持到现在。就像电影在结束时李老师所说的“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感动的快乐

大学刚毕业的李老师抱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沂蒙老区。失落, 困窘, 漫漫长夜的焦虑, 只灯伴影的孤独, 以及每天晚上传来的阵阵狼声的惊恐, 李老师的精神似乎就要崩溃了。那个时候, 他想走。可大山里的人民太需要知识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因为缺老师已经半年没上课的山里孩子们也太需要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为了留住李老师, 乡亲们知道这位来自南方的城里娃不适应山里的生活, 便变着法尽可能让他吃好。山区的气候特别冷, 大婶们便亲手纺布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和钩子鞋。逢年过节, 乡亲们知道娃子想家, 便争相邀他进门过节。每当李振华外出学习或开会, 乡亲们总是把煮熟的鸡蛋和烙饼塞到他的背包里, 甚至大伙一起送他走上好几里路。沂蒙山人民山一样的胸怀, 水一样的深情让年仅17岁的李老师决定留下来。后来南京发来一次次的调令, 他也想走。可是大山的人民已离不开他, 乡亲们一次次为了挽留他而自发组织的感人肺腑的送别场面, 又让他留了下来。就是因为这种感动的快乐让年仅17岁的李老师留了下来并扎根沂蒙山区, 并且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倾其大半生。

二、满足的快乐

母亲得了脑血栓, 10年里, 竟先后有8位沂蒙老乡的孩子, 接力般轮流到南京去照顾李振华的母亲。后来贤明通达的母亲来到沂蒙山一年多就病逝了。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 有人哭喊着:“老人家, 您别怪李老师啊, 是我们对不起您哪!”乡亲们已经把李老师的母亲也看做自己的亲人。就像李老师的女儿所说的, 爸爸不要难过了, 奶奶虽然走了, 但我想她是满足的。是的, 人民没有忘记她有一个好儿子, 国家也没有忘记她有一个好儿子。就是因为这种满足的快乐让李老师把他对父母的内疚之情深埋在心底, 继续奉献在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上。

三、幸福的快乐

学生虎子从小顽皮, 李老师为了转变他, 一直和他同吃同睡到虎子初中毕业。虎子师范毕业后, 结了婚并生了个孩子。虎子说没有恩师李老师, 就没有他的今天。因此孩子取名字没有随父亲姓, 而是随李老师姓李。当李老师的女儿得知这一切后, 她和虎子之间儿时的矛盾在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情面前冰释前嫌, 她也开始理解一直不称职的爸爸。当李老师和老支书这两家人为孩子过满月时, 这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情让李老师感到的是幸福。就是这种幸福的快乐让李老师的家人在他退休之后继续支持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为了培育山区的孩子, 李老师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爱心, 家乡群众自发捐款为李振华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活着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劳动者, 从古到今能有几人?李老师值得快乐!他的快乐也是一般人不曾拥有的。乐业成就伟业, 乐业成就人生。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参加工作已经有十来年了。虽然我没有像李老师那样成就伟业, 但我一直都在忙忙碌碌地尽职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晚上回到家都在想着班里的事, 明天的课有哪些地方还没处理好, 班里有个学生我得好好跟他谈谈, 明天如果某某学生再不交作业怎么办等等, 但我也是快乐的。

篇12: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最是榜样“洗”人心

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榜样4》专题节目,10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观后令人动容,我们不由自主地为这些榜样们“点赞”。

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故为榜;忠诚为民、心中无我,乃为样。张富清、李连成、黄文秀、唐真亚……这一连串闪亮的名字,如同天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勇毅前行。榜样是旗帜,更是镜子,让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受到一次灵魂深处的人心大洗礼。

榜样精神能洗“思想尘”,彰显人生本色。张富清在战争年代英勇拼杀、立下赫功,在和平时期选择留在偏远的来凤县;李连成敢于吃亏、乐于吃亏,让西辛庄旧貌换新颜,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黄文秀放弃城市的繁华优渥,毅然选择到脱贫攻坚一线……他们身上都散发着一种精神特质,那就是忠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国家忠诚,故而,都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党员、公仆、军人、青年干部、科研人的本色赤足。以此精神去洗思想之尘,我们便能在公与私、义与利、得与失之间正确抉择,过出自己的本色人生。

榜样力量能洗“行为垢”,唱响奋斗乐章。“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每一位榜样身上莫不镌刻着“奋斗”二字,以此不断推进为党为国为民的事业。李连成用奋斗解难题,黄文秀用奋斗啃“硬骨头”,唐真亚用奋斗铸就一条爱心、致富邮路,李萌用奋斗换来“万家净”,嫦娥四号科研团队用奋斗取得“当今世界殊”的成就。感受着这强大的奋斗力量,我们能不被感染吗?不要畏艰怕难,不要停滞不前,奋斗可以让平凡人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因为时光不负奋斗人。

榜样品格能洗“浮杂气”,厚植坚守情怀。工作苦累,每天划船20多公里的邮路,风雨无阻,二十年如一日,甘当洪泽湖“太湖鸿雁”,唐真亚怎么如此“执拗”?放着海南省城的公务员不当,跑到落后村庄当第一书记,挂职期满主动要求继续,隋耀达为何这样“痴傻”?不去做旅行社导游,却做了别人看来不体面的抽粪工,一干就是八年,李萌怎会这般“能忍”?只因坚守,为初心而坚守。在我们当下这个充满各种诱惑、拥有多种可能性的时代,人心思变是常态,强调坚守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但,总有些东西不能变,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故变革时代更需坚守。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去除各种“浮杂气”,拥有坚守情怀,这样才能不忘初心,推动国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榜样是最好的“思想清尘剂”、最强的“行为去垢灵”、最真的“品格提升药”,最是榜样“洗”人心,能洗去种.种不良之物,提振我们的精气神,升级我们的意念行,从而邂逅最美的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由微尘一步步化为星辰。

《榜样4》英雄人物有感精神学习心得精选<二>

党员干部应拿什么致敬榜样?

星光闪耀,精神不朽。榜样是点燃梦想的火种,是镜子,是旗帜,代表着信仰和崇高,意味着忠诚、责任和奉献,是激荡人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忠贞不二的强大力量。观看《榜样4》,是对心灵的涤荡和洗礼。今天的党员干部生逢伟大时代,当拿出初心不改、奋斗不息的姿态,共同续写更加绚烂的光荣与梦想,这才是对榜样的最好的致敬。

致敬榜样的宗旨信念,要厚植为民造福的炙热情怀。习总书记讲过:“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黄文秀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弃大城市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工作,并报名到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手绘“民情地图”,奔波于崎岖的山路,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默默奉献,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70多岁的叶培建是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他把卫星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八零后共产党员、北京市东城区环卫中心十所“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顶住世俗偏见和压力,兢兢业业,坚定执着,无怨无悔地为环卫事业奉献着青春年华,成为“北京榜样”十大人物,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个党员干部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戴,就看他是否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是否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换来群众的一张张笑脸。

致敬榜样的奉献精神,要拥有至真至纯的无我襟怀。“无我”境界是一种政治品格,来源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本质规定。这种政治品格倡导的是毫无私心、私利。“太湖鸿雁”——一名普通的邮递员唐真亚把学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把邮路变成了“爱心邮路”“致富邮路”,被群众称赞为“党派来的人”;工作挑最苦最难的干,从不争名争利,可以尘封60多年的赫赫战功,这就是张富清的名利观。党员干部要细照这些镜子,始终将人民放在心头、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心中有大爱,抛却一己之私,如此方能不愧党、不愧民、不愧己,让共产党员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致敬榜样的淡泊品性,要涵养知足知止的平和心态。河南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说:“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并把这几个字刻在村党支部对面的一块黄色大石头上,紧挨着五星红旗的旗杆;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海南省的一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隋耀达,不仅自掏腰包资助学生和老人,还将家中的冰箱、洗衣机、3部空调、2台电视等物品全部捐赠给了村里的羊场。在共产党员的字典里,吃亏的干部才“吃香”。身处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的社会,面对纷繁扰攘,能否正确对待名利,是党员干部的一道现实考题。许多快乐幸福的人,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要求的少;那些气不顺、烦恼多、陷囹圄的人,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欲望太高。“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是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简朴本分、知足知止是好干部的共同特质,值得党员干部深学细照。

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共同织就,为她富裕,为她增光。谁把国家民族扛在肩上,人民就会把谁装在心里,共和国就会给予谁崇高的礼遇。党员干部要自觉向榜样们看齐,终生践行“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用忠诚擦亮身份,用干净践行誓言,用担当书写精彩,答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这张考卷,书写俯仰无愧的报国华章。

《榜样4》英雄人物有感精神学习心得精选<三>

让榜样点亮初心“灯塔”

最是平凡动人心,牢记使命践初心。近日在央视播出的《榜样4》专题节目,把镜头对准来自基层岗位和科研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勤勤恳恳的工作;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脚踏实地的担当。尽管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事业不同,但他们平凡而又普通的点点滴滴中,生动诠释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只要保持一颗共产党人的初心,就可以在平凡中成就不凡;只有践行共产党人的使命,才能书写人生的华美篇章。

把初心映在平时工作中,把使命担负在平凡岗位上,这就是榜样的写照,也是榜样的力量。说榜样的平凡,是因为他们的职务不高、岗位艰苦、任务繁重。退伍老兵、村党支部书记、科研人员、第一书记、环卫工人、邮政投递员……他们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共产党员,就像我们身边的其他人一样。也许在人群当中,人们难于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不住他们的面孔。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誓言,那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是党员我自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我是党员我带头”。

不凡出自平凡,平凡彰显不凡。《榜样4》中的共产党员,用自己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和担当作为的奋斗精神,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当中,无论是60多年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还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吃亏书记”李连成,无论是用生命书写青春壮志的“扶贫之花”黄文秀,还是为湖区群众架起连心桥的“大湖鸿雁”唐真亚,无论是一心投入工作的“扶贫硬汉”隋耀达,还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天使”李萌,以及立志科技报国的嫦娥四号“揽月天团”,他们身上总有一种平凡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奋进。因为他们身上展现了共产党人忠诚、为民、执着的鲜明品格,书写了共产党人朴实、担当、奉献的时代风貌。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榜样4》中的共产党员,是9000多万先锋战士的典型代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身边这样默默奉献的党员成千上万,这样令人感动的事迹不计其数。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工作中无私奉献,始终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干事创业中坚守党员标准,在担当作为中彰显党员本色,在建功立业中展示党员形象,他们无愧于时代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

榜样点亮初心的“灯塔”,标杆指引使命的“航向”。学习《榜样4》中的共产党员,就要像他们那样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生价值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履职尽责的最大动力。要像他们那样把职业当成事业,把责任当成重任,把使命当成生命,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要像他们那样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时刻以大局为重、以人民为重、以事业为重,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光发热、增光添彩,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榜样4》英雄人物有感精神学习心得精选<四>

随着《榜样4》专题节目的热播,“吃亏书记”提倡的党员干部要有“吃亏精神”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干部,他朴实无华,满布泥土气,把村民当亲人,以心换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20多年时间里,带着干部到全国各地学习取经,带领河南西辛庄人民创业致富,西辛庄村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的“全国文明村”,带领西辛庄村民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他的法宝就是“不怕吃亏”。党员干部当以“吃亏书记”为榜样,肯吃亏、常吃亏、多吃亏。

“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我要是喝村里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我要是乱花村里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在就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李连成当着全村父老的面立下“军令状”。去贪念、戒私心,经受住各种诱惑,正是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让他更为百姓信服,为民做事拿得平、端得正、摆得平。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总盘算着自己物质利益,打着占便宜的小算盘,皆是背离了初心,忘记了宗旨。所以,党员干部应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能吃苦、肯吃亏,在吃亏中沉淀自己,磨砺自己,升华自己;在吃亏中默默担起爱管“闲事”“难事”,乐意牺牲自己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就一定能深受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无偿转让自家蔬菜大棚让最穷农户脱贫致富;转让村办企业让家家有股、户户分红;拆除自家小洋楼,把最好的宅基地让给群众……间,“吃亏书记”带领全村从地里“只长盐碱不长庄稼”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今家家住的是小洋楼,户户烧的是天然气,村民用水、用电、看病吃药不花钱,孩子上学全免费,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生态示范村、中州新村。这“亏”吃得值,正如李连成书记所言:“亏了我一个,幸福全村人。”

“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李连成搬家时,村民抬着匾送到他家,上面写着:“一身正气,甘心吃亏为百姓;两袖清风,心底无私好楷模。”百姓的肺腑之言,不正是对“吃亏精神”的高度褒奖?领导干部肯吃亏,就是无声的号召,作为引领的旗帜,榜样的力量群众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自然真诚拥戴,不令而从。因此党员干部不用害怕吃亏,能吃亏的老实人总会换来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赢得党和人民的尊重与赞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吃亏是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美德。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党的威信就是靠一点一点的民心会聚起来的。跟着“吃亏书记”学“吃亏”,只有常怀“吃亏”理念,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永远把群众摆在第一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做合格的人民公仆,切实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榜样4》英雄人物有感精神学习心得精选<五>

普通而不平凡,细微却令我们感动。“榜样”其实都是普通的个体,但平凡的他们却拥有不平凡的力量。其实拨动我们心弦的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也不是什么曲折迷离的经历,而是他们敬业精业、勤奋创业、苦乐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在磨砺中进取、在探索中创新的精神意志。我们要善于学习这些先进典型身上可贵的进取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也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什么样貌?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是什么样貌?习近平曾对优秀共产党员、对好干部提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严”和“实”、对党忠诚等五条标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党中央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

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两优一先”“两学一做”个性节目《榜样4》,从自身经历讲起,众多讲述者将还原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是如何做好人民公仆的。透过典型访谈、老党员现场讲述、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该节目将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民实干担当、勤勉敬业奉献的精神风采。

这些榜样用满满的热爱之情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群众,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广大群众的福祉,先大家后小家,作出了牺牲和妥协,赋予生命更充实的好处。

他们用爱的奉献,给予这个社会更多地温暖,给予这个社会更多地正能量,他们用牺牲和奉献诠释着什么是共产党员,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身体力行,感动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为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为这个社会的更加完美而努力着。

每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都是一座座闪耀着光芒的灯塔,这一座座灯塔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实干担当和敬业奉献的精神。“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榜样离我们很近,模范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心中都有榜样,我们总是在媒体上看到榜样们的事迹,总是觉得榜样在大家的“眼里”,在大家的“嘴里”,却没发现榜样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如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处处都有值得学习的榜样,我们身边不缺乏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传递爱心的感人事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诠释着榜样的精神和力量。

关文章:

1.2019《榜样4》专题节目英雄人物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2.2019《榜样4》观后感学习心得精选范文5篇

3.2019观看《榜样4》心得体会10篇精选范文

4.《榜样4》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5.2019《榜样4》观后学习心得有感范文5篇精选

篇13: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远赴他乡的奉献,照出了党员的初心不改,一心为民

“小水长流,则能穿石”,初心不改,必将成就伟大事业。我们因着千千万万的原因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我们都怀着同样的初心成为共产党员,那就是尽职尽责,为民服务。每位党员都要牢记入党初心,时刻警醒,不管是人微言轻还是位高权重,都能坚守自己,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绵薄力量。初心不改,党员要勇于把自己活成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今天,祖国的强大不再需要我们枪林弹雨,但同样需要我们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刻意尘封的功绩,照出了党员不追名逐利,一心为党

冬梅不与百花争艳,风雪之中暗自流芳。一辈子的丰功伟绩,60年的刻意封藏,藏了追名逐利之心,显了一生为党之名。现今,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党员面临的诱惑只增不减,有多少人抵住了诱惑,守住了初心,又有多少人沦为权力的奴隶,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时刻警醒着今天的党员,在工作中要务实求真,一心为公,主动作为;在生活中要严明正身,克己奉公,主动将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设伟大祖国必定有我的信念,时刻向党员模范看齐,望其项背、创先争优,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在平凡岗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鞠躬尽瘁的忠诚,照出了党员的赤子忠心,一心为国

古有“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今有“深藏功名60载,一心只为国家盛”,张富清老人穷尽一生诠释着何为忠诚。面对子女,他只有一句“我没有本事,也没有力量给你们找工作,我是国家干部,要把位置‘站’正”;面对祖国,他放弃所有,奔赴战场,在战争中始终忠于祖国,立下赫赫军功;退役转业后,他放弃安逸享乐,远赴偏远山区,留下“两袖清风,无怨无悔”。反观今天的党员,“两面人”“两张皮”,对党和人民虚与委蛇时有出现,成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拦路虎。今天的党员要主动加入组织学习,严格开好“三会一课”,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测评,情真意切、原原本本向党组织做好思想汇报,端正态度,将忠诚贯穿党员生涯。

篇14: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心中有信仰,才能永葆公仆之心。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坚定理想信念,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好人民,做好人民的公仆。作为党员干部首先从自身做起,带头发挥模范作用,让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补足精神上的之钙,防止得软骨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心思放在抓工作上,努力为党分忧、为民奉献,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心中有信仰,才能校准人生奋斗航向。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动力之源,理想信念是思想之堤,只有守住了理想信念的根源,共产党员的人生才不会跑偏,才会在正确的职业道路上前行。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之光照亮人生奋斗航向。

心中有信仰,才能脚下有力量。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时刻有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往前走。老英雄张富清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新长征路上,我们要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要践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将坚定的理想信仰融入血脉、融入灵魂,让信仰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自觉价值追求。

篇15:学习先进人物事迹有感:榜样的力量

1.1 新闻记者的失误

在叙事学中,“他者叙述”就是依靠文本来完成对“他者”形象的建构,以实现主体的“自我”意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用文字再现事实的特殊形式,也存在着叙事的必要性,在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记者就成为了掌握话语权的叙述者,他们通过对新闻事件六要素的提取,从“他者”群体中独立出来,对事实进行客观地再现,也就是对所发生事件的重述,而这种重述看似客观,其实在编码与解码,即再现与受众阅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完成了对他者形象人为地建构和解读。例如,在许多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或是在对客观事实进行传达时,并未对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大背景的具体情况进行阐释,在受众接受阅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将民族地区定位为几十年前落后、蛮荒的模样。那么以真实性、客观性为原则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缺陷呢?笔者认为,就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违背或是忽略了“三贴近”的原则。“三贴近”是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更是从事新闻报道的科学方法论,所谓“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是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新闻记者往往浅尝辄止,首先就表现在非少数民族记者缺乏民族知识,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或是本身就存有固定的偏见,在采访的过程中没有实际深入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长期的观察和走访,不懂民族文化知识,更不了解民族生活习惯,只为了利用少数民族的标签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此类报道,只陈述了事实却并没有交代背景,对受众产生了误导。

其次,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快更多的为受众提供信息,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记者化,使新闻信息的生命——真实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例如,去藏区旅游的人,拍拍照片,然后想当然的在微博、微信上发布信息,受众在阅读后就被这种没有经过实际调查,没有任何真实可言的假消息迷惑,认为这就是藏区的真实面貌,认为藏族就是这种野蛮无知的状态。可见,新媒体的弊端给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2 受众的误读

作为新闻报道的阅读接受者,受众的喜好和兴趣,常常会成为新闻素材选择的首要考虑对象,只有适合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能够激起受众心理反应的新闻报道作品才达到了其需要达到的效果。新闻报道之所以提倡“三贴近”原则,就是为了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为了满足人的求异和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占大多数的非少数民族受众,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无疑是具有差异性,并能引起受众阅读欲望的内容。但是就是在受众对新闻报道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客观事实的误读,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因此,在对“他者”事件的理解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观意识的影响,将有限自我认知投射到对对象的认识上,例如,作为占人口大多数的非少数民族受众,缺乏甚至根本没有民族知识抑或宗教知识,记者叙述和编码的新闻也是在有限的版面和字数内进行再现,因此,即使客观但不全面的新闻报道往往会使受众片面或者歪曲理解。新闻报道的功能是传递事实、引导社会舆论和引发社会效应,因此受众的心理反应就可以体现出少数民族的形象定位是怎样的。通过对周围受众反应的观察不难看出,这种定位始终是野蛮、无知、贫穷的,始终是作为被施与者接受着外界的关怀与帮助,始终是被主体异化的他者形象。由此可见,受众的误读,对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的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根由。

2 新闻报道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及学习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党性觉悟的、为社会主义事业肝脑涂地、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优秀干部,其中,就不乏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例如在康巴藏族中,扎根基层,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将一腔热血奉献高原,甚至献出生命的好干部:毕世祥、菊美多吉。作为康巴藏族的优秀代表,从2012年至今,这两位主人公的事迹多次见诸于报端、电视等各类媒体,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善良与无私,也以此在受众群中建构起了新的少数民族形象。

2.1 对毕世祥的新闻报道

毕世祥,藏族,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人,2013年12月16日在出差途中发生车祸因公殉职,时任中共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其殉职后,以其为对象的新闻报道,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就有多达两万多条相关内容。主要报刊《人民日报》4篇,《人民日报》海外版1篇,《中国民族报》2篇,《四川日报》、《甘孜日报》、《成都商报》等各地各类型报刊都对毕世祥同志的事迹进行了多次报道。四川卫视的“四川新闻”、“今日视点”以及中央电视台“时代先锋”、“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也以毕世祥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内容,进行了二十多次的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例,2014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第一版“时代先锋”一栏,对毕世祥的先进事迹做了题为《毕世祥,雪山铭记你》的详细报道[5]。报道分为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深入基层,为群众谋福祉的实例;第二部分讲述了毕世祥32年如一日,行遍甘孜州18个县,325个乡镇,年平均深入农牧区达5个月以上,行程8万多公里,并在工作中多次遇险的实例;第三部分是毕世祥在担任甘孜州旅游局长期间,身先士卒,出谋划策,为甘孜州旅游勾勒出了宏伟蓝图,被称为“马背上的局长”;第四部分是他所做“利长远”的事:禁止盲目开发旅游,宣传藏族文化等等;第五部分是记者短评。通过这五个部分的事实再现,记者向受众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有着高尚人格和忠诚信仰的藏族共产党员形象,做到了“三贴近”的新闻报道基本原则,以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事实,稿件中出现的都真实可信,并多引用被采访者的原话,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篇成功的报道,不仅要看记者的采写能力,更要看受众的心理反应,通过对《人民日报》电子版网友的留言来看,对于毕世祥同志先进事迹的这篇报道,网友留言全都是称赞之言和哀悼之声,这说明在受众的心理,对于少数民族的形象定位已经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转变,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也可以此为契机得到发展[2]。

2.2 对菊美多吉的新闻报道

菊美多吉,藏族,四川甘孜州道孚县人,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于2012年5月19日凌晨,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去世,经新闻报道,其先进事迹广为传播,被誉为“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被多家报纸刊发转载,以《人民日报》为例,相关报道44篇,海外版2篇。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以《忠诚像雪山一样圣洁——追忆四川省甘孜州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上)》[6]这篇通讯为例,将菊美多吉十多年如一日的基层群众工作娓娓道来,举出了牧民定居、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等多个例子,真实再现了菊美多吉的工作和生活画面。

除了报纸,各大电视台对菊美多吉的事迹也进行了反复报道,播报视频七十多条。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还被拍成话剧、电影,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了受众的眼前,从2012年至今,向菊美多吉同志学习的活动在各地举行,反响强烈。受众通过纸质媒体以及电子媒体了解到了菊美多吉的故事,更改变了对少数民族传统的偏见认识,重新建构起了心中的少数民族形象。这些都离不开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素材的恰当选择、对事实的深入采访和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地区各项方针政策的全面把握。

以媒体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两位藏族干部先进事迹的报道,可以看见新闻报道对少数民族形象的建构,以及受众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认知在不断改善,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了这种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报道必须选好角度,才会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也不至于伤害到民族感情。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的这些报道,以两位藏族干部的事迹为材料,将他们为基层群众工作奉献生命的真实故事还原出来,给受众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拉近了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距离,更促进了民族团结,让受众对少数民族干部形象有了真切的认识,达到了报道的预计效果。

其次,以少数民族为对象的报道应该将话语权交给被访者,在稿件编辑中,多引用被访者的原话,这样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的新闻报道中可见,记者引用了许多老百姓对他们的赞美、怀念之词。这种话语权的转移可以防止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注入过多自己的固定认识和情感倾向,进而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受众也可以不受左右,直观地进行衡量评价。

最后,选取恰当的照片,而不是一味拍摄反映民族地区偏远贫穷的图片。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比起文字更能直观地反映事实,它也是吸引受众的第一道窗口,能够直击受众的视野和心理,因此,好的图片可以为新闻报道增色添彩,是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的关键一环。

3 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办法

3.1 利用新旧媒体宣传少数民族文化

在科技发达,新媒体技术异军突起的时代,对于新媒体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宣传的效果,虽然新媒体在真实性、客观性的方面还存在缺陷,但是充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来宣传民族文化,是一个直接、内容题材广泛、时效性强且方便快捷的方式,在微信、微博中也出现了许多以宣传民族文化、旅游、宗教等各类型的大V和微信群,也有许多相关网站出现,这样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势头。

但是对于新媒体所存在的缺陷,我们还必须依靠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来把关,由于新媒体的自由化、随意性,不免存在一些刻意歪曲和丑化民族形象的人,这时就需要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来做全面、真实的报道,以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澄清谣言、以正视听。所以,新旧媒体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时新闻报道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只有通过大力宣传,才能纠正受众的偏见,为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的重塑提供可能。

3.2 提高记者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

在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中,记者掌握了选材、采访、编辑等重要环节,因此,记者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直接决定了报道的内容将以怎样的面目呈现在受众面前。只有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的记者才可能贴近民族生活、民族群众,知道少数民族同胞的所感所想,民族地区的真实情况、人民的心声客观地反映出来。在采写过程中,更要注意字词的使用,不恰当的用词和表述将会造成认识的偏差,所以,记者的文化修养,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产生怎样的新闻报道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学识广博、立场客观的记者才能够报道出好的涉及民族的新闻。

3.3 培养少数民族新闻记者

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如果以少数民族的视角来采写,那么会更加的真实客观,所以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人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4]。“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业地位特殊,不可缺少,不可同化,因为民族新闻传播一定要顾及本民族的政策、历史、文化,因此,发展这一事业就必须有专业人才来带动。”[1]那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人才?首先在高校的新闻课程设置上,尤其是民族大学,要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新闻课程。其次,抓住少数民族新闻双语传播这一特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报道,既能向外界介绍本民族,又能使本民族同胞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种使本民族掌握新闻话语权的方式,可以使涉及民族的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又能避免他者叙述叙述所造成了不客观、或者不真实性。是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重塑的最根本解决途径。

4结语

少数民族形象的塑造是涉及民族内容的新闻报道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这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对毕世祥和菊美多吉两位藏族干部的先进事迹报道,不仅使受众了解了藏区基层干部的朴实勤恳,更为记者提供了如何进行民族题材新闻报道的经验。而这些报道之所以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两位主人公感人至深的平凡故事,更在于报道者在报道过程中是怀着感动与敬佩的心情。所以,只有报道者真正把少数民族当做骨肉同胞,而不是将“民族”作为猎奇的标签来吸引眼球的时候,少数民族形象在新闻报道中的建构才有可能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1]钟克勋.新闻写作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郑保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发展报告(1949—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3]钟克勋.康巴地区民族新闻传播的掣肘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4]旺堆.浅论新闻报道中的少数民形象塑造[J].西藏研究,1989,(3).

[5]刘裕国.毕世祥,雪山铭记你(时代先锋)》[N].人民日报,2014-04—03(01).

上一篇:林业技术推广2009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宏村古村落文化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