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2024-07-21

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分类。第二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活动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方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实际操作活动由表及里地认识什么叫分类,了解到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它广泛地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使物体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使物体排列变得更加合理、有序。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待改进: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学生只注意实验和观察,去忽略了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在汇报时,又未充分利用自己的记录,使实验记录成为一个虚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对分的兴趣大于对交流的兴趣。学生们大多很乐意说出自己的分法,发言都很积极,小手甚至都举到了我的鼻子底下,但是当需要他听别人发言时,却都不能认真的倾听,自顾自的玩起了手中的东西,交流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这些表现说明了首先在学生心目中仍然把交流的对象指向老师,把交流当作回答问题,别的同学也因为事不关己,当然就高高 挂起了。其二,在交流时,老师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发言的学生身上,忽视了给其他学生布置听的要求,学生没事干,自然也就不认真听了。其三,学生缺乏交流的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这种回答问题式的交流转变为介绍式的交流,介绍的对象就是全班的同学;再一个就是教师要给听的同学树立一种意识,每个人既是听众,又是小评委,听后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之间就会形成互动性交流;另外,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

我觉得在今后科学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快乐。

篇2: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找酸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分类,体会分类对于人们生活的帮助,分类可以让人们更便捷的生活。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板书设计】

给物体分类

篇3:“观察物体”教学实录与反思

1. 通过教学, 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组织学生观察实物, 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教学, 使学生体验生活现象数学化的过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

【教学准备】圆柱、圆锥、长方体、魔方等实物。

【教学过程】

1.直观导入, 激起兴趣

(1) 谈话揭题, 检验旧知。

师: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习过观察物体, 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很多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块内容。 (出示课题:观察物体并连接)

师:请一个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判断, 说说为何这样连?

(2) 反思说理, 确定方向。

师:把《数学》课本放在书桌正中位置, 如果要看到最大的面, 应该从哪个角度观察?不能移动课本的位置。

生:如果要看到最大的面, 要站起来观察。

师:如果要看到最小的面, 应该在什么位置观察?如果要看到第二大的面呢?

生:分别从正面和左面看。

师:同学们刚才是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数学》课本, 现在一起来看看老师带来的物体 (师出示一个大长方体) 。要观察到最大和最小的面, 应该在什么位置进行观察?如果正面是最小的面, 要观察到最大的面需从上 (下) 面观察。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师:观察物体, 我们一般会从哪些位置进行观察?

生:可以从3个方向看。

生: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生:还可以从下面、右面、反面看。

师:是这样的吗?

生:从下面看有限制, 除非有透视眼;从后面看, 要绕过去, 不方便。

师:要观察物体, 需要先确定观察的位置, 那样就能清楚地观察到物体的特征了。

2. 展开观察, 构建新知

(1) 自主观察, 思辩结论。

师:今天跟我们一起学习“观察物体”的还有另外3 位小朋友, 他们的观察与我们是否一样呢?

师:如果他们邀请你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成为第4位观察的同学, 根据你学到的观察物体的知识, 你会怎么说?

生:我只看到了一个面。

师:说说他是在什么位置观察的?请验证。

生:我看到了两个面。

生:我看到了3个面。

师:他们说的都正确吗?

生:都正确! (齐声说)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向看, 结果是不一样的。

生:最多能看到3个面, 最少看到一个面。

师:这些面与面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生:看到的面与面是相邻的, 不可能看到对面。

师:如果要下一个结论, 该怎么下呢?

生:一次最少能看到一个面, 最多能看到3个面。

生:不同方向看到不同的面, 面的大小不相同。

师:观察这个图形 (出示一个魔方, 外面用纸包住) , 请从上面、左面、正面看, 看到了什么?

生:在长方体中, 不同方向看到不同的面, 面的大小不相同。

生:对于正方体来说,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观察到的面大小是相同的。

(2) 引导抽象, 质疑提炼。

师:请把观察到的面画下来, 你能行吗?

(出示一个圆柱, 直放, 要求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图形, 学生觉得很容易)

师: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图形, 从左面看呢? (投影演示)

师 (出示第二个圆柱, 高与底面直径相等) :你看到的面会是什么图形? (投影演示)

师 (出示第三件物体纸杯) :你看到的面是什么图形?

(投影演示, 再出示一个与它一样大小的梯形, 进行重合)

师 (出示第四件物体圆锥) :你从上面会看到什么图形? (投影演示, 反转一下再演示)

师:真是不可思议啊!我们明明出示纸杯, 却看到一个梯形的面;明明是一个圆柱, 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或正方形) 的面, 可见“观察”里面的奥秘真多啊!

(3) 梳理小结, 总结引领。

师:“观察”需要有多个位置, “观察”它的多个“面”, 才能准确地确定它到底是什么物体, 认识才会更全面。

(4) 实战体验, 练习应用。

师:刚才我们从观察一个物体入手, 进行了学习, 如果现在有两个或几个物体组合在一起, 我们观察它们, 又该如何进行呢? (出示圆形, 学生观察)

3. 深化提高, 提升水平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 同样也明白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得到的图形是不同的。现在你能从下面的平面图形猜出它们是什么物体吗? (点击出示)

生:可能会是圆柱。

生:可能是圆锥、球等。

生:两个组合起来会有圆柱和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多种情况。

师:把想到的答案写一下, 看看谁写得多。

生:如将第一个圆确定为球, 第二个圆可定为球、圆柱或圆锥;第一个圆确定为圆柱, 第二个可以定为球、圆柱、圆锥;第一个圆确定为圆锥, 第二个可定为球、圆柱、圆锥。

师:如果把其中一个圆换成长方形呢?又会是些什么物体呢?先独立思考, 再同桌交流, 要求说完整。

4. 拓展延伸, 感受数学

师:“观察物体”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 并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请大家一起来读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读它吗?

5. 总结回顾, 盘点心得

篇4:“观察物体”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在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考。

3.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在丰富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合理推理,判断他人看到什么形状的物体。

教学准备:小汽车、玩具等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能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方位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主要以“活动教学”的理念编排了这个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操作、感知、思考、想像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积累的经验是零散的,思维是不够系统、全面的。为此,教学时教师应增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活动体验,如实物观察小汽车、玩具等活动,以此来拓宽儿童体验的渠道,让儿童自由充分地参与活动,形成正确、强烈的认知表象,促进推理的形成、数学观念的养成、思辨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教师拿出玩具小汽车,引起孩子的兴趣。

二、自主观察探究

1 本位观察。

(教师走到教室的中间,让各个方向的孩子都能看到小汽车。)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看到了小汽车的什么部分,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生:我看到的是车牌号码。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师: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哪个面,(师有顺序地变换方向来提问学生。)

生:我看到汽车的后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前面,我从前面还看到了有车灯、车牌。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左面。

生:我看到了小汽车的右面。

师:我们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为侧面。(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2.换位观察。

(老师不动,两组同学互换位置。)

师:你现在看到了小汽车的哪个面?

生:前面、后面、侧面。

生:跟我刚才看到的不一样呀!

师:问得很好,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位置交换了。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如果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就能看到不一样的形状。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玩具熊。

师:请分成4个小组,分别观察它的4个面,并试着把它们画下来!(生分小组进行绘画。)

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画是相反的。

生:我们组和第三组站的位置是对面,所以是相反的。

3.自主建构知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屏幕显示:三个小朋友在不同位置观察小汽车的情境,并给出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小刚他们也在观察小汽车,他们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生:(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小红想到高处去看看小汽车,于是她乘热气球飞上天空。(屏幕显示小红乘热气球飞上天空的情境和三幅不同形状的图形)她现在是从什么位置观察小汽车的’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观察汽车买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用实物观察。)

师:那你一眼最多能看到汽车的几个面,

生:两个面,你看我可以看到前面和侧面。

生:不对,可以看到三个面的。

生:四个面。

生:不可能的,你看到上面的时候,看不到下面的。

师:一眼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4.小结观察的方法。

教师利用教室中已有的物品,如讲桌、茶壶等,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小结:同一物体,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观察小组内同学的玩具。

2.找到不同的人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粉笔盒,用笔画出各个面的形状。

3课后练习巩固。

4.布置作业。

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看一件物品,说出你们分别在物品的什么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反思:

数学课堂是一种生活,应该洋溢着文化气息。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饱满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可以活动的、体验的、享受的,整个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1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这一课中,为了联系儿重的日常生唐经验,我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性的生唐背景,设计了多种观察物体的活动,如观察小汽车、毛绒玩具等,有效激活儿童的活动经验。让学生通过想像、判断、推理,作出合情合理的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提供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汽车,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坐位,自由地观察小汽车,并且把看到的画下来。这一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学生要考虑从什么方向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怎么才能把这些特征表现出来等。我认为这是一种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对话性的平台。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的“对话”关系。本节课中,学生和老师之间都在交换意见,交流观点,没有“权威”和“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我认为”,“我有不同意见”。我只是一个倾听者;而当我有意见交厩时,学生是一个倾听者;当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我是合作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创新的火花才不断地闪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得以生成,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4 回归生活,应用实践。

“数学生活化”要求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应用于生活。例如我给孩子们留的作业,就是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带到生活中去,养成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的好习惯。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判断事物”、“有什么好办法来积累孩子的数学经验”、“怎样在有限的课堂中展开更加丰富的数学活动”等,希望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

篇5: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巩固复习分类的思想

2、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特点,知道几何体名称

过程方法:分一分、玩一玩、猜一猜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几何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区别几种几何体

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是什么?想不想知道?机器人的样子很酷吧!这是机器人聪明的头、结实的身子,你知道这是机器人的什么吗?对了,这是我的胳膊,这是我的脚。其实这是由你们桌子上的各种玩具组成的,我想请你们找一找你们桌子

上的这些物品哪些像机器人的头、身子、胳膊、脚。

学生:从桌子上分别找出与机器人的头、身子、胳膊、脚 像的物品

师: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真高兴,下面老师请你们把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汇报分类的结果。

二、玩一玩

1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长得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老师与学生一起活动)

学生活动,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2区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球与圆柱滚动的不同。

教师引导提示。

学生谈不同。

三、猜一猜

师让学生在袋子里摸物体。

学生介绍是哪种物品。

师摸并说出物体特点,学生根据特点来猜。

四、课堂外延

回家找一找加重的物品,那些属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五、总结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物体的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物体分类这一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注意到以下几点: 球

1.根据儿童表现欲强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活动的最好,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用得红旗等方式予以强化;这样既适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和自控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课前我让学生带了学具袋,自己准备了一些实物,上课时从儿童的兴趣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玩具作“礼物”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4.本课注重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的能力。

遗憾的是,因本人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在教本课时,对新课改的理念还没完全把握透彻,又在选材时本人不够慎重,本课跨跃了第四第五两个单元,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知识、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充分把握教师的意图,甚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不能完全领会,四人小组合作也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怎样处理好学生的动与静,怎样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课件、可爱的小娃娃、篮子、各种形状的物体、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认一认。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喜欢吗?那你们打算怎样认识它呢?

(生:……)

师:像这样,记住物体的形状就能正确认识物体了。

2、说一说。

师:可爱的小娃娃知道大家带来了许多东西,谁愿意为他介绍分绍?

(生:……)

3、揭示课题。

师:这么多的物体,你们可不可以把它们分一分啊?(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分类》。(板书:物体分类)

二、合作分类,探究方法。

1、小组分类。

师: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动手分一分吧。

2、集体交流。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3、初识物体。

师:大家的办法真不错,像XX小组这样,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分在一起,每种形状的物体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小朋友知道是什么吗?(指名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三、观察操作,认识物体。

1、认识长方体。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小朋友们,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啊?

(生答,师板书:长方体。)

师:请你们也拿出一个长方体(师贴图),仔细观察,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发现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生:……)

师:你真是个观察小能手。

小结: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6个面,不能滚动的物体。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伟大发现。

(学生自主探究)

师:哪个勇敢的小朋友先来说?集体交流,师点拨引导。

篇6: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

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组织教学教零乱。

首先,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中,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组织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物体的分类教学反思》。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导致课堂纪律较乱。假如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也许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

篇7:给物体分类教学反思

经过几天的集体备课,今天终于将《物体的分类》的三度教学设计在本班进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借助数学本质追问活动过程的技能。

1、在分一分初步感知物体特征这个活动中,我改操作为直接思考,转学生的分实物为分序号,这样组织便于老师把握课堂,可是在学生分完之后,让 学生来汇报分法时,没有继续追问学生是按什么来分的;没有继续追问魔方另外分一类的本质原因;没有继续追问其他同学的分类情况如果在这里,我将追问进 行到底,那就可以让学生有深度地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联系和区别。

2、在我说你摸游戏巩固形成表象这个活动中,在老师说出了物 体的特征后,有的学生摸错了,我没有抓住物体的本质特征继续引导、追问学生摸的过程,让学生把摸的过程叙述一遍,并引导学生明了怎么摸才感觉是圆柱或长方 体之类。

如果给予追问,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物体的认识将水到渠成。

3、在找一找解释应用这个活动中,学生说出黑板是长方体,我没有继续追问黑板的6个面在哪里,以致后面又出现了投影仪是正方体的现象。

通 过本次研讨,我明白了有效的`数学活动,要注意把握数学的本质,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不要凭感觉肯定或否定,而应在课堂上适当回放活动过程,特别是课堂中 的错误更需要围绕数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来进行,关注学生的基础和已有体验是否 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还要注意活动的组织过程

篇8:教学反思的涵义、分类与内容

1.反思

所谓“反思”,它的本意是对自身行为、思想的叩问与思考。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早在《论语·学而》中,就有“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扪心自问一直是士人修身的自我要求。

在西方国家,“反思”主要有两种内涵:

一是将反思看做“对思维的思维”,即以思维活动的过程或者结果为对象的思维,类似于心理学的元认知过程。由此可以认为,对思维的前提进行审视,对思维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对认识所得结果的再思考、再认识,这种不断深入、理性升华的过程,就是“反思”。

二是将反思视为特殊的问题解决,是一种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执着、审慎地分析、解决的思维方式。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比逻辑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思维过程, 理性和情绪交织在其中,还涉及直觉和激情。杜威认为,个体进行反思有三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开放的头脑,二是责任感,三是专心致志,正是这三种态度确保和推动了人们的反思行为。在杜威反思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倡反思性教学的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

2.反思性教学

所谓反思性教学,是相对于操作性教学而言的。熊川武教授把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可以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模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本文只讨论反思性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环节,并按照习惯,称之为“教学反思”。

3.教学反思

一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回溯、检验与审视、分析的过程。它不仅是教师个人认真思索的过程,还常常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它也不只是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与经验总结,还常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正如《礼记·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反思其实就是关于教学的知困、释困和解困活动。

教学反思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之所以得到普遍的认同,就是因为大家都认识、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践表明,教学反思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它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实实在在地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分类

对于教学反思,不同的分析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比较切合教师实际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常见分类有以下几种。

1.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

从时限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教学中的即时性反思与教学后的回溯性反思。

这一分类的理论基础在于“思”与“行”原本就可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伴相随,教学反思也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这一分类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醒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过程中自觉地、持续不断地自我观察和思考、自我监控、调节和评价, 以确保教学的效能,同时也促进自身反思习惯的形成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教学前的反思常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它以教师原有的实践经验和对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为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预测和设计能力,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教学中的反思是在上课过程中进行的。它表现为对预设教案的酌情调整,对生成性问题的恰当处置,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

教学后的反思是在课后进行的。它以课堂上发生的事实为依据,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经验总结水平。

2.纵向反思与横向反思

从参照看,教学反思又可以分为纵向反思与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教与学的今天、昨天与过去比较,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进行思考和梳理,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或问题的变化,从而进行改善。

横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与同行的教学比较,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找出教学设计与实施上的差距,解析行为背后理念上的差异,从中获得改进教学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常性听课、评课,就是横向反思、超越自我的绝好机会。

显然,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开拓教学反思的视野。

3.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

从主体看,教学反思还可以分为个体反思与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事实的自我诠释与追问,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内心对话。最常见的如“课后思”“单元思”“期中思”“期末思”或一个学年、一届教学后的反思。

群体反思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彼此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与同行的沟通、交流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教学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最常见的群体反思形式是备课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它注重问题的共同诊断、教师间成功的分享与共同提高,有助于形成、建立学习共同体。

目前教师个体反思运用最普遍的方式是写“课后思”,这种方法对于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教师天天记课后反思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也会受写作水平的限制,而且还存在“当局者迷”的可能。据有关调研,95.5%的教师渴望交流与对话。

群体反思的参与者除了同事之外,还可请教研人员或教育学者介入,集思广益。特别是教师教学中实际“所采用的理论”与课改“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落差,教师本人常常难以觉察,需要专家引领。即使对话过程中出现观念认识上或实践诠释上的不一致,也是一种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这里仅讨论教学后反思的内容。

明确反思什么是教后反思有效进行的前提。一般来讲,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成为反思的对象与内容。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尽管不同的角度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但为了便于在“过程回放”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检验教学的成败得失,思考其原因,有必要搭建一个大致的反思内容框架。

1.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方案,它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过程与效益。反思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对这些预设是否适合教学的实际进程、进展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

考虑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状况,下面将有关教学设计的主要反思内容,分为“基础指标”与“深入内容”两类分别加以讨论。

第一,反思教学设计的基础指标

教学目标是否适当,如果偏高或偏低,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写出修订后的目标或注明是由于本班学生的什么具体原因导致偏高或偏低。

教学的起点、重点、难点是否恰当,如果发现偏差,则应思考调整后的教学起点、重点、难点应该是什么。

教学容量是否合适,如果偏多或偏少,则应写下可以删减或增加哪些内容的初步设想。

练习难度、层次是否合理,如果偏难、偏易或先后次序、坡度不合理,就应记下怎样修改或怎样调整。

这些看似最低水平的反思内容,却是最具操作性、技术性的常规反思内容,也恰恰是最富实用价值的反思内容。因为教后反思的最直接动机就是为了下一次再上此课,能在今天的基础上保持优点,克服不足,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地改进教学。舍此基础,一味拔高,奢谈教学策略、教育理念,充其量只是描绘水中月、镜中花,设想空中楼阁。

上面之所以将教学的起点与重点、难点并列,是鉴于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都或多或少存在低估或高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现象。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反思教学的起点是否恰当,并非多余。

为便于课后反思的实际操作,这些基础指标可以设计成表格,逐项打勾、打叉,需要时再给出简要的描述、分析。比如,当课前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出现偏差时,描述与分析就不可缺少了。

第二,反思教学设计的深入项目

我们还有必要对教学的整体思路、教学的细节设计进行反思。

教学整体思路的反思,主要审视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学生是否明白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了教学的递进。更深入的反思则可以审视:知识形成的逻辑过程与学生认知的发生过程有没有得到统一。例如,数学概念的“解构”与“建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析出”、相关知识的“沟通”与“辨析”等,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毋庸质疑,这样的深入反思,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却能够凸显数学教学的精髓。

教学细节设计的反思内容较多,大家也都比较熟悉,比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活动的创设、小组讨论问题的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等。这里仅以问题情境创设为例。

关于创设数学的现实问题情境,基本的反思:一是该情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该情境有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作用;三是该情境有没有起到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作用。如果实践表明这些功效都不明显,那么该情境就是可有可无的。记得有一次去学校听课,课间与校长交谈时,一位数学教师来问:“校长,下周的公开课我不从生活情境引入可以吗?”校长回答:“怎么了,不从生活情境引入就犯规了?你觉得需要、有效,就创设,低效或无效,就别去挖空心思。”看来,课改理念一旦被误读、被视为教条,势必导致异化。鉴于此,关于现实情境创设的反思,首先提示上述三个基本点。

更深入的反思:一是情境的载体能否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二是情境的内涵能否成为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问题源”。当然,并不是所有情境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却是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深层次追求。

2.反思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施情况的反思内容可以梳理、归结为教与学两个方面。

第一,反思“教”

一是判断教学效果。比如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一一达成,哪些地方、哪些学生超出预期或者未达预期等。

二是考察教学过程。比如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各项学习活动实际开展的情况,课堂氛围营造得如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感情沟通,有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差异等。

三是审视自身的语言、行为。比如提问是否清晰,问在关键处,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讲解是否准确,启发收效如何,各种教学手段、媒体包括板书的使用是否得当。

四是诠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比如,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灵活机智的应变处理,以及由偶发因素触动生成的瞬间灵感、即兴创作,等等。那些不经意间突然而至的精彩教学行为,很容易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应当利用课后反思及时捕捉、记载、诠释,以利于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五是剖析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之处。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流于形式,应对个别学生的插话打乱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华丽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却掩盖了数学的内涵,等等。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缺陷,对它们进行剖析、探讨,同样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

毫无疑问,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是同等重要的反思任务。对于课堂教学经验与教训不能只作客观的描述性记录而不进行诠释。在这里,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经验(教训也是经验)的解读过程,经验只有经过理解、加工和提炼,才有可能升华,成为个人的“实践理论”,指导、改善教学行为和操作体系。

第二,反思“学”

主要是审视学生的实际收获。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了哪些,“会”了什么,经历了哪些过程,“悟”了多少,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了怎样的能力,有了怎样的情感体验等。

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语言表达等),包括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的程度;分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对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分析学生所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作业情况等。此外,还有两项常规内容,就是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与剖析学生的各种错误。

现在,大家都认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其不意地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解法,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捕捉这样的信息,给予赞赏、激励,并酌情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还应利用课后反思将其记录下来,作教学的第一手素材,以资研究、共享。

同样,学生的各种误解、回答问题与完成作业时的各种错误,也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研究学生的错误,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教后反思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照相功能的普及,使得很多教师已经养成用数码照片记录学生“作品”的习惯,给分析和积累、保存带来方便,应该提倡。

3.反思教学疑难与教学感悟

这也是目前教后反思的常规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记录了教学“元、角、分”的“疑难问题”:课前,我了解到班上多数同学都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所以把“换算”作为教学重点,并特别关注了几个换算有困难的学生。结果作业显示,原来不会的那几个学生仍然出错,怎么办呢?第二年,她在再次教学该内容的前一个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双休日跟随家长去超市购物,由你付钱,记下付了多少,找回多少。结果换算的难点解决了。这一次,她记下的是“教学感悟”:数学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有些知识,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效果比在课堂上完成书面练习要好得多。

以上勾勒的课后反思内容框架并不全面,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些回溯分析的线索。具体实施时,各人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较深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记下;贵在言之有物,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贵在持之以恒,长期积累。一旦养成反思习惯,成为自觉,就能帮助我们从习惯支配下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不断提升教学的水平、品位和境界,同时也能让我们在辛勤的教学劳动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认识上的升华。

篇9:《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教学反思

【案例1】

教学准备:学生桌上已整齐地排放好实验仪器和物品,还有一张探究实验报告单,报告单上写明:你的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把学生分成12小组,按座位前后共四人构成一个学习小组。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入课题:“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与生活体验教师指出:是地球的吸引使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重力)并提出问题:(1)重力的三要素特点?(2)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马上组织学生探究。

2.分组合作

教师安排分成的12小组探究问题:部分表格如下:

器材:一只弹簧秤4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一个重垂线直尺

过程:用所给的器材研究重力的方向、作用点;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内

结论:

3.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约过了25分钟后,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课后感悟:这节课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跃起来了,但不持久。许多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表格要求来做,完成后添上数据,讨论一番,而教师整个过程似乎没有什么生成性的东西,然后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有的学生甚至在一旁看着…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有动态生成、差异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下午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实录如下:

【案例2】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将实验用的所有仪器和物品放入放在桌角上。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人。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天体运动介绍突出吸引的普遍存在,接着播发一段牛顿探索苹果落地的故事,自然引入课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地球的吸引(当然还有提出是苹果熟了),教师顺势提出重力的概念。

过程中(教师从箱子中拿出一个大的苹果,指着苹果对学生展示)

师:如果这只苹果挂在树上马上要掉落下来,你要得到,该怎么办?(不爬树,不借助其它工具)

生:在苹果的最下方接住,(也有说跳起来抓)

师:什么理由?

生:苹果只可能垂直向下掉落,

生:苹果竖直下落的,不信我拿笔做示范

(学生拿高,掉落下来,正好在学生下方张开的手上)

师:哦,看来苹果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而李芳同学正是因为知道这个道理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错!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

(学生纷纷举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定时候,教师把话题转到下一个问题)

师:你想知道老师手上这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该怎么办?

生:天平称量就知道了,先称量空杯,然后再放苹果。

生:要是能用弹簧称就好了

生:不行,弹簧是测量力的工具,而质量只能用天平。

师:对啊,那好现在给每组分发一个小苹果,根据你们的仪器完成测试

(大约3分钟,大部分组都用天平测量出来,学生举手示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用弹簧称称量你们手上小苹果的质量?不对,老师又和大家一样犯错误了,是小苹果的重力?有发现了什么?

(提高同学们对重力与质量的区分)

(大部分学生30秒左右就称量出来了)

生:苹果重1.2牛,质量却只有约0.12千克,大小上重力比质量大很多。

生:我们这一组也和三组一样,重力大小比质量大小大,而且好象大十倍。

师:是不是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固定的关系,说不定就象军军说的,测量重力大小就知道了物体质量的大小?

(学生异常兴奋,教师马上吩咐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按表格做实验。)

部分表格如下:

器材:一只弹簧秤4只质量均为50克的钩码一个重垂线直尺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内。

结论:

教师分配任务后,学生们迅速组成合作小组进行热烈讨论,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巡视,其中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实验基本完成,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报告单,交流了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学生探究出了物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反思: 如果初中科学知识定律作为解题的工具或者理想化的认知规律,本身对现实生活的中学生看来没有多大意义,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聚焦初中科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科学课本上彩图遍布,学生却还是漠然相对,因为伴随初中科学出现的彩图只是简单的“对号入座”。但是,当所有的插图都齐刷刷地进行着这简单的“二步曲”时,在学生眼里它已不再有亮丽的色彩,仅仅是一个个传播初中科学规律的工具,其中理趣大于情趣,因此需要提升情趣,动态去引导他们探究、合作。他们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积极的,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真正自主的,达到合作、生成与情景的和谐。

系统规划,环环相扣。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学方法经常亮相,虽然也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初中科学的多个概念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往往是没有联系的,时间一久学生就会觉得无趣。如果系统规划,以创编的方式,为整个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一个大的情境,教学中前后情节相连,像电视连续剧一样以课时为单位分集推出,环环相扣,初中科学教学内容顺势而下。学生时而处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时而又跳出情境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初中科学教学就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情节的展开,科学概念的逐一出现,科学的知识规律得以合理的体现。

上一篇:我的老师初中二年级作文下一篇:诚信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