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2024-08-21

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精选6篇)

篇1: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索的方式去研读语文学习中的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建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对文本中的问题或文本的某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自主感悟和主动发现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并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是童年向青年转变的关键时期,初中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语文素养。初中生求知欲和表现欲旺盛,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常丰富,这些都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初中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乃至终身发展产生影响。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及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组织艺术,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浓郁的氛围。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能。

二、加强诵读训练,为探究蓄势。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感,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重要手段。朗读可以让学生亲近作品,与作者心灵展开对话,为探究性阅读创造必要的情感条件。在讲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图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运用视听手段调动学生的爱国爱家情绪,指导学生进行激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郁积和爆发。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抒情人称的变化,探究呼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是以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为前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开始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进而把握具体合理的探究方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尊重学生的直觉感悟,为探究预留足够的空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才能发现疑点,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常常设置质疑环节,给学生发现疑点的机会。

四、设置开放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想说、敢说、乐说的表达环境。

五、加强方法指导,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探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既包含对课本知识的探究,还包含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就如同找到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初中生正处在探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比较阅读不失为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比较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阶段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方式的作品。比较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为日后的探索积累经验。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2: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篇3: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 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 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模式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教学过程的内容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技能、思维、知识三者的动态结构的转化过程, 其中思维是这一过程的动力和灵魂, 而传统的教学重知识忽视思维和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忽视了个性, 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经过长期教改实验, 我们把创新思维的训练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联系起来, 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步骤是:

⒈设疑激趣

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实验演示、习题演算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 使其身临其境, 激发出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后, 自觉产生发问的动机, 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任务,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相联系, 同时使学生对目前的活动进行思考并预测进一步的活动。

⒉质疑探索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以协助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大胆假设, 全心身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让学生通过与教学情境材料及事件的互动积累了直接经验, 从而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到的信息, 利用发散思维做出合理的猜想, 假设和探究方案, 其目的是为以后正式引入概念、程序或技巧提供经验。在这一阶段中, 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质疑的时间和相互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了解学生需要, 把握他们的思路, 教师不宜给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信息, 更不必领着学生一步步地解决问题。

⒊释疑求知

这个过程是使概念、过程或技巧变得明白, 可理解、清楚的行为或过程, 首先由学生利用收敛思维,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 并对得出的结论做出解释, 其次教师在比较各组探究过程和结论基础上以直接正式的方式向学生做出科学的或技术的解释,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概念和定义, 使其解释提出质疑, 进而向他们提供正式的定义、解释及新的说明性短句, 不要介绍不相关的概念或技巧。

⒋解疑运用

学生对各自探究过程进行小结、评价反思, 教师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程序来评估学生的观念、态度和技巧。并对学生的小结, 巩固练习、检测学生, 在反馈检测时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 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 证据以及以前接受的解释来回答开放性问题, 但不要筹划与概念和技巧无关的开放性讨论。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线索, 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的, 将知识、思维和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也是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大胆探究、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

二、“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下面以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例, 分析“四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

1. 设疑激趣

(1) 问题情境创设:

选实验演示磁铁从线圈中插入和拔出,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2) 问题提出:

在学生观察现象后引导学生质疑: (1) 为什么在线圈内有电流? (2) 插入和拔出磁铁时感应电流方向一样吗? (3) 怎样才能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 质疑探究

教师可设计两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1) 实验探究一: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让学生根据桌上有的实验器材设计电路 (提醒学生注意保护电流计) , 教师在学生设计和实验时巡回指导, 并将优秀设计方案通过大屏幕实物投影展示, 由学生得出结论。

(2) 实验探究二:新磁场 (即感应电流的磁场) 的方向与原磁场 (即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 的方向关系, 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并将实验现象即磁铁的运动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标于图中, 学生实验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 并将优秀者给予展示。

3. 释疑求知

(1)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请学生在已标明实验现象的图中画出磁铁的磁场和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分析N极与S极插入和抽出四种情况的异同点,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尽管感应电流方向不同, 原磁场方向不同,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不同, 但当它们的磁通量增加时, 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均相反, 当它们的磁通减小时, 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2) 得出结论, 形成知识

在以上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 由学生得出结论, 感应电流应具备这样的方向, 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在上面实验中如果从线圈与磁铁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会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可提醒学生用磁极间相互作用来思考, 然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感应电流总是阻碍导体和感应电流磁体间的相对运动。

4. 解疑应用

(1) 小结课题:

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方法和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尝到“实践出真知”的乐趣。

(2) 检测应用:

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巩固练习, 并可设计有关楞次定律推广意义方面的习题。

三、结束语

实践表明, 传统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对物理课发出“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的感叹。而探究式是建立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的基础之上的, 以知识和技能并得、过程与方法并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知识, 全过程参与探究知识, 深入理解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篇4: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摘要】 化學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关键词】 科学探究;问题情境;情感教育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分子”时,可以通过有趣的“空中发烟”实验创设情境: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气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在学习“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时,可以设置实验:把铁丝和银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提出“为什么铁丝表面有铜析出,而银的表面没有铜析出?”来诱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利用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燃烧条件”的学习时,可以从室验室酒精灯熄灭、燃烧木材要把木材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现象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再如,在进行“铁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铁块可以拉成铁丝,说明铁有何性质?②铁块可以打成菜刀,说明铁有何性质?③炒菜的锅铲要接上一个木柄,说明铁有何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以激发学习动机。

3.以谬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只有点燃后才能发生燃烧。教师仿照学生提出这一结论后,再演示白磷自燃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主动探究自燃的原因。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适时的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观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煅烧石灰石时,运用多媒体把开采、煅烧石灰石、技术人员检验煅烧后生成物的成分及于谦的名诗《石灰吟》,用图象、声音、文字动态的展示整个过程,使学生产生对煅烧、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探究的兴趣。计算机还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红磷和白磷结构的区别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从而大大激起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注重情感教育和注意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1.注重情感教育。

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时,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浓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使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愉快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才能使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如学生整日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惧怕教师、厌恶教师等环境下,何以谈学习?更不用说进行较高层次的探究学习。

2.注意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与构造发展科学体系的有力手段和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利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渔”。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科学方法:在问题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主要有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在检验阶段,主要有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学等资料整理的方法等;在结论阶段,主要有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表达和交流的方法等。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

3.从多方面对探究的效果进行评价。

对科学探究教学的评价,既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对自己发展的回顾和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如学生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投入的程度大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是否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等。对学生的回顾、反思,教师要加以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利用学习档案,记录自己在各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是否热心,能否坚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情况,和同学合作的情况,对探究活动的体验等),活动结果(是否顺利地实现了探究计划,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原先的设想是否得到检验,能否明晰地表达结果,和同学交流的情况如何等等),看看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篇5: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A区 刘明海

摘要: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更充分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文是从个人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角度,分析和研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利用设计性实验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结合教学实际和普通高中实验教学现状,论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如何进行。

关键词: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正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高中铺开,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否到位。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结合新课程课程改革和多年教学实际,谈谈我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验教学难于开展的原因

高考指挥棒的因素。虽然新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弱了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作用,但目前来说,高考仍起到主体作用,分析多年各地高考实验题,仍注重数据处理和理论分析,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

力及创新能力考查较少。结果导致教师忽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材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力的合成”改为“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在实验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起单纯地教师演示、讲解的效果,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强,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为普通高中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知识不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高考中的实验题比例多年不变,教师认为通过讲实验就可以达到目的。很少有教师在实验教学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高考试卷分析中实验题的得分率较低。只有在讲公开课时才用实验教学“作秀”。

其次、面对教师的考核。上级部门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而涉及到与实验教学的比例很小。缺少这些动力就导致教师不愿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实验教学。

再次、由于考查实验走过程。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师生更加注重的是结果。因为考查时,学生不会操作或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仍能通过考查。这就导致实验教学开展的难度加大。学生做分组实验时,动手操作的学生逐渐减少。最终导致教师也无能为力了。

实际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正是现代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怎样通过物理实验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尽可能的将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臵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真正塑造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即便对那些已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去重新审视或争论一番,使之不成为僵死的教条。诚如笛卡尔所说:“科学产生于怀疑”。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hθab例如:试用一根卷尺估测一堆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

初看本题,可能无从下手,因为卷尺测得的长度与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要测定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必须让砂粒间发生相对运动;再联想到力学中一个常见的斜面模型,如图a,逐渐增大斜面倾角θ使木块在斜面上将要发生相对滑动,受这一模型的启发,我们可将题给的一堆砂从高处慢慢漏下,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锥体,并不断增高以至高得不能再高,即表面砂粒将要开始滑动。如图b,此时的砂堆不就构成一个“蠢蠢欲动”的斜面了吗?隔离出其表面的任一颗砂粒,不就相当于斜面上的一木块了吗? 这样一来,通过θ这个中间变量即可把动摩擦因数μ的测量转

化为可用卷尺测量的长度(圆锥的高h和周长l)。

3、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重要场所,如果实验室只是用来做一些课堂实验,其利用率是不高的。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臵。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这样做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

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定时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仍然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检查、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质疑、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

实践证明:理论教学在学习物理中是很重要的,但实验教学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能创建一种适合课堂教学的物理情境,能使学生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掌握前

人已经认识到的真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因为他们通过多年教学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些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实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物理概念、物理方法,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物理思维方法。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新课改下,作为物理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

篇6:探究式教学与能力培养

结 题 报 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完善,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正在得到广泛实施,作为21世纪的政治教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今天,为了更好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们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希望借此来革新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课题具体从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解决措施几个方面入手。为此课题组成员把大量的实践材料与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机结合起来,以期和广大的思想政治学科老师们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重知识、轻能力”,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的烦、学的累、耗时多、效率低,这也严重违背了教育部门“减负”的精神。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学生往往不堪负重,兴趣缺失,其学习效率自然低下。即使有部分学生“学有所成”的,也只是条条框框的理论线条记忆了,倘若让其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了。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既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探究”课题,探究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政治——生活”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激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通过探究和实验,改变以知识教育为本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三、课题的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分析

教学中的“实践性”的涵义。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的四个支柱”教育方案,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访问、通过一定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第二是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 2 的交往实践活动。

2、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从根本上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怎么做呢?一种办法就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自主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种办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教学实验法、调查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材料,综合分析,通过纵横对比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不断学习,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课题着重探讨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例如,课堂教学与学习活动增强实践性研究等。

2、关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性的研究。例如,生活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哲理等。

3、关于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的研究。例如,每周新 3 闻点评、焦点访谈等。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研究。例如,撰写调查报告等。

五、课题研究措施和过程

(一)研究措施

本课题在2009年4月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都十分重视。

1、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校长室 教导处、教科室 课题组(宏观控制)(组织指导)(具体实施)在校长室的宏观控制下,教导处的组织指导下,课题组具体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2、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多数老师来说都是起步阶段,有的甚至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在研究初期组织教师进行了有关理论的学习,研讨书籍、报刊杂志等,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研究中期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变化,进行评议、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后期以理论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和撰写论文为主,使课题组成员把实践的成果上升到更高理论高度,并进行总结。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改课改动态,了解相关其他课题研究情况,在全体政治老师中形成共识。完成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撰写、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与计划等等。

1.集中学习,达成共识,组建课题组。

2.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课题研究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撰写了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开展初期实验,根据试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研究计划。

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较好地消除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先是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分别对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计300多 名学生。本次调查着重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三是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的情况。共设12道题目,主要是了解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相关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

1、在课前和课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上。问题一:你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培养你们的实践能力?“有,老师做的很好”占10%;“有,但做的还不够”占30%;“没有”占60%。问题二:你认为中学生有必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吗?“非常必要”占30%;“有必要”占40%;“没有必要”占30%。

2、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上。问题一:你觉得政治学科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结合紧密”占30%;“有一定联系”占40%;“联系很少”占20%;“没有联系”占10%。问题二:你对老师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的看法?“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占70%;“学习兴趣略有增强”占20%;“感觉效果一般”占10%;“没有帮助”占0.5

3、在政治理论知识与热点时政内容相结合上。问题:你是否每天都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每天听看”占10%;“有时听看”占20%;“不听看”占70%。

4、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探究能力上。问题:你撰写过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吗?“经常写”占10%;“不经常写”占70%;“没写过”占20%。

原因分析:

1、来自教材的原因。由于客观原因,我们使用的政治教材与活生生的社会实际相比,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如果我们按照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就达不到现实效果。

2、来自家长的原因。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只要能够考高分,什么家务活也不要他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脱离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原因。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本地经济落后,学校的发展受到经济制约,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不配套,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受到很大制约。

4、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学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分数,忽视能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成了书呆子。

5、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形而上学地理解“科学理论需要灌输”,只讲“硬灌”,不讲“灌法”,教师多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学,基本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经常性的召开课题组会议,举办各种教学活动,经验交流会,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并且做好资料的收集,论 6 文和成果总结工作。

1、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兴趣的培养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实践能力是兴趣的结果,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们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现实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同时,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团会,举行辩论会,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凸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性。新课程的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尽可能地扩展到学生普遍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并紧扣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中我们突出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活动性建议,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3、立足课内和课外想结合。我们从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转向学生课堂内外相结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提供的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例如主题班会形式,辩论会形式等。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观察、收集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等,以及利用寒暑假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4、重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收录时政内容,把看新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并鼓励学生养成即时摘录重要时政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结合时政、热点问题,知道学生撰写小论文等。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回顾总结课题阶段,广泛收集整理各种材料,对研究活动成果进行提炼,撰写结题报告,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公开课展示实验成果,完成结题工作,并推广经验。

1.收集整理,自我总结。2.交流探讨,结题报告。3.推广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经过总结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近两年的实践和研究中,政治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懈努力探究了几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1、自由飞“想”——“张开想象的翅膀”活动形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的天赋。”因此,利用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思考和喜欢探究的心理,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焕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给了一个事例:三胞胎兄弟分别被三个家庭所收养,由于教育方式的不同和自己努力的不同,最终的情况也迥然不同,请同学们猜想着三胞胎兄弟的结局会怎样?我们要求学生先张开想象的翅膀,猜测一下可能的情况,然后联系自己的身边实际,动手去调查一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同学们想象出三种可能出现的结局:(1)父母对孩子自小就严格要求,加强各方面教育,使孩子自立自强,最后取得成功;(2)孩子自幼备受父母溺爱,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父母,最终一事无成;(3)8 孩子也自小受到父母百般宠爱,依赖性较强,自己也不够努力,做事屡遭失败,收到很大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后,毫不气馁,正视现实,吸取教训,不向命运低头,不怕困难,从逆境中奋起,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重新走向自立自强,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

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也打破了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看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僵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之外又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大脑思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2、“唇枪舌战”——“辩论会”形式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在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辩论的方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辩论,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收集整理材料等实践能力,进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征集辩题,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代表最终确定辩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进行准备,辩论的整个过程从主持人到辩手到计时员到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老师只负责组织、管理、确定评价标准和做最后的点评。例如,根据教材“对中学生‘上网热’的思考”这个内容,联系有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的课题辩论会。正、反方同学由于在课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资料的收集、调查的结果等等),课堂上唇枪舌剑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老师做了相应的评论,并且引出正确的做法。

通过这样的辩论,不仅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这样不断地训 9 练,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一定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3、“我型我秀”——“主题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并与思想政治课有密切联系的主题班会,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针对“做自尊自信的中国人”这一内容,设计了主题班会活动。(1)让同学们回去找到两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中国人》(刘德华),聆听几遍;(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自尊自信的中国人的事例;(3)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4)通过小组讨论,由学生发言谈谈感想;(5)老师总结、点评。为了上好这堂课,全班同学在课下积极查找资料,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充分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每个同学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4、“身临其境”——“社会调查”形式

社会调查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客观原因和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研究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与调查研究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今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我们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留守儿童”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具体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阶段: 10 包括(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列出调查内容;(4)选择调查方式,如问卷、访问、座谈、观察等;

2、调查阶段: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总结阶段:分析总结资料,得出理性认识。包括(1)分析数据;(2)回归教材知识、深化认识;(3)撰写调查报告;

4、集体交流;

5、老师点评或同学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5、“华山论剑”——“比一比、赛一赛”形式

中学生聪明伶俐,表现欲望强烈,他们特别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以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重视。我们抓住学生的的这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比一比、赛一赛”活动形式。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设计了关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两个“列举比赛”。先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各自搜集“不同民族的节日”,然后列举出来;第三组和第四组各自搜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列举出来。看看哪组同学列举的多且好,最后评选出优胜组;如果比赛中哪组有同学说不出或者弃权,就要扣除一定的分数,不能获得第一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获奖的和没有获奖的都很高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通过比赛,学什么不仅得到了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也体会到了被人重视、被人赞赏的兴奋和快乐;还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体验到了团结协作的价值,培养了团队精神。

6、“觅迹追踪”——“综合探究”活动形式

综合探究活动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增设的,它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11 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综合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否真正得到落实,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例如,《文化生活》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聚焦文化的竞争力”,我们让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资料,并进行宣读、交流;然后综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加以补充,并举行“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最后要求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和知识竞赛所学到的知识写成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搞一个小型展览。

通过这种活动,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深刻感受到祖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

由于我们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精心设计,认真实施,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两年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提升了,这些可以从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有力证实。不少学生说以前感觉政治课很乏味,一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现在感到政治课有意思,上政治课有收获,也没有那么难了,学生也变得有自信,更乐观了;我们对实验前后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对比,并结合近二年来学生学习成绩情况的统计分析,看出学生通过本课题实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增强。表现在:

1、学生对事物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养成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地、多渠道地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高度集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各个知识点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性地发现联系,有试图用各种新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

6、有探索欲望,不怕困难,有获得成功的自信心。

7、喜爱看新闻,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所学分析新闻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8、每月写一篇小论文。

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了。

(三)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1、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初中课题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列举发生在附近的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探讨,让学生动手整理出分析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思考、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室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国内热点新闻”、“国际热点新闻”栏目,开辟了综合锻炼学生能力的“时政评 13 论员”等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3、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手段的创新。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知识和技能。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我国的外交政策》,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凭借收集到的外交图片和资料(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课前进行收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长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落到实处,就必须灵活运用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5、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氛围的创新。在教学中,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实践能力的是环境,我们经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铺石;创立学习共同体,活跃课堂氛围;运用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充满想象、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

6、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反馈的创新。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现在,老师们都已参加课题研究为荣,在学校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四)课题组成员不仅撰写了许多经验论文,而且积极性比以往大有提高。

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获得了许多感受和体会,也产生了新的思考,于是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有论文出手,课题组已经汇编成集,下一步我们准备对论文进行再完善,外送参评,或争取发表。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措施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近两年时间的共同探讨、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六种方法,并且把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开来,以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 15 量。同时,我们也把这些研究成果向周边学校予以推广,并结合各个兄弟学校的实际加以有效使用,边推广边总结,进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使用。我们的做法是:

1、首先以实验班为试点,小面积推广研究成果。主要形式是上示范课。上完课教师要进行反思,着重反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书写反思小结。

2、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使广大教师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教研论文,并进行校级评比,优秀的论文由学校推荐上送参评。

3、对部分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参与听课、评课的主要成员由课题组成员组成,听课、评课的目的是检验研究成果的推广深度如何。

在听课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对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守旧、古板的,教研人员进行了耐心、细心地指导。

4、把研究成果向周边兄弟学校进行推广实施,并注意观察效果,及时收整资料,总结完善。

5、将比较完备的研究成果在全县、全市乃至更大范围予以推广。

八、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后的体会:

1、教育要改革、模式要更新、教育科研必须先行。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4、教师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前提。

(二)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1、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范围十分大,课题研究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面广量大,而我们课题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领域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2、在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上一篇:名著题目下一篇:社会实践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