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2024-07-23

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精选7篇)

篇1: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

上千名学生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得大奖;校足球队、国际象棋队、围棋队、健美操队多次获得世界级中学生大赛冠军;交响乐团获得国际青年音乐节第一名,舞蹈团、合唱团、武术队等连续8年受国家委派赴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交流演出……与此同时,学校连续7年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榜首,成为国内重点大学的重要生源校……人大附中以自己的创新实践,创造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开辟了一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人大附中原是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通过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探索素质教育新路,以先进的育人理念和突出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

2010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人大附中,实地考察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对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实践给予了肯定。胡锦涛说,这些年来,人大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开展素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希望你们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把人大附中办得更好。

创新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人大附中确立“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的办学思想,遵循“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并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为目标,构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广度深度兼顾的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团队,开辟了超常教育的试验田,创建了第一个中学校园网和中学生足球俱乐部,获得了学科、科技、艺术、体育等诸多方面的几十项世界冠军和20多个世界金奖,把我国中学教育带上了国际舞台。这是一所素质教育和考试升学双赢的学校:连续7年高考成绩在北京市名列榜首,6次摘得北京市高考文、理科状元;2009、2010两年,全校有36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80多人被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大学录取。

人大附中在办学过程中,一手抓继承性的常规教学,一手抓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做法,开辟了一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第一,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开放多元、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人大附中着眼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在国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改编重组和深度挖掘,开发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目前学校开设了包括创造发明、科学实践、现代少年、心理健康、外教英语等校本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4个领域的150多门选修课程,形成了多元开放、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一是拓宽必修课内容。按照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严格执行国家必修课程以外,挖掘潜力,开发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系列校本必修课程。二是在努力创造条件,开足、开齐国家选修课以外,自主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具体开设科目由学校、老师和学生来决定。三是开设贴合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将班会课与德育联系起来,所有教师都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四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大附中课程设置示意图

第二,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人大附中把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一是转变育人理念。强调课堂要从传统传授知识的地方转变为发挥学生潜能的舞台,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开启学生心智的引领者,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系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训练、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设计与实施。三是将超常教育实验取得的经验向一般教学领域辐射。如通过弹性化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化辅导发展学生特长,开放的课堂培养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等,这些做法被扩展到学校教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出“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的学生培养目标,重视考试成绩,更重视学生的道德、情商、意志和动手能力,为整个教育教学树立了全面发展的导向。

第三,突出“动手”和“创新”,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学校从解决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入手,将创造教育融入课程教学,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大附中的科技创新教育以“普及+提高”为宗旨,现每学期开设科学与技术类课程近90门,成立了发明创造协会、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聘请科学家、院士、教授、航天员等到学校举办讲座,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家实验室,与科学家一起开展科研。学校有12名学生参与了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实验,研究成果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近年来,人大附中学生参加各类国际青少年科技发明竞赛,共获得国际金奖6项、银奖5项、国际特等奖1项。在世界中学生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英特尔国际工程大赛中,人大附中有10人次参加并获奖。

第四,丰富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各类才华创造条件、搭建舞台。

人大附中把学生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课外活动,使各类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在快乐成长中全面提高素质。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发建立了近100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举办艺术节、电影节、文化节、体育节等校园系列文化活动。

近年来,人大附中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行进乐团、电子轻音乐团六大艺术团多次走上国内国际舞台,交响乐团在第35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上获得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国际象棋队四次获得世界中学生国际象棋竞赛团体赛冠军,围棋获得世界围棋棋王赛冠军。“三高”足球队多次获得世界青少年足球比赛冠亚军,创造了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

第五,拓展对外交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人大附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是开设内容丰富、门类多样的外语选修课。学校首先从建设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入手,外籍教师从外聘兼职发展到专职兼职并存,教学内容从单纯教授外语发展到相关学科外语授课。开设10种第二外语以及英语数学、英语戏剧等18门学科英语课。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与友好学校开展校际交流,参加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国际青少年夏令营,与世界知名中学合作实施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三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开办澳大利亚三一文法学院短期学习班,与新加坡莱弗士书院、美国菲利普斯等名校定期进行学生交流。四是强化语言能力实践锻炼。鼓励高中生以班为单位,排演英语话剧,拍摄英语电影,让学生实际运用外语。

第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人大附中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独生子女的特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措施实,对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丰富心灵和健康心理的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有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测评室。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通过正规的咨询与治疗制度、案例记载与讨论制度、同辈督导制度,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系列课程,建设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同时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沙龙、团体训练、团体辅导、同伴教育、家长学校等活动,全方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建立由校长、书记、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处、住宿处、保安处和心理教师参加的危机干预机制,在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及时启动。

第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

人大附中在自身搞好素质教育的同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帮扶途径,把优质资源放大到社会。

通过托管薄弱校、帮助培训校长、接收薄弱校学生、开展远程教育、教师结对、学生结对等形式,努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帮扶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与宁夏六盘山中学以及云南腾冲、河南新密、四川什邡等地区多所学校建立帮扶关系;为促进北京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延庆县永宁中学合作办学,选派骨干教师到永宁中学支教,并通过网络延伸至延庆所有高中;派出优秀干部教师代管北航附中、接管海淀区薄弱校兰靛厂中学,帮扶农大附中、翠微中学。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多所知名中学,将优质课件输送到联盟覆盖的各学校,目前已有1000多所学校受益。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建立“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训基地”。作为承担教育部国家级“国培计划”任务的唯一一所中学,先后为全国7个省市及北京远郊农村中小学培养优秀校长、优秀教师近百人。

人大附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保障

人大附中能够全方位地开展素质教育,关键是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营造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学校不仅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且从领导力量、师资配备到硬件建设、科学管理,建立了完备的保障体系。

第一,打造高水平专业化教师团队。

人大附中把打造高素质专家型教师团队作为落实办学理念的关键环节,实施名师工程,形成了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以名师为核心建立高水平教师团队。将名师的传帮带作用直接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集体备课和青年教师拜师等制度,表彰优秀教师和特殊贡献者等激励制度,带动教师整体水平提高。二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岗位培训和进修培训,构建针对性强、自成系统的校本培训体系。三是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在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视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进行“一标多本”的比较研究,提高教师对教材二度开发能力。专门成立科研中心,每年召开一次科研年会,提倡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困惑筛选后立项为研究课题作深入研究。四是敞开入口广揽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率先引进和培养博士群体和科技教师群体,形成了以“博硕士群”、高级教师、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队伍。五是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教师是人格之师,实行“师德欠缺,一票否决”制。

第二,完善科学管理,构建强有力的干部团队。

人大附中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把岗位责任制作为规范管理的重要抓手。1997年开始,经过民主选举和上级考察等形式,对全校中层干部重新选拔,形成执行力强、独当一面的管理队伍。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让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学校重大事件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并决定。高度重视家长意见,校长和校务会成员定期与家长沟通。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主人翁意识,成立学生代表机构,每年召开的学代会上,学生代表就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提案,学校专门开会研究解决。

第三,实行教育家办学,建设卓越领导团队。人大附中成为国际一流学校,离不开校长刘彭芝先进办学思想的引领,离不开一个热爱教育、尊重教育规律、锐意改革创新的领导团队。

坚持教育家办学。刘彭芝校长懂教育、善管理、有胆识、能创新,务实忘我、清正廉洁,是教育教学改革一线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她强调用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看教育,率先提出世界一流中学的“十个一流”条件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并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和学校管理的各环节。

领导团队发挥引领先行作用。健全学校领导机构,领导团队作为示范者、发动者,规划设计学校发展目标,打造精英教师队伍。

落实和创新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法人实施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管理权,与党委监督、教工民主管理有机配合,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日常工作由校务委员会集体讨论决策。设立校内副校长、校长助理岗位,每位校内副校长和助理负责学校工作的一方面,使学校管理更有效率、更为民主,基层的意见更容易得到反映和采纳。

第四,建设现代化数字校园,占领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

人大附中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工程,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了以电脑网络为基础、以图书馆为信息源、以数字化为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加入国家级“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的唯一中学。

一是发展远程教学和交流。学校开通与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中学的远程教学,与湖南两地三校远程教学,将课程教学资源以网络形式辐射到全国。学校还通过网络开展与世界名校的教学交流活动,开中国中学远程教学先河。与加拿大渥太华理科高中远程视频电话教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网络多媒体交互式远程教学试验,与美国堪顿中学进行英语、数学和生物等学科的远程经常性双向教学,开通与日本的远程教学,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教学资源。二是建立特色实验室开发学生综合素质。与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共同设计建设虚拟科学实验室,使用极为先进的ICT信息交互技术。建设平面设计教室,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从任意角度观察物体的内外结构,将想像中的东西设计出来。建立全国首个无线网络实验班,网络阅览室可方便地实现多媒体教学和阅览。

三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建成学科教学资源库、课件库、音像资料库、书目数据库和学校网站,成为教师备课的好助手。

人大附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人大附中作为示范学校的代表,其创造的丰富经验不仅是广大中小学校层面可学习、可操作、可效仿的,也给整个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

第一,基础教育阶段也需要办学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学校。

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价值取向,就是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推进均衡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强校往往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并且由一系列关键性要素集合而成的。发达国家也有许多特色鲜明的名校,在引领整个基础教育水平中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因此,缩小差距不能简单地削峰填谷,推进教育均衡应抬高底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同时鼓励强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只有薄弱学校提高水平,优质学校办出特色,基础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充满活力。

第二,促进教育均衡要坚持政府和学校两手抓。

促进教育均衡既靠政府主导,也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政府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中小学发展作出统筹安排,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区域内流动,特别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但是,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强校有能力有义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人大附中这几年帮扶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实践探索中可以发现,校际合作蕴含着巨大潜力。可以鼓励强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结对子,对口支持,以强带弱;也可以组建教育集团,或采取托管的办法,以名校为核心,实行教案、教学方法等优质教育资源共用共享,对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第三,在学习国外经验时不能放弃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当前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存在两个现象,西方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与科学能力,中国强调加强素质教育,这都是立足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其中,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科学、数学和阅读能力强,是全世界普遍赞誉的优势,这是未来我们培养世界级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所在。现在,在美国、日本等国,把提升学生数学和科学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比照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彰显、素质全面发展,又要培养扎实的科学数学等基础能力,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在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已有的好传统和优势决不能丢。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并重,知识基础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才能构筑起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体系。

第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承受能力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成长环境宽松,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但是,他们往往背负家长的殷切期望,课业和考试压力较大,同时又会受到社会、家庭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日益增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到了必须认真面对的时候,心理教育应该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学生才能快乐地成长、自由地发展、活跃地创造;只有抓住人生的黄金时期,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塑造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第五,教育家是教育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源和重要支撑。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格和发展质量。一个好的校长应当能够对学校发展做出前瞻性、科学性、全局性的思考设计,以卓越的领导力、开拓性的探索突破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力量,引领和创造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业绩。应把教育家办学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真正造就一批优秀的教育家校长。要探索优秀校长发现机制和培养模式,为教育家的涌现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已经作出卓著办学业绩、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育家,可以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办法,使其在能力和精力能够保证的情况下,更长久地直接发挥作用。

篇2: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对学生来讲, 什么是创新制作呢?首先来看“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 即创新的狭义概念, 是1912年由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所说的创新, 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 (即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可见, 创新制作就是制作本来没有的东西。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所说的“创新”, 是指一个过程, 既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 也包括将这些开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的全过程。由于这种创新概念能够较好地体现技术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有利于纠正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脱节的弊端, 促进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故这种创新概念已经在联合国经合组织、欧盟等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或者说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然后才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概念。因此, 必须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才能深刻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技术创新是使发明成果向产品化、商品化转化的过程。这说明创新制作只有以商品化为目的才有意义。

由上面的理论可知, 创新制作就是以商品化为目的, 制作本来没有的电子、电气、通讯等产品。对学生来说, 至少是自己的创新, 而不是从教材里来的实验电路。

遗憾的是, 大学的创新制作培养往往流于制作而没有创新, 培养过程流于制作过程而非创新过程, 大量的创新制作教材只是告诉读者一个产品或装置的设计制作流程, 而不能启发读者的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制作能力的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创新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理论内容较多, 有的比较深奥, 如何提炼、归纳, 并且与适合学生的实际制作结合, 是一个主要研究内容。

(一) 各种创新理论

前苏联的TRIZ理论TRIZ是俄文创新性问题解决理论 (теориирешения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задач) 的词头。系统冲突是TRIZ的一个核心概念, 表示隐藏在问题后面的固有矛盾。如果要改进系统的某一部分属性, 其他的某些属性就会恶化, 就像天平一样, 一端翘起, 另一端必然下降, 这种问题就称作系统冲突。典型的系统冲突有重量—强度、形状—速度、可靠性—复杂性冲突等。TRIZ认为, 发明可认为是系统冲突的解决。而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或程式化方法, 描述得越清楚, 问题的解决办法就越容易找到。TRIZ中, 发明问题求解的过程是对问题不断描述、不断程式化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 初始问题最根本的冲突被清楚地暴露出来, 能否求解已很清楚。如果已有的知识能用于该问题则有解, 如果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该问题则无解, 需等待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中, 把一些典型的利用TRIZ的创新制作实例拿来讨论, 学生很有兴趣, 表示这些创新思维的法则非常有用。学生渐渐意识到, 创新是在一定的条件, 如新颖、性价比、实用性等约束下解决矛盾的制作活动。经过讨论、实际应用, 这些法则成为可以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工具。

美国公理性创新设计理论公理性设计 (Axiomatic Design) 是美国以Suh为首的设计理论研究小组所提出的设计理论。该理论认为, 设计过程如图2所示。公理性设计理论的核心为:转换过程中的功能与设计参数应满足独立性与最小信息两条公理。如果这两条公理能满足, 原理解是优化的解。公理性设计已有很多应用实例, 美国一些企业及大学的学生采用该理论完成了一些产品的设计。

这一理论中的“独立性”告诉我们, 创新制作的困难在于找到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矛盾;“最小信息”告诉我们, 尽管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但最好的创新制作是性价比最优的制作。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欠缺这方面的思想, 习惯于认为创新制作就是运用所学所知做出来即可。

日本的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创新制作是来源于需求、并满足需求的一个制作过程。所以, 在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抛开参考书, 独立思考, 从生活中发现点子, 发现能够改善生活、带来便利的新产品, 然后按照设计过程来进行设计、制作。

德国的普适设计方法学德国的设计理论是优秀设计过程所积累的经验的总结。该理论的典型代表是Pahl及Beitz的普适设计方法学 (Comprehensive Design Methedology) 。该设计方法学建立了设计人员在每一设计阶段的工作步骤计划, 这些计划包括策略、规则、原理,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模型。一个特定产品的设计可完全按该过程模型进行, 也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使用。

在该方法中, 概念设计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待设计产品或称技术系统的功能结构。产品首先由总功能描述, 总功能可分解为分功能, 各分功能可一直分解到能够实现为止。物料、能量、信号三种流作为输入与输出, 将各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产品的功能结构。

大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差异

在教学中, 我们体会到很多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理论、方法, 学生却不理解, 原因既在于知识积累不一样, 也在于创新思维与习惯不一样,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制作习惯, 减小他们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差距显得非常重要。

大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方面:首先, 工程技术人员对市场了解, 其制作面向实用的新产品, 考虑性价比;而大学生往往把创新制作看成实验。其次, 工程师有较广的知识面, 包括人文方面, 这对创新设计是有帮助的, 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大学生知识面较窄, 往往无从下手。再次, 工程师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大学生比较欠缺这种意识, 习惯于向教师请教。最后, 工程师有严谨的设计制作习惯, 重视过程和记录, 而大学生往往没有。明白了大学生在创新制作方面的欠缺,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严格要求并且有根有据。

中外大学生创新制作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

德国的大学生创新制作培养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制作实用的产品, 大家协同作业, 每个学生分担的部分不多。比如完成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摩托车的制作, 每个学生分担一个部件的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能力都得到提高。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 要想有真正的创新, 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内精益求精, 而不是什么都泛泛而谈。

日本的大学生创新制作培养的一个侧重点就是重视过程, 严肃认真, 从细节入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有不少学生认为创新就是创新思维。其实, 从前面的创新理论可以知道, 创新制作是把创新思维落到实处的费时费力的制作活动, 不重视过程, 不重视记录和归纳总结, 没有对细节精益求精的态度, 是不可能有好制作的。在教学中, 很多学生的工作台面没有整理好, 工具没有维护好, 这些都影响到制作水平, 需要教师纠正这些不良习惯。

《机电产品创新与制作》教材的编写思路

由于感到缺乏合适的创新制作类教材, 我们考虑编写《机电产品创新与制作》教材, 以创新思维理论为出发点来组织教材。比如, 可以分析一些典型的、成功的制作实例, 说明思维过程、创新之处、制作难点等。

目前, 相关教材有《创新设计思维与技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之类的图书, 单纯讲解思维与创新方面的理论内容;有《机械创新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之类的图书, 主要讲解基本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这些书内容都很好, 不过属于基础内容, 不适合作为学生创新与制作的教材。教材应涉及机械、电气、电子、通信、综合装置和系统、产品外观等, 应比较全面。在教材编写上应突出创新, 虽然是理工类教材, 但也应增加思维创新方面的一些研究理论和人文思想。该教材不像一般的以学科内容、知识技能体系为主的教材, 所以应将本身的制作项目作为载体, 挖掘创新思维的内涵。

摘要:阐述目前大学生创新制作能力培养模式的不足, 探讨创新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大学生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差异, 比较中外大学生创新制作能力培养模式的不同, 说明《机电产品创新与制作》教材的编写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制作,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谢友柏, 等, 译.公理设计:发展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吕仲文.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罗绍新.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李瑞琴.机电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篇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09-03

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合格创新人才。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高等教育更高的使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教育,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实践实验教学的引导,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特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从改革教学模式、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技能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建议和对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详见图1。

图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线,为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必须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线,为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基础。目前,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体系落伍、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致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有甚者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这种现象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与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

(一)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在高校任教的教师以高学历人才居多,大部分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使用纯粹的“教授法”,课堂上教师要把讨论法、发现法、启发法教学方法与“教授法”有机结合,并逐步将合作性学习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师进修培训与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鼓励老师在业余时间向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取经,学习网络知名课程中讲课方式与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提升授课过程的趣味性,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改变“要我学”的现状,让学生有“我要学”的意识,让“寓教于乐”成为一种常态。

(二)优化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指导下的学科课程实验,应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在保证专业基础课比重的同时,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鼓励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注重实践教学,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控制演示性实验的数量,重点发展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应用奠定基础;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为实现创新提供方法和工具,TRIZ创新方法与应用就是值得推广的一门创新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四十个发明原理、科学原理知识库等TRIZ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树立“创造发明存在内在规律和原理,并非随机行为”的观念,提倡学生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多思考、多提问,将新技术、新颖的结构设计巧妙进行“嫁接、移植”,进行发明创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卓越班”是该院第一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试点,院系优化了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由21%升至31.7%,并且引入了“TRIZ创新方法与应用”特色课程。实施优化后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逐步树立起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多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参与设计的多项专利正在审查中,含垃圾桶、泡泡液容器等产品,开瓶器、微笑螺栓等产品已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极大鼓舞了他们开展科技创新的信心。

二、以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一)引入合作性学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围绕创新性思维目标,将合作性学习逐步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合作性学习相对起步较晚,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末被引进至我国。国外教育界普遍比较推崇合作性学习,并持续有效地将该方法应用到了各类教育培训系统中,例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各类职业素养培训。所谓合作性学习指的是学习小组在教学上的运用,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能动性,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积极参与自身知识的构建,不再将老师灌输的知识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最终使每位同学的学习效果均能达到最大化。在合作性学习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充当启蒙人和引路人,而不是裁判员。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实验课程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师已陆续采用该方法。例如:在单一产品生产线的实践课程中,上课时首先给学生分组,每8位同学一组,并推选一位组长负责协调该组的具体工作分配;而后按照之前所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自行车生产流水线进行装配线设计、装配线的平衡计算及流水线的优化设计。实践证明,合作性学习引入至课堂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社会技能。将合作性学习逐步引入到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其社会交往技能。

篇4: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问题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不断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但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而言, 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性人才表现出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更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因此, 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更是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出路之一。

2.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众所周知, 创新推动当代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养其思想的思辨性, 中国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思想普遍缺乏创新性, 更多的是沿袭和传承。因此, 高等教育中对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对大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思想上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批判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 要求我们的社会具备开放、民主的创新氛围。新建本科院校, 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 基本上定位于应用型大学, 无论专业设置、人才输出均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唯有加大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下, 要将教学、科研、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科学、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工程项目引导训练, 提高学生科研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成“大学科、小综合、宽平台”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1.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激发创新热情

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在构建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时, 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培养素质的关系, 要有利于大学生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把社会近期需要和长远需要结合起来, 使课程对学生现在有用、将来更有用。因此, 结合工程导引式训练, 突破传统的直线型教与学的关系, 大力改革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构建个性化的培养体系, 将实践工程项目分层次、分模块、有计划、不间断地引入各个教学环节, 将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融入项目训练, 这样既满足了教学的基本需求, 又为选拔具有科研潜质人才提供了平台。

2.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流

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但要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还要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其他专业或行业领域的问题;不但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 还要注重团队合作与交流, 通过目标管理、进程控制、压迫开放式培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横向学科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根据工程实际来培养其他专业领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科间的交叉, 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同时这也是工程实际人才基本素养的培养要求。

3. 实行项目导师制,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高校对本科大学的培养不仅要求全面发展, 更要求具有创新性, 而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也在国内外普遍受到重视, 大学生科研活动日益成为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项目改革, 促进学生对科研的全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体验, 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工程实际、参与工程项目研究的平台, 通过导师对项目的不断引导,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水平, 同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与学生的不断交流, 也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4. 形成一个资源库, 创建学生精英圈

知识在于积累, 创新在于实践。通过工程项目导引训练, 一方面完成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期基本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也形成堆栈流动型、相对固定的阶梯式创新团队, 具备能在省级及以上级别的各类竞赛中获奖, 独立申报、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能力, 同时具备中小型项目的承接能力。建立创新技术知识资源库和精英人才库, 让知识资源库为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提供服务, 而精英人才资源库为社会服务, 以便向企业直接推荐, 形成自主选择、教师推荐、企业直聘的三位一体的就业模式, 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接轨。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教育的要务是人才培养, 而人才培养规格是要务中的要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1. 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是指通过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知识大范围的传播而迅速发展的, 更是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时代。创新是其根本, 而创新的核心在于创新人才。我国高校目前授课方式大部分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大多为被动地学。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创业是个艰辛的过程, 具备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是创新创业者的首要条件。通过在大学期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教会他们勇于面对困难, 保持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必胜的心态, 为大学生面对未来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价值

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 学会了如何协同、管理团队, 甚至于如何进行财务管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原动力主要还是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创新创业活动, 大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将来去做自己最愿意做、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 这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

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充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把自身发展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者。很多大学生突然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相对轻松和自由的大学生活, 父母、老师都不再像以前时刻陪伴左右, 不断监督, 但很多大学生这样的生活过不了多久, 就会感到空虚, 浪费青春, 特别是高年级学生, 倍感就业压力或是继续深造等多重压力, 因此, 从大二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将使他们有事可做, 不仅能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而且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篇5: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08-01

当前时代是一个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力量的科技信息时代,创新正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需要以紧跟时代的意识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而大学生又是国家人才的主力军,因此,我国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是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受到了相对的挑战。

一、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首先表现在,缺乏信心和实践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长期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对于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了其在创新意识上的薄弱以及自信心上的缺乏。如图1-1所示,有65%以上的学生对于机械没有实际的概念,只是局限于齿轮、轴承等书本上的零件。而无法形成自我意识上的创新,不能够“学有所用”,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关专业上不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并且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其次是表现在创新能力的薄弱,创新成果缺乏在我国的大学生中,申请专利或发表论文的学生寥寥无几,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而进入大学后,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不能够将接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创新能力,导致其单一性的思维,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上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而从图2-2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活动是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在学校内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图1-1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分析

图2-2

1.传统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

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都属于以应试教育的“讲课+考试”的模式,缺乏对能力的培训,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这种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思维模式单一,不能够随着情况条件不同适当的进行变通,而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对于学习成绩的追求,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学,不会玩”,不能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因此在科研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增强。

2.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虽然创新意识早已深入到大学生的课堂之中,但是真正的行动却没有实际开展起来,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很少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组织和鼓励,但依然局限于学生本专业的范围之内,不能够广泛的接触各类知识。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以及学校对相应课程的不重视,学生选课缺乏目的性和积极性。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多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兴趣是原动力,只要让当今大学生对于创新意识有了清楚的认识,产生兴趣,使其愿意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才能够逐渐打开当今学生闭塞的思维模式。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还不全面,学校可以从创新方面寻找突破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专业的创新中去。同时,还可以组织进行各种创新能力的讲座、活动以及竞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方驰便是在通过学校对于科技创新的讲座,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于是组织同学发明了可供残疾人看书的自动桌椅,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2.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研究,拓展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科技竞赛,而这些竞赛的目的便是帮助各院校以及国家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类似的竞赛中,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机械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这些竞赛,并在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每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到相应的工厂进行实习和考察,通过工厂工人的讲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普及“创新”

创新源自生活,生活则是一种实践。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早已与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格格不入,因此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将实践重视起来。从基础教育开始,以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来拓宽少年儿童的思维视野,从小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正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不断进步的动力。我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创新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增强培养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拓展创新能力。只有提高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为促进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王文发.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2,(6)

[3]林健.工程应用能力阶梯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6)

作者简介:

篇6: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方案提出的背景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展创新活动,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为此, 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也提出了各种符合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1,2,3,4]宁夏大学地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对于理工科专业, 当前的工程素质教育方式、方法已适应不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及我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 对社会需求、受教育者的需要关注太少。为了解决在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电气信息学院成立课题组, 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学院专业设置,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 我们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以期形成较适用于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

1.方案设计。针对本科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以及已往教育理念的不足之处, 课题组提出三层次阶梯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层次:针对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低年级学生群体, 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会学习”为载体, 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组织各类由学生主讲的读书报告会, 举办专业基础课和实验课程的竞赛, 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能力。第二层次:我们以培养高年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形式, 作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以课程设计题库和毕业设计 (论文) 题库建设为条件, 学院“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为活动平台, 为学生提供扩展知识、应用知识的更多机会。第三层次: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专业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为载体, 给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展现才华的机会, 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课题组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用保障, 我们改革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对学生参加的各类实践环节和科技活动给予学分和成绩的肯定。

2.具体实践。 (1) “会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为了使得学生在入学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学习, 改变中学应试学习的不良习惯, 结合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 我们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结合各类基础课程竞赛, 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做法重在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 (2) “能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这就要求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课程学习的配套项目, 我们建立了课程设计题库和毕业设计 (论文) 题库, 以满足学生在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活动需求。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进行, 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得到了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训练。作为知识结构的扩展, 我们组建了“大学生电子科技协会”, 总结出一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辐射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好处是设备和器材投入少, 需要的资金量小, 并且师资力量的投入相对较少, 但培训范围广, 效果明显, 可辐射至全体学生, 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 “有创新”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培养, 有部分同学表现出了不同于大家的特点, 他们在程序设计、产品制作或项目设计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 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兴趣和能力。针对这部分群体, 我们设立了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这个平台的多项活动 (参加各类竞赛、自主科研立项、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等) ,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 制订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指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科研、创新的平台。并于2008年5月建立了院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训基地, 使得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向日常化、可评测、层次化发展。在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良好的基础上, 又于2009年被宁夏大学确定为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 (5) 设立了学院大学生作品展厅, 学生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展示出来,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 激励了更多学生参与兴趣, 使得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成为教学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推广与应用

学院提出的“会学习、能应用、有创新”的三层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体系综合改革方案, 于2005年开始实施。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基本形成了较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6届本科生 (2003级~2008级) 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

1.学院从2005年开始正式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为所有一年级本科生配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 从教学形式到学习内容上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了有利的改变。经过几年的坚持和不断的改进,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方法。作为知识扩展学习, 学院每学年坚持举办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验、英语等竞赛活动, 多场学生读书报告会, 这些活动的开展,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设立了“物理电气信息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由学生自己组队, 联系导师指导, 向学院申报科研项目。从2006年起, 学院每年设立专项经费从事这一活动, 至今本科生已经有400多人次参与, 获得学院立项110余项, 赞助经费93210元。

3.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 学院有近20名教师参与此项工作, 为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近年来我们共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多次, 获得各项奖励总计61项。从统计数据看, 学生获奖人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 2005年有9人参加6人获奖, 2009年则发展成为30人参加18人获奖。

4.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针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 最大程度地支持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5.积极推进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一方面对参加各种创新活动获奖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学分和部分课程免修。第二方面, 对多数实验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在基础层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各实验课程的开设、各课程设计和工艺实习的实践教学有很高的积极性。在第二层次的实验教学中, 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相融合, 注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方面, 学院在2008年对多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 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四、结论

1.通过引导学生突破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在“会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能应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大量的学生研究课题, 提供学生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用“有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以上三个层次教学模式的的逐步推进, 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 在三个不同的层面得到训练, 由此使得“因材施教, 分流培养, 发挥特长, 发现人材”的思想得到具体的实现。

2.第三个层次活动的大力开展, 为部分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现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计的平台, 使得优秀的、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 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被忽视的部分, 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在新的教育的模式下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展。

3.探索出一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辐射式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朝京, 等.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2) :88-90.

[2]王沛, 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11) :99-101.

[3]任洁, 王静.浅谈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23-25.

篇7: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关键词]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其在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从传统的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此作初步探讨。

一、以学生为核心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创新应围绕学生为核心展开。在工科大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学手段灵活,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

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专业特点,教师可实时采用传统板书授课、多媒体投影授课或两者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图片、表格、资料和数据,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展示,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直观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易于学生理解,且授课信息量饱满。同时,可利用板书随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沟通,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中。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

(二)重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

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选择性较强,他们进入大学后,期望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学生的这一愿望,笔者首先注意加强学生自身对大学物理通识性意义认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大学物理与本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物理学知识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缺乏物理学知识,就无法形成复合型人才的优化的知识结构。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及教育,并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思维敏捷的优点

大学生思维敏捷,能较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对事物有较强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个特点在解决大学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时尤其重要。另外,他们对学习的主动、积极,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教学中,注意“知识”和“方法”并重。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理论上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及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学生收敛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训练,诱发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物理知识增长和积累的同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开发,实现学生即“知晓”也“能做”,使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充满生机,达到有利地诱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采用新的组合教学模式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根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专业特点,实施以新知探究式教学为主,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采用传统板书讲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笔者称之为“新的组合教学模式”。

(一)新知探究式教学

新知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式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新知探究式教学有以下优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维敏捷的优点,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探索状态,有利于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教,使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和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求学目的。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使下进行学习和研究。任务驱动式教学有以下优点: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协助学习精神,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创立交互式学习环境

交互式学习环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或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的交流互动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交互式学习环境有以下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掌握当前知识及已学知识的情况;有利于解决学生基础不平衡对教学造成的一些困难。

三、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实践

新的组合教学模式是以新知探究、实践环节、教学互动、协助学习和反馈为重要特征的教学,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根据授课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制作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教案,每章都以提出新的问题开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带着新问题学习,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向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当的时候进行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段。“静”是教师讲授,学生思考探索,“动”是课堂讨论、提问、解答。为此,从2005年开始,笔者进行了大学物理精品课建设,精心研制了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教案,几年来,不断改进完善,为课堂教学的探究提供了条件和平台。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穿插有“选择题”、“应答问题”或“物理现象解释”等,提问视频不仅展示了具体的物理现象,还提出与此现象相关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随堂讨论、分析和回答,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沟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尽情发挥,培养学生将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积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开放、和谐、协作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能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超越传统的教学环境。课堂上交互式学习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强了师生心理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专业特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尽量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任务方式可以是协作式的

研究学习、调查报告、小论文、口头演讲、专题讨论、小组作业等。任务内容则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专业情况确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知识特长选择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研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合理使用学习资源,查找资料,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最后提交活动结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性,从传统的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向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主地、自然地学习,减少被动学习心理,有助于诱导、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情感交流和互相合作能力,学生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喜悦。通过大学物理系统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能开发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素养。

第三,辅以网络教学环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新的组合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课外教学与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交互(探讨和学习),在讨论区提问和解答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学生的优秀作业或完成任务的优秀成果及时公布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基础和情况,进行复习或学习。

四、新的组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新的组合教学模式来组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一)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

在新的组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创设的“条件”与“环境”可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探索,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同时,也可鼓励和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以及超越自我,在班级中发扬团结、合作的民主风气。在大学物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为学生提供开发创新潜能的机会。学生为探索而学习,为创新而探索,给自己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学生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还探索这些知识是怎样发现的,并思考如何发现今天的知识和探索明天的知识。此外,新的组合教学模式可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近代发展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知道科技进步与物理学的联系,真正认识到学好物理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自身完善和提高的需要,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该组合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物理知识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达到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增强了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上一篇:面试航空公司自我介绍下一篇:消防部队政工干部培训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