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药品购进制度

2024-07-11

新进药品购进制度(精选6篇)

篇1:新进药品购进制度

新药购进申请和审批

(一)、各临床科室医师均有向各自科室提出新药采购申请的资格,各临床科室经过缜密调查、认真研究后,慎重填写《 医院新药采购申请表》,并由科室主任签字同意。

(二)、各临床科室根据专科需要提交专科用药申请。中成药一般由中医科提出申请。西医科室申请中药注射剂、中成药品应听取中医科专家意见。

(三)、《新药采购申请表》表格填写应认真,填写后交该科室主任签字,再由提出采购申请的临床医师(或科室主任)送交到药品办公室。

《新药采购申请表》不允许药品推销人员或其他人员代取、代写、代送。经药事会审核对《新药采购申请表》填写内容不符合要求、内容不全等形象的申请表作为无效申请表。

(四)、每个临床专科原则上每次新药申请提数量由药事会会前讨论决定,如有特殊需要增加申请品种数量需说明理由。

(五)、药品采购办公室对上述新药申请,应进行新药品种分类整理审核并汇总打印,提交药事预备会讨论。

第五条

新药审批

(一)、药品评选原则:(1)、确认最终采购的每一个品种,必须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和诚信原则,集体决定。(2)、评选品种时,质量优先,充分考虑用药差异,满足不同人群用药的需要,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要满足患者需要。按照原装进口药品、合资企业生产的专利(或过期专利)药品和国产药品两个质量层次进行采购,并遵循“一品两规”原则。同一个通用名(即相同成份)、同一质量层次药品的同种剂型与规格,原则上采购一个中标品种供临床使用。

(二)、新药引进以药事管理开会的方式来决定择选。在召开药事会新药引进前,首先召开一次药事预备会,会议应对该次申请的新药进行初审,根据药品评选原则原则决定入围品种(说明规格、剂量、剂型等,对申请新药的规格、剂量、剂型等可以进行讨论调整),提交管理组进行审核评定。

(三)、药事管理组成员,应抱着对医院临床用药认真负责的态度,并按药事会制定的有关规则进行药品的审查跟购入。

(五)、新药引进经评审,在院纪检监督下,并按照药事预备会原拟定择取新药,最后由药事小组讨论作决定。

(六)、对经确定通过入选的新药品种,需打印出新药清单(说明产地、规格、剂量、剂型等),由院分管院长签名后生效,交药品采购办公室执行购进。

(七)、药品购进入库后,药剂科应通知新药申请科室。

药事管理组

2014年5月

篇2:新进药品购进制度

1、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把好业务购进质量关,确保依法购进并保证药品的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首营企业系指与本企业首次发生药品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或经营企业;首营品种系指企业向某一药品生产企业首次购进的药品,包括药品的新品种、新规格、新剂型、新包装。

3、进货人员须经专业和有关药品法律法规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4、购进药品以质量为前提,从具有合法证照的供货单位进货。

5、购进药品要有合法票据,并依据原始票据建立购进验收记录,购进记录载明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货日期、生产企业、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称、规格、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票据和购进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得少于二年。

6、购进进口药品要有加盖供货单位质管部门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随货同行,实行进口药品报关制度后,应附《进口药品通关单》。

7、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必须按照“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审核制度”的规定执行,填写“首营企业审批表”和“首营品种审批表”,并进行相应的质量审查,经审批合格后方可经营。

8、购进药品的合同要有明确的质量条款内容。

9、定期对进货情况进行质量评审,一年至少1次。认真总结进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加以改进。

二、药品、医疗器械购进验收制度

1、为有效控制药品经营质量,把好药品进货质量关,明确质量责任,特制定本制度。

2、质量管理员必须根据《药品管理法》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药品入库验收程序,以防假劣药品进入仓库,切实保证入库药品质量完好,数量准确。

3、企业必须设专职验收员。检查验收人员必须具有药学相关职称或应经过专业或岗位培训,经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试合格,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4、入库药品必须依据入库通知单,对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准文号、注册商标、有效期、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批号、供货单位及药品合格证等逐一进行验收,并对其外观质量、包装进行感观检查。发现质量不合格或可疑,应迅速查询拒收,单独存放,作好标记,并立即上报药剂科负责人处理。

5、验收特殊管理药品、外用药品,其包装的标签或说明书上有规定的标识和警示说明。特殊管理药品必须双人逐一验收到最小包装。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按分类管理要求,标签、说明书有相应的警示语或忠告语;非处方药的包装有国家规定的专有标识。

6、验收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每件包装上,中药材标明品名、产地、供货单位;中药饮片标明品名、生产企业、生产日期等。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在包装上还应标明批准文号。

7、验收首营品种,应有该批号药品的质量检验报告书。

8、进口药品验收时,应凭盖有供货单位质管机构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及《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的复印件验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原印章的《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复印件;进口药材应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原印章的《进口药材批件》复印件。并检查其包装的标签应以中文注明药品的名称、主要成分以及注册证号,并有中文说明书。实行进口药品报关制度后,应附《进口药品通关单》。

9、凡验收合格入库的药品,必须详细填写检查验收记录,验收员要签字、盖章。检查验收记录必须完整、准确。检查验收记录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得少于二年。

10、进货验收以“质量第一”为基础,因验收员工作失误,使不合格药品入库的,将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三、药械储存和养护管理制度

1、为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储存养护管理行为,正确合理得储存药械,确保药械保管养护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2、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在库药品根据流转情况进行养护与检查,做好养护记录,防止药品变质失效造成损失。

3、配备专职的养护人员,养护人员应经专业或岗位培训,熟悉药品保管和养护要求。

4、药、械储存应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堆码合理、整齐、牢固、无倒臵现象。

5、对6个月内到失效期的近效期药品,按月填报“近效期药品催销表”。

6、每月对各类养护设备定期检查,并记录,记录保存二年。

7、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及时与药剂科负责人联系,悬挂明显标志,停止使用。

8、保持库房、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扫除和消毒,做 好防盗、防火、防潮、防腐、防污染、防鼠等工作。

9、养护人员应配合仓管人员对库存药品存放实行色标管理。待验药品、退货药品区为黄底白字;合格药品区为绿底白字;不合格药品区为红底白字。

10、养护人员配合仓管人员做好温湿度管理工作,每天上午9时、下午14时各记录一次库内温湿度。根据温湿度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通风、降温、增温、除湿、加湿等措施。重点做好夏防、冬防养护工作。每年落实专人负责,适时检查、养护,确保药品安全度夏、冬。

11、报废、待处理及有问题的药品,必须与正常药品分开,并建立不合格药品台帐,防止错发或重复报损,造成帐货混乱和严重后果。

12、如因养护人员未尽职尽责,工作不实造成药品损失的,将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四、处方调配管理制度

1、为规范处方调配行为,确保处方调配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药师应当凭医师处方调剂处方药品,非经医师处方不得调剂。药师应当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处方,准确调配药品,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包装;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3、药师应当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4、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

(一)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品,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二)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三)剂量、用法的正确性;

(四)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

(五)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六)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七)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

5、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6、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7、药师在完成处方调剂后,应当在处方上签名或者加盖专用签章。

8、药师应当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月日逐日编制顺序号。

9、药师对于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不得调剂。

五、药品拆零管理制度

1、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购药要求,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医疗机构应有固定的拆零专柜,配备基本的拆零工具,如天平、药匙、药刀、瓷盆、拆零药袋、医用手套等,并保持拆零用工具的清洁卫生。

3、拆零前,对拆零药品须检查其外观质量,凡发现质量可疑及外观性状不合格的药品不可拆零。

4、对拆零后的药品,应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不能与其他药品混放,拆零专柜短缺的拆零药品应从其他药柜移入,采用即卖即拆,并保留原包装。

5、拆零后的药品不能保留原包装的,必须放入专用的拆零药袋,写明药品的品名、规格、用法、用量、批号、有效期及医疗机构名称。

6、凡违反上述规定,出现不合格的拆零药品上柜销售,发现一个品种,将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六、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药、械是用于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其质量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为加强对不合格药品的控制管理,严防不合格药、械进入或流出本企业,确保消费者用药、械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质量不合格药、械不得采购、入库和销售。凡与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不符的药、械,均属不合格药品,包括:

A、定时检测(即含量测定)结果不符合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的药品;

B、定性检测(即理化鉴别)结果不符合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的药品;

C、细菌检测(含微生物测定)结果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药品;

D、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药品。

4、在药品入库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药、械,应存放于不合格药、械区。同时填写有关单据,通知财务人员拒付货款,并及时通知供货方,确定退货或报废销毁等处理办法。疑为假劣药、械的,应及时报告药监部门。

6、在药品保管养护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药品,应立即停止出库和销售。同时将不合格药品存放于不合格药品区。

7、上级药监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药品,或上级药监、药检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同时,将不合格药品存放于不合格药品区,等候处理。

8、不合格药品应按规定进行报废和销毁。不合格药品的报损、销毁由仓库保管员提出申请,填报不合格药品报损有关单据,经业务院长批准并共同监督销毁;特殊管理药品中的不合格药品在报损时应上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下进行销毁。不合格药品销毁后应填写“报损药品销毁记录”

9、对质量不合格的药品,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11、应认真、及时、规范地做好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报损和销毁记录,记录应妥善保存五年。

七、药品质量事故报告制度

1、为减少或避免药品质量事故,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2、质量事故具体指药品经营活动各环节因药品质量问题而发生的危及人身健康安全或导致经济损失的异常情况。质量事故按其性质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两大类。

重大质量事故:

(1)在库药品,由于保管不善,造成整批虫蛀、霉烂变质、破损、污染等不能再供药用,每批次药品造成经济损失3000元以上;

(2)品销售出现差错或其他质量问题,并严重威胁人身安全 或已造成医疗事故者;

(3)进三无产品或假劣药品,受到新闻媒介曝光或上级通报 批评,造成较坏影响或损失在5000元以上者。

一般质量事故:

(1)保管不当,一次性造成损失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者;

(2)购销“三无”产品或假冒、失效、过期药品,造成一定影响或损失在5000元以下者。

3、质量事故的报告程序、时限

(1)发生重大质量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性质恶劣影响很坏的,当事人必须立即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医疗机构应在24小时内上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2)其他重大质量事故也应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及时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查清原因后,再作书面汇报,一般不得超过七天。

(3)一般质量事故应在七天内报医疗机构负责人,并在一月内将事故原因、处理结果书面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

4、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和有关人员要采取必要的制止、补救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后果。

5、医疗机构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前往现场,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员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协助有关人员处理事故做好善后工作。

6、以事故调查为根据,组织人员认真分析,确认事故原因,明确有关人员的责任,提出整改措施。

7、质量事故处理:

(1)发生一般质量事故的责任人,经查实,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责任人,经查实,轻者在季度质量 考核中处罚,重者将追究其行政责任,除责任人以外,其他有关人员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3)发生质量事故隐瞒不报者,经查实,将追究经济、行政责任。(4)对于重大质量事故,责任人与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分别承担一定的质量责任。

八、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1、为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品质量和药物治疗水平,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和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定。

2、药品不良反应(英文简称ADR),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品已知和未知作用引起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等。

4、医疗机构各岗位职工应注意收集所经营药品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如有不良反应情况出现时,应立即向不良反应监管人员报告,并填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及时上报余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5、异常、严重、危害性大的不良反应事件应在24小时内及时上报。

6、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隐瞒不报者,根据情节轻重,查实后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7、药、械质管小组负责本院内所使用药品质量信息的传递、汇总及处理。

8、内部质量信息(如病人、医生所反映的药品疗效及验收外观质量)和外部质量信息(如上级药监部门发布的通报、公报等)是制定本机构药品采购目录和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依据。

9、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管小组对异常、突发的药品质量信息要以书面形式24小时内向临床科室反馈,确保药品质量信息的及时畅通传递和准确有效利用。

10、临床各科室应互相协调、配合,将药品质量信息报告质管小组,质管小组分析汇总后将意见以信息反馈单的方式传递至各临床科室,信息文字资料由质管小组备份、存档。

九、卫生管理和直接接触药品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创造一个优良、清洁的工作环境,同时提高员工的素质,根据《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2、卫生管理责任到人,医疗机构场所应明亮、整洁,地面、桌面等,每日进行一次清洁。药品库区要定期打扫,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各类药品分类摆放,规范有序。

4、保持仓库和药房环境整洁、地面平整,门窗严密牢固,物流畅通有序。并有防虫、防鼠设施,无粉尘、污染物。严禁员工把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带入库房,放入货架、药品冰箱等区域与药品混放。

5、在岗职工应统一着装、佩戴胸卡,卫生整洁,精神饱满,工作服夏天每周至少洗涤×次,冬天每周洗涤×次。头发,指甲注意修剪整齐。

6、卫生管理情况要列入企业季度管理考核之中。

7、健康体检每年组织一次。医疗机构所有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严格按照规定的体检项目进行检查,不得有漏检行为或找人替检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8、如发现患有精神病、传染病、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可能污染药品的患者,应立即调离原岗位或办理病休手续后静养,待身体恢复健康并体检合格后,方可工作。

9、要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十、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制度

1、为有效地控制特殊管理药品的购、存、销行为,保证特殊管理药品在经营中合理、安全的使用,保障人民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当经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以下称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辖区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3、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执业医师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资格后,方可在本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种处方。

4、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单张处方的最大用量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签署姓名,并予以登记;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拒绝发药。

5、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库应当设有防盗设施并安装报警装臵;专柜应当使用保险柜。专库和专柜应当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6、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在药品库房中设立独立的专库或者专柜储存第二类精神药品,并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人管理。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7、医疗用毒性中药与麻醉中药的购买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双人验收,双人签字入库,并做好进货验收记录,并同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8、由于破损、变质、过期失效而不可供药用的特殊管理药品,应清点登记,单独妥善保管,并列表上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销毁,则必须在药监部门监督下进行销毁,做好销毁记录,并由监销人员签字,存档备查,不得随意处理。

9、特殊管理药品在出库复核时要有双人对品种、数量等进行复查核对,并做好出库复核记录。

10、建立特殊管理药品收支帐目,按月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11、保管人员如工作调动,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并由质管员签字无误后方可调动。

十一、中药饮片购、销、存管理制度

为加强中药饮片管理,体现中药治病特色,发扬祖国传统医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1、中药饮片采购

(1)应向具有合法证照的供货单位购入中药饮片。(2)所购中药饮片应有包装,包装上除应有品名、规格、产 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外,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应有批准文号和生产批号。

(3)购进进口中药饮片应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原印 章的《进口药材批件》及《进口药材检验报告书》复印件。(4)该炮制而未炮制的中药饮片不得购入。

2、中药饮片配方

(1)中药配方营业员应精神集中,严肃认真严格按处方要求 配药、售药。

(2)配方使用的中药饮片,必须是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品种。(3)配方所用医疗用毒性中药饮片按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制度执行。

(4)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按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执行。严禁不 合格药品上柜销售。

(4)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 量的处方应拒绝调配销售,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重新签字,方可调配、销售。

(5)严格按配方、发药操作规程操作。坚持一审方、二核价、三开票、四配方、五核对、六发药的程序。

(6)按方配制,称准分匀,总贴误差不大于±2%,分贴误差 不大于±5%。处方配完后,应先自行核对,无误后签字交复核员复核,严格审查无误签字后方可发给顾客。

(7)应对先煎、后下、包煎、分煎、烊化、兑服等特殊用法 单包注明,并向患者交待清楚,并主动耐心介绍服用方法。(8)每天配方前必须校正所用衡器,配方完毕整理配方场所,保持柜橱内外清洁,无杂物。

(9)加工员接到代客加工药料后,严格按照医师处方要求和 药品特性,并按交货日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加工完毕即将处方、发票、成品、定单一并送交营业柜,以利顾客取药。(10)其它来药加工按照处方或顾客需要处理。

(11)中药饮片来料加工的场所、工具、人员应符合有关卫生 条件。

(12)凡违反上述规定,配错方、售错药者,按有关规定依据 情节轻重,处以经济、行政处罚。

3、中药饮片质量

(1)中药饮片质量检查必须贯穿在药店饮片经营全过程中,任何与饮片流通有关的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2)中药饮片进货时,必须验收其品名、产地、数量、规格、质量、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在包装上应标明批准文号,如发现有质量不合格现象或货单不符的不得接收,应退回供货单位。

(3)中药饮片必须定期采取养护措施,每季度要将全部饮片 检查一遍;在每年的5-9月份,每月要将全部饮片检查一遍,并根据中药饮片的性质进行烘烤、翻晒等养护措施。出现质量问题,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4)中药饮片配方使用时必须执行先进先出、易变先出的原 则,不合格饮片一律不得上柜。

(5)严把饮片销售质量关,过筛后装斗,不得混装、错装,及时清理格斗,做好记录。

(6)中药饮片配方场所及加工间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工作完毕要关好水、电、气、门窗,确保环境卫生、安全。(7)如违反上述规定,工作失职,在企业内部连续两次检查 中发现质量不合格的中药饮片,当事人将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十二、药械质量诚信承诺制度

为确保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械)安全有效,争创“药品质量诚信单位”,特制定本制度。

一、所有药品(医疗器械)均从合法渠道采购,不向无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医疗器械)。

二、药品(医疗器械)到货后,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验收,严防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入库,并按规定及时做好购进验收记录,索取并保存相关证照。

三、按规定陈列、储存药品(医疗器械),加强日常养护、检查,确保药品(医疗器械)质量。

四、严格做到凭处方配药,按规定使用拆零药品、二类精神药品。

五、严格执行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及使用后毁形、消毒、回收的规定,不擅自出售、丢弃、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六、保证不使用过期、失效、发霉、变质及其它假劣药品,不使用不合格医疗器械。

药品(医疗器械)质量诚信承诺书

为确保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用药(械)安全有效,争创“药品质量诚信单位”,特作如下承诺:

一、所有药品(医疗器械)均从合法渠道采购,不向无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医疗器械)。

二、药品(医疗器械)到货后,严格按规定进行质量验收,严防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入库,并按规定及时做好购进验收记录,索取并保存相关证照。

三、按规定陈列、储存药品(医疗器械),加强日常养护、检查,确保药品(医疗器械)质量。

四、严格做到凭处方配药,按规定使用拆零药品、二类精神药品。

五、严格执行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及使用后毁形、消毒、回收的规定,不擅自出售、丢弃、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六、保证不使用过期、失效、发霉、变质及其它假劣药品,不使用不合格医疗器械。

以上承诺敬请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监督投诉电话:96311。

承诺人:

篇3:新进药品购进制度

一、文献综述

王列军等认为,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目标从单一的“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 扩展为“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价格、纠正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等多重目标, 并将降低药品价格作为首要目标。安彬等认为, 无论是药品采购行为, 还是政府的价格调整行为, 影响的都是药品的价格水平, 而不是临床医生对药品的选择和合理应用。于培明等认为,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旨在剥夺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权, 但公立医院依然保留着相当的控制权。必须对药品实行彻底的政府采购, 才能实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目标。李浩娜等认为, 医院路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 充分的竞争使药店路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较为正常。杨鸿章等认为, 药品招标并未起到降低药品虚高价格的作用。增加投标人的数量和降低中标者的数量, 能够降低药品的均衡价格。陈文玲认为, 对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国产普药和廉价药, 应该实行招标定点生产, 实行集中采购和直接配送, 对生产厂商实行免税或直接补贴等财税政策, 保障这些药品的供给。郭春丽认为,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药品实行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但由于以药养医的补偿体制和公立医院垄断药品销售等体制约束, 其作用难以发挥。曹阳等认为, 如果一味降低制药公司的成本, 压低药品价格, 有可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合理用药需求, 甚至会危及药品最低质量和药品安全, 同时影响新药研发的积极性。

上述文献, 有的指出了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必要性和副作用;有的认为若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目标多元化, 必然无法同时兼顾;有的建议以政府采购替代药品集中采购制度, 完全剥夺医院的药品采购权力;有的认为药品市场的充分竞争以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力平等, 是降低药品价格的必要条件。但什么因素奠定了公立医院在药品市场中买方垄断地位?为什么公立医院高价买进的药品不会遭遇销售困难?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低也增强了公立医院在药品市场中的市场势力, 但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低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因素阻碍其兼并和联合?本文认为, 现行的医疗服务供给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是药价虚高和药品回扣产生的根源。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无法杜绝药品回扣现象, 也无助于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药价虚高。

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目标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目标, 也就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要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 药品回扣现象愈演愈烈, 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药品回扣是医药领域主要的腐败现象, 也被认为是药价虚高的罪魁祸首。为解决药价虚高、药品回扣这一社会强烈诉求, 各地方积极开展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的有益探索。

河南省率先试图建立公开透明的药品采购机制, 以纠正医院自行采购药品中的不正之风, 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尝试。1993年, 河南省通过竞争方式筛选出7家规模较大的企业作为定点企业。河南省卫生厅发文规定, 省直医院必须在定点企业采购药品, 定点企业承诺让利销售。它控制了药品回扣, 医院也降低了药品采购价格。卫生部表彰了河南的做法, 并于1998年低开始着手制定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

由此观之, 我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目标, 是试图根治公立医院药品购进环节回扣成风的现象。但深层次的问题是, 为什么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要采取带金销售药品的方式?公立医院为什么采取高价购进药品并索要回扣这一似乎多此一举的策略?药品回扣以及随之而来的药价虚高现象, 衍生于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事实也证明,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这一治标之策, 不是着眼于消除这些体制障碍, 也就无法实现根治药价虚高、药品回扣的目标。

在充分竞争的医疗市场, 医疗机构在药品购买和销售环节, 无法形成其市场势力。因此, 医疗机构具有降低药品采购成本的内在动因。医疗机构对专业的药品采购服务有强烈的需求, 必然促使专业化的药品集中采购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医疗机构将日常的药品采购工作外包, 可以减少内部采购机构和人员, 并获得专业化采购的高效率。

美国药品集中采购组织始于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由于药品集中采购组织之间兼并, 其数量不断减少, 规模不断扩大, 呈现出集约化发展的态势。统计数据表明, 2004年美国医疗机构通过药品集中采购组织节约的采购成本为总成本的10%~15%, 大约为257亿美元到387亿美元。

从美国药品零售渠道看, 连锁药店、独立药店、食品店等占59%的市场份额。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诊所等医疗单位占27%的市场份额。医院在药品购买环节没有明显的市场势力, 无法影响药品价格, 也无法索要药品回扣。

美国医院在药品销售环节, 也缺乏垄断地位。截至2008年11月, 美国注册医院5708家, 私立医院占73%左右, 其中私立非营利医院2913家, 占注册医院51.03%。大量的私立非营利医院, 既保证了医疗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医疗服务效率, 又通过非分配约束机制, 有效地遏制了医生的大处方等道德风险。医生无法从医院增加的药品收入中获得个人利益, 药品无法成为其牟利的工具。

既然美国医院在药品购销环节没有市场势力, 也就无法取得药品回扣。相反, 在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压力下, 医院需要千方百计地降低医疗和药品成本。美国在药品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充分竞争的状态下, 药品回扣没有生存土壤。美国医院通过将药品采购业务外包给药品集中采购中介组织, 来降低药品的采购成本和医疗机构内设采购部门的管理费用。

三、管办不分的医院管理体制与药品回扣

时至今日, 我国公立医院依然长期实行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掌握着行医执照的行政审批权, 既办医院又管医院。在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下, 政府卫生部门与公立医院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公立医院通过寻租, 竭力维护其在医疗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政府卫生部门利用行医的行政审批权抽租, 并人为地阻挡外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疗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加, 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扩大而快速增长, 但相对需求, 医疗服务供给增长异常缓慢。医疗服务供给缓慢地增长, 确保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医疗供给没有对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和价格迅速攀升, 及时而有效地作出回应。这说明在医疗需求已经市场化的同时, 医疗供给没有实现市场化。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医疗供给的市场化?卫生行政部门拥有行医执照的行政审批权, 为保护公立医院利益, 不顾医疗服务市场中医疗服务供求缺口不断拉大的现实, 人为地阻挡其它所有制医疗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在管办不分的医院管理体制下, 公立医院取得了在医疗市场中的垄断地位, 我国药品零售额80%又是通过医院来实现的。因此, 在药品市场上, 公立医院取得了在药品购进环节中的垄断地位。同时我国实行以药养医的政策, 政府对药品价格实行加成率管制。在缺乏监管的制度环境下, 医院和医生偏好高价格药品。高价格药品不仅能实现更多的药品进销差价, 更由于利润空间大, 可以给予更多的药品回扣。医院和医生作为拥有支配权力的市场主体, 具有推高药品价格的内生动力。

我国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 在药品市场中处于劣势。为满足医院和医生对高价格药品和回扣的偏好, 不得不通过虚报药品生产成本, 改头换面地申报“伪新药”, 人为地增加药品流通环节等措施, 抬高药品价格, 以支付高额的药品回扣。

被抬高价格的药品能否顺利地销售出去?在医院医药合业的经营模式下, 医疗服务与药品实行捆绑销售, 医生承担着药品知识顾问和销售者的双重角色。受药品收入与医生收入挂钩的内部分配机制激励, 以及药品回扣等利益驱动, 医生沦落为药贩子。他们向患者推荐价格高、回扣高的药品。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药品知识, 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推荐的药品。

药品回扣与虚高药价, 根源于管办不分的医院管理体制。显然, 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式, 无法消除药品回扣与药价虚高的现象。只有改革管办不分的医院管理体制, 实行公立医院管办分离, 多种形式办医的局面才能出现。一旦形成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 公立医院在药品市场中购销双边垄断地位就会土崩瓦解。失去市场权力的公立医院, 就无法倒逼药厂、药商抬高药品价格。

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与药品回扣

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药厂实行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医药总公司既办药厂, 又管药厂。1952年, 我国建立了由国有企业垄断、以调拨为主、统购包销的三级医药批发体制。药品产、供、销的价格和数量, 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国家规定从药厂到一级批发渠道的价格差率是5%, 一级到二级是5%~8%, 二级到医院、药店是15%。也就是说, 总的药品价格批零差率是25%~28%, 不存在药价虚高和药品回扣现象。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实行分税制。各级地方政府追求GDP和财政收入最大化, 纷纷上马制药厂。一拥而上的结果是,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数量过多, 规模过小, 产品同质化。药厂重复建设, 产能严重过剩, 竞争异常激烈。如2000年中国药厂数量为6700家, 美国为600家;中国药厂利润率为10%左右, 美国药厂利润率为30%~70%。药品成为典型的买方市场, 药品销售而不是药品生产, 成为药厂的核心业务, 维系着药厂的生存和发展。

药厂不仅为地方政府贡献税收, 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药厂利益, 往往以行政区域为界, 形成地方割据的药品市场。地方政府要求凡地方能生产的药品, 医疗机构要优先使用地方制造的药品。由于各地纷纷实施地方保护主义, 对药品市场进行地区封锁, 以邻为壑。药厂呈现出小而全的特征, 无法长大。受地方市场规模狭小的限制, 药厂无法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在地方行政干预下, 药厂也无法进行横向跨地区的兼并重组。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药厂被迫实施以药品回扣为“武器”的销售策略。

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问题, 突出表现于流通主体过多, 流通链条过长, 流通效率低下。我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 呈现“多、散、乱、小”的特征, 既缺乏规模效应, 也无法在药品市场上取得与公立医院平等的交易权力。地方政府还通过准销证、药品检验与药品价格备案等行政措施, 阻止外地药品进入本地市场。如办理准销证, 每个品种收取管理费500—800元, 检验费用每个品种收取800—1000元。行政干预导致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药品批发市场, 也无法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适度市场集中。在药品市场上, 面对公立医院强大的市场势力, 只能在内部展开药品回扣战。

国家“顺加作价”的药品政策, 激励过多的药品流通企业参与到药品流通领域, 也刺激了流通环节随意延长。从药厂到消费者, 我国往往有6—9个流通环节, 国外一般为2—3个流通环节。流通环节层层加价, 形成药品价格虚高。如一瓶200毫升的氟康唑出厂价4元, 药品中标价25元, 零售价76元。

五、进一步市场化以根治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顽疾

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 根源在于现行的医疗供给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在现行的医疗供给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下, 试图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式来降低药品价格, 以遏制药品回扣这一商业贿赂, 必然遭遇医生的策略性反击。医生摆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束缚的办法是, 通过多开非集中招标采购药品, 如进口药品、非基本用药目录药品、非招标采购药品, 轻松地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效果化为乌有。要根治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的顽疾, 只有改革现行的医疗供给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深化医疗供给体制改革, 就要破除管办不分的医院管理体制, 消除外资、社会资本办医的歧视性政策。外资、社会资本办医难以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在于政府部门在非公立医疗机构注册审批、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流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等方面, 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和行为。在几乎进入全民医保的今天, 最核心的歧视是政府部门对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将非公立医疗机构排除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外, 使其无法立足于基本医疗服务市场, 这无异于将非公立医疗机构限制在市场份额很小的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不能参与可竞争的医疗市场, 非公立医疗机构焉能发展和壮大?只有消除现行的歧视性政策, 外资、社会资本办医大门才能洞开, 医疗服务供给数量才能扩大, 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才能形成。只有在竞争性的医疗服务市场, 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的顽疾才能不治而愈。

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就要改革以GDP为主考核地方政府绩效的指标体系, 改革涉及药品生产、流通的财税政策。通过设计科学的财税政策, 引导药品生产企业做强做大, 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 提升药品卖方市场权力;通过设计科学的财税政策, 引导药品流通企业做强做大, 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经济, 减少流通环节, 提升药品卖方市场权力。只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医院在药品市场上权力趋于平等, 无法在药品购销环节进行价格操纵时, 各自才能眼睛向内, 持续地提高药品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医疗服务效率。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顽疾, 才有治愈的希望。

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方式来解决药价虚高与药品回扣问题, 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还会进一步抬高已经虚高的药价, 即恶化要解决的问题, 并产生新的问题。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是医院药品采购权的上收, 是侵权行为, 医院进一步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是典型的权力寻租行为。政府卫生部门官员也是“经济人”, 试图从收入最大化和监管成本最小化等途径, 追求制度租金最大化。如果在药品供过于求的背景下, 医院相关人员会索要药品回扣,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组织的相关人员难道就两袖清风, 不会索要药品回扣吗?显然, 这一幼稚的想法, 是建立在政府工作人员是“道德人”这一缺乏现实基础的假设之上的。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行为的复活。政府管了不该管, 也管不好的事;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只招标, 不采购。中标企业不得不对医院进行“二次公关”, 才能获得采购合同。这些费用势必要进一步抬高药价, 转由患者承担;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导致“中标死”现象屡屡出现。低价普通药品由于无法支付医生对高额药品回扣的需求, 基本消失殆尽。卫生行政部门要做的事情, 不是去组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而是要对医院用药规范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 管住“医生的手”。

篇4:新进药品购进制度

一、班主任持证上岗制

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是指根据教育部有关班主任全员培训的文件精神,要求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内均需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不少于30~35学时的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成绩考核合格,发给《中小学班主任上岗培训合格证书》,以持证上岗。

2006年,教育部出台《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导的意见》,8月将班主任全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范畴,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岗位培训,成绩合格,方能当班主任。

天津市从2007年9月起建立了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要求凡新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一年内需接受34学时的专题培训,考核合格,颁发“天津市中小学班主任岗前专题培训结业证书”。从2009年开始,经过岗前培训正式上岗的班主任,还要继续接受每5年一周期的岗后培训。岗后培训每周期不少于50学时,其中,参加校本培训20学时,参加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30学时[1]。武汉市2007年全面实施了《武汉市实施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工程方案》,探索并实施了“多层培训、资格准入、民主聘任、综合考评、合约管理”的班主任持证上岗模式,并由试点区开始渐进推进[2]。河南省、青海省西宁市自2007年起,海南省自2008年起,都实施了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并逐步推行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3]。

班主任持证上岗制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该制度旨在通过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实施全员培训、系统培训,全面提高班主任的履职能力。其次,通过对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实践和理论考核,确定班主任任职资格,颁发班主任资格证书,实行资格准入制度,用班主任资格证制度保证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有助于提高班主任队伍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自豪感。

但是,目前,人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认可度并不高,加之班主任待遇低,学校师资短缺,以及有效的班主任工作评价机制缺失等原因,多数教师仍不愿从事班主任工作,一些条件较差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无人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加上一般教师习惯了学校随意性较大的用人方式,一些教师不能用正常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校关于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的改革,不能消解因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而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导致干群、同事关系紧张,破坏了学校的和谐。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往往是强化了班主任岗位,弱化了全员育人的氛围,使这一制度叫好不叫座,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二、班主任职级制

班主任职级制,是指以评定职级的方式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培养和管理的制度。班主任的职级,主要是根据班主任的工作年限、理论与实践的考核情况来评定的。一般分为几级几档,每个档次都规定任职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完成情况等要求,并与班主任绩效工资挂钩。达到要求可申请晋升高一档次或级别。

长期以来,班主任只能按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系列晋升职务,班主任工作仅作为专业职务晋升的辅助材料。班主任工作没有得到专业化的认定和激励,以致于大部分班主任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科教研而非班主任工作本身,致使班主任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难以让人满意。

实行班主任职级制,通过对班主任进行实践和理论水平的考核,实施职级资格管理,首先,顺应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潮流。班主任职级制的评定,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产物,能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审视和关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问题。对调动班主任改进自身工作,加速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职级评定制能有效地形成和激活班主任自我更新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班主任的职业倦怠。自我更新机制是班主任专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如今班主任成了大家争相“谦让”的角色,即便就任,也往往心存无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草草打发任期。一些班主任的全部工作,几乎就限定在使学生获得好成绩、猜题押宝、奖优罚劣等方面,不能真正落实在建设优良班集体,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根本目标上。凡此种种“怪圈”,透视出来的是不少班主任缺乏专业成长的主观愿望和实践追求。职级评定指标会使班主任把自己和自身的工作作为反思的对象,着力于体验与提高。拾级而上的职级会给班主任提供专业信誉的保障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会激发班主任产生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化追求。再次,班主任职级制,一方面,以职级落实班主任待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班主任的津贴标准,另一方面与绩效挂钩,可以拉开分配档次,从而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北京市崇文区从2005年起将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分为:见习班主任、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和特级班主任五个层次[4]。

太原市从2010年起全面实行班主任职级认定制。班主任职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每个级别中又从低到高分为二档和一档,共三级六档。并规定,具备基本条件、具有初级职称、班主任任期1~3年(含3年)的,可申请认定初级二档班主任;在此基础上,班主任任期3~6年(含6年)的,可申请认定初级一档班主任;已具备高级二档资格、班主任任期达15年以上、并获得过省级以上荣誉的,可申请认定高级一档班主任。在学生家访、学生德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疑难问题等方面,对不同级别的班主任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对申请高级班主任的教师,还要求具有较高的班主任科研能力,在市级以上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或交流过学术论文或出版专著;能承担班主任培训的授课任务;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养指导效果显著。班主任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者可破格晋升职级[5]。

江西广丰县从2008年起实行班主任职级评定制。中小学班主任职级分为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和见习班主任五个职级。被评为中级、高级、特级的班主任在原津贴标准基础上每月另发20元、80元、120元作为特殊津贴。在班主任工作中,如出现严重失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因工作疏忽导致本班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有乱收费、乱补课、体罚学生等严重违规行为的,取消班主任职级资格及待遇,三年内不得聘为班主任,且重新申报班主任职级时不再计算以前的任职年限[6]。

成都市成华区根据班主任任职年限、班级管理建设能力以及德育科研水平等,将职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不同职级的班主任享受不同津贴。担任班主任后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考核优秀可破格申报班主任职级,连续两年班级考核末位的班主任则被淘汰。对因不认真履职,造成重大失误或有严重师德问题者必须退出班主任岗位,三年内不能评优选模和晋升职务[7]。

实施职级评定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评定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而非鉴别。职级评定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出优劣,评出高低,而是重在引导和促进。引导班主任自觉地、不断致力于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评定指标突出素质和实绩,而非资历。三是评定过程凸显民主和公正,而非“指令”。四是评定结果必须发挥作用。如果仅是为评而评,或是视评定结果为荣誉和摆设,则达不到那墩评定制的目的。评定结果要发挥以下作用:首先,发挥激励作用,激励班主任珍惜专业信誉,强化专业追求,获得专业发展;其次,发挥甄别作用,鉴别班主任的发展潜质,遴选可造之材进行培养,加强队伍建设;再次,发挥杠杆作用,打破“大锅饭”,拉开分配档次,高职高酬,优职优酬[8],以调动班主任不断追求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三、班主任带头人制

班主任带头人制,是指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学术和社会地位,将班主任纳入学科带头人评审系列,把班主任带头人的评选纳入区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之中。班主任带头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教育引领能力的研究型优秀班主任,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后期。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独特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实践创新的德育能力、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研究能力、乐于并善于发挥教育引领、示范以及辐射作用的领导力。

2007年4月,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德〔2007〕17号),决定在上海市设立“班主任带头人”荣誉称号,将班主任纳入学科带头人评审系列,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班主任可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9]。

上海市徐汇区将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养。参照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标准和发展需求对班主任带头人后备人选进行培训,引导他们向班主任带头人的方向发展,以避免选拔的随意性和行政性。第二阶段,是班主任带头人的培养。班主任带头人评选出来后,根据带头人的岗位要求和发展特点,在强化班主任带头人个人学术特色形成和完善的同时,针对班主任带头人的专业引领、示范和辐射能力的培养和作用发挥进行重点培养。并探索了五条主要培养路径:专业引领下的理论学习与交流;实践智慧显性化的特色提炼与分享;团队合作下的问题研讨与解决;任务驱动下的自我规划和研究;以校为本、辐射区域的建团带教。

班主任带头人是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在实践中还要建立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机制:(1)创建区域培训平台,组织班主任带头人做培训讲座,引领班主任队伍专业提升;(2)创建展示交流平台,组织各级各类区域班主任带头人开展交流展示活动,为其他班主任传授主任的优秀经验;(3)创建校本特色平台,由班主任带头人组织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坊、班主任工作咨询室、学生问题研究室等以开展班主任校本培训,引领班主任队伍整体发展。

班主任带头人制的确立,使班主任带头人不仅是一种个人荣誉称号,也是一种专业称号,既有先进性,又有专业性,还必须承担岗位职责,发挥专业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帮助其他班主任专业成长,助推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否则,班主任带头人会沦为摆设,变为荣誉头衔,评的时候热闹,评完后,就少有人问津,达不到制度设立的预期目的。

四、首席班主任制

首席班主任制,是指为了提高骨干班主任的地位,加大其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的决策权而推行的一项班主任管理制度。

2007年,湖北省兴山一中制定了《兴山一中首席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兴山一中首席班主任评选及管理办法》,规范了首席班主任的任职资格评选程序,要求获得这一称号的班主任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典范、班主任岗位的标兵,而且要成为学校德育智囊团的骨干,参与研究学校德育发展方向,共同决策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承担辅导年轻班主任的任务。2008年10月10日,湖北省兴山一中首届“首席班主任”经广泛民主推选正式出炉。甘发扬、李明卫等8名优秀班主任被命名为“兴山一中首席班主任”。学校隆重集会,为他们颁发委任证书[10]。

首席班主任制,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班主任管理制度,引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有益尝试,可带动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是创设首席班主任发挥其作用和职能的环境,真正发挥首席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决策上专业方面的首席作用,而不能仅当做是荣誉和“摆设”。

五、班主任带教制

班主任带教制,是指为了加快新任班主任的成长速度,优化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升班主任工作质量而制订的类似于传统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的规定。这一制度要求,新毕业以及外校转岗而来的教龄在5年以内,并首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必须通过“拜师”一名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指导教师来带教。经过带教合格者方能担任班主任工作。带教双方要签定书面合同并经学校确认,时间一般为一年。目前,班主任带教制度在上海的一些学校推行较普遍。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下:

1.带教职责

带教老师和见习班主任要通过共同学习带教要求,制定带教计划并开展带教工作。指导教师负责被带教班主任的指导、培训工作。担任指导教师的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特色与方法传授给年轻教师,充分起到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并做好相应带教材料的记载与形成工作。凡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和见习教师要诚恳拜师,并在师傅的带教下尽快熟悉班主任工作,努力将所学的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去。

2.带教内容

指导见习班主任经常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熟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执行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及寄宿制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见习班主任初步学会做学生工作,包括与学生谈话,培养班级干部,协助班团开展活动,开家长会及主题班会,处理偶发事件等。

3.带教方式

主要是现场示范和传帮带。如上海进才中学要求师傅为徒弟示范性地举行一次家长会、主体班会、班委会等。徒弟在师傅指导下,独立举行家长会、主题班会、班委会一次,师傅做点评。

4.带教考核

带教工作每学期根据要求检查一次,合同期满时由学校组织考评。指导教师每月享受带教津贴。根据指导业绩,经考核达到带教工作要求的给予奖励,并发荣誉证书,在评职晋级或评优选模时予以优先考虑。对未达到带教要求的延长带教期限或更换结对教师。考核结果进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

班主任带教制,有利于加速年轻班主任专业成长,提高全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和德育工作质量。但是,该制度师徒结对的人选搭配比较关键,如组合不好,会影响二人的合作水平,影响带教工作质量;另外,如果对本项工作的考核不科学、不严格,也容易让结对流于形式。

六、班主任工作室制

班主任工作室制,是指为了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在一些地区设立的以“功勋”班主任或班主任带头人名字命名的、吸引广大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加入而组建的班主任成长基地,是区域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合作、交流、互动的工作平台。如“功勋班主任工作室”或“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如2008年教师节,武汉市教育局授予桂贤娣等10名班主任武汉市中小学首届“功勋班主任”称号,以他们姓名命名的10个工作室也随之成立。10个功勋班主任将作为工作室负责人,每人和10所学校各一名班主任进行师徒结对,开展专题指导、互动交流等活动。市教育局将为每个工作室投入2万元,并进行2年一次的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将取消工作室负责人资格,成员将调整出功勋班主任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纳符合条件、有发展潜质的新成员加入工作室。市教育局对工作室形成的优秀成果将予以推广[11]。

2010年,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了首批8个由优秀班主任带头人领衔的“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并面向全市中小学校招收学员(在职班主任教师)。每个工作室招收学员10人左右,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一般每月安排3个半天,采取工作日和双休日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目标、培训模式与内容由各工作室自主安排,学员培训结束,经工作室考核合格由上海教育行政学院颁发结业证书[12]。

组建班主任工作室,旨在发挥名班主任品牌效应,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策略和育人方法,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主任自我提升,推动形成一批班主任工作经验。但对班主任工作室作用发挥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比较关键,因为班主任本身事务繁忙,工作室的班主任又来自不同的学校,是各校的业务骨干,能集中面对面的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自学校的配合和相互间的协调,诸如排课表的一致等,否则,会使这一工作难以开展,研修计划难以落实,使工作室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天津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岗位培养和见习制度同时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1).

[2] 王一凡.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的实践与反思.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7).

[3] 陈成智.海南省明年起将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2008年起逐步推行中小学班主任持证上岗.海南日报,2006-11-07.

[4] 杨志成.以班主任职级制为载体实施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7-8).

[5] 王冠兴.太原全面实施班主任职级认定.山西晚报,2010-01-24.

[6] 广丰县中小学班主任职级评定办法.http://www.zwgk.gfx.gov.cn/bm/content/.../2986.htm2011-8-10.

[7] 汪玲.2013年成华区公办中小学班主任须持证上岗.成都商报,2011-12-13.

[8] 潘健.实施职极评定制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思路.班主任,2004(4).

[9]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OB/OL].http://www.gspl.pte.sh.cn/deyu/News_View.asp?New...2012-4-6.

[10] 董长茂.湖北兴山一中推行首席班主任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2).

[11] 武汉市中小学“功勋”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办法.http://www.whjy.net/ggzl/101005.shtml2012-4-6.

[1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学员招收及培训工作的通知.http://www.110.com/fagui/law_372696.html2012-4-6.

篇5:药品购进与验收管理制度

一、药品购进、验收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购进和验收。

二、药品购进、验收人员必须是药学专业和相关医学、护理等专业人员担任,并熟悉药品知识。

三、药品购进必须以质量为前提,从具有合法证照的供货单位购进药品,并索取有关证照存档。

四、购进药品要有合法票据,并依据原始票据建立购进、验收记录,购进、验收记录载明供货单位、数量、购货日期、生产企业、药品名称、规格、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验收结论等内容,票据和购进、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少于二年备查。

五、购进进口药品需有加盖供货单位质量部门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随货同行并验收,检查其包装和标签,以及中文注明药品的名称,主要成份以及中文说明书。

六、购进药品必须签订合同,要有明确的质量条款等内容。

篇6:新进药品购进制度

(一)药品、医疗器械购进

1、采购药品(包括医用氧)、医疗器械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合法企业购进。

2、对首次发生供货业务的药品(包括医用氧)生产或经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索取加盖该企业公章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索取销售人员企业法人委托授权书原件及其身份证复印件并保存备查,同时做好审验记录。

对首次发生供货业务的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企业,应确认其合法资格,索取加盖该企业公章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索取销售人员企业法人委托授权书及其身份证复印件并留存备查;并做好审验记录。

3、采购疫苗类制品、血液制品、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其他生物制品必须向供货企业索取《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并加盖企业公章的复印件。

4、采购进口药品,必须向供货企业索取《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查报告书》或《进口药品通关单》加盖企业公章的复印件;进口预防性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应有《生物制品进口批件》加盖企业公章的复印件;进口药材应有《进口药材批件》加盖企业公章的复印件。

5、购进中药饮片还必须有合格的包装和标签。

6、不得从事下列采购活动:

(1)向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让》、《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体采购药品、医疗器械。

(2)从非法药品市场采购药品、医疗器械。

(3)未经批准采购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

(4)向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采购超范围经营的药品、医疗器械。

(5)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况。

7、严禁将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委托、承包给个人。

8、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必须有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记录,药品购进验收记录内容必须包括:药品的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验收人和复核人等,购进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限1年,但不得少于2年。医疗器械购进验收记录内容必须包括:医疗器械名称、型号、规格、编号(批号)、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括一次性使用卫生耗材)还应标明灭菌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验收人、复核人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括一次性使用卫生耗材)的购进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灭菌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2年,其它大型医疗器械的购进记录必须保存至其报废期后1年。

9、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必须与供货方签订合同,合同必须明确质量条款和质量责任。

10、建立健全供货单位合法证照和销售人员证明材料的档案。

(二)药品、医疗器械验收

1、根据购进计划核对供货单位、药品、医疗器械品种、数量是否与 销售清单符合,销售清单是否加盖有供货单位的公章,并检查随药品流转的有关证明单据。

2、药品、医疗器械质量验收的内容应包括:

药品品名、规格、生产企业、生产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合格证、有效证明文件、包装、标签、说明书以及药品外观质量等;

医疗器械名称、型号、规格、生产企业、产品编号(批号)、注册证号、合格证、有效证明文件、包装。标签、说明书及器械外观质量等,是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包括一次性使用卫生耗材)的还要注意其灭菌有效期。

3、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外包装,查看内外包装是否完整,内包装是否达到保证质量的要求;外包装内是否附有“合格证”或具有“合格”字样的装箱单。

4、开箱后检查药品、医疗器械的标签和说明书是否符合规定。

5、药品、医疗器械验收应建立真正完整的验收记录,可与购进记录合并。验收合格的药品,验收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购进验收记录上签名入库;对验收发现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验收人员应另行在“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登记表”中详细记录和签名,并报告有关领导,是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要及时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是其他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的按退货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三)药品、医疗器械存储(陈列)、养护

1、药品的储存实行分类储存,根据药品的剂型、用途及储存条件要

求进行分类储存(陈列),做到外用药和内服药品分开存放,易串味药物与一般药物分开存放;

医疗器械的贮存也应际分类储存,根据器械的类型、用途及储存 条件的要求分类存储(陈列)。

2、药品、医疗器械库(房)应该清洁、卫生、通风、干燥、避光并有阴凉、冷藏、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有特殊贮存要求的药品、医疗器械要按照其温湿度要求储存在相应的区域、保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

常温处:室温在10~30·C、相对湿度在45~75%之间;阴凉处:室温不高于20·C、相对湿度在45~75%间:冷藏处:室温在2~10℃、相对湿度在45~75%之间。

3、应做好药库温、湿度的监测和管理。每周不得少于二次对药库温、湿度进行监测和记录,在气候异常时,应每天进行监测和记录。如药库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予以记录。

4、药品、医疗器械存放应该与药品、医疗器械库(房)的地面、墙顶之间有相应的距离,药品、医疗器械与墙、屋顶的距离应不少于30厘米,与地面的距离应不少于10;厘米。

5、中药饮片斗前应写正名正字,装斗前应进行质量复核,不得错斗、串斗,防止混药。

6、应定期坚持并做好储存(陈列)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记录,易霉变、易潮解的药品视情况缩短检查周期。

7、对近期药品、医疗器械要做好“近效期药品、医疗器械记录”,并通知有关医生以时及使用,同时加强近效期药品、医疗器械的检查,防止过期失效。

8、储存(陈列)及养护中发现的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要及时报告有关领导,并在“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登记表”中详细记录,按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处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9、对出库后退回的药品、医疗器械,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验收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处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四)药品、医疗器械的出库

1、药品、医疗器械库管理人员应凭科室的领药、领械清单发药发械,做到“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和按批号调拨出货。

2、药品、医疗器械出库进行复核,并按发货出货单对实物进行质量检查和数量、项目的核对。

3、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出库时应双人复核。

4、药品、医疗器械出库前要做好账目的核减和现帐、现货的核对,领药领械人员必须在出库调拨单上签字。

XX卫生院

上一篇:以未来的地球为题作文下一篇:养老保险追缴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