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精读引领课

2024-07-19

单元精读引领课(共8篇)

篇1:单元精读引领课

《掌声》精读引领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 精读引领课 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三.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感受的内在含义。五.教学难点:

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作用,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采用边读边想边说的学习方法。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 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3.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感受的内在含义。教学难点:

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作用,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首关于掌声的歌曲动听悦耳,就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继续走进关于掌声的故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想。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掌声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这不,事隔多年后,小英写来了一封信。(媒体出示来信)指名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小英感谢掌声,因为掌声改变了小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看看以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回答并板书:忧郁、自卑(媒体出示画面)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点的呢?指名说。(3)你能把小英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

把小英的忧郁、自卑,通过朗读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齐读。

2、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因为身体的残疾,以前的小英孤独自卑、忧郁沉默,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英发生了什么变化?(媒体出示画面)小组读第5自然段。(1)指名回答并板书:活泼、自信(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说。(3)这个省略号里会写些什么?指名回答。

3、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齐读。

4、(媒体展示画面)以前的小英忧郁自卑,现在的小英活泼自信,能从你们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女生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

5、小英的变化真大呀!是什么改变了她?所以,她最想说的是——(媒体展示来信)小组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过渡:真是没有想到,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会改变一个人,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一)掌声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4自然段,用——画出掌声响起前描写小英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小英的内心。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交流。

4、研读三句话。(媒体相机点击句)

5指名读第一段话。思考: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男生齐读

6指名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小英犹豫什么?小英想上去吗?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你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女生齐读。

7.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英,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想:。

8.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二)、掌声时。

1、就在小英万般无奈之时,小英听到了什么?(生答:掌声)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掌声一共响了几次?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

好的,你们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请鼓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这真是热烈、持久的掌声呀!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指名说。(鼓励、肯定)请女生读读这句话,把同学们的鼓励、小英的感动都读出来吧!齐读。

3、指名读第二次掌声。(媒体相机点击句子)

(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什么叫“经久不息”?“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来!

这一次你想通过掌声对小英说什么呢?指名说:肯定、夸奖、赞扬。如果你就是小英,听到这样的掌声,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她只是——(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你的内心和小英的内心一样吗?请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谁愿意再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齐读)

4.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板书:鼓励、夸奖)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媒体出示来信)范读来信。

大家都被感动了,来,让我们也满怀激情一起读一读小英的心声吧!齐读。

四、总结升华,品味文章主题。

过渡:多么美好的掌声,作者也为之动容,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1、(媒体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让我们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次朗读课文。

3、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觉得掌声仅仅是鼓掌的声音吗?它还是什么?指名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曾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指名说。

4、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画:心形)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媒体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拿起书本,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很出色,把掌声送给自己送给同学!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设计

自卑 活泼 掌声

忧郁 开朗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 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谈话,拉近人文

我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为话题引入课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情趣,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加强朗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时,我多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感情体验,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到“小英有哪些变化?”时,我有目的地渗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

篇2:单元精读引领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精读引领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了解祖国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2.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有关的材料和课件。

学生: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解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展示课本116页图。师:这就是现在的圆明园,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疑问?(它以前是什么样儿?它是怎样被毁灭的?)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多读几遍。

3.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毁灭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分?

4.你从文中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二、精讲点拨 随文得法

(一)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的辉煌的。)

1.出示课件(或师作简笔画),展示圆明园布局。

师: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理解“众星拱月”)2.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2)展开联想,加深体会:在圆明园这么多的风景中,你对哪个地方比较熟悉和亲切呢?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地方想象一下,说给同学们听好吗?(我仿佛来到了„„,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3)指导朗读。(欣赏、赞美、自豪。)

3.文物珍贵。

(1)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四段。

(2)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你们知道从先秦到清代,中国经历了多少年吗?

(3)指导朗读。(赞美、自豪。)

(二)资料交流。

1.同学之间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加深对圆明园的热爱、赞美之情。

2.师小结:圆明园占地约347公顷,有640个篮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所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三)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第五段。

2.引导学生从“侵、闯、掠、毁、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提供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3.面对他们的强盗行径,你的心中感受如何?(痛惜、愤怒)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四)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园内同时燃烧,该会烧掉多少个奇珍异宝,多少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指名读第一段)

理解“不可估量”。师引读此段,体会损失巨大。

5.师小结:之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正是因为圆明园在历史上的不可估量的价值。6.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1)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7.师: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五)资料展示。

1.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2.今日祖国的强大。

三、拓展阅读 学法迁移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看到了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圆明园,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一度强盛的中国在近代落伍了而备受欺凌呢?下面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丧权辱国的时代》,找找原因吧!1.学生带问题读文章。2.谁来说一说,致使中国没落的一个主要人物是谁?她做的哪些事使中国逐渐落后?

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统治中国48年,她60岁寿辰时不顾中日战争而挪用军费。后来她向日军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讨论:要想国家不受欺负,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巩固延伸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 把你此时的感受,把你对历史的思考,把你的满腔热血,用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吧!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建筑宏伟

价值不可估量

文物珍贵

毁灭 损失不可估量

篇3:单元精读引领课

一、复习课不仅仅是抄笔记, 罗列知识点

面对公开执教复习课的任务, 我开始仔细研究教材及参考资料, 并向组内经验教师特别是带教师傅请教, 分析教材, 进行开课类型的选定。斟酌再三后, 决定上一堂英语单元复习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英语单元复习课该怎么上?

长期以来, 对于英语复习课的处理, 我们都不是非常的重视, 认为只要布置学生复习, 学生下工夫、花时间去抄笔记、看笔记、看知识点就可以了, 导致平时的课文复习常常被学生忽视。其实用师傅的话说, “课文复习是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的基础, 根据课上复习, 可以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英语的方法, 同时根据英语复习课的特点, 英语复习课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教授, 学生听讲、记笔记的层面, 更重要的是通过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训练, 达到让学生能讲, 会用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有效的复习课呢?我校英语名师陆跃勤老师于2007年12月27日执教的一节高三英语复习课让我对复习课有了初步的概念:复习课要巩固已学知识, 并以练习为主, 讲练结合, 主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典型错例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最终达到学生能用会用的目的。

在接下来的三周内, 在师傅的建议下, 我带着自己初步设想去找了陆老师, 听到了陆老师的“逆向推导法”, 并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 你想达到什么目的, 你希望你的学生能学到什么?”带着这个问题, 我开始寻找资料, 向名师请教。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向组内其他教师请教:“复习课的一般思路是怎么样的?”“复习课最忌讳什么?”在他们的指导下, 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复习课就要把整个单元最重要的知识点理出来。”“复习课不能上成单纯的练习课, 也不能仅仅是学生知识的输入。”……有了这些建议, 我开始设计教学思路:要把本课重要的语言知识点纳入复习范围, 要课外找一些适合复习的材料, 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学会运用本课的知识。最终我完成了我的第一稿教案。在这一教案里, 我把课内外的内容联系起来, 从听、说、读、写各方面着手, 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

由于复习课要在整个单元结束之后才能落实, 所以我的第一次试教放在了开课前一周。本课是牛津英语高一第二册第2课, 本篇课文内容以爱因斯坦的幽默小故事和诺贝尔奖的由来和形式为主, 对主题“Great Minds”进行了阐述。reading部分以小说的节选形式出现, more reading部分则以说明的形式对诺贝尔奖的有关信息进行了阐述。

首先, 我用一段关于爱因斯坦的一些名人名言的视频来引入这节课的主题。通过这段视频, 问学生“What kind of person is Eins te in”, 让学生用一些形容词来说说爱因斯坦的为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We should learn from g re a t mind s a nd b e more d ilig e nt, ima g ina tive a nd c onfid e nt”。然后再联系本单元中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内容, 从而引入任务:对第二单元的复习。其次, 展示ppt中的4张图片, 进行课文的复述, 要求每组负责一张图片来说一段话, 尽量用自己的话, 最后串起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三部分是对本单元的词汇以小测验的形式进行复习, 每句话都有一个画线部分, 要求学生用课文里学过的词汇来替换画线部分。这一部分应该是在整堂课气氛达到高潮的时候, 让学生争先回答。第四部分是一篇有关诺贝尔奖的缺词填空, 要求用测试中的词汇进行填空。最后一部分是展示一张由这节课的内容组成的英语小报, 要求学生为小报上剩余部分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的文章, 并进行交流。

课后, 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这堂课, 感觉是“杂乱, 对课堂把握不佳”。就拿看图说话这部分来说, 时间花得很长, 我希望学生能达到学会使用文中重点词汇的效果, 但效果却很不明显。我对学生的要求是“close your books, just look at these pictures, us e your own word s a nd ma ke a c omp le te s tory”, 但事实是, 起来发言的学生几乎是在背课文, 因为他们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 那么在复习课上采用这种形式就失去意义了。另外, 觉得整体思路杂乱, 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几乎没有, 以致在上课时, 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某个时间, 我突然忘记自己下一部分要讲什么, 等到低头看一眼旁边的教案才记起来。

同时, 课后我也认真听取了前来听课的教研员、教研组长、师傅以及组内其他教师的意见与评价。

教研员与教研组长:“整体教态比较好, 比第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也能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 没有显现出新教师所应有的紧张。但是整节课, 思路不清晰, 环节的设计目的性不强。比如说, 导入部分的名人名言, 你的目的是什么?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吗?那样的话, 适合用于新课导入, 而不适合复习课。看图说话部分, 复习效果不大, 时间过长。”

两位师傅:“小测试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缺词填空部分把高考的新题型融入到了课堂上, 达到了一定的复习效果。但是各环节的落实显得杂乱无章, 让听课的老师都无法预知下一环节的内容以及整体的设计目标。”

组内其他教师:“整节课的设计可以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 但课堂时间把握不准, 以致最后活动部分都没有时间。虽然最后部分让学生设计小报的环节设计较新颖, 但题目太大, 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

可以说, 我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是教态较好, 个别环节如缺词填空比较实用, 也起到了一定的复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思路不清晰, 没有一条清晰的复习主线, 很多环节都需要重新设计与改善, 如看图说话部分、写作部分等, 在改进的同时更应该设计一些更具实用性、更适合复习课的环节。于是带着老师们的建议, 结合自己课后反思, 整个周末我重新寻找资料, 重新备课, 争取在第二次试教时能有所改善。

二、老师们引领我理出了复习课的主线

经过第一次教学的总结, 在师傅及教研员等的指导下, 我重新设计思路, 定下了“词汇—句子—语篇—产出”这样一条复习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下, 重新设计了这堂复习课。

这一次试教时, 第一、第二部分我保留了上节课中可取的两个部分:“quiz”和“cloze”, 通过小测试来活跃气氛并检验学生掌握本单元词汇的程度, 然后在缺词填空中, 让学生学会在新的语境中使用这些词汇。第三部分, 我采取了中译英的形式, 采用翻译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操练, 先给学生5分钟进行句子的翻译, 然后逐句进行语言点的复习和句子的核对。第四部分, 我从网上选取了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Mrs Maathai的新闻, 并对此进行了改编, 然后让学生以自己所学内容进行填空。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学生用所给句型, 写一篇演讲稿介绍Mrs Ma a tha i, 所给句型如下:

The g re a t mind we would like to introd uc e to you is…

She wa s b orn in…

She b e c a me fa mous b e c a us e…

She is/wa s s o…tha t...

She b e lie ve s/b e lie ve d tha t…

She wa s p re s e nte d with/a wa rd e d…in…

She is/wa s re g a rd e d a s…

We think tha t…

试教表明, 我在课堂的整体把握上有了一定的改善, 在“词汇—句子—语篇—产出”的主线下, 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性更强了, 教学思路也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听课老师课后告诉我, 一两个环节以后, 他们基本能知道后面的环节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的。但这节课还是出现了不少不足之处:quiz部分, 开头几道题目难度较大, 不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中译英部分, 校对所花的时间过长;新闻填空部分, 所填内容不太明确, 难度较大;最后活动介绍Mrs Maathai太局限了, 使学生没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对上述情况稍作了修改, 在正式上课的前一天, 再次试教。Quiz部分的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重新排列了, 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中译英部分, 由原来的给时间先做, 改为先一起复习相关句型及词汇的用法并进行辨析, 然后当场翻译;新闻填空部分我也稍作了修改, 把填词部分简单化了;最后部分的活动也由介绍指定的Mrs Maathai, 改为让学生自由发挥, 介绍一位他们熟悉的伟人。

通过三次试教, 复习课的教学思路渐趋明朗, 效果也越来越好, 为我4月10日的正式开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最终, 这堂课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两个:第一个是通过复习课文词汇与内容, 在quiz中检验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第二个教学目标是通过cloze、translation以及新闻填空的形式进行练习, 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 达到对本课内容的活用, 进一步学会使用词句, 并以introduction的形式完成对一位伟人的介绍。其中交替使用了直观教学、关键词教学、解释教学、关联教学, 听说教学以及翻译教学, 力求对全文进行清晰的复习。

课后, 听课的老师对这一堂英语单元复习课的评价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还是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 如各环节之间的连接还不够自然, 在一些教学技巧上稍显生疏,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与指导还不够等等。但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尝试, 让我发现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更让我发现在备课与磨课的过程中, 融入到名优教师的引领中去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的这堂英语单元复习课来说, 陆老师的展示课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让我对英语复习课有了初步的概念。同时与陆老师的对话, 也给了我不少的灵感, “逆向推倒法”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让我在备课、磨课时, 能够学以致用。教研员、教研组长、师傅, 以及组内的很多有经验的老师, 都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如果说陆老师给了我示范, 那么他们给我的更多的是指导。特别是教研员与我的两位师傅, 一次次地听我的课, 给予评价与建议, 小到每句导语、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 大到教学目标的把握与落实。这一切让我深切感受到, 试教和研讨活动能很好地促使执教教师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和评估自己的课堂行为, 逐步把握课堂整体教学。

通过多次试教和研讨过程, 让我学会了应该如何听取名优教师等经验教师的建议, 合理采纳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会把他人的意见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上, 如何在课堂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在思考中我们能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能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 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 要上好一节课, 认真地磨课是必要的, 我们只有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才能真正地“磨”出一堂好课。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完善、不断研究提升的艺术。磨课与反思也是一门艺术, 而融入到名优教师的引领中去, 是帮助我们通向教学艺术殿堂的有益氛围, 特别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 更是一个与名师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给了我们无尽的指导与帮助。所以, 让我们主动融入到名优教师的引领中去吧!

摘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钻研, 同时, 主动地融入到名优教师的引领中去, 去感受教学艺术殿堂的有益氛围, 更是促使年轻教师快速茁壮成长的春风雨露。在本文中, 笔者将从自己从教第一年所执教的一堂区级公开课谈起, 概述名优教师给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篇4:“在对比中感受母爱”精读引领课

《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变化,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

2.在学会感受父母、他人对自己的爱的同时,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学习过程】

一、欣赏美文,导入新课

1.大屏幕出示文章《妈妈的礼物》,配乐,教师有感情地诵读。

2.学生交流感受。

3.导入新课第五单元。

二、观察图画,理清脉络

1.说图意。语言描述《可贵的沉默》一文中的两幅插图。

2.学概括。从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中发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用一对反义词来概括。(板书:热闹——沉默)

3.探原因。孩子们刚刚还兴奋不已,为何一下子却沉默不语?(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原因)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图片、问题中一下子对比感知了课文内容。

三、再读体会,深入理解

只通过图片感知内容还不行,还得透过文字来进一步感受。

内容一:引导学生在热闹与沉默的对比中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1.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热闹的场景的,通过哪些句子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奋。

2.指导朗读。

3.小结:多么幸福啊!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父母之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

4.交流“沉默”的相关句段,师小结:是呀!孩子们在沉默中已经意识到了极为珍贵的东西,在沉默中思索着如何回报父母。

内容二:引导学生在两次“热闹”的对比中再次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当老师轻轻问怎样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时,教室里又变得热闹起来,只是此时的热闹与沉默前的热闹一样吗?

1.对比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2.小结:虽然都是“热闹”,但“热闹”的意义却不相同,正是“沉默”使他们意识到了极为珍贵的东西,看来这个“沉默”是有魔力的。

四、照应课题,升华“可贵”

1.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难怪,课题叫“可贵的沉默”,沉默后的热闹就连他们的老师都说:“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齐读)

课件出示: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

他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

他们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片沉默给了老师多大的享受啊!

她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说:这一片沉默是可贵的。

2.小结:同学们,《可贵的沉默》一课让我们在“热闹”与“沉默”的对比中看到了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感受父母之爱,还懂得了回报爱。懂得爱、回报爱是一个人的美德。

五、实践运用,自主迁移

接下来《妈妈的账单》这一课,又有哪些地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并着重思考学单后的三个问题。

1.依照学单,小组自主学习。

(l)白读课文,找出文中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

(2)在对比中思考与讨论。

对比一:“60芬尼”与“0芬尼”

对于账单中出现的“60”与“0”,你觉得分别有什么意义?

对比二:“如愿以偿”与“羞愧万分”

找出书中描写小彼得“如愿以偿”与“羞愧万分”的相关语句来品读。

对比三:“得”与“退”

思考:小彼得为什么最后决定把如愿以偿得来的钱退还给妈妈?

2.想一对反义词填入上面表格的括号内。

3.小组展示,老师适时相机点拨提升。

“0”本来是什么都没有,可此时的“0”又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补充资料)妈妈全身心地养育着孩子,从不计报酬,妈妈为孩子的付出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

我们相信,妈妈的这份宽容、怜爱、关怀,会像涓涓细流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这是一份( )的账单。(爱的、无价的、可贵的、无法偿还的……)

篇5:单元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精读课《奇怪的大石头》+丛书《小才子戴大宾》 人文性主题:

通过学习课文,是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着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工具性主题:

阅读主题——认字写字,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表达主题——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写具体的。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谈话: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

2.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3.自主识字。

4.课件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1)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读准翘舌音“震”和前后鼻音“坑、秦”。

(2)去掉拼音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做到“六不”要求。6.学生汇报读(逐段),进行正音,指导读。7.解决一些术语。

a.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b.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c.突兀:高耸。

d.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e.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f.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三、自读自悟

(一)整体感悟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_____,问了__________都没得到答案。长大后________,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先写李四光小时候和小伙伴玩捉迷藏对()的由来产生了疑问;再写他向()、()请教和去()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写他回到家乡(),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感悟 1.自学提示: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小李四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学生根据上述自学提示进行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教师范写“藏、卧”。4.学生在生字卡上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复习,认读词语。2.谈话导入。

二、汇报交流,感受人物品质

(一)感受巨石之“怪”。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梳理一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

(二)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三)感受人物品质

1.大石头可真怪!李四光有了和大家一样的感受,他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2.全班交流: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如:(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a.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b.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c.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a.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b.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应该会把草地(),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a.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b.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7)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阅读丛书《小才子戴大宾》

1.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还想知道其他学校孩子的学习情况吧?《小才子戴大宾》这篇文章会告诉我们的。出示“学习单”

学习方法提示 学习内容要求: 整体感知悟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丛书》文章:《小才子戴大宾》通过描人物的

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阅读。3.学生汇报交流。

六、课堂练笔:(作业)

学了这两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把它写出来吧。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请教、出国留学——回乡考察(善于思考、执着探索)教学反思:

篇6:精读引领课设计

张金霞

教学内容

精读《梅花魂》,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的《故乡的泥土》。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怎样表达出这种感情的。领悟写法。3.积累语言。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2.感悟作者怎样表达出这种感情的。领悟写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检查交流

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二 品读体验 随文得法

(一)快速自由浏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思考:文中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你怎样理解“梅花魂”的“魂”?

(二)品读赏析

1、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从那几处地方能读出外祖父的思乡情

(一)三落泪,品游子情切。1. 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望归国路,泪眼朦胧。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二)品梅花

1.课题为什么叫“梅花魂”?找出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老人的话?

老人的话表达了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老人对梅花的眷恋?(因“我”弄脏墨梅图二大发脾气,临别送梅花手绢。)

3.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三)感悟写法

《梅花魂》:所寄之物是梅,围绕着梅花,作者写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五件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写出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三、类比阅读 领悟异同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故乡的泥土》要求:

(1)作者围绕着泥土写了回到故乡发生的哪几件事?(2)作者从故乡带走了什么作为她对故乡的永久怀念?

2、选取文中最感动你的句、段展示读。

3、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四、实践体会 学以致用

小练笔: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必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三哭:

送“我们”上船时

篇7: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桥》及主题丛书“爱心永恒”模块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难点】

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突出对比,营造氛围。【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将围绕主题“他们让我感动”来学习《桥》和《父与子》这两篇课文,来阅读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以《桥》为例,品读感悟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你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的事。

抓住这几个要素,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抓住文章的各个要素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叫要素串联法。像这类叙事性的文章都可以使用。谁再来尝试着说一说?概括能力的提高,一是要掌握方法,再就是不断地练习。

2.交流有什么疑问? 归纳预设:课文明明是写老汉的,题目为什么要用桥?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法?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品“桥:

(1)文中出现的桥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 预设: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情况。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做批注。

(3)分享交流 2.悟形象(1)人们能顺利逃生,仅仅是因为这座桥吗?是谁在其中起到了最关键性的作用?(板书:老汉)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他又是怎样指挥村民跨过这座木桥顺利逃生的呢?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出示:我们看到一个()的老汉。(3)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小组 沉着冷静 镇定如山

第二小组 爱民如子 大公无私

(三)聚焦表达,学法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全文才 513个字,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缓缓紧扣,动人心弦。不仅是老支书的崇高精神感动着我们,还原自于小说的作者富有特色的表达方法。你认为好在哪儿? 1.环境渲染出了肆虐的洪水,惊恐的人群。并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句子,一段,语言极其精炼,表现出紧张的气氛。

3.开头悬疑,结尾释疑。巧设悬念,情节跌宕起伏。

三、对比阅读,加深感悟

(一)依据提示,学生自学

《桥》这篇文章虽是悲剧结局,却给人以悲壮的感觉,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课前我们预习的语文主题丛书《父与子》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

1、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作批注,理解感悟文本

3、丰富语言积累,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

(二)讨论交流 1.课文内容的交流 2.理解感悟的交流

(三)领悟表达,拓展运用 1.对比《桥》和《父与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课堂总结

《再见了,亲人》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金色的鱼钩》中的炊事班长,《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还有语文主题从中《回眸感动》这本书中那一个个足以让我们感动的事迹和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人们„„感动不只是一节课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学都行动起来,那么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四、阅读拓展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朋友听。

篇8:单元精读引领课

关键词:精读文本,有效教学,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又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开展其他一切对话活动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深入地细读文本, 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 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才能与老师和同伴进行平等、多维、高质的对话。结合个人多年的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大量的名师课例, 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策略, 粗谈自己的体会。

一、紧扣关键词语, 对话文本“核心”

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 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 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找出这些重点词句, 经过反复阅读揣摩, 理解作者为何用这词语, 用了这个词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 节省了阅读时间, 同时与文本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入的对话, 由关键词的学习进而“辐射”到文本中非重点内容的学习, 调动学生的情感, 体会人物内心、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述准确性, 学会正确遣词造句, 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就如《赶海》一文中, 作者到底是怎么表达自己赶海时的喜悦之情的呢?文章写:“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这个“闹”字要抓住, 让学生体会“我”对赶海的迫切心情。

“我”为什么这样迫切?因为赶海很好玩, 很有趣。到底怎么样好玩和有趣呢?细读文本以后可以这样理解:海水后退, 我们追;海星躲藏, 我们摸;螃蟹逃窜, 我们捉;大虾逗引, 我们捏。这样走进文本后发现, 赶海真的很好玩、很有趣。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 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具指向性, 更能走进语言的“内核”, 习得语言表达技巧, 语文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架起情感桥梁, 更好地感悟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 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们要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找好切入点, 运用语言、媒体等多种手段, 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 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 激越学生的情感, 架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桥梁, 领悟作者的言中之情, 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 与文本对话。

例如我在教《狼和鹿》时, 先用多媒体展示凯巴伯森林昔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问:“同学们, 看着此情此景, 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赞美。正在学生竭尽全力赞叹时, 我话锋一转, 出示如今的凯巴伯森林枯黄在蔓延的情景, 又问:“同学们, 而今的凯巴伯森林却是这样一张面孔, 你想说什么?”学生有的惋惜, 有的不解, 有的愤慨……就在这惊叹、不解、愤慨中再读课文, 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言中所包含的种种感情, 更好地与文本进行了对话。

三、融合社会生活, 体验文本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 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 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 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 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

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之前, 我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 通过电脑、画报、图片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南沙群岛美丽的景色特点, 同时, 了解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巧妙地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过程中, 我安排一个迁移练习,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用总分总的构文方法联系写话, 学生热情很高。

再如,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 我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提出:既然是“课本”, 那么这本“书”里就有很多的知识。那么有哪些知识呢?我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 制订研究计划, 并且指导了探究途经:可以在书中获取, 可以在网上看看, 可以问别人, 当然最好是自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很高, 积极参与, 在这里, 没有“差生”, 全是优生, 在活动过程中, 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又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 在他们的脑袋中又有了许多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像一块块小磁铁, 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 引着他们走向科学的深处。在这里, 学生的探究面非常广, 有研究鸟的, 有研究海洋的, 有研究鱼类的, 还有研究植物的……有的根据花儿开放的特点, 编出了四季花谱, 根据花儿每天开放的时间特点, 绘出了鲜花时钟, 根据花的药用价值, 写出了“花茶经”……

上一篇:党支部成员目标考核制度下一篇:博客管理员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