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征文

2024-08-25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征文(精选14篇)

篇1: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征文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一国两制”的理论和政策首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付诸具体实施.这一切均表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到了我们面前.

香港回归是今年我国的两件大事之一,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显然是超年度的,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可以说是世纪末世界上的一件大事.正如外电评论所说的,今年6月30日午夜的钟声敲响以后,香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0多年的历史结束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和所有的炎黄子孙一样,对香港的回归怀有天然的欢欣之情;作为一名学者,笔者又不免对此产生了特殊的独立思考.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是一个特殊的.敏感的时间刻度,它高度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多方面内容.笔者甚至对它抱持着一种十分微妙.细腻的情感和唯恐轻率地跨过这一“时间门槛”的潜意识.如同大多数周围的人一样,笔者从北京市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正门前竖立起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之日始,便经常在心中暗暗地计算着它日益迫近的倒计天数.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所决定的.时间老人绝不会偏爱任何一方,也不会丧失自己的天职.

香港回归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将是自然而然地让中华民族挺立在一座历史的高峰上,平心静气地回顾历史.成熟理智地总结经验的十分恰当的时间座标.人们将穿越时间的隧道,从150多年的民族坎坷和积极奋斗中,从每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关键的转折时刻中,去寻觅历史的足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尝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记录.其中,英国殖民者通过炮舰政策.海盗行径和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香港,使之成为西方世界问鼎中华和掳掠东方财富的桥头堡.因而香港的历史命运正是中华民族150多年特殊遭遇的一个生动写照.今天,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香港回归祖国,百年的民族耻辱被洗刷,民族的神圣感情再次升华.这是香港回归历史意义的最基本的方面.

香港回归历史意义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它表现了中国人民长期反对强权政治的胆识和魄力.历史敎科书告诉人们: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割占《或强行租借》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从而成为强权政治捆搏中国人民手脚的一条条枷锁.然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近现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从不向外国列强低头让步的斗争历程.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的民众,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和他们不屈不挠战斗的业绩,早已成为象征中国人性格的自然符号.而从1840年起,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跟强权政治作抗争的行动;并且,这种抗争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和不容争辩的伟大成果.人们会想起:1982年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来北京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十分坦率的会谈.这一时期,正是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趋于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当邓小平提出中国政府将在7月1日收回香港,并用“一国两制”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时,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柴契尔闻听此言,心慌走神,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险些跌了一跤.挟马岛之战胜利余威来到北京的柴契尔夫人,在会谈开始时就抛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的`论调,声言中国只能收回新界,而香港岛和九龙则按条约永属英国.未料,此说被中国方面当场回绝,邓小平以坚定的口吻回答:“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第二年,英国政府推出“以主权换治权”的方案,再次遭到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否定.毕竟,中国不是阿根廷,中国已是一个站起来的大国,以强权政治为内涵的“阿根廷情结”在北京这里一点不起作用.

从1840年到19这样一个极大的历史跨度,包含了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丰富内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也占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这150多年的时间,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逐步走向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说它——香港回归——确实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还包含了又一个方面的应有之义.它为中国正在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系.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两个大的历史主题:一是要争取民族和国家的真正独立和自主的地位,二是要争取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使中国走出古老文明的困惑而跻身于世界强国的地位.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两大主题不时地发生冲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民致力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通过不懈的努力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于现代世界民族之林.而在距离我们较近的时候,中国人民才开始进入了现代化探索和建设的新时期.而恰在这样的阶段,对于中国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中有挫折,建设中有进步.更加重要的是,一个辉煌的前景已经展现在全体中国人民面前.当然,香港作为一颗“东方的明珠”,无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有重要的角色.当这颗“明珠”回到祖**体怀抱之时,它也就有了更加光明的明天;它也就能够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国际接轨”的极有力的环节.

篇2: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征文

二十年来,香港特区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逐步实施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和以之为核心内容的香港基本法。香港特区历经风雨,有效地抗拒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挑战,实现了持续繁荣稳定,这一切都向世人昭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完全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的,它不但是行得通的,而且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昔日在西方喧嚣一时的种种“悲观论者”和“唱衰论者”,现已销声匿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理论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说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还将在实现祖国全面统一的事业中继续发挥作用。它也为以新的思维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榜样,应该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还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和历史意义。

现在大家都赞成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不走样,不变形”。为达此目的,首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不忘初心”,不忘中央在谋划“一国两制”方针时明确指出的各项基本原则,即:“一国两制”是中央在“一国”的大前提下允许在一些小块地区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必须是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港,而不能相反;“高度自治”是中央拥有对香港全面管治权的情况下,按基本法的规定赋予特区的自治权力。为此,必须纠正那种只讲“两制”不讲“一国”的偏差,必须正确处理坚持“一国”原则和保持“两制”差异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中央的管治权力和保证特区高度自治的关系。

早在1982年初,在中央一次高层会议上就决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两点方针,即:(一)必须在全部收回香港地区和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保留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二)要根据会出乱子的这种可能来安排一切。一个是强调国家主权不容损害,“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基础。另一个是充分估计出乱子的可能并做好应对。这两点论是“不忘初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于香港回归前后的全过程的。

毋庸讳言,香港社会在向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因素。考虑到香港遭受一个半世纪的外国殖民管治,存在这些因素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要充分认识和面对这一现实,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针。在中英联合声明签字的同时,小平同志就指出:“应该想到,总会有些人不打算彻底实行这份协议的。”他一再提醒大家:“**的因素,捣乱的因素,不安定的因素存在于香港内部,也存在于某些国际势力”,“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要知道,要搞**是很容易的,如果出现**,如果要把香港变成颠覆大陆社会主义的基地,中央就要干预,不干预就会越搞越大”。基本法中关于保留中央对特区行使管治权的有关内容和第二十三条反颠覆条款,就是在他的关怀下制定的。谈判过程中,他坚持回归后中央必须在香港驻军,除了显示国家主权之外,还由于这对可能出现的**起到遏制作用。他坚持要在过渡时期中派驻联合联络机构进驻香港,也是出自同样的考虑。近来许多香港爱国人士认为,在香港陆续出现所谓“占中”和“港独”的闹剧以后,更突显了早日以适当方式实现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的必要性。他们还提出有必要落实中央对特区的全面管治,有必要促进香港行政主导原则的真正全面贯彻落实,要排除来自不同方面对行政当局依法施政的干扰,要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要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尤其要认真落实青少年接受国史和国情教育的权利,等等。这些主张都是全面准确贯彻基本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在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值得认真考虑的。不久前,全国人大会针对少数人搞所谓“港独”的闹剧,采取果断措施,及时行使了基本法所赋予的权力,“主动释法”,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少数人挑战国家主权的非法行为,对于维护香港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全面准确贯彻基本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例证。

瞻望未来,香港发展的前景是十分良好的。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是不可阻挡的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肯定将在本世纪中实现。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首先是香港的机遇。香港特区只要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又能够全面准确地按照基本法办事,全面准确不走样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香港特区在未来岁月中肯定会发展得更好,并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

篇3: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征文

一、三家媒体报道分析

(一) 报道形式

1. 报道体裁

分析发现, 首先, 《人民日报》和《大公报》以动态消息形式为主, 《广州日报》则以人物专访为主。其中, 《人民日报》消息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体裁, 由此可见其以消息为主打的明显特征。其次, 动态消息和人物专访是三家媒体普遍运用的报道方式, 但《人民日报》与《大公报》在此基础上, 还采用了评论、专题、特稿等形式, 《广州日报》则别出心裁地开设了摄影专版 (拍摄对象皆为香港的人情风土) , 《大公报》则把特刊放在回归日以前连续刊载, 而非像其它报纸一样在7月1日集发特刊。

2. 报道篇幅

《大公报》报道篇幅当属最大, 不仅报道数量多, 而且报道版面篇幅较大。例如, 人物专访皆为整版报道;每天推出多个版面的特刊, 均为整版报道;消息数量多, 广泛分布在要闻、港闻、社团新讯、文化等各个版。据统计, 《广州日报》报道总数为31篇, 其中占整版篇幅的为25篇, 包括人物专访和摄影专版。《人民日报》报道总数也为31篇, 但以消息为主, 占整版的只有两个专题。由此可见, 《广州日报》的篇幅明显超出《人民日报》。

3. 报道态势

自首推之日起, 三家报纸就开始陆续进行相关报道。总体而言, 《人民日报》仍以多种体裁交错出现;《广州日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为每天刊载一至两篇人物专访, 数量较为稳定;《大公报》也以各类体裁交错出现的形式为主, 且每天的数量与篇幅几无变化。相对来说, 《人民日报》变化较大, 《广州日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 6月份, 《人民日报》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仅为12天, 在6日至26日这段时间内报道数量较为稳定, 有起有伏, 但都相差不大, 27日起至30日的数量则开始猛增, 几乎呈直线上升, 在30日达到顶峰, 估且把这种状况称为“集中式报道”;《广州日报》较为平稳, 且从5日起, 周一至周五的报道连续不断, 且称其为“间断式平稳报道”;《大公报》从3日起就开始连续报道, 且篇幅相当, 称其为“连续匀称式报道”。

(二) 报道内容

1. 标题制作

情感婉约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标题制作主要放在对成就与伟人的赞美上, 富有一定文艺特色。如《写下不朽香江名句———“一国两制”香港成功实践》、《明天一定更美好:香港吸引世界目光》、《风雨十载一路同行———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互利双赢》、《香港, 我为你骄傲———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周年成就展》, 《十年回首念伟人》等。

趣味搞怪的《广州日报》。尽管《广州日报》的报道内容较宽泛, 但对标题的制作却非常突出新闻价值, 且趣味性兼顾。如《记者:据闻您将担任更重要职务, 唐英平:嘻嘻,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金庸:回归后, 港人怕老婆不怕政府》、《梁百恩:最爱别人说我是爱国资本家》、《曾荫权:港人支持, 我由心甜到脚》等。

平铺直叙的《大公报》。相比前两家报纸, 《大公报》显得较为平淡。如《回归十年享充分自由经济不断发展》、《民建聊析回归十年好与不足》、《汤显明:海关体现“一国两制”》、《逾半港人满意“一国两制”》、《印度总领事阮天龙:香港成中印贸易平台》等。

2. 新闻主题

综合三家报纸的报道内容, 笔者把新闻主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香港成就;共创辉煌;未来展望;动态跟踪;总结反思。统计发现, 首先, 三家报纸最注重报道香港成就;其次, 动态跟踪所占比例也较大, 但以《人民日报》与《广州日报》最为突出;再次, 除香港成就外, 《大公报》的次要报道重点在于共创辉煌, 即内地与香港的优势互补;最后, 两家内地报纸均未涉及到总结反思, 《大公报》则数量较少。

3. 图片运用

总的来说, 《广州日报》与《大公报》的图片数量最大。《广州日报》用图相对简单, 主要由人物专访中的人物截图 (每个人物配有一幅图片) 、摄影专版和动态消息 (极少出现图片) 组成;《大公报》用图较杂, 主要出现在共创辉煌和人物专访中。《人民日报》则最为特殊, 28日以前, 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极少放上头版, 且无新闻照片, 28日和30日则有三篇消息放上头版, 且都配以大幅图片, 这些图片主要为国家领导人的相关活动。

二、典型现象概括及原因分析

1.报道体裁上, 三家报纸各有千秋, 丰富多样。《人民日报》和《大公报》以动态消息为主, 《广州日报》则以人物专访为主。对于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重大庆典活动, 媒体可谓在报道策划上做足了文章, 但其体裁归结起来无非是几种形式:消息、专访、评论、特刊。值得注意的是, 《广州日报》别出心裁地开设了摄影专版, 《大公报》也不像其它报纸一样在7月1日集发特刊, 而是把特刊放在回归日以前连续刊载。不管媒体采用何种策略, 都是为了在竞争中推陈出新, 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报道数量上, 香港媒体大大超过内地媒体。《大公报》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大, 体裁多样, 而且广泛分布于各个版面。这不仅与其报纸运作方针有关, 也体现了一定的接近性和倾向性。《大公报》地处香港, 地缘、业缘、人缘都优于内地媒体, 从这个层面看, 报道数量多也属正常, 并且, 香港回归十周年对于香港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 大量的报道能够满足香港受众的心理需求, 而《大公报》巨大的报道数量也折射出了香港民众的重视程度。另外, 这也反映出《大公报》作为香港“舆论之领导”的地位, 大量的宣传与报道体现了它的报道倾向。

3.报道态度上, 《人民日报》作为最能代表党中央的动态、立场和态度的机关报, 其报道反而不及其它两家报纸。纵观其报道, 多为断断续续推出少量人物专访、数篇特稿, 临近纪念日时才开始上头版, 这与其报道范围的广泛性有关。而以国家领导人相关活动为主则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性质。

4.报道重点上, 三家报纸最注重报道香港成就, 反思几乎没有涉及 (除了大公报有两篇) 。在各种庆典中, 成就报道都是一个重头戏, 这同样适用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 媒体忽略了一种“历史化”视角, 即成就报道不但要站在历史的纵深来解读成就, 而且要跳出历史, 结合现实揭示成就的巨大意义, 更要从成就取得的艰难历程中分析原因, 总结规律, 深化成就的内涵。比较而言, 内地报道较为注重垂范作用, 香港报纸受西方价值观影响较大, 注重写实, 这在三家报纸标题的制作上也有体现。

5.报道立场上, 两家内地报纸较为一致地以报道香港成就为主, 香港报纸则相对全面, 存在大量报道内地与香港优势互补、共创辉煌的稿件。从受众角度来看, 如果媒体的报道均为香港和香港人的变化, 不免会使内地受众产生距离感, 而一味强调香港的繁荣稳定都是中央政府支持的结果也难以贴近香港民众, 因此媒体有待权衡各自的报道立场。笔者认为, 如果增加若干“从内地的变化来看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 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这点上, 香港报纸相对做得更好。

三、总结与启示

1.成就报道的同时兼顾反思总结。首先, 成就报道能稳定人心、鼓舞斗志, 但也容易落入报道误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 展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着力报道香港的繁荣与稳定是非常必要的, 这对促进香港进一步发展, 为大陆与香港进一步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重要意义, 但是,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单纯地引经据典, 而是要在新旧对比中寻找变化, 在新闻中引进历史, 增加报道的内涵, 而又在历史中寻找新闻, 拓宽报道的思路, 从而用更加理性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总结取得成就的经验, 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条件。其次,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一面提示”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但进行“两面提示”, 不仅能改善原本持反对者的态度, 也容易争取到较高素质者的支持。另外, 按照“两面提示”具有“免疫”效果的观点, 接受过这种宣传的人还可以免疫于未来可能出现的反面宣传。

2.平衡香港与内地报道的比重。媒体选择从内地变化来看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角度进行报道或许存在一定难度, 但内地向香港学习了什么, 还需要继续学习什么?这一命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媒体要服务于大众和社会, 就不能一味从单一角度报道, 而是要从现实出发, 进行更加全面和理性的报道, 才能强化对内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指导性, 同时促使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

3.香港媒体有值得借鉴之处。这不仅体现在总结反思方面, 也体现在《大公报》对香港与内地报道内容的平衡上。进一步地说, 香港媒体的新闻性、全面性和写实性立场值得借鉴。自6月份起, 《大公报》对回归作了大量的报道, 这些报道不仅具有时新性, 也具有指导性和反思性。在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 《大公报》运用了全面的报道手法, 并推出了一系列特刊, 如《浙港合作》、《豫港合作》、《深港合作》、《粤港合作》、《走进青海》、《走进泉州》等, 这些报道深入各个层面, 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更具针对性地反映了回归十周年这一主题。此外, 它不仅仅局限于抒发成就感, 而是通过报道一系列连贯的事实来凝聚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4.实行报网互动, 促进资源等优势互补。对三家报纸分析后发现, 《人民日报》和《广州日报》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报道中均采用了报网互动的形式。如《人民日报》6月30日第四版的“人民论坛”栏目中, 《小平, 你好》一文就摘自于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广州日报》在所有人物专访报道结束后, 刊登了一个来自于大洋网的总结, 即大洋网主持人邀请采写人物专访的主要人员就选题策划、采写过程和困难进行叙述。这样一种形式促进了报纸和网络实现资源互补和双赢, 在这点上, 内地媒体值得称道。

总之, 在面对重大庆典时, 由于所处环境和媒体自身

的特点, 各媒体的报道立场、报道形式、报道内容、报道态度既存在共同性, 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通过分析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前期报道, 笔者认为, 在迎接澳门回归十周年来临之际, 两地媒体预热性报道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报道思路, 加强媒体间的相互借鉴, 积极丰富并开辟新的报道方式, 在增强传播效果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重大庆典同样也是一个媒体狂欢节, 媒体要想营造浓厚的庆典氛围和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如何恰当有效地进行预热性报道十分关键。本文围绕香港回归十周年这一主题, 对《人民日报》、《广州日报》、《大公报》三家报纸的前期报道进行比较, 并对其中的典型现象进行概括总结, 以期对澳门回归十周年报道有所启示。

篇4:喜庆香港回归十周年 等

■ 李冀峰(贵州)

香港回归十周年,

实行两制起变迁。

港人治港作主人,

血洗国耻换新天。

阮郎归·退休乐

■ 周福明(贵州)

花开花谢自安详,杞人何感伤。春归秋至顺时昌,叶红稻黍香。 一夜纸,字三行,晚情野鹤翔。农家院里话麻桑,归来月映窗。

书法

■刘铭简(贵州)

踏莎行·香港回归十周年感怀

■ 马礼诚(贵州)

华夏泱泱,沧桑历尽,金瓯几度遭沦丧。风雨飘渺盼归程,离愁别恨潸泪淌。 地覆天翻,紫阳普照,岁运丁丑迎九港。一国两制百业兴,十年庆典欢歌荡。

最美不过夕阳红

■ 王琳(辽宁)

长相思·悲壮汩江

■ 瀑乡人(贵州)

汩江流,汩水流,好似珍珠断线游。悲声荡九州。楚民忧,楚天愁,奸佞忠良是对头。《离骚》愤懑惆。

踏莎行·王阳明五百年祭

■袁仁琮(贵州)

九驿古道,残阳人绝。阳明无计赴边。天高北望家何在?男儿无泪语凝噎。 几处人家,灯火明灭。龙场驿馆寻不得。病贫无力挪半步,抵肩茅茨可停歇。

新农村之歌

■ 李智军(贵州)

英明举措建新村,睿智鸿猷惠顾民。

重教尊师学费减,增收办厂富途新。

医疗合作民心定,农税蠲除笑语频。

中央一号文件好,和谐社会暖人心。

夏日赏荷花

■ 李勇豪(贵州)

香花荷叶动风凉,叶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叶,凉风动叶荷花香。

鹧鸪天·韭菜沟高亭抒怀

■王远奎(贵州)

极目凭栏望劲松,天高云淡罩葱茏。

苍茫碧浪连天际,夕照桑榆照彩虹。

情未了,志休停,和谐路上赶一程。

旧吟新诵鹏程路,无限风光分外明。

多彩贵州写真

■ 刘名胜(贵州)

晚晴山雨后,目染布依村。

彩练当空舞,丹青无墨痕。

越调·小红桃

■ 汪太昕(贵州)

绿水青山,油泥坦道。农家楼舍连小桥。柳依依,桃夭夭。诗人骚士出芳郊。咏赋吟诗兴致高。景,这独好;人,尽舜尧。

庐山瀑布观感

■ 张凤起(吉林)

银珠四溅幽谷行,绝妙雄奇天自成。

远岭氤氲郁葱茏,红霞似锦烟飞腾。

星潭棋布连云翠,岩水相依落日红。

北海八仙今若在,当惊庐山胜莱蓬。

摊破浣溪沙·西江千户苗寨

■ 蒋佩芝 摄 陈昌槐诗

苗岭西江千户村,两山如髻瓦叠云。

篇5: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当时鸦片损金瓯,失地未归大众愁。

英相访华亲口诺,毛公定调准期收。

廿年两制生良效,一统共赢起好头。

认祖小龙临阔海,紫荆花灿永无休。

篇6: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香港回归二十年,紫荆红艳更娇妍。

浇花自有源源水,逐日焉无浩浩天。

已纵三维追梦想,何妨一统壮山川。

几时台岛同怀抱,毕竟炎黄血脉连。

金人捧露盘·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

何跨海

篇7: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天青青,水蓝蓝,云白白,好一颗明珠,镶嵌东方,融入中华同崛起;

名赫赫,花艳艳,旗飘飘,正千秋盛世,依凭祖国,相邀宝岛共回归。

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年

冷浪漫

二十年前忆你归,难忘时刻应芳菲。

五星旗帜终升起,两制成功世上稀。

自治坚持仍落实,乐观发展促腾飞。

篇8:香港回归十五周年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香港: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谈到“在这个700万人的城市里,民主这个词,已经潜移默化地变成了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做了30年义工的香港人说:“梁先生也好,唐先生也好,其实谁上都一样。香港人监督政府的决心不会变。追求民主法治的路,香港人会一路坚持下去。”

曾荫权(《人民日报》专访):回归以来,中央支持香港把经济、政治稳定下来,较以前更坚实更稳妥。当然,香港对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融资超过3.3万亿港币。我相信,“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构想,所产生的效果是互利共赢的。梁振英(新华网专访):“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是香港的重要优势之一,蕴涵着很多机会。比如人民币国际化,香港“背靠祖国”拥有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独特优势,人民币业务将是未来香港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国家也可利用香港的金融业,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兑换。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彭清华(《新京报》专访):“‘送大’的说法反映了香港人对中央政府‘挺港’、‘惠港’措施的赞誉之情,但这些政策措施不能简单地看作单方面的‘送礼’,它既是香港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人民日报驻全国政协记者站站长朱思雄(人民网强国论坛):由于我在香港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我觉得精神上的自由、经济上的自由、生活上的自由,确实让我感同身受,而且应该说十周年也好、十五周年也好,这种自由保持得相当好,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标志性的东西。

篇9: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诗歌

紫荆花馥二旬春,挺立香江锦绣林。

两制刷新圆大梦,五星照耀福黎民。

家和族旺藐强霸,同心协力铸国魂。

篇10: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

一百年前,香港这块美丽的弹丸之地是帝国主义列强强行从母亲身上割去的,多少屈辱之泪,多少思乡之情,那具有中英特色的“中英街”成了这段屈辱历史的见证,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 当年同一蓝天下的炎黄子孙因何而骨肉分离?华夏之香岛为什么飘起英国的米字旗?是的,那是一页写满屈辱而不堪回首的历史;那是一页溅满血泪遍透悲怆的历史。

二十年前,也就是我来到妈妈怀抱的时候,香港这个流浪的孩子终于回来了祖国妈妈的怀抱,祖国妈妈用最真的心,迎接迷失的孩子归来,炎黄子孙在妈妈怀抱里团聚了。从此,她在妈妈怀抱里快乐成长,因为有内地这个巨大的市场,有内地蓬勃而强劲的经济动力支撑,香港平稳度过了从亚洲金融**,经济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明珠”。 香港有着世界最自由的经济,国际上广泛的联系,有着较为完备的法制和经济管理人才的优势。回归二十年来,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市民自信心提高了,在妈妈的怀抱中,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它在骄傲对世界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国的一员,在祖国的怀里,我们很幸福!”

篇11: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香港回归十周年。我在湖南大剧院上课,下课了,我和同学一起到一楼去看电影简介,迎面走来一个阿姨,用很怪异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有点受不了了,问这个阿姨:“你找我们吗?”那个阿姨好像突然醒了一样,马上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只是看你们在干什么。”紧接着,这位莫名其妙的阿姨又说:“诶,三楼有东西送!”我们马上来了精神,跟着这位阿姨来到了三楼,我们有些同学怕被骗了,马上就走了,只剩下几个人。我们到了三楼,果然有东西送,正当我们准备拿东西时,管理员说:“要拿礼物,必须要答对题才行。”这句话无疑是晴天霹雳,我们个个面露难色,这可怎么办呢?但是带我们上来的阿姨把我们叫到一旁,小心翼翼地说:“我知道答案,我告诉你们。”我们马上欢呼起来,但我马上疑惑了,这个阿姨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这里有资料看的,我早就看过了。”我这才看见原来还有很多资料。

填完表以后,我就去看那些资料,因为香港回归十周年,而且我想看看这几年里香港变成什么样了。

香港得名于香江,素称“东方明珠”,位于珠江口外,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含香港岛,九龙半岛及新界三部分.香港(HongKong)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繁华地段,商业中心及行政官署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部的中区和九龙半岛南部一带.

香港人口660多万人,96%为中国人,英语及粤语占统治地位,1997年回归后普通话逐渐普及.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法律,海关. 香港的现代化气息浓郁,经济,通讯,科技,交通,生活,娱乐都处于世界发展水平的前沿,尤为著名的是香港的电影业,对世界电影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是香港的简介,香港在这10年中飞速发展,为我们中国出了不少力,现在在香港,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十分先进。

从这些事情来看,我有很大的感触!1、我们中国以前太懦弱了,任由别的国家宰割,把我们中国分成好多块,还有那些条约,一点也不公平,现在想起来我还十分气愤,如果以前不那样子的话,那好多地方都是我们中国的,也用不着到现在,我们祖国的台湾还没有回来,那明明就是我们的嘛!为什么不回归呢?2、我们中国是很有潜力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是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地方被占领了很久,外国人是我们中国好多年停留在一个阶段!现在只有几个城市还好,其他都不行。如果我们国家在以前一直发展下去,早就可以是很厉害的国家了。

篇12: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

2012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1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香港同胞当家作主,自行管理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香港居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广泛。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后,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一直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香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明显改善。香港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香港继续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独特贡献,并从祖国内地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香港同胞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感情与日俱增,在各种严重灾难面前与祖国内地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充分体现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香港对外交往更为活跃,国际影响进一步扩大。这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知识链接】

一、管辖香港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队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秦朝版图,属番禺县管辖。从那时起至鸦片战争前,香港地区一直在中国管辖之下。

二、屈辱历史

步入近代,香港地区一步步被英国侵占。

1.英国割占香港岛。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市场,以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于1841年1月7日突然指挥英军攻占沙角炮台(即穿鼻炮台)和大角炮台,逼迫琦善于1月20日接受了英方的议和条件,即所谓的《穿鼻草约》,将香港本岛及其港口割让给英国。英军不等草约签字批准,于1月26日强行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英国割占九龙。九龙半岛与香港岛隔海相望,中间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英国人对这个优良的海港图谋已久。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于1860年3月强行在九龙半岛的岬角——尖沙咀一带登陆,占领了九龙。10月,中英双方正式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即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3.英国强租“新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1898年7月1日起,将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岛屿,即所谓“新界”租给英国,租期为99年(即到1997年7月1日止)。就这样,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

从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英国统治香港达150余年(其中1941年12月-1945年8月香港被日军占领)。

三、“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1982年9月,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邓小平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四、回归祖国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界”99年租期的日益临近,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经过了两年、共22轮的艰苦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不仅包括“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政府管辖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1997年7月1日0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五、美好前景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文章以《香港之死》为题,作出了对香港未来的悲观预测。然而,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尽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但從2004年到201 1年的8年问,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两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仍然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评选中多次名列榜首。

15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其强大的生命力随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而日益彰显,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香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香港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想的前提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两制”构想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C.“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2.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两年谈判,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 )

A.1979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7年

3.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香港回归祖国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C.中国完成了统一的伟大历史使命

D.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中国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中英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5.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最大区别是(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社会制度不同

C.各自权限不同 D.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6.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在于( )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际问题

C.前者自治权较小,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

D.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实际出发,兼顾了各方面的实际利益,因而是各方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住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

——[英]玛格丽特·撒切尔

材料四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两年时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如到时还不能解决,中国将单方面作出宣布。”

——周南《他才是中英谈判的首席代表》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图一中的A地区在哪一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中被迫割让给了英国?

(2)根据材料二分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依据。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打的如意算盘是什么?材料四中邓小平所说的“单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有可能单方面作出宣布?

(4)材料一中的图二见证了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历史时刻。这一“伟大历史时刻”指的是何时?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D 5.B 6.D

篇13: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

香港的夜景也令我着迷。晚上,我们来到码头,准备坐船看夜景。登上船,我找了个位子坐下来,眺望着远处岸边那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水面波光粼粼,可美了。

在香港让我大开眼界的有很多:香港的每一条街都有地铁站;香港的车也和大陆的车不同:香港车的驾驶座是在右边,而大陆车的驾驶座是在左边。

这一次在香港看病,让我见识了香港人的热心和认真,我很感动,也很感谢这些给予我们帮助的香港人。我觉得,香港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香港的风景让我看不够,赏不尽,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看看它的一草一木,感受它的风土人情。

一下飞机,我们就直奔迪士尼乐园。刚一进门,就看见了一条鼻子里喷水的大鲸鱼,它的头上还有一只踩着滑板的米老鼠。我们继续往里走,巧了,今天正好赶上迪士尼人物大游行,我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米老鼠、白雪公主、爱丽丝、高飞……我简直太幸福了。

我们踏进迪士尼乐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十分壮观的石雕鲸鱼喷着水柱使石雕米老鼠升起来,那鲸鱼的水柱忽大忽小,米老鼠忽高忽低,就像优美的五线谱一样自然优美。

走进这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睡美人牵着我的手照相,小熊维尼邀请我坐着蜜罐车去做客,在米奇幻想剧场里,唐老鸭、小飞侠好像都飞到了我的眼前,但我最喜欢的是那刺激又有趣的“亚马逊丛林探险”。

篇14:中学生香港回归20周年征文

听妈妈讲,儿子成长的十年,是在风雨中走过的十年,他经历了亚洲经融风暴,趟过了两种体制磨合的长河,如今,他背靠母亲,面向世界,正昂首挺胸,走在世界经济的最前沿。有母亲支持的力量,什么困难都不怕!

听妈妈讲,母亲和儿子之间总是血脉相连,唇齿相依的。儿子病了,母亲总是第一个知道,母亲有困难,儿子总会倾馕相济。有一个故事让我很感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的教授梁沛景爷爷,1996年到广东省的一个乡村考察,那是一个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很差,这件事情震撼了梁爷爷的心灵,也让他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在心中建立了努力的目标——要捐款为内地贫困地区建立100座医院。祖传下来的古董总共有1000多件,为了给内地偏远贫困山区的同胞治病,他卖掉自己家里的所有古董,把钱全部捐献给内地建医院。如今已经在内地建立了65家医院,他组织捐助的医院遍布全国,都是在祖国最贫困的地方,也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很节俭,很简单。他是一个多么孝顺的儿子!

上一篇:迪士尼演讲稿下一篇:毕业论文感谢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