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说课教案

2024-04-25

猫说课教案(共8篇)

篇1:猫说课教案

郑振铎猫说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体会作家用语的准确性,重点品味强调句的用词方法。

2、通过“我”与家人对三只小猫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来理解作家深邃的人格思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

一、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苏东坡, 课文提示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是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迅速的浏览课文,回顾一下自己昨天所预习的内容,可以在标划一些自己认为深有感触的句子。(生读文章)

2、文章一共提到了几只猫,“我”养的三只是怎么样的猫,你能不能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它们。(生:1活泼;2更有趣且有用;3抑郁)

a、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读句子,(抓住“滚来滚去”“消耗”)

b、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相比怎样?读句子(从哪些词看到它非常的活泼,特别的可爱)

c、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那些地方看出不可爱?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是若有若无?

3、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你会怎样排列他们的顺序: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家人养猫的目的是什么?板书

明确:人们之所以要驯猫、养猫,就是因为猫可以供人赏玩、为人所用,这是人伟大之处,也是人的贪婪之处。人类养猫是有目的性、自私心的。这就是人自私的本性,当你没用时,他绝不理睬你,对人类自己是如此,动物之类更是如此。

三、理解阅读

1、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鸟被咬死后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全家人把罪状都按在它头上)

读“我”和妻的两句话,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指导

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小猫咬死的有什么证据吗?(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它一定是…)

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一个肯定的推断,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者会怎么处理呢?(生猜测)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判断是非对错)

3、小说安排第四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小说矛盾的激化点,高潮。体现了三猫的无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文中他是怎么表达的。听老师读一下,看看那种表达方式更好

“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强调情感的方法?(反复、感叹号、反问语气、是)

4、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生读)

针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口小却深,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愧疚极深)

5、刚才大家一致认为家人与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只小猫,那么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那只小猫,为什么?(第三只猫)请同学们找出这三只小猫亡失后,表现我们的态度的语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比较“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 “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

齐读30——34这几节表达作者最深情感的语段

四、深化主题

1、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大白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知错就改,同情弱小,善于自省的人。对于一只猫尚且如此悔过,如果冤枉了人,他会怎么做?他的好友鲁迅先生有没有相似的经历——风筝。)

2、《猫》选自《家庭的`故事》发表于1925年,是郑振铎从事小说创作的早期作品。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很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的反省自我的过失。(板书)

3、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类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一直和千姿百态的动物相伴而生……而人类却一直以万物之灵自居……我们是否有权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他们的生死呢,读了郑振铎先生的《猫》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省?

篇2:猫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 5 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导入说:上一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一步的学习这一课。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思考文中写了什么时候的猫?都在哪几个自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学生复习一下前节课所了解的内容。生答后,要他们自己默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猫的哪些特点?拿出笔来画出相关词句。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再深一步的理清课文思路,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特点都围绕课文开头的哪句话写的?学生发言时,进行板书。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是你们的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里这只猫就像个可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3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再投影练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说写结合

篇3:《整数指数幂》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整数指数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2 章第2 节第3 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整数指数幂及运算性质.

2.内容解析

整数指数幂是在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 对幂指数的进一步探究和推广.它是幂的延伸和发展, 也是对幂的认识的一次提升, 为后续科学记数法完整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数幂, 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完成的. 验证的关键是将非正整数指数幂转化成正整数指数幂, 这一过程蕴含着类比的思想和化归的思想.

运算性质适用范围的扩大, 使性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从而给式的运算带来更大的便利.

基于以上分析,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理解及运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理解数学规定: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的合理性, 体会类比的思想.

(2) 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广, 体会化归的思想.

(3) 根据运算性质进行运算.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类比a0=1 (a≠0) 的规定, 学生能够体会数学规定:a-n=1/an (a≠0) 的意义和合理性.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完成对运算性质的验证和推广.体会化归思想在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的形式和特点, 选择恰当的性质进行运算.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容易将a-n=1/an (a≠0) 理解成是证明出来的;对于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导, 学生容易受已有经验 (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的影响, 试图将其转化成乘方的形式解决.克服第一个难点, 关注同底数幂除法性质的限定条件, 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a-n=1/an (a≠0) 是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能够适用于m<n的情形而作出的规定.克服第二个难点, 教师在性质推广中, 通过举例推导引导学生将负整数指数幂转化成正整数指数幂, 给学生以研究方法上的引领和示范.

基于以上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是有理、有序、有效的育人活动. 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回顾·设疑·导课、探究·交流·推广、应用·对比·感悟、总结·归纳·提升、作业·巩固·加深.

环节一、回顾·设疑·导课

【教学内容】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结论, 完成填空.师生共同回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师提出:如果将性质中限定条件里的“正”字去掉, 性质是否还成立呢?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数学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引出课题.这里没有采用计算训练的方式来回顾旧知, 目的是让学生对运算性质的本身有更清楚、更准确的认识, 为接下来的性质推广及后续的应用奠定基础.

环节二、探究·交流·推广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在m不大于n的情况下, 还能否使用呢?

学生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由约分不难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回顾a0=1 (a≠0) 的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类比得出规定:a-2=1/a2 (a≠0) .

类似地, 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适用于a5÷a8, a2÷a6这样的运算, 应该做出什么规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概括起来, 为了让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适用于m<n的情形, 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数学规定?学生通过类比, 归纳出结论.

体会数学规定:一般地, 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的意义及合理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数学规定, 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才能够解决m<n的问题.不仅如此, 这样的数学规定还能够实现负整数指数幂和分式之间的相互转化, 还可以使分式的书写形式变得更简单.教师提出问题, 加强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举例a-5=_____;a-6=______;1/a7可以写成_____的形式, 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规定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为研究的载体, 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情境, 类比a0=1 (a≠0) , 说明a-n=1/an (a≠0) 这一数学规定的意义及合理性, 在引出负整数指数幂的同时, 去掉了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中m<n的限定条件, 扩大了性质的使用范围, 实现了性质的第一次推广.提出设问, 通过探究得出答案,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am中指数已经由原来的非负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弱化性质中的限定条件呢?去掉“正”字, 探究性质是否成立.

教师示范:

即:a-4÷a3=a-4-3

学生交流合作, 完成对算式a5÷a-3, a-2÷a-5, a0÷a-6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研究, 学生对am中的指数又有了新的认识, 由原来的非负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由此, 教师提出是否可以继续弱化性质中的限定条件, 去掉“正”字, 探究性质是否成立. 学生在教师举例验证的引领和示范下, 通过类比和转化验证性质的成立, 体会化归思想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进而实现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再次推广.

【教学内容】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条性质, 它们限定条件中的“正”字也可以去掉吗?我们来选择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验证.

活动要求:1.类比同底数幂除法的研究过程, 写出几个同底数幂乘法的算式, 要注意指数的多样性. 2.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 结合算式验证.

【设计意图】类比同底数幂除法运算性质的推广, 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 经历寻找研究素材、推理归纳的过程, 进而验证了性质的正确性.对于其他几条性质, 由于探究的方法十分相近, 因此, 由教师说明其正确性, 并没有让学生逐一推导, 而是采用课后思考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也留白给学生, 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环节三、应用·对比·感悟

练习:计算 (1) x2y-3 (x-1y) 3, (2) a-2b2· (a2b-2) -3, (3) (2ab2c-3) -2÷ (a-2b) 3.

【设计意图】例题、习题的选择遵循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做法.在加深对性质的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实现解题方法上的优化.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环节四、总结·归纳·提升

【教学内容】问题解决到这里, 本节课也即将进入尾声,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在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和体会.

本节课, 我们以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为研究的主线, 类比a0=1 (a≠0) , 规定了:一般地, 当n为正整数时, a-n=1/an (a≠0) .并以此作为基础, 逐层弱化了性质中的限定条件, 进而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数幂, 从而使运算更加简便.随着学习的深入, 幂的指数还可以扩大到有理数的范围.

【设计意图】认知能力的提升来源于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由学生畅谈本节课知识上和方法上的收获和体会, 然后教师再现本节课的研究脉络和知识体系,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对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加深

【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必做题:89 页1 题、2 题;选做题:91 页7 题.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同时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了分层次作业.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有梯度的目标检测题目, 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得到收获, 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遗憾的艺术, 我深知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同样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但这恰恰是让我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 我非常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 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评析】

立足学情 开启智慧 导引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整数指数幂的基础上, 对整数指数幂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是对性质条件数域的推广, 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 发展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师紧紧抓住了运算性质的条件推广主线作为显性明线, 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主线作为隐性暗线, 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双线并用, 把学生从知识层面的学习引领到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对教材进行重组构建

教材中对于a-n=1/an (a≠0) 的规定, 对于学生理解而言略显生涩, 特别是教材中的假设部分, 学生总是有理解上的误区, 认为是把正整数指数幂性质用错了条件得到的结果.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出发, 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 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规定的意义和合理性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得到a-n=1/an (a≠0) 的规定后, 教材从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出发, 验证其他性质的推广.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延续性, 教师延续零指数幂的规定得出除法的一贯应用, 首先验证了同底数幂除法法则的性质,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正向迁移.教材在探究环节要求验证其他所有性质的适用性, 考虑到在数学思维层面具有重复性, 在课堂上只探究了同底数乘法性质的适用性, 让学生感悟其他性质的得出, 通过数学常用的同理推理即可获得验证.

通过对于教材的重组构建, 使教学能够立足学情, 克服“只强调死记结论, 不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急功近利的“结论式”的教学心理, 并使学生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体会, 能够逐步加深对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的学习既是知识的学习, 又是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中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整体素养,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通常是课堂教学.本节课中, 教师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贯穿教学始终, 类比零指数幂的规定到负整数指数幂的规定, 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试验验证, 获得正确性的结论, 并在学生自己举例验证的环节渗透分类的思想,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三、通过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数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节课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努力创设开放而有界的空间, 通过学生自己举例验证并体会严谨推理过程, 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

四、通过深度对话助推学生生命成长

篇4:《背影》说课教案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和文章特色,我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特色,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特定情景中父亲的感人形象;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迁移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1.听一听;2.读一读;3.品一品;4.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听一听”这一环节,我以“情”为切入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韩红的一首《天亮了》,然后在悲伤的旋律中讲述一对年轻夫妇怎样在缆车发生意外的瞬间,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掉落在山谷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创设情感氛围,导入新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读课文,说父亲

在“读一读”环节,我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细节内容,以“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 的父亲”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父亲的形象,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选点突破,辐射全篇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目光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一品”去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概括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此段层次。这一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作者层次分明叙述事件的方法。第二步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文中写到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颜色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折射出父亲到处奔波,家境惨淡,十分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着实让人感动。第三步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第四步品味语言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真是关怀备至。第五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文段中作者的流泪以及流泪的叙述,更是从深层次表现“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总之,这一段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赏析,达到“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教学效果。

(四)真情诉说,情感迁移

最后是“说一说”环节。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安排一个情景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激情”。先让学生聆听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课文中需要的情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屏幕显示的一幅幅老父亲的画。第二步是“煽情”。在歌曲将近尾声时,我动情地说:“听着深情的歌声,看着画中父亲满脸沟壑般的皱纹、艰辛的背影,再想想你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或背井离乡在外艰辛打工的父亲,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三步“动情”已水到渠成,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沉浸在真情诉说的感动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拿起手中的笔,及时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5:语文猫说课稿

《我们家的猫》选自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为主题,告诉我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让我们做保护动物的使者,身体力行地爱护动物,成为动物的真正朋友。

《我们家的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语言大师。他一生主要的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的魅力。他生动细致,形象逼真地描述了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特别是写猫的古怪性格用了矛盾对比的方法,充分表现了猫的行为令人难以捉摸。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喜爱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如何凭借教材特点,抓住重点,找准训练点,强化朗读练习,切实加强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这应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分析,但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还要持之以恒,对语言美的感悟还是需要不断提高。

三、目标与方法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屏息凝视、无忧无虑、变化多端、古怪、淘气”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和相互评价中,领悟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课文了解大花猫性格的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教法和学法

本篇课文,我以抓重点词句为突破口,在句子中感受词语的魅力,以朗读指导为抓手,品味语言,感悟内涵,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2、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篇6:小学语文猫说课稿

1、教材位置: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位于本书的70页—73页。

2、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各作家笔下的动物,让学生具体感受各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猫》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进行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共有4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来写,前1—3自然段主要写猫的古怪性格,而第4自然段则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整篇课文作者以对猫的喜爱之情贯穿全文,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刻画的栩栩如生。

3、编排目的: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

让学生具体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4、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可爱,感受作者与动物之间的那份和谐美好。

5、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也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以及学习作者用具体事实来描写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对此,我要求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的猫写了哪些方面,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猫的性格。借此,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与猫的那份和谐与美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情境教学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能够更加设身处地的感受到猫的古怪性格和可爱形象。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自由朗读和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更深层的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课文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前面读与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达到乐学的效果。

五、说程序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本课时共分6个版块:

(1)导入新课,阅读感知

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本课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猫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让同学们注意有感情的朗读,并思考文中都写了什么时候的猫?都在哪个自然段?目的在于让同学们感知不同时候的猫的性格和可爱形象。自由朗读过后,再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出每个自然段都有猫的哪些特点,并进行相应的板书,让学生用笔勾画出这些句子,根据所勾画出的句子引导出猫的这些特点都是围绕着课文开头哪句来写的,学生发言过时,进行板书,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学生自信。这么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深入理解,以情学文

每段都有分写有总述,分写是围绕着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下面,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把这一点写具体的。

首先,我把这个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a)默读并勾画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

(b)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c)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并勾画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再由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这些句子,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阅读了以上句子,进一步引导学生切身实地的了解、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让学生能够学者与小动物和谐相处。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这部分分为两个环节来抓住特点,重点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a)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b)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各组派代表答后,再一次讨论不明白的地方并提出,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来比较以下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情感的不同。

A、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首先,出示以上句子,然后贴出图片,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出其实就是把猫的小脚印比作了“小梅花”,虽然小猫把作者的稿纸踩脏了,但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而第二句则直接写“踩印几个小脚印”,其间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这么一比较,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领悟到作者对猫的喜爱。

(4)训练阅读,提升能力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充满生活情趣,放手让学生不断朗读,通过交流讨论来理解内容,切实体会作者是怎样以具体事实描写猫的古怪淘气,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朗读时,为使条理清晰,表现猫性格的词语要着重朗读,朗读时为表现猫的淘气,语气要略带俏皮感。

(5)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我们一般在写小动物时,都是先写外貌,再写习性。而这篇课文却先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再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另外,先写长大的猫,再回忆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使我们从字里行间就感受到作者对猫的那份喜爱。

(6)课外延伸,说写结合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重表达出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说板书

这次板书主要抓住猫的几个简单特点,让学生通过板书一眼明了,理清课文思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说练习设计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自寻答案,完成填空练习。(在朗读中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篇7:猫说文言文翻译

余家苦鼠暴,乞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私计鼠暴当不复患矣。以其未驯,维絷之,群鼠闻其声,窥其形,类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起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鸡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已而伈伈泯泯,饥哺饱嬉,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出。

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云:“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而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材也哉!”遂笞而放之。

2、翻译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驯服。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象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都)屏息不敢出洞有一个多月。

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便放了它。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洞)。

篇8:《光源光的传播》说课教案与评析

【说课教案】

《光源光的传播》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目标检测这七个方面,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光源光的传播》是学生学习光学的入门课, 是光学一章的开篇,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至关重要, 同时又能使学生意识到, 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实际生活以及小学《科学》课中, 对光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将对光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另外, 光的直线传播、光线等知识是学习几何光学的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2.本节内容分为三个教学版块

(1) 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了解光的应用;

(3) 了解光的传播速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 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 形象思维比较好, 但他们对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实施还不是十分顺畅, 在数据收集以及根据收集的数据总结得出结论方面还须多加锻炼, 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部分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有困难。本节课在教学上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经历来形成他们对问题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策略

1. 注重学生体验, 实施探究式教学

准备实验器材, 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 结合小学《自然》知识完成实验,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 为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的舞台,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让学生独立总结、概括出“光的传播”相关知识, 从而完成本节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刚刚接受探究教学, 虽然已经有前几章的铺垫, 但学生还不十分熟悉探究的流程。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 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 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 张扬学生个性,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改进实验器材, 加强课堂实践, 提高课堂效率

按以往的常规教学, 本节课要准备很多器材, 很麻烦, 还要不断制造烟雾环境, 不够环保。所以我改进了实验器材, 使现象明显, 易于操作, 对比强烈, 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 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现象,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 了解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2.目标解析

达成 (1) 的标志:学生能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

达成 (2) 的标志:学生能够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达成 (3) 的标志:学生能够解释一些与声学相联系的现象,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我主要思考了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怎样显示光路, 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怎样设计实验, 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两个问题。重点放手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 本节课把第三个教学目标作为课下自学内容留给学生, 而把设计与组织“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物理是注重思维的学科, 观察与实验更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物理课堂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 有逻辑、有条理, 注重思维训练的育人活动。合理的教学设计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激情设疑, 引入新课

教学内容:色彩斑斓的光, 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美丽迷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光的世界。请欣赏视频 (一段精彩的激光舞表演) , 感受光带给我们的震撼! (教师要极富激情, 很有感情)

你们知道这千变万化的光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传播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源光的传播》 (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动感的舞台、绚丽的灯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激发学生兴趣。设置疑问, 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思考走进课堂, 从而自然引出新课。

环节二:巧妙点拨, 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问题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让学生自主实验并突破教学难点?

解决方案:1.详略得当, 改进实验器材, 抓好实验、提高效率。

具体做法: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两个探究环节, 一是探究光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得出光的传播介质;二是探究“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第一个探究是第二个探究的铺垫, 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 为第二个探究的“放”做准备。器材简单, 易于上手, 学生很快便能得出结论。

由于本节课要探究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 以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光射向镜面等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径, 如按常规方法, 需要准备很多仪器, 而且光从空气射入水中,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实验现象也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我进行了仪器改进。最后, 除“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 在一个实验箱中就能演示这节课所要探究的其余实验, 而且现象非常明显。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成功, 也让学生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自制光学实验箱:将装“波力海苔”的透明容器两侧分别粘一个小平面镜, 一块玻璃砖。在容器下面装滴有牛奶的水, 使容器上面充满烟雾。

2.不均匀糖水溶液的配置:用开水配置四种浓度不同的糖水, 用化学实验室的长颈漏斗分别注入, 把溶液分层。最先注入清水, 然后按浓度从小到大顺序分别注入糖水。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相辅相成, 第一个探究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并为第二个探究做准备, 避免学生面对器材无从下手的情况发生。不均匀糖水溶液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在上层均匀的水中沿直线传播, 在下层不均匀糖水中却发生了弯折, 对比强烈, 印象深刻。

问题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操作, 怎样记录观察现象?

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个探究实验, 要将课堂全面放手给学生, 最后再收回来。但如何放, 如何收, 让我颇费了一些脑筋。为此我专门请教了教研员王丽英老师和林树艳老师。

我们在第一次试讲时发现, 学生拿着手里的实验器材不知道如何使用, 不知从何入手, 不知如何做实验。然而如果这时老师说得过多, 又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无法真正放开课堂。

解决方案:1.实验操作的提示既要到位, 还要点到为止;2.教师的过渡语以及问题的设置或者温馨提示都要给学生以提示作用, 要恰到好处。

具体做法1:明确问题、示范引导、烟雾演示、示范记录。

师: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者生活现象猜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来证实一下。大家请看 (教师打开激光笔, 将光点投射到墙上, 学生没有看到光的路径) , 请注意观察。 (教师打开激光笔, 用小喷壶制造水雾环境, 一束绿色的光显现。学生非常惊讶, 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借助水雾的环境, 我们看到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一条直线。为了更形象直观地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我们可以采用作图的形式。你们说, 可以用什么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呢?

生:可以用线。

师:什么线?

生:直线。

师:好, 可以画一条直线。为了便于研究, 请大家把老师的实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切换展台) 大家看老师 (教师示范记录实验现象) 。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根据生活经验, 学生猜想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教师借助水雾环境证实了学生的猜想, 也间接告诉了学生, 烟雾环境能够显示光路, 不着痕迹地突破了一个难点。为了收集证据, 并为后来总结归纳做准备, 我们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 在实验报告单的第一栏, 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记录收集实验现象, 这也解决了如何指导学生收集证据、记录现象的问题。

我们没有告诉学生具体怎样做, 只是提供足够的器材, 让学生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探究,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该做什么来探究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 既要放手给学生, 还要让学生清楚要干什么, 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具体做法2:过渡引导, 进入探究。

师:我们知道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玻璃、水等其他介质中, 也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在说玻璃, 水时加重语气, 做铺垫, 有引导作用) 科学是严谨的, 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 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是的, 实验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实验探究环节。

设计意图:恰当的过渡语言, 使课堂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

具体做法3:探究前, 介绍器材, 使学生明确其功能。

重点介绍光学演示箱的结构以及事先配好的不均匀 (强调) 的糖水溶液。

设计意图:实际上, 我们很多老师都习惯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印在实验报告单上, 但很多学生不会认真看, 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因忙于动手实验根本不看。所以在器材的介绍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明确器材的功能, 减少学生实验的盲目性, 使实验效果更好。

具体做法4:利用温馨提示适当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体验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必要的提示。实验前我在温馨提示上做了点文章。由于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 学生根据提示很容易用提供的器材让光在一种介质或者两种介质中传播, 从而发现实验现象、收集证据。

具体做法5:收集证据与实验同时进行。

师:1.实验时, 各个小组间要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分工明确, 有人实验, 有人记录;2.实验时, 小组可以选派代表随时把发现填写在前面的实验报告单上。注意:重复的就不要再填了。

设计意图:实验前的铺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节省了时间。

环节三:对比梳理, 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问题三:如何根据收集的证据归纳梳理出实验结论。

八年级学生因为刚刚接触物理学科, 没有经过利用实验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系统思维训练, 面对众多证据, 出现了不知从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的情况。

解决方案:1.巧妙设计实验报告单, 渗透分类思想, 让学生有抓手;2.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 引导性。

这是我设计的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第一个证据收集教师已做了示范, 学生很容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 使学生填写报告单的过程比较顺畅。

具体做法1:巧妙设置问题, 对比分析、引导归类。

下面我根据课堂实录, 讲讲学生是如何逐步总结归纳出结论的。

师: (过渡语) 请大家观察报告单, 对表中收集到的证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哪几组证据可以归为一类?你的理由是什么?经过归纳概括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阐明观点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也可以评价同学的观点, 更可以亮出你的主张。 (小组讨论)

(1) 学生对比分析证据, 按介质个数分类, 得出初步结论。

生:可以把一种介质的分为一类, 两种介质分为一类。

师:你能指出哪几个序号是一种介质的吗?你发现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怎样?

生:实验序号1、3、4 是一种介质, 而且我发现光的传播路径都是一条直线, 所以我认为“光在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对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生:我不同意他的结论, 序号7 不均匀糖水也是一种介质, 可此时光的传播路径是一条弧线。

师:你能快速地发现问题, 并大胆质疑, 真的很棒!那我们应该如何完善这个结论呢?

(3)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们发现, 在不均匀糖水溶液中,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不再是直线, 变成了曲线。所以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师:那你认为光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直线传播呢?

生:结合实验1、3、4、7, 我认为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光才沿直线传播。

(4) 学生根据实验2、4、5 的证据进行总结, 当光斜射入两种介质表面时, 学生说光是折线传播, 教师引导为: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师:真为你们高兴, 你们非常棒, 掌声送给自己。

师:我们在物理学中经常会用到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在众多证据或数据现象中, 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归纳、总结, 从而得出结论。而且要力求使结论严谨、全面、准确。这也是我们物理学科的魅力。这种分类思想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经过实验探究, 我们知道了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条件是 (停顿一下) ———

生: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让学生学会分析, 即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学生经过对比分析归类初步总结, 再质疑, 再逐步完善。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传播的特点, 学生总结的结论虽不准确, 却恰恰证实了学生是通过动脑梳理总结出来的, 是有生成的课堂。这也达到了我们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目的。

环节四:应用感悟, 学以致用

教学内容:影子的形成。

设置手影比赛, 尝试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增强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学习的兴趣, 并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收获与体会, 结合教师板书 (将知识纳入系统)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实现本节课的提升。

环节五:作业巩固, 拓展延深

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1.参照课本59 页家庭实验室, 制作针孔照相机, 课下交流展示;2.上网查询有关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有关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资料;3.你知道光速有多快吗?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 会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新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 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激发并保持学生乐于探究、继续探究的延续性。

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图保持概括性、系统性以及示范性等.

七、目标检测设计 (略)

【评析】

做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

杜威在九十多岁时感慨:“教育是一门神秘的艺术。它是无尽的, 这种无尽、无限、无边, 这种意想不到, 这种生命美好的相遇, 你是需要带着情感去领悟的。”生活和物理之间也没有什么界限。作为物理人, 我们应该将怎样的课堂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多一些物理的记忆, 多一些来自物理的经历?怎样将物理学科的魅力发挥出来, 提升孩子们的能力, 伴随他们生命中的每一程?这都是我们应常常思考的问题。

本节课是光学的起始课, 从“带给人强烈视觉震撼的激光舞”入手,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 将学生带进绚丽多彩的光世界。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 仅仅围绕着“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这条线索, 把学生对光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层面, 逐步把学生引领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 突出重点, 大胆取舍

将光传播信息、能量、光速等内容安排在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 突出重点, 学生能自学的教师不教, 体现以生为本, 少讲多学, 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实验探究设计的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本节课非常注重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实践, 设置的实验环环相扣, 教师注重引导点拨。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主动学习, 互助学习, 在动与静的结合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提高了科学素养。我们知道,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 经过认真的思考总结出来的。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最大突破是就地取材制作教具, 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 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制光学演示箱以及配置的不均匀糖水溶液, 实验效果很好, 突破了难点。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 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懂了,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 热爱学习, 是为人师者共同的追求。

三、倡导小组合作探究, 构建学习共同体

我们常说, 教育是慢的艺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兴奋点也不同。本节课在实验中倡导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协作, 合理分工, 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实验, 并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承担的角色, 有效创建了学习共同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 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培养了生生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在汇报环节生成了诸多问题,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评价、质疑交流、相互启迪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落实, 也学会了倾听和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

四、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质疑精神, 注重学生思维训练

在分析论证环节, 学生已把实验现象科学记录在报告单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感受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质疑及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让学生养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习惯。教师在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实验证据的方法, 同时渗透分类、对比的物理思想, 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 凸显了教师的智慧, 以及立足于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份尊重与大气。

五、加强体验, 追求生命的阳光与丰富,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上一篇:一人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下一篇:四字成语的谜语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