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2024-07-26

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精选8篇)

篇1: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优点:

1、在上新课的同时注意复习旧的知识点,在做题中,引导学生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结合。

2、重技能更注重情感培养、案例丰富,贴近现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易为学生所接受。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体现出新课程重主体,重过程的新理念。

3、注重时政性,与升中考的热点、难点相结合,选题较有代表性。

不足:

1、过度有些地方过度不够清楚,讲得较急。

2、尽管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倡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我的提问过于频繁,占用了过多时间。因此,我以本节课为契机纠正已由的行为习惯并力求做到,所有的问题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必须使其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综合性及准确性等特点。

3、在讲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时候,资料缺乏整合,还需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精加工。

这些不足将使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

篇2: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九年级政治新学期第一周教学反思

假期结束了,我们都教育学生要收收心,我们老师也要收收心,把已经懈怠的心收回来,认真对待教学,一心扑到教学上。在新的学期里,我也有新的计划和打算。比如,在上个学期,我感觉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水平仍需加强,有时候对待工作也有些懈怠。这个学期我就要和这些坏毛病说再见,人只能越干越好,不能只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看不到不好的地方,而且,我也有信心在新的学期里,给大家一个惊喜,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教学反思

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抛弃过去强迫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强调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故事案例的方法,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索问题,在启发、讨论的活动中脑力激荡,理解新知识;并且注重贴近日常生活的现实,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学习,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理念。

《让社会投给你赞成票》教学反思

《让社会投给你赞成票》这节课从全国的.模范人物、典型事迹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正确把握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比如让学生通过实例去理解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应担负什么责任;在灾难面前,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献爱心的方式,总结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形式有哪些。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的选取相关教育资源。如利用漫画等材料,不仅具有说明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贯彻“三贴近”原则,注重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整个课堂设计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积极承担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且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篇3:浅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综观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 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以我的一堂校级公开课为例, 我选取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为了准备好这次公开课, 我事先进行了精心备课, 根据教参的安排, 这节课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对这节课的内容, 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处理教材: (1) 创设情境, 了解政治权利; (2) 知识探究, 掌握有效方法; (3) 初步尝试, 参与政治生活。对这节课的内容, 我主要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从“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办”三个层次进行了讲解。但当我拿着自认为还比较满意的教案走进课堂时, 却发现我还是没有跳出课堂怪圈, 困惑依然存在。

困惑一:是教学容量大还是变相的满堂灌?

在《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这一课教案的设计中, 我一共设置了5个情境, 选取了17个相关的新闻链接及材料, 1个课堂活动来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些教学内容也都图文并茂, 而且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 我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收些信息知识。但这么大的课堂容量也意味着必须是以我的讲为主, 这是不是又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呢?而且这么多的材料会不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呢?

困惑二:是面面俱到还是面面俱失?

教材中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仔细研读了好几遍, 逐一对知识点进行了挖掘, 在设计教案时, 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掌握, 我几乎一个不漏地体现在了教案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会这样去设计教案, 可我所希望的面面俱到会不会使我的课像流水账一样了无生趣、走马观花呢?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 会不会就成了面面俱失呢?

二、探讨现状, 正视症结

从九年级教学的大环境来看, 我们也不难发现, 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 中考压力造成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初一、初二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应该是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的, 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的事例, 创设了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情境, 学生也没有过多考试的压力,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但一旦进入九年级, 中考的压力让教师不敢懈怠, 加快了教学节奏, 增加了教学的内容, 急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而此时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反而会觉得思品课变得枯燥了, 厌课情绪逐渐加重, 课堂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 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师生关系紧张。

2. 依赖教参导致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缺失

一直以来, 我们都很习惯依赖教参, 从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受教参的影响极深, 有时甚至是照搬照抄教参中现成的东西。这样缺乏创意的备课, 使课堂缺少活力, 并将自己的教学预设作为上课的唯一准则, 什么时候问什么问题, 学生怎么回答, 教师怎么引导, 都是事先精心安排过的, 课堂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 教师的创新思维几乎消失。

三、分析教学, 参悟对策

1. 因时因地制宜, 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我们的有效教学应当围绕课程标准展开,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 但并不是唯一的法典。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2.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在重视教材、教师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 不能忽视了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从校内和校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以及所能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的特点, 按照实用、方便的原则, 做到针对性强, 有的放矢。

比如, 在《政府依法行政, 人民有序参与》中的小组活动环节, 我经过修改之后挖掘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 引用了重庆市委设立的“市长信箱”, 让学生掌握一种比较便捷可行的, 能让我们的建议、咨询、投诉等及时有效的途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而且也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4.

篇4:九年级《思想品德》指瑕

一、 教科书中部分文字表述不严谨、欠科学

1.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关心社会发展,教材第8页引用了古代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注明作者为:顾炎武。但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查阅,发现:第一,此联出自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其次,顾宪成与顾炎武并非同一人,顾宪成是明朝人,卒于1612年。顾炎武生于1613年,生活在明末清初阶段,留有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呼吁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2.教材第42页最后一自然段简析了勇于创新对我们个人的积极影响后,便得出结论: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是指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必须经历的过程,战胜困难和挫折必须要创新吗?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建议将原来的表述改为“勇于创新是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重要途径”。

3.教材第104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目下引用的一段楷体字材料中提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67%,经济总量突破2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紧接着在第106页“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一目下引用的一段楷体字材料中又提到“1979年到2006年的2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平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9.6%,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前后表述不一致,显然是不严谨的。

4.教材第113页在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提到“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这一提法是不科学的,应改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二、 教科书中部分材料说服力不强

1.为了论证教材第26页中“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时,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的观点,教材在第25页安排了两幅图片:第1幅图片是“群众义愤填膺地严正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暴行”,图片中人物的举止与所显现的表情能充分反映“当民族、国家、利益遭到侵犯,身处危亡时,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但第二幅图片“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峰”(如下图1所示),从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当民族国家幸逢盛世,喜讯连连时,我们会精神愉悦,共贺同庆”,可换成“尽情欢呼中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图片 (如下图2所示)。

2.教材第64页为说明“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前面引用了一段材料:“创办于1669年的同仁堂,虽然历经风雨,但一直生生不息。目前,已发展为拥有31亿多元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名列全国中药企业之首。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在同仁堂下属的各药店里都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下联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他们严把药材质量关,认货不认人,紧紧堵死假冒伪劣药材的渠道,取得了‘天下第一中药店的殊荣。”

仔细阅读分析,不难发现,上述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同仁堂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中药企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该企业能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这与“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用这段材料说明教材第65页中“诚信对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则更具有针对性,建议作一调整。

三、 教科书中部分知识的引入缺乏必要的铺垫

1.教材第127页在介绍完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后,总结时提出,在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受法律保护。目前,我国正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依法拥有财产性收入。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且“财产性收入”与本框介绍的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紧密相关。新教材适时增添这一新的提法,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但是,什么是财产性收入,这蕴藏着什么含义?对这个涉及到“居民收入”统计的专门术语,学生并不熟悉,如果教师在教学上简单处理,就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结论,但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都是不利的。因此,建议应在其后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增加对“财产性收入”的解释说明:“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教材第129页在表述“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必要性”时,提到:“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也就无法理解性地进行学习。但教材第108页中提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议此处作一调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四、 教科书存在知识重复现象,部分内容有待整合

1.教材第70页安排了“尊重个人隐私”一目,正文部分阐述了“隐私及隐私权的含义、尊重他人隐私”,而同样的内容在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十七课《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已出现;如教材第119页介绍“权利和义务关系”时提到:“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而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第十五课《神圣的宪法》中介绍权利和义务关系时又提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权利和义务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虽然是从不同角度讲的,但知识上令人有重复之感,而且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地区在组织中考复习时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

2.教材第7课《维护合法权利》将第1框的标题定为“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该框题由导言和“了解继承法”及“依法维护民事权利”两个话题构成。在导言中,首先强调了经济权利是我国法律保护的重要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简要说明了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等。然后安排了两个“知识链接”,分别介绍了“我国宪法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话题一“了解继承法”,介绍了“继承权的含义、财产继承的方式、分配继承遗产的原则、法定继承的顺序、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正确对待遗产继承”等内容;话题二“依法维护民事权利”,通过一则股票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合法财产权利遭到侵害时,学会依法维权。且在正文表述中提到“我国公民的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公民依法行使自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而“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都是财产所有权的内容,上述内容的安排显得非常混乱。建议:(1)将话题二中的内容调至话题一前面,并将原标题改为“依法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所有权”,原第86页“知识链接”中,在介绍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后紧接着点出“财产所有权所包括的四个内容”;(2)话题“了解继承法”改为“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本框介绍了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继承权两项公民依法享有的重要经济权利,且篇幅相当。故本框原来的标题“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将其改为“公民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

五、 教科书中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

1.教材第59页“参与竞争,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既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相信我能行,勇敢地参与竞争;也要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要有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要克服竞争中的自私心理与妒忌心理,正确对待别人取得的成功,特别是当自己遭遇挫折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方法,战胜困难,努力进取”。

2.教材第109页“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上面所列两段,第一段宜将第2个逗号改为句号,第1个分号改为逗号,第1个句号改为分号;第二段宜将“强大动力”后的句号改为分号。这样层次就会显得非常清晰,更利于学生有条理地理解和把握句意。

篇5: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该做某些事情。

2、责任的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3、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4、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是什么? ①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同的责任,源于不同的角色。

②角色的变化,承担的责任就随之而变化。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多。

③只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5、谁对我负责?

①自己对自己负责;②他人对我负责;③我们相互负责。

6、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是什么?

①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②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7、为什么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①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②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③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就永远无法长大。

8、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

①当我们在为别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

②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③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9、承担责任的回报: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更多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自我价值的提升等。

10、承担责任的代价: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因可能做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处罚。

11、承担责任的意义是什么? 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12、如何选择自己的责任?

①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②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13、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为什么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

①如果采取抱怨消极、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②有时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臵,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态度。

③只要我们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14、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②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③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我们应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4、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

5、关爱集体的表现是什么?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④总之,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6、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① 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 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 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我们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焕发青春光彩。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7、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①首先是对自己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②对他人负责。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③对集体负责。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会有保障。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④对社会负责。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社会,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⑤对国家负责。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为国分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⑥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8、列举你参加的公益活动

例如:参加义务植树;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清理乱贴的小广告;清明到烈士陵园扫墓等。

9、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①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②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③我们的每一次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会带动更多的人与你同行。

④参与公益活动也是履行社会责任,使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温暖,这种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10、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11、负责任的表现有哪些?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我们负责任的表现。

②当我们做错事时,就要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12、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并要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③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④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变化及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形象:

①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起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②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③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说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或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初级阶段的含义: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到21世纪五十年代,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国家的根本任务: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这会注意现代化建设。

国家总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总任务制定依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6、党的功绩:

在九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科学发展观(了解)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要应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必须怎么做(要让“中国号”高歌向前,应怎么做)如何理解“旗帜就是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明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制定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制定的出发点: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地位。

9、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了解)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0、四项基本原则含义和意义是什么?

含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1、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哪些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3、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①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

②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时候不能动摇。

1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5、我们应如何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

1、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2、学习并宣传国家有关民族政策,提高自己和群众的民族意识。

3、向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民族问题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才智。

4、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如不歧视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5、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16、什么是“一国两制”?

①“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②“一国”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③“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17、对台湾问题的相关知识、方针政策:

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④“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⑤我们(国家、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我国为什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①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我们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需要。

③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我国怎样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

②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③必须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必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3、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基点。

②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独立自主不等于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对外开放不等于一切依赖外援。

③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

4、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我国人口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人口问题的对策及原因: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意义:实现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表现在许多方面(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例子略)。

A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B、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做出选择: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6、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资源国情是什么?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我国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要求: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8、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①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说到底都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②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形势,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9、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②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10、我们青少年学生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做什么?

①积极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者。

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倡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少开空调、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等,努力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践行者。

③为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言者。

④积极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维护者。

11、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①—④)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⑤—⑧)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⑨)总结

①在人类发展史上,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②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④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⑤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⑥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就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⑦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⑧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⑨总之,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12、怎样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①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依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④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

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

2、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绵不绝、历久弥新?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或作用):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光荣使命。

5、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其具体体现,如:①在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②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③改革开放新时代: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改革创新为核心、科学精神、服务精神等。

7、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为什么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②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8、我们青少年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③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④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篇6: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铅山二中

吴 波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可以为后面认清基本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单元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对第二单元内容的具体化,更好地了解第三单元的内容,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石;第四单元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

二、重难点

重点:

1、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4、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5、学会选择,学会承担

6、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难点:

1、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生活的岔路口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四、主要任务和要求

1、关注常态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

2、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的工作。

3、处理初中毕业所面临的问题。

4、通过探讨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旨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五、教学进度附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周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二周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第三周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第一单元复习第四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基本路线

第五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第六周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七周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八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第二单元复习

第九周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十周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单元复习与随堂练习第十一周 单元复习与随堂练习第十二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第十三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学会合理消费

第十四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灿烂的文明之花 第十五周第三单元练习、我们的共同理想

篇7: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知识点

1.现代科技,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也使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任何国家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2.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就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各个方面的开放。

4.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两点并不矛盾。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5.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人口问题造成的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6.我国资源利用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7.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损失、浪费严重。

8.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9.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10.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11.在人类发展史上,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1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1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篇8: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1. 课堂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1 基础知识系统化, 突出重点。

基础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能力运用是对基础知识的“活化”, 中考政治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所以课堂教学要以打实基础知识为最主要的目的, 而要准确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就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在联系, 进行单元复习, 把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掌握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 并使其系统化。还要准确把握基本概念,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化记忆的训练和题目训练检查和落实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的目的。

1.2 善于联系书内书外知识。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 时代气息浓, 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 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现实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真实而复杂的,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意味着教学要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盈而丰富的生活, 从而帮助学生透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社会现实, 正确把握课本知识。如鼓励学生关注“新闻联播”, 浏览报纸杂志, 关心国内外大事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 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 进行分析讨论, 真正“学以致用”。

1.3 应试技巧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该而且必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练习时间。知识的掌握仅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让学生自己做练习的手段来检测、落实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

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练习的时候, 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分析问题的技能, 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 教师出的练习应该是比较经典的习题, 不能把什么题目都给学生做, 否则只会让学生陷于“题海”而无力自拔。如果学生见过的题型多了, 做的题目一旦达到了一定的数量, 那么学生答题的技巧和能力自然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2. 把握时代脉搏, 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课堂除了一味地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经过多年的尝试, 我们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 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讲述“当今时代的主题”时, 联系“台湾两党领导人访问大陆”;在讲述“两岸关系”时, 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 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 轻松愉快地达到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 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3. 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总方法,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 也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 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 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 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 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 不过难也不过易,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4. 一切为了学生。

教学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 而不是被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习惯, 针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困惑, 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坚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努力提升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素质, 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技巧。

5. 用教材, 不唯教材。

教师要“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 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而不是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不照本宣科。为此, 我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 恰当补充辅助教学资料。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 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每上的一节课, 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抓好“三基”的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6. 树立以中考为方向的指导方针。

紧扣中考要求, 教学中采取广挖坑、少打井的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主抓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训练阶段, 在授新课中必须在课堂小结后加以练习。强化基础, 结合考纲各章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 加深记忆, 一阶段后在串联知识点, 形成体系, 使学生的知识成体系, 既有利于记忆, 又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搜集热点问题, 提高学生兴趣, 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答信息题的方法。多采用课件教学, 吸引学生注意, 调整课堂气氛, 起到应有的作用, 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学生缺少答题技巧、不会答题方法的问题, 专门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 讲解答题模式。在以知识带材料的学习基础上, 再次以材料带知识的方法, 通过当时的热点, 复习知识。

7.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上一篇:忧伤唯美的古风句子下一篇:高二英语教师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