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

2024-07-27

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精选6篇)

篇1: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

粤招〔2023〕1号

各地级以上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

为做好我省2024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及相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

2023年2月27日

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招生专业

(一)专业界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版)》和教育部2021年、2022年公布的《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艺术学”门类下设各专业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下设各专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类”“广播影视类”等部分专业为艺术类专业。

(二)专业分类

艺术类专业分为“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和“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分为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戏曲类7个科类,不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不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含艺术史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技术等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专科专业参照执行),原则上安排在普通类招生,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依据高考文化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本方案考试和招生录取办法仅适用于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

二、报名考试

我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对报考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的艺术类专业的考生统一派发艺术类考生号,艺术类考生需参加文化课考试和艺术专业能力考试。文化课考试科目和普通类文化课考试科目一致,首选科目物理或历史均可。艺术专业能力考试分为省统考和高校校考(下称校考)。

(一)省统考

省统考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或面试评分)。

省统考分为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和书法类6个科类。考生根据本人艺术专业特长,参照《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省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附件1)以及相关高校要求,从省统考6个科类中选择1个科类报考。报考音乐类的考生可以兼报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和音乐教育方向;报考表(导)演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戏剧表演方向、服装表演方向和戏剧影视导演方向;报考播音与主持类的考生,可以兼报普通话方向和粤语方向。

省统考各科类考试科目及考试要求见《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省统考考试说明》(附件2)。省统考具体实施办法另文通知。

省招生委员会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我省考生艺术类专业省统考成绩情况,按一定比例分科类划定省统考本专科合格线。

(二)校考

按教育部规定,对于少数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对考生艺术天赋、专业技能或基本功有较高要求的高水平艺术类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后,可在省统考合格生源中组织校考。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由相应招生院校分别负责制定和实施。组织校考的高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加强与省统考的衔接,科学合理确定校考形式。要积极采取线上考试或使用省统考成绩进行初选等方式,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根据教育部要求,2024年起,校考应在高校所在地组织,不得跨省设置校考点。

参加招生高校非戏曲类的艺术专业校考的考生,须按学校要求选择相应的科类参加省统考,未参加相应科类省统考或相应科类省统考不合格的考生,其校考成绩无效。

三、录取办法

(一)录取批次及类别

录取批次分为提前录取批次、本科录取批次和专科录取批次。提前录取批次仅安排教育部批准的相关艺术类院校专业。

录取类别分为统考和统考合格基础上的校考(简称“统+校”)。统考是指艺术类院校专业录取需使用文化课成绩和省统考成绩,“统+校”是指艺术类院校专业录取需使用文化课成绩、省统考成绩和校考成绩。

(二)划线规则

实行统考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由省招生委员会根据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省统考成绩和招生计划情况,按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播音与主持类、美术与设计类和书法类分别划定文化课和省统考最低分数线。

提前录取批次实行“统+校”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由招生院校自行划定分数线。

(三)志愿填报

实行统考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均实行平行志愿,设置2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设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实行“统+校”成绩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设置1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实行顺序志愿。

(四)投档规则

实行统考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采用平行志愿投档。投档时,根据院校招生计划,以1:1的比例,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在考生文化课总成绩和省统考成绩双上线基础上,依据考生合成总分排序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检索考生院校专业组志愿投档给招生院校。

实行“统+校”录取的艺术类院校专业采用梯度志愿投档,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将文化课总成绩上线、省统考成绩合格且校考成绩合格的考生电子档案按考生志愿顺序一次性投档给招生院校,由招生院校择优录取。

(五)平行志愿投档分数合成

采用平行志愿投档的音乐类、舞蹈类、表(导)演类、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专业的投档满分为750分,以普通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和省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排序情况投档,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50%+省统考成绩×2.5×50%。

采用平行志愿投档的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的投档满分为750分,以普通高考文化课总分(含政策性加分)和省统考分数合成的总分排序情况进行投档。总分合成计算公式为:考生总分=文化课成绩×60%+省统考成绩×2.5×40%。

四、其他有关专业考试招生办法

戏曲类专业考试招生录取办法由教育部另行规定。

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的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非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考试招生办法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艺术类专科专业目录与统考科类对应关系参照本科专业的对应关系执行。

健美操、啦啦操等体育类项目纳入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不得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方式进行招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校是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省招生委员会是监管省统考和属地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考试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我省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和规定,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确保方案顺利实施。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有关高校要严格落实艺术类专业招生主体责任,严格按照《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省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和有关要求,科学、规范编制本校相应艺术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研究制定相应的考试招生工作办法,确定招生专业对应的省统考科类。高校艺术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考试招生工作办法等须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审定,并按要求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审核同意后,提前向社会公布。

(三)积极加强宣传引导解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相关高校要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各地各中学要积极组织相关政策培训,重点做好高中阶段学校教师、艺术类考生和家长的全覆盖培训,广泛深入地做好政策解读,为考生答疑解惑,确保广大学生充分知晓政策,避免因对政策的误读而造成的影响。

本方案在202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工作中实施,如教育部和省有新的文件规定,按教育部和省的新规定执行。

附件:1.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招生专业与省统考科类对应关系一览表

2.广东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省统考考试说明

篇2: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

我活了十八年,一直是平庸的过着。当平庸成了人活着的常态,当平庸成了人逃避隐遁的假面,我们又为什么要拒绝?拒绝平庸,脱下假面,那些纸醉金迷,声色犬马更加堂而皇之的呈现在眼前,难道不是社会性的平庸吗?

三叔说,面具戴久了。就脱不下了。平庸的面具,从人们无法毫无距离的相处相爱时,便被设计出来,然后用所有惨痛经历凝结成的高价拍下,即使是佳士得也承担不起这样的拍卖。而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承受,如同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生只道是寻常。

谁说平庸的人缺乏坚守,那整个社会坚守的就更加是个丢失灵魂的巨大躯壳,多的是腐烂寄生的驱虫,多的是金钱构筑的坟墓,行尸走肉,沐猴而冠,危言危行只是充满谎言的笑话,而这些谎言不正能欺骗我们这些平庸的人,这些笑话不正能逗笑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拒绝平庸就像是缺少群众演员的独角戏,怎么彩排,怎么上演,幕布后掩盖着的,又有去揭露呢?

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是为了成就伟大,一个人这样做,那他就是伟人,一群人这样做,就必然有平凡。平凡与平庸就像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样,是孪生兄弟。允许平凡的存在,又为什么不给平庸喘息的机会?谁说平庸的人没有原则。“平”即平衡,“庸”即中庸,平庸不是中国两千多年传承的伦理观吗?

当一个人正值中年碌碌无为,当一个人正值中年事业有成,身无长物和富甲一方,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只是人们片面的局限。仿佛与生俱来,人就喜欢只注重结果,而忘记追本溯源。周国平说过,人生来平凡,而唯有其平凡才能成就伟大。婴儿所拥有的心性非善即恶,无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注定是不平凡的。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巨大的分歧呢?

老师从幼儿园时就教育我们要成为伟大的人,而那些在少年时豪言要报效祖国,那些所谓的全国优秀学生,最后又留下几个?而那些坦言自己也许平庸的人,最后却真正站在我们的前方。此时拒绝平庸是用来牟利欺诈的剩余学说,真正的价值没等到成年就被自己压榨完了,又拿什么去证明你在拒绝?

篇3: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

实事求是地讲, 各种作文命题虽然表面形式不同, 但从审题立意角度来说, 应该是各有千秋, 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高考对考生能力检测的要求, 所以不应简单地以高低新旧评价。

但是, 毕竟命题形式的不同, 审题立意上也就有了不同的特色或要求。认真理解这些特色或要求, 才有可能准确理解材料, 正确立意。下面仅就材料作文中故事性材料的审题立意做简要探究。

一般地说, 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 不规定话题, 也不给题目, 有时给出提示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样做是为了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 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 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材料的意义或角度范围制约着或决定着立意的角度和范围。可见, 正确审读材料、理解材料是立意的关键。而且, 高考作文题中所选材料往往是内蕴含蓄或丰富的, 因此, 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而故事性材料 (不管是现实故事还是寓言) 相对来说因其过程的变化、角色的多样、事理的含蓄, 审题难度又大一些。很多考生对此有很大的盲目性或混乱性, 不能按照一定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清楚、准确地把握、理解材料, 从而影响作文立意。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不知从何下手, 或是简单从某一个角度立意, 或是立意混乱, 或是以偏概全, 即或是有多种较为合理的立意, 也难以说清获取的方法或合理的应用。因此, 借助发散思维和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规则, 特别是故事性材料的基本特点来审读、理解材料, 就显得极有必要了。

发散思维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借助发散思维可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 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 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 因而视野开阔, 思维活跃, 可以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前进, 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和联想性。在审读材料时, 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来思考, 就可以打破思维定势, 使思维积极活跃起来。也就是说, 在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 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 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方式尽量地拓展思路, 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灵活而敏捷的思考, 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

在写作实践中, 针对特定的材料立论时, 我们主要运用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所谓“多向思维”, 是指因为材料本身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等等要素, 考生也有自己的经验或需要, 所以对同一材料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如以“牵牛花”为话题, 可有以下立意:不能自立, 依附别人;依赖别人, 受人牵制;不畏艰难, 勇于攀登;善假于物, 取长补短。

所谓“侧向思维”, 是指从最不起眼的地方或次要的地方入手思考材料的内涵, 从而发现新的意旨。如寓言故事“滥竽充数”, 正向思维就是从南郭先生角度提取“不懂装懂”或“冒充行家”等观点, 而如果从国王或乐师的角度思维则是侧向思维。

所谓“反向思维”就是求异思维, 在文学创作上也叫“反弹琵琶”。客观事物的两面性, 为我们的反向思维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具体到写作上, 反向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对一般传统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寓言故事“东施效颦”中的“东施”, 固然有盲目模仿、被人嘲笑的一面, 但她的不满现状、敢于追求的思想或行为也不能一概否定。

通常, 新材料作文审题要注意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审题要有全局意识, 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依据整体事件过程或性质, 而不能脱离主体内容, 纠缠局部的细节或断章取义, 否则, 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样的, 换句话说,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 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多角度审视材料, 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这一点而言, 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很不一样。传统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 然后据此写作。否则, 即使依据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出文章, 也仍然算是偏离题意。而新材料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依据材料范围作文, 并非面面俱到、千篇一律, 而是加大思维的开放性, 更全面地挖掘材料内涵, 从而使考生的思维个性得以更充分的展现, 使作文呈现更多样的色彩。

3.筛选性原则。

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而一篇作文又只能有一个主题或中心论点, 因此, 在写作时, 对从材料中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一要服从材料的整体内容或性质, 二要符合题目要求, 三要尽可能新颖、深刻, 四要有话可说。

一般地讲, 命题中的故事性材料虽情节或内容相对简单, 但也必须把事件交代清楚, 事情叙述完整, 这就要求一定要在写作中把握“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 。“六要素”中的地点、时间、原因和结果一般不作为叙事文的主体, 它们只是对所记事件起说明的作用。文章的主干是事件的“经过”和事件中的“人”, 但没有前四个要素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在阅读故事材料时既要分清要素及把握时间的基本过程, 又要抓住具体环节;既要抓住主要人物, 又要留意次要人物;既要关注事件表现, 也要关注事件的内在原因、性质;既要明了事实本身, 也要明了作者意图或情感倾向, 等等。

下面以2011年辽宁高考作文题为例进行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 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 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 有的说闻到了, 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 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 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 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 今天我感冒了。”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 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本题属材料作文。本题材料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苹果”的故事。古希腊有很多的青年人都真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 他们喜欢听老师对雅典民主制度所做的分析, 也羡慕老师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很多时候, 苏格拉底给他们出题目, 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能回答出来, 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太依赖他的思想, 太依赖他的学说, 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于是有一天, 苏格拉底用蜡做的苹果测试他的学生们。在场的学生, 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只有柏拉图说什么味道都没有闻到。苏格拉底当然很是欣赏柏拉图。在其他学生还在困惑的时候, 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 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只苹果, 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 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 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本题改写了原始材料,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文的内容, 给考生的思考空间更大。依据前面的道理, 对本材料可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

其一, 明确人物:哲学家, 学生 (一般学生, 三个学生) 。

其二, 明确事件:哲学家测试学生的原因、目的、基本过程, 教育学生的方法及特点;学生被测试的表现及原因, 尤其是“三个学生”的表现及原因。

其三, 明确关系:师生之间关系, 学生之间的关系, 哲学家与苹果、学生与苹果之间的关系。

本人曾组织学生对此题进行自我训练, 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三个立意, 结果是差强人意。下面就其中几组学生的立意稍做点评。

第一组:

诚实、诚信方面。 (从“三个学生”角度立意, 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视觉的盲区方面。 (从一般学生角度立意, 他们只看不闻, 认知事物不完整。)

外因掩盖不了事物的本质。 (从苹果角度立意, 假象不能改变事物本质。)

简评:角度较独特, 但形成的立意应是明确的判断形式。

第二组:

学会质疑才能探索真理。 (从发问的学生角度立意, 重点谈“质疑”的作用。)

坚持原则会使人走向成功。 (从说自己没闻到味道的学生角度立意, 重点谈“坚持原则”的作用。)

人云亦云会使人失败。 (从一般角度立意, 重点谈追随别人的危害。)

简评:观点鲜明, 但结论的性质较为接近。

第三组:

要追求事实, 不能随波逐流。 (从一般学生的角度立意, 重点谈应该采取的做法。)

良好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从哲学家的角度立意, 重点谈采用特殊教育方法的意义。)

追求真理的最好方式是实践。 (从“闻”、“摸”的学生角度立意, 重点谈实践的意义。)

简评:思维灵活, 角度较为独特, 观点明确。

第四组:

做事要严谨, 不要迷信权威。 (从学生做事及其与哲学家的关系立意, 重点谈做事和对权威的态度。)

要相信自己, 敢于质疑。 (从“质疑”的学生角度立意, 谈对自己和权威的态度)

不能盲目从众。 (从一般学生的角度立意, 表明对盲目从众行为的态度。)

简评:观点正确, 但着眼点只落在学生身上, 角度较单一。

第五组:

人不可盲目跟风, 迷失自我。 (从一般学生的角度立意, 重点谈不要因盲从而产生后果。)

敢于向权威挑战和质疑。 (从“闻”“摸”的学生角度立意, 重点谈在权威面前人们应该有的态度。)

保持心中的那份诚实。 (从“三个学生”角度立意, 重点谈真实地对待事物的态度。)

简评:观点正确, 语言表述明确有力。

本材料可以从多角度立意。从哲学家的角度看, 可以谈如何引导人们对事物正确认识, 有独到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看, 可以谈要勇于实践, 要有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要坚守自己的立场, 不要盲从等等。

本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 自觉或不自觉地盲从或屈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时代又特别需要有独立意识、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敢于实践的人。以此为着眼点立意, 文章自然会准确、深刻,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再举一例如下。

某著名外企要招聘一名资深会计, 一位女大学生去应聘, 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拒绝了, 可她却坚持参加笔试并且拿了第一。于是, 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女孩坦言:唯一的工作经验只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的财务。经理失望了:“以后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女孩点点头, 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用, 请都给我打个电话。”“如果没被录用, 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 哪些方面我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 我好改进。”“那两块钱……”女孩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 所以由我付话费。请您一定打。”经理笑了:“你把两块钱收回。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审题步骤:

其一, 明确人物——女大学生、经理。

其二, 明确结果——女大学生应聘成功。

其三, 明确原因——女大学生:坚毅、诚信、勇敢、担当、进取、责任、公私分明;经理:从细节处看人, 注重内在修养, 用人不拘一格。

围绕上述角度, 自然可以得到众多立意。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运用发散思维固然可以使人产生较多角度的立意, 但在具体操作时, 要尽量选择最佳角度立意——最深刻、最新颖、最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立意。至于反向立意, 也要慎重, 其结果绝不能有悖常理。

总之, 在审读故事性材料时, 只有充分注意故事的要素, 科学有效地运用发散性思维, 加之注意审题原则, 才能活跃思维, 开阔视野, 充分认知材料, 迅速、合理地确定角度、立意, 为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辛涛.智力的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

一考生

面对狂风巨浪,海燕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山路崎岖,旅人对自己说“我能”;面对强者如林的高考,我也要说:“我能!”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年轻的生命需要“我能”来增光添彩。为了理想,我们需要这份自信、勇敢。让“我能”的声音回荡在岁月谷中,用汗水而不是泪水充实我们的生命。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成就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中国革命。试想,如果毛泽东没有这种“我能”的自信,怎能成就他的伟业?也许,现在人们不会记住他的名字,中国也不会解放。“我能”,让年轻的生命绽放出花朵,在金色的季节里盛开。

丛飞,一个年轻的生命可以担得起无尽的重量吗?以一己之力他能改变社会风气吗?眼前这个坚毅而善良的年轻人说:“我能!”一句话,两个字,表现的是一个年轻的灵魂所具有的自信和单纯的信念。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他相信这个社会将因他的信念变得更美好、更公平,他做到了,自信让他成为天使,将爱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杨利伟那坚毅的面孔和自信的笑容,看到刘翔玩命的奔跑,看到中国印上舞动的北京,我都会感受到中国的气质——自信。中国就像一个强壮的青年,拍着自己坚实的胸膛,对着世界大喊一声“我能”。而我们所有人就是他的血,沸腾地充满激情地流淌。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属于我们的世纪,没有人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因为自信,我们克服困难;因为自信,我们充满希望;因为自信,我们无所畏惧。

中国在“我能”的回声中,踏上了征程。“我能”,如此简单的两个字,却承载着多少人的梦想与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喊一声“我能”,给自己加油,你会走得更远!

[点评]本文开篇简捷,直接切入论题——谈“我能”与“自信”的关系。接着,作者引用毛泽东、丛飞、杨利伟、刘翔等生动事例,辅以贴切的剖析,显得很有说服力。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最后的议论:“……看到中国印上舞动的北京,我都会感受到中国的气质——自信。中国就像一个强壮的青年,拍着自己坚实的胸膛,对着世界大喊一声‘我能’。而我们所有人就是他的血,沸腾地充满激情地流淌。”这一段富有感染力,读后令人鼓舞、振奋。考场上能写出如此激昂的文字,实在难能可贵。

我能

一考生

雄鹰在划破长空的一刹那,相信了自己,我能;小草在破土而出的一瞬间,相信了自己,我能;骏马在驰骋草原的那一刻,相信了自己,我能……人生如登山,相信自己,我能。

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忍性,相信自己,我能。茫茫大漠,是射雕英雄的故土。在这片大漠上曾驰骋一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成吉思汗。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忍性,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国。在茫茫大漠中,他始终相信自己,是他的毅力和忍性震撼了这片土地。聋哑演员邰丽华,从生命的谷底攀上艺术的巅峰,也是她的毅力和忍性使她战胜了生理上的缺陷。她始终相信自己,“我能”造就了她辉煌的成功。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有了坚强的毅力和忍性,相信自己,相信“我能”,就能攀上人生这座高山。我们不能畏惧山顶的高度,向上攀,相信自己,我能。

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相信自己,我能。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因为有了信心和勇气,才有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时的风宋时的雨,吹打着这样一位位诗人,造就了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在仕途上受挫,不能压倒他们,他们始终相信自己,也就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我们要在艰难的山路上攀登,就要为自己树立信心和勇气,风吹雨打都压不倒我们,山路上的勇者就是我们,信心、勇气是心中永远凝重的砝码,有了它们,我们不再失衡,再大的困难都能战胜。

要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相信自己,我能。刘翔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这个110米栏的冠军,在任何时候都为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在接受采访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我相信,我能。”这句话震撼了我。望着人生的新高度,我们是向上攀还是向后退?成功的人士都会选择前者。站在山顶上饱览全景,那是何等广阔与雄伟。正是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造就了我们辉煌的人生,相信自己,我能!

毅力是帆,信心是舵,理想是指路的明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点评]文章开篇切入题意——“人生如登山,相信自己,我能”,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谈如何才能达到“我能”(具体包括毅力和忍性、信心和勇气、目标和理想)。全文观点明确,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层层深入。作者不仅选用了成吉思汗、邰丽华、刘翔等典型事例,还合理引用了李白、李清照、苏轼的诗词名句,为文章增色不少。

我能

一考生

噫吁哦!君不见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虽有浮云遮望眼,亦心无返念,唯一“能”字存胸中;君不见黄河者浩浩乎渐逝于东海,纵有峭壁为阻,奚暇顾之哉,唯一“能”字贯灵魂之中,可谓妙哉!壮哉!

“我能”,一句智语,一声箴言,一次审视生命而得出的豪壮誓言,以“我能”为誓言可创生命之大观,“我能”可助英雄成万古之业。夫秦孝公以“能”字为己任,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终至取西河之外,创秦之大业;观汉武帝平定边境,壮心驰骋,开帝业之盛世,以“能”字为己任,一代天子立于历史深处,为民族推动前进的旗帜。而江东一别姬、空留父老为之长叹的项王,终因放弃一“能”字,留给历史一个永恒的惨败身影,虽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追随,又怎能抹平心中之无奈。

“我能”,推动历史之发展。观古人曾茹毛饮血,曾以薪求火,万物始于混沌,有态失而野俗,唯一“能”字,领古人登山而入海,开荒而捕兽,薪尽火传,传承下了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前进的浩哉壮志!“我能”,壮苍生之志,破荒谬,除暴乱,似陈胜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天下云集响应”之不可逆之态势。古人云:“事非不能也,为不为也!”“不为”与“我能”者所差万里也!吾辈岂能抛却一“能”字而甘于浮沉天地之中,了此余生?否也!

“我能”,开创柳暗花明之境地。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何为其然也?唯一“能”字矣。君且观鲁迅,中华近代之脊梁,三择其地,三改其志,于“铁屋”之中发出响彻民族灵魂的呐喊,万事何有不能也!中华红色军团于二万五千里中度峥嵘岁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创造的非只征程之火,更是以信念与虔诚筑成的铁血之师,可谓壮哉!

叔本华曾言:“生活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铺成的环形道路。”唯有心存“能”者,方能忍其痛,怀其志,其目标也明确,其前途也坦然。

人生如登山,你我皆为同路人,正所谓“万物存于古,此生不再得”。蜿蜒山路上刻满前人之步履,尽洒吾辈之壮心。

《诗经》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吾辈言:“虽高山万顷,江河奔流,怀一‘能’字,前行不止,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点评]这是一篇用半文言写成的高考作文,尽管文中少数句子(如“万物始于混沌,有态失而野俗”)还需进一步推敲,但整篇文章气势恢宏,舒卷自如:从秦孝公到汉武帝到楚霸王;从人类起源到陈胜到鲁迅再到红军长征;从叔本华的警句到《诗经》的名言……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全文层次分明,还能注意正反对比、前后呼应,使行文变化起伏,引人入胜。

我能

一考生

花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斑斓色彩。

柳条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绿意撩人的脉脉含情。

云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缥缈梦幻的天涯海角。

我对自己说:我能。所以世界上多了一份成功。

我清楚地记得,出门前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孩子,咱穷,只能苦了你了……”父亲再也说不下去了,但父亲的意思,当女儿的又怎能不知道?“爸,放心吧,我知道我该怎么做!”我拿起我的行李,转身走出家门。我没有回头,因为我知道一旦回头,泪水便会夺眶而出。我不能让父亲看到我伤心的样子,那样他会更担心,我能做的只有把泪水往肚子里咽。

这是我头一次出门打工,头一次离家这么远,头一次学会自己生存,只为了那在别人眼里不算什么的学费。我坐在去沈阳的火车里默默对自己说:我能!

看到别人那游玩的假期,再看看自己脚下忙碌的脚步;看到别人吃着肯德基,再看看自己口中的馒头;看到别人轻松地走入校门,再看看自己手中那可怜得不能再可怜的钱,我对自己说:将来我也能上大学!

我能,所以我必须这么去做:

早上5点起床,开始我的家教生活,一直到晚上10点,每天晚上我还要做陪读,讲题的时候我的嗓子钻心地痛,一回到我租的房子,我对着水龙头大口大口地喝自来水,却从不买一瓶矿泉水;

每天我都要在不同的人家来回穿梭,到晚上,脚上总是起了许多水泡,我却舍不得花一块钱坐公交车,我用我的这双脚去走自己的路,无论脚有多痛——现在我的脚比以前厚了许多,全是一层一层厚厚的茧;

每天中午我从不舍得去吃午饭,我总是利用这个时间给人发传单,实在不行了,我就到超市里买一块钱4个的馒头,下午又接着去做家教;

半夜,我总是无法入睡,我躺在床上,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心里孤独得很,却只有明月相伴……

但我还是成功了,我赚到了学费,可以成功地入学了。现在我的生活已经好转,我能,所以我成功!

我感到很自豪,因为我能独立地生活,因为我是强者。

暑假又一次来临,我又要开始我的打工生活,但是我很快乐,因为我的父母已无须帮助我,反而我还能为他们买些东西。我要让他们知道,我长大了,我是他们的骄傲——因为我能!

我能,所以更大的成功在等着我。

[点评]写“我能”,考生作文容易出现的弊病是空喊口号,缺乏富有说服力的材料。本文则直叙亲身经历(暑期往沈阳打工),处处表现出真实的生活体验。文中细节刻画真切感人,比如写离家时“我能做的只有把泪水往肚子里咽”,写“我对着水龙头大口大口地喝自来水,却从不买一瓶矿泉水”,写“现在我的脚比以前厚了许多,全是一层一层厚厚的茧”,读来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行文中,作者还注意通过对比强化感染力,比如“看到别人那游玩的假期,再看看自己脚下忙碌的脚步……我对自己说:将来我也能上大学”这一段,字字句句如实道来,写得真情流动、质朴自然。

我能

一考生

项羽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我看到,那伟岸英姿掠过滴血的残阳,于是乌江悲鸣,苍穹黯然,楚民哭之如丧父。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然而,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缘于一个男儿对自我认识的太过偏激。当连营挂出汉家的旗帜,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我们的英雄选择以凋零生命之花,来捍卫人活于世的至重尊严。我好恨,恨我没有早生千年,不能飞临乌江岸边,用我孱弱的双手,誓死拽下霸王的剑,并轻轻告诉他“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困境中的自我否定,桎梏了英雄雄霸天下的太阳梦;四面楚歌的凄凉,熄灭了男儿曾经燃亮过天地的极光。

东坡仰天一啸,生命之佩瑶瞬时飘溢出盈天漫地的馨香。我看到那飘飘白衣猎猎于萧萧的风中,真是风度翩翩、风情万种而风华绝代啊。

苏轼,这位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一生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便是一篇超越狭隘自我、演绎壮丽人生的辉煌篇章。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我们的文豪几近陷于灭顶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供中凄惨哀号;泼墨风流的秀士在长枷铁镣中迎风颤抖,发配蛮荒,风尘满怀,浪迹四野,身如浮萍。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居无定所的漂泊;涛隐隐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凯歌。你认识的自己是旷达的,所以你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你认识的自己是洒脱的,所以你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认识的自己是超然的,所以你在荒僻独处的琼州仍深挚地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苦难历程中的热忱不减,为东坡赢得了浪漫潇洒的一生;超越狭隘自我的男儿本色,造就了一段瑰丽的文明。

项羽被突袭的浮云遮住眺望的慧眼,鸿图霸业灰飞烟灭于自我的孱弱;而傲岸的苏子凭借笃定沉稳的自我超越,为漫长的历史增添了一片经久不衰的绚丽春色。

[点评]这篇文章主旨鲜明,选材精当。作者由题目“我能”准确地提炼出“超越自我”这一中心,以项羽、苏东坡的事例对比论证“自我超越方能为漫长的历史增添春色”,主题集中而突出;紧扣名人事迹深入分析,使全文具有厚重的意蕴和浓郁的文学味。此外,行文整散结合,流畅优美,评述饱含深情,引用古诗合理巧妙,体现出良好的语言功底。

篇5:2011年辽宁高考零分作文

安徽:《时间在流逝》

眼睛一睁一闭,一场考试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嚎。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分数就到手了。老师睁大双眼,就死不瞑目了,嚎。湖北:《旧书》

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2011年浙江高考第六题,仿写

“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你在,我去;我在,她去;她在,你去;你在,我了个去。

上海:《和大自然的悄悄话》

“„„”

“„„?”

„„

“„„!”

“„„”

“„„„„”

上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我:你俩吵吧,我高考能过去就行„„

辽宁: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

我为祖国喝茅台

天津: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魔镜:中国

辽宁:《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敏感词

** ** 对不起,您搜索的内容已被屏蔽„„

四川:《总有一种期待》

我期待作文满分„„„„„„„„

江苏《拒绝平庸》:

为什么我要拒绝平庸?

因为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为什么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因为这是哥品味的时尚!

为什么我要品味时尚?

因为哥是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

为什么我有好奇心?

因为哥曾经怀想过天空!

为什么我要怀想天空?

因为哥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 =

安徽:《时间在流逝》

2h30

2h29

2h28

2h27

2h26

2h25

„„

1h30

1h29

1h28

1h27

„„

„„

流逝完了,该交卷了

四川:《总有一种期待》

(1)

《总有一种期待我想找媳妇》

汽车渴望公路,花草渴望雨露,灵魂渴望超度,心灵渴望归宿,而我则迫切渴望着有个媳妇。

众里寻她千百度,踏平脚下路,蓦然回首细环顾,大婶大娘无数。

都说男儿有泪不扑簌,但那绝对是未到伤心处。

有谁知道泪水已经多少次模糊了我心灵的窗户?

况且咱都是沧海一粟,凭啥我就不能在爱情的海岸登陆?只能一口一口地吃着干醋?人生本来就短促,我又怎能就这样默默地虚度?

为了尽快给自己找一个归宿,我决心不择手段的全力以赴。

错误,错误。这种想法最终成了我难逃的劫数。

没想到我一时的慌不择路,竟上演了那样惨绝人寰的一幕。

(2)

上学时,数学不好,总期待着睡着的时候有人摸一下我的头,然后什么都会了,结果还是不及格;工作后,总期待着随便买张彩票,就可以中他个五百万,结果连个五块钱都中不了;恋爱了,总期待着这是最后一次,然后就可以直接触碰幸福,结果还是不停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3)

总想有一种期待,我能瘦下去;总有一种期待,我能成功;总有一种期待,明天会更美。有时候自己不是个悲观的人,我相信自己能成功,我知道明天会更美好,但是我很《彷徨》;《彷徨》自己究竟怎样才能瘦下去,我向自己高声地《呐喊》,呐喊着 你能不能少吃点!安徽零分作文:

杯具啊!这是个神马话题啊,我忐忑了。不过能参加高考,我十分荣幸,先感谢国家,感谢学校,感谢父母,感谢我自己。既然来了,我也不能潜水啊。这个世界没有谁不照样存在,周董都唱过“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绕”。出题老师太不给力了,让准备了十年的高考学生情何以堪?批卷老师多给点分啊,老师给多少分我祝老师活多少岁。再说,我爸也叫李刚。有本事你去告我去,毕姥爷说了,不差钱。

参加高考的童鞋们,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啊,批卷老师您伤不起啊!有木有?有木有!我们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吃的比猪差,干的比牛多。安徽的高考人数比蚂蚁多,高考试题比天书还难,我们鸭梨很大呀。但是,我们心理素质好,脸皮厚。面对各种鸭梨,我们还热爱生活,不会出现闹太套,达到富士康员工的爱国境界工作效率低、报国无门便以死明志。今天,我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这次作文要好好写,不灌水。其他的都是浮云啊。我从小就是个乖孩子,小学戴过五道杠。。。

我从小就是个乖孩子,小学戴过五道杠,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出版20万字的个

人成长实录,每月两次照顾福利院老人。酱紫的经历很低调,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其实我这也不算神马,我的人生目标是超过凤姐,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以后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那时我觉得世界需要我。

等上高中了,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原来自己不是奥特曼,只是个大山里的葫芦娃。每到课余时间,我们在教室无头无序的看书,做千奇百怪的题目,从窗外看到操场上老师们大搞体育文化活动,丰富王扑克文化,提高教师积极性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我就羡慕嫉妒恨!我勒个去!苹神马啊?世界抛弃了我们,因为世界需要你们,囧。

篇6:2024年辽宁高考作文

[原题回放]

题目:肩膀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60分)

[文题诠释]

今年辽宁卷的作文命题形式是命题作文。由去年此省的“今年花胜去年红”短语类命题作文,变成了词语类命题作文。这个命题是今年全国十几套作文题目的亮点,主要表现在:

(1)本命题是对近两年命题作文的继承。继承的是近两年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自2004年第一次分省命题以来,作文命题就呈现了多样化的特色,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等作文形式纷纷登陆高考试卷,过去那种一种命题形式一统天下的模式被彻底打破(1999年以来连续7年全国卷是以“话题作文”为主打品牌)。辽宁卷的作文命题很好地继承了这个特点。

(2)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本题与2005年江西卷“以‘脸’为话题”的作文相似。它们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都是富有含义的地方。因此,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不会感到陌生,考生的第一感觉应该是首先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想到父母是自己人生的依靠,是自己人生之旅的拐杖,因而,下笔是较容易的。但这样的想法不容易出新,人人都这么想,也都这么做,作文自然平庸了。

笔者认为,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审题立意:一是从肩膀的功能角度来思考,肩膀是一个人身体的重要部位,肩膀的存在意义重大。二是从肩膀的比喻义和引申义来思考,这种思考是创新的最佳角度。如肩膀是信念,肩膀是理想,肩膀是希望,这些支撑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依靠信念、理想、希望。肩膀是一个民族腾飞的保障,自古以来,“铁肩担道义”者不就是最好的范例吗?考生还可以逆向思维来求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矛盾的统一,肩膀的多寡与我们的成长有何关联呢?肩膀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全凭你的认识来决定。

肩膀多,可以使我们衣食无忧,学习无苦,但却带来了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坏毛病;肩膀少,虽然会使我们经历人生的种种不幸或苦难,但却带来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增强自我抗挫折能力,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长。

[满分作文1]

肩膀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个行人,微弓着腰,担着沉甸甸的行囊,独自在山路上逶迤而行。“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画的题目。

亘古以来,因人类的智慧、愚笨,愁便似喷发的火山熔岩,层层堆叠,凝住,冷却„„

人世间,有人肯一肩担尽古今愁,这是何等的气概!又是何等的悲壮!也许还有些许的无奈„„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是李白吧,“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他愁的是遭贬的不幸,来这岸边借酒消愁。是李煜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他愁的只是小家园的悲哀,最后南唐后主只能结束于一杯毒酒。是李清照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她只是愁思念的绵绵无期!

有谁愁的是旷世的悲哀?有谁愁的是古今的灾难?他们在这岸边徘徊、沉吟、挥泪,历史在岸边的礁石上刻下了他们不朽的名字。

三闾大夫停留过,思考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情怀的写照吧!举身赴汨罗,这是他愁绪的延续吧!我看见了他的悲哀,看尽了他的痛楚,他默默地走开,却留给后世以悲壮!

鲁迅先生停留过,他用铁一样的笔杆批判着,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在忧愁,他的肩上有着自古至今的愁!“人吃人”的社会是他批判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他发出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留给后人的思索。因为他无所畏惧,所以他会承担这无尽的愁,给世界一个解释!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多少人的愁穿越时空,绵延至今;有多少人的愁承前启后,亘古不衰?是啊!他们还活着,他们仍然在愁着。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旷世的悲哀,承起前人的启示,留给后人启迪。是责任还是义务?是责任!

一肩担尽古今愁,担起民族的兴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他们曾在民族的崛起时留下名字,不朽于史册,名垂千古!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但这是每个热血沸腾的中华儿女都应担起的重任,谁都不能退缩,谁也不能退缩!

一肩担尽古今愁需要坚实的肩膀啊!

[名师点评]

文章值得说道的有以下几点:

一、立意不俗,选材精当。文章以“一肩担尽古今愁”为题,以历史人物为思维定点,然后一步步搜寻,到底什么是“古今愁”,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担起“古今愁”,顺着这个思路,作者引出了屈原、鲁迅,并以此佐证只有这样的人,担的才是古今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起古今愁!这“古今愁”就是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能担起这样“古今愁”的人应该有坚实的肩膀。

二、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一肩担尽古今愁”来行文,列举了各种材料,但都围绕这个中心。

上一篇:导游实务练习题下一篇:湖北省级重点高中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