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技巧

2024-04-21

高考作文的技巧(通用9篇)

篇1:高考作文的技巧

摘要:把握应试作文的本质特征是作文得高分的最基本前提。张胜老师说,应试作文因为有应试的特征,其好坏的标准首先是合不合题,合不合评分标准,合不合改卷人的阅卷习惯,其次才是个人的写作能力。所以不管考生的写作功底多强,都不能仅凭感觉写作,要讲设计和布局。

面对题量大、阅读量大、手写量大的高考(论坛)语文试题,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对考生是有好处的。今天,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胜老师通过本报向考生们讲解一些高考语文的答题技巧。

技巧一

拿到试卷先全面浏览

语文学科是高考的首场考试,时间长,题量大。张胜老师说,语文考试第一个需要注意的考场技巧是拿到卷子后,先总览全卷。

一看试卷有无残缺不清问题;二看诗歌大阅读的标题与作者,若没见过,则暗示题型绝对不会偏、难、怪,这是经验,也是惯例;三看作文命题,题型一定在训练范围之中,命题型、话题型、材料型、材料+命题型等。立意一定是在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的思辨、伦理讨论范畴之中。看一眼作文命题,是为了缩小思考范围,心中有底。若有好感,便放手从头做起;若无好感,便提醒自己,控制好解题速度,留足写作时间,保作文方不失大局。

技巧二

做客观选择题不死抠

客观选择题一般设置的分值为30分。张胜老师认为,考生完全可以在25分钟左右完成,最多不要超过30分钟。力争一气呵成,见难不纠缠,不死抠,宁可放弃也不停留。答题后,不轻改,不动摇,除非有绝对把握要改正,一律以第一判断为标准。

在一一分析后,张老师指出,前四题12分的基础知识题是开场题,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和第三题的病句辨析,可能会让个别考生突然发蒙,以致影响整个心情,要有心理预防。

9分的社科文阅读关键是对有效信息的认真比对,不宜花费太多时间,对付它的最好办法是坚持一口气读下来,中间别翻翻停停。

9分的文言阅读,第一题考查文言实词解析,另外两题都是阅读理解。最常错的往往是最后一题的内容概括,解题时注意看以下几个设题思路:人物交错、地点交错、时间交错、事件交错、评价交错。

技巧三

10分的翻译题得分较容易

高考语文试题中有10分的翻译题,如果考生掌握了得分点,比较容易得分。得分点首先就是这几个重要的文言词语,往往是一词一分,一字一分;其次才是大意正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特点。所以要对重要的文言词语字字落实,不随意,少变通。

另外,文言语句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以双音节为主,而且文言与现汉在内涵上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直译的最好方法就是先将文言的单音节词语按照语境及语法成分直接转换为相应的双音节词语,然后再将之带入原文语境再做调整即可。

技巧四

阅读赏析题最需理性答题

阅读赏析指的是诗歌赏析和现代文大阅读赏析,共30分,主观性强,灵活度高,最需要理性答题。

8分的诗歌赏析题,从以往情况来看,这个题是学生第一道最易产生主观意识的主观性试题,得满分者不多,多在4至6分。如果消耗时间过长,反而得不偿失。

现代文大阅读题要求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严格按命题人的限定答题,而绝不是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它们命题有规则,答案更有规则,答题要入格。简单说,就是要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张老师说,题干中几乎都有明确的答题指向甚至有答题暗示,考生要审清题干。

另外,要让答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改卷人操作,可以这么做:一是要有条理性,注意分点标序;二是要有简明性,老师改卷基本只看关键词,是按点给分,所以要依分布点,依问作答,明白问法决定答法,这就是答题入格。

技巧五

语言表达题考改句、造句

15分的语言表达题被称为高考实验田,往往会出现一些新颖题型。张老师认为,无论如何创新,形式如何新颖,都是对改句与造句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演绎。

改句主要表现为错改对(修改病句)、乱改顺(语言连贯)、此改彼(句式转换)、长改短(压缩提取)、短改长(句子扩展)、图改文(图文转换)等。造句主要是给例句仿造,仿句式、仿修辞,给情景微型写作,撰写常用小应用文等,生活中能体现语言作用与魅力的地方都可转为此类语言表达试题,这是告诉学生要有生活。

明白了这一点,只要审清题目,看清要求,联想生活,合情合境,一般问题不大。张老师还提醒考生,造句类题型属于微型创作,部分考生会因为没有合适的素材而打不开思路,无法顺利组织语言而消耗较多时间,建议是:莫嫌素材老旧俗,不求新颖,只求合题,得分为上,不宜多做纠缠。

技巧六

写作文要讲设计和布局

把握应试作文的本质特征是作文得高分的最基本前提。张胜老师说,应试作文因为有应试的特征,其好坏的标准首先是合不合题,合不合评分标准,合不合改卷人的阅卷习惯,其次才是个人的写作能力。所以不管考生的写作功底多强,都不能仅凭感觉写作,要讲设计和布局。

作文的题目是文章中最重要的词语,紧扣题目便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这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来说,是赢取考场得分的最好办法。

张老师告诉考生,改卷教师的阅卷习惯一般符合以下公式:看立意+看卷面+看结构+看语言=分数,用时60秒左右。明白了这些,可以对症作文。

[高考作文技巧:迅速提高写作的技巧]

篇2:高考作文的技巧

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如: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如:你是谁?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篇3:高考作文的语言运用技巧

这里重点谈一下考场作文“发展等级”中的对语言的要求, 说得简略一些, 就是要“有文采”。怎样使一篇高考作文有“文采”呢?《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说的: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下面我们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一下:

第一, 词语生动。

一篇好的作文, 应力求词汇丰富而生动。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勤研习、多领悟、速提高, 由熟能生巧而登堂入室, 从而学得怎样变一般的石墨为珍贵的金刚石, 怎样把大自然的花卉编织成美丽的花环, 怎样使单调、平常的字眼表现隽永的诗情画意, 达到“手上有艺”的程度。

(1) 活用词语。

词语的意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但在特定的语境中, 为了表达的需要, 故意破坏其规范, 以此提高言语交际的质量,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上去收集一些菜叶, 用盐一浸, 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夏衍《包身工》)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 也有些伤心, 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孙犁《荷花淀》)

这里, 作者对他们作了必要的特殊处理, 或褒贬换用或公文和文艺语体移用, 或古今语易用, 使得行文简洁通俗, 异趣横生。

(2) 巧用文言

作文中间如果能将古今语言词汇巧妙结合、混用,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 表意也会更为简洁深刻。那样才能让阅卷老师觉得, 这个人阅读面宽、很有才气, 文化底蕴丰厚等等!这时即便选材一般, 也会让人顿生爱意, 获得高分。

(3) 多角度引用名言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一篇高考作文扣要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歌词、俗语、有哲理的诗句等, 恰到好处地“拿来我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新泥更护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具有深刻哲理、深邃意境的诗句, 能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 更胜一筹。毛泽东同志写文章特别喜欢引用, 一句“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将一个夸夸其谈的形象讽刺得入木三分, 给人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4) 适当运用新词语

语言是活跃的、开放的, 它是当代社会发展、精神文化变化的一面镜子, 只有走出象牙塔, 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才能使我们阅读更轻松, 写作语言更有活力。

要使文章词语生动, 还要会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特别是成语, 它是祖国语言文化的瑰宝,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要学会把它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第二, 句式灵活。

现代汉语的句式是灵活多变, 丰富多彩的, 在作文中,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所谓“一样话, 百样说”。

(1) 长短句结合

一般来讲, 长句描述细致、概括丰富、论证周密;短句活泼、明快、简洁、有力。配合使用, 就能表意丰富, 例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段, 一个长句, 就十分严密、准确地阐明了马克思的重大贡献。

长短句结合起来运用, 一可使文笔活泼, 富有变化、收到简洁明快而又清晰、周密的效果, 但在句式可长可短的地方, 还是以多用短句为宜。

(2) 骈散句并用

行文中多用对偶句, 骈散并用, 使得句式多变, 气韵通畅, 富有节奏感, 于参差中见工整, 于错综中见和谐, 例如李密《陈情表》中:“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又如一学生作文中写道:“江水浑厚浩荡, 雄豪奔放;溪水低回宛转, 婉约清丽, 各有情致。”

(3) 变式句与常式句搭配

人们说话总是有目的, 语言的目的性决定了表达必然有重点, 对重点必然有所强调。书面表达中如何进行强调呢?打破正常语序, 往往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怎么啦, 你?”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蓬头, 赤脚, ——边扣着纽扣, 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变式句突破了句式常规, 往往以新颖、特别的“面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达到了突出语意的目的。

第三,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是增加文采, 提高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们想使自己的文章“气象峥嵘, 彩色绚烂”, 就必须依附语言这个物质外壳, 在充沛的情感之上, 对语言狠下功夫, 或演讲、或谈心、或斥责、或倾诉或辩驳, 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仿拟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又如“雨不像是落在地上, 倒像落在心里”, 便是巧妙运用了拈连手法。

第四, 文句有意蕴。

同样的事儿景儿, 在别人笔下有情有趣, 有灵有秀, 可到了有些同学手上却没棱没角没滋没味, 这是什么缘故?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作文的语言细细琢磨让肤浅走向深刻, 按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就是“文句有意蕴”。

求细, 就是要“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人物细小的神态动作, 片言只语, 打扮装饰, 用品摆设, 自然界的一花一草, 一木一石, 乃至作者瞬间的感觉变化, 情绪波动等等, 点点滴滴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涵和审美价值, 要让这些貌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 点燃我们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 引领我们走向生活的博大和精深。

求新, 就是要“标新取异, 剪彩为共, 与湖山争胜”。文章贵新、言他人所未言, 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或者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那些“人人心中皆有, 个人笔下俱无”的东西, 或者“明用故事, 暗翻前局”从前人嚼过的东西里边再嚼出别样的滋味来, 否则便不可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求美, 就是要“披沙拣金”, 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要有从寻常中发现大美, 从不美处发现大美的能力, 要像贾平凹那样能从丑石中发现它的最美;要像王安忆那样能从路灯橙黄色的光辉中体悟友谊与爱情间的温暖;像张弦那样能从一位邮递员的两颗虎牙上发现人性的善良美好;像田毅那样能由牛粪的污浊想到它极为高洁的另一面。另外, 也要认识到大美处也有不美, 不能以瑕掩瑜, 因为太阳有黑子而否定其照人的光彩。

求深, 就是要“穷幽极微, 至纤无际”, 让思维的触角深入事物的里层, 把握其思想内蕴, 要由表及里, 鲁迅能从《一件小事》中悟出, 自身的渺小, 车夫的高大。

文章要写得有文采, 除了富有天赋, 才思敏捷外, 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古人云:“多读胸中富, 多写笔生花。”只有多读多写, 才能对语言敏感娴熟, 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

摘要:高考作文应在把握好文章的立意和内容结构的同时, 还应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也就是要“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意蕴。作为学生, 只有多读多写, 才能对语言敏感娴熟, 这样才能做到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

篇4:高考作文出彩的技巧

一、 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整体水平

在高考作文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鲜活和形象,突出作文的中心思想,提升作文水平。笔者在备考时会针对各种修辞手法进行专项训练,将各种修辞手法融合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提高作文的整体水平。比喻是学生平时写作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运用比喻时要找准本体和喻体,做到灵活机动。排比的写作手法也是学生在作文中经常运用的,排比能够使句式工整,说理性强,增强作文的气势。拟人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使作文更具有情感色彩。比如:“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诚信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诚信如秋天的一片枫叶,火红刺眼,勾起牵挂;诚信如冬天的一场大雪,漫天飞舞,纯洁无暇。”这段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一年四季中最具有特色的事物做比喻,选点独特,构思巧妙,使文章语言流畅,引人入胜。笔者要求学生按照句式进行仿写,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我。

二、 引用诗词名言,为作文增添光彩

高考作文要想出彩,必须要有亮点和特色。学生可以通过引用古诗词和名言警句突出自己文章的主题,彰显个性。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恰当地引用到作文中可以彰显作文的文化积淀,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宽广的文化视野。而名言警句则是一些名人说过的、写过的、记录过的,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富有哲理。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广泛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作文富有诗风雅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在写亲情关爱的主题时可以引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写友情牵挂可以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写爱情、恋情可以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三、 语言朴素实在,突出中心思想

高考作文语言要朴素实在,用真情实感打动阅卷教师,但有一些考生为了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文字,使作文华而不实,不能抒发真情实感,偏离写作主旨。考生在选材和立意时要用心,要突出中心思想,让人深思。周国平曾经说过:人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朴实无华,第二种是超凡脱俗,第三种是返朴归真。朴素之美在于其纯洁的本质,在于其淡雅的芬芳。作文写作回归朴素,能使人过目不忘。同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采取整句和散句结合的方式增强文章的看点。比如:“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这段话先用朗朗上口的整句营造了优美的氛围,然后借助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论点更突出,让观点更鲜明。其实高考作文并不难,只要考生能够平时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综合运用,就一定可以写出富有文采的作文。

四、 扩大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写作需要一点一滴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高考作文要想出彩,也并不仅仅依靠临场发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一些抒情性或者哲理性文章,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段落,把它们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当学生达到一定阅读量以后,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写作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高中教材中的课文所承载的信息量有限,教师要帮助学生精选阅读材料,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品味日常测试中的仿写题和衔接题,将这类题型中的语言运用在高考作文中以提高写作水平。比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中的仿写题:“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像这样富有文采的句子,在写关于勇敢拼搏和不断进取方面的作文时就可以应用,使文章新颖独特。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要想出彩,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和应试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生也要勇于进取,提高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断积累写作素材,用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体会书写自己靓丽的人生的关键步骤。

篇5:高考高分作文的技巧

阅读一篇考场作文犹如第一次看一个人。如果把考场作文的内容,即正确的观点和典型的材料等比作一个人的内涵,那么其外面的形式——整洁的文面,则好比是一个人漂亮整洁的外衣。衣体互衬,相得益彰,定会使人眼前一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面”,是应试作文给阅卷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很好,干净整齐流畅的行文,会令阅卷者心头怦然一动,那种清爽的感觉不亚于六月天的冰茶,一扫机械式阅卷的疲倦和燥热,使阅卷者心情舒畅地看下去,带着这样的心情审阅,阅后的分数能低吗?尤其是在一摞混乱不堪、“龙飞凤舞”的考卷中,出现一份字体隽秀,行文如流水般的篇作,可想而知,高分舍我其谁!即便在阅卷时偶或发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也会手下留情,一俊遮百丑嘛!所以,字体一致,大小适中,墨迹统一,考生务必给你的作文披上漂亮整洁的外衣。整洁美观的文面令人爱不释手,令人平心静气,切忌字迹潦草,涂涂改改,段落不明,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头昏眼花,令人烦躁不堪一读。

标题

正所谓题“目”题“目”,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题”为文之“目”。有了衣着的第一印象,人与人接下来的交流,首先感触到的就是人的眼睛。一对智慧的双眼总会让人觉得和蔼可亲,难以忘怀。近些年,时髦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半要考生自拟题目。如果一味以话题为标题,会造成千篇 一律,令阅卷者望而却步。可是,如果能创意求新,使之生动形象,便可点睛传神,让人心中为之一震。综观语文教材及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不难发现好的标题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吸引人的注意力,引领人们步人胜境,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品味这是怎样的一道佳肴。

好的标题首先应做到“准确精炼”。标题不能有歧义,更不能脱离文章本身使文不对题,也不能写成一大长句,嗦嗦让人生厌。其次好的标题要“新鲜生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巧妙引用诗文或歌曲等,往往能使标题生动形象。郑板桥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这是诗人兼画家郑板桥的现身说法,揭示了标题与诗境的辩证关系,诗文同理,所以不仅“不可不慎”,而且要慎之又慎。

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亦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对于一片文章,其开头是相当重要的。开好一篇文章的“头”,就好比书法绘画的落笔、吹拉弹唱的定调一样,影响之后的走势和旋律。所以,我们应该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恰到好处。

换个方式来想,文章的开头,就好比一个人以什么样的面孔和你打招呼。是友好的还是狰狞的,是笑容满面的还是眉头紧皱的……不一样的表情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一定要像化妆师或造型设计师一样,认真打扮,精心“包装”,把文章开头这张“脸”扮得靓丽无比,力争让阅卷者“一见钟情”,感觉“相见恨晚”。阅卷者眼前为之一亮,心情为之一振,然后……“好运”可就来啦!

作文开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设疑悬问,吊胃口;单刀直入,步正题;运用修辞,入佳境;抒情直攻,扣心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正因为“难”,我们就更应刻去克服,去攻打,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化难为易。

主体

主体是文章的核心,文心如人心。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面,更要知心。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文章除开头、结尾以外的部分,我们应不惜笔墨,精心勾勒。那么,什么样的主体,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呢?什么样的内心表达,才能打动阅卷者,才能引起共鸣,才能得到高分?

首先,讲究形式,有层次,有结构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论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还是没用恰当地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结构属于形式范畴,它作为文章构造的外部形态,是一篇文章大骨架,所以是十分重要的。文章的内容再好,如果外部形态有缺陷,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写文章的人总要在布局、谋篇上面先推敲一番,务求有自己的构思。文章结构是外在形式的一种,是为“心灵”服务,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要巧妙地安排结构,使之完整、严谨、匀称,写出结构美。

篇6:高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高考作文立意的实用技巧

作者/ 焦文林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由于考场作文的特殊性,立意必须符合命题人的命意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把握作文题的实质、作文材料的核心,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文章的主旨。

下面,结合实例谈一些立意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备考有所帮助。

【实用技巧1】把握关键

试题材料的关键词即揭示材料中心,蕴含命题人设定的立意范围的词句。叙事类材料中的比喻句、议论句,开头句、结尾句,议论类材料的观点句,抒情类材料的收束句,往往是我们要搜索的关键词句。

运用实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高考大纲卷)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实例

担心摔倒,担心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自然挑不好秧苗。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少了顾虑,自然脚底稳当,可见,人生也只有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成功。

(广西考生《放下包袱,收获成功》)

技法鉴赏

叙述性的材料,议论性的语句往往是关键。“议论性的语句”可能是故事中人物针对现象、人物的评价、意见,也可能是命题人对现象、人物的评说、看法等;它出现的位置一般在叙述性材料的结尾处。材料最后一段妈妈的话“甩掉多余的顾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生就此立意,就能写出切合题意的.文章。

考生作文巧妙地引述了材料的关键句,顺势提出“人生也只有放下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收获成功”的观点,把握住了审题立意的关键。

【实用技巧2】提纯人格

故事性的材料,如果以人物活动为核心,那么,就可以透过人物言行,或者其他人物的评价、命题人的提示等,提纯其人格精神,可以是诚实、善良、宽厚等高尚人格,也可以是虚假、自私、忌妒等人格缺陷。考生作文立意,表达对某种人格的看法,主旨就是符合题意的。

运用实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发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他还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高考作文 )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立意实例

明代贤哲,胡居仁有一联日:“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曰寒。”其中真谛流溢于词间:成事贵在坚持!坚持,是坚强的力量。坚持的力量源于信念与意志,正是对目标的坚持,方有默默迈过足下无尽路途的动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坚持的硕果。(李肖伟《因为坚持,所以收获》)

技法鉴赏

材料是寓言性的,考生可选的角度很多,如果用“提纯人格”的方法立意,则更直接,更符合材料的精神。这位青年,他本来拥有价值连城的沉香,却因为羡慕别人手里的木炭,丢弃了自己的沉香,表现出“没有自信”“不能坚持既定信念…‘处事浮躁”“急功近利”等人格缺陷。李肖伟的文章,正是透过材料,看到青年人“不能坚持既定信念…处事浮躁”,从正面立意,确立“因为坚持,所以收获”这一观点的。

【实用技巧3】破解比喻

比喻性的材料作文,确认比喻义是立意的首要任务。而确认其比喻义,又必须联系材料内容进行。

运用实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20高考上海卷)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立意实例

不经意间的奇思妙想,往往比刻意的思考更具创意、更为新奇。人们对于脑海中的瞬间闪过的微光并不在意,甚至不会理会这种似乎“不劳而获”的产品:人们看中的是那些中规中矩的想法和看法,以为这样才是社会进步的正道,可是,事实如何呢?

(上海考生《守住微光,果敢行动》)

技法鉴赏

材料是论述性的,关键词有“心灵中闪过的微光”“舍弃”等,而材料本身并没有点明“微光”的含义,这样立意的任务就集中在了破解“微光”的意义上了。

根据下文“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说明“微光”是心灵中曾出现过的有价值东西――微不足道、细小的、美好的、独特的灵感、精神、品质、善念、理想等。由此可确定以下立意――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珍惜独立精神、放大心中的善念等。

考生立意,将“微光”理解为“奇思妙想”,并对人们对这种有价值的“奇思妙想”的忽略提出了批评,首段明确提出了切合题意的看法。

【实用技巧4】辨明关系

题目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中间用“和”“与”等词语连接的题目,要着眼于概念的关系,辩证地思考、分析。

运用实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年高考江苏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立意实例

生命的蛛网,由忧与爱这两种紧密缠绕的丝线织成。它将时光的流沙漏去,却不曾沾染一丝灰尘。……当忧与爱结伴而行,那才是世间一道绝美的风景。因为,忧因有爱而深刻,爱因有忧而热烈!

(江苏考生《忧与爱》)

技法鉴赏

写作此题最基本的要求是文章内容必须涉及到“忧”与“爱”两个方面,能讲清二者的关系。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紧扣这两个点,要明白:“忧”因“爱”而生,“爱”因“忧”更浓。

考生起笔便提及“忧”与“爱”的关系,在故事之后,有了更为明确的抒情式的阐述。

篇7:高考作文的技巧

写作本质上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一篇文章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它能否实现这个功能。以高考常见的议论文为例。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文体,无论你怎样推陈出新,说一千道一万,“说理”才是硬道理。你说得在不在“理”,说得合不合“理”,是不是合乎“真理”,最终能否让人理解或信服,这是判断议论文好坏的首要标准。至于出众的语言表达和篇章建构,或者新颖的材料、让人称道的构思,等等,都只是一种附丽。离开了“理”这个“本”,这些“附丽”也就失去了其光彩。如果反客为主,不在说理上下功夫,却拿“附丽”当本体,那就是买椟还珠了。

前人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章要有益于时代,有益于现实;前人作诗,则遵从“诗言志”、“诗缘情”的理念,强调书写性灵,抒发真情。这都是很好的传统。今天的写作,虽则与古人不可同日而语,但写真情实感,写真知灼见,写真心实意,依然还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从写作教学的育人功能看,假大空的写作既缺乏道德依凭,也没有美学价值,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检测中,都不该任其泛滥,助其生长。

在我看来,作为一种素养,健康的写作态度与健康的写作趣味,也许比片面的写作能力更为重要。中小学写作教育,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并使用母语合理表达的公民,而不是游戏文字的“写手”。

篇8:高考作文经典素材的运用技巧

1.凝缩素材, 取其一点。凝缩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 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 或舍去总体而取其细节。往往只攻其一, 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需要, 对有关素材进行剪裁、加工, 选取主干, 去粗存精, 进行定向叙述, 并且要深入挖掘;其余部分, 即使很精彩, 也应“忍痛割爱”, 绝不手软。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汉有昭君, 不赂画工, 寂寂深宫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莲, 终得一日, 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 醉了使臣, 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 济苍生的胸怀, 沉着大气的风范, 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 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 惊艳了岁月。是什么让一位红颜以扶柳之态名留青史?是其内在的德。修心如莲, 凭自我价值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2015年高考湖南佳作《修心如莲》

作者引用了王昭君的例子, 却只攫取了人物“自我修行, 成就美德”的一面, 从而论证“人, 只有自我修行, 提升道德, 才能彰显价值”的观点。素材指向集中, 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同类叠加, 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 如果觉得使用单一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 那么可以将同类的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 同类互补, 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 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 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 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同类叠加的素材要有共同之处, 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要有共同的指向性, 都指向并服务于中心;句式尽可能一致, 力求营造铺陈之美;防止杂乱堆砌, “摆事实”的同时还需“讲道理”, 要进行深入剖析。请看下面的文章片段:

于是心诚者文如其人, 由笔尖到人心, 一脉相承, 原汁原味。“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 如诗仙者, 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如后主者, 感时伤人。“安然度过生命的秘诀就是与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如马尔克斯, 孤独哲思。

——2015年高考浙江佳作《文字之上》

为了论述“文如其人”的重要性, 文章列举了多则素材, 即李白的酒后赋诗、李后主的感时伤人、马尔克斯的孤独哲思, 这些经典素材都从“文如其人”的方面进行论证, 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 对比映衬。在一些人物素材中, 有正面人物, 也有反面人物。写作时, 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进行对比, 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照”和“异质对照”两种。“同质对照”又叫“纵比”, 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 是同中求异;“异质对照”又叫“横比”, 就是将两个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 互为映衬, 所以, 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 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等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从而使文章的中心更鲜明突出, 更有利于突出主旨。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 不能强作对照, 要有可比性, 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 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 反面人物为辅。如下面的文段:

回溯古代, 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 有“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 毕竟他们与天地伴, 与日月行。然而, 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 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 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 以造福于人类, 以改造自然。……

再看现代, 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 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 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种种, 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 却哑口无言。那么, 让我们放下手机, 离开电脑, 走进大自然, 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 去感受“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2015年高考广东佳作《远近结合, 感受自然》

在以上文段中, 作者将古代人感受自然和现代人感受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 我们创新科技, 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 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结合, 我们才能真正感知自然, 享受自然之美。

4.片段组装, 剪辑组合。这种技法又叫“镜头组合”, 即全文由若干个片段组装而成, 一个片段相当于一个镜头, 使文章结构呈现“块状叠加”的特点。每一个片段一个小标题, 或不设小标题, 仅用序号标明层次。虽是组装, 但必须用一根线贯穿每个片段, 使全文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片段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表现主题, 共同支撑文章的观点。素材的剪辑组合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强化功能, 具体组合类别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同向强化组合, 取相似素材组合, 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二是异向强化组合, 异中求同, 异中求新, 取相反或相对素材组合, 形成前后对比, 呈现两种价值取向, 突出强调其中一种, 给读者以极强的震撼力。三是延伸强化组合, 取呈递进关系的素材加以组合, 将情与理一步步引向深入。如有一篇高考满分佳作《英雄兴亡论顾虑》的主体部分就由三个片段组装:

巨鹿

阴风怒号, 旌旗猎猎。身后, 是英勇善战的江东子弟;身前, 是如狼似虎的暴秦之师。刚毅的神情现于面庞, 沉重的铁戟握在手中, 神勇的乌骓跨在身下。项羽, 正面临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渡船, 早已凿沉了;铁锅, 早已砸烂了;粮草, 早已告急了;退路, 早已没有了。他知道, 此时此刻, 只要有一丝的顾虑, 推翻暴秦、解救苍生的大业就会付之东流。

“杀!”一声令下, 江东儿郎们如滚滚江水, 杀向对面的秦军!项羽一马当先, 斩将夺旗, 士气大振!他几进几出, 如入无人之境!终于, 威风八面的秦军土崩瓦解!

残阳如血, 战马哀鸣。流血漂橹, 伏尸无数。项羽威风凛凛, 环视战场, 得意之形, 溢于言表。

乌江

匹夫自有得意日, 英雄终有落魄时。

残破的战袍, 疲惫的身躯, 迟钝的乌骓, 乌江畔, 昔日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 孑然一身。面对冰冷的江水, 他神情凝重。

“霸王, 小人乃乌江亭长。得知霸王战事不利, 特来接应!请霸王快快上船, 汉军快到了!”

“上船?呵呵。”项羽摇了摇头。

“霸王, 胜败乃兵家常事。对岸就是江东, 以霸王的声望, 携数万之众卷土重来, 又有何难?”

“卷土重来?想当年, 我率八千江东子弟, 推翻暴秦, 是何等的豪气!如今, 纵使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时不我与, 又何谈卷土重来?”

终于, 他拒绝了亭长的好意。身后, 汉军蜂拥而至。一阵力战, 仅汉军伏尸数百。

可是, 他不想再杀人了。利剑出鞘, 颈项处一道裂口清晰可见。 一个伟岸的身躯, 轰然倒地。

残阳如血, 乌骓长嘶。岸边, 汉军在疯狂瓜分他的身躯。

咸阳

咸阳城里, 刘邦频频举杯, 踌躇满志:“项羽为我所败, 是因为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韩信、英布纷纷倒戈, 项羽有一范增却不用, 焉能不败?”座下文武百官, 无不连连称是。

韩信垂首不语, 心中暗忖:“假如项羽能勇敢地渡过乌江, 昔日落魄的汉王, 又能在此意气风发到几时呢?”

这篇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片段组装、剪辑组合法。第一组镜头是“巨鹿之战”的画面演绎;第二组镜头是“项羽自刎乌江”的画面剪辑;第三组镜头由“咸阳城庆功”的画面组成。三组镜头, 集合了项羽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刘邦、韩信对他的评论, 共同演绎了项羽的英雄悲剧, 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大跨越, 使文章具有一种历史厚重感。同时, 三个片段的话题全都指向“顾虑”, 分别从“没有顾虑”和“顾虑重重”两个角度来论证。这种结构的好处是, 上下文无须过渡, 且一目了然。

5.点面结合, 拓宽深度。点面结合就是对一些经典的素材, 有的在“点”上铺开进行重点叙述, 有的则在“面”上进行一般性概述。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一二例为主、其他例为辅,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写法。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 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 这时, 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 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 并加以挖掘, 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作次要叙述, 从厚度与深度方面加强文章的力量。如下面的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绑架的时候, 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 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的无尽的物欲, 逼迫自己选择生命的弯路, 如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等, 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 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 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 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 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 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 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 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2015年高考山东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文章通过“点”例——陈希同、刘志军、周永康, “面”例——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 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论证了价值观念在选择中的重要性。

6.妙引名句, 画龙点睛。围绕写作话题或中心题旨, 利用比较多的名言名句, 去组织文章结构。搜索一下记忆, 我们会发现, 名言精炼, 歌词新鲜, 俗语流行, 以这些作为写作素材, 在文章中巧妙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箴言、警语或古代诗人的佳词丽句作为内容, 必能使文章意境深邃, 回味无穷。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 也可以间接引用;可以全部引用, 也可以局部引用;可以浓缩引用, 也可以扩充引用;可以点化引用, 也可以组合引用。如:

由此观之, 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 应当如稼轩一样, 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 亦有“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 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 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 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 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 又应有对风花雪月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 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 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 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 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 但并非南辕北辙, 事实上, 他们相傍相依。

——2015年高考上海佳作《刚柔相济》

篇9:高考作文中的语言技巧

一.凭借想象,虚实相间

虚实相间,就是在实写的基础上,凭借联想和想象,开拓思维的空间,与实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孙犁的《荷花淀》的一处细节描写便采用虚实相间的方法,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第一个分句实写所见到的,第二个分句虚写所想到的,接下来又实写所窥见的细微动作。从而,形象地写出水生嫂欲言又止、欲显又藏的复杂心情。又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那段关于泰山松的写景片段,正是按“虚+实+虚+实+虚+虚”的次序与结构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泰山松扎根绝壁、昂首向上的姿态。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形神毕现,给读者以不尽的思考。之所以描摹得如此形神兼备,是因为得益于丰富的想象。因此,在高考作文复习指导中,要以经典范文引路,透析虚实相生的语言现象,让学生不仅洞察描写中栩栩如生的形象,能窥视描写中点染有致的神韵。

二.常式句与变式句的交替使用

用常式句尽管显得有条不紊,但有时难以形成飞流直下之势或曲径通幽之态。因此,两种句式交替使用,既能使语言如大弦糟糟急雨,又能使语言如小弦窃窃私语;既具行云流水之悠然,又具天马行空之豁达。变式句主要有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以及偏正关系复句中的偏句与正句的语序倒置等。变式句的修辞作用在于突出变式部分,形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里“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为偏正转折复句中的偏句后置,是为了强调正句“今晚却特别好”。句式的变换起到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效果,这不仅与上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且表达了融情于景的心理态势。

又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么一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如果让我们的学生来写,可能会写成“她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样表达,起码缺少如下信息:除了刘和珍,也有其他青年定了《莽原》。除此,不能强调“她”即刘和珍。而原文将指人的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放在宾语的位置上,便完美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在高考作文指导中,让学生明确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差异点,适当作一些改写练习,以期在比较中把握锤炼语言的技巧。

三.妙用修辞,增添语言亮色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郑玄《诗大序》),文学作品的情感是附着于一定的语言形式。高考作文虽不全是文学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情感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语言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而妙用修辞,不仅能使语言增色添彩,而且能使语言更加社会化、人文化。

1.假设性排比与反问的连用

假设性排比与反问的连用,文气磅礴,震撼人心。如,某考生在《成功》一文中如是说:

举世闻名的“宇宙之王”史蒂芬·霍金,若不是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他怎能敲出《时间简史》的巨著?司马迁身在大狱,如果不能忍受酷型带来的痛苦,又怎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爱迪生若不具有“把一千多次失败当作找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宜做灯丝”的精神,他怎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作者在举例论证时,兼用排比与反问,气势如惊涛拍岸,文字如珠落玉盘,从而形成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名言警句的运用

名言警句,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运用得体,能使笔下生辉。如,备考作文《赞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文章这样写道:

郁达夫在《忆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拥护、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都。”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最先吃螃蟹的人是事业上有建树的人物,而第二个、第三个以及成千上万吃螃蟹的人都是拥护、爱戴第一个大人物的无名英雄,他们意味着国家的兴旺,意味着民族的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引用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感悟,引申出属于自己的“名言”,从而,表现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情感性。

3.顶针的妙用

顶针,也称“连珠”。连珠的运用使语句首尾榫接,环环相扣。如,鲁迅的《阿Q正传》:“他赢了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三种钱币按先后顺序排列,概念的价值一个比一个大,意思一层深似一层,饶有讽刺意味地描写出阿Q的一时“优胜”的情状。

修辞手法的运用,各得其妙。它不仅能美化语言,而且能加深意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文语言的源泉一旦疏浚,就会告别“冰泉冷涩弦凝绝”的尴尬,从而进入“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态势,笔端就不会枯涩凝滞而只会汩汩滔滔。

上一篇:博山区第一中学教育队伍建设年活动总结下一篇:铁路项目部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