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2024-08-20

城乡规划考试基础(共8篇)

篇1: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070102 计算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 应

用数学、071101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第一部分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

极限论20%

单变量微积分学30%

多变量微积分学30%

级数论20%

四、试卷的题型结构

计算题50%

证明题40%

综合题10%

第二部分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一、极限论

(1)透彻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概念,掌握用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证明有关极限问题。

(2)掌握收敛数列的性质及运算,掌握单调有界数列收敛定理、迫敛性法则,柯西收敛原理及应用;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及运算,熟练掌握两个重要极限来处理极限问题。

(3)掌握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定义、性质和关系;掌握无穷小量阶的比较。

(4)理解和掌握连续函数的定义和运算,解决有关函数连续性问题;掌握不连续点的类型;理解单侧极限的概念。

(5)掌握和应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大最小值性、有界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掌握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6)掌握实数连续性定理:闭区间套定理、单调有界定理、柯西收敛准则、确界存在定理、聚点定理、有限覆盖定理。

(7)理解平面点集的基本概念,了解矩形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有限覆盖定理;掌握二元函数的极限,二次极限,连续性概念及计算;掌握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二、单变量微积分学

(1)理解和掌握导数与微分概念和几何意义;能熟练地运用导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导法则求函数的导数(特别是复合函数)。

(2)理解可导性、连续性与可微性的关系;掌握导数的几何应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掌握高阶导数的求法。

(3)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能熟练地运用罗必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掌握泰勒公式并能应用其解决近似计算、求极限等相关问题。

(4)掌握函数图形特征(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的判定及描绘函数图形。

(5)掌握原函数和不定积分概念;熟练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式积分法和三角有理式积分法,并能利用它们来求函数的积分;会计算简单的无理函数的积分。

(6)理解定积分概念及函数可积的条件;熟悉一些可积分函数类; 掌握定积分与可变上限积分的性质;能较好地运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计算定积分。

(7)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掌握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掌握“微元法”。

(8)掌握广义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能用收敛性判别法判断某些反常积分的收敛性。

(9)掌握含参变量定积分的性质及计算。

三、多变量微积分学

(1)掌握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高阶偏导数、高阶全微分等概念;了解多元函数可微、可导及连续的关系;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则、由方程(组)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则。

(2)掌握隐函数的存在定理;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平面方程,曲面的切平面方程和法线方程;会求多元函数的极值(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

(3)掌握二重、三重积分的概念和性质;会计算重积分;会求图形的面积,体积。

(4)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及计算;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掌握Green公式的意义及应用。

(5)掌握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掌握两类曲面积分的性质; 掌握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关系;掌握Gauss公式、Stokes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四、级数论

(1)理解数项级数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等概念;掌握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熟练应用正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比较判别法、比式判别法、根式判别法和积分判别法)与任意项级数的敛散性判别法判断级数的敛散性;能熟练应用几何级数、调和级数与p级数的敛散性。

(2)掌握函数项级数(函数序列)收敛及一致收敛性概念;掌握一致收敛级数的性质,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判断一致收敛性的判别法(Cauchy收敛准则,Weierstrass判别法,Abel判别法和Dirichlet判别法)判断函数项级数(函数序列)的一致收敛性。

(3)掌握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和函数等概念;会求幂级数的收敛半径和收敛域;掌握幂级数的性质并能求和函数;会把函数

展开成幂级数。

(4)掌握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与周期函数的Fourier级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Fourier级数收敛性判别法;能将函数展开成Fourier级数。

篇2: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零基础一年通过司考者的复习规划,与所有零基础考试者一起好好看看,我也是零基础,刚开始复习,大家共勉吧!

第一阶段:12月1日-----5月1日(第一轮复习)

在这一阶段,你选用的参考书是:20司法考试指导用书(三卷本),(很多人总是问我需要买年的三大本吗?我可以告诉你,因为新的三大本5月份才出来,一个零基础的人等到那个时候已经很晚了)

此阶段复习流程:法理学(1个月时间)----刑法----民法----刑诉----民诉---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商经法----三国法-----宪法、法制史,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法理学是学习法律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法律思维。通过法理学,你对法的很多本质性的问题会有一个深入理解,对于分科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复习思路:先实体法后程序法。即先从刑法、民法这些熟悉的实体法着手,可以培养自己对法的兴趣,如果直接先学习行政法,三国法,那么其中的难点问题、枯燥的问题足以让你丧失对法律的兴趣。

提醒:花费5个月的时间,将2015年司法考试指导用书看一遍,配套着做“白皮书”,如果你能完成这个任务,我觉得你司考备考做得很不错了!另外你必须配套听完年独角兽司考网校的三大本精讲班和的名师强化班课件,如果有朋友需要这个资料的话,可以从网上搜索独角兽司法考试,了解一下独角兽课程。

第二阶段:2016年5月2日------2016年7月1日(第二轮复习)

在这一阶段,你选用的参考书是:在第一部分推荐的(2)(3)(4)(5)中的任何一套,此阶段是复习的攻坚阶段,主攻方向是5大法[刑法,刑诉,民法,民诉,行政法(诉讼法)],五大法占司考总分的70%!

(1)看书:以上面提到的任何一套书为主线,反复的看!

(2)做题:还是做“白皮书”(务必在7月1号之前全部训练完毕)

(3)听课:5月中旬到7月初,可以跟着独角兽司考网校的名师强化班的视频课件,通过老师讲课,帮助你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配合着视频底下的同步字幕,遇到听的不是特别清楚的地方,可以直接看字幕,省事更方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意:在这阶段你一定要开始看商经法和三国法了,不能因为知识点杂乱就迟迟不着手复习!

第三阶段:2016年7月2日------2016年8月10日(第三轮复习)

在这一阶段:你主攻方向是:历年真题。

(1)看书:依然选择上面提到的任何一套书为主线,

备考资料

(不要变),要适当侧重看重点法条!

(2)做题:历年真题(此时采用一套一套的历年真题,不要用分知识点的那种,每天训练一卷,定时训练,争取在8月10日前把历年真题训练完,并且每天要将训练的题目认真分析一遍!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每一道题目的考点)

(3)听课:可以跟着听独角兽司考网校的法条串讲班的视频课件来学习。

第四阶段:2016年8月11日------2016年9月1日(第四轮复习)

在这一阶段:你主攻方向是:历年真题(分知识点归纳总结),此阶段要相当重视总结归纳。

(1)看书:依然选择上面提到的任何一套书为主线。(要有计划的重复前段时间的知识点,不断重复看过的重难点,每天花费一点时间翻翻前段时间的复习内容,温故而知新!)

(2)做题:这个时候使用历年真题的分知识点版本(比如张能宝的)

(3)听课:如果没有听完前期的资料,请继续听,如果听完了,可以选择听一些名师的分科目课件。

第五阶段:2016年9月2日------2016年9月考试前(适当休息,心态调整)

时间步入了9月份,此时建议大家听听冲刺班的一些资料,调整心态准备考试,如果前期复习没有完成的,请继续前期的流程!

在整个5阶段复习流程里面,始终应记住:作为一个零基础的人,要看书---听课---做题相结合,光看不练,你很难看出书本中包含的众多知识点,也不知道考点如何设置,但是仅仅是自己死记硬背闭门造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听听老师的讲课就是不二选择!

四、是否需要参加辅导班?市面上辅导班很多,每一个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辅导班都有些比较牛的老师,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所在,我要提醒大家的是:

1,不要相信所谓的“包过班”,司法考试是自己上战场考试,过不过的了,你自己用实力说话,没人能包过;更不要在考前相信“买答案”之内的骗局。

2,基础不好的朋友,听听老师的讲课是有必要的,我不支持一个人在家里“闭门造车”,有钱的朋友去读个面授的,准备几千元,1万元左右(吃喝住用都要钱),经济拮据或者上课不方便的话,参加一个远程网上辅导班听听也很棒,我曾经参加的独角兽司考网校全程旗舰班,才花了八百元,七个阶段视频音频及讲义都有了,课件还可以下载到MP3听课,走路,吃饭都可以听,还可以反复地听,很适合在职的朋友。

3,听课要有所选择,十几个辅导班的课件都要那是害自己!

篇3: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1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现状

城乡发展过程中, 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实现了空间上的连绵化, 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 依旧各自发展、各成体系, 基础设施由镇上自行配给, 缺少统一供给系统, 城乡协调统一不足,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 使得设施的作用发挥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受到影响。目前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 基础设施受到空间位置的影响, 服务范围不易变化[1], 其利用率也不高。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缺乏关联性, 甚至存在一定矛盾, 没有形成一体化运行机制, 很难将基础设施的效果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结构比例不科学, 基础设施结构比例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结构松散影响作用发挥。管理不到位也是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中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 责权利不够统一, 乱投资、乱建设的现象依旧存在, 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产业化, 与市场及产业发展规律不适应。

2城乡统筹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策略

2. 1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识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 需要认识到, 基础设施是社会再生产扩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 能够抵御自然灾害,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设计, 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持续化发展, 调整现代化管理方式, 使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2. 2供水系统的建设规划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 实现区域性供水模式, 其主要有供水集中管理和集中供水两种模式[2]。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模式中, 以管理系统为侧重点, 对区域范围内的供水以及配套服务进行统一管理, 但水源和管网彼此分开, 不会受到行政区域的制约, 使一定数量的人才能够为整个区域提供服务, 实现高效的供水系统管理水平。

区域性集中供水模式是将管理与供水形成一体, 其主要针对水源集中且管网连为一片的供水系统进行, 长距离输水较多, 将连接区域内的净水厂和配套企业, 形成统一整体, 对水资源进行统一开发与配置, 为城中心及周边乡镇均进行供水, 相对于原有分散、小规模的供水系统, 其更加合理、专业, 能够实现经济性。

2. 3排水系统规划建设

现阶段, 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快, 小规模的污染处理设备实现了一定发展, 使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得到了一定技术支持。当前, 城镇中污水处理设施主要为传统的沼气发酵池、粪池等[3], 此方式结构简单、便于管理。

以往城市建设中, 老城区的排水主要采用雨污合流方式, 但由于污染不断严重, 开始适应雨污分流。城市不断扩张, 周边乡村的污水排放也可以纳入到新区中, 实现统一的规划管理, 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 实现集中式处理, 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 使城市周边乡村的污水处理成本得以降低。

2. 4完善保障措施的建设

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保证规划实行需要各级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实现区域性协调发展和共享机制建立, 转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市场化发展, 多方面筹集资金, 提高社会积极性, 促进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发展。

3结语

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管理,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顺利推进, 更好的为城乡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彭文英, 杨燕英, 徐丰.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6) :8-12+66.

[2]郑晔, 刘志祥, 王勇术.在新农村背景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6) :25-29.

篇4:城乡规划管理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城市学的定位与基本内容

(一)钱学森对城市学的三个定位

城市学的学科定位:

“城市学是城市规划的一个理论基础,所以它是属于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类型的学问。它比城市规划就更理论一些,但与许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如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等等比较起来,它又是应用的,所以它是中间层次的”[1]。

城市学的功能定位:

“城市学要考虑的问题,必须包括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我国逐步走向从集镇到大城市的城市结构。这样城市学不光是研究一个城市的问题,要研究整个国家城市的问题,整个国家的城市体系,体系就有结构,这个首先要搞清楚”。“城市学是研究一个大城市、一个小城市、以及一个乡镇的整体功能和发展的学问” [1]。

城市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定位:

“城市学是研究城市本身的,它不是什么乡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等,而是城市的科学,是城市的科学理论。有了城市学,城市的发展规划就可以有根据了”。“有了‘城市学’,才能有理有据地搞城市规划”[2]。

(二)城市学的学科内涵和基本内容

1.基础理论部分

城市本质、特征的探讨,城市与哲学的关系,城市与文化的关系是探讨城市学内涵的理论问题。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化过程等等,是城市学发展应用的广泛外延。

城市的复杂性是城市学学科的内核,是城市学学科研究的科学基础。城市复杂性研究是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应用现代科学中的非线性、普适性的理论,融合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构成城市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构成城市学科的基本科学理论。

城市的起源及中国城市与国外城市的比较研究,是城市学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十年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城市具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尽管中国尚有部分缺环,如夏时期的城池、文字、宗教、社会生产生活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考古发掘,但是从郑州西山史前古城至今的城市发展历史是毋庸质疑的。

2.城市学科的相关学科

一是城市产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包括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山水格局等等。中国古代将部落的选址理论称为风水,古代的城镇选址理论有其科学合理的成份。但今天的城市学研究,更注重用现代科学手段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迁,分析其与城镇发展的关联耦合机制,力求形成科学的研究范式,并探索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与人类社会及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共轭涨落机制。气象水文、生态植被、山脉水系与城市生成、发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城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城市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城市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体系的载体和单元,包括人类社会与城市社会、城市社会的分工与分层、对城市问题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均是今天城市学应当研究的领域。城市的社会分层、社会结构是直接与城市空间布局相关的领域;城市贫困和对城市底层群体的关注是城市学人文精神和社会公允的体现。

3.城市本体的研究

由于城市的复杂性及城市系统的综合性,以及城市内部各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复杂的关联耦合机制,只能采用“复杂系统的有限解决”(吴良镛,2013)的方法,可以从城市内禀的相互关联的八个主要方面入手:

①城市功能;②城市结构;③城市形态;④城市文脉;⑤城市生活;⑥城市网络;⑦城市营造;⑧城市景观。这八个方面是城市内禀的、相互关联的,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与其他七个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整体的视角研究现代城市的八个领域。

在这八个领域中,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文脉、城市景观是城市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从定性分析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城市生活是城市这个巨大系统的主体,人们聚集在城市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目前,宜居城市、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生存环境等研究是城市生活研究的主体。

城市网络在这里并不仅仅指互联网,而是泛指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从基础设施到社会关系网络,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城市网络,使人类生活其中而成为一个整体。城市营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有根本的不同:城市建设直指城市中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而城市营造则更多地注重城市工程建设中人文精神的经营和塑造。

4.城市与区域的研究

城市研究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必须从大中小不同尺度即区域、国家、城市角度,从不同时空维度,分析城市与周围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系统与外部区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则可以用四个主要方面来衡量: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即PREE系统。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城市独有的领域,但却是城市与生俱来、贯通城市整体、与区域共轭关联涨落的四个方面,构成城市系统与外部系统,包括不同尺度的外部系统更为广泛的联系。

对于城市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以及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的众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子子系统都有着自己的各不相同的运行目标、方向、路径和效果,正是由于这种错综复杂的交织和相互制约,城市及区域的协同发展才显得格外重要。如何从协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城镇区域众多的要素,如何来协调各个系统各不相同的涨落过程,尤其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来测度城镇区域发展过程的涨落,正成为科学制定城镇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

nlc202309082209

今天从互联网、社会关系网络到城市各类网络,网络已成为城市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网络日趋强大,对城市原有形态的分割和整合,对城市原有结构体系和运行模式的消解等作用日趋明显,正成为城市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如何研究网络体系的功能以及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关联机制,研究城市网络体系与城镇区域网之间的结构、特征和演替,定量分析城市网络及城镇区域网络的涨落,成为城市学关注的重点。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生态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必须在城市或行业(产业)内部实行循环经济,必须在城市整体层面和城镇区域层面,建立由诸多循环系统构成的超循环体系。城市及城镇区域的生态化、低碳化建设,是以城市中众多的自循环体系作为基本单元,以城市层面及城镇区域层面的耦合连接、有机发展作为超循环系统,旨在通过超循环理论中所揭示的物质能量循环流动规律来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及城镇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生态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

5.城市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城市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城市自身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与外部诸多系统之间的关联耦合及涨落机制,决定了城市学必需是以复杂性研究为内核的研究体系,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融的综合性学科。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与城市学相关的学科共有20多个大类、60余个学科方向。其中,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文科学科共29项;地理学、生物学、建筑学等理工科学科共30余项,构成城市学学科庞大的相关学科基础(图1)。

城市学科体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学科作为多学科交织的庞大的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从狭义上讲,是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文脉、生活、网络、营造、景观等八个方面,在城市地域中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从广义上讲,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聚集的、动态涨落和关联耦合的发展主体。

如果说城市内禀的八个方面是城市研究的构成框架,那么城市系统与外部区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则可以用四个主要方面来衡量:①人口;②资源;③环境;④经济。这四个方面并不表现为城市独有的领域,但却是城市与生俱来、贯通城市整体、与区域共轭关联涨落的四个方面,构成城市系统与外部系统,包括不同尺度的外部系统更为广泛的联系(图2)。

二、城乡规划管理转型理论基础

(一)城乡规划管理转型的内涵:从发展蓝图到公共政策

规划即进行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前瞻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关系城市的各行各业,协调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统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大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合理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物、街道、公园、公用设施,以及城市物质环境所作的安排,是为塑造或改善城市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一项政府职能,或一门专业技术,或是三者的融合。

我国的《辞海》将城市规划注释为:城镇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它包括拟定城市发展的性质、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研究居住、道路、广场、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文教、环境卫生、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等的建设规模、标准和布局,通过规划与设计,使城镇建设发展经济、合理创造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境美好、卫生(安全)的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的定义为:城市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条第一款: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4]。

从《城市规划法》到《城乡规划法》的转变并不只是法律管理范围的扩大,关键在于内涵的深刻变化:从直指城市发展的各项建设管理,到能够调控各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这种内涵的深刻变化并没有立即在政府管理政策、城乡规划学科等相关领域引起迅速的调整和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系统太复杂,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同时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缺少科学依据充分、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明确的理论和方法。

(二)深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引领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在中央的上述要求中,“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成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什么是规律?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内在的本质。城市学的目标就是探讨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内在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某个定律。城市系统是劳动力、资本、各类经济、生活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高度交汇,子系统繁多的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间关联关系高度繁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nlc202309082209

面对目前国家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从顶层设计层面已经给出引领城乡规划从旧定义向新内涵转型的政策引领,目前所亟需的是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有一个科学依据充分、发展目标明确的理论和方法。

(三)建立广泛的城市科学视野,构建以复杂性为核心的城市管理理论基础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5]。

陈小华认为,城市管理是一个多学科协同研究城市的学科群,当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群的特征,未来的城市管理研究主要在于开展城市管理的跨学科研究,发展符合中国实践的城市管理理论[6]。姜杰等认为,目前,城市管理学研究日益陷入学科泛化与散漫化状态,城市管理学理论框架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迫切要求强化基础理论研究[7]。

按照钱学森对城市学的学科定位及学科发展目标,城市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变化和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是人居科学与城乡规划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是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把握城市科学的体系、脉络、规律的学问,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城市管理者分析城市矛盾,掌握城市功能和特色,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方针,确立城市与区域的关联,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城市管理的复杂性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广泛的城市科学视野,只有认识和了解以“复杂性”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的规律性,才能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才能按照中央要求,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结语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从广义上讲,是运用决策、组织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技术等手段,是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实施建设过程、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管理工作;从本质上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是城市社会的管理,就是对城市规划建设主体的人的管理,如何在管理中调动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出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各个建设单位(包括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和广大市民(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媒体和学术机构等),应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能动主体的参与,通过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鲍世行、钱学森建筑科学书信手迹,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7,P1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12-26颁布. 主席令7届第23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5] http://baike.so.com/doc/906392-958016.html

[6]陈小华. 城市管理的理论渊源:比较与启示[J]. 理论界,2011,01:159-161.

[7] 姜杰、张新亮、司南.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03:69-73

(责任编辑:李静敏)

篇5: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考试科目名称:城市规划基础

考试科目代码:[356]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基本规律,了解城市规划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势;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及编制办法;掌握城市总体布局与用地规划的原则及方法;掌握城市总体规划中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它相关知识。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结构组织形式及其历史演变;掌握我国城市规划现行体制下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相关理论;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方法和过程;了解城市设计与各阶段城市规划的关系;了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更新的相关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学科的发展

2.城市总体布局与用地规划

3.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4.居住区规划

5.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题型结构如下:

2.简答题(40)

3.论述题(60)

4.选择题(50分)

四、参考书目

1.《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

4.《城市道路与交通》,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第1版,2005-7第15次印刷;

篇6: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城市规划基础》考试大纲

1、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基础

2、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型硕士)

3、命题原则

以本科毕业班学生所能达到的专业理论素质为标杆,在考查考生掌握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考核考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命题形式:3小时闭卷考试

5、命题单位:建筑城规学院

6、考核要点

⑴、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① 城市总体规划及其编制

②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

③ 城市性质与规模

④ 城市用地分类用评价

⑤ 城市主要用地布局

⑥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⑦ 城市空间形态

⑧ 城市总体布局

⑨ 城市工程设施与环卫防灾规划

⑵、居住区规划原理;

①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②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③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④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⑤ 城市就居住区的再开发

⑶、控制性详细规划原理;

① 控规概述

② 控规的指标体系与指标类型

③ 控规主要指标的确定

④ 控规的编制方法和成果内容

⑤ 控规的实施与管理

⑥ 控规在我国的实践与发展

⑷、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①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制度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思潮与典型城市;

——封建社会中期(唐、宋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市场、坊里制度的变革;

——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时期城市的内部

变革;

——中国古代城市中宫城、市肆、坊里、道路、水系等各功能要素的布局特点及其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体系和艺术特点

② 外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与城市特点

——文艺复兴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社区运动、邻里单位、小区与大街坊规划,雷德鹏规划体系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战后城市化与郊区化的特点,卫星城市理论与实践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流派与思潮

⑸、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①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系统与原则

②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构成③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以及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④ 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的主要内容

⑤ 法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主要的技术规范

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① 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发育阶段、类型及其理论研究进展

②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研究内容

③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④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⑤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⑥ 城镇体系规划:职能、规模、空间、结构的内容和方法

7、参考书目

篇7:探析中国旅游规划的规划基础

专家认为目前旅游规划的基础学科研究仍存在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如旅游资源评价的失效性、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环境影响和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等定量评价的缺乏等问题。一般在中国,旅游的规划都是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评价

现有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固定权重线性评价模型,但在各项子要素齐全但单项缺乏特色构成要素时,固定权重的评价结果会出现失灵。因为人们在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评价体系中的某些特色因子的评价至为关键。针对固定权重以及线性取值的问题,笔者曾采用主成分权重优先法和敏感度转换赋值法,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以往固定权重评价决策模型中的缺陷,为将来旅游资源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模式。同时,关于资源评价模型,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具备评价因子和权重就已经非常完善,但是这样的模型在实践和规划中往往令人失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基本评价单元的等级评价赋值体系,实际上这个赋值体系往往是超出普通管理学范围而涉及各种具体资源类型属性(文化、历史、非物质文化、地理、地质及生态等)的专门学问技术。因此,未来完善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应该重视这一基础内容。此外,旅游发展的资源,已经从以往的吸引物资源单一导向型走向了多元旅游产业要素资源导向型,其中土地资源也已经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乃至限制性旅游资源,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也值得今后规划中进一步探索。

2.旅游市场分析

已有旅游规划中旅游市场分析多局限于常规的市场细分,而对旅游市场定量研究仍较缺乏。如何确定专门为旅游规划服务的旅游市场研究范式,如何形成有针对性的旅游市场细分理论及其分析模式,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距离衰减模型和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等理论及方法为旅游市场定量分析提供了方法指引,距离衰减模式及引力模型可以有效划分旅游客源空间结构,定量确定旅游地核心客源市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有助于探讨旅游场多源点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区域旅游空间竞争性质、程度和合作的范围及方向。常见旅游规划用同心圆表示一级客源市场等细分市场,实际上更为有效的工具是空间潜力曲线。

3.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传统旅游规划中对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如何测度旅游环境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生态足迹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为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视角。生态足迹分析法可对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测度,分析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路径以及影响因素等,可更好地引导旅游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4.遗产旅游

篇8:城乡规划考试基础

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三大构成内容。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及创造力, 而这早已成为设计教育的共识了[2], 不过教育者们怎么做?怎么去落实到基础教育中?真正实现为专业服务?对此, 教育者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实践该课题, 并不断摸索和调整, 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定位, 空谈和死搬硬套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改革中设计基础课时, 教育者不是建议把学生限制在课堂, 教为主, 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法, 而是把思路扩宽, 提升创造力, 为专业设计服务, 开启学生的心智。

1课程教学现状

在教师和学生中, 对于设计基础课程, 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究其原因, 在于老师狭隘的思想观念、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乏味的教学方式, 再加上业内对基础课程的前期的设计定位模糊、僵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内容较陈旧, 以及教学信息的更新不及时等。而出现信息更新滞后的原因, 主要在于未进行专题研究、未调查社会对专业、对人才的知识需要和高校之间交流不畅。另外, 往届学生对课程专业设计反馈的消极信息, 和课堂效果因传统单一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这些都会对正在学习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该专业基础课只是应付了事。

2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教材、讲授为核心, 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为重点, 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为辅“[2]。在整个授课过程中, 缺少课堂的讨论互动环节, 缺少对案例的分析和创作分析。可见, 这是形成于“刺激——反应”行为主义理论和“传递——接受”教学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怎么把课备好、教好是其基本内容, 往往对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很少考虑。

2.2与专业设计脱离, 针对性不强

传统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只对整个设计类专业的共同基础有涉及到, 某个具体的设计专业方向则没有提及, 同专业设计的联系和衔接不是很好。目前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在任何其他相关设计专业中都可以讲授, 如从产品到建筑设计, 从视觉传达到环境艺术等专业都可以, 对该专业的方向没有很好的引导和启发。

3历届设计作品的模仿和重复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依照教材内容老师为学生授课和出题, 并把往届优秀的学生作品展示出来, 而学生则按照以往的设计模式进行设计, 或者是参考资料、网络等等进行抄袭和模仿, 这样设计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设计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很容易养成依赖抄袭而不愿意主动思索的不好的习惯。

4改革教学研究思路

4.1学生掌舵与教师导航的课堂教学原则

作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老师不能只是精力集中在“教”上面, 还要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课堂专题讨论、视频播放和课外实践等形式, 督促学生善于通过自我尝试、主动思考、积极调整、不断完善、勤奋总结, 来使自己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促进自身更好、健康的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 他们的创新思维通常都比较活跃, 因此, 老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面提出的度独特的见解要多肯定和鼓励, 如此一来不仅能很好地推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 而且这也是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此外, 学生的见解也补充和完善了课堂教学内容, 使教师的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宽, 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 老师通过每个课题的内容设计、方案修改建议、分段点评和总结等小方向来体现出大方向, 对城乡规划设计专业的大方向进行把控。讲课时, 让学生充分的陈述有关主题思想的表达, 所表现的创作手法, 体现的造型等, 让学生对如何将自己的创作表达出来进行积极的思考, 通过课堂陈述作品这一环节也鼓励学生们的深层创作表达欲。

4.2以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导向为主的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计划总框架由三部分组成, 依次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结合专业方向、创意思维、构成内容这3个方面来设计授课内容和课题练习内容。

在授课内容中, 可以结合具体城乡规划设计案例进行讲解, 向学生介绍设计者是如何在方案初期构思过程中, 运用某些抽象化的点、线、面、体等元素表达设计思路。在进行规划设计初期草图设计中, 绝大部分设计者都应用易于识别的若干圆圈来表示不同空间;运用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运用交叉的形状体表示景观的节点;应用“之”字形表示垂直景观元素。设计师时常通过运用这些代表不同意义的点、线、面元素体现设计思路, 使设计画面达到面中穿插线元素、线中透着重复或对比的点元素。应用点、线、面的二次或三次的重组, 形成功能化的表达, 且能将相对独立的单个设计衔接在一起, 使不同的景观元素组合成一个有主题有组织的景观。

教学内容的课题练习设计和3大组成部分要衔接紧密, 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与城乡规划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平面、色彩、立体、各课题之间等众多环节和教学内容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避免了学习断层的出现, 又能使课程有序、有效地连贯和深入。

4.3分阶段拓展学生思路

课题练习设计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基础设计的理性分析比较注重, 老师先通过主题的设定, 让学生从该主题出发去找到和题目有关的专业设计现象, 并进一步分析、联想、想象所找出的现象, 对主题进行再次提炼,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如广场设计, 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包括广场的形式、色彩、主题表达等内容, 分析广场设计的要点, 提炼主题, 最后完成设计。通过这种方法, 不但对一个简单的主题进行了扩展, 还还使设计思想更具逻辑性、开放性和延展性。

第二阶段的训练则重视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训练。在本阶段, 通过感性的表达体现出自己的理性思考, 设计者主要采用的思考方式是抽象转换、具体形象、联想创作等, 通过形象的语言对信息进行表达。该阶段对题目和概念没有设限, 让学生不局限于课堂, 结合实践, 鼓励学生改变以往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角度, 从反面、相关或者相似的角度出发, 对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自由发掘, 打破常态思维, 找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再对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进行分析。如某道路的设计, 首先分析原来设计的优缺点, 表达自己的感受, 然后质疑该设计方案, 最后提炼自己的设计思路, 用鲜明的设计形象表达自我方案。其实事物分析的过程, 也是在对自我进行剖析, 通过分析使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经过相关的联想和想象, 最终设计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颇具内涵和意味深远的。

4.4重视设计作品的总结

体现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学生的设计作品, 对其设计的作品, 应在课堂进行阶段总结、整体评价。在学生个人作品阐述过程中, 不应受教师个人主观看法的局限, 鼓励同学们参与评议, 共同指出作品中出现的值得肯定与不足的方面, 最后老师归纳总评。教师要对学生方案表述的程度进行把握, 不但要对大方向进行把握, 还要对小细节有所保留, 如需要阐明创作手法、表现风格及主题思想的表现距离等大方向, 对点、线、面等创作元素的具体体现等小细节可适度提示。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激发、碰撞, 使学生对所处的地位进行反思, 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进一步检查设计终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具有独特创意、造型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公开认可, 并鼓励仍需改进的学生。

高校出来的规划设计类学生, 要有活跃的思维, 具有领会问题提出质疑的能力, 还能将学到的知识最终转化为实际成果。尽管该文总结的改革教学经验, 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但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深化运用和设计专业导向的教学成效确实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剑东.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246.

[2]葛静, 叶萍.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大舞台, 2013 (1) :202-203.

上一篇:方正三中作文下一篇: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