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2024-07-28

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共6篇)

篇1: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一乡一站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有保障

10月19日,市农机局和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在攸县联合召开全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给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颁发了交通安全服务站工作牌匾,从此,交通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一乡一站,开全省之先河。

为了切实加强我市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层组织,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提高广大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市农机局和市交警支队联合下发了《株洲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健全完善县级人民政府主导、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落实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按照“一乡一站”的标准,依托全市各乡(镇)农机站,设立乡镇交通安全服务站,旨在通过服务和监管,全面提高乡村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收割机的上牌率、年检率以及驾驶员的持证率和守法率,遏制非客运车辆违法行为,遏制交通事故。方案还要求,要做到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有办公场地、有基层台帐,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1—

篇2: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建设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的原则,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双方达成如下条款: 第1条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 起迄桩号:

工程地点及工程量、工程单价:

工程内容:砼面板、面板养护、路基培护。

承包范围及合同总额:全线合同总额为人民币(¥:)。1.2开工日期:年月日 竣工日期:年月日。

1.3质量等级: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达到合格以上。第2条甲方工作

2.1施工场地具备开工条件和完成时间的要求:开工前负责处理好堆料场等有关工作,不得影响乙方正常施工。

2.2其他事项:甲方指定专人负责协助乙方处理调解民事纠纷和干扰施工的行为。第3条乙方工作 3.1提供施工计划。

3.2施工过程中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要树立安全生产,质量、进度第一的意识。

3.3每道工序的开工乙方必须上报新村办同意后方可开工。

3.4对施工场地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乙方在施工中,要尽量给予保护,如若妨碍施工必须请示甲方处理,处理费用双方协商解决。第4条检查和返工

甲方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单位和监督方法:必须接受新村办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理事会人员的监督管理,采取不定期抽检。如若检查不合格,要进行无条件返工。第5条工程质量等级

5.1工程质量等级的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施工,需变更设计的,须经新村办批准,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工程。

5.2达不到质量等级要求乙方承担的违约责任:返工直至合格为止,返工费用由乙方承担。第6条中间验收

6.1检验要求:未经甲方和县新村办技术人员检验,禁止进行下一道工序,如若不听劝告,视为不合格工程,不予验收。

6.2检验不合格要求:如检验不合格工程继续施工,甲方有权制止并要求返工,造成损失由乙方自己承担。

第7条垫层和面板用料以及养护

7.1面板施工全部使用天然砂砾,但使用前必须经过清洗,含泥量不能超过5%。7.2面板必须使用经国家认证的32.5号以上(含32.5号)旋窑水泥。(推荐圣塔牌、红基牌)。7.3道路养护必须严格按照打好一段养护一段的要求,养护面板必须使用干稻草或油毛毡盖面,并安排专人进行酒水养生。养生结束后及时进行培路肩。如达不到上述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 第8条合同价款 工程实行合同总价,不论市场材料价格如何变化,施工期间合同单价不再调整,明确工程总量,超出部分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甲方一律不予验收计量,不合格工程量或未做工程量将按合同单价进行扣除。

第9条工程开办费:由施工单位自筹资金。第10条工程款支付

10.1工程完工后工程款的支付:工程经新村办验收合格后除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外其他的一次性付清。第11条竣工验收

12.1乙方提供竣工资料和验收报告时间:按合同竣工期限提前15天。

篇3: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一、现状和特点

雁江区是一个人口逾百万的丘陵农业大县, 地处川中核心地带, 境内成渝公路321线和成渝高速公路两条国道纵贯南北, 省道川西环线 (资阳至乐至、资阳至仁寿) 横贯东西, 9条县道和85条乡道共同形成了农村公路的网络骨架。全区乡以下道路总里程7 171.4km, 其中通村公路2 007.7km;481个行政村, 国道通达18个, 占3.7%, 省道通达19个, 占4%, 县乡道路通达124个, 占25.8%, 通村公路通达320个, 占66.5%, 共有395个村可以实现晴雨通车, 占82%, 86个村只能晴通雨阻, 比例高达18%;全区通社公路总里程5 163.7km, 6 211个社, 国道通达的78个, 占1.2%, 省道通达的79个, 占1.3%, 县、乡道路通达的1 442个, 占23.2%, 通村公路通达的1 234个, 占19.9%, 通社道路通达1 861个, 占30%, 有1 599个社可以实现晴雨通车, 占总社数25.8%, 3 095个社只能晴通雨阻, 占总社数的49.8%, 尚有1 517个社不通公路, 占总社数的24.4%。雁江区规划的29个文明示范新村现有通村公路132.65km, 通社公路204.64km, 全部属于非等级公路。其中能够晴雨通车的村有15个, 占60%, 晴通雨阻的村有10个, 占40%, 在示范村375个社中, 晴雨通车的社有183个, 占48.8%;晴通雨阻的社则达到179个, 占47.7%, 目前尚有13个社不通路, 占3.5%。我区农村道路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领导重视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为迅速扭转农村交通不便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 区委、区政府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把修路致富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 常抓不懈。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工程指挥部, 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道路建设的政策、措施, 落实了通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的兑现。在全区掀起了农村道路建设的热潮, 激发了农民自觉投工、投劳、投资建设家乡的热情, 加速了农村道路建设的进程。在示范文明新村建设中, 政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出台了更多的政策, 使农村交通条件迅速改善。

2. 农村道路的骨干网络基本形成

农村道路以境内国道、省道和县级、乡级道路为骨架, 逐步形成路网, 成为四通八达的通道。全区已经完成了通乡公路的硬化, 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和道路的服务质量。“十一五”期间, 雁江区共计新建农村道路875km, 其中通村公路200km, 通社公路675km, 打通了25条区间道路, 完善了农村路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的实施,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

3. 农村道路建设呈现多渠道投资的格局

增大投入是推动农村道路建设的关键。近几年, 全区上下通过狠抓投入机制的完善, 逐步理顺了投资渠道,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倾斜;二是扶贫新村建设项目的补充;三是“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四是各级财政的投入;五是社会助力资金的襄助;六是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投资;七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十一五”期间, 全区乡以下道路建设总投资达2 000余万元。

4. 道路建设步入规范化建设的轨道

在工程建设中, 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做好项目的“三个统筹”, 即统筹规划, 统筹设计施工标准, 统筹工程验收。做到道路建设有规划、有设计、有管理、有验收。严格以《四川省农村机耕道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四川省村级公路建设标准》、《四川省通村公路建设指南》、《四川省机耕道建设技术条件》 (四川省地方标准) 为准则, 使道路建设步入规范化建设轨道。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农村道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是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和历史欠帐等诸多原因, 折射出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道路服务能力的正常发挥, 影响了经济发展。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乡村路网不畅尽管农村道路建设有网络骨架 (国道、省道、县、乡道) 支撑, 但仍存在网络不畅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一是通乡公路的连接路段通行不畅通, 服务能力弱, 如侯家坪至长沙埂的访高路, 这些道路对农村道路的路网形成至关重要, 存在失养严重、通行能力降低等突出问题。二是乡村公路断头路多, 规划布局不甚合理, 道路与道路之间的连接不畅, 村与村之间、社与社之间、乡与乡之间的农村道路, 由于用地和桥梁不通的影响, 隔河相望, 隔地成壑。短短的一段距离, 终使道路不能相连, 既造成了交通资源的浪费, 也使受益地区的农民深受其害。如忠义镇的幸福村与碑记镇的同意村, 两村相邻道路相隔只有100余m, 却因为对公路的管护使用达不成一致意见, 无法连通, 而两村的道路连通后, 幸福村通达成渝公路的里程可以节约2/3。全区类似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初步调查统计达50余处。三是部分社没有通机动车的道路, 成为交通死角, 使当地群众饱受交通不便之苦。

(2) 农村道路状况差一是农村道路普遍存在路基、有效路面宽度不够, 单车道的道路没有设置专用错车道, 基本上没有路肩, 转弯半径和道路坡度超标的问题, 道路线形不流畅。二是道路建设基本是土法施工, 就地取材, 多数没有机械辅助操作, 新修道路未进行机械碾压, 路面材料骨料少、厚度薄、压实度低, 材质硬度达不到要求。三是排水系统不畅, 边沟深度、宽度不够, 涵洞设置不科学, 有的涵洞未进行清淤, 造成公路排水不畅, 积水成潭, 对公路路基的稳固造成严重影响, 有的甚至由于雨水的冲刷, 造成道路水毁。四是路面坑洼不平, 车行困难, 甚至中断交通, 特别到雨季, 很多道路都处于瘫痪状态。

(3) 重建轻管的问题突出近几年实施的农综项目、扶贫项目和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所修建的道路, 均存在着管护责任制不落实、管护措施不到位、无人管护的问题, 造成有的道路“头年修, 二年烂, 三年以后无人管”, 通行畅通的好景不长, 大失农民所望。特别是过境路段, 道路通行地区不受益, 当地群众不愿养护, 而受益群众则因道路在人家地盘上, 也不愿养护, 造成失养。公共路段问题则更为严重, 管护责任不明, 管护地段不清, 管护人员不落实, 互相扯皮、推诿, 管护难以落实。另外, 农村道路同时存在超载严重的问题, 使道路迅速遭到破坏, 路况急剧恶化, 对过行车辆超载无人问津。雁江区的农村道路绝大多数是泥石路, 三分建七分管, 管护重于建路, 只有管好了, 才能确保农村公路的畅通。

2. 主要成因

(1) 对农村道路建设重视不够“十一五”期间, 雁江区在通乡公路建设上打了一场漂亮仗, 但对通村、通社、通户道路建设缺少足够的重视, 顾了头没有顾尾。农村道路建设缺乏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和宣传发动。

(2) 思想认识落后部分农村干部、群众, 思想观念陈旧, 全局观念淡薄, 对农村道路的认识不到位, 坐等靠要, 两眼向上, 只图享受, 不讲贡献。只与人家比效果, 不与人家比投入, 说到修路出工出力出资就打退堂鼓, 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 这些消极观念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影响甚大。

(3) 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农村道路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 “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村道路总投资2 000余万元, 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一是国家、省、市投入十分有限, 专项用于道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很少, 农综项目、扶贫项目、商基项目所包含的对道路建设的投入比例不大;二是本级财政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 “十一五”期间每年对通村公路建设补助均在50万元以下;三是镇乡财政无力扶持农村道路建设, 除少数镇乡在挤占预算资金的情况下有少数资金补助农村修路外, 基本上没有投入;四是农民投工投劳投资不足。道路建设资金的匮乏, 严重制约了农村道路建设的开展。

(4) 道路建设粗制滥造在道路建设中, 项目单位补助资金少, 从近几年上报补助看, 一般新建泥结碎石路面2~3万元/km, 整治1~2万元/km不等, 大部分建设单位由于宣传发动不充分, 集不起资金, 只能利用上级补助的有限资金实施建设。在工程建设中, 有的地方还采取工程承包的方式, 让施工方在建设资金中盘剥一定的利润, 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投资又打了折扣。根据专家对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概算, 1km泥结碎石公路投资应在10~13万元之间, 政府的补助只占“零头”, 利用“零头”资金搞建设, 又进行工程发包, 建设资金实在少得可怜, 工程建设必然出现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造成了农村道路质量的先天不足。

三、发展趋势与有利条件

1. 发展趋势

(1) 路网布局将更为科学合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对农村道路建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对道路的辐射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不通的地方要求修路, 通路的地方要求通社、入户, 将逐步形成村村通、社社通和户户通;二是要求道路通达更为快捷, 必须建设较为科学、布局合理的农村路网;三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农村道路网络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道路建设即将进入一个高标准、快速度的发展时期。修建农村道路已经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要务, 是广大农村最迫切的要求。

(2) 路面的等级要求提高雁江区的农村道路大多属于非等级公路, 今后一段时期农民追求等级公路的愿望加强, 有望改变这一现状。一是雁江区境内的省道川西环线 (资仁公路) 和县级群养道将由交通部门争取扶持, 实施硬化;二是通乡公路的连结线路, 将作为全区公路骨架的重要补充, 有关部门将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落实工程投资加以硬化;三是四川省制订的2020年前全省通村公路硬化规划的实施, 将使有条件的地方优先享受扶持政策;四是部分地方受通乡公路建设和外地通村公路建设经验的影响, 群众自发要求硬化农村主要公路的愿望强烈, 自觉加大投工投劳投资力度, 积极支持农村道路升级, 建设农村等级道路的时机日益成熟。

(3) 公路的养护即将纳入议事日程

近年来, 雁江区大力推进“一事一议”政策, 鼓励农民投工投劳投资加强农村道路的管护、养护。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干预, 逐步建立农村道路的管护责任制, 并加强道路管护的检查、考核, 下最大的决心维护农村道路, 提高通行能力。这一政策, 对保障农村道路畅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4) 道路建设的投入机制日趋成熟

农村道路建设面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四川省建设丘陵经济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提速的历史性机遇, 随着现代农业的构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不断增长。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各方面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多。特别是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项目、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项目、千万工程项目、通达工程、通村工程项目, 投入力度将有所增加, 农村道路建设在各项目中的比重提高, 农村各方面的投资和农民捐资将有较大增长, 逐渐使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多元化, 一个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投入机制将日趋成熟。

2. 有利条件

(1)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民投资能力增强近年来, 我区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农民收入增加, 农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较快, 农村财富增长, 增强了农民建设家乡的投资愿望, 为农村道路建设创造了契机。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道路建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雁江区的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农产品的流通量将越来越大, 流通的品种将越来越多, 现有的农村道路已不能满足农产品贸易的要求和农产品增值的需要。农民要想增加收益, 巩固产业结构调整成果, 必然自觉加大建设农村道路的力度。

(3) 通乡公路的全面硬化, 带动农村道路建设从两个方面看:一是通乡公路建成, 各级党政对交通建设的重心将向通村公路建设方向倾斜, 有利于农村道路建设再掀高潮;二是通乡公路的畅通, 对乡村道路的建设带动作用明显, 将促进农村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4) 项目增多, 投入增加, 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一是国家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金土地项目、扶贫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建设等项目将在雁江区继续实施, 投资力度加大, 有利于项目区道路建设;二是国家将投巨资加大对农村道路, 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的投入, 这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三是本级财政在通乡公路建设压力缓解的情况下, 可以调整部分财力支持农村道路建设。

(5) 农民要求修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要致富、先修路, 要快富、修好路”的观念在新一代农民中形成共识, 很多地方由以前的“政府要我修路”转变为“我要修路”的自觉行动。各地农民积极申报项目, 要求政府支持的呼声十分强烈。有了积极性, 修路的投工投劳投资就容易解决, 农村道路建设就容易获得成功。

四、对策及建议

农村道路建设利国利民,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是一项德政工程, 也是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雁江区农村道路建设中,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推动工作开展:

1. 明确农村道路建设的思路, 加强工作的领导和考核

农村道路建设要坚持建好村级, 管好社级, 引导入户, 重点投入, 宁缺勿滥和民办公助的工作思路。鼓励扶持建设好通村道路, 积极落实通村通社道路的管护责任制, 实行村道村管、社道社建社管, 引导农民加大投入进行入户道路和便民路建设。在项目资金安排中, 不撒胡椒面, 宜集中重点投放, 建一批上等级的通村通社道路。同时建立农村道路建设管护领导机构, 常设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工程指挥部, 统一协调农机、交通部门的工作关系, 把农村道路的建管工作纳入政务目标进行考核, 在全区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2. 整合资源, 集中打造

我区农村综合开发、金土地项目、扶贫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资金投入量每年超过2 000万元, 对这些项目资金的应用, 不妨学习外地的经验, 就是在项目具体实施中, 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修路, 而且要修水泥路或柏油路, 路修好了, 项目容易形成亮点。因此, 加强项目资源的整合, 统筹项目资金安排, 改变项目的重点投向, 实施公路建设的重点打造是十分必要的。

3. 实行竞争安排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的机制

我区近年来申报农村道路建

设的项目不下500个, 但由于资金的原因, 农机部门专项安排的项目不足10个, 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今后的项目安排中, 一是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优先安排;二是对群众积极最高, 筹资有保证, 村级班子得力的优先安排;三是对建设等级公路、硬化道路的项目优先安排;四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和产业化经营的地区优先安排。

4.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

农村公路畅通的核心是通村和通社公路, 由于管护资金缺乏, 直接导致了失养, 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建议区级财政每年安排150~200万元, 对全区2 000余km通村道路进行专养, 并由农机部门落实, 年度考核验收合格后, 按照500~1 000元/km的标准统一拨发, 以确保通村公路的畅通。用不到200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全区大范围农村道路交通问题, 意义重大, 费省效宏。

5. 建立一支农村道路建设机械施工队伍

农村道路建设原大多是土法上马, 粗制滥造, 对确保道路的永续利用造成隐患。为改变这一现状, 建议由农机部门组建一支像气象部门的人工降雨队和水利部门的打井队一样的机械施工服务队, 重点解决道路建设的挖填和路面碾压, 这样可以迅速提升道路建设质量, 大幅节约建设成本。施工队建议由政府一次性投资, 实行有偿服务, 自主经营。

6. 加大建设融资的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的支持, 重点争取解决农村道路建设问题的专项资金和国家实施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 增大对农业的整体投入;二是广泛宣传, 充分发动, 灵活应用“一事一议”政策, 调动农民自觉投工、投劳和自愿捐资投资建路的积极性;三是调动社会名流、成功人士、成功企业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捐资。建立区属工业重点联系文明新村道路建设的制度, 促进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进程;四是本级财政在基本建设科目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科目中, 安排适度资金, 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在上报农村道路的完成情况中, 要持谨慎态度, 以避免发生雁江区通乡公路建设超前而造成的风险。

篇4: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关键词: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农村道路发展现状;农村道路建设的改进措施;农村道路发展趋势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道路总量不断攀升,结构持续优化,管理不断加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均衡、附属设施不完善、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十二五”时期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建设管理能力,既是农村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行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道路发展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与称赞,农村道路发展政策实施三年来,得到了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兄弟的衷心拥护。

全国人大其中一名代表说:“修路、种树、打粮食是农民的三大任务,农民出力给自己修路,就好比自己出力给自己盖房子,怎么能说是增加负担呢?” 一些农民群众还发出了“如果不懂三个代表,那就修路去;如果不知道怎么解决三农问题,那就修路去;如果不知道小康社会,那就修路去”的口号。这些话语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农民兄弟对农村道路发展政策的支持、拥护和感激之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惠民工程等称号已经成为农村道路的代名词。

农村道路是公益性最强的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是农村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等谚语已经成为农村道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活中重要作用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要建设好农村道路,就要充分认识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农村道路发展现状

(一)“十五”以来,我县农村道路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之大、增长里程之快、农民群众参与热情之高、经济社会效益之好是前所未有的,成为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为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但从总体上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县农村道路还存在总量不足、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弱、路网结构不合理、安全保障性低、失养、缺养普遍、通行能力差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村道路在建设、养护、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村道路密度低、道路技术等级偏低、缺桥少涵情况严重、道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少数农村道路存在质量瑕疵、农村道路缺养、失养现象严重、农村道路管理严重滞后、无专业养护机构 人员、新建农村道路无建设用地指标、项目指标下达晚,不便于地方政府将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农村道路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总之,我县的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农村道路建设的改进措施

(一)增强思想认识和质量意识,今后农村道路建设的任务还很繁重,因此必须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当前农村道路建设所暴露的问题,有建设单位乡(镇)村的责任,也有施工单位的责任,若不及早纠正,其危害是严重的。

(二)多方筹资,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落实资金是关键。各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农村道路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创新工作思路,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的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营造千军万马抓农村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上级主管部门要请有资质的专家及技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对施工队伍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并且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少,不能对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逐一的指导的问题。

(四)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要把质量放在与加快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按照“质量+进度=效益”的原则,一手抓加快要速度,一手抓质量求效益。

(五)持管养并重,建立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农村道路管理养护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具体做到七化,养护管理标准化、路政管理网络化、制度管理规范化、办公管理程序化、道路管理信息化、工程管理精细化、成本管理科学化。

四、农村道路发展趋势

(一)全面建设小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对农村道路的数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道路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二)农村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沟通城乡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通达、通畅”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国仍有大量乡(镇)、建制村未通公路或沥青路(水泥路),其中东部地区农村公路有15个乡(镇)、近1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1000 多个乡(镇)、近14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有169个乡(镇)、近4.5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2万个乡(镇)、31 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通达、通畅”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三)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村道路的数量、 质量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农村道路建设不仅面临着“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任务的压力,还将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实现现代化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赖泽源.发展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决策[J].求实,2001(5).

[2]乔依德.农村未来道路建设的观点[J].1998(6).

篇5: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可能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条崭新的道路,至少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固的农村基础。然而,当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甚至处于完全不同的方向。如何从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一

个紧迫的任务。本文中,我试图从中国发展道路的角度来谈一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一、城市化的路径

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显然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化艰难的认识。依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有近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今后每年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30年后,我国的城市化率可以达到73,相应的农村人口约为4亿。也就是说,按乐观的估计,30年后我国有约4亿人生活在农村。由8亿人减少到4亿人,是一个巨大的变动,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也是人财物流出农村的过程。数亿人大规模流出农村,农村会日渐衰败,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会造成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国家投入来缓解农村衰败所造成的严重问题,从而使农村人口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问题不止如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数据,是按居住地来统计的,即将那些务工经商的进城农民工算作城镇人口。而事实上,虽然有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已经在城市购房并在城市有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从而可以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但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却不能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不得不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老时回到农村;自己在城市务工经商,却依托农村的土地赡养父母、养育子女。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不能真正地算作城市人口,而只是城市中的过客,他们必须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来建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系。如果将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的农民工排除,则中国的城市化率仅略略超过30,农村人口(或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约为9亿。

而且,在未来30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太可能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国以来,前33年(1949—1982),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32个百分点,后17年(1982—1999),城市化率每年增加0.57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加入了WTO组织。但事实上,加入WTO并没有使得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更容易到城市定居,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因为进城农民工固然在增加,而农民工成为市民的难度却也在加大。即使不考虑发生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或其他意外事件,在未来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几乎不可能持续地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

也就是说,30年以后,依托农村生活的人口可能还要占到中国总人口的一半左右,30年后中国还有约7亿人口需要依托农村生活,需要在农村完成劳动力再生产。

如果不考虑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风险防范,中国未来30年,也可能通过政策和制度调整来加快城市化速度。具体来说,正如一些学者建言的,可以通过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取消户籍制度,降低了农民进城的制度成本;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使农民可以将承包地置换为进城准备金。

但是,进城农民工不可能因进城居住就自然可以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不稳定的就业和很低的收入,无法支撑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体面生活,大量进城农民工将不得不住进城市贫民窟中。

农民工住进贫民窟中,的确可以提高城市化率,却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今世界,除中国以外,所有发展中大国都有巨大规模的贫民窟,所有贫民窟的生活都极其糟糕,没有希望。贫民窟的生活是远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的。贫民窟中的贫民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不仅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联系,而且无法形成对未来的有效预期。而当前村庄中的农民,却不仅温饱有余,而且由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之上,子子孙孙也许还会继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生活有根,也有预期,生活是有价值的。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们,因为祖祖辈辈的共同生活而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这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也使他们有了共同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依托不多的土地,不仅可以衣食无忧,而且居住十分宽敞;因为有预期、有稳定的人际关系,而在村庄中生产出各种价值与意义。一句话,同样的收入水平,在农村可以过得舒适,可以过得体面而有尊严,在贫民窟中,却变得毫无希望。

如果选择贫民窟式的城市化,中国城市人口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但这种的城市化不仅不人性化,而且很危险。如果中国的城市化要避免所有其他发展中大国的贫民窟式城市化,则国家几乎必然要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二、城乡二元结构将长期存在如果中国不选择贫民窟式的城市

化发展路径,则依托于农村生活的人口将长期保持一个很大的规模,农民工流动和往返于城乡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也将长期存在。

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分析中国发展道路的起点。城乡二元结构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之一是,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的经济收入,在城市生活十分艰难,而在农村却可能过得舒适。

城市是市场化的,农村却有相当部分非市场因素存在,比如自给自足农业经济的存在(如粮食、蔬菜的自给等)。总体来讲,中国进城农民工之所以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劳动而接受很低的报酬,就是因为农村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比城市要低。何新早就指出,农村低成本生产廉价劳动力的机制,正是中国可以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的秘密。

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非市场因素的存在,还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社会主义一词,显然不是虚词,而是大有妙处的。通过调动村庄中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农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可能为农民增进大量非经济的福利,从而使农民在经济收入以外,获得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好处,即获得体面和尊严上的好处。

只需要较少的经济收入,村庄中的人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较高质量包括经济上解决了温饱,人际联系稳定,生活意义明确)。村庄可以低成本地获得高质量生活,构成了村庄与城市二元对立的一个根本点。因为可以低成本地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就使只能获得很低收入的农民工也可以完成高质量的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的这种再生产机制,使中国经济具有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现代化也因此有了希望。

也因为农村生活具有意义,当城市就业机会较多,劳动力报酬较高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当进城农民工过多,就业竞争激烈,劳动力报酬太低时,农民工可以返回村庄依靠一亩三分地生活。中国加入WTO,出口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便流入城市生产出口产品,发生世界性经济萧条,出口减少,进城务工劳动力可以返回农村。农民工自由往返城乡,就使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因为劳动力灵活供给的优势,而占据有利位置。

城乡二元结构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因为农村社会不仅是农民的生产场所,而且是农民的生活和娱乐场所,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场所,而且是意义和价值的生产场所,就为低成本的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绝好的空间,从而为中国赶超型现代化提供了机会。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基本出发点是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转移进入城市需要相当长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必须站在农民主体的角度考察他们从现代化中的获益状况。不过,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流思路,却与此有些差异。

当前新农村建设主流思路的两个代表人物是林毅夫和温铁军。林毅夫一直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以拉动农村的内需。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没有内需支持的经济发展,终究不可持续。林毅夫的思路是有价值的,这一思路似乎也已成为当前中央政策的主导思路。林毅夫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而城市化的基本办法是发挥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扩大低端产品的出口。林毅夫的思路是矛盾的,因为正是中国缺少战略产业,低端制造业无利可图,而使进城农民工报酬很少,不能真正在城市安居。如果中国一定要在发挥所谓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就只能是贫民窟式的城市化。

温铁军建设新农村的思路与林毅夫有很大差异。温铁军关注的是农民能否组织起来应对市场风险和外在强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以土地均分为基础的2亿多户小农的经济规模太小,无法应对市场风险,也不能有效抗御外来强力。曹锦清也非常认同温铁军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意见,认为只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是唯一出路。此外,潘维也认为,当前中国农民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组织起来,从而不能“劳动创造财富”,他甚至设想将农民组织起来造大城。

温铁军、曹锦清和潘维显然都是希望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在农民人口极其庞大的前提下,国家不可能通过财政补贴给农民以持续的收入增长,唯有将农民组织起来,才能抵消中间环节的剥削,才能抗御外来强力,才能“劳动创造财富”。这种组织起来思路的典型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农民数量极其庞大的情况下,即使农民组织起来,也缺少与其他阶层谈判能力。而农民能否组织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作社只能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末端组织起来获取不多的利润,却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组织成本。低组织收益和高组织成本,使农民合作社很难生存下来。农民数量庞大,也决定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很少。农民收入增长较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要慢,似乎是一个无法愈越的难题。发展合作社以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将发展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的思路,似乎有些一厢情愿。

更重要的是,在上述两种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中,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难以体现出来。林毅夫试图在不对市场经济作任何反思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温铁军建设农民合作社的思路虽然需要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和制度支持,其框架却仍然是市场经济的。这两种思路都难以解决9亿农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出路问题,也缺少农民本位的关照。在当前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是得到了好处还是利益受损,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补偿农民利益的受损,缓解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的不满,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打造牢固的农村基础,才应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所在。

四、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建设

在中国农民数量极其庞大的背景下,无论是务农还是外出务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存在。也因此,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而以拉动农民需求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则近乎于农村破坏了。

站在农民本位的角度,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处于“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状态。当前农民的困境,不只是或不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是支出增长太快。农民支出太快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民合作机制的解体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民应对生产生活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举例来说,在我们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因为乡村组织退出农村生产领域的事务,农民又不能自下而上地组织起来,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大中型水利设施无法使用,农户不得不打井灌溉水稻。打井灌溉不只是成本高,而且不能有效应对旱灾,从而使农业生产的风险急剧增加。

农民支出太快的另一个原因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现金收入有限;另一方面,农民又与所有人一样承受着同样的消费主义理念的广告和时尚的狂轰滥炸。消费主义是市场逻辑的必然产物。问题是消费主义调动起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很少的现金收入却无法让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消费主义一再向人们暗示节俭是不对的,花钱是体面的,无钱是可耻的,农民却没有金钱过这种体面的生活。他们羞愧于自己的贫穷。而他们努力赚钱的机会,却因农民数量过于庞大而缺少结构性的空间。

农民增支压力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农民增收不多,他们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却过快地市场化了。

也就是说,当前农村的根本问题不是农民的收入没有增长,而是支出增长的速度比收入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不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而是消费主义文化告诉他们无钱消费是可耻的事情;不只是农民被市场化了的社会边缘化,而且是农民自己瞧不起自己;不仅是公共品供给机制在解体,而且是人与人的之间的联系在减弱,人际价值生产能力在降低。外在于农民的消费主义文化时时刻刻在向农民说他们的地方性知识是错误的,信仰是愚昧的,人生目标是无趣的、可笑的。消费主义文化却不能为收入很少的农民提供正确的生活方式。

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与农民这个被卷进市场经济却又无法被市场经济完全容纳的庞大群体产生了巨大的利益冲突。消费主义文化使农民这个庞大的却收入增长缓慢的群体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农民群体天然具有反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动力。

站在农民主体的立场,一方面,农民经济收入在缓慢增长,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已大大下降,温饱问题早已解决,闲暇时间很多,农民的物质福利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因为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蚀,农民的主体地位在逐步丧失,人际联系解体,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福利迅速减少。因此,当前农民的苦,不苦于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而苦于正在丧失生活的意义;不苦于现实的物质生活匮乏,而苦于未来生活预期的不确定;不苦于消费水平没有提高,而苦于人与人的信任正在减少;不苦于生产劳动强度太高,而苦于生活方式变化太快;不苦于经济收入没有增加,而苦于整体福利正在减少。总之,不是苦于纯粹物质的方面,而更苦于精神和社会的方面。当前的农民问题,不纯粹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不纯粹是生产方式的问题,而更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因此,在农民事实上不可能快速转移进入城市,农民收入不可能得到迅速提高的情况下,站在农民主体立场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农民的生活意义提供说法;是从社会和文化方面,为农民提供福利的增进;是要建设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建设一种不用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却可以提高农民满意度的生活方式。举例来说,我们在湖北洪湖和湖北荆门四村建立老年人协会,只投入很少的钱,就极大地增进了农村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提高了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使农村老年人感到“心情愉快了”,“时间过得快了”,“身体好了”。农村老年人在老年人协会交往和相互诉说,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空间,从而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使中青人看得见未来的希望,从而降低了生活的贴现率,提高了合作的可能性。

老年人协会只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设的一个很小的项目,在我们实验区,中老年妇女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组织,如腰鼓队、健美操,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使农村妇女有了生活的主体性,增加了村庄的社会资本。温铁军总结他所主持的乡村建设经验时,也认为“文化建设,收效最高”。

毛泽东时代有人民体育、人民教育、大众文化和大众医疗的说法,如果国家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过程中,注重农村人民体育和大众文化的建设,虽然不能改变消费主义文化对农民福利的负面影响,却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这种负面影响,从而可以减少农民福利的损失,增加农民整体的福利水平。

有了农民对人民体育和大众文艺的内在需要,有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的大量资金及人力投入,虽然市场经济及其背后的消费主义文化依然会对农民福利造成负面影响,这些活动却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在缓慢增加,一方面,农民的主体性依然存在,社会联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依然存在。农民虽然消费的物质财富不多,却因有较多的文化活动而福利水平较高。

较高的福利水平增加了农民对现代化的满意度,并为流动于城乡的农民工提供了可以回得去的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意义的“家”,中国九亿农民有了牢固的“根”,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农村是可以回去的“家乡”,是廉价再生产劳动力的场所,又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蓄水池。因为进城农民工可以回到家乡过上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会接受无限低的打工报酬,从而可以造成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情况下的城市“民工荒”状态,这无疑可以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进城农民工回得去家乡的农村,是他们的基本人权。必须让农民工可以回得去,而不是被迫生活在无根的苦难的贫民窟中,从而不得不接受无限低的劳动报酬。

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以上展示出来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是一种以社会和文化建设为主体,以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大建设并举中的两大建设的强调,是试图通过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及必然同时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但这是次一级的),来抵消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文化对农民福利的负面影响,使农民可以得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好处,从而使农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思路。也就是说,侧重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是要通过建设适应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而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农村基础。

这只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重目标。新农村建设也许还可以做到更多。具体地说,当前中国现代化的预设中,是要建设一种美国式的“高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美国式生活方式是以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料及严重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因此是一种“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基础上的高福利生活方式。美国式生活方式事实上不可能被全世界复制,尤其不可能为有13亿人口的中国所复制。

中国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为侧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是在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相一致情况下,因此是在有9亿农民内在动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低消费(因此可以是低污染、低能耗)、高福利”生活方式建设,就可能不只是要为收入增长不快的农民增加福利提供一种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因为有庞大群众的实践,而具有相当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不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环境来证明人的价值,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相处,来证明人的价值。这种正当性,就与中国传统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智慧,与东方文明中“知足常乐”的智慧,与环保主义中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的主张合拍起来,从而可能在地球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以高消费为基础的掠夺式文明不可持续时,为人类社会提供一种可能的文明选择。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将农村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打造牢固的农村基础,只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重意义。在此基础上,9亿农民实践着的“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可能使新农村建设战略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即转换为对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的寻找,转换为对中国传统文明伟大复兴的寻求。

篇6:浅谈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南县公安局 李国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拓展,国家惠民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在城乡统筹兼顾的同时,农村道路交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村村通”公路建设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农民出行条件和农村文明、安全的交通理念,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起到了强力推进作用,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从近几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案情况来看,由于农村道路交通事业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农民文明交通、安全交通的意识淡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引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多种因素暗流涌动,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竣。为消除隐患、强化管理,进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创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现状及危害

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调查中,我们把交通安全问题从客观和主观上进行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缺失,农村机动车数量大、分布广、管理失控是客观存在;农村驾驶人文明交通、安全交通素质低下是主观表现;现象严重,危害极大。

(一)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缺失,农村道路通行安全无法保障。2006年,农村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农村道路建设逐步加快,但在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未能与道路主体工程做到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道路竣工安全设施留下“空白”,通村公路成了缺失安全设施的“欠债”工程。由于道路安全防护配套设施缺失,没有安全设施的农村道路给农村带来了事故多发的危害。过去农村道路路面没有硬化,车辆行驶速度慢,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低;路面硬化后,车速高了,在窄路、弯道、临水临崖、陡坡路段缺乏警示标志、标线,在村道和主干道的交叉路口没有设臵减速让行标志和减速带等等,导致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迅速上升。

(二)农村机动车管理失控,事故频发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汽车、摩托车下乡”惠农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民买车的欲望,农村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呈“爆炸式”发展,以南县为例,近三年该县净增摩托车2万余台,由于警力有限,管理措施和手段难以到位。因此,无牌无证、违规载客、擅自改装、脱检、脱审、脱保等交通违法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城市的报废车、拼装车大量流入农村市场,脱保、非法行驶成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定时炸弹”,安全隐患严重,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严重影响。一是技术生疏,违法严重。很多农民购车后,立即从事非法客运,超员超载、客货混装;不少驾驶人 “捉得猪叫就是屠户”,驾驶技术粗糙,安全意识淡薄,遇到紧急情况,往往手足无措,临危处臵措施不当,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多发势头;二是农民参保、续保意识不强,交通肇事引发社会矛盾。有的群众认为机动车参保既花费资金又手续麻烦,因此干脆不投保、不及时续保。一旦发生事故,由于没有保险部门的经济支持,事故赔偿不及时、不到位,导致农民抬尸拦路、堵桥现象时有发生,事故难以调处,因交通事故引起了农村地区的不和谐、不稳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农村农民文明交通素质缺乏。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公安交警的重要业务工作,但农村道路驾驶人数量多、分布广,难以经常性地进行交通安全集中宣传教育,由于警力有限,公安交警独木难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触角无力延伸,偏远村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了“空白”,缺乏了文明交通、安全交通良好习惯的正确引导,农村驾驶人安全观念差异尤为突出,危害更加明显。农村群众的交通行为本来就随意性大,自律性差,习惯性交通违法层出不穷,主观上的安全认识不足导致了农村道路机动车辆不检验、不保养、不维护、不保险现象普遍;农村驾驶人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载人、骑二轮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时时刻刻对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

二、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问题多发的原因分析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大形势下,农村公路里程长了,路面质量高了,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但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难以管控,导致道路交通事故不断攀升,交通安全问题频频暴露,通过认真分析,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道路建设、维护资金短缺,安全配套设施“打白条”。受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道路多是在乡、村道路原有路基上直接铺设水泥,很多路面的宽度只在2.5米至3.5之间,乡村干部希望农民家家门前有一条水泥路,因此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尽量延伸水泥道路的里程上,无力建设交通安全配套设施;即使建设了安全设施,一旦损坏,也无资金进行维护,导致安全设施“债台高筑”。

(二)人为损害设施、设臵障碍,农村群众安全意识急待提高。在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中发现,有的交叉路口新设臵的警示标牌、减速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人为损坏,标牌被挪作他用,减速带被农民变成自家小院的“垫脚石”,农村农民自觉维护交通安全设施的意识差;还有部分村组,他们在进出村子的道路上加装水泥墩,或堆物堆肥、打场晒粮,人为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引发交通事故,农村农民公共安全意识急待提高。

(三)农村交警队伍警力缺乏,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失控。近几年来,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但交通安全管理警力编制却无明显增加,拿南县来说,从2002年起,该县三个农村交警中队,当时有9名民警,现在也只有11个民警,要担负源头管理、路面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违法处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安全隐患排查、护学岗、值班备勤、部分车驾管理业务受理等诸多工作,几乎是一个民警管理一个乡镇近20个行政村,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全方位管控,因此造成农村区域的摩托车无牌无证、挪用号牌、脱检、脱保等违法大理存在,该县6万余台“五小车辆”,参检参审只有4万台左右,给交通安全留下巨大隐患。

(四)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走过场”,农民安全意识淡薄。虽然公安交警一直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臵,但农村交警警力不足,经费紧张,无力在农村展开全面宣传教育,只有采取就近发点宣传资料、贴几张宣传图片的形式,难以收到宣传教育效果;正因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在农村不够深入,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导致群众缺乏主动接受安全教育,也无法激发其积极参与交通管理,加上农村驾驶人素质较低,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因此,农村区域驾驶人超载、超员、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违章载客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三、化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农村道路交通发展,对推动新农村建设、传递文明、辐射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把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作为服务人民的“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

(一)要强力推动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进程。解决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单靠公安交警一家难以完成、建立“政府主导、交警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交通管理模式是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乡、村的职责、目标、任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和标准,把交通安全工作纳入综合治理年终考评;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部门、乡、村参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管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村、队、户,激发农村群众主动参与交通安全管理。

(二)要建立健全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综治机构。由于农村道路在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政府要健全完善乡镇交通安全隐患综治机构,切实搞好辖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维护、隐患排查治理,确保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齐全规范、安全隐患整治到位。一是要在农村道路建设中,全面实行道路建设和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的“三同步”。二是要明确农村道路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实行有效管理和有效维护。三是制定安全隐患实时排查、及时整改制度。四是落实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增设、调整、维护等的资金来源。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三)要建立农村道路“五小车辆”管控网络。农村“五小车辆”数量多、分布广,在管控上要针对农村车辆行驶特点,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充实形式内容、创新管理方法,以适应农村道路交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县有交警大队、乡有交通安全管理站、村有安全员、组有信息员”的四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控网络是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一是聘请村干部为本村安全员。主要完成所在村机动车、驾驶人台帐的建立,对本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上报。二是聘请村民组长为本组信息员。及时掌握本组机动车安全技术状况和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组长和驾驶人一对一沟通,面对面交流;一级包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就能确保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不漏管、不失控,减少事故隐患。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高强度螺栓质量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