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2024-07-27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通用8篇)

篇1: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篇2: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 单元 《》,第 课时 《 》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对图形有特殊的兴趣。

学情分析(可说可不说)

一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而且注意力时间短,爱玩,爱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难点

二、说教法(教法学法、准备课件及教具等等)

教法:本课属于计算教学,在教法上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3、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尊重学生想法,鼓励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学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法上体现

1、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在于同伴交流中,通过比较、正确评价,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操作活动,探究新知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课堂小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操作活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根据新课标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这以理念,我设置了几个 活动,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练习十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 3~4个习题

数学课程标准站在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用:今天我学会了……的方式,告诉自己。归纳梳理知识。

在结束前,我会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给予鼓励,表扬。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学习评价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3: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上午好! (敬礼)

我的说课题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 (例1、例2) 。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 分数的四则运算, 分数的应用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活动,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大小不变。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猜测和情境引入的方式, 以及用实验、对比归纳的方式教学, 让学生合作交流, 逐步探索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学习, 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见事物的一些本质, 体验数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把一个分数化成为指定分母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准备4张完全一样的纸条和一支彩笔。

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 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开课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先通过商不变规律的复习与新知识的联系, 用猜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妈妈分苹果故事情境引入, 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让学生大胆自然地提出猜想, 并引出课题。 (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感悟理解, 尝试探究

新课标强调,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5页例1的内容 (板书:例1) ,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自己做实验,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议一议”, 然后在实验中寻找答案,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这样的学习, 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

三、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四、强化应用, 巩固提高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 本环节我主要围绕如何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题目解答, 使学生在解答问题中享受到成功和快乐。

1. 基础题 (课本练习四:1, 2) :以基础为主, 主要激发中下层学生的兴趣。

2. 联系生活实际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以生活实例为主,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3. 提高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为中上层学生设计, 以达培优效果, 并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以上练习我采用的是开放评价, 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 引起共鸣与争论。

五、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 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在板书设计上, 我力求简洁、明朗, 突出重点, 抓住特点,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篇4:《数学归纳法(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选修2-2第二章第三节《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設计。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前后联系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及简单应用,是推理证明领域的基础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归纳推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又为学习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且具有递推性的数学命题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本节课在高考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实质,并能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本质,感受数学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领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本节课的重点是: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n取无限多个值)有关的数学命题;

难点是:(1)学生不易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具体表现在不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不易根据归纳假设做出证明;(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在“归纳递推”的步骤中发现具体问题的递推关系。

4. 教具、学具准备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法设计(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本着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三、学法指导(说学法)

1. 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2.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归纳推理,对归纳的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归纳递推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归纳、类比、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四、教学程序设计(说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整理知识,形成结构;布置作业,巩固提高等六个环节

1.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播放“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猜想、交流、归纳,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3. 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是证明等式问题,安排这个例题的意图是使学生熟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过程和书写的规范;例2仍是证明等式问题,但与例1又有所不同,不同在“项数”问题上。通过两道例题,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四个环节。

4.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练习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除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衷心希望各位老师不惜赐教。

谢谢!

篇5: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

《简单的递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评委),大家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希望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1课《简单的递归》。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益求精,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北京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学习信息技术递归的开始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递归的基本含义,并通过激发兴趣,为后面继续学习尾递归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刚接受信息技术中的程序部分,对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不了解,所以在授课中,除了要讲授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对计算机的特点和应用有自己的理解,因此还需要引导和整理。所以本节课我将内容和方法相统一,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兴趣,培养其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递归的基本含义。

(2)理解简单的递归语句。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递归过程的实践与观察,增强自学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递归语句,培养想象力和合作意识。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递归的基本含义和简单语句的理解,而递归的应用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将采用的主要教法有“示范操作法”和“小组讨论法”。

这节课学生将采取“接受任务---分析体会--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的方法,来培养自我探究及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第一环节导入,采用趣味导入的方法:激发兴趣,故事导入。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

由问答法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特点,即庙里的和尚讲的故事一直是开始本身的故事,故事的角色讲着这个故事本身,因此,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从而引出在Logo里,我们把类似这样,一个过程调用它本身的操作,就叫做递归。

当然,把含有递归操作的过程,叫做递归过程。引出今天的课题《简单的递归》。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故事中渗透了递归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接下来是第二环节:实践观察,讲授新课,我打算采取采用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演示法的教学方法。首先师生合作定义以下过程

接着每两人为一小组,执行命令DRAW

SXS,调用这个过程,让每两人为以一个小组观察并探讨发生了什么样的现象,在提示框里点击确定和在工具栏中点击Break,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探讨结束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可以看到小海龟在绘图窗口中高速运行,不断地重复着“画线、转向;

再画线、再转向.......”的操作,用长130步的线段组成了环形图形后弹出名为“Graphics”的提示框,单击提示框里的“确定”,关闭它,发现小海龟不会自己停下来,线也越画越密。

而在单击工具栏中的Break按钮后,小海龟停下来,命令窗口中会显示提示信息“Stopped”,表示已停止了执行过程的操作。对于学生的每个细节优点都给予表扬鼓励。对于有些操作失败的小组,进行问题归纳并进行纠错。如将递归语句字母写错等,提醒学生要细心认真。

再到第三环节:抢答活动,巩固提高。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结合小海龟执行的过程,探究分析每个语句命令会有怎样的动作现象。

6分钟时间到后,进行抢答活动,回答正确奖励小红花,回答错误不扣分,比比谁最终的小红花最多,则为本节课的代表。

问题分别为:第一个命令FD

130的作用;第二个命令RT

110的作用;第三个命令SXS的作用;第四个命令END的作用;工具栏中的Pause起什么作用;Continue又起什么作用?起到激励学习兴趣的作用。

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归纳,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邀请两位同学和大家分享,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总结,对于递归含义和简单递归语句的掌握情况。

最后,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分享你学到了什么,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像递归一样,调用它自身的操作,大家进行搜集,我们下节课进行分享。联系了生活,也让学生更深刻的明白递归的含义,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就是教师上课的脚印,教学重点讲到哪,板书的脚印就留到哪。我的板书为最基本的提纲式板书,主辅板分开,主板为有三条:

递归的含义、递归过程的含义和应用。副板书写学生的易错点和程序等。通过这种板书展示,让学生明了教学重点,巩固内容。

篇6: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认识乘法说课稿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

第 1 页 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第 2 页 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

第 3 页 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

第 4 页 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

第 5 页 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篇7: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

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生B:书本上有角。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怎样折角 生:怎样画角 生: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回顾小结。〈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 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

步巩固、复习,加深了认识。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 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篇8: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一、活动目标

(1) 幼儿能够利用等量代换法判断出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2) 幼儿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并且体验到快乐。

二、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利用等量代换法判断出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三、活动过程

1.“巧引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的情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活动里面的灰太狼和喜羊羊角色深受幼儿喜爱。角色之间的竞争、斗智斗勇的情节很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笔者将这些幼儿喜欢的元素用信息技术呈现, 有趣的动画效果使他们立刻就投入到活动中, 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闯三关”解决重点问题

在闯第一关时:利用隐藏功能使题目依次出现, 幼儿可以认真有序地观察理解题目。通过拖动副本功能可以为幼儿的操作提供充足的操作物。“照相机”的区域快照功能记录下幼儿猜想讨论的结果。隐藏功能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

在闯第二关时:代换的方法不变, 代换的数量增加, 利用符号叙述题目。检验一下幼儿的掌握情况, 巩固一下所学的方法。

在闯第三关时:增加了难度。幼儿的思维不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方法多种多样, 如正着想, 倒着想等, 从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3.“齐欢庆”体验成功快乐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 创设了庆祝羊羊胜利的情境。伴随着《喜羊羊》的音乐, 孩子们与白板上的羊羊们一同跳舞、歌唱。此时灰太狼已经被孩子们丢进了垃圾箱。信息技术的使用丰富了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 直观地呈现了欢庆场面, 让孩子们在成功与快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四、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 通过白板的各种功能巧妙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例如, 活动中多次运用“插入文件链接”功能插入了许多声音 (引入情境时、闯关时、集体庆祝胜利时等) 。声音的播放, 使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 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中多次运用“隐藏”功能把主题背景隐藏起来, 幼儿听完音乐后可以进行猜想, 然后再打开主背景, 增加活动的神秘感, 幼儿更加感兴趣。比如在闯第一关的时候, 通过“隐藏”功能使题目依次出现, 幼儿可以认真有序地观察理解题目, 还可以使幼儿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隐藏”功能虽说简单, 但是通过灵活地运用, “隐藏”可以是“显”, 也可以是“隐”, 可以“连续显”, 还可以“连续隐”, 或者“部分隐现”, 比如揭示答案、人物消失、体现步骤、突出重点等, 运用的方式不同, 效果也就不同。

上一篇:江南园林下一篇:家长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