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2024-09-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精选8篇)

篇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发布日期】2013-07-22 【生效日期】2013-07-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医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提高中医护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诊疗工作中的作用,现就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护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辨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接受,与现代护理互相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关注,对中医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中医护理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未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中医护理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辨证施护水平有待提高,中医护理学术发展缓慢,科研水平不高。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机构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中医护理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保持和发扬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丰富和发展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提高临床疗效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二)基本原则

发挥特色,提高疗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临床,广泛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优化中医护理方案,增强中医护理服务能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中医护理管理和质量评价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坚持遵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规律,明确中医护理发展方向,把握中医护理工作重点,以临床为核心,统筹兼顾,促进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

三、切实加强中医临床护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中医护理服务理念

各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医护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辨证施护”的中医临床护理原则,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工作。

(二)积极推广实施中医护理方案

各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要积极探索针对疾病的不同症状和证候实施有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措施,丰富“辨证施护”的内涵。梳理、总结、提炼常见病和优势病种中医护理经验,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并推广实施。适时开展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评价工作,及时优化、完善中医护理方案,并在中医护理方案基础上,修订中医护理常规,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到2015年,制订并实施中医护理方案100个。

(三)大力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工作

中医医疗机构应广泛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下同)每个科室至少开展4项以上中医护理技术,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规程。在中医医院综合治疗区(室)建设中,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配备一定数量的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医生开展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人员应积极运用、规范操作中医诊疗设备,丰富中医护理手段。鼓励探索中西医护理技术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四)加强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

遴选、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中医护理重点专科,探索创新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模式。加强重点专科内涵建设,组织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传承、推广专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经验方法。加强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建设,构建学术、技术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和学术进步。

(五)拓展中医护理服务领域

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的特色优势作用。以机构为支撑、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促进中医护理服务逐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延伸,增强中医护理服务的连续性、稳定性、协调性与整体性,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中医护理服务。

(六)建立健全中医护理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制定并不断完善中医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中医医院规模,设置二级或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要素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强化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在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满足患者需要,维护患者权利,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七)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以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中医特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坚持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实施临床护士对患者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理岗位责任制,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中医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至2015年,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

四、强化中医护理队伍建设

(一)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

中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的要求,增加临床护士数量,普通病房实际床护比不低于1:0.4,逐步达到1:0.5~0.6。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重症监护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等重点部门护士配置合理。至2015年,原则上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40%,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30%;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三级中医医院不低于80%,二级中医医院不低于50%。

(二)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力度

中医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护理人员中医药规范化培训制度,确保各项培训制度及计划落实到位,确保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达到其相应岗位护理人员总数的70%以上;非中医院校毕业或非中医护理专业的护士在中医医疗机构工作3年内完成中医理论与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100学时。至2015年,中医医院应建有中医护理培训示教室,有专人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中医医疗机构遴选一批护士进行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护理能力与水平。

(三)重视中医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要将中医护理管理队伍培训纳入医院管理干部培训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要建设一支中医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中医护理管理队伍。至2015年,三级中医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不低于60%。5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护理副院长。

五、推动中医护理教育科研及对外交流

(一)大力发展中医护理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

各中医药院校的护理教育工作要与中医临床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医医院的服务模式与专业特点,密切与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以中医临床护理需求为导向、专业教育为主旨、人文关怀为根本、实践创新为引领,强化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以满足中医护理工作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全面提升中医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促进中医护理学术发展与创新。

(二)着力提高中医护理科研水平

重视中医护理科研工作,围绕临床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提高中医护理效果为核心,加强中医护理理论内涵、科学基础以及临床实践评价研究。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经验筛选、梳理与传承,重点围绕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规范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的操作规程,建立中医护理效果评价标准,形成中医护理推广模式,促进中医护理学术创新。开展中医护理研究室建设工作,提高中医护理科研水平。

(三)全面促进中医护理对外合作与交流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中医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境外先进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管理模式,大力传播推广中医护理理念、方法和成果,推动中医护理工作走向世界。

六、落实中医护理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把中医护理工作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明确职责,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设专(兼)职中医护理管理干部,负责中医护理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学会与协会的作用,鼓励、支持行业学会与协会积极参与中医护理工作。各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护理、医疗、药剂、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完善机制,相互配合,整体推进。

(二)完善政策与保障措施

各地要研究有利于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探索与建立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辨证施护等中医护理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制定和提高中医护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并将其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畴;单独设立中医护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系列,探索建立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专业技术职务考评标准,实行同行评议,促进中高级中医护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中医护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在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和中医护理倾斜,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加大管理与监督力度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成立中医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全面负责本辖区中医护理质量的指导和监督。结合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中医护理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评价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护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促进中医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年7月22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国中医药发〔2008〕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军队各有关单位:

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下同)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工作是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对于提高综合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现就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卫生和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突出特色优势,注重继承创新,加强中西医合作,提高队伍素质,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将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各临床科室。坚持中医中药并重,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综合医院均按照要求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齐全、人员配备合理、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医院各临床科室通过与中医临床科室建立协作机制等形式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使人民群众在综合医院接受西医药服务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安全、有效、及时、方便的中医药服务。

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与科学研究水平

(四)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要发展成为带有全科性质的临床科室,根据临床需要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多种中医药服务。要紧密结合医院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专科(专病),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形成特色和专长。

要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注重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服务。

(五)要探索建立中医临床科室与其它临床科室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综合医院要集全院力量,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通过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方式,找准中医药切入点和介入时机,明确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方案;要完善会诊、转诊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其它临床科室。中医临床科室要主动参与医院常见病和重点病种的治疗,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作用。其它临床科室要主动邀请中医临床科室参与本科室病种的治疗;要根据中医药理论合理应用中成药;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

(六)综合医院要根据《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发展思路、原则和重点任务,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充分利用医院西医人才、技术、学术以及现代设施设备条件,在坚持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参与,结合医院最具优势的现代医学相关领域,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创新和优化临床诊疗方案。

三、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七)综合医院要根据当地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要以强化中医药基本功、提升中医药临床技能为重点,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积极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整理工作,通过临床跟师、名中医工作室等方式,系统总结并传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鼓励有条件的老中医药专家著书立说,带好接班人。要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对西医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了解西医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更好地开展中西医的交流与合作。

(八)综合医院要充分利用医院的中医药资源,组织开展西医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要求中予以考核。中成药合理应用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要作为培训重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设立高级西医师学习中医培训专项,每年主要从综合医院中遴选一批高级职称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专门培训。

(九)综合医院要开展中医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全面掌握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医药服务条件

(十)综合医院要依照满足临床需求、方便病人就医的原则,合理设置中医门诊和病房,并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的要求。要按照《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要求加强中药房建设,保证中药质量和调剂水平。有条件的医院还要设置中药制剂室,积极研制开发医院中药制剂。《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另行制定。

(十一)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要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门诊、病房和中药房等区域内的设施和内部装修、标识、科室简介等要体现中医药文化风格与特色,便于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中医药服务行为

(十二)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军队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医院中医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把中医药服务质量情况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执行情况作为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十三)综合医院要切实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不断提高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十四)综合医院要加强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管理,严格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设有中药制剂室的综合医院要加强医院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监测。要建立中药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对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为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十五)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军队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切实加强领导,制定保障和促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具体措施,为中医药科室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要支持并督促综合医院建设好中医药科室。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目标和管理评价体系以及院长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中。要将中医诊疗科目作为综合医院执业登记及校验的必要条件之一。要将具备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诊疗科目核定到中医科所属二级科目。

(十六)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把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纳入到整个中医药工作当中,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强化对综合医院中医药业务管理的培训,督促综合医院严格执行中医药行业的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要切实加大对综合医院中医药业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中医药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项目中,把综合医院纳入实施范围,统筹考虑。要建立与卫生行政部门和综合医院沟通协调机制,主动关心和支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为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十七)综合医院要将中医药的发展纳入到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统筹规划中医药工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中医药科室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改善中医药科室的工作条件,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它科室同步发展。

要注重从中医药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中医药科室进行绩效考核,避免以单一的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依据,以鼓励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开展中医药服务。

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医临床科室与其它临床科室开展合作,建立协作机制,为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其它临床科室提供制度保障。

要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医药人员创造条件,保证与西医药人员同等待遇。对中医药人员技术职称的评聘要实行同行评议,以中医药理论掌握程度和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处理疾病的实际能力为主要指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卫生部 总后勤部卫生部

篇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采标工作的重要意义

采标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 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新时期, 进一步加强采标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遵守国际贸易规则, 履行入世承诺,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构建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二是有利于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促进贸易健康发展。三是有利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提升我国标准总体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采标工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逐步发展, 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认识上的局限, 采标工作还存在统筹规划和研究不够, 配套措施乏力, 系统性、有效性不强等问题, 影响了采标作用的发挥。这些问题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对采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我国进一步加强采标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此, 要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抓住机遇, 大力推进采标工作, 加强采标研究, 争取采标主动性, 增强采标工作有效性, 充分发挥采标工作在提升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未来一个时期, 采标工作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 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充分发挥科技对形成技术标准的支撑作用, 鼓励、支持形成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 科学采标、主动制标相结合,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不断提高我国标准水平, 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科学合理。

采标应基于科学研究, 既要遵循国际惯例, 也要符合我国国情;既要促进技术进步, 也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主动创新。

制定国家标准要考虑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问题, 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应主动采用。尽早介入与我国产业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 反映我国技术和国情。加强科技攻关, 提高技术水平, 在若干优势领域重点培育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变被动采标为主动制标。

3.企业为主。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创新的主体, 也是采标工作的主体。与产品、贸易等相关的采标项目都应组织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

4.国际国外并重。

采标的对象主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认可的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国际标准或者国际标准不适用时, 可以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三、主要目标

(一) 第一阶段目标。

到“十一五”末, 我国采标工作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1.出口产品应符合进口国标准和技术法规的相关要求, 对其中涉及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应百分之百采用国际标准。

2.食品、消费品等领域安全性能方面的标准百分之百采用国际标准。

3.进出口贸易和涉及健康、安全的检测方法标准百分之百采用国际标准。

4.重点领域工业产品所涉及的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原则上达到95%以上, 重点领域是:钢铁、有色金属、无机化工、石油、新能源、航空、机床、汽车、电工电子设备、农业装备、信息技术、低压电器、工业自动化。

5.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85%以上。

(二) 第二阶段目标。

在实现第一阶段目标的基础上, 再经过5-10年的努力, 使我国标准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标准采标率达到90%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 加强国家标准采标项目的制修订, 提高标准水平。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立项、经费安排优先考虑采标项目, 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都要尽快采用和转化, 凡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都要优先立项。国家标准复审、修订时, 应考虑采用最新版本的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需要时可实行快速制订程序。鼓励采标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申报制定为国家标准。加强采标项目的进度跟踪和检查落实。

(二) 加强采标研究, 提高采标工作科学性、有效性、创新性。结合我国国情, 加强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及其与我国标准的比对、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 促进我国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的协调一致。加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对采标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采标基础理论、方法和措施研究, 加强对采标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在标准化科研项目选定和经费安排方面应优先考虑采标项目。

(三) 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力度, 争取采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争取以企业为主体承担更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的秘书处、主席或召集人工作, 在国际标准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使更多的国际标准反映我国技术和国情, 增强采标工作的主动性。加强国际标准制定过程的紧密跟踪和对策研究。努力将我国优势领域的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 争取更多叫得响的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变被动采标为主动制标。扩大中国标准的影响力, 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使更多中国标准为他国采用, 发挥引领作用。

(四) 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 为实现采标目标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及其认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发达国家标准化组织的技术机构设置, 加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包括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工作组和标准化工作组, 以下简称标委会) 的建设, 特别是要按照国际对口原则, 加强已有技术委员会下设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制定工作组的细化设置, 吸纳更多专家参与标准化工作。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没有设置标委会, 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标准化有较多需求的, 或属我国特色优势产业的领域, 应组建我国标委会, 并积极争取以我为主设立相应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鼓励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主体承担标委会秘书处工作, 涉及产品或与市场结合紧密的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制定工作组, 原则上应由国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承担秘书处, 并与国际衔接。加强标委会管理, 逐步建立标委会秘书处竞争、淘汰、激励等动态管理机制, 增强标委会活力。

(五) 加强标准化教育和培训工作, 为采标乃至整个标准化工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将标准化作为国民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乃至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 提高国民的标准化素养和意识。采取选拔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以企业专家为主体, 加大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 造就一大批有专长、懂标准、具有较强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活跃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培养一批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 使他们具备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管理层甚至领导层职务的素质, 并从中选派优秀人员到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 力争我国在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核心层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探索设立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 逐步建立一支标准化领域的专业队伍, 进而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特别是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的提升。要通过标准化工程师资格制度的实施, 吸收和培养一大批标准化人才, 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建立国家级标准化专家人才库。

(六) 加强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信息咨询与服务, 提高采标工作效率。加强标准化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争取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和多边标准信息平台, 获取国际和国外标准化动态, 以便有关方面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步伐, 整合行业、地方、标委会、企业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信息资源, 最大程度降低采标成本, 提高采标工作效率。各级标准化研究机构要向企业采标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 使企业能够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发展对外贸易。

(七) 加强采标宣传, 建立和完善鼓励采标工作的配套政策, 为采标营造良好氛围。将采标项目纳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定范围, 重点奖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采标项目。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 将采标项目纳入各级科技进步奖评选范围。在名牌和免检产品评定活动中优先考虑采标产品。加强采标标志制度的实施, 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大企业采标奖励力度, 对采标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八) 加强采标工作组织协调, 努力实现采标工作目标。采标工作是一项涉及全社会、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 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要按照“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 企业为主, 分类指导, 国际接轨”的工作方针, 全力配合, 加强组织协调, 切实发挥ISO和IEC及其认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对口组织在采标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共同推进采标工作。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 制定具体的鼓励性政策措施, 进一步加强采标工作。

篇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中国分类号】 R24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30-01

近年來,我国的中医事业发展迅猛,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同程度的重视,中医理论不断被人们关注,不论在诊断,治疗及护理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中医已经走向了世界,中医理论在西方普及及应用能让很多人吃惊,可以想象,在更多健康方面中医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祖国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定要符合自然界规律,人的意志说明,精神状态的好坏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活动的适度,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反之情志异常,精神内伤,对机会生理活动的影响,也干扰了正常的气血运行,《素问举痛论》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调畅而言。

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专病施护,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如何做好患者的精神及心理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专病施护,护士在业务水平上及患者病情转归都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辩证施护开展下去。

几年来,我科开展了多种专病施护,其中以子宫肌瘤、异位妊娠。我们根据不同患者提出不同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辩证施护措施。

1 情志方面

有的患者平素情志易抑郁易怒,我们耐心做真思想茶,调理其情志,劝其少生气动怒,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广避免不良刺激,防止七情致病,经常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病情转归,鼓励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照顾关心体贴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取得患者的信赖。

2 术后纳差

手术和麻酸影响胃肠功能,使胃肠功能减弱,可右术后第2天少量进流质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早日恢复,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应由静脉补充液体能量和电解质保持电解质平衡。

3 术后褥疮的发生

术后由于病员体质虚弱,无力活动,使局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出汗受潮湿、摩擦等,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防止妊娠的发生了。

4 一刀口感染渗出

术后第二天可取半卧位,以减轻腹壁肌张力,减轻疼痛,腹部有化脓病灶时更应取半卧位,使炎症局限有利于引流,并防止隔下脓肿,鼓励病人早日离床活动以促进康复,体制弱者可适当延迟离床活动时间,保持手术也清洁,注意切口渗出,血肿,感染,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术后如有咳嗽鼓励患者将痰咳出,咳嗽时协助患者按压刀口两侧以减轻腹压和切口疼痛,术后24 h内切疼痛时,根据医嘱给予镇痛剂,患者自诉刀口疼痛时,要了解是否体位不适,腹部胀痛或导床管刺痛等引起,须对症处理,不要滥用止痛剂。

5 术后腹胀

腹部热敷,同时忌食糖,牛奶产气食物,必要时可腹部等灸也可针刺大肠俞,足三里,公孙等穴,排除机械性更阻后再肌注新斯的明0.5~1 mg。

6 术后膀胱胀痛,阴道血性分泌物

6.1 手术后一般24 h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及颜色,鼓励患者可适当饮水,以便尿路通畅,拔管后膀胱早日恢复排尿功能,以免出现尿潴留,产后尿潴留可发生于正常分娩之后,但以难产及产科术后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而痛,属祖国医学“产后小便难”,“产后小便不通”等范畴,如患者出现尿潴留,临床上我们的一般采用温水冲洗外阴或热敷下腹部或用流水声诱导排尿或用针刺疗法;抽取新斯的明1 mg,双侧三阴交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以7号针头进针并反复刺激局部有酸胀感后回抽无血将药缓慢注入穴位内,每侧穴位注入0.5 mg,因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利尿活血功能而恢复膀胱气化,新斯的明为抗胆碱脂酶药,能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故在三阴交穴注射新斯的明更能加强膀胱肌肉收缩,促使潴留的尿液排出。

6.2 阴道血性分泌物也称血性恶露,因含大量血液得名,色鲜红量多,有时有小血块,镜下见多量红细胞,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血性恶露持续3~4 d,应每日观察恶露数量,颜色及气味,若子宫修复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时,应及早给予宫缩剂,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擦洗外阴1~2次,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质及气味。

7 小结

患者住院期间,我们根据病情从饮食调护、生活护理着手,协助患者做一些必要的生活需要,严格落实完成护理计划等方面人手,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患者很快痊愈,没有发生褥疮便秘、刀口感染及渗出,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后应注意的问题已患者做明确指导。

篇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国中医药办发〔2011〕51号

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是本质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切实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提升中医药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实现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增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若干意见》强调要“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等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目前,已经逐步建立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初显成效,文化产品惠及百姓。但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差距,高效顺畅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和创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尚需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专业队伍有待继续充实和加强。

二、明确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继承发展为主题,以树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以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大众,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让中医药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突出原创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快中医药文化发展步伐;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发挥文化对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引领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

(三)建设目标。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文化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之间关系协调,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持、发扬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素质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中医药文化发展繁荣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中医药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拓宽,中医药文化的海外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总结研究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从精神、行为、物质等层面提炼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实质。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方法,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医特点、行业特征并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二)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开展中医药文献、文物、古迹资源普查工作,系统研究中医药典籍、文物、古迹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及其文化素养。梳理中医药文化源流脉络,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为搭建中医药文化理论构架提供资源和依据。

(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持续做好特色理论、技术、疗法、方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应用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动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切实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

(一)中医医疗、保健机构文化建设。研究、制订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开展文化建设的政策与措施。遴选一批中医医疗、保健机构作为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建设工作。

(二)中医药科研机构文化建设。鼓励中医药科研机构加强文化建设和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增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文化底蕴,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过程中实现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中医药文化研究作为科研工作任务,设立专项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多出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三)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建设。强化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责任,发挥教育机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培养具备文化素养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

(四)中药产业机构文化建设。调查分析国内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鼓励中药产业机构加强文化建设。筛选一批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建设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全面带动中药产业机构文化建设,研发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名牌产品。

五、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

(一)中医药文化精品创作。汇集古代中医药文化精华,融合当代科学文化和中医药学术最新成果,创作包括图书、影视、音像、电子读物、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

(二)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继续实施中医药文化科普项目,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加强与大众传媒合作,面向社会广泛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文化氛围。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紧培养中医药文化专业人员,制订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建设一支涵盖研究、教学、传播、推广、科普宣传、管理等方面,专业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思想作风过硬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专业队伍。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人民群众喜爱、在行业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名家大师。

(二)中医药文化人才制度建设。设立中医药文化专职岗位和固定编制,保障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激发中医药文化人才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工作者潜心研究的政策和制度,对高水平中医药文化创新团队和个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国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中医药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

七、加快中医药文化机构设施建设

(一)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科普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中医药文化专门机构建设。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专门机构建设,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活动。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探索中医药类报刊社和出版社等文化机构发展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机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社会和民间文化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八、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

(一)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整合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和中医药文化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富有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专题会展、生态园区、音像出版物等中医药文化及其衍生产品,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

(二)发展中医药文化新兴业态。吸收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

九、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建设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载体。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载体建设,制订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做好中医药教材、古典医籍、音像制品和现代研究成果的翻译工作。编写一批高质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外文读本,规范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内容,提高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与交流质量。

(二)健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体系。加强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海外中医药机构合作,拓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对外服务领域。鼓励在海外创办“中医孔子学院”或“岐黄学院”,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理解、认同和接受。

十、加大对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研究、制订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优惠政策,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设立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经费,组织实施民族医药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课题,积极开展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十一、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订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划,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纳入中医药事业发展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其他中医药工作并重并举、共同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把中医药文化建设

作为评价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制订支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为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二)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中医药文化工作涉及卫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财政、教育、科技、外事等多个部门,应统筹规划,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部门合作、共同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平台,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逐步加大中医药事业经费中文化建设经费的比例,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重点扶持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支持重大中医药文化项目建设。

(四)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拓展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研究建立从业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执业及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文化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适宜、健康、实用的中医药文化服务,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文化消费,维护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文化权益。

篇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的中药处方制剂。长期以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满足临床需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与中医临床需求结合不够、优势和特色体现不突出等问题。根据《药品管理法》及相关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中药制剂特点,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势,体现了中医地域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特色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使用能够弥补市售中成药产品不足,有利于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能够服务于临床需求,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能够带动特色专科及医院特色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能够有效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经验,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能够为新药研发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指出,要“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扶持和促进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基本原则

一是重特色。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紧密结合本医疗机构的中医专科特色,注重体现地域特点和疾病谱特点,体现工艺、剂型的传统特色和合理性。

二是讲实效。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注重安全性,突出疗效,保证质量,方便使用,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是抓重点。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领域与品种,避免盲目追求品种数量,改变小而全、多而散的状况。

四是重传承。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要注重以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与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的传承相结合。

五是循规律。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既要体现辨证论治,突出中药传统特色,又要遵循药物研发的基本规律,注重临床使用数据的积累和效果的评价。

六是求发展。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立足于满足病人的需求,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制剂水平,为名科、名院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应按照《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突出继承传统,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发挥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奠定基础。

(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可免报资料项13—17。

利用传统工艺配制是指配制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包括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提取制成的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传统剂型、现代剂型,也包括按传统方法制成的酒剂、酊剂。

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是指能够提供在本医疗机构连续使用5年以上的文字证明资料(如医师处方,科研课题记录,临床调剂记录等),并提供100例以上相对完整的临床病历。

(三)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应注重安全性评价。不具备成立伦理委员会的医疗机构申请中药制剂临床研究,可委托已按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其他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进行审查。

(四)下列情况不纳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范围:

1.中药加工成细粉,临用时加水、酒、醋、蜜、麻油等中药传统基质调配、外用,在医疗机构内由医务人员调配使用。

2.鲜药榨汁。

3.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品。

四、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管理

(一)各地应推进《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实施,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质量管理水平。

(二)已获得批准的“医院”类别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如不具备配制条件或配制能力不足,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室或药品生产企业配制。

(三)《中国药典》制剂通则中未规定微生物检查要求的,其制剂配制可不要求在洁净区操作;非无菌制剂的药材净制、漂洗等前处理和提取用水可使用符合卫生学标准的饮用水。

(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内凭医师处方使用,不得在市场上销售或者通过互联网、邮购等变相销售,不得发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宣传广告。

(二)发生灾情、疫情、突发事件或者临床急需而市场没有供应等特殊情况下,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

符合《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调剂使用有关规定的民族药制剂,经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在本辖区内指定的民族医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民族医科室之间调剂使用,具体实施规定由各民族地区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

(三)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经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在本行政区域内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使用。跨辖区使用的须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1.经卫生部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对口支援。

2.国家级重点专科技术协作。

3.国家级科研课题协作。

申请及批准时,应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并明确数量、用途、使用范围和期限等,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

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应当对批准使用的医疗机构制剂的质量负责。使用制剂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制剂的说明书使用,并对超范围使用或者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

篇7: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

阜政办发[2007] 7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物业管理是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的活动。社区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居民区到工业、商业、公益事业等各类物业项目的管理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加强社区物业管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城市品位;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经营城市水平、促进城市房地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区秩序,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加强管理、改善环境、营造和谐社会、创建安全城市为目标,以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新住宅小区建设与物业管理同步为重点,坚持尊重现实、便于启动、落实责任、服务市民的工作原则,全面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扩大物业管理服务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二、理顺体制,构筑适合城市发展的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框架 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要按照“县区政府负责,街道办事处组织,社区居委会落实,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协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搞好社区基层组织与业主自治组织的共同协作,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对本辖区物业管理工作负总责。

1.组织所辖街道办事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2.落实办事机构,建立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工作体系; 3.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本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部署、检查和督导落实。

(二)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1.会同有关部门,科学划定社区物业管理区域,界定物业服务范围; 2.组织社区居委会、开发建设单位及有关产权单位,选举产生各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委员会;

3.指导辖区内能够独立实施物业管理的非住宅项目组建业主委员会和实施物业管理;

4.对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管理区域和项目进行指导和管理,保障业主委员会的正常运转及发挥业主自治作用;

5.对辖区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协调公安、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和小区综合整治工作。

(三)社区居委会要指导协调业主委员会,具体组织社区物业管理的实施。1.组织业主委员会制定业主公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并签订到户,规范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公共行为;

2.指导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或建立群众性物业服务组织,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组织物业管理实施; 3.督促检查物业管理企业和物业服务组织,落实管理服务合同,协调处理物业管理服务中的矛盾纠纷;

4.对住宅小区内损害业主共同利益的各类违章行为,及时上报相关行政执法部门,配合做好小区综合整治工作。

(四)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物业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

1.认真研究本地区物业管理发展规划、工作思路及发展目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提出工作意见;

2.负责全市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3.负责物业管理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会同财政等部门安排物业管理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方案,并搞好监督管理和检查;

4.落实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制度,组织物业管理行业的检查、考核和人员培训工作;

5.监管物业管理企业,协调处理物业管理重点纠纷案件,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

6.负责监督指导召开业主大会、组建业主委员会工作,并进行备案管理。

三、因地制宜,确定社区物业管理的模式和组织形式

社区物业管理实行等级性或基础性管理服务。要根据各区域房屋建设、环境配套、居民需求、业主意愿及服务约定等情况,确定物业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

(一)新建住宅小区。新建住宅小区要严格遵循规划设计方案,按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交通安全等要求进行建设,并通过招投标选聘有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等级性物业管理。规划、建设、房产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新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物业管理的监管力度。新建住宅小区要严格落实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配套设施交付使用许可制度。开发建设单位要按前期物业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完善物业管理移交手续,保证前期物业管理落实到位。业主委员会组建后,开发建设单位、前期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要按规定做好物业管理的转换衔接工作,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全面实行规范的等级性管理服务。

(二)老旧住宅小区。要根据居民的需求及承受能力,把物业管理同社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管辖范围为基础,界定各物业管理服务区域;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组织召开业主大会,组建业主委员会;以物业管理企业或群众性物业服务组织为基础,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活动。要加大对旧住宅小区的整治力度,逐步解决旧住宅小区环境、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对整治后具备条件的旧住宅小区,由业主委员会选聘专业物业管理企业按等级实施物业管理服务;对不完全具备条件的小区,由社区居委会牵头,充分利用公益岗位,组建物业服务队伍,落实以保洁、保绿、公共秩序维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管理服务,也可以采取“栋楼管理”的模式,确保事有人管。社区居委会开展物业管理的经费由小区全体业主承担,经费的筹集、管理、使用需经业主大会讨论通过。经费的使用情况定期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接受业主质询。力争到2008年年底前,物业管理覆盖到每个社区,基本建立体系健全、政策完善、责任到位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

(三)物业管理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物业管理服务内容要区别不同的物业性质和特点,确定管理服务的项目和等级。物业服务收费要遵循公正合理、质价相符的原则,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新建的住宅小区,其管理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根据区域内规划建设、配套情况和设定的管理服务项目,依据物价、房产部门制定的物业管理等级评定标准,确定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旧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服务由社区居委会负责落实物业管理服务项目,聘请物业管理企业或物业服务组织提出收费标准和依据,经社区居委会组织召开业主大会讨论通过后,到辖区街道办事处、物价部门和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与物业管理企业或物业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在小区内公布实施。

四、突出重点,切实抓好社区物业管理的规范运作

(一)规范物业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新建的物业项目,在业主委员会未成立期间,必须实行前期物业管理。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应提供《前期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业主临时公约》和物业管理用房,并按规定选聘有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前期物业管理。

(二)规范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和工作程序。每个物业管理区域都要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行政组织和业主自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程序,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原则上从社区居委会、有关产权单位及物业管理区域内离退休人员、热心公益事业人员中推荐人选,主任可由社区居委会成员担任。业主委员会主要负责召集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监督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监督实施业主公约等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和支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街道办事处要支持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业主委员会成立前或集体换届期间,由街道办事处指定社区居委会代为履行业主委员会的职责,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三)规范物业相关合同管理工作。一是开发建设单位与房屋买受人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要有物业管理的相关条款,约定房屋交付使用后物业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服务等级及对应的收费标准。二是业主委员会成立前,开发建设单位要与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前期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三是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要依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和业主临时公约,并认真履行。四是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应当代表业主与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正式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业主应当根据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用。对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的,业主委员会要协助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督促、催交;经督促仍不交纳的,由物业管理企业依法催交。对物业管理企业违反合同约定的,由业主委员会按合同约定予以处理;双方有争议的,由社区居委会调解处理;调解处理不成的依法解决。

(四)规范物业服务行为。物业管理企业要依据服务合同,切实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对超出服务合同的事宜,要与业主委员会协商确定后实施。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街道办事处,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企业诚信档案制度,认真评定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业绩和诚信程度,并在资质评定和年检、物业招投标中作为重要条件;要建立健全物业投诉责任机制,及时查处物业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督促物业管理企业整改,切实保障业主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淘汰、退出机制,对物业服务不到位、业主投诉较多的物业管理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按阜委发[2005]3号文件要求,社区居委会要通过社区服务承担其管理和服务职能。条件成熟后,由社区居委会组织业主,在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企业实行物业管理或业主自治管理。

五、明确责任,落实扶持社区物业管理的各项政策

(一)明确责任。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履行工作职责,配合做好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根据职权法授、有权必有责的原则,对住宅区域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整改和处罚。

1.工商、文化、教育、卫生、环保、公安、房产等各职能部门,不得为在住宅区域范围内所开展的各项损害广大业主共同利益的经营单位或个人核发经营许可;对已颁发的经营许可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行为。2.市综合执法局要严格按《阜新市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市政府第57号令)的相关规定,对住宅区域内的违规行为进行监管。

3.市教育局负责对住宅区域内利用居民住宅、商业网点开设办学场所进行监管。

4.市公安局负责落实住宅区域内的各项治安管理,督促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物业企业做好治安协助工作;指导合理划定行车路线和停车位;定期对消防设施和消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违反社会生活噪音污染防治法律规定所产生的生活噪音进行监管。

5.市环保局负责对住宅区域内开设的酒店、歌厅等娱乐场所及建筑施工、生产加工等所产生的油烟、噪音、废气等行为进行监管。

6.市监察局对在监管过程中执法不力、不作为的部门,按照《辽宁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阜新市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进行责任追究。

7.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组织)负责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卫生清扫保洁、花草树木养护、车辆停放管理以及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项目。各相关专业设施管理部门要做好社区内供电、供水、供暖、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及服务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二)加强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积极扶持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凡批准设置的经营性临时摊点、早市等收费项目,相关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以补充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费用。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实施“扩大再就业工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程”,给予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优惠政策。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搞好配合,从政策上、业务上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驻社区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要支持和参与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三)落实资金保障。加大社区物业管理资金的筹集力度,一是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提高市民、业主缴费意识的同时,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组织)要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物业服务收费率,为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政策、标准和办法,依据相关规定将资金管好、用好。三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适当安排社区物业管理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推动旧城区物业管理的全面开展。

(四)按照国家《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备必要的物业管理用房和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在2万㎡以下的新建住宅小区,建设单位应提供不低于60㎡的物业管理用房,每增加1万㎡,增加20㎡的物业管理用房;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不低于20 ㎡。对整治后和已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各级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动员和鼓励住宅小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采取相应部门给予配套政策,各县区、街道筹建,驻区单位援建,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建设配套相应的物业管理用房和业主委员会用房。

六、加强领导,确保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区物业管理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工作覆盖面广,推进难度大,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措施,全力推进。为加强对全市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委员会(名单附后),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把加强社区物业管理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摆上议事日程,落实机构,明确任务,将工作细化分解到基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舆论宣传。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了解政策,强化物权意识,树立物业管理的商品消费观念,引导广大市民主动支持、参与物业管理活动,积极维护社区环境,及时缴纳物业服务费用,及时化解物业管理活动中发生的服务纠纷,努力形成“社区是我家、洁美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搞好督导检查。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本辖区物业管理工作计划,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对工作情况实行定期调度,推动工作落实。要逐级签订责任状,建立物业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完善县区、街道、社区三级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七年八月十七

阜新市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 任:潘利国 市长 副主任:李明山 副市长

姜伟华 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薛景岐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建委主任

成 员:柳树杨 市政府副秘书长、阜新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刘守祥 市政府副秘书长、阜新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梁 爽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主任 史淑凡 市监察局局长 计万森 市教育局局长 包凤林 市民政局局长

刘福来 市综合执法局局长 朱立伟 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局长 井 波 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副局长 李 兵 市文化局局长 王 捷 市卫生局局长

何 伟 市环保局局长

王福春

市物价局局长

姜勇波 市政府市民投诉中心主任 郎照军 市工商局局长 李志成 阜蒙县县长 李德新 彰武县县长 付志宏 海州区区长

艾红锷 细河区区长

张 盈 太平区区长

曹贵刚 新邱区区长

黄宝浩 清河门区区长

篇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

《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等措施逐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若干意见》还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时间表”,提到应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据《人民日报》)

上一篇:XX年“三八妇女节普法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小学安全健康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