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2024-05-31

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共6篇)

篇1: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简答)

1、档案管理工作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利用

2、档案行政工作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指导

3、档案教育工作

1934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档案专业 1946年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

4、档案宣传工作

内容:宣传档案、宣传档案工作、宣传档案人员

形式:口头宣传、大众媒介传播、档案陈列与展览、档案专业报刊、档案网站

5、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6、档案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内容:

1、全国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核心)①国家档案按规定分别由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集中管理。(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②全国档案工作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统计、分级、分专业管理。③对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手段)①维护档案的完整(数量、质量)

②维护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上采取相关措施,使档案不受损坏、延长档案寿命,不丢失、不泄密、不超范围扩散)

3、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目的)

三、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分散式(英国式、瑞士式、美国式)

2、集中式(中国式、法国式、瑞典式)设行政机构

四、综合档案馆

1、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的机构。

2、科学文化事业性质(管理的对象、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职能)

五、专业档案馆

1、解释: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

2、类型:特殊载体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部门档案馆

六、企业档案馆

1、涵义: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具有档案馆的一般属性、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服务本企业)

2、特点:综合性、专业性

3、设立:大型以上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到企业档案工作的基础状况、经费由企业自行解决

七、档案室

1、解释:各机关统计保存和管理本机关档案的内部机构,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

2、性质: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服务于本机关

3、任务: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的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4、类型:普通、科技、音像、人事、综合、联合、档案信息公司。

八、档案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上级对下级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档案交接关系,各级各类间有协作关系

九、文件中心1950美国

1、涵义:介于文件形成单位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之间的过渡性档案管理机构

2、特征:实体性管理机构、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对休眠阶段的档案只有保管权没有所有权、同时承担文件管理咨询与培训的职能

十、档案寄存中心

由国家综合档案馆或其他独立法人设立的,为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提供档案寄存有偿服务的机构。

十一、档案事务所

服务对象:行政区域内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乡村、公民个人等。服务范围:档案业务的指导、咨询、各种档案劳务性服务工作

十二、档案工作的特点

1、服务性

①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以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特殊性服务工作。

②客观属性之一

2、文化性

①档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②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③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④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3、管理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②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③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4、政治性

服务方向、开放程度大小、机要性(保密和利用)

5、科学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②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③档案工作要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十三、档案工作的效益

1、社会性:档案工作投入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2、隐蔽性:属于一种间接性受益,较模糊

3、滞后性:从收集到开放利用和到取得实际效果,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十四、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

1、文档一体化(解放前合后分)

2、图情档一体化(信息管理一体化)现分未和

3、智能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文件和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档案缩微化和档案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

4、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①社会物质生产: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决定档案工作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决定档案工作的目的和性质、基本原则 ③科学文化事业:产生更多的档案信息需求,互相影响

④社会档案意识(自身发展水平)薄弱:重视史料、凭证价值,忽视决策参考、情报价值

5、社会化发展规律:来源、管理、服务

十五、档案工作国际合作的基本形式

1、国际档案理事会1950年8月 法国巴黎,我国1980年参加,为甲类会员

2、国家间建立双边的档案工作合作关系

3、开展国际的档案学术交流活动 十六、三个公约 1954年《海牙公约》,1970《巴黎公约》,1983年《维也纳公约》

十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涵义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计算机化+网络化+通讯现代化

十八、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1、涵义:利用科技手段将纸质文件等扫描和注入,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

2、原则:规范性、安全性、效益型

3、内容:档案目信息的数字化、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

十九、档案网站的建设

1、功能:服务、宣传、交流

2、内容:档案工作信息、档案机构信息、档案资源信息、档案利用服务信息、地方特色文化信息

二十、数字档案馆建设

1、特点:存在方式(网络、无形)运行方式(存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功能定位(存取为中心)

2、与实体档案馆的关系:

①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 ②数字档案馆对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③数字档案馆为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二十一、档案工作法律概述

1、档案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是国家与人民意志在档案工作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国家的宪法及立法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

2、档案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性的规范文件的总称

3、档案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制定

二十二、《档案法》

1、制定: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8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修改: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3、施行原则:以事实为依据,法律规定为准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施行方式:

①遵守:义务性、禁止性

②使用:国家机关及其组织成员、国家法定的司法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③具体:制定强化执法力度的档案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加强与各有关方面合作,争取社会的支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二十三、档案职业道德

1、解释:档案人员共同认可的并在职业活动中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2、内容

①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保护档案完整安全、运用来源原则保持文件间的历史联系、保护档案的证据作用、确保档案所含信息的连续性、对工作活动进行记录并能辩护)

②遵纪守法,严守机密(保护国家的安全及集体和公民个人的隐私、珍视国家和社会的信任,客观对待工作特权、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

③博学求进,公正服务(提高知识、工作、专业水平)

二十四、档案工作标准

1、涵义:以档案工作领域中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为对象而制定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2、工作标准与工作法规的异同 ①同:由国家权威机构发布

②异:前者以档案工作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在各有关方面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实行,多为推荐性;后者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关系等为目的,多为强制性。

3、种类:性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实际法律效力(强制性、推荐性)相关程度(正式、参照)适用范围(国际、区域性、国家、专业或行业、企业等)

二十五、档案工作标准化

1、涵义

①一个工作活动过程,一项智力性系统工程

②通过实行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等管理控制活动,节省经费、提高效率、获得效益 ③追求档案管理活动的最佳效果

④需要不断补充、完善所指定标准的工作活动过程

2、过程: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典型化、格式化

3、具体措施

①坚持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

②靠有关部门运用有效的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手段保证;做好实施标准的宣传、教育、解释工作

二十六、档案学研究范围(基本模式)

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史学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边缘性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

二十七、档案学学科特点

综合性和社会性、实践性和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十八、档案学的学科体系特征

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二十九、中国档案学的主要成就

①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②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 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④档案学的史学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十、档案概念

1、直观描述:用文件、文书、文书材料等作为属概念

2、抽象揭示: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记忆工具等

3、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4、对定义的理解: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历史记录性

5、实存形态:档案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凡是对历史事实具有某种清晰、明确的原始记录作用的东西,尤其是文件的定稿和正本;内容信息的清晰度、明确性较强且形体具有唯一性的档案形态,其原始记录价值的程度较高。

6、形成过程:有意、无意地制作+有意地处理保存

7、真实可靠性:真实、直接反应了历史事实、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客观现象(档案自身没有假的)

十一、档案与相关事物

1、信息:档案为种、信息为属,属包含种

2、文献: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内容较系统完整,不具原始记录性;档案注重现实的查考利用价值,内容零星

3、图书:具有知识和信息记录性的特点,是系统性的知识,管理图书采用逻辑管理

十二、档案的种类

公务与私人,历史与现行,文书、科技与专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建国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产生的档案),旧政权档案(建国前)

十三、来源原则

1、定义: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

2、形成和发展

①法国“尊重全宗原则”1841年十四号法令:来源于一个特定机构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全宗内的文件按主题类别整理、主题下按年代、地区或字母排序、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起源)

②德国“登记室原则”1881:先按来源分类,再按原始顺序和整理标记(正式形成)③缪勒、斐斯、福罗英1898《荷兰手册》:科学地阐释全宗的定义,论证了全宗的有机整体性,指出一个全宗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按照已定规则形成、成长和变化(理论论证)

④布鲁塞尔大会1910: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促使各国档案人员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确立来源原则为档案专业人员的基本原则(普遍认可)

⑤组合思想:英国詹金逊1922《档案管理手册》档案组合,突出形成机关的独立性;1941美国国家档案馆文件组合,以文件来源为基础,结合考虑机关行政管理师、文件复制性和文件数量等因素而组建起来的具有组织和职能相关性的文件整体。(灵活运用)

⑥德国布伦内克1946《档案学—欧洲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历史》“自由来源原则”:自由来源原则是一个总论;档案集合是一个有机集体;来源思想不是保持固定的来源,应该讲来源和事由配合成一种相当的比例关系(部分修正)

⑦“体系化全宗理论”我国1980s提出了全宗的定义和基本涵义;提出了全宗的构成条件(独立行使职权、设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设有管理人事机构);提出了划分全宗类型的主要标准;提出了“全宗群”概念(维护全宗间的有机联系);明确了全宗内档案分类的科学方法(机构、、问题)

3、内容:尊重来源、尊重全宗的完整性、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

4、冲击:机读档案的出现、信息权得到共识、西方国家档案工作变化(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决定论”

5、重新发现:特里库克“新来源观”,戴维比尔曼“元数据”

十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产生背景:文件数量的增加、文件管理的出现、文件中心的建立

2、形成与发展

①1950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罗吉尔.艾利斯,文件运动分现行阶段、暂时保存阶段、永久保存阶段 ②1960S曾三“档案自然形成过程论”,立卷归档、档案室、档案馆

3、内容

①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②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

③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决定)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4、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视为档案人员参与现行文件管理(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①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各阶段文件的内容、物质形态、基本属性完全相同)②揭示了文件运动的阶段变化,为文件的阶段式管理提供了实践原则 ③解释了文件运动过程的前后衔接和各阶段的相互影响

5、修正:文件运动的整体性保持不变,文件运动的阶段性特点,价值形态和相关因素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文件价值与服务对象,保管场所与管理方式等)

十五、档案鉴定理论

1、年龄鉴定论:1901德国迈斯奈尔(内容、来源)①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

②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地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地抛弃 ③不要以抽象概念为价值标准

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 ⑤作暂时作用的档案达到目的后应当销毁

⑥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过程中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

2、行政官员决定论:1922英国詹金逊-文件的鉴定应由产生它的行政官员负责

3、职能鉴定论:1934波兰卡林斯基-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最高行政机关的文件应永久保存,低级机关的文件保存一定时期后就可以销毁)

4、文件双重价值论:1956美国谢伦伯格(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

5、利用决定论:将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实际利用和预期利用视为鉴定档案的最重要标准,鼓吹第二价值决定档案的根本性质

6、宏观鉴定论(通过文件形成者职能)

①社会分析和职能鉴定论:主张档案应体现文件产生时期的社会价值 ②文献战略:以文件的主题为标准,分析文件产生的背景

③宏观坚定战略:特里库克-应全面考虑社会结构、文件形成过程、文件形成者及其职能等

7、基本内容: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对鉴定原则的规定、对鉴定标准的制定(来源、内容、形式特征、相对价值、效益)

篇2:档案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档案学 P191 是以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提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档案 P6 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3、电子文件 P42 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4、来源原则 P239 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组织和个人。据此,来源原则指的就是档案馆按照档案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

5、档案价值 P47 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6、档案工作基本原则 P76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7、职能鉴定论 P274 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和保管期限。

8、数字档案馆 P130 是利用网络技术,将分布于不同档案机构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加以互相联结,提供及时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实质是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

二、简答

1、简述档案的凭证价值。P48 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它这种可资为凭的特性构成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之一——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的特点。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记录,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和处理问题的依凭,认定法律权利、义务与责任的证据,以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之所以有凭证价值,是由档案形成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内容看,它是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事后为使用而另行编制的,因此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的形式特征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

2、档案室的任务。P89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地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档案室的具体任务:

(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2)负责管理本单位的全部档案和相关资料,并积极组织提供利用;(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3、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什么? P159 档案职业道德,是指档案工作者在从事档案行政、档案保管和利用服务等项职能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档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保护档案及相关资料的完整与安全,以确保其作为历史证据的可靠性;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从历史、法律、职能、行政管理等角度,对档案文件、资料进行筛选、鉴定和保管,切实合理地运用来源原则,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③ 档案工作者在进行文件的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当保护档案的证据作用。

④ 档案工作者应当确保档案所含信息的连续性。

⑤ 档案工作者应对他们从事的工作活动进行记录,并能对其工作进行辩护。(2)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注意保护国家的安全及集体和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得销毁相关的档案文件信息,尤其是易于更新和消除的相关电子文件信息。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珍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特殊信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利用其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求私利。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保密习惯。(3)博学求进,公正服务

① 档案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不仅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 档案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档案信息,为档案用户服务,即为所有合法的利用者提供公正的服务。

③ 档案工作者应当通过与其他专业工作人员的合作,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供利用。

4、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P92(1)拟定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

(2)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和筹建档案馆,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

(3)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

(4)组织和指导档案工作业务经验的交流、档案干部的专业教育和档案科学研究。(5)组织和参与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

5、简述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轨迹。P273(作简答自己作适当删减)档案鉴定理论是各国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依据长期积累的鉴定实践经验,对档案价值规律和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进行的科学总结,对鉴定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年龄鉴定论

年龄鉴定论是德国档案学者迈斯奈尔于1901年提出的。他的理论体系由6条一般原则和7条具体标准组成。原则包括:①事关档案存毁的决定必须当机立断;②必须避免极端行为,既不要过于谨慎地保存,也不要过于随便地抛弃;③不要以抽象概念作为价值标准;④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16世纪以前的案卷不得销毁;⑤第五,为暂时目的使用的案卷在达到目的后应当销毁;⑥一个永久性机构成立过程中经过的案卷应当保存。鉴定标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内容,二是档案来源。

迈斯奈尔的鉴定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首先,他第一次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诊断;其次,他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鉴定原则与标准;再次,他第一次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2)行政官员决定论

行政官员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希拉里·詹金逊。他在1922出版的代表作《档案管理手册》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鉴定思想,其核心观点就是,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

詹金逊的鉴定理论有其正确与合理的一面。因为档案文件既不是档案人员所形成的,也不为档案人员所用,其价值判定及存毁自然不能由档案人员单独决定,而应主要由档案文件的形成和利用者决定。但他将档案人员排除在鉴定工作之外,也有明显的局限性。(3)职能鉴定论

波兰档案学者卡林斯基在1934年发表的论文《文件的选择》中提出,应按照文件形成机关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的重要性,来确定档案文件的价值及保管期限。说的具体一点,档案文件价值的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其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在总体上成正比。

职能鉴定论进一步发展了迈斯奈尔的来源鉴定思想,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形成机关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文件的价值相应就越大。这一结论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档案文件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价值,绝不能仅仅由其形成机关的级别地位来决定,而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具体分析。(4)文件双重价值论

美国档案学者西奥多·谢伦伯格在1956出版的代表作《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鉴定理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一是对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二是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者的第二价值。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对鉴定第一价值负主要责任,而鉴定第二价值则应主要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完成。

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具有明显的进步与深刻之处。这种鉴定观的理论贡献是:一是它确认了档案价值是档案文件客体满足利用者主体需求的关系,真正揭示了价值的实质;二是把档案价值根据不同需求主体区分为两种形态,使认识更加深入。

(5)利用决定论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档案学者菲斯本、布里奇弗德和芬奇等。这种鉴定观一切从利用者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学者的需求是判断文件价值的决定性标准。利用决定论的倡导者们希望通过关注利用者的需求来增加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不容否认的,且很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无法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消弱了文件来源的重要地位。(6)宏观鉴定论

宏观鉴定论主要包括“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文献战略”、“宏观鉴定战略”。

①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由德国档案学者汉斯·布姆斯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到90年代基本成熟。理论核心就是以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值。

②文献战略由美国档案学者海伦·塞穆尔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核心思想也是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的价值。

③宏观鉴定战略由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核心思想同样是依据形成文件机关的职能对档案文件进行宏观鉴定。

④上述三种鉴定理论将档案价值与社会的运行方式、发展动态紧密相连,视档案价值为社会自身价值的反映,属于一种广泛的社会鉴定观;强调职能鉴定标准,认为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就是社会宏观职能的最佳体现,属于一种宏观的职能鉴定论。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且呈一体化的宏观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具体化,容易造成浮泛、粗放的鉴定结果。

6、档案法律、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及其关系是什么。P139 档案工作法律,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档案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关于档案行政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与档案事务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而档案法规的制定主体则是国务院。

第二,档案法律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它是国务院制定档案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法规的渊源。就此而言,档案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要以法律为准绳。

第三,档案法律所调节的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档案法规所调节的对象则具有特定性和专指性的特征。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的联系在于:

首先,两者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有效地规范和调整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以利于档案事业的正常工作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其次,尽管档案法律高于档案行政法规,但是,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再次,档案法律与档案法规均应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

档案法律与档案规章也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档案规章从属于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或者说是档案法律和档案法规具体化的产物,更具有特定性与操作性。与档案法律相比,档案规章优势在于:

第一,档案规章的制定程序比法律简便。第二,档案规章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第三,档案规章的规定比档案法律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

三、论述

1、试述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四个方面)[08年论述] P108(1)档案工作的分化与整合规律。

从档案工作的发展历史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是不分的,档案工作与图书资料工作也是不分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档案工作才真正从文书工作、图书工作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观的形成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①文档管理一体化

“文档管理一体化”是指将目前机关中的“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工作,整合成一个既统一又分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过程。②档案、图书、情报管理一体化

将档案、图书、情报综合管理并进行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功能上的互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2)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

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规律突出表现在档案技术设备的变化上。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②运用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实现文件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③档案缩微化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3)档案工作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性规律

①一方面,社会环境状况影响和制约着档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

②另一方面,档案工作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也对社会环境变化,特别是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4)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规律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扩大、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档案的来源与形式日益广泛和多样,档案信息服务逐步社会化,档案管理越来越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试述档案工作的性质。(五个方面)P101(1)档案工作的服务性

档案工作通过提供档案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档案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这种特殊途径,决定了它是一项服务性工作。

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档案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2)档案工作的文化性

①档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馆具有保存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档案馆作为社会文化的聚集地,汇集了具有重要文化内容的档案,从一定意义上看,档案馆具有文化传承作用。

②档案馆具有传播社会文化知识与信息的作用。

档案馆是人类文化财富的宝库,必然在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③档案馆具有社会文化教育的作用。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是社会文化历程的结晶,既是反映和维护民族历史真实面貌的可靠见证,也是认识民族历史的重要渠道,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④档案馆具有发展科学文化的作用。

档案馆需要对档案所记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研究与开发,为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做出贡献。(3)档案工作的管理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档案的专门业务。

档案工作的管理对象是档案,管理的目的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

②档案工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档案工作管理对象的独特个性及其基本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上的自成体系,决定了它在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③档案工作是社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档案工作这一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牌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更大管理系统之中。(4)档案工作的政治性

①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向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集中表现。

②档案工作的开放度大小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

③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也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表现之一。(5)档案工作的科学性

①档案工作是一项为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的工作。

②档案工作实践中包含着特殊的规律与丰富的科学内容。

③档案工作大量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成果。

3、试述档案学科体系的基本内容。(五大部类)P198(1)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

档案学基础理论是由关于档案现象的一般性认识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关于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性问题的理性认识等构成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应当注意建设好以下学科科目: ①档案学原理:

主要研究和阐明档案现象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的产生原因、社会背景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律、特点、相互关系等。②档案术语:

主要研究关于档案专门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和基本原则。③档案法规:

主要研究档案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的有关理论的原则。④比较档案学: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找出各国、各地区、各领域、各时期档案学理论与档案工作的异同,及其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档案史学研究

档案史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①中国档案事业史:

是研究中国档案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客观规律与特点的档案学科目。

②外国档案事业史:

即研究世界各国档案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③档案学史:

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档案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和特点。

(3)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

档案学应用理论是以研究档案管理中具有普遍性规律的具体问题、具体原则、具体方法为对象的档案学学科门类。其研究主要同以下几门具体的学科有关: ①档案事业管理学:

主要研究国家档案事业宏观管理活动的理论、原则和方法。②档案管理学:

是研究各种门类档案的一般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的档案学分支学科。③科技档案管理学:

是专门研究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学科。④档案编纂学:

主要研究档案信息的编辑、加工及出版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4)档案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档案应用技术的任务主要应由以下几门学科来承担:

①档案保护技术学:

是研究文件与档案制成材料的自然性状和保护技术的学科。

②档案缩微复制技术:

是研究档案的摄影、冲洗、加工、拷贝、还原、存储、检索等技术进程的学科。

③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

主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问题。(5)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边缘性研究

在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与边缘区域中,值得开拓的学科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记录信息管理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记录性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的交叉学科科目。②文件管理学:

是从整体上研究文件现象的产生、运动规律和特点,以及文件信息科学管理与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门类。③档案社会学: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来研究档案学中某些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④档案心理学:

既运用档案学研究方法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档案学有关课题的交叉新兴学科。

4、国家档案馆的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是什么? P85 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综合档案馆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

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我国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综合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概括起来,综合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第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第三,参与编史修志。

5、何谓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P258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从文件到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是现代档案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它是研究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研究文件属性与管理者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是对文件和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第三,文件在第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从文件运动形态的角度分为现行、半现行和非现行三个阶段;

从文件保存场所的角度分为在承办单位存留、在中间档案馆存留和在总档案馆永久保存三个阶段;

从文件运转流程的角度分为文件的产生办理、现行利用、过渡保存和历史保管四个阶段;

从文件管理程序的角度分为文件的形成、使用与维护、鉴定和选择、档案管理四个阶段。

6、中国近代档案学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是什么? P213 我国将有关档案现象作为一个独立性的专门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第一,1933年,国民党发起“行政效率运动”,这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行政效率研究会创办了机关刊物《行政效率》杂志,刊载了60多篇相关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总结了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中国近代档案学思想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史学界整理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的经验获得的。

第三,近代意义上的档案教育的分立,对促进档案学思想的产生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代表为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创办的档案管理专科。

1935年腾固撰写了《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档案学的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并初步形成体系。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学建设取得了令巨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就: ①档案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书情报档案专业评议组的成立,档案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确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出版等,都是客观的证明。

②档案学已建设成由若干分支学科构成的群体。

就总体而言,中国档案学已成为具有较完整系统的、多层次的一系列分支学科组成的群体,档案学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③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原理》等多部专门以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为内容的档案学著作的出版,以及大量的专门研究档案学基础理论的学术论文的问世,对档案和档案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信和探讨。④档案学的史学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对中外档案事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取得的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对中外档案事业史中的一些问题的澄清,以及对断代档案史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都表明中国档案史学的研究正在向专深文献发展。⑤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绩显著。

我国十分重视从宏观上研究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理论及其原则与方法,对档案工作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对世界档案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⑥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绩斐然。

篇3:概论机关档案和机关档案工作

关键词:机关档案,机关档案工作,分析

1 机关档案的概念与特征

机关档案是国家机关在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反映其主要职能活动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作为档案, 机关档案具有档案的共同特征和作用。但它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

1.1 机关档案形成主体的特定性。

机关档案是国家机关在其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 而非其他社会组织。这一点决定了机关档案与其他档案的不同。

1.2 机关档案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虽然从整体而言, 机关档案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但由于机关职能活动的特定性和稳定性, 从而使得机关档案的内容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某一特定机关而言, 更是如此。

1.3 机关档案的形式具有规范性。

虽然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一定的条件和需要形成一定形式的文件, 这决定了档案形式的多样性,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形式将会更多。但是机关档案在其形成过程和积累过程中通常要按照法定程序、采用法定格式的, 否则其效力和作用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与其他档案相比, 机关档案的形式更具有规范性。

1.4 机关档案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和管理主体的特定性。

机关档案与其他档案不同, 其所有权主体只能是国家而非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其管理主体也只能是机关本身或国家各级档案馆, 而不能由个人集体或者其他档案社会服务机构管理。

1.5 机关档案价值主体的相对稳定性。

机关档案是国家机关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其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本机关所需, 为国家机关整体所用, 而其对社会公众的价值则相对较小。从这个角度讲, 机关档案的价值主体是相对稳定的。当然, 随着国家机关活动的公开性、透明性日益增强, 社会公众这一价值主体也会不断扩大。

1.6 机关档案的种类相对单一。

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主要是通过其管理活动来实现国家职能的, 因此, 其形成的档案更多地表现为文书档案。但这并不否认在极个别机关会形成大量科技档案和专门性很强的档案。

2 机关档案工作

机关档案工作是指国家机关内设档案机构 (通常指机关档案室、档案科、档案处等) 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 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的活动。因此, 我们通常也把机关档案工作称之为机关档案室工作。

2.1 机关档案室的地位和作用

机关档案室是各机关统一保存和管理本机关档案的内部机构, 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 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从全国档案工作来看, 档案室是国家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最普遍、最大量、最基层的业务机构。机关档案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档案室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是维护机关历史面貌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 档案室工作是整个档案事业的基础之一。这一点表现在:第一, 档案室是国家全部档案不断补充的源泉。整个国家档案的完整程度和连续积累, 首先取决于档案室;第二, 档案室是档案形成后首先提供利用、大量发挥现实作用的前哨;第三, 档案室是长期保管具有长远价值档案的过渡性机构、它为档案馆创造, 工作条件, 特别是档案室管理对档案馆的档案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2.2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和主体任务

档案室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为本机关各项工作服务, 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档案室的具体任务包括:

2.2.1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2.2.2接收和保管本机关各单位交来的档案材料, 进行必要的整理、鉴定、统计、编目和研究, 积极开展利用工作, 同时收藏和管理一些有关的内部书刊等资料, 配合档案提供利用;2.2.3定期把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

2.3 机关档案工作的特点、

机关档案工作的地位、作用与任务决定了机关档案工作具有以下特点:2.3.1机关档案工作内部性强。机关档案工作虽然承担着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的重任, 但是其主要工作依然具有很强的内部性。无沦其业务指导, 还是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和利用, 都主要局限于机关内部;2.3.2机关档案工作业务性强。机关档案工作虽然有档案工作行政管理之职能, 但是其主要任务依然是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和利用;2.3.3机关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的联系性强。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转化而来的, 档案与文书在实体上的前后承接关系, 决定了机关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的紧密联系;2.3.4机关档案工作行政性强。机关档案工作虽然业务性强, 但与其他档案工作相比, 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职能。

3 加强机关档案工作的途径

3.1 创新发展思路

各级党政机关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档案工作法规为依据, 贯彻执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同时, 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通过深入调查机关档案资源情况、现场施行档案工作业务指导等措施, 实现机关档案工作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逐步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

3.2 创新管理机制

机关档案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具有重要性、普遍性。《档案法》和《黑龙江省档案工作条例》虽然没有明确党政机关设置档案机构的规定, 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及加强机关档案工作的需要, 各级政府应把解决党政机关和各单位增设档案机构问题摆上日程。可根据各个部门承担的任务、机关文书和专业档案数量等实际情况, 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各级档案、人事部门也应当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统一思想, 加快机关档案体制改革的步伐。

3.3 创新专业档案管理制度

据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约有2万个专业档案馆 (如地名、科技、测绘、城建档案馆) , 但多数仍然是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表明, “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 常常出现“政出多门”, 工作扯皮等不良现象和问题, 给档案事业带来不利影响。据了解, 目前, 全国建立起地名档案专业馆的省 (市、区) 有十四五个, 有一部分是县 (处) 级别的, 但多数为科级, 而市、县两级建立起档案室的更是寥寥无几。连基础档案安全保管都做不到, 提升功能为民生服务就是空话。因此, 建立有效、和科学的专业档案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应按照《档案法》的规定, 由将专业主管部门及其档案管理机构负责对本系统的档案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 同时还要接受同级的地方档案行政机关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各级档案行政机关也要与时俱进, 要从大力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出发, 增强改革意识, 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专业档案管理制度, 还要在档案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业务培训、落实岗位补贴政策方向给予指导和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高莉.依法治档强化机关档案工作──全省机关档案工作回顾[J].兰台世界, 1997, 10.[1]高莉.依法治档强化机关档案工作──全省机关档案工作回顾[J].兰台世界, 1997, 10.

篇4:档案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评析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知识交流;期刊评价;效率分析

1 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评价理论分析

文献是知识,尤其是新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期刊是文献知识的重要载体。期刊论文之间的相互引用,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体现了知识交流的流动和演化。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表征着期刊作为知识载体,承载着学科知识传播、输出和影响力大小的能力。因此,评价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对于正确评价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不仅为期刊主办机构提供一个评价和定位期刊的新视角,也为期刊提高影响力、扩大传播知识能力,提高出版绩效提供参考意见。

目前关于知识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知识交流的模式、机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评价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研究还较少。现有的知识交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评价体系、效率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知识效率测评。如卢兵[1]利用数学模型建立并测算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长度效率和宽度效率。沈能[2]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对我国大学知识创新效率进行评价。李建华[3]利用DEA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知识生产效率进行测定。胡平波[4]通过构建网络组织成员间知识共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成员间知识共享效率进行整体评价。肖丁丁[5]应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测评了260家合作企业的创新效率。通过对目前知识效率测度理论和方法的分析,结合期刊知识交流的特点,本文认为利用DEA分析方法测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比较合理。基于此建立期刊知识交流的投入产出效率测评体系。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评价就是衡量期刊知识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和绩效。期刊知识的投入主要是期刊刊载文献的数量和规模,体现着期刊刊载知识量的大小。表征指标可以为期刊载文数量、期刊参考文献数量、期刊作者数、机构数等。期刊知识输出主要指刊载论文出版后被利用的情况,包括期刊被引用次数、被引用的篇数、被引用的刊数、期刊下载、阅览以及期刊的学科、地域、机构引用情况等。

2 研究方法与指标设计

2.1 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是一种针对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同类型部门之间相对效率有效性进行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它运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同类型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效率,实现对各个决策单元的综合分析,确定每个决策单元的DEA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指出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提供如何进行有效调整等信息。DEA的基本模型主要有CCR模型与BCC模型两种,CCR模型假设分析主体在固定规模报酬下运营。BCC模型将技术效率再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衡量处于不同规模报酬状态下的相对效率值。DEA模型的计算软件有多种,本文利用deap2.1软件,选择VRS模型进行计算。

2.2 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指标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针对科学性,上述分析了期刊知识交流的输入、输出考核指标,但根据可获得性的原则,本研究在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指标设计的基础上,选择测量指标体系如下:

投入指标:期刊载文量和篇均引文量两个指标。期刊载文量反映了期刊知识投入的广度,篇均引文量反映了期刊知识投入的深度,两个指标既有绝对量的度量也有相对量的度量。

产出指标:篇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刊数、学科扩散四个指标。篇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两个指标反映期刊知识输出的深度。被引刊数、学科扩散两个指标反映出期刊知识输出的广度。各指标的解释和测量方法详见《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年至2013年三年数据的平均数。

3 结果及其分析

3.1 指标描述性分析

上述指标数据统计显示,各期刊的指标值相差很大。篇均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档案学通讯》,为7.848,最低的是《黑龙江档案》,仅为0.543。而篇均被引频次最大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最大,达到0.847,其篇均引文量也最大,且其被引刊数和学科扩散能力也较大。期刊承载知识量差距较大,《兰台世界》年均发文量达到1627.5篇,而最少的档案期刊发文量只有102篇。期刊载文量大小影响了被引刊数和学科扩散指标,《兰台世界》的被引刊数和学科扩散指数也最大,篇均引文量也较大。但影响因子和篇均被引频次并不是最大,反而很小。这说明了期刊知识输入量和期刊知识输出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对其输出、输入效率评价很必要。

3.2 效率分析

根据表2可知,档案学期刊知识交流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807,平均技术效率为0.918,平均规模效率为0.875。达到DEA期刊知识交流相对有效的期刊为7个,占总数的41%。非DEA有效的期刊占59%。而非DEA有效的期刊中,技术效率有效的4个。根据上述结果可把档案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期刊知识交流相对有效期刊。这一层次的期刊无论是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为1,说明这一层次的期刊知识无论是产出的效率上还是投入的规模上都相对合理,知识资源得到相对优化合理配置。该层次期刊包括《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陕西档案》、《浙江档案》和《中国档案》。

第二层次: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报酬递增,包括《档案时空》、《山东档案》、《山西档案》三个期刊。说明这些期刊非DEA有效性并不是因为纯技术效率的无效而是来自规模效率的无效,而且期刊的规模收益都是递增的,说明投入的规模相对不够,要加大期刊知识的投入力度,才能提高知识交流的效率。

第三层次:技术效率有效,规模报酬递减。这一层次的期刊主要是《兰台世界》。说明该层次期刊存在投入过量,造成产出规模效率低下,为了合理优化配置,提高期刊知识交流的效率,应该控制期刊投入的规模,避免过度投资造成的效率低下。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兰台世界》的期刊知识投入,也就是期刊载文量过大。《兰台世界》是旬刊,每月出版三期,每期文章多达100篇以上,而期刊总页数也就160页左右,文章篇幅短小,造成期刊知识投入量多,文章影响力小,知识传播能力差。

第四层次:非DEA有效,规模报酬递增,包括《档案》、《湖北档案》、《四川档案》。说明这些期刊的非效率性既有技术非效率性又有规模非效率性,但这些期刊的规模效益是递增的。所以,针对这些期刊的效率配置可以在投入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期刊传播和影响力达到技术有效,也可以增加投入规模来优化效率的配置,达到规模有效。

第五层次:非DEA有效,规模报酬递减,包括《档案与建设》、《黑龙江档案》、《云南档案》。说明这些期刊的知识投入对于产出来说是有剩余的,知识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传播,要控制投入的规模,优化期刊质量,以达到投入产出的技术和规模有效性。

3.3 原因与改进措施。档案学期刊知识交流的效率总体较高,期刊基本发挥了刊载、传播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对于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达到办刊的目的。但是有部分期刊还存在效率低下,需要进一步改变办刊策略。

一是期刊知识投入不够,表现在期刊载文量小或者是期刊引文数量小。比如《档案》杂志,年均发文量才123篇。《山西档案》载文量102篇,《四川档案》218篇。载文量小导致投入规模不足。《四川档案》、《陕西档案》、《档案时空》等篇均引文量小,也是引起投入不足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导致的效率低下,一是扩大期刊的载文量,提升期刊知识输入的能力,二是规范期刊引文,适度增加参考文献数量,可以增加期刊知识输入的广度。

二是期刊投入过剩。比如《兰台世界》,年均载文量是1627.5,《黑龙江档案》载文量534篇,是其他期刊知识输入的好几倍,而篇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知识输出指标数量小,导致投入过剩。针对这些期刊就要削减办刊规模,提高办刊质量。以《黑龙江档案》为例,要想达到DEA有效,除了增加各项知识投入外,还要在载文量上减少56.57个单位才能达到目标值。

期刊产出影响力低下。像《档案》、《湖北档案》、《四川档案》、《黑龙江档案》、《云南档案》这些期刊的知识输出影响力低下,导致非效率性。主要的原因是期刊知识输出的影响力小,知识扩散能力差。针对这些期刊要在适度办刊规模的情况下,优化文章质量,提高期刊影响力和知识扩散能力。以《档案》杂志为例,要想达到DEA有效,就要增加1.487个单位的篇均被引频次、0.134个单位的影响因子、16.392个单位的被引刊数和0.73个单位的学科扩散才能达到目标值。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知识交流视角,利用DEA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为数据样本,构建期刊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1年到2013年档案学期刊数据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1)期刊知识交流效率分析法可以很好地用来评价期刊知识传播的能力。上述分析的结果基本与学科内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吻合,这也说明用此方法评价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可行性。

(2)档案学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总体比较高。平均综合效率为0.807,这个效率是比较高的。

(3)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相对效率较高,核心期刊知识交流效率高主要体现在知识输出能力强、期刊影响因子大和学科扩散能力强。

(4)过度扩大办刊规模,即使是核心期刊,知识交流的效率也较低,达不到传播知识的目的。

上述研究虽然科学量化了期刊知识交流的效率,但也存在不足,比如期刊知识交流的指标设计仅限于期刊之间的引证,而对期刊的下载、阅览等传播情况没有考虑。

参考文献:

[1]卢兵,廖貅武,岳亮.联盟中知识转移效率的分析[J].系统工程,2006(6):46~51.

[2]沈能.大学知识创新效率的测度与空间收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84~89.

[3]李建华,刘玲利.我国区域知识生产效率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2007(5):655~659 .

[4]胡平波.网络组织中知识共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情报杂志,2009(1):68~71.

[5]肖丁丁,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1):11~18.

篇5: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 数据传输通路 3 一定的存储功能 4 处理运算单元 5 操作系统 6 专门的应用程序 7 数据发送器 8 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卫衣编号

简述15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15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被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的大型机,1980年前后的个人计算机,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正是物联网的天下。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EPC:产品电子代码

ZigBee: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分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四大部分应用,支撑,传输,感知

分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

关键技术:RFID,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

应用难点:技术标准难题,安全问题,协议问题,IP地址问题,终端问题 举例说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应用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金融与服务业,精细农牧业,医疗健康,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检测,国防军事 前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章

什么是EPC 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是国际条码组织推出的新一代产品编码体系。

请简要叙述EPC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英文简写

EPC编码有几项技术要求?每项要求具体如何?

条形码分为几种?请简要说明每种条形码的特点

RFID系统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标签,应答器,阅读器,天线和中间件。

电子标签分为哪几种?简述每种标签的工作原理

RFID产品的基本衡量参数有哪些?

天线效率,方向性系数,增益系数,方向图

简述天线的工作原理。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电线)输送到天线,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

抛物面直径D:2m,中心工作波长2cm,求其增益近似值。G(dBi)=10lg{4.5×(2/0.02)×2} 如果已知天线长度0.5 G(dBi)=10lg{2×0.5/2}

RFID天线主要分为哪几种?各自的特点如何?

近场天线:设计比较简单,一般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线圈型天线。远场天线:工作距离较远,一般位于读写器天线的远场。

偶极子天线:可靠性极高,高增益,高功率,窄频带场合使用。微带贴片天线:质量轻,体积小,剖面薄,成本低,易于大量生产。

第三章

简述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基本原理:把特定的被测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组成:敏感元件及转换元件

简述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是指被测量的值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动态特性:是指其输出对随时间变化输入量的响应特性。

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系统组成:发送传感器,接收传感器,控制部分与电源部分。

工作原理:超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的机械振荡,有两种形式:横向振荡(横波)及纵向振荡(纵波)。超声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及固体中传播,其传播速度不同。另外,它也有折射和反射现象,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有衰减。在空气中衰减较快,而在液体及固体中传播,衰减较小,传播较远。利用超声波的特性,可做成各种超声传感器,配上不同的电路,制成各种超声测量仪器及装置,并在通迅,医疗家电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什么是智能传感器?画出它的工作流程图。

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带有微处理器,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

比较微电子机械系统与传统机械系统

是一种高度智能化,高度集成的系统。尺度小,功能灵活而强大,可以进行大批量,低成本生产,使其性价比大幅度提高。

列举常用的MEMS传感器,并进行比较。

微机械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传感器,微机械陀螺仪,微流量传感器,微气敏传感器,微机械温度传感器。

举例微机械温度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

第四章

作图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将传统传感器采用点对点传输、连接传感控制器而构成传感器网络雏形,我们把它归之为第一代传感器网络。随着相关学科的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感器网络同时还具有了获取多种信息信号的综合处理能力,并通过与传感控制器的相联,组成了有信息综合和处理能力的传感器网络,这是第二代传感器网络。而从上世纪末开始,现场总线技术开始应用于传感器网络,人们用其组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大量多功能传感器被运用,并使用无线技术连接,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形成。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无中心,互相协作,大规模,自组织,多跳路由,动态,可靠,以数据为中心,与应用相关

自组织网络与其他网络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无中心和自组织性,动态变化的网络拓补,受限的无线传输带宽,安全性差,多跳路由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算法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扩展性,稳定性,鲁棒性,收敛性,能量感知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有哪几种?

与路由相结合的数据融合,基于性能的数据融合,基于方向组播树的数据融合,基于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

第五章

什么是虚拟化?其有哪些常见类型?

是将原本运行在真实环境上的计算机系统或组件运行在虚拟出来的环境中。常见类型:基础设施虚拟化,系统虚拟化,软件虚拟化。

比较服务器虚拟化的两种典型方式。寄宿虚拟化,原生虚拟化

简述服务器虚拟化的核心技术。

CPU虚拟化,内存虚拟化,设备与I/O虚拟化,实时迁移技术

简述服务器虚拟化的优势。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用兼容性,加速应用部署,提高服务可用性,提升资源利用率,动态调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

简要说明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各自的使用范围。办公环境(移动办公),广域网,企业,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

谈谈你对IBM公司虚拟化管理的认识。

实现了多个虚拟化器件跨多个虚拟化平台的自动化部署,并且避免了部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错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六章

简述云和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就是互联网上的提供计算服务的计算集群。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

简述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的基本概念。私有云是由某个企业独立构建和使用的云环境 共有云是由若个企业和用户共享使用的云环境 混合云是指公有云与私有云的混合

简述云计算的四个本质特征。

资源配置动态化,需求服务自助化,以网络为中心,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简述云计算与并行计算的关系。

简述分布式计算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的关系。

简述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关系。

论述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关系。

云计算的核心就是以虚拟化的方式提供各种服务,而物联网的应用本身就是以“云”的方式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需要借助于云计算技术解决大量的问题,是云计算在现实中的一种应用形式。

简述云计算服务的三个层次。

添加云计算的优势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专业分工,提升资源利用,减少初期投资,降低管理开销

云计算之于物联网

云计算解决了物联网中服务器节点的不可靠性问题,访问服务器资源受限的问题,让物联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物联网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智能化处理程度。

第七章

简要说明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分析几种身份识别技术的安全性

简述两种物联网密钥管理技术的原理

DES 使用一个 56 位的密钥以及附加的 8 位奇偶校验位(每组的第8为作为奇偶校验位),产生最大 64 位的分组大小。这是一个迭代的分组密码,使用称为 Feistel 的技术,其中将加密的文本块分成两半。使用子密钥对其中一半应用循环功能,然后将输出与另一半进行“异或”运算;接着交换这两半,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但最后一个循环不交换。DES 使用 16 轮循环,使用异或,置换,代换,移位操作四种基本运算。RSA的算法涉及三个参数,n、e1、e2。

其中,n是两个大质数p、q的积,n的二进制表示时所占用的位数,就是所谓的密钥长度。

e1和e2是一对相关的值,e1可以任意取,但要求e1与(p-1)*(q-1)互质;再选择e2,要求(e2*e1)mod((p-1)*(q-1))=1。

(n,e1),(n,e2)就是密钥对。其中(n,e1)为公钥,(n,e2)为私钥。[1]

RSA加解密的算法完全相同,设A为明文,B为密文,则:A=B^e2 mod n;B=A^e1 mod n;(公钥加密体制中,一般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e1和e2可以互换使用,即:

A=B^e1 mod n;B=A^e2 mod n;

什么是信息隐藏?简述其原理

是指为了防止数据泄露,将该数据嵌入某种载体中。

基本原理:A打算秘密传递一些信息给B,A需要一个随机消息源中随机选取一个无关紧要的消息C,当这个消息公开传递时,不会引起怀疑。

对比DES和RSA算法,分析其优缺点

DES是分组加密算法,速度快,使用单一密钥,加密解密都使用同一个密钥,以半用于大量数据加密,目前处于半淘汰状态。

RSA算法是流式加密算法,速度慢,但是使用成对的密钥,加密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有利于保密和身份认定,一般用于加密DES类算法的密钥。

篇6:海洋资源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概念

1、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相对于陆地资源而言的,其概念也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从狭义上来看,海洋资源包括传统的海洋生物、溶解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这些都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从广义来看,除了上述的能量和物质外,还把港湾、海洋交通运输航线、水产资源的加工、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旅游景观、海洋里的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都视为海洋资源。

2、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是选取对被评价对象—某一资源的质量有影响的多个限制因子作为评价目的,然后将每个评价项目进行指标分级,最后将各种限制因子(即评价项目)评定的级别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综合评判被评价对象的质量等级。

3、等差指数定量评价法

等差指数定量评价法是在可以取得资源质量评价因子的定量数据,但各因子相互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将各因子按照作用的大小,人为地等差分配指数,以指数之和,求得资源质量的综合指数,并根据评定资源等级的一种综合方法。

4、主导因子评价法:

在影响某以资源质量的多个因子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作为评价资源质量或划分等级的依据。然后对这种起主导作用的评价因子(或项目)提出一个或多个能全面确切地表达它的评价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按一定标准作出分级,这样便可得到一张可以用于质量分级的标准表。

5、海洋资源管理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其所管辖海洋区域内的海洋资源系统进行干预的复杂过程。

6、内海

指领海基线向内一侧的全部海水,包括:①海湾、海峡、河口湾;②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③被陆地所包围或通过狭窄水道连接海洋的海域。

7、领海

是沿海国陆地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况下则为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宽度海域。

8、大陆架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外边缘的距离不到200n mile,则扩展到200n mile的距离。如超过200n mile的,最宽不超过350n mile或不超过2500m等深线外100n mile。

9、专属经济区

上一篇:领导任期廉政承诺下一篇:大学教育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