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2024-08-29

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精选10篇)

篇1: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探究论文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教授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地应用起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将生活化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推进,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笔者在此介绍自己的几点教学经验。

一、巧妙构思,让数学课堂融入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内容都可以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改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现生活中可以融入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妙构思,让数学课堂融入生活。教师必须突破以往死板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应当善于发现生活中能够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具”,让学生能够在利用这些“道具”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数学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种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纸币、粮食、铅笔、火柴、水果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道具”,教师巧妙地将各种“道具”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数学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

二、设置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是片面的、懵懂的,大都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对很多事情都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将商场购物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和购物者,利用购物结账的过程,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同时在学生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知识放置其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进行统计运算的教学时,我带了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好几种豆子,让学生在对各种豆子的挑拣过程中进行数据统计,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利用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活情趣。

三、利用开放式课堂教育方式,让学生加深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图形认识、年月日、时分秒、打电话等。针对这些跟我们生活实际有着重要联系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室也引入了现代的生活用具,精美的日历、漂亮的钟表都存在于我们的教室中。在学生对上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刻板地让他们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一小时有多少分钟,可以让他们在对日历、钟表的观察中去掌握这些知识。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历和钟表进行观察,让他们去翻看日历,去注意钟表的时分区别。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可以问他们:“日历厚么?”“一本日历有多少页呀?”“日历为什么有这么多页呢?”“为什么钟表上有12个数字呀?”“12个数字中间有多少个格呀?”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提问过程,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而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夸奖,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并且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引导过程,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生活中愉悦和谐的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现实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知识的内容很多,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迅速、智力开发迅速的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我们的数学课堂营造得愉悦和谐,让学生愿意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熟知的游戏穿插其中。如以引入“猪八戒吃西瓜”这个游戏为例,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说:“‘猪八戒吃西瓜’这个故事你们都知道么?”首先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觉到这节课肯定好玩,让他们的心情愉悦。“猪八戒吃西瓜,都想分成几份呀?”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从而让他们产生对这节课的浓厚兴趣。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育方式的引入给了我们达到教学最终目标的一个极好方式。如何善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也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篇2: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平潭县龙山小学 林秀娟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方法,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推进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教育原理构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

1.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2]化而发展。生活即教育包含着三层基本涵义:

(1)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和内容。

(2)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该以促进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为动力,为生活的需要而办教育。

(3)生活和教育共始终。要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最重要的就在于使人们养成持续不断地学习的习惯。正是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后来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念。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它至少包括以下几重含义:一是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生活。它是借助学校教育这个形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因为社会即学校是在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导引下产生的。三是社会即学校可使教育对象从“小众”的教育变成“大众”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3]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学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老师通过做来教,学生通过做来学。只有通过做来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只有通过做来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教学做合一强调教学结合、知行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做的核心是“做”,是有经验、有新的理论价值产生的行动。“做”的涵义非常广泛,发明、创造是“做”,实验、劳动、生产是“做”,寻求解决之道也是“做”。可以说,“做”是社会实践,更是创造的过程。

[1]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设计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事例,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将一些实际问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同时

[4]可以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应用数学进行实践。

[5]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能对学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宽松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探索、交流、实践,带动学生去寻找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

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

1.灵活使用教材,引入生活元素

当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时,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或删减,更换成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可以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改编,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一起在课堂上解决,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教材上已显陈旧的内容,在教学中要善于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特色的信息资料。补充教材中缺少

[6]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体经验,加强课堂教学互动。

2.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能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数学价值的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带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丰富多采。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会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去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的本质。实现“生活——数学——社会——数学„„”的不断往复。数学课本中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运用,才会使学生真正会用,才会真正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下来。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7]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同样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各自建构的结果不同造成了学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教学效果的要求都是统一的,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来及时发现问题,对相应的学生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4.确立数学生活化教学观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首先应引导教师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将数学与日常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懂得数学的价值,逐步形成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作用。它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深化教学改革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3: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展水平, 决定了我们不应该是灌输、强迫训练地使其接受知识。孩子们应该在他们该有的童年里, 既享受愉快的童年时光, 身心得到自然的发展, 又能够愉快地自然地主动生活, 主动学习。而我们教师所能做的, 便是让孩子的生长、发展、教育是基于“生活”进行, 让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生活化。

一、转变教学观念, 关注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再现, 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同时, 一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主吸取知识的能力也就越高。

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 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因此, 要使数学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教师就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挖掘素材, 贴近学生的经验认知,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 教材中定义“角是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作如下描述:早晨, 我们班小朋友排着整齐的队列出操 (出示队列行进小视频) , 你们瞧, 你们摆着直直的手臂踏步前进, 多整齐多帅气呀!随即点明: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然后可以再放映游乐园小朋友在荡秋千的图, 这时, 教师可以说:“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数学概念———角。”此时, 学生脑海里想着摆手臂和荡秋千, 又思考着两者和角有什么联系, 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尊重青少年主体, 回归人本生活;走进生活, 促使生活情境数学化

生活教育是动态的, 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出发, 与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也应当随着孩子们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很明确。这就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到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 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或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 或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因此, 我们的教育内容要尽可能地融入生活元素, 注入紧跟时代的新鲜内涵。

我们将教育看成是学生生活之内的元素, 通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奥秘。例如:在校园中组织一个模拟的菜市场, 让孩子们用模拟的货币去体验生活中的买卖关系;在买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数学行为、产生的一系列数学问题都是老师课堂所授的真实应用, 既加深了孩子们对于数学的认识, 有利于更好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建立, 同时, 在相互买卖的过程中, 他们会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交流的乐趣。不再需要教师的强迫灌输接受, 在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中, 孩子们会自己主动地去研究, 去探索, 去发现。

三、面向社会生活,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陶行知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我们让小学生逐步走出校园, 走入社会, 在社会中接受真正的生活教育。当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数学知识后, 应该让他们去社会中尝试解决生活的一些具体问题, 体验数学的价值, 体会学习的快乐。

例如, 在教学计算题时, 教师通常比较注重教方法, 然后通过反复练习这样的计算题型, 直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达到教师认为比较高的程度。事实上, 面对这种计算教学的传统方式, 学生不仅感到枯燥乏味, 同时也提不起多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时, 如果教师能给计算例题创设一个教学情境, 模仿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 相信孩子们的兴趣会大许多。例如, 我在上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这一课时, 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扮演售货员卖计算器, 让座位上其他孩子扮演顾客买计算器。首先, 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必须预习并且基本了解计算器每个按键的作用和基本使用方法, 这就要求他课前得花一些时间在课堂上做小老师。座位上的孩子一个一个举手询问“老板, 计算器上ON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时候按+-×÷这几个符号?”等不同的问题, 讲台上的孩子很认真地尽可能为其他学生详细解答;当出现遗漏或者表述不准确的, 其他学生马上补充;最后大家愉快地表示, 都愿意买这家老板的计算器。这样的一个“买卖”情境, 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争辩, 终于找到答案, 让学生觉得既好玩, 又印象深刻。像这样富有情趣地模拟学生的生活情境, 将生活带入数学课堂, 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的求知态度。

后记

篇4:对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研究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贴近生活,将数学与实践联系起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展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因此,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活动。数学也因此变得富有魅力。

二、创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位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广泛活动经验”。

三、深入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识

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在教《土地丈量》这一单元时,教会了计算方法之后,亲自领着我们带上丈量工具进行农田的测量计算,我深深地记得,同学们对数学更加兴趣盎然,牢牢记住了测量方法和算法。可见,学习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近年来,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了应试,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量一量身边一些常见圆柱形物体的直径和长度(高度),从而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测量实物可用圆柱形水桶、木料、竹竿、烟囱等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还可以堆砌和测量圆锥体沙堆,计算沙堆等一些圆锥形物体的体积。学习了《利息》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等等。这样,使学生更多的联系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从而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不断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篇5:数学与生活小学作文350字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买菜,做实验,计算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到超市买钢笔和铅,我带了20元。

到了超市,我一看,钢笔12元6角,铅3元5角。当时,我们还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我在心里计算着:12.6+3.5=?我得出结果:17.1元。那20—17.1=?我再次得出结果:2.9元。意思是:营业员要找给我2.9元。我把钱交给营业员后,营业员用电脑扫了一下物品,竟然找给我3.9元。难道机器也会出错?我回家自己用计算器算了一遍,结果还是3.9.原来是我算错了,真不应该啊!看来生活中真少不了数学。现在,我学过了小树加减法,能确无误计算出结果了。下面,我给大家出几道关于数学的谜语吧! 横看像支尺,竖看像跟棒,年龄它最小,大哥它来当。(打一数字) 哈哈,才出来了吗?它就是数字“1”。

篇6: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对生活化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授课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奠基阶段。在这个关键性的学习阶段,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使他们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农村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本身软硬件的不足,更要求教师能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智力,挖掘潜力,将数学这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这来回往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堂上原本抽象的东西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改变生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将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沿袭的只根据课本内容一丝不漏地讲给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案例场景,变抽象为形象;二是将学到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一 课前预习,以生活化的例子将学生兴趣引导到新内容上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程的重要步骤。做好预习功课,事先接触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对新课程的理解情况,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形成有缓有急、有主有次的听课节奏。对于数学课而言,因其自身与别的学科相比,需要有较为缜密的思维贯穿整个过程。因此,没有预习直接听讲,便极有可能因某一处的理解失误或思维停滞导致不能与随后的内容有效链接,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

课前预习往往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经常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由此教师便很难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不知道他们是否进行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前预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吃饭用的碗与妈妈洗菜用的盆哪个装水更多,然后动手试一下,要用几碗水才能装满一盆;坐在同样的沙发上看电视,如果只坐小朋友,能坐几个人?如果大人能同时坐几个等。通过这样的.体会,使他们形成体积与容积的初步认识,上课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很容易将新知识在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引入。

二 课堂授课,以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由于农村环境的闭塞,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不如城市,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某些经典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路子,将农村生活情景活生生地再现于课堂,才能让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焕发生机,令农村孩子们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利润与折扣的知识点时,笔者举例:小明家的苹果丰收了两万斤,平均每斤卖价3元钱,苹果袋、农药等生产资料共花费了约3000元钱,请人帮忙花费人工费6800元钱,请问小明家今年的纯利润是多少?个头较小的苹果以每斤2.2元钱的价格卖给饮料厂,小苹果是苹果平均价的几分之几?换算成折扣,相当于小明家给饮料厂打了几折?

大部分家中有果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问题,耳濡目染,很容易理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了利润的含义和折扣的实质。这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提炼出来,上升为数学定义后的,只有将其还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在通过通俗化的生活案例引导理解后,很容易将日积月累的数学经验转化为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切感,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 课后练习,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强化知识体验

课堂知识教授完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过课后的实践操作体验来巩固强化课堂知识。比如,学习了“浓度”之后,要求学生回家根据家人的喜好程度亲手给他们泡一杯糖水,喜欢甜东西的放两勺糖,不太喜欢的放一勺糖,爷爷奶奶身体不允许吃大量糖的放一点点或者不放,分别尝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据自己所放糖的多少与水的比例算一下浓度。类似的课后作业十分受学生喜爱,甚至不用监督都能圆满完成。

总之,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达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实际意义且非常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生活化教学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不断革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明华.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J].考试周刊,2011(38)

篇7: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小学数学成为学生生存智慧中有价值的知识.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

作 者:陈国辉 作者单位:吴宁镇第二小学,浙江,东阳,3221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 联系

篇8:浅谈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让学生的生活和课堂学习都能获得纵向的深入。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 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

教师开展教学多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的, 因此, 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 利用一些生动的、鲜活的生活案例替代教材上陈旧的教学案例,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触手可及, 也能够让他们理解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如进行 “ 数据收集整理” 的教学时, 我把教材中“ 校服颜色选择” 的案例置之不理, 而是选出了一位 “小小调查员”, 让他来调查、统计一下本班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喜爱程度。 这种转变实现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实际性, 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对教材有所舍弃, 但是收获了教材原有资源所无法获得的益处, 使教材的使用更合理, 为学生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二) 对探究材料进行生活化处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实践探究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为探究材料披上“生活化”的外衣, 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贯彻“ 生活化” 的主题, 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探究活动的兴趣。如进行“找规律图形”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 并将“生活中的规律” 的寻找作为本课的活动要点, 并为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任务: (1) 去生活中寻找有规律的图案。 (2) 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所发现的图案画下来。 (3) 通过想象创造一些有规律的图形, 要美观、简约。本次的探究活动成功地让学生将学习的目光转移到生活中, 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理论知识, 而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他们的课堂收获也不再仅限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而是获得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因为探究而丰富, “生活”的味道为数学教学增色。

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一般来说, 课堂教学是由三个阶段组成, 分别是导入、实施和反思, 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都可以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渗透, 而且, 每个阶段的渗透都有其独特的方式, 侧重点也不相同。

(一) 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完成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方式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课堂上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熟悉的事物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 使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

如进行“统计”的学习时, 我利用一些在校园中拍摄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统计”的世界, 形成初步的、浅显的认识。 在多媒体的辅助下, 我向学生出示了学校小花坛的图片, 图中有四种颜色的花, 数一数共有27朵。 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大家都能看出这是什么地方吗? 没错, 就是我们的小花坛。 大家来看这些花, 老师想要知道每种颜色各有多少多花, 大家来帮老师涂小方格好吗? 把花的数量涂到相应的颜色下的方格内, 并在方格下把数量写下来。 ” 学生都很愿意参加这种活动, 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涂完后, 我把图片和学生涂的进行对比:大家来看一下, 这两种方式哪个看得更清楚呢? 哪个能更快地看出有多少朵某种颜色的花呢? 学生自然会选择涂方格的, 我就顺势告诉他们:我们这种数出来花的数量, 然后涂方格表示数量的方式就是一种“统计”, 统计还有很多的知识, 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这样, 利用问答的形式, 教师很容易就完成了本课的导入。

(二) 利用生活实例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完成课堂导入后, 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则成为了课堂的重点。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 加以灵活运用, 为学生创造更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逐步加深。

1.开展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强, 他们活泼好动, 喜欢玩乐。 教师要牢固抓住学生的心理, 为他们设计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从生活中去体验数学的奥秘。

2.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生活化因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课堂教学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能够以提问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将数学与生活相互融合, 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 反思中要体现生活化评价的人文性

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总结, 目的是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促使课堂教学逐步优化。 从生活化教学来看, 反思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形式要求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必须具有人文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评价要有多元性。 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个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不能一概而论。 生活化的问题多为开放性的题目, 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并为他们的奇思妙想点赞。

2.注重评价的过程性。 评价的过程性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而不是只针对结果的一刀切。数学活动多数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要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整体表现进行衡量, 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

3.评价要多样。 评价的多元性是指评价要全面, 将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 课堂相对宽松、自由, 多样性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还能够让评价更为公平、公正。

篇9: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实际;创新教学

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实践应用知识的能力,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中更应该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融合在一起。

一、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的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知识通过言语的表达得以传递。在课堂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老师讲课,语言就是他们之间沟通的工具。同样一节课,教学质量却不一样,同学们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语言艺术应用的效果不同。特别是对于数学这门抽象的教学来说,如果不能实现抽象到形象的转变,是无法启发学生,向学生传播数学知识的。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生活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变为简单明了的生活现象。

对数学语言进行生活化处理,通过一些有趣的比喻、顺口溜或者是儿歌的形式对数学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大于号、小于号的教学中,可以说成是两个兄弟比赛力气,有两个点的(即开口一端)力气大。这些有趣的比喻能够让学生记忆更深,也能够帮助其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增多,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其中数学的含义。

二、联系数学,创设生活场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具体手段,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到能够联系的生活实际当中,通过人为地营造来完成一个生活中的数学任务。这样把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智慧,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的问题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入有趣的黄金比,以及黄金比的故事。让他们对自己的身高和手臂的长度进行测量,统计测量比例。

三、温故而知新,引发现实思考

虽然说小学的数学是基础教学,但是其实在小学阶段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而是“旧知识”。因为这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所涉猎,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小学生对这些知识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可并不代表他们未曾使用过。老师要返回现实,联系根本,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继续总结数学知识,达到“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学生都知道梯子是撑开的三角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这就是因为三角形最稳固,能够保证使用者的安全。这样简单的生活经验,他们都有所涉及,老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实际和数学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生活实际和数学课堂相结合是小学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所以老师更要积极转变思维,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的老师和答疑者。

参考文献:

李延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情境创设[M].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26).

篇10: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

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改实验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下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第七册《教育储蓄》一节,课后设计如下练习:为了使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设立了助学金贷款,助学金贷款分0.5-1年期,1、3年期,?3-5年期,?5-8年期四种,贷款的利率分别为5.85%,5.95%,6.03%,6.21%,贷款利息的50%由政府补贴,某大学一位新生准备贷6年期的款,他预计6年后最多能一次性还清20000元,他现在至多可贷款多少元?这个例子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银行贷款的问题,体现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产密切联系的特点。教学中选用类似的习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

(1)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

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场养白兔12 只,黑兔7 只,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学生回答:12原7越5(只)。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 只表示的意思,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 表示12只白兔,7 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 只,白兔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 只,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从12 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 只,就是比黑兔多的5 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失去的是解题能力,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这样教下去,学生越学越糊涂。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对这一问题最直接最初的理解是:“白兔多一些,黑兔少一些,从12 只里去掉7 只,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5 只。”这样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很容易接纳,并且觉得学得轻松。从儿童的生命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学生的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国标本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这样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

(1)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又如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的麻酱烧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4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

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出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会变为现实。

(2)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设置“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装潢工人,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当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学着安排生活。如学习了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当空调零件装配车间主任,合理安排各组人员人数的编排,使生产效率最优化。当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作为土地管理人员去安排各农家宅院的用地面积。在这样一个以参与者身份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得到了巩固,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4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

数学来源于实践,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45 岁,比儿子大25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45+25=70(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 25岁就加上25 岁,所以就是70 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做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

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开设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感到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化进实际中,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开展了“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开展了“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练习设计上,注重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

例如:一个长方形木板,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跃跃欲试,想出无数种答案(1 个、2 个、3 个、4 个、5 个、6 个„„)。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出所有答案,意义在于在寻求多个答案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创造性。

上一篇:初中拜年作文300字下一篇:工作手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