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词典

2024-07-28

教育词典(共6篇)

篇1:教育词典

[1] 教育词典 [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2]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79.[3] 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3.[4]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 红色中华 [N].193216.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 第二辑 北京 人民出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

陈元晖等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 一 北京 教育科学出 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桂林 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北京 人民教 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韩延龙 常兆儒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 献选编 第一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化教育军政训练,识字运动扫除文盲

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认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为此 ,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 ,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训练班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 ,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在毛泽东等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央苏区还创办了许多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中级干部和中等技术人才,如中央农业专门学校、无线电学校、护士和医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这些学校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各类干部大大促进了根据地的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由于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教育,苏维埃干部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中央苏区在建立、巩固和发展苏维埃红色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把教育工作同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看得同等重要,是组成苏维埃革命机器必不可少的齿轮和螺丝钉,是最终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加强苏区教育工作,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培养大批有革命理想、有领导才能、斗志旺盛、德才兼备的干部,是苏区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他们的阶级教育和党性锻炼,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要求都紧紧扣住这点。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马列主义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中指出的‚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各学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干部教育以战争动员为中心目标,同时为 着战争的需要,重视阶级教育和战争战略战术的教育,纠正和克服过去把政治斗争与教育工作、生产劳动与教育工作、革命战争与教育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反对借口群众不了解教育而放弃工作的机会主义,使教育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劳动与教育统一起来,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消灭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

文化教育的落后在苏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文化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苏区的革命与建设,如中央苏区,有许多地方的政府,往往因负责人的文化程度太低,了解问题太差,以及不能把政府的经常工作好好的建立起来,对于上级的命令和文件,多半不能了解,也就不能执行。在苏区各地苏维埃政府教育部、乡教育委员会及识字运动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 ,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通过举办夜校、识字班、识字组、俱乐部、列宁室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组织工农劳苦民众努力读书识字 ,提高文化水平。当时在苏区 ,已经形成了一个扫盲识字运动。为使成人的识字扫盲具有实效 ,一些地区的政府还制定具体要求 ,督促落实。如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特别发布《关于识字班工作的通告》,制定了阶段识字规划 ,要求以能写信、做报告、看《红色中华》报为毕业达标。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城区、乡村各处遍设小学。中央政府还先后兴办了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红军大学和中央列宁师范、中央农业大学、中央红军护士学校、戏剧学校、无线电通讯学校、卫生学校等一大批大学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使中央苏区成为当时国内教育的先进地区。红军大学为着理论联系实际,轮流派学生参加前方战斗指挥团的工作,有时前线指挥员受伤时,往往派学生去代理,一直战斗到结束,新的人员补充后再回校继续学习。红军大学与前线的密切联系使得它能够随时收集前线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各方面的材料,从而充实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具有极大的现实性。红军大学的上级领导和教师都十分注意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教条,要求一切战术原则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苏区的干部教育体系包括红军系统、党政系统、教育系统等。毛泽东指出:‚为了革命斗争领导干部的创造, 我们已设立了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及教育部领导下的许多教育干部学校。‛由于根据地变动大 ,红军流动作战 ,干部教育主要通过在职教育 ,又以随营学校、教导队短训班的形式进行。这种在职干部教育以政治教育、军事指挥技术和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 ,学员或作为一个独立的战斗团队 ,或在战斗间隙集中学习。地方上则由苏维埃政府举办 ,以短期训练班为主。1927 年 12 月 ,红军刚到井冈山不久 ,毛泽东即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教导队 ,训练工农革命军下级军官和赤卫队干部 ,学习内容包括军事、政治两个方面 ,也兼学文化。军队中以连队为单位组织识字班 ,按程度分为甲、乙、丙组 ,连队文书为甲组教员 ,甲组学员为乙组教员 ,乙组学员为丙组教员 ,有文化的首长为总教员 ,利用作战间隙读书识字。地方上以自然村落为单位 ,以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班、俱乐部为组织形式 ,以及识字牌、剧团、板报、宣传栏等教育形式 ,将土地革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同普遍的群众性识字学文化运动结合起来 ,利用生产闲暇时间 ,开展活动。苏区社会教育注意解决学习与生产的矛盾 ,农民白天忙夜间闲 ,就组织他们上夜校 ,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 ,下田多 ,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1928 年 1 月 ,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各级农民协会成立农民夜校 ,吸收农民学政治、学文化。中央苏区时期,有许多地方的政府往往因干部的文化程度太低、缺乏工作能力,而对上级的命令和文件不能理解,难以执行,政府的日常工作亦不能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各条战线的干部的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依靠他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为了适应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的革命干部,以领导广大军民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当苏维埃大学在瑞金沙洲坝开学后,毛泽东常去学校讲课,《乡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一文,便是他向学员授课的讲稿。

从 1928年3 月 19 日开始 ,毛泽东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毛泽东每上一次课 ,都安排半天的时间给大家讨论,思想教育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定期举办党团训练班和政治训练班,毛泽东和其他特委领导同志,经常到训练班讲课。‚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因此, 他们都能在斗争中不出怨言。‛1928 年 10 月 ,在井冈山茨坪成立的红四军军官教导队 ,学员也是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 ,文化课结合政治内容学。正是由于抓住了政治教育 ,使红军官兵懂得了革命的道理 ,坚定了革命的信心 ,红军素质不断提高 ,战斗力不断增强 ,从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28年 10 月 4 日至 6 日 ,毛泽东在宁冈步云山白云寺主持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 ,要求提高党员、工农同志的文化程度 ,开展识字运动 ,提高读写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注重工农教育的思想。农村中的妇女文化程度 ,特别较男子落后 ,因此加紧妇女群众的教育训练 ,提高妇女的政治水平是非常迫切的。同时 ,还应教妇女识字、算术、学习看护、家庭卫生、革命常识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系的事项促进她们参加政权和群众团体的工作能力 ,学习生产技能 ,提高妇女生产能力。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现在每个党员都必须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并规定‚特委要办经常训练班 ,各县也应尽量多办训练班 ,造成干部人才‛,提高工农同志的文化教育程度 ,同时要搞识字运动 ,提高读写能力。1928 年 10 月,边界特委在井冈山上举办了边界党团训练班,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经常到训练班看望学员 ,给学员讲课。工农革命军遭遇 1928 年的‚三月失败‛后 ,部队建设陷入艰难的境遇中。

1929 年 4 月 ,毛泽东在兴国潋江书院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 ,为期 7 天 ,参加者多为兴国县主要干部和党团活动分子。1931 年干部学校出现后 ,干部训练班仍旧继续发挥在职干部教育的作用 ,但类别更丰富 ,实施较规范 ,多按系统、分层次举办。1929 年 12 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不仅是部队政治工作的指针,而且也为根据地干部和民众的政治思想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决议案》着重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 ,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 ,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不提高党内政治水平,不肃清党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 ,更不能担负重大的斗争任务。因此 ,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 ,纠正过去之无计划地听其自然的状态 ,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毛泽东阐述了红军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它列为党的重大任务之一尤其是把有计划坚持政治教育,肃清党内各种偏向,提高党内政治水平,看作是决定党和红军的前途与命运的大事。

干部学校教育是在 1931 年后苏区政权逐步稳定的条件下 ,由一些干部训练班和随营学校发展而来的 ,1933 年以后一批重要的高级干部学校建立 ,虽然根据地办学条件比较差 ,但苏区干部教育已初具规模 ,苏区干部教育从不正规、半正规向正规化过渡 ,形成一个包括党政、军事、医药、师范、艺术、农业等较 完整的干部教育体系。1931 年 11 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中 ,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在苏维埃政权下,教育事业归苏维埃掌管。工农劳苦群众 ,不论男子和女子 ,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 ,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阐明了苏区教育为工农群众服务的性质 ,尤其强调女子在教育上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也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 ,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 ,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从法律上确立了苏区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方向。1933 年 4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第 1 号训令重申了上述精神。

‚四军的政治训练:

(1)讲演,由官长召集全体讲话或作政治报告,或作生活批评或作工农运动概状报告等。

(2)讲课,在军队有三日的休息,则每日必有一小时政治课,由党代表担任报告去讲,这个报告比较有计划的,或定于一月讲评多题目,这些题目是可以连贯的使士兵得到一些有系统的政治知识。

(3)早晚点名讲话与呼口号,则(照)例每日士兵生活批评或对于明日行动之煽动宣传等。

(4)在一次游击工作,一次战斗,一次行动经过以后的批评,要详细向士兵讲出来。

(5)军队里举行识字行动,简易的办法就是要士兵认红军的标语,认得一个标语即将此标语包含的意义策略告诉他。

(6)参加群众大会,举各种纪念会、俱乐会亦为政治教育之另一种。

(7)在士兵委(员)会内将士兵编成若干小组,小组会上有各种报告,及工作批评亦为训练的方法之一。‛(《在井冈山的岁月》,鲍甫生, 曾富善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6,原文选自《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

毛泽东认为‚过去各地党之所以没有力量 ,就是因为党员没有训练 ,甚至入党式都没有过 ,现在每个党员都须加以党的基本理论的训练。‛ 为此 ,湘赣边界特委和各县举办了党团训练班 ,红四军军委举办了政治训练班。训练班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竭力铲除一般同志的机会主义思想和封建小资产阶级思想 ,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人生观‛。这些训练班每期一、二天或三、四天不等 ,学员由各乡党支部选派的一名党员组成。永新、宁冈都举办了这种训练班。由特委机关和红四军机关中富有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经验的同志当教员。

工农革命军遭遇 1928 年的‚三月失败‛后 ,井冈山根据地处于血雨腥风中 ,部队建设也陷入艰难的境遇中一些投机革命的旧军官 ,不愿意过艰苦的生活;一些意志薄弱的知识分子对红色政权的存在产生动摇;大多数同志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担心和疑虑。毛泽东发现这些问题后 ,果断地决定部队在酃县中村休整一段时间 ,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 ,目的是让广大官兵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 ,从而更有信心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从 1928年3 月 19 日开始 ,毛泽东把一天分为两个单元 ,亲自给两个营上政治课。毛泽东每上一次课 ,都安排半天的时间给大家讨论 ,以消化、巩固课堂内容。一周左右的思想教育 ,使广大官兵提高了认识 ,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29年 9月,工农红军进行‚三湾改编‛时,成立了军官队。11月以此为基础,工农红军又在宁冈砻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朱毛红军会师后改为红四军军官教导队。教导队的任务是培训军队和地方武装干部,训练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毛泽东、朱德曾亲自到教导队给学员讲课。教导队为井冈山的斗争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1929年 1月,红四军下山后,红五军将军官教导队改为红军学校,彭德怀任校长,这是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军队干部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创建于 1931年秋,是苏区影响最大的军事干部学校。当时的校长 是刘伯承。1932年,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学习的课程,军事与政治四六开。

‚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依据学员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臵的。红军中的战士,有各种各样的成分,也就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从游击队过来的,一般来说,纪律性差一些;俘虏兵有雇佣思想,某些俘虏军官还有军阀主义;农民出身的战士常常带有迷信和宿命论的意识色彩。还有各地来的同志生活习惯不同,处理不好等等。教导队学员中存在这些问题就影响团结,这就为我们的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对象。现在有一句叫做‚从自己做起‛的说法,那时,我们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正是这样进行的。‛(《耿飚将军自述》,耿飚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5)

1930年2月,因红军第四、第五、第六军均缺干部,共同前委决定创办随军的红军学校,招收学员六百人,由毛泽东任校长。4月下旬 为贯彻执行兴国县《土地法》、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在潋江书院的崇圣祠按照广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法主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有陈奇涵、萧华等四十余人。毛泽东担任主要课程的讲授。

1931年6月,毛泽东出席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在南丰县康都圩举行的扩大会议,说: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开办个培养干部的基地。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向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经过学校培养的军政素质好的红色指挥员。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为了战胜反动派,也要学会办校、治军,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材。红军学校仍要办,但必须抽调红军中高明的负责人去办,学生也要由红军中抽出,教材必须切合实际,少讲理论。

‚一九三三年春,红军学校第四期时,我的工作又发生了变动。中央成立了一个模范团,从各部队抽调优秀战士来训练,培训为部队的基层干部。团长是原来的红七军军长龚楚,当叫很有名,调他来当闭长,可见对模范团的重视。我被任命为这个团的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是庄固,他原来叫庄振凤,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海南岛坚持斗争,后来是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现在当顾问了。我们的部队驻在瑞金南边四十里外的武阳围。训练的内容军、政都有。‛(《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62)

‚红军学校训练很紧张。我们同全体学员一起,每天很早起床,披星戴月地跑步、出操,进行基本训练。叶剑英同志身为校长,处处以身作则,他当时已三十多岁,早操时同大家一样认真锻炼,在单杠上打大车轮,使许多青年人都自愧不如。我们做政治工作的任务,是随时了解学员的思想动向,鼓励和保证大家好好学习,克服不正确的思想。第一期学习四个月结束,学员分回前方,又调来第二批。第二期形势有所发展,学校扩大了,成立了一个步兵团,又增加了一个政治营,营长郭耀山,是上海工人出身,调我去当教导员。当时各个连的学习重点是步兵战术,军事课的比重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六,其中又以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夜战训练,根据红军的作战特点和实际需要,使学员掌握进攻、防御、追击、退却、侦察、警戒等战斗手段及原则。制式教练的时间只占四分之一。政治课比 重虽然只占全部课程的十分之四,其内容却十分丰富,主要有阶级教育、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性质、红军宗旨、红军纪律、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意义,中国革命的世界意义,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等等。政治营的学习重点是怎样做党的政治工作,除一般课程以外,还增学党的建设、中共党史和国际情况等内容。也是四个月结业。第三期,学校继续扩大,新成立了一个特科营,并继续征招了一个团的学员。这一期的团长是张经武,政委何长工,我是教育主任,主管军事教育。除我们这三个人,还有杨梅生。他当管理处长,管生活。我们那时相处很好,工作都很认真负责,生活虽然艰苦,却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一心一意教好学员,大家都是这一目标。‛(《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1-62)

‚也是在红军学校时,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那时毛主席已三十多岁,长我们十多岁,按当时的眼光,他已经是长辈了。有一次毛主席到红军学校讲话,我回忆讲话的内容是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记得他在讲帝国主义侵入,造成中国手工业经济破产时,举了个例子说:中国过去的木盆都用竹子箍,现在从外国来了铁丝,中国的竹箍只得取消,竹箍工人就失业了。他的讲话中有许多这样深入浅出的比喻,因而明白易懂。他对我国的社会生活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亲身经受过各种锻炼,因此,善于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说的话既深刻又生动,我对他是由衷地钦佩的。‛(《伍修权将军自述》,伍修权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63页)

红军教育在继续抓紧随军教育外,创办了步兵学校、特科学校、通讯学校、卫生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红军大学等。红军教育的深入开展,不仅摘掉了许多官兵的‚文盲‛帽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政治和军事的领导干部、以及各种军事技术专业人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为了适应中央苏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对干部的需要,苏区办起了许多干部学校。如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农业学校、银行专科学校、商业学校、中央教育干部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以及列宁师范学校等。许多部门和地方还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干部短训班。为了培养党政高级干部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1933 年 3 月在马克思逝世 50周年纪念日由苏区中央局与全总执行局联合创办的 ,直属苏区中央局 ,为苏维埃党校 ,校址先设在叶萍的洋溪 ,后迁至瑞金的沙洲坝,任务是培养能领导前方和后方政治工作的干部。学校设 3 个班:一是新区工作人员训练班 ,主要是训练新区和白区的工作人员。二是党团苏维埃工会工作人员训练班 ,主要培训党、团苏维埃和工会的工作者。三是高级干部训练班 ,主要是训练省委省苏维埃及省工会派送的高级干部。以上各类训练班主修的共同课程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世界革命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游击战争等 ,学习时间为3 至6 个月。苏维埃大学是苏维埃政治干部学校 ,前身是当时苏维埃政权主持的各种干部训练班:1933 年 8 月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需要 ,为培养各类干部而设。由毛泽东、沙可夫任正、副校长 ,并决定学校设特别班和普通班。毛泽东到校讲课 ,讲授《乡苏维埃怎样工作》。特别班(属本科)下设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查、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专业 ,后又增设外交、粮食等班 ,学习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实际问题研究、实习等 3 个部分 ,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学员的入学资格必须在政府机关、群众团体或任领导工作半年以上 ,积极参加边区斗争 ,在工作中有成绩的 ,且年龄在 16 岁以上者。普通班是为文 化不高的学员进行补习而设 ,学习期限不定。苏区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使广大工农劳苦大众成为文化教育的主人 ,促进苏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苏区把成人教育视为能提高红军战斗力和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工作。早在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 ,就已提出为加强红军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 ,扫除军队中的文盲 ,必须在红军中开展以政治、文化和军事技术为内容的群众教育 ,使用的教材 ,大都通俗易懂 ,易诵易记 ,便于流传。在教学内容上力求适合群众的需要 ,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 如识字先教常见常用的字 ,教读报、写字、打算盘 ,使之学了就能用。此外 ,还广泛举办识字牌(钉在路旁屋壁上 ,牌上绘图写字)、墙报 ,开展俱乐部和戏剧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毛泽东赞扬苏维埃的‚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给群众学习文化提供‚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大力主张文化教育的人民性和普及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首先应在青年劳动群众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 ,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

毛泽东领导中央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正确的文化教育政策。他指出‚利用地主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苏维埃服务 ,这也是苏维埃文化政策中不能忽视的一点。‛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指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以及子弟, 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 在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时所能做到的范围内, 应开始施行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总结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的成就时说:‚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 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为了这个目的, 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 并且大都是很落后的地方, 但是已经在加速度地进行革命文化建设了。‛

毛泽东指出:‚苏维埃的政治任务是革命战争。‛因此,‚应该实行文化革命, 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总纲》指出:‚要消灭离开生产劳动的寄生阶级的教育, 同时要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 使教育与劳动统一起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是履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1932年 1月, 在 《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 》中规定 , 苏区教育要 ‚实施马列主义的阶级教育 , ……提倡职业教育 , ……凡工农劳苦群众的孩子一律免费‛。到 1934年 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时 ,江西福建广东三省 ‚二千九百三十 一个乡 , 有列宁小学三千零五十二所 , 学生八万九千七百一十人 , 有补习夜校六千四百六十二所 , 学生九万四千五百一十七人 ‛。

1932年 6月经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的《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 》指出:‚除各机关的工作人员应照中央政府强迫教育外 ,对于儿童厉行免费的强迫教育 ‛,对不识字的成人和青年工农,‚更要注重文化工作,厉行革命的政治教育 ,对于青年女工农妇,应使与男子受同等的文化教育 ,对于成年妇女也要设法劝其入俱乐部夜学及识字运动 ‛。为了落实这一决议 ,苏维埃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入学者采取了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1933年11月毛泽东《长冈乡调查 》一文反映:对不愿入学者,让‚学生去‘捉 ’,捉来有罚扫地的 ,有罚禁闭的 ,罚饿饭的也有个把 ‛。列宁小学的领导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列宁小学每月召开一次家长联席会议,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讨论学校教学、办学条件改善等问题。定期约请工会、贫农团、消费合作社、妇代会等群众团体到校参观或开联席会议 ,讨论办学中的重大问题。在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政府充分依靠群众 ,发动群众因陋就简创办学校。夜学、半日制学校办学用的粉笔、灯油等费用,由举办单位和当地合作社、贫农团资助解决一部分,发动群众募捐一部分。业余学校的经费主要由职工会的文化基金供给。为规范教育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中央苏区政府专门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和《小学管理法大纲 》等教育法规。对‚列宁小学 ‛的学校设臵、组织编制、科目、任务及教学设备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地规定。

1933年4月 ,中央教育部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 》规定‚苏区当前文化教育的任务 ,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 ,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 ,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 ,深入阶级斗争 ,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 ‛。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二苏大‛上提出的‚四个在于 ‛的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也把‚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摆在首位。1934 年,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工作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这是苏区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对苏区文化教育工作总方针的概括。

‚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党把‚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列为革命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就要造就适应这个中心任务的大量干部,因此,党办起了许多于部学校。中央党校,也就是适应当时这种需要而创办的。苏区中央局为了纪念科学社会主义的鼻祖马克思逝世50周年,广泛地有系统地传播马克思所创造的共产主义学说,把中央党校定名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并定于l 933年3月13日(当时误认为3月13日是马克思逝世纪念日,应是3月14日)开学。在开学典礼上说明党校宗旨有三:一是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列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经验,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伎大家能适应土地革命战争的需要,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做出贡献。

中央党校的校址初期设在江西瑞金洋溪村北头,房子比较好.有三栋砖瓦房,还有围墙。后田敌机经常来空袭,影响教学工作,于同年4月迁至沙洲坝黄竹堪 村。这里的校舍是一所较大的词堂,并且借用了附近许多民房作为各班的教室和宿舍。‛(《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3-154)

‚中央党校主要招收党的县级干部和省级有关于部,都是由地力政府和部队根据实际需要择优送来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实际,做好政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成为县级党、团、政府、工会、妇委和白区工作的骨干。党班高级班的学员,分配到部队去的是充任红军或游击队的总支书记或政委,到地方去的是担任县委书记或区委书记。学员分班先按工作性质分为党班、团班、工会班、妇女班、新苏区班和白区工作班,再按政治文化水平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随着学校规模逐步扩大,班数也由少到多,最多时达10余个班,每班约60人,学员近千人。

党校把理论联系实际定为教学方针,并从各个方面加以贯彻。教学计划规定,学制分为3个月、4个月、6个月3种。教学方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学习方法是自修为主与重点讲授相结合。为此,课程设臵有马列主义原理、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中国革命史、西方革命史、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白区工作、经济建设、自然地理、语文、军事、唱歌等。当时中央党校领导同志亲自来校讲课。其他科目则由兼职、专职教员担任。当时任课的有,博古同志讲马列主义原理,洛甫同志讲中国革命史,罗迈同志讲党的建设,我编写了党的建设的教材,也讲授了部分课程。周恩来同志讲政治形势与任务,董必武同志讲西方革命史,毛泽东同志讲苏维埃运动史,刘少奇同志讲工人运动,陈云同志讲白区工作,蔡畅同志讲妇女运动,吴克平向志讲经济建设,项英同志讲军事,冯雪峰问志讲政治常识,成仿吾同志讲共产主义理论,金维映同志讲红军,刘振亚同志任军事教官,李伯别同志放唱革命歌曲。‛(《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5-156)

‚党校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宿舍是借来的民间草房,地上放着稻草就是床铺,这种‚床铺‛还不够用,一些学员就干脆睡在楼板上。教室也是借来的民房和饲堂,条凳、桌子有些是从老百姓家里借来的,有些是用木板钉成的,大小不一,凑合使用。学员吃饭时每人一个饭包(用草编织的),饭包上系有写上姓名的竹牌,粮食定量供应,学员每人每天1斤,工作人员是7至8两。原定每天吃两餐,后来为了便于分上午、下午上课,改吃3餐,早上吃稀粥,中午和晚上吃糙米饭。由于敌人‚围剿‛,对苏区长期进行经济封锁,严禁运进食盐,吃饭时无盐无油,经常以辣椒和芋荷干送饭。日子长了,大家感到力气不足。为了解决食盐问题,买些旧土砖来提炼硝盐用来煮菜,增加一点咸味,但多吃硝盐,时间长了在学员中引起面黄浮肿,而当时又缺少医药治病。以后才设法由福建边区暗中与商人联系,到反动统治地区去秘密运进食盐,但数量不多,而且价格昂贵,一块光洋才买五斤,只能少量供应。对这些,党校学员毫无怨言,而是觉得党校生活十分充实,心情非常舒畅。‛(《罗明回忆录》,罗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58-159)

1933 年 8 月 16 日, 为着造就大批新的苏维埃工作干部,苏维埃临时中央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决定》指出:‚因为革命战争的猛烈开展, 环绕革命战争的各个重大工作如查田运动、经济建设、工人斗争、文化建设、财政工作、肃反工作、道路建设、新苏区的发展, 以及目前的选举运动, 都需要大批干部, 这不是几

十、几百人的事, 而是要有几千几万人继续供给到各个工作战线上去。中府(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简称)各部都在开办训练班。为着集中领导、统一教授与学习的方法起见, 决定开办苏维埃大学。‛会议决定由毛泽东成立以毛泽东为校长的大学委员会。苏维埃大学决定招收一千五百余学生,暂分普通班与特别工作班(土地、国民经济、财政、工农检察、教育、内务、劳动、司法等八班),于 1933 年 9 月开学。毛泽东经常到校给学员讲课。《苏维埃怎样进行工作》一文,便是毛泽东向学员授课的讲稿。

1933年 10月召开的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决议案 》中 ,明确规定:‚苏维埃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 ,是为了实现对一切男女儿童免费的义务教育到十七岁为止 ,但是估计着我们在战争的情况下 ,特别是实际的环境对于我们的需要 ,大会同意把教育缩短为五年。‛这次大会通过的《苏维埃学校建设决议案 》,还明确规定:‚一切儿童自满七岁至十三岁 ,施以免费的强迫教育 ,但在某种条件之下 ,能早日完成 ,或不能如期完成规定课程 ,可以减少修业年限 ,或增加修业年限。‛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 给予群众政治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1933 年11月, 他在《长冈乡调查》详述长冈乡小学、夜学、识字班、俱乐部的情况。识字班‚随时,随地, 随人数, 乘凉时, 喝茶时, 一个人, 三个人, 五个人。起初, 画地为字, 随后各立一簿,学写起来, 字从‘桌椅板凳猪牛鸡鸭’写起。各人簿子, 大约十天由组长收齐, 送夜学老师看改,‘写得多写得好’的给以口头夸奖。字, 组长有不晓得写的, 问夜学老师, 夜学老师有不晓得的, 问日学老师。用此办法, 过去不识字的, 现在都识得四五十个字了, 少数能识七八十个。‛

1934 年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乡苏工作的模范(一)——长冈乡》、《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这两个调查报告发给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概括道:‚群众识字的人数迅速增加。识字的办法有夜校、识字组与识字牌。夜校有一定的地点, 识字组在群众的家里, 识字牌在道路的旁边。领导识字运动的机关则为乡村的识字运动委员会。拿兴国来说, 全县有一百三十个乡的识字运动总会, 五百六十一个村的识字运动分会, 三千三百八十七个分会下的识字小组, 二万二千五百二十九个加入识字小组的组员。这是扫除文盲的极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这种运动应该使之向着全苏区一切城市与乡村中间开展去。‛

1934年 2月 16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制度暂行条例 》中明文规定:‚小学教育的目的 ,要对于一切儿童 ,不分性别和成分差别 ,皆施以免费的义务教育 ,但目前国内的战争环境中 ,首先应该保证劳动工农的子弟得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对此 ,毛泽东同志 1934年 9月曾经这样总结道:‚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享受教育的优先权。‛ 同时 ,为了体现这种阶级性 ,提高贫苦儿童的阶级意识 ,在中央苏区 ,对工农群众的子弟还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相反 ,如果是富农子弟读书 ,就要缴纳学费;其次 ,在教育目的上 ,本着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精神 ,旨在培养‚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 ‛。

要有效地发挥中央苏区教育的这些功能 ,就必须使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 ,符合革命斗争和中央苏区建设的需要。正如毛泽东在‚二苏大 ‛报告中指出的:‚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 ,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为着动员民众的一切力量加入于伟大的革命斗争 ,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 ,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 ,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 ,而创造新的工农的 苏维埃文化。‛苏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在对红军官兵进行政治教育时 ,按程度与要求不同将学员划分为普通班、特别班、干部班。普通班以支队为单位组织一般士兵上课 ,通过教育使学员能得到初步的政治常识;特别班由各大队在士兵中选稍识文字及略有政治常识者组成 ,通过教学增长学员的政治常识;干部班以纵队为单位,由现任的大队以下干部及其他指定人员组成 ,通过教学使他们能提高政治水平和领导工作能力。这种根据教学对象的文化程度不同选择不同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央苏区红军教育在教学内容改革时注重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 ,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红军学校的课程设臵做到了少而精 ,其课程一般分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教育等三大类。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 ,则根据不同类型的红军学校的任务 ,开设一些最基本的课程。如红军步兵学校的军事课 ,从操练步伐学起 ,到班、排、连、营的指挥。红军通讯学校则开设收发报、英文、电学、数学等课程;地方干部学校的课程设臵也是少而精 ,很切合实际需要。

苏区 ‚妇女群众要求教育的热烈, 实为从来所未见‛。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毛泽东说:‚兴国夜校学生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人中, 男子四千九百八十八人,占百分之三十一, 女子一万0 七百五十二人占百分之六十九, 兴国识字组组成人员二万二千五百十九人中, 男子九千人, 占百分之四十, 女子一万三千五百一十九人, 占百分之六十。在兴国等地妇女从文盲中得到了初步的解放, 因此妇女的活动十分积极。妇女不但自已受教育, 而且已在主持教育, 许多妇女是在作小学与夜校的校长, 作教育委员会与识字委员会的委员了, 女工农妇代表会在苏区是一种普遍的组织, 它注意于劳动妇女群众的整个利益, 妇女教育当然是他们注意的一部分。‛

中央苏区的小学教育同红军教育一样 ,在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 1934年 ,中央苏区的教材已基本上得到了统一 ,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统一的成套的课本。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临时政府的领导下,中央苏区各级学校克服了许多困难 ,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有关部门保存下来的教材和所能看到的教材书目,中央苏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有 130多种。在红军教育方面 ,由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和红军学校政治部等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就有 40多种 ,包括政治课教材、文化识字课教材和各种专业课教材。在干部学校教育中 ,把政治课程定为最主要的课程。如在苏维埃大学的课程包括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在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社会政治科学是其中的重要课程 ,并规定政治工作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放松。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颁布的《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规定:‚前三年的科目为国语、算术、游戏(唱歌、运动、手工、图画),但国语的科目中要包含乡土地理、革命历史、自然和政治等(不单独教授政治、自然及其他科目),游艺也须与国语、算术及政治、劳动教育等有密切针对‚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 ,这个里面最大多数的是农民 ‛ 的国情以及革命战争对人才干部的紧迫需要 ,毛泽东又确定了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 ,是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 ,是努力扫除文盲 ,是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为实现这个中心任务 ,毛泽东强调:‚苏维埃政府应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 这一切方法在苏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形式多样且富有针对性的全民普遍教育运动。它涉及了苏区的男女老幼 ,突出表现为扫盲识字运动。为扫除文盲 ,苏维埃政府设立了识字委员会、识字组 ,利用 夜学、挂识字牌等大众化的方式 ,并经常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业余文化活动 ,从而使扫盲运动成绩喜人。‚到第五次反‘围剿 ’战争前夕 ,闽浙赣根据地中心区域的青壮年 ,特别是红军指战员 ,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对于少年儿童教育 ,则通过设立列宁托儿所、幼稚园、小学、高级小学、中学等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此外 ,还设有职业技校学校、职业中学、女子学校等 ,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各种大学、党校、干部学校和军事学校 ,在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同时对党政机关干部、军官士兵进行教育 ,提高他们的文化、领导和军事水平。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言 》也宣布:‚一切工农青年劳苦群众及其子弟 ,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因此 ,在苏区 ,儿童义务教育、工农业余教育、红军教育和干部教育 ,几乎囊括了当地男女老少的全部。无论是从建立夜校、识字班(组),还是俱乐部、壁报、戏剧等机构 ,人民群众始终是建设者和实施者。人民群众不仅是受教育者 ,而且也是教育者。如群众自创的‚老公教老婆 ,儿子教父亲 ,秘书教主席 ,识字的教不识字的 ,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 ‛。这种‚以民教民 ‛的教学方法 ,不仅缓解了师资、经费方面的困境 ,而且在扫盲教育和普及教育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933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出《文化教育工作在查田运动中的任务 》的第四号训令指出:‚在目前一切给予战争 ,一切服从战争利益这一国内战争环境中 ,苏区文化教育不应是和平的建设事业 ,恰恰相反 ,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中一个不可少的力量 ,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水平,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

毛泽东在 1934年 1月 24日的‚二苏大 ‛报告中曾由衷地赞叹:‚谁要是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 ,那他就立刻看见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光明新天地。‛‚这里一切文化教育机关 ,是操在工农劳苦群众的手里 ,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为了这个目的,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现在的苏维埃区域 ,虽然是处在残酷的国内战争环境 ,并且大都是过去文化很落后的地方 ,但是已经在加速度的进行着革命文化建设了。‛

毛泽东在兴国亲自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详细讲解了《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在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里明确提出了教育要为革命战争与苏维埃建设服务,这一思想正确处理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丰富了马列主义教育理论宝库。中央苏区教育服务于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主要是围绕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建设的需要努力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

中央苏区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大部分适龄儿童都入学读书。苏维埃小学教育确定了‚训练参加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新后代,并在革命斗争中训练将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的培养目标,为此苏维埃小学教育在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还设立了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两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红军农场、红军工厂去劳动,参加当地‚共产主义星期六‛的公益劳动和慰劳红军、查禁烟赌、破除迷信等宣传活动。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小卫士。

为了适应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的需要,中央苏区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创办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规格的学校与文化教育机构。有红军学校、干部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等学校教育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在职干部训练班和夜校、半日学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牌、俱乐部等灵活多样的非学校教育形式。在学制上,伸缩性很大,根据需要与可能,有长有短,长短结合,总的原则是:适应需要,短期速成。教学形式更是灵活多样,根据农事的忙闲,学生居住的分散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情况,可以全日学,也可以半日学;农忙时少学,农闲时多学,白天不能学,可以晚上学;可以采用单级教学,也可以采用复式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学,也可以在校外学。识字教学更是形式各异,子教父,夫教妻,儿媳妇教婆婆;学习的地点和时间也十分灵活,灶头床边、田头地边可以学,乘凉喝茶、下田生产时也可以学。总之,在教学形式上是因人、因地、因时而采用多种多样灵活的形式,加速了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解决师资缺乏问题。解决的办法是群众推荐,能者为师;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依靠群众帮助教师解决生产生活和医疗保健问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一师多用‛,一个日校教师同时兼任夜校、识字班的教师和俱乐部指导员。中央苏区教育从实际出发,依靠群众来解决师资问题,才使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根据 1934年 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的报告 ,在江西、福建、粤赣 3省的 2932个乡中 ,有列宁小学 3052所,学生 89710人。有补习夜学 6462所 ,学生 94517人。而当时苏区的总人口约 300万,在校适龄学生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左右 ,占适龄儿童总数的 50%左右。

篇2:教育词典

【词语】 百科词典

【全拼】: 【bǎi kē cí diǎn】

篇3:教育词典

一、主要内容

本书共有28章,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词典编纂的宏观研究(1-4章);词典编纂的微观研究(5-19章);词典的主要结构类型(20-23章);词典编纂设计、词典的使用和词典批评(24-28章)。

(一) 词典编纂的宏观研究

第1章词典学

本章是整本书的导入。作者介绍了词典学和社会及相关学科间的关系,词典学中的术语学以及本书要探讨的主要内容。词典是一个文化现象,一部词典是一个文化产品。宗教、文学、教育、政治以及科技的发展一直是词典学背后的驱动力。

第2章词典的类型

词典的形式主要由其意欲被使用的语言活动类型、用户需求和用户能力共同决定的。上述因素的较大差异性导致词典会有多种不同的类型。词典类型不同,其使用功能就不同,与之相联的语言活动类型也会不同,故本章首先探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鉴于词典的分类对描述评价词典具有重要性,本章第二部分研究的是词典类型学。

第3章语料的收集和选取

只有收集了形成描写基础的合适语料并进行选取,词典编纂工作才能得以展开。在决定词典的目的和大小前,必须进行材料收集和选取。用来进行词典编纂的材料有两类:原始材料(primary sources)和二手材料(secondary sources)。材料的选取也分两种:外部选取(outer selection)和内部选取(inner selection)。外部选取是选择词典里要收录的字词,也称为词目选取(lemma selection);内部选取是选取关于词目词的信息。外部选取的原则是材料的真实性、代表性以及和用户需要的相关性。除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要注意规范、社会、语体、时间、地域、专业语言和专有名词七个方面。

第4章词典作为语篇

词典作为语篇不能形成完整的句子,至少不能形成内容上连贯的句子群。它是由孤立的词、词元素(word elements)和词群(groups of words)组成。它们之间除了直接或间接地为出现在语篇中的其他的词、词元素和词群提供信息之外,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与小说语篇不同,词典语篇中有特殊的符号和标记、掺杂字体、字号的变化,而且每一个成分都有特殊意义和功能。

词典的主要成分由正文和外部材料组成。外部材料包括前言、目录、用户指南、缩略语表、词典语法、系统的用法说明、索引和附录八个内容。词典主要有七种结构:总体框架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分布结构、参见结构、索引结构和寻址结构。

词典文本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信息密度大,文本的凝缩性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空间,但不一定会导致信息缺失,凝缩文本应该和完整文本提供同样的信息,只是前者更简明。作者认为文本凝缩有引用省略、代表符号取代重复、使用结构索引、使用标准缩写、总结可选择单词的呈现、省略文本成分、形序聚合/非形序聚合、文本成分的移位等九种形式。

(二) 词典编纂的微观研究

第5章词目

本章主要介绍了词目的功能以及词目词的确定。关于如何确定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作者提出四种依据方法:历史依据(词源)法、语义方法、形态语义学方法和形式语法方法。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词典编纂的实践中,不同词典使用的方法各异,有些词典混合使用几种方法。作者还介绍了词目的语法形式和呈现方式。通常情况下,词目词会用黑体,有时比词条其他部分大一个字号,或者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以凸显词目的特殊功能。

第6章拼写和音节划分

这一章介绍了词目词的拼写和音节划分。

第7章发音

词典是否需要提供发音信息因语言不同而存在差异。有些语言拼写和发音完全一致,而且重音总是在第一个音节上,如芬兰语。而大部分语言却不尽然,故词典需要提供发音信息。在本章,作者探讨了词典应该提供发音信息的哪些内容(音的长度、重音的位置等),发音应该使用什么规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呈现发音变体,发音应该如何呈现以及在哪里呈现。

第8章形态学

形态学主要涉及屈折变化和派生词或复合词两种类型。Bo Sevnsén认为,用来编码的词典和和用于解码的词典因其功能不同,所包含的屈折变化信息也不一样。就词典功能而言,词汇的屈折变化是有必要提供的信息。但提供屈折变化信息的方式随词典的不同而有差异。有的把屈折变化放在词典的外部材料里,有的则把它放在词目词的位置。而词典对派生词和复合词的处理方式也各异。

第9章词性身份

词典中标注词性给词典用户提供词目词的语法特点信息。词性标注一般放在屈折变化之前或紧跟其后,其呈现方式有斜体、小字体等。很多词典中的词性标注被凝缩,通常使用缩写形式。词性标注所提供的语法信息远远多于标注词性本身,作者分别以实例介绍八种词性标注所提供的不同信息类型。

第10章结构

词典中的结构信息主要涉及的是词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补语成分以及这些补语成分的语法形式。本章主要介绍了句法配价、词典和语法以及结构信息呈现方式。不及物动词至少是一价的,因为它需要一个主语;而及物动词则至少是二价的,因为正常情况下,它需要一个主语和一个直接宾语。词目词的语义不同,配价也会不同,所以一个句子的语法搭配是否正确要根据语义来评估。词典中描述最多的是动词的句法配价。语法是一套规则,词典中的语法信息用来描述词目词在这些规则中的功能。词典不能解释所有的东西,但它能提供不合规则的语法信息。最后,作者指出,词典中结构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由词典的特点(是单语词典还是双语词典,积极型词典还是消极型词典)1和假定的用户能力决定的。

第11章搭配

作者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词的组合,之后分析了面向语料和面向系统两种搭配理论的优缺点。到底什么是搭配?作者明确地论述了搭配和自由组合的区别,并配以实例。搭配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其中至少有一个成分在可结合性方面是受限制的。搭配主要有两个成分构成:基词(搭配的中心词)和搭配词(从属词)。从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两种不同的角度审视,搭配的分类也不同。作者认为,在积极性词典中,搭配信息应该列在基词的词条下,搭配词用来描述基词的横组合特性;而在消极性词典中,处理方式应相反。在单语和双语词典中,搭配信息应如何处理,作者也进行了详述。最后,作者指出,在很多词典中,词组和搭配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词组呈现方式很模糊,通常是自由组合、搭配、甚至习语放在一起,大大增加了查阅的难度。

第12章习语和其他固定词组

本章包括五个部分:什么是习语?其他固定词组、习语;词典类型和词典使用;习语和词典结构;习语的呈现方式。关于什么是习语,作者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释,打破了传统的习语观。传统习语观认为,习语在形式上是固定不变的。语料库研究发现,很多习语在语法上、词汇上都会发生变化。从意义上,作者又进一步把习语分为全习语(full idioms)和半习语(semi-idioms)。其他的固定词组包括习惯表达、比喻和谚语。在习语和词典的结构部分,作者探讨了习语的放置结构:是作为词目词还是作为次词目词?抑或用指示指到相应的地方?同时,作者阐述了思考习语应该放在哪一个词目下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习语的呈现方式包括习语的变体、习语的句法配价、用法限制、习语的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第13章意义描述和单语词典

单语词典的目的就是通过同一语言来描述和解释语词的意义。作者用英语单语词典的编纂实例解释了义项划分的四个标准:形态学/语形学标准、横向组合标准、语义标准和纵聚合标准。除此之外,实际的知识在很多情况下对我们划分义项也很有帮助。单语词典的意义描述主要有两种类型:同义词释义和词典释义。两个词只有在外延意义、内涵意义和语用特征三个方面完全对等,才是真正的同义词。大部分的同义词都在专业词汇技术术语领域。如果两个词只是外延意义上对等,属于近义词。同义词和近义词释义节省空间,在不是很需要语义精确的情况下,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词典释义是一种传统的释义方式。在进行词典释义时,需要注意语词概念的区分特征及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式释义和延伸式(外延式)释义是词典释义的两种类型。语词释义时,还需注意释义的是内容而不是表达,释义的系统性,区别特征的选择,原型释义和循环释义五个方面。Sevnsén还分析了柯林斯(COBUILD) (Sinclair 2002)释义方法的优缺点。柯林斯打破了传统的释义方式,推陈出新,在词典史上首次采取句子释义法。

第14章双语词典的对等

在不同的语言中,语词的概念是不同的。首先,在某一个概念领域,概念的数量不同。其次,语词的概念系统在结构上也有差异,例如,在英语中的“马腿”包括马的前腿和后腿。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没有“马腿”这个上义词,只有马前腿或马后腿。在双语词典学研究领域,对等被定义为源语言表达和目标语表达在意义方面和用法方面之间的关系。对等主要有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翻译对等和解释性对等以及逻辑关系对等三个方面。双语词典中两种语言间的逻辑关系对等有三种情况: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第15章例证

本章主要介绍了例证的类型,例证选取的真实性,例证的功能和例证如何呈现四个方面。作者从广泛意义上把例证分为注释例证(commented examples)和非注释例证。注释例证在单语词典中是释义例证,而在双语词典中是翻译例证。根据例证真实性的不同程度,在词典中有真实例证(完全来自真实语料)、改编例证(真实语料的修改)和自编例证(编者不依据真实语料而自己编创的)。例证主要有六大功能:语义功能、横组合句子功能、隐含意义功能、百科功能、语用功能和记录文献功能。

第16章百科信息

百科信息章节讨论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之间的关系,词典中的百科和词条之间的关系,语言词典中的百科信息以及百科词典。

第17章插图

从本章我们可以研读到插图的目的和功能、插图和词典类型、插图和词典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插图和词典结构、插图的呈现方式、插图的类型、双语词典中的插图。其中,插图的类型是论述的重点。Sevnsén把插图的类型归纳为九种,并且详尽地探讨了它们的功能,同时配以插图实例。

第18章

探讨了词典中的标记,第19章探讨了词源。

(三)词典的主要结构类型(20-23章)

在这一部分,作者分别介绍了词典的四种主要结构类型:微观结构、宏观结构、总体框架结构和参见结构。这四种结构涉及词典编纂的不同层面。

第20章微观结构

微观结构主要包括词目词以及词条的内部结构。它主要涉及的是每个词条内部所有信息的排列顺序和关系。

第21章宏观结构

词典的宏观结构指的是词目词之间的关系和排列顺序,所以宏观结构是外部检索结构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引导查阅者找到要查询的词。

第22章总体框架结构

总体框架结构是词典主要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排列顺序。

第23章参见结构

参见结构是一个指引,它引导(明示或暗示)词典用户在词典不同的地方找到他们要查询的信息或需要补充说明的信息。

(四)词典编纂设计、词典使用和词典批评(24-28章)

第24章词典设计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部词典在目的、功能、格式、规模等方面是相同的,每部词典的规划设计都有一定依据。词典的规划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和词典本身的规划。作者还介绍了词典编纂的实施,后续工作以及词典编纂所需的助手和工具。

第25章词典编纂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词典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也是一个商业产品。一部词典的编纂需要很多有技能的编纂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需要大量的投资。出版商要努力缩减编辑费用,增加销售量,这就涉及法律和道德问题。一方面是词典编纂工作中的法律和道德,另一方面是词典在市场上销售中的法律和道德。

第26章电子词典

文字的载体经历过巴比伦的黏土片、羊皮纸、纸莎草纸和今天的纸张。在过去五百年来,纸张一直是词典的主要信息载体。尽管自上个世纪以来,电脑就是编纂词典的重要工具,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电子词典才和纸质词典并驾齐驱,成为当今词典的两种不同的载体形式。作者从空间、索引、格式和使用几个方面介绍了电子词典的特征,还探讨了网络电子词典和便携式电子词典的特点。

第27章词典的使用

Sevnsén从用户的角度,讨论了词典的使用、用户查询过程、用户视角的实践性研究以及用户视角研究需不需要统一理论的问题。

第28章词典批评

广义上讲,词典批评包括对现存词典的审查、分析和评价。词典评论的类型,词典批评的方法,对一篇好的词典评论有什么要求,词典批评的道德观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二、简评

首先,与作者之前编写的《实用词典学:词典编纂的原则和方法》相比,该书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其理论被用到词典学的研究中。作者与时俱进,增加了词典作为语篇这一章节(第四章),对作为语篇的词典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语料库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颠覆了词典编纂的传统。词典的媒介由单一的纸质词典变成纸质、网络和电子词典共存的局面。计算机成了词典编纂的主要工具。这些都在这该书中得以体现。

其次,内容上的融合是此书又一特点。它几乎融合了词典编纂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词典的类型到编纂词典所需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词目词发音拼写到词汇搭配和习语,从单语词典的意义描述到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对等,从词典的微观结构到宏观结构,从纸质词典到电子词典,一直到词典用户视角和词典的评价体系。内容之多,涵盖之广,在关于词典学的研究著作当中,当首屈一指。

最后,该书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但偏重实践。词典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虽然需要语言学理论指导,但词典编纂远不是纸上谈兵。在这部书中,作者在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编纂实践,书中大量列举了世界上多种语言的多部词典的具体做法,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以指导现行的词典编纂。此书内容适合语言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词典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也为当代词典学学术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注释

篇4:我的教育词典

关注

关注,就是关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用眼睛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来告诫、警示学生,常能起到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小学生课堂自制能力差,有的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便开始自顾自地做起小动作来,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调节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节奏外,眼神是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我常常借助于抑扬顿挫的语调唤起全体同学注意的同时,或是走近其身边时,用相对凝视的眼神提醒他:老师在注意你,请你专心听课,这样取得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极个别学生扰乱课堂教學秩序时,教师同样可以用眼神盯住他,表示不满和责备。关注还表现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不仅关注考试科目的学习,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关注学生的性格、特长……这些关注,健全了我的情感生活。

交往

偶然间,我听见学生在议论我,说我太严肃,没有人情味。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虽然基于一种责任,但有时确实存在面孔教训人、放不下“师道尊严”架子的情况。看来,这样的老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怎么会激发他们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又怎么会喜欢这个班集体?

可是,我试着用爱心、理解、微笑与学生交流。习字课上,我与他们一起练习;手工课上,我向她们请教技艺;微机室里,我设计的作品引来他们声声赞叹;体育场上,我的乒乓球技竟招来了几个徒弟拜师学艺。渐渐地,师生间的话语多了。谈班风,谈笑貌,谈理想,谈人生,谈成长的烦恼。师生间的隔阂没有了,有的只是笑声,有的只是交流。

教师的实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就是交往。这种交往,和谐、民主、平等。在交往中,师生一起参与,一起分享理解,一起成长。

英国的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性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

杨阳是一个较内向的孩子,学习很认真,但进步总不大。有一次家访,他姨向我谈起了阳阳的身世。由于生计的原因,他一生下来就留在了姥姥家,六岁后,父母把他接到了身边。但阳阳到现在从未叫过一声“爸”“妈”。尽管家人都对他挺好,但他总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我决定找阳阳谈谈。

“阳阳,潍坊好,还是安丘好?”

“潍坊好。”他言语不多,脸色微红。

“那么你是否理解当年你爸妈背井离乡来潍坊安家?”我的问题让他有点措手不及。他好像料到我知道了他的一切,他看了我一眼,低下头,没有说话,我搂着他的肩膀往操场走去。

“阳阳,父辈们可能有我们理解不了的苦衷,我们与其痛苦地思索,不如干脆先放下。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是不是该珍惜现在的拥有?”我试探着再一次与他交流。

我停顿了一下,注意着他的表情,他仍然红着脸,只是目光有些迷离。“阳阳,你是个懂事的孩子,生活中应该有阳光,多一些宽容、理解,走出去,生活会更精彩。”说完这句话,我的眼注视着远方。我们仍然往前走着,等我再一次与他眼光相接时,阳阳的眼神中多了一分信任,多了一分纯真。

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被困惑缠绕,必然会剥夺他的快乐,束缚他的思维。而老师此时的关爱就如一缕金色的阳光,拂去笼罩着他的阴影,使他恢复生机和活力。

之后,阳阳不仅学习进步了很多,而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也开朗了许多,我真切地体验到了一种幸福感。

鲁迅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者的方式方法的特殊性。但爱心教育永远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篇5:教育词典

词典释义与词典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初探

词典编纂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编者和使用者分别是交际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释义则是交际的信息内容;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或表述释义内容则直接关涉到词典的使用效果.本文从用户视角出发来探讨词典释义与词典使用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市场上的主流词典进行了用户测试,结果表明释义的.结构和用词会对用户理解释义和使用被释义词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 者:黄群英 章宜华 HUANG Qunying ZHANG Yihua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510420刊 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年,卷(期):19(3)分类号:H06关键词:词典释义 短语释义 句子释义 用户测试 释义效果

篇6:教育词典

从词典查阅的认知心理看英汉词典内的动词语法信息描述

英汉词典内的语法信息描述一直是词典学研究中的一个常项,本文以动词语法信息描述为研究重点,从一个新的角度--词典查阅的`读者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对6名中级、中高级和高级词典使用者查询词典获取动词语法信息的有声思维测试,希望总结出一条展现英汉词典内动词语法信息的最佳途径.

作 者:陈靖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年,卷(期):28(1)分类号:H06关键词:有声思维 读者视角 语法信息,英汉词典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词典】相关文章:

释义词典04-22

手机词典05-04

汉语词典06-21

使用词典07-13

历史词典07-14

双语词典08-10

英语词典09-01

《汉英词典》09-02

领域词典库04-07

电力专业词典04-27

上一篇:新学期新起点新期待下一篇:商会如何填补党建“真空”